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57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开显密意的《定解宝灯论》。
庚五(结彼之义)分四:一、不应对二谛取一舍一;二、取单空舍世俗之过失;三、故当呵斥取断空者;四、于理证亦有妨害。
辛一、不应对二谛取一舍一:
如是因或道中观,二谛承认均自宗,
并非胜义作自宗,世俗谛则推予他。
这个科判宣说了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应该同等的重视,不应该取一个舍一个,取一舍一不符合于中观的观点。在因中观或者道中观当中二谛承认,就是世俗谛当中显现的承认和胜义谛当中空性的承认,实际上都是自宗的承认,并不是只是把胜义谛当中的单空作为自宗,而把世俗谛推予他人。
在因中观和道中观当中前面讲了很多次,就是有者具有的观点,还没有到达入定根本慧的中观或者果中观时,在因中观和道中观当中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抉择见的时候,都有承许,修行的时候是轮番修持的。二谛的承认都是自宗观点,只不过说果中观是究竟的观点,或者入定的中观是究竟的自宗。然后有因中观、道中观或者二谛的承许,这是属于暂时的自宗。暂时自宗当中二谛都有承认,一方面承认空性,一方面也需要承许显现。并不是单单把胜义谛作为自宗,把世俗谛推给他人。有一些观点就是把胜义谛当中的单空作为自宗,说单空是万法的实相,圣者和凡夫都是修持单空,对于凡夫来讲,主要是在心识面前抉择一个空性的总相,然后缘这个总相再再修持;对于圣者来讲,就是通过无二慧的方式离开二取,就是以无二慧的方式来修持单空的,所以单空就是自己的自宗。对于世俗谛,说这不是应成派自宗承许的,而是观待于其他宗派而如是承许的,所以不是应成派自宗的观点。
在《入中论》自释或者注释当中曾经讲过,佛陀在经典当中说,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世间说有我亦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说无。依靠这个教证,在抉择世俗谛的时候,都是跟随世间而承许的。世俗谛在承许显现的时候,有些人说世俗谛完全是跟随世间人承认的,就是说跟随世间老人的承许。实际上自宗对于世俗谛是不予承认的,“世俗谛则推予他”的意思,从这方面可以了知。应成派自宗在安立世俗谛的时候,完全是跟随他人而承认的,不是自己宗派承认。
中观应成派自己的承认是什么?真正的自宗就是讲胜义谛的空性。没有把世俗谛推给了他方,让他方去承认这个观点。如是承许有某种过失,下面还要讲。虽然世俗谛在《入中论》等当中也跟随世间来承许的,但是世间有瑜伽世间、平凡世间,刚才讲的其他的观点认为应成派的世俗谛的完全跟随平凡世间,世间老人怎么样承许我们就怎么样承许,并不是这样的。世间有平凡世间,也有瑜伽世间,瑜伽世间当中有小乘,也有唯识、中观宗等等,这些方面的瑜伽世间实际上都是可以作为世间。
自宗在安立的时候,一方面在后得位的时候,也是承许胜义谛空性,一方面也承认世俗谛当中基道果的显现,只要是无患六根所取境,暂时也可以承认,还有菩萨后得位、佛陀世俗的显现都是可以作为自宗的承许。并不是只是把空性作为应成派的自宗而把其他的显现作为他宗。应成派的观点在入定的时候,一切无所取一切无所缘,名言谛的时候就分开了二谛,世俗谛当中的缘起、因果、五道十地等等都是承认的,后得位时的大空性也是作为承许的方面。如果跟随入定位连大空性本身也没有什么可承认的。在入定位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大空性的承认呢?跟随入定位的观点离开一切戏论,所以连大空性、离四边戏论也不承认,如果是在后得位就可以承认我们的自宗是离四边空性,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
比如在入定位的时候,一切都是离戏论的,在后得位的时候分二谛,应成派自宗的胜义谛是单空还是离戏空?著重来讲,抉择的是离戏空的观点,和入定位有什么差别?在后得位抉择的时候,所抉择的是离四边的空性。观待于世俗的显现,对于这样的空性从正面是可以承认的,世俗谛的显现是离四边的空性,从大空性方面可以承认。如果到了入定位的时候,连大空性本身也是没办法承认的,这方面也是自宗他派的差别之处。
辛二、取单空舍世俗之过失:
若尔自宗则成为,仅是独立胜义谛,
谤说基道果诸现,唯是迷乱之所断。
究竟时唯剩单空,二智等无之观点,
如同声缘自道中,所许无余之涅槃,
此亦犹如灯火灭,实际无有差别故。
如果单单取单空舍弃世俗,也有过失。因为前面的颂词当中,讲到世俗谛则推予他,这不是自宗的观点,自宗的观点只是空性。如果取单空舍世俗就有如下的过失,“若尔自宗则成为”,如果是像刚才这样的承许方式,应成派自宗应该变成了只是独立的胜义谛,因为世俗谛推给了他人,自宗没有世俗谛只有胜义谛。如果自宗只有胜义谛的空性,“谤说基道果诸现,唯是迷乱之所断”,就是不承许基道果的显现,就是说对于基道果显现都诽谤说这是迷乱的所断。为什么是迷乱的所断?因为这只是世俗的观点,世间人的承许都是通过无明、习气而显现的,所以世俗谛的显现是按照世间人的承许而承许的,就是一种迷乱,这种迷乱就成了一种空性的所断了。因为显现法成为所断,空性是能破的观点。如果自宗只承认空性,其他的世俗当然就成了迷乱的所断了。
如是所有的世俗都应该变成迷乱的所断,包括基道果的一切显现法。蕴界处是所有的本基当中安立的,道是讲五道十地,果是讲到佛陀色身或法身的法。基道果的显现都是推予他人,也有某种矛盾。前面也讲过了,自宗在安立五道十地的时候,不可能还要去寻问一个世间老人,应成派十地五道应该如何安立?佛陀的色身法身也不可能按照他们的观点去承许。这个地方也有抵触。
按照前面的观点观察下来,一切基道果的显现都成了迷乱的所断。既然成了迷乱的所断,“究竟时唯剩单空”,当修法达到究竟的时候,一切所断完全断除,成佛的时候只剩下一个单空的观点。“二智等无之观点,如同声缘自道中,所许无余之涅槃”,“二智等无”,如果真正只剩下单空,那佛陀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字还有法身、色身,以及很多利益众生的事业,已经变成了没有,像单空一样不存在了。二智等无的观点“如同声缘”了,就是说如同在声闻缘觉自道当中,所承许的无余涅槃一样,什么都没有,相当于灰身灭智的本体。通过前面分析下来,基道果的显现都是迷乱的所断。修持空性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个所断断除,如果障碍空性或者不是一切万法的实相,都要断掉。
如果基道果的显现都是迷乱的所断,修到究竟成佛的时候,所有迷乱的世俗都完全遣除,已经断掉了,在佛的相续当中只剩下一个单空。如果只是剩下一个空荡荡的本体,所有的显现,包括佛陀的智慧在内都完全不存在了。没有成佛之前,还有不清净的七地,出定位时还是存在一些不清净的法,然后三清净地还有一些清净的显现,相续当中还存在微细的心识。成佛的时候,所有的清净不清净的显现,心识、智慧等显现一概不存在了。如果真正成了一概不存在,成佛时应该达到完全寂灭的状态了。
这是什么寂灭?相当于小乘所承许的无余涅槃。“此亦犹如灯火灭”。大乘的修行者最后也犹如油尽灯灭一般,什么都不存在了,实际上这和小乘所承许的犹如灯火灭一样的无余涅槃没有丝毫差别,这样会有很多过失。这种声缘自道所许的无余涅槃,前面我们在讲第二品时,曾经也提到过这个问题。
如果按照声缘自宗承许无余涅槃,还有按照大乘的观点承许无余涅槃,都是怎么回事?此处颂词中说,如同声缘自道中,所许无余之涅槃,也就是说在小乘道当中,承许一个涅槃道。涅槃道有两种,一个是有余涅槃位,一个是无余涅槃位。有余涅槃是小乘行者到达阿罗汉时,所有转生轮回的烦恼已经断尽了,因断尽了,果没有断尽。这个果是什么意思?果就是前世通过业引发的有漏五蕴,有漏的身体属于果。因已经断掉了,在阿罗汉的相续当中烦恼一点都不存在了,前世通过烦恼引发的身体,这个所依还存在,叫做有余。有余就是身体还没有完全消亡,有漏的身体或者有漏的五蕴是剩下来的,这方面称之为有余的涅槃。一般来讲有余涅槃是处在还没有死的时候,烦恼已经断掉了,身体还没断掉,单单通过修道的力量,今生当中没有办法把身体断掉。什么时候身体断掉?只有去世的时候,因此有余涅槃位安立在因断掉了果还没有断掉。
无余涅槃当然就好理解了,无余涅槃的因断了,果也断了。不单单相续中的烦恼不存在,三界所有微细的烦恼都没有了,通过以前的业引发的有漏的身体也没有了,入于无余涅槃的时候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叫做无余涅槃。按照小乘自宗的观点来讲的时候,一旦入于无余涅槃,因为以前转生三界的烦恼已经没有了,不会再投生三界了,然后入无余涅槃的时候,身体已经没有了。有些阿罗汉在空中显现涅槃,身体自燃然后把身体烧尽,处于无余涅槃,最后无余涅槃烦恼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转生的因都不存在了。这个有情就在法界中消失了,没有这个有情了。
他们认为如果在三界当中流转就是一种痛苦。小乘的自宗说如果能够修道,首先灭掉烦恼,然后再灭掉剩下的身体,这个有情一旦入于无余涅槃就什么都不存在,灰身灭智了。这个有情完全不存在了,他的身体没有了,心识也没有了,所有的烦恼智慧都没有了,最后入于无余涅槃的时候,整个法界当中就会少一个有情,就是这样的观点。这是从小乘自道承许的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唯识宗的承许,一部分同小乘,一部分同大乘。因为唯识宗承许决定种性和不定种性,如果说是小乘决定种性,唯识宗也承许只要他们获得无余涅槃的时候,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已经入于法界当中,不会再出来了,法界中就少了一个有情,这方面就是讲到了决定种性中的小乘行者。如果是不定,一方面不定种性不会入于无余涅槃,在三果就转变了,四果之后就无法转变了。不定种性不会入无余涅槃,他会入大乘的涅槃,入了大乘,修行之后就成佛了。
中观宗来讲,没有任何所谓的决定种性,所谓的小乘种性都是决定的大乘种姓,这种暂时分三乘究竟一乘的观点,小乘罗汉认为进入到了无余的涅槃当中,法界当中少了一个有情。从大乘的智慧看起来不是这回事,有情只是进入他们所谓的无余涅槃当中,暂时在一万大劫当中安住,然后到一万大劫末尾还要起定。因为相续当中的因还没有完全断掉,他的修行只是把粗大的五蕴灭掉了,微细的五蕴色法和心法还没有断掉。在《智慧品》当中说,“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犹如无想定,故当修空性”。小乘的涅槃犹如无想定一样,这不是方方面面的无想定。无想定是在暂时五百劫当中,泯灭心心所。后面他的因没有完全断尽的缘故,还会从定中出来,重新产生心识。小乘的无余涅槃也是一样的,在一万个大劫之后,自己从定中出来之后,开始发菩提心。因为他的心识没有完全断掉,还有种子等等都没有消尽的缘故,暂时进入了一种涅槃的状态,后面还会出来。
大乘看起来的时候,这个涅槃不是无余涅槃,还是有余涅槃。为什么?因为还有很多细微的蕴,前面我们分析的时候,不能叫细微的五蕴,就是细微的色法、心识、所知障都没有断尽,还有很多余下来的东西,叫有余。真正的无余涅槃小乘是绝对没有的,只有大乘有无余涅槃。大乘无余涅槃的是谁?就是佛。佛所有的种子、习气,一点都不剩下,叫做无余涅槃。虽然佛陀获得了无余涅槃,但是也不像小乘所承许的无余涅槃,不会灰身灭智。从获得无余涅槃开始,就展开了广大无边、任运自成的弘法利生事业,那时候才开始佛的事业,因此小乘和大乘的无余涅槃差别非常大。
我们分析完之后,就知道了小乘的无余涅槃是什么意思,就是灰身灭智了。什么都没有了,法界当中,少了一个有情,就是这种观点。应成派的自宗就是一切世俗谛的显现,都是迷乱的所断,自宗只是单空,究竟观点就是空性,最后修到究竟的时候,所有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佛陀的身体都不存在了,犹如获得佛果的时候,就像声闻自道当中,所承许的无余涅槃一样,“此亦犹如灯火灭”。犹如灯火熄灭一样,如果灯火熄灭,什么没有了。一旦成佛以后,完全就泯灭了。小乘的无余涅槃犹如油尽灯灭一样,实际上没有任何差别。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这个地方可以分为两个观点。如果不是跟随小乘的观点来分析,一旦在金刚座下成佛,把所有的障碍断尽之后,现前无垢法界的时候,在成佛的当下,佛就消失了,进入无余涅槃,什么都没有了。如果跟随小乘的观点,相续当中烦恼灭尽了,有漏的身体,还可以存在一段时间,就显现了佛陀后面度化众生几十年的事业。在娑罗双树下面开始入涅槃的时候,真正犹如和小乘的无余涅槃一模一样。
这方面我们说有什么过失?一方面佛陀的智慧身,不可思议的事业,从这里开始中断了,不是什么大的事业。另一方面如果大乘的涅槃和小乘的涅槃完全一样,根本不需要入大乘了,大乘的修道完全成了一个徒劳。为什么呢?因为大乘和小乘所获得的涅槃,从涅槃的侧面来讲,完全是一样的。小乘灰身灭智什么都没有了,大乘也是连智慧都没有了。反正就是在法界当中,少了一个有情,这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小乘三生可以获得无余涅槃的果位,大乘要三个无数劫,小乘纯粹成了无勤道,根本不需要任何勤作,三生就可以任运的取得无余涅槃位。发菩提心、劝请众生入大乘,完全成了没有必要,这是一个过失,对方肯定不敢承许。如果认为这个观点是了义的,这样承许下来,应该变成大乘和小乘的道从涅槃的角度完全成了一致,而且大乘的道成了一个迂回之道,反而是小乘的道成了一个直接之道。度化众生的时候,直接通过小乘道,成就阿罗汉之后,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就成了大乘的涅槃一模一样。大乘的道就成了无意义。这方面的过失和第二品中的有些过失比较相似。不需要暂时三乘,究竟一乘,根本没有这样的分别。
自宗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呢?自宗没有这样的问题。第一,自宗在承许这个观点的时候,分了入定和出定。入定位时一切都不承认,连空也是不承认的,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对方著重把空作为一个承认,排斥了世俗。那么我们的入定位不也是偏堕于空的大空性吗?在大空性当中,空的本身也不是偏堕的,因此没有这个地方所讲的过失。而且观待出定来讲,它是入定位,就是说从入定当中出来之后,还有出定的显现。
在后得位抉择的时候,既承许胜义的空性,也承许世俗的显现。二者是完全双运的,因此自宗没有这样的过失。而且自宗在入定位的时候,不单单是证悟大空性,而且有大光明的显现。大光明的显现到达极致的时候,就是佛陀的智慧。绝对不可能成为灯火灭一样的无余涅槃,自宗所承许的观点和佛经论典当中说的成佛之后,任运展开弘法利生的事业,乃至于众生完全没有从轮回当中消尽之前,佛的智慧身一直会任运的显现幻化身度化有情。自宗他派在这个问题方面也有不同的差别。
辛三、故当呵斥取断空者:
通过前面的道理分析下来,好像就成了断空。为什么会变成断空的问题?对方也是不承许断空的,而且按照他的观点来分析,也不能够成为断空。为什么这方面会成为断空呢?把不了义的执为了义容易成为断空。如果通过不了义的观点引导有情,观察的时候,不是很仔细的分析观察,很多问题就这样过去了。如果是了义的问题,需要通过最仔细的理证来分析,这时是相当认真的分析了。如果世俗谛是迷乱的,不存在的,是他宗的承许,我们自宗只承许单空。把这个问题展开分析的时候,既然你的世俗谛是世间的世俗谛,成了一个迷乱的所断,一切基道果都是世俗的缘故,全都断掉了,最后就成了单空。这样分析下来,所谓的空就成了没有任何显现的断空了。
佛说诽谤双运界,如持虚空断见派,
释迦佛法之盗贼,亦是毁灭正法者。
这个科判相当于通过教证来呵斥。下面是有理证妨害了,第三和第四当中,第三个科判主要是通过教证当中,佛经的观点来呵斥断空,第四个科判是理证方面也有妨碍的。
“佛说诽谤双运界”,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了,如果对于双运的法界进行诽谤说,只有一个有或者无,尤其是对于双运法界只是守持一个无的观点,“如持虚空断见派”,就像守持一个把虚空作为自宗的断见派一样。断见派也是一切不存在,都是空的。佛陀说,这就是“释迦佛法之盗贼”,把双运当中的一部分显现法偷走之后,只剩下一个空空荡荡的东西。就像一个强盗到了房子里面,他把所有的财富拿走了之后,房子里面就剩了一个空荡荡的状态,其他有价值的东西都没有了。如果只承许一个单空,就像释迦佛教法当中的盗贼一样,也是毁灭正法者。
三转法轮是承许大光明的,如果只是承许单空,也是违背第三转法轮的教义。不单单是三转法轮,连二转法轮也违背了。二转法轮也是讲现空需要双运,有则俱有无则俱无的观点。如果说只是有一个单空,其他显现都不存在,也是违背了二转法轮的教义。
佛说诽谤双运界,注释当中也是引用了《智慧手印经》进行说明。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当中,也是引用了这个教证。经典当中宣讲了如果是承许所谓的空性是一种无生、无形或者无见、无来、无迁变的自性。宣恶取空为圣见,释迦佛法之家贼,认为恶取空是圣见,就是释迦佛法的家贼,有这样一种教证。在这个教证当中,直接提到了,如果认为空性当中,没有生、行为,也没有见、来和迁变。宣恶取空为圣见,就是说如果你承许恶取空,什么都不存在,一概说没有显现,全都是空性的,就是释迦佛法之家贼。这个方面就是佛的家贼,在《智慧手印经》当中,曾经提到过这个概念。
“亦是毁灭正法者”,这样承许也是毁坏佛陀正法者。怎么是毁坏佛陀正法者呢?在《如来藏狮吼论》当中,也引用了《指鬘经》教证。《指鬘经》当中讲到毁坏正法的人有两类。第一类,守持断见的人能够毁灭正法,如果承许一切因果、缘起,所有的显现都不存在,就会毁坏正法。第二类,持常见者认为有我的人能够毁灭正法。为什么持常见者认为有我的人就成了毁坏正法呢?我们前面讲过了,真正要从佛法中获得解脱利益,必须要空性见,空性见才能断除烦恼。如果认为有我,在有我的状态当中,怎么修持也是增加我执而已,没办法断除烦恼。如果守持常见,认为这些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我、法我都有,就毁坏了佛法的精华空性。如果偏于空无两边,就是毁坏正法,因为不产生缘起了;如果承许常见,也是毁坏正法,因为失坏了断除烦恼的空性正见精华,所以偏于两边就不是正见,都是毁坏正法的见解。
我们在学习正法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不能偏在常的一面,也不能偏在断的一面。如果我们真正要断除邪见,就要经常缘殊胜的论典学习。在《定解宝灯论》的前言还是后跋当中,介绍《定解宝灯论》的时候,法王仁波切说,如果经常持诵学习《定解宝灯论》生生世世不会生邪见,因为得到了菩萨谛实语加持的缘故,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功效。直接的功效就是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了定解正见,如果能够持诵这部殊胜论典,它的加持力就是生生世世不会生邪见。
我们想一想,假如自己没有获得解脱,也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还要在轮回当中流转,这时候相续当中有没有正见非常关键。如果还要流转,相续当中有殊胜的正见,就不会去诽谤佛法;如果没有正见,就非常危险了,就会造很重的罪业,诽谤佛法等等很多过失都会产生。还有一个我们不产生恶见的来源,就是好好的闻思修行。把佛法的现空方面搞清楚,产生定解之后,相续当中也不会产生邪见,依靠这方面作为等流。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尽快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无论度化众生,还是自己修法,都是非常把稳的。如果通过凡夫身在轮回当中流转,虽然有度化众生的心,但是不一定真正能够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行。要不然很快获得解脱,要不然往生极乐世界,再回到娑婆世界利益有情。如果都没有做到,就好好的通过串习力,保持自己在流转的过程当中,不会产生严重的邪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知道双运的观点,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遇到的时候,就好好去把这些问题搞清楚,自己不会产生邪见,也是能够尽量能助别人产生正见。既维护了佛法,也是救度了有情,自己种下了殊胜的善根。
在佛法当中讲了,何时何地现空都是双运的。基道果基位的时候,蕴戒处在一切万法显现的当下就是大空性,大空性的当下就是显现,所以在基位的时候是现空双运的;道位的时候,仍然是现空双运的。如果我们在抉择见解的时候,有世俗就有胜义,有胜义就有世俗,二者之间也是没有办法分离的。入定的时候,如果从大空性和大光明角度来讲也是双运的,如果证悟了大空性一定有大光明,或者说在入定位的时候,如果没有二者都没有,如果有后得位二者都有。入定位的时候,有大空性一定有大光明;成佛的时候,证悟了圆满空性,就有圆满的智慧,自宗在任何时位当中,不管是基位、道位,道位的出定、入定时现空双运,在佛位的时候也是现空双运,任何时候现空都是双运的,没有一个单独出现的情况,如果能够了知这个问题,就能够对于佛法当中现空双运的问题产生定解。
自宗当中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抉择,如果没有好好的抉择现空双运,即便是我们看佛经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恶的分别念。以前上师在注释当中讲,如果我们对于现空双运的观点没有真正通达,当我们在看《涅槃经》中宣讲如来藏实有、常乐我净的观点时,因为在三转法轮的经典当中,也是对于光明如来藏的法高度赞叹,我们看完之后认为,如果认为如来藏常有就是正道,如果认为如来藏没有的就是恶道,有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当我们再看《般若经》时,看到《般若经》当中对空性非常赞叹,对于其他的常有非常呵斥,就产生一个感觉,只要是讲空性的就是对的,讲其他常有的就是错的,自然而然就把前面学习过的《如来藏经》《涅槃经》当中所讲如来藏常有的观点联系在一起,觉得这方面是不对的。然后怎么办呢?是不是两个都是佛陀讲的?承许两个都是佛经,有时就产生一些分别念,对于怎么圆融就处在一种烦恼当中。有的时候干脆就把抵触的方面化为非佛说,觉得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只是这一部分是佛经,那一部分不是佛说的。为什么呢?因为怎么可能在宣讲空性的同时,又宣讲一个如来藏常有不变、常乐我净?所以肯定是外道编纂的佛经,不是真正的佛经,容易产生谤法的罪业。
学习的时候,按照自宗的观点,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对于自空他空、如来藏和般若空性丝毫不矛盾的观点在很多论典当中讲得非常清楚。持他老人家的传承或者学习他的法脉,很多人彻底精通这方面完全不矛盾,有些人虽然没有彻底精通,但是多多少少都知道自空和他空、光明和空性、《涅槃经》和《般若经》等二转三转体系不矛盾,都会了知这一点。如果继续精进的学习,自己相续当中可以产生一个非常稳固的正见,自己不会产生恶见,也不会引导他人产生恶见。
辛四、于理证亦有妨害:
以理亦知此观点,于有诽谤为无理,
依靠定解金刚火,能焚恶见之高山。
“以理亦知此观点”,不单单是教证,通过证理也能知道这个观点有某种过失,“于有诽谤为无理”,是一种过失,依靠现空双运定解的金刚火,能够焚尽恶见之高山。如果单单承许一个无诽谤有的观点也是有过失的,通过什么来焚烧呢?通过定解的金刚火来焚烧恶见的高山。恶见虽然很高或者显得很坚固,但是金刚火一烧起来的时候就像烧草一样,马上能把恶见完全烧毁。
如果单单承许空性为自宗,没有承许显现也是自宗。在殊胜现空双运面前不能堪忍观察。因为不了义的没办法安立成了义的,所以通过很多理证分析的时候,这样的问题就能被焚尽。这个地方恶见的高山有时不能完全理解成是他宗的观点。实际上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是自己相续当中的恶见或者已经现形的,还有种子。如果通过认真的学习《定解宝灯论》所讲的现空无二观点,我们相续当中的种子或者现形的问题也能被完全的烧尽。如果完全烧尽之后,对于现空无二的清净的正道完全不会偏离轨道。
法王仁波切讲解时也曾经提到过,如果没有了知现空无二的观点,尤其是学习了义观点的时候,容易产生一个诽谤因果的问题,教法越了义越容易对因果诽谤。一般来说,小乘是不会去诽谤因果的,尤其是在没有遇到大乘的教法时,没有对比的时候,更加不会有诽谤。小乘的修行人一般来讲都是中规中矩的修行,佛陀怎么样讲。他就怎么样去实行。对于因果、戒律、前后世的问题,佛陀怎么讲,他们觉得就是这样的,没有其他的问题。一般来讲,小乘的修行者不会诽谤因果。如果是出现了其他的大乘法,会不会诽谤教法不好说;如果没有和大乘比较的时候,一般来讲不会诽谤因果。诽谤因果一般是什么时候呢?法越高的时候,越容易对因果方面做些诽谤,比如学习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的时候,一切都是没有的,因果也不存在。容易偏堕一方,开始诽谤因果,这是比较危险的。
我们一方面学习空性,一方面对于世俗的缘起,还要多下功夫。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也是曾经讲过,学习教法的时候,如果没有了知要点,一味的说有无是非四边都不存在,没有了知为什么是空性的道理,比较好的人会生起一种无色界的见,转生到无色界当中;坏的人就产生了顺世外道的恶见了,什么都不存在了,成了真正的恶取空了。我们在学习这个教义时,现空双运对我们来讲的确是非常重要。
科判为什么是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必要性就在这里,既承许它的显现,也承许它的空性,承许显现的缘故不诽谤业果的缘起,承许空性的缘故也不会耽著实有。昨天我们讲了,这种承许的方法对初学者的心来讲非常适合,从这个方面可以打破常边和断边,能够成为一个通向于真正大空性的正道,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通过现空无二生起定解之后,认为只有空性没有显现的恶见高山完全能够被焚毁。
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分二: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
显宗密宗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认为显宗和密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要,实际上这不是完全不同的法要,它们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第一个科判是总说显密共同要点,第二个科判是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以前的大德对于显宗密宗的问题,也有很殊胜的解释方法。显是密之显,密就是显之密,从这方面讲的时候,显宗就是密宗的显现或者比较明显的部分。密是什么?密是显之密,显宗比较隐秘的方面就是密宗。如果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通过这样的分析,直接看出了显宗密宗之间的联系,不同的地方也看出来了,二者之间不是别别的,一个是外道的法一个是内道的法,没有是这样的,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共的地方,显密之间必定有共同也有不共同。我们在对于显宗密宗分析时,即不能因为我是修密宗的缘故,一概排斥显宗。或者说走另外一个极端。既然是一样的,密宗和显宗完全是一模一样的,这方面也不对。显宗和密宗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共同的地方,必须要分别,把这个搞清楚。
一般来讲,显宗当中所讲的法要,不是最了义、最甚深的,就是比较明显、能够接受的教义。而难以接受、比较了义,比如说明显的抉择法界实相,很多不可思议的见解、修法,都是在密宗当中去宣讲的。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在《光明藏论》当中,大概通过两个方面讲密,一个叫暗密,一个叫隐密,其他地方还有很多解释密的方式。所谓的暗密是什么意思呢?暗密是一切万法密宗的教义或者万法的究竟实相,凡夫人的分别心难以直接去了知,自己没办法了知或者即便是别人给你宣说了,还是没有办法了知密意,这方面就是暗密。暗密也叫自性密,就是说它的意义非常深。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是这样显现的,我们通过自力是没办法发现的,叫做密。即便是别人跟你说了,也不一定了知,这就是暗密。隐密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修法的见解和修行需要保密,否则就会有一种泄露秘密的过失。如果没有灌顶,不能给你看法本或者不能讲窍诀,叫做隐密。如果是没有保密,就会泄露秘密,有这样的问题,一个叫暗密,一个叫隐密。不管怎么说,反正就是通过很多殊胜的方便,逐渐引发出来的方面就是有密的意思。
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辛一(略说)分二:一、宣说二谛无别之义;二、显宗以轮番方式引生双运大中观。
壬一、宣说二谛无别之义:
是故中观诸论许:对于妙慧因中观,
以理观察未成前,不成双运果中观,
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
然终成立无别果,此为因果乘精华。
中观的诸论当中就是这样承许的,对于妙慧的因中观通过正理还没有完全成立,没有成熟之前,没有办法成就双运果中观。如果我们要成就双运果中观,必须要对妙慧因中观,对于二谛无别的意义产生一个殊胜的正见。我们在妙慧因中观中抉择的时候,承许世俗谛,承许胜义谛,二谛都是承许的。所谓的世俗谛当中的显现,它的本体是空性的,空性当中有显现的,实际上这方面就是帮助我们安立一个现空无二、二谛无别的意义,逐渐通过这样的观察修习时,我们就会发现妙慧因中观当中的二谛就是一个无别的,这种二谛无别实际上已经无限靠近了果中观的含义了,双运果中观或者入定的中观就是直接现证现空双运、二谛无别的意义。
前面虽然是轮番的修持二谛的意义,但是在无间的靠近实相界,最后当我们修持妙慧因中观已经达到非常纯熟时,马上就要证悟果中观,现前入定智慧中观殊胜的前相了。如果我们真正想要证悟双运果中观,对于以理观察的这样妙慧因中观必须要通达,产生一种觉受,最后才能成就双运果中观。
“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然终成立无别果,此为因果乘精华”。首先是通过正理来抉择现空二谛的法理,这个是世俗谛那个是胜义谛等等,开始抉择显现世俗谛和空性胜义谛的法理,最终会成立无别果。前面是分别抉择,后面是最终会成立无别的果、“无别果”就是入定的究竟实相智慧,这种所成立的无别果就是因果乘的精华。显宗的精华是最终成立无别果,密宗的精华也是最终成立无别果,所以显密共同的要义就是二谛双运、二谛无别。显宗修行时是证悟二谛双运,密宗最后所证悟的意义还是二谛双运,也是究竟圆满的实相。空性当中对于二谛分别抉择的修法,这种正见就是显密的共同要点。我们要修密宗,显宗的基础一定要打牢,尤其是自空中观的观点没有掌握好,你所修持的所谓密宗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密宗,有可能成为一个外道相似的修法了。
我们在抉择的时候,因果乘的修法的的确确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通过分别的抉择世俗谛和胜义谛的道理,真正去了知密宗当中的精华修法是非常困难的。这个地方讲了宣说二谛无别之意义,即显宗密宗成为精华的共同点。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