《定解宝灯论》第56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开显密意的《定解宝灯论》。
庚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分二:一、略说此中因果;二、广说彼义。
“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佛陀和论师在经论当中,分开了二谛来进行宣说。分开二谛有什么必要?这个科判就是宣讲分开二谛的必要性。
分开二谛的必要性,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了知为什么分二谛。分开世俗谛和胜义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修行者在相续当中抉择究竟实相正见,很多人如果没有办法一下子抉择或者了悟到根本慧定的境界,可以通过分二谛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世俗的显法和胜义的空法的殊胜自性,或者说这是一种在相续当中产生定解的方式。
辛一、略说此中因果:
如若离开此二因,他法不能生大智,
前面已经讲过了,故佛传承大德说,现空脱离非正道。如果我们离开了世俗谛和胜义谛,或者说离开了抉择显现和空性、现相和实相等等抉择的方式,通过其他法没办法产生殊胜的大智慧。这个大智慧就是讲到了根本慧、无分别智慧或者一切有情的自然本智,如果我们相续当中要生起殊胜的本智,绝对需要妙慧的两种因,就是说抉择世俗谛、胜义谛,或者修行世俗谛、胜义谛两种殊胜的因。如果有了这两种因,就可以生起大智;如果脱离了两种因,就没有办法产生大智。
一般来讲,在显宗中观宗当中,把世俗和胜义轮番修持的问题讲得非常清楚,而且是一再强调通过世俗和胜义谛两种方式进行修持。在密宗当中,不一定是通过世俗谛和胜义谛轮番观修的方式获得成就的。比如上师在注释当中,提到了恩扎布德国王,他在释迦佛灌顶的时候,证悟了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是通过灌顶成就佛果的,不需要世俗谛和胜义谛轮番观修。恩扎布德证悟的是胜义谛,有没有经过世俗谛的方便呢?还是经过了。经过了什么呢?就是通过释迦佛的灌顶。他有信心,佛陀给他灌了顶之后,通过世俗谛的诠释或者直指,得到了胜义谛。离开了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因,其他的法没有办法产生大智慧,从这方面也可以了知,没有办法在完全离开世俗谛之后,得到一个胜义谛。即便是很快证悟,这个证悟的因缘也是属于世俗谛所摄。如果没有世俗谛所摄,也就没有办法产生殊胜的大智慧,这方面也可以如是的理解。
辛二(广说彼义)分三:一、为得双运智故宣说道中观;二、以轮番方式获得双运之果;三、依二谛抉择之理。
“道中观”属于世俗因的修法。前面也讲过了果中观和道中观之间的差别。现在为了得到双运智慧的果中观,然后宣说了道中观的方便,有了道中观的方便,就可以通过这个方便趋入到实相当中,如果缺少了这部分,无法真正趋入双运智慧当中,所以为了得到双运智慧而宣说道中观。
智慧自之本体者,超离言说思维故,
唯以表示方便法,以及语句诠释外,
无法直接而指点,密宗称为句义灌,
金刚藏续等之中,以句方便而宣说。
这两个颂词是讲智慧的本体是超离了言说思维的。一般凡夫想要真正的去现前殊胜的智慧,除了通过表示方便法或者语句的诠释之外,没有办法直接指点说你的智慧就是这样的,不能让凡夫马上了知智慧。因为智慧的本体是超离言说、思维,所以无论别人怎么跟他宣讲都只是一种方便,就像以手指指示月亮的作用那样。
密宗当中,把指点心性的方便语句称为句义灌顶。在《金刚藏续》等续部当中,也是通过词句的方便来宣说智慧的本体。在显宗和密宗当中,通过殊胜的方便来认知的智慧本体,就是超离言说思维的。
为什么智慧的本体是超离言说思维的?以前也分析过,在这个地方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因为心的本性叫做智慧,通过前面我们的比喻来看,心相当于冰的状态,而智慧是水的状态,所以冰还没有融化的时候,没有办法现前水。智慧是心的本体,乃至于心的状态没有消失之前,即便你的心识多么具有聪明才智,智慧还是没有办法显露出来。因为它的本体才是智慧,要在心的自性完全隐没之后,智慧才会显露出来,所以如果处在心识的状态当中,怎么样去寻找,也没办法寻找到智慧的本体。心识消亡之后,智慧自然显露。如果没有消亡,怎么样观察都是分别念,属于言说、思维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讲,心没有办法了知智慧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通过心识可以去抉择一种见解,实际上这个见解也是总相,一种大致目标而已。通过心识抉择、修持智慧的本体,在分别念没有消亡之前,根本没办法现前智慧。中观应成派或密宗的修法,都在强调一点,就是不能处在分别念当中,否则没有办法现前智慧。不现前分别念,也不是压伏,压伏是没用的,必须要知道分别心的本性就是智慧,这样反复的串习之后,心识的智慧才会显现出来。通过分析,因为心的本体就是智慧的缘故,所以通过心识永远没办法了知智慧。它的本体超离言说思维的缘故。
还有心识属于有为法,智慧属于无为法,通过有为法无法了知无为法。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提到过,小乘宗说,他们的智慧的有为法,对境是无为法,好像是可以了知的。里面通过很多理论已经破斥了,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我们心识是有为法,智慧是无为法,通过心识的有为法无法了知智慧无为法的本体,这也是心识没办法了知智慧的原因。还有智慧是胜观的光明,心识的本体处在无明的状态当中,无明没有办法了知光明的自性,从这方面也可以理解心识无法了知智慧。大可以通过几个方面分析,了知智慧自之本体是超离言说思维的。
那是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了知呢?下面说还是有一些办法可以了知的。什么办法呢?“唯以表示方便法,以及语句诠释外,无法直接而指点”。通过其他的方便可以指示智慧的本体。如果你的根性已经成熟了,福报具足、信心很大,那个时候就可以证悟。如果因缘不和合,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通过直接的指示,可以了知智慧的本体。虽然有些大德说无分别的智慧,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体现,但这不是通过密宗的修法直接现前无别智慧,只是相似的一种智慧。比如以前索甲仁波切讲过,就像家里进了小偷,小偷把你的东西拿走了。你回家之后把门打开,看到门被撬了,这时候就感到不对,进去以后看到东西没有了,会产生一种惊愕的状态,这就是近乎于无分别的状态。一般在世间也会出现这样的无分别,就是说近乎放弃的心态,完全没有执著心。你的东西丢了,看到一间空空荡荡的房子时,大概也会出现这样的状态。
还有一位大德也是提到过,在喝水的时候,当你把杯子拿到嘴唇上往下喝的的时候,几乎是一种无分别的,我们可以试一下,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一些无分别可以体会得到。虽然我们很难经常体会到小偷偷东西后,自己进门时的状态,但是喝水是可以每天去体验的。因为喝水时几乎就是一种没有分别状态,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可以说有这样的显露。通过体会的方式,大概可以了知无分别就是这样一种本体,当然它和无分别智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在佛法当中不是让我们大概地了知无分别,而是会使用很多表示法和方便法,让弟子来证悟无分别智慧,可以说是一种殊胜的方便。这样的殊胜方便,对于弟子的要求比较高,有时就是弟子和上师之间的事情。上师指示心性之后,说一些表示的方法,弟就可以证悟到一切万法的本体,这方面必须要有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弟子的本身福报非常深厚,而且信心坚固、因缘也比较殊胜,在指示的时候,会有证悟的可能性。第二个条件,作为上师善知识,也需要有一种证悟的力量,他通过证悟力量可以影响这个弟子。如果弟子处在清净信心当中,上师也能够抓住时机给他指点心性。因缘和合之后,就可以证悟心性。这方面对于上师和弟子的要求是很高的。
还有一种说法,虽然弟子的悟性非常高,条件圆满了,上师也是一个开悟者、自在者,但是中间缺少一种因缘,也没有办法直指。就是说虽然上师是圆满的证悟者,弟子也具备条件,但是不是两个条件具备了,就可以开悟呢?有些上师说还是不一定,为什么?如果弟子和上师的因缘不是非常殊胜,就没办法通过缘起和合而证悟心性。因此还要加上一条,自己和上师之间应该有一种宿缘。如果有了宿缘之后,具有条件的上师和证悟者在时间和合时,通过直指心性,就可以了知所谓超离言说思维的智慧本体,这些都是一种方便。
在很多传记当中,也提到了通过表示、方便证悟的过程。在了悟心性的时候,在特定的时间中,比如有些人在修定时,出现了境相,了知了心性;有些人在梦中,梦见佛陀或者传承上师,通过表示的语句,让你在梦中了知心性。
有些大德是在一种忐忑不安的状态当中证悟了心性,比如说麦彭仁波切在显现证悟的时候,也是在进入上师的房子里面觉得有点不对,就在忐忑不安的时候,上师突然抓住他,通过一句话让他证悟了心性。
还有在极其愤怒、大发脾气的时候,获得证悟的情况。以前我看一个《青史》里面的传记。一位大德和上师一起去朝圣,一路上上师用了很多方法,一而再再而三的让弟子产生烦恼、嗔心。开始他觉得对上师应该恭敬,后来实在是忍不住了,就爆发了。爆发了之后,就去追打上师。上师跑到一个房子里,把门关上。他推门的时候,嗔心达到极点了。上师说,你观察自己的心。他观察自己的心时,一下子就证悟了心性。上师让弟子证悟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有些大德说过,情绪到达极点的时候,容易了知心性。如果有人给你指点,产生嗔心或者发很大脾气比起下面开悟的结果来讲也不算什么。当情绪到了极点的时候,容易产生证悟的智慧。这时如来藏的力用比较凸显,贪心极度旺盛或者嗔心到了极点,都有可能证悟。这时候如来藏的妙用,比较凸显。因缘成熟了,加以指点就可以证悟。如果因缘没有成熟,再怎么发脾气、生贪心也没办法证悟心性。
如果信心强烈,也会证悟。比如华智仁波切的上师如来芽尊者吉美嘉威纽古在山洞闭关的时候,看到一朵云飘向上师的住处,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信心。他想,我的上师就在那朵云的下面,一下子晕倒了,醒来了之后便证悟了心性。只要处于证悟的时间,什么时间当中不确定,反正因缘成熟之后,证悟也是没办法阻挡的。
上师在给弟子指示心性的时候,可以用很多方法。比如灌顶时通过水晶,水晶一方面是透明的,一方面也可以显现很多的颜色,就通过水晶来指示心性是空性、光明的。上根利智的弟子,在灌顶的时候,通过上师的直指可以证悟。在句义灌顶的特殊场合当中,上师以金刚持的身份进行灌顶,不是像他显现成的凡夫人一样,的的确确是坛城主尊的本体显现。上师有一种特殊的加持力,再加上弟子也是有信心,然后通过语句的指示内观安住,很容易就会证悟心性。上师也说过,很多修行者,在灌顶时证悟了心性
以前明朗伏藏大师德达朗巴也是在定中,见到了无垢光尊者。无垢光尊者手里拿着一个圆形水晶,通过这个表示,他证悟了本来清净的密意。为了表示感谢,后来他在敏珠林寺的走廊上画了亲见无垢光尊者的过程作为纪念。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诺西隆多就是通过一个食物获得证悟的,华智仁波切说,这个食物的头在哪里尾在哪里?通过这个食物去观察自己的心,他就证悟了心性。一般来讲,水晶是坛城当中神圣的东西,但是通过一般的食物也可以在因缘和合的时候证悟心性。那洛巴尊者证悟的因缘,也是上师用一只鞋使劲打了他一下,把他打晕了,醒过来之后,上师的密意融入了相续当中。上师和弟子之间,也有很多通过表示方便法来证悟的。
有一些人不是通过上师,而是通过大自然的风声、雨声等等获得证悟,这也算是佛的方便和事业的示现。总而言之,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通过不同的方法了悟内心的智慧本体。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自己的条件应该具备。
我们看到过很多修行人开悟的过程,实际上他们都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福报或者因缘很深厚。不是在今生当中通过苦行,累积了很大的资粮,就是宿世有因缘。没有平白无故、无因无缘地证悟,一下子就把分别心融化掉,智慧的本性马上显现出来是比较困难的。
不管怎么说,对于我们来讲,虽然不知道自己开悟的因缘是什么,也不知道开悟时间和令我们开悟的物体是什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说因缘没有和合之前,我们要努力的创造这个因缘,这是非常好的。如果要得到上师的加持,自己必须要成为一个法器。然后就可以容纳殊胜的加持,承载殊胜的教法。我们现在应该通过闻思修行的方式来积累资粮,认知法界的本体。如果你相续当中的因缘已经足够了,需要通过一个方法让它成熟就可以了。这种成熟的因缘,何时何处都可能出现。很多人开悟的因缘很多地方都不相同,原因就是这样。什么时候证悟的因缘成熟时,也许在那个地方就可以证悟了,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在没有遇到证悟的因缘之前,应该好好的积累资粮,按照佛法或者上师所说的教言认真实行,开悟的因缘肯定很快就会成熟。
这个地方讲到,除了通过语句之外,也没有办法直接指点。当年西热桑哈给莲花生大士直指心性的时候,也是指着说虚空一切显现都不执著,后来莲花生大士就了悟了自己的心性。直接指点的方法是没有的,都是通过像手指指示月亮的方式一样。如果你是具福报的宿缘者,上师也有善巧方便,很清楚哪个时间最适合让你了知心性。这是上师观察和选择,其他都是弟子的因缘。除了语句之外,没有办法直接指点智慧的本体。
即便是在密宗当中,句义灌顶的时候,也是通过上师的语言来介绍,然后弟子马上反观自己的心处在一种无分别当中,就可以了知,智慧本体就是如是的,这个时候才可以趋入到了证悟的方便当中。密宗当中的句义灌顶,就是通过水晶和语句诠释,此外没有办法指点了。在《金刚藏续》当中,也是通过语句方面宣说,还有《普作续》等大圆满续部当中,也是通过很多词句的方便来宣说一切众生本具殊胜的智慧。
如是出世之智慧,不依赖于其他法,
无法认识之缘故,宣说二谛道中观。
如是出世的智慧如果不依靠于其他的法,也没有办法认识的缘故,所以在显宗当中宣说了二谛道中观。前面通过水晶、词句的指示,这些都是属于密宗的特点。
通过显宗的特点道中观的方式来安立,就是说出世的智慧要依靠其他的法才能够认识。其他的法是什么?一方面是前面所讲的这些法,一方面就是讲到世俗谛和胜义谛轮番修持,了知世俗和胜义的本体,如果不依赖于其他的方便法,实际上一般众生也是没有办法认识,为了让众生认识到殊胜的出世智慧,而宣说了二谛道中观。
佛陀在经典当中,也是宣讲了世俗谛和胜义谛,以及趋入到果中观的方法,即道中观的修行方法。道中观不是究竟的智慧,如果缺少了道中观,的确也没办法趋入究竟的智慧当中,道中观就是这种体性,不依靠是不行的。虽然不是一个究竟的智慧,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依靠。对这个问题必须要了知,不单单是在此处,说道中观不是究竟的智慧,实际上在其他修法当中,也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了义的修法当中,也说一切都不存在,没有众生没有佛,或者说没有佛果和证悟可以获得。
真正来讲,有没有一个涅槃、道果让我们获得?实际上没有一个所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叫做涅槃或者证悟,可以让我们获得。所谓的证悟,可以说就是我们的狂心、分别念突然歇下来,或者也可以说消失,显现这样的状态时叫做开悟。开悟或者证悟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没有什么本体。有些大德说,这个果是没办法获得的,因此在修道的时候,修行者是没有目标的。可能我们觉得自己有目标,成佛就是我们的目标。到底什么是成佛?真正分析的时候,没有一个像世间上所追求的东西那样实实在在的东西叫做成就佛果。佛果就是相续当中本具的东西,没有一个重新得到的佛果。到底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存不存在?从了义的角度来讲,我们追求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虽然不存在,但是还得修道。这个意思学过很多中观教义的人,应该会比较清楚。实际上在胜义当中,一切万法不存在;在名言当中,可以说还有一个得到的果。我们现在证悟了出世智慧,在出世智慧的本体当中,一方面没有所得的,也可以理解;一方面本具的缘故,也没办法完全去安立一个像因果的果法。从了义的经论来讲,真正的智慧就在我们心的自性当中。
哪里有一个其他的目标?没有什么其他的目标,通过“没有用”的修道,把客尘消尽之后,这时候本具的智慧显现出来,就安立为成佛。很多大德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修道也是没用的。的确是没什么用,为什么呢?因为通过修道,没办法得到一个新的果,但是没有用也要修,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了知这些含义,虽然道中观不是有用的智慧,但还是要依靠道中观。
其他的修法,虽然也没有什么用,但还是要依靠。因为通过这些没有用的修法,必定能够把我们的习气消尽。把习气消尽之后,就可以显露本来的智慧。之所以说没有用,不是说修道对治习气没有用,就是说修道对于新生的果来讲没什么用处。因为你的果法,也就是所谓的自性都是圆满的,所以通过修道没办法重新获得一个更新的东西,能够增长的证悟是没有的。从这个方面来讲,也有很多不同说法。
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究竟的实相到底是什么,道和果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道,然后通过实实在在的道,获得一个实实在在的果。大德说,没有这种关系,这种认知就是一种错误。通过一般人没有办法了知的词句,给我们宣说道和果之间的关系,这个果是无法获得的,这个道也是没有用的。即便没有用,你还得每天去上座去观修,还要了知和观想空性,这方面的意思是不矛盾的。
壬二、以轮番方式获得双运之果:
以二谛理作观察,能够成就双运果,
是故抉择二谛时,轮说现空能所破,
彼果双运之智慧,续部以多异名说。
通过二谛的正理作观察,修行最后能够成就双运的果位。在抉择二谛的时候,轮番宣说现空能破所破的修法,它的果就是双运的智慧。果中观双运的智慧,在续部当中有很多名称可以对它进行表述。前面我们也讲了,要得到双运智慧而宣讲了道中观。如果使用道中观,通过轮番的方式来修持,一定可以获得双运果。
这方面就是让我们能够现前双运的方法。在此处和第三品第四品当中都讲到了,怎么样从凡夫的心趋向于修证的智慧。首先要了知二谛,通过二谛来轮番观察之后,抉择出一个殊胜的正见,有了正见之后,通过殊胜的正理再再观察和修持,这个时候就可以成就双运的果位。
我们在抉择二谛的时候说,“轮说现空能所破”。这个“现空”分别是能破所破。什么是能破所破?一般来讲所破就是显现,空就是能破。通过抉择空性能破的理论或通过空性来破斥显现,让显现显现出空性本体。因此空是能破,然后显现是所破。
因为在凡夫人的概念当中,现空没办法同时出现,所以当出现所破的时候,还没有能破。后面我们使用能破去对所破作观察,这方面是可以有的。虽然现和空究竟来讲是一味的,或者说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但是在我们面前的显现,有空无现,有现无空。因此在这个当中出现能破所破还是比较合理。
从抉择见的角度来讲,我们说,能破一定是空,通过空来作所破。在修行或者抉择的时候,不一定是这样的。空能够作为所破,显现也可以作为能破。前面我们在宣说《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时候,也有这种安立的方式。在四步境界当中,也有把显现作为能破,然后去泯灭空性执著的方式。能破所破一般来讲,能破就是空性,所破就是显现。在其他的场合当中,能破可以是显现,也可以是空性,所破可以是显现,也可以是空性。因为不管我们执著显现或空性,都没办法到达究竟智慧的缘故,所以我们有时候需要破显现,有时候需要破空性,空性和显现都可以作为能破所破。
它的果就是双运的智慧,通过轮番修持能破所破之后,双运的智慧就会显现出来。对于现空能破所破,前面我们再再提到过一个核心,实际上轮番宣说能破所破,主要是打破我们对于诸法的执著。如果把显现作为所破时,能够打破对显现的执著;如果把空性作为所破时,能够打破对空性的执著。这些都打破了,让我们执著什么?什么都不要执著,也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当我们把执著息灭的时候,这就是双运的智慧。双运智慧不是通过累积的方式来获得的,而是通过消亡、息灭的方式来获得的。息灭了什么?以殊胜的胜观智慧通过轮番的修行方式把我们粗大的实执、空执的分别念息灭之后,再没有分别念的时候,就会现前双运的智慧,就是这样一种本体。
对于这样双运的智慧,“续部以多异名说”,在续部当中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前面我们也大概接触到了,《密集金刚》当中叫不坏明点,《时轮金刚》当中叫周边虚空金刚,大圆满当中赤裸觉性。从开悟的角度,叫做明心见性、无分别智慧或者证实相智慧,反正通过很多不同的异名宣讲果双运的智慧。不管怎么样,显宗当中就是通过轮番的方式来现证双运果。
续部当中,通过修持和显宗比较类似的观空性方法,就是说通过修行生起次第来祈祷本尊,然后在等性无二当中修持本尊,本尊出现的时候,他会给你赐予教言或者加持,我们就可以了悟自己的心性,这是通过本尊方式来赐予悉地。还有通过气脉明点的方式现前殊胜的双运智慧,以及修持上师瑜伽,通过上师迅猛的加持让自己了悟心性等等,虽然有很多修行方法,但是双运智慧的果法是完全相同的。
壬三(依二谛抉择之理)分三:一、如理宣说;二、承许二谛为小中观;三、如是承许之理由。
癸一、如理宣说:
是故所有中观道,以二谛式而安立,
不依世俗胜义谛,不能了悟双运义。
所有的中观道都是通过二谛的方式进行安立的。如果不依靠世俗谛、胜义谛,没办法了悟双运义。
《中论》中宣讲了,“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我们在修道的时候,必须要依靠世俗谛,否则没办法得到第一义。“第一义”是胜义的意思,因为第一就是胜,所以胜义谛就是第一义谛。在《中论》中讲到,不依世俗谛,不得胜义谛,这个地方的世俗谛是什么意思?这个世俗谛是包括了道中观当中的世俗和胜义,道中观当中的世俗胜义是一个方便。
如果你依靠道中观当中的世俗和胜义,就可以到达无分别智慧而证悟胜义谛。《中论》中的胜义谛,就是讲到了果中观,果中观就是胜义谛。如果你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这个意思就是这样的。我们从抉择见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不依靠世俗谛,就没办法得到胜义谛的空性,不能得到胜义谛空性,就不得涅槃,也可以这样分开讲。上师注释当中讲,《中论》当中的世俗是讲道中观当中的世俗和胜义,轮番修持世俗胜义就是《中论》当中的世俗。如果没有通过轮番来修持世俗谛,没办法得到胜义谛,这个胜义谛就是讲无分别智,真正的证悟菩萨的根本慧定境界。如果你没办法得到无分别智,就不得涅槃。在《中论》当中也是提到过,所有的中观道都是通过二谛的方式来进行安立的。如果缺少了二谛,一般众生根本没办法了悟双运的含义。
密宗当中也有这种宣讲方式,前面分析的时候,也是通过很多句义方便,让我们来了悟一切万法的本体。在所有的经典和论典当中,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众生显露自然的本体。如果我们要通过二谛的方式来修行,前面再再提过,必须要树立一个非常清净的正见。
有了这样的正见之后,为了巩固正见,环境还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有一个比较清净的环境。如果在大城市中嘈杂的地方修行空性,让我们的正见稳固下来,非常困难。虽然嘈杂的环境也是胜义,没有离开过实相,但是能够把世俗的生活和胜义谛完全圆融在一起修行,需要相当高的境界。一般的凡夫人相续当中实执还很重的时候,环境不可能对他没有影响。如果我们要巩固殊胜正见,需要非常清净的环境,比如像佛学院的道场,还有其他殊胜的寂静处,都是很多成就者再再赞叹的地方,我们需要在这些地方修持中观道。不能说一切万法都是本来清净的,所有的法都是胜义谛,随便找一个地方就可以修行了。虽然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修行的力量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在这些环境当中,非常容易让自己的心散乱。因此寻找一个适合自己修行的地方,还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不认为佛学院是一个修行的地方,其实我们看佛教历史上,也是提到过。以前敦珠法王在世的时候,有十三个人在此处成就了虹身,还有很多人获得了成就,这里是一个很殊胜的寂静处。我们要平时要修定或者修法,这个地方成就的速度肯定要比其他地方要快的多。我们在提到寂静处的时候,有些人觉得是不是这个地方不寂静,还有其他的寂静处,这个地方百分之百是一个寂静处。以前法王在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弥勒菩萨所问经)》时,也是提到过的。
既然殊胜的环境非常重要,是不是山清水秀的地方就适合修行?这个不一定。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很悦意的风景,觉得这个地方很好,我就在这个地方搭个茅棚修行。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禅定休息》当中,刚开始也讲到了观察修行的地方。很多地方是不能住的,有些看起来非常悦意的地方,刚开始觉得悦意,后来慢慢就不想住了,这就是不好的地方;有些湖畔、些山沟、山洞,是独角鬼、食肉空行、鬼王等等住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是需要观察的。成就者曾经加持过的地方,应该就是可以修行的。
如果刚开始非常不喜欢的地方,后面慢慢的喜欢,这样的地方就适合修行;如果一个地方开始去的时候非常欢喜,后面慢慢就不喜欢了,修行也就没办法增长。如果以后上师能够宣讲《禅定休息》,大家就可以好好学习,前面讲了很多观察修行处所的方法。是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地方,只要你看到了,感到高兴,风景优美就一定可以修行呢?无垢光尊者的意思很明显,这个不一定,必须要善巧观察。如果没掌握观察的方式,修行不仅生不起觉受和道相,反而会产生很多其他的违缘和烦恼,都是有可能的。实际上寻找修行的地方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佛学院是法王如意宝加持的,而且现在还有很多圣者也在不断的加持,还有很多其他圣地都是适合于修行的。
我们对环境方面必须要非常重视,尤其是初学者对于环境的依赖性很高。如果在清净的环境当中,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相续里有了某种道相的时候,他就可以到嘈杂的环境中去磨练。比如短时间在城市当中住,看对自己的修行是不是有影响,慢慢让自己证悟逐渐圆满,有不同的过程。如果处于初学阶段,需要依靠一个好的道场,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癸二、承许二谛为小中观:
佛陀所说一切法,悉皆真实依二谛,
故具二谛各承认,因取果名小中观。
佛陀所宣讲的一切法,都是真实依靠二谛宣讲的,因此在具有二谛的各自承认时,叫做因取果名的小中观。
为什么是因取果名的小中观?因为具有二谛的各自承认,既有世俗谛显现的承认,也有胜义当中空的承认,所以说具有二谛的各自承认。“因取果名”,实际上真正的中观应该是果中观,因中观和道中观不能叫做真正的中观。
以前我们分析过道般若、果般若、基般若等等,有些大德说道般若不算真正的般若,真正的般若就是果般若。此处也是一样的道理,严格来讲,道中观不是真正的中观,真正的中观应该是果中观。像这样的讲的时候,果中观叫做中观,此处是把因取了果的名称,也把具有分开二谛的道中观承许为中观,但是叫做小中观。
因取了果的名字,在世俗生活当中有很多。打个比方来讲,煮饭的时候,实际上煮的是什么?虽然我们把米放到锅里煮,但是米的果是什么?米的果是饭。因为把果放在因上,所以说煮饭。
虽然只是个因,但是取了果的名字。比如说经中观或者论中观,实际上只是一个文字,文字算不算真实的中观?文字不算真实的中观,因为它宣讲了所诠义的缘故,能诠句也可以取中观的名称,有很多分析的方式,所以因取果名的小中观就是这样的。
“佛陀所说一切法,悉皆真实依二谛”,在《中论》中也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一切诸佛都是依靠二谛来为众生宣讲一切法要。如果没有给众生分开二谛来宣讲,众生就会没有办法真正了知一切万法的胜义谛。
癸三、如是承许之理由:
观察诸蕴为空性,仅破所破之无遮,
观待彼者亦存在,所谓无有之承认。
“如是承许”分开二谛承许理由是怎么样的?“观察诸蕴为空性”,如果我们没有观察之前,有对显现的承许,然后观察诸蕴的时候,得到了对空性的承许,所以说“仅破所破之无遮,观待彼者亦存在”,通过观察诸蕴为空性破掉了所破,这个“所破”就是讲诸蕴。诸蕴是十二处、十八界都包括在内,像这样仅破诸蕴的无遮,观待这种胜义谛,也存在“所谓无有之承认”。
观待这种状态也可以有所谓无有的承认,所谓有的承认是哪里?有的承认是在世俗谛当中,世俗谛当中有诸蕴的承认;如果观待胜义空,也有无有的承认。我们说观待胜义空,主要就是讲“诸蕴为空性,仅破所破之无遮”。因为显现是世俗,空性是胜义的缘故,所以要对于诸蕴观察抉择的时候,把所破破掉之后,观待所破,也可以说存在无有的承许。
在分二谛的时候,有世俗谛的承许,不会让众生堕入到断灭边当中。为什么?因为有世俗的缘起、因果,所以不会堕入到断灭当中。也有无遮空性的缘故,不会认为显现法是实有的。这种分开二谛的修法,非常符合初学者分别心的抉择。为什么呢?因为有显现的缘故,绝对不是断灭,所以教导的时候说,显现的缘故不断灭,就要取舍因果、守住戒律、积累资粮,这些方面说起来就非常的顺利,很容易让众生理解一系列世俗谛的东西。把六度、四摄、菩萨道、舍弃今生等等一系列修法全部划在世俗谛当中,众生理解的时候,佛经当中这一块全是世俗谛。然后在讲世俗的时候,佛陀也说世俗谛显现的本体是空性的,不要对它产生实执。通过离一多因、缘起因进行分析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虽然这些显现在世俗当中存在,但是在胜义当中是没有实有的,这样就可以打破常执或者说抉择无自性的观点。
这些观点在分别心面前非常容易接受,有了这个梯阶之后,通过这个方式逐渐趋入到胜义谛当中,就会非常合适。自续派的论师,也有很大的善巧方便。为了让修行人在分别心的状态当中,也能够大概来了知实相的问题,找到一个趋入到实相的梯阶,著重以广大的方式,宣讲二谛存在承认的理由,可以指导他们在了悟一切万法本性之后,观察到众生的不同根性,然后宣说了有二谛承许的道理。像这样讲到了世俗谛当中的存在和承认,还有胜义谛当中的存在和承认。
对于殊胜自续派论师的意趣,我们作为学习者来讲,也应该好好的领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分开讲?就是为我们能够真正趋入到大空性当中,对于这些法我们要好好去体会和修行。虽然有很好的法,但是没有去修行,这个法对于我们来讲是不起作用的,对于这样的法来讲是需要实践的。
以前宗萨仁波切也是曾经批判过一些佛教徒,说佛教徒比起基督教、外道来讲有点自私。,虽然按照我们的观点来讲,基督教的人是没有解脱道的外道,属于经常批判的对境。但他们用很多钱做帮助众生的事情,比如办医院、办学校等等,只要是需要帮助的人,他们都会很乐意发自内心帮助别人。和他们比较起来,佛教徒显得有点太冷漠、太自私了,而且还加了一句让我们没法忍受的话,大乘的佛教徒尤其自私。这样的批判,非常具有讽刺的意味了。
为什么呢?大乘佛教徒是一心利他的,最后从利他、十善的角度来讲,外道反倒排到前面去了。现在小乘佛教也是做一些利他的事情,最糟糕的就是大乘佛教徒,非常的冷漠、自私,很少考虑到利他。虽然我们看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但是真正想的时候,的的确确是这样的。这是需要我们警醒的地方,作为大乘佛教徒本来应该一心一意利他的。有时候大乘佛教徒只有一个大乘佛教徒的名称而已,有没有大乘佛教的实质?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内心当中没有真正通过串习而产生无造作的慈悲心,所以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很少生起去帮助他的想法。觉得帮助他们很麻烦,有时会找借口说首先我要自己修行,然后才能帮助他们。
这方面是需要思考的。虽然在菩提心的教义当中,有首先要自己获得证悟,然后再去帮助众生,但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尽管大乘的教义非常崇高,修行者并没有把这个教义在我们的相续当中串习。上师也在很多时候鼓励我们修持利他心、大悲心,如果在大乘修行者的相续当中生起来大悲心,决不会显现成这样。这方面不是说法有问题,而是修持这个法的人,没有认真的观修,没有产生相应的大悲心和空性的智慧,在别人的眼里就是相当冷漠的。
我们内心说,我是大乘行者,通通看不起你们这些外道或者小乘。实际上真正来讲,自己在别人面前显现出来的样子,反而不像一个大乘佛教徒。虽然基督教这些人不是大乘佛教徒,但是显得很像大乘佛教徒。对我们来讲,哪些是欠缺的地方,比如自己的慈悲心、利他心有欠缺,关键就是教义没有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相续当中去。
如果通过观修慈悲心,一旦在内心当中生起了慈悲心,绝对不可能对于众生的痛苦视而不见。我们这里讲的主要是空性,如果没有通过实践,就会落于表象。虽然空性和慈悲心等佛法非常殊胜,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去实践,还是和一般人差不多,乃至于不如一般世间高尚的人,这种情况也是可能会出现的。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高高的见学了很多,反过来也要做一些自我批评,否则很多问题我们不以为然,这样修行下去完全是浪费时间。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