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61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开显密意的《定解宝灯论》。
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分二:一、宣说本论之殊胜;二、以窍诀方式宣说本论要义。
“以殊胜窍诀略说”,前面的七个问题,已经做了作为殊胜的宣讲。对于就是教和理,进一步进行了阐释。对于非常广大的含义,通过殊胜窍诀的方式来进行略说。在后面一一宣讲六个心咒的意义时,主要以窍诀的方式来宣讲本论的要义。宣讲本论的殊胜,也是对于来源,或者造论的方式、殊胜的含义等等,通过很多不同的方面来了解本论的殊胜。
如果我们了知了七个问答义,在提问、回答、窍诀等方面,本论的确是非常的殊胜。有些论典只是著重于辩论,没有宣讲殊胜的窍诀修法;有些论典虽然宣讲了一些法,但是没有辩论的。虽然对于一部分人来讲有意义,但是对于很多内心当中想要广大的遣除疑惑,对自宗的观点产生定解的人来讲,如果没有通过问答的方式来辨别,很多时候就是留在表面上或者只是接触到很粗浅的认知层次,对于深层次的东西,根本没有通过辩论来开显,难以真正通过自力来通达。本论有宣讲自宗的观点,也有通过辩论的方式,一方面遮破他宗,一方面开显了自宗最为殊胜的秘钥,本论的殊胜性从这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来。
丙一(宣说本论之殊胜)分三:一、以感叹之语宣说;二、于彼殊胜义生信之理;三、以喻阐明彼者殊胜。
丁一、以感叹之语宣说:
如是甚深七难题,以具深广义语句,
解释之时流浪者,不禁恭敬感叹言:
呜呼犹如井中蛙,未见他宗深法海,
仅品自宗井水味,吾等傲慢以此摧。
甚深的七大难题通过具有非常深广的意义和语句解释的时候,流浪者不禁逐渐产生了恭敬或者感叹。他说,呜呼!我好像井中的青蛙一样,没有见到他宗非常甚深的犹如大海一样的妙法,只是品尝了自宗井水的味道,在傲慢的状态当中提出七个问题。当对方把七个问题的答案如是宣讲的时候,我的傲慢已经完全被摧毁了。这就是通过感叹的语句宣说。
本论刚开始讲缘起的时候,出现一个流浪者向一个仙人提了七大难题。七个问题每个宗派当中都有涉及,也有各自的答案。流浪者就想知道宁玛派自宗证悟的修行者,对这七个问题到底是如何看待的。因为流浪者到处流浪,对于各宗各派的观点有所听闻,而且内心当中也有一种思维的智慧,所以也是比较傲慢的。通过前边提问题的语气和态度,说明他还是非常傲慢的。而且让仙人马上回答,没有很长时间等着你慢慢去回答,听完你的回答完之后,还要继续去流浪,必须快如闪电而答复。仙人显现上通过祈祷圣尊,通过不共本尊的加持。在内心当中显现了七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加持的方式来宣讲的时候,对于如是甚深的七大难题,仙人就是通过殊胜的方式来进行的回答。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回答?“以具深广义语句”,就是具有甚深广大的意义和词句。一方面这个意义是非常深的,因为七个问题当中包括了大无遮见,还有修行方式,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实际上这些意义,已经把大乘佛法当中最为关键、必不可少的基道果问题全部包括了,就是非常深广的意义。如果掌握了这些意义,相续当中对这些意义产生了定解,实际上可以说对于最殊胜的佛法或者必不可少的修行意义,已经完全通达了。词句讲的很殊胜,对于意义有时候通过简单的方式宣说,有时候为了强调的缘故,反复进行答复。词句具有深广的特点。
解释的时候,流浪者一直在听,慢慢就把他的傲慢心折服了。他不知道仙人对七个问题做了这么深广的答复。最后不禁对仙人产生很大的恭敬心,傲慢心也没有了。因为他去过很多地方,听过很多法,也听过很多智者的讲解,所以以为宁玛派的仙人,一直在深山里面安住,不一定能够对这些法能够真正的回答,即便回答,可能也是具有一些过失的回答,回答之后,他可以马上发太过。慢慢在听的时候,发现仙人的回答,符合于教,也符合甚深的正理。前边的科判就是通过教理来广说,既有殊胜的教证,也有殊胜的理证,而且所讲的法义也是其他大德没有讲过的,没有开显过的,仙人通过圆融无违的方式来进行回答。
在流浪者心中真正地产生了非常大的恭敬心,而且由衷的发出了感叹:“呜呼犹如井中蛙,未见他宗深法海,仅品自宗井水味,吾等傲慢以此摧。”我就像一个井中的青蛙一样,一辈子住在井中,认为自己的井很大,没见到更大的大海。后面见到了大海,它的傲慢就没有了。在一些寓言故事当中,讲到井蛙见到大海头顶炸裂而死亡,就是吓死了。当它没看到甚深的大海时,非常傲慢,认为自己的井非常的大,而且看到其他动物的时候,觉得其他动物非常可怜。它可以在井里来来回回的游荡,也可以跑到井外去欣赏景致,其他的动物都没有它这么幸运,自己非常的傲慢,认为自己的井是非常大的,看到了大海之后,一下子就折服了它的傲慢。
和这个比喻相同,流浪者说自己就是井中蛙,耽著自宗的讲法。这个地方的自宗是谁,没有讲哪个宗派。就是认为自己的智慧非常甚深,没有见到他宗,尤其对于像宁玛派这样甚深的法义没有进行了知。宁玛派自宗对净见量、大空性或者对于法界的抉择,通过莲花生大士、荣索班智达、无垢光尊者等的恩德,在他们殊胜的论典当中,对这些甚深法义的描述非常仔细、详尽广大,符合殊胜的经续。因为流浪者没有看到他宗非常深广的法海,所以当仙人依靠无垢光尊者、荣索班智达前译派自宗大德的教言来进行回答的时候,流浪者的傲慢就没有了,从此开始就被摧毁了。从这方面讲的时候,流浪者非常的心悦诚服。内心当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新月释》当中讲到了仙人在回答的时候,一方面讲到了七大难题,对于七大难题的正义进行了非常殊胜的描述、讲解。另一方面就是讲到了核心,“吾等傲慢以此摧”,摧毁相续当中的傲慢,也是宣讲这七个问题的目标之一。显现的时候,是摧毁流浪者的傲慢。宣讲流浪者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从拟人的方式,通过戏剧的形式呈现的。到底有没有这个流浪者?从实际情况来讲,当时全知麦彭仁波切造论的时候仅有七岁,一边玩耍的时候,一边造了这部论典。虽然没有流浪者,但还是有一些人要摧毁这样的傲慢。
真正的成就者或者大智者相续当中是没有什么傲慢的,如果法义没有深入内心的人,非常容易产生傲慢。佛陀在经典当中讲,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很低或者贪心、嗔心很严重,这种人是可以调伏的;如果一个人相续当中傲慢很深,就没办法调伏。一个傲慢的人,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也看不到别人的功德。本来自己有很大的过失,傲慢导致了根本看不到;别人本来有很多明显的功德,傲慢的缘故也看不到,看到之后,也会认为这不是什么真正的功德。
对于一般人来讲,傲慢比较难以认知。人都有一种傲慢,虽然有些人认为我的智慧不行,什么都不行,但是内心当中仍然还有傲慢的习气,只不过自己很难发觉。对于傲慢和嫉妒,华智仁波切说这是很难认知的,也是很难对治的。如果相续当中产生傲慢之后,真正想要想获得诸佛和上师加持就成了一个大的障碍。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也要打破自己的傲慢心。打破傲慢心主要就是从方方面面观察自己的过患,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证。到底是从哪个方面产生傲慢的?是不是通过自己证悟了产生傲慢?如果真正的证悟了法界不可能傲慢。为什么?傲慢就是一种烦恼引发的非理作意,证悟了法界之后,不可能再产生这么强烈的烦恼,证悟之后绝对不可能傲慢。如果非常傲慢,肯定不是证悟者。因为这么强大的烦恼不可能在圣者相续当中具备的。
有些人觉得自己相续当中具有一点智慧而生起了傲慢。如果认为自己有一点智慧,可以和其他的智者交流或者探讨,慢慢自己的傲慢心也会被摧毁。因为自己在理解一些问题的时候,很多都是自以为是,认为已经完全通达的,真正来讲很多地方没有通达。看一些殊胜的经论时,也会发现自己相续当中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因为不要说殊胜的意义了,连文字都没有办法了知,这方面的情况也是非常多的,就可以摧毁自己的傲慢。还有些人觉得自己有殊胜的戒律、禅定等等,观察的时候没有很殊胜的戒律、禅定。其实傲慢到底从哪里来的?没有什么真正的依据,纯粹就是一种非理作意。
消除傲慢主要是经常观察自己的过患,如果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也能够了知别人的功德。有些人认为自己没有傲慢心,仔细观察的时候,或多或少还是有傲慢心的。我们要非常仔细的观察自相续,有了傲慢心之后,别人看起来也是非常不舒服,这个人非常傲慢,觉得自己了不起,真正观察的时候有很多的过失,或者傲慢本身就是一种过失。为了打破相续当中傲慢的缘故,所以宣讲了这样的论典。
麦彭仁波切在这个地方通过回答七个问题的方式摧毁了很多人的傲慢。在现实当中,全知麦彭仁波切后面成了智者,名声很大的时候,很多人和他辩论,其中一个人以前没有见面的时候,对麦彭仁波切说了很多辩论的语言,后来他去见麦彭仁波切。传记当中讲了,他看到了麦彭仁波切就是文殊菩萨,直接就看到了文殊菩萨,马上就在地上顶礼。忏悔以前和麦彭仁波切辩论的过失,也有一些不好的想法。首先忏悔和他辩论的过失,然后发愿生生世世做麦彭仁波切弘法利生的侍者。后面回到了自己寺院之后,也是通过在大庭广众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功德。有些人以前也是通过傲慢心和他辩论,后面看到麦彭仁波切的殊胜功德之后,也是摧毁了相续当中的傲慢。
这些殊胜的成就者或者佛菩萨的化现,在世间当中一方面能够对各种各样的众生宣讲这些问题,一方面也能够善巧摧毁其他人相续当中的傲慢。以前华智仁波切面前来了一个秋吉林巴的弟子仁千达给堪布。他是一个精通三学的堪布,虽然外表显现的很调柔,但是内心非常傲慢。华智仁波切一下就看出来了,当他进去的时候,就说鬼王来了。刚开始无论如何都不摄受他。不论他怎么样磕头、哀求,把介绍信拿出来,说是是谁介绍过来的,华智仁波切看都不看,就把信扔到角落里。通过很多方便调伏他,等他的相续当中的傲慢没有了之后,最后才宣讲了正法,他也是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了法益。这些大德能够善巧调伏别人的傲慢,有傲慢心的人学法有什么意义?没什么意义。大德一方面宣讲法义,一方面也是调伏烦恼弟子的烦恼。对于贪心大的人,调伏他的贪心;对傲慢大的人,调伏他的傲慢心。这方面也有很多殊胜的意义。
丁二、于彼殊胜义生信之理:
文殊化现为荣索,龙钦圣意大海中,
具有各种宝法藏,舍彼求假宝真迷!
文殊菩萨通过欢喜游舞化现为荣索班智达、龙钦巴尊者。在文殊菩萨所化现的两大圣者的圣意的大海中,具有各种各样正法宝藏。如果已经遇到了这样的正法宝藏,把它舍弃了,然后去求一些假宝,这样的人是真正的迷惑。这是让我们对于自宗的教法产生信心和修持、弘扬的心,我们要认知什么是真正的宝什么是假宝,具备辨别的能力之后,对于假宝就要舍弃,对于真实的宝藏要去追寻。
荣索班智达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现,这在传记当中讲得很清楚。一方面阿底峡尊者说他是自己的一位大成就的上师的化现,一方面他生下来之后,不用学习自然而然通达了梵文。大概一岁的时候和阿底峡尊者辩论,阿底峡尊者也是辩不过他。他天生具有不忘智,看了之后完全不会忘记,意义上也是完全通达。他所造的论典非常殊胜,后人公认荣索班智达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现,此处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说荣索班智达是文殊菩萨化现的。他的相续当中也有很多殊胜的宝藏。前段时间我们在讲他老人家略传的时候,也是提到过。他造了很多的论典。甚至于也有种田的窍门,后来通过时局的变化大部分著作已经散失了。现在留下来还有《大幻化网疏》《入大乘论》《显现立为天尊》《黑蛇总义》等等,即便在留下来为数不多的法宝当中,也是讲到了非常殊胜的内容,对于甚深的这些窍诀也是做了非常清净的解说。现在还是在利益着求法者。
不仅荣索班智达具有各种法宝藏,在无垢光尊者的圣意大海中也是具有法宝藏。各宗各派共许无垢光尊者是文殊菩萨的化现。雪域三大文殊,在格鲁派是宗喀巴大师,在萨迦派是萨迦班智达,在宁玛派是无垢光尊者。虽然各宗各派还有很多文殊师利菩萨化现的圣者,但是三大文殊的化现。从他们所作的事业和显现出来的智慧,都是完全与众不同的,各宗各派一致公认三位尊者是三大文殊的化现。在无垢光尊者的圣意当中也是显现了各种各样的法宝藏,无垢光尊者的传记当中有专门的目录,他的著作是非常多的。无垢光尊者传记中讲了,有一部分共同乘的著作也是慢慢消失了,他写了很多因明、世间的声明方面,还有很多其余的赞颂,现在几乎就看不到了。心滴方面的大圆满殊胜法界的内容,都完整无缺的保留下来了。像殊胜的古萨里派的四心滴的修法、广大班智达派的七宝藏的修法,还有三大休息、三解脱的修法,这些大圆满方面的法义不仅没有间断,而且越往后弘扬得越广。很多修行者通过无垢光尊者的加持、法本的威力也是现见了法界、证过心性,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智悲光尊者,从智悲光尊者以后的传承当中,每一代肯定都会现见无垢光尊者,得到殊胜的加持。翻开传记的时候,能够到加持的士夫不可计数。
荣索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的圣意大海当中具有各种法宝藏,我们应该去追求这些殊胜的法宝藏。有一些大德在注释当中说,能够开启荣索班智达和龙钦巴尊者殊胜法藏的钥匙是什么?钥匙就是《定解宝灯论》。荣索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殊胜的法藏虽然很殊胜也有很多,但如果没有《定解宝灯论》这把钥匙,要打开法藏,然后把里面的珍宝一样的法义全部拿出来受用,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有了《定解宝灯论》对无垢光尊者和荣索班智达的密意完全能够通达。《定解宝灯论》当中,比如第一个问题、第六个问题等等,有很多是以荣索班智达的窍诀解释的,第二个问题、第七个问题等等,依靠无垢光尊者窍诀解释的也有很多。有了《定解宝灯论》,对于理解一切万法空性的究竟密意,比如说大中观、大无遮见到底怎么样的,都讲得很清楚。还有讲到了净见量,比如说对于《显现立为天尊》的密意通过《定解宝灯论》也能清晰的了知荣索班智达所讲的含义。如果真正对于麦彭仁波切所造的论典产生信解,也能够了知荣索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的究竟意趣。因此《定解宝灯论》的确就是像钥匙一样殊胜的法,能够开启各种法宝藏的殊胜方、窍诀。
现在有了荣索班智达、龙钦巴尊者殊胜的法,还有全知麦彭仁波切自宗的教法,应该好好的去追求,相续当中产生信解,并且经常去串习。虽然我们求了很多法,但是求到法之后,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一点新鲜的感觉,以前没有听过这个法,现在我要去听一下,听完之后,觉得任务已经完成了,就可以了,这样是不行的。世界上很多法义非常殊胜。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在相续当中产生定解或者真正想去修行,应该依靠自宗具有殊胜的加持力的法宝经常去串习、思维,慢慢传承上师的殊胜加持就会融入到自己的相续当中,从那个时候才可以真正的成办弘法利生的事业。上师翻译了很多殊胜的法要,《定解宝灯论》也是有汉译本,我们得到一些利益,还有直指心性的注疏、麦彭仁波切的直断要诀的注释,以及无垢光尊者造的《窍诀宝藏论》《禅定休息》《心性休息》《虚幻休息》等等很多的法宝。
我们如果没有一心一意去看,没有好好思维、修行,虽然这些法宝非常殊胜,但是我们没有去相应地去修行,在里面难以得到受益。我们对于这些法要一方面要有很大的兴趣,一方面也要经常去阅读和思维。如果把这些法义完全舍弃,求一些其他的假宝,这样的人是非常迷惑的。有些人得到了殊胜的传承当中之后,对自宗的教法没什么兴趣,弘扬其他的一些东西,这是没有什么很大的必要。我们对于自宗的教法,应该有真正弘扬的心。首先我们就是佛教徒,对于整个佛法必须要发愿认知和弘扬,然后作为宁玛派的传承弟子,对于自宗的教法也应该有很强的兴趣,也是主要弘扬这些方面的法。如果不是佛教或者自宗的修法,平时也可以作为次要的东西看一看;如果把这些修法作为主要的修法或者主要弘扬的对境,就是麦彭仁波切在这个地方所讲的舍彼求假宝真迷,把真正的法义舍弃了,去求一个相似的东西,对自己的修行没办法起到引导作用,对今生后世也没有什么大的必要的法,牢牢的抓住了,就是一种迷惑的表现。如果我们真正修行的时候,应该把主要精力就要放在自宗的教法上面,要弘扬也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宗的教法上面,其他的因缘成熟的时候稍微讲一讲,放在次要的方面,这也不是不行的,像仁波切也是这样的,对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分得非常清楚,虽然圣者相续当中不会有其他的过失,但在示现的时候也是把自宗的教法放在著重弘扬的地方。有时候引导一些众生入门,也是讲一讲世间的学问,把主次分得非常清楚。我们在学习佛法、弘扬佛法的时候,也是要把主要、次要的东西分清楚。
以理观察法智者,恒无恶魔作障故,
依传理智狮吼声,于莲师教之自宗,
殊胜自性得诚信,摧毁偏袒他宗慢,
握稳智慧宝剑柄,如此良机亦赐他。
“以理观察法智者,恒无恶魔作障故”,通过殊胜的理证观察法的智者恒时不会有恶魔作障。“依传理智狮吼声”,依靠无垢光尊者和荣索班智达传承下来的殊胜的理智狮吼声,对于莲师圣教宁玛派自宗殊胜的自性就可以获得诚信,通过诚信也可以摧毁他宗的傲慢,有这样的功效。“握稳智慧宝剑柄,如此良机亦赐他”,主要是自他二利。“握稳智慧宝剑柄”是自利,自己要抓稳智慧宝剑的剑柄,通过这样的智慧宝剑可以斩断自相续当中的疑惑,摧毁烦恼等过失,自己要把智慧宝剑的柄稳稳的握住,握住之后,通过智慧宝剑遣除相续当中增益损减和无明而获得证悟。“如此良机亦赐他”就是利他,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把智慧宝剑斩断一切增益损减的良机也应该赐予他人,让他人从中也能真正获得殊胜的法义,所以对于殊胜的意义应该生起殊胜的诚信。
以理观察法智者,恒无恶魔作障故,如果相续当中有了最为殊胜的理证智慧,比如说抉择大中观的意义、净见量、一切显现都是清净天尊的理智证量。这种观察一切万法的本性的智者,因为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所以他恒无恶魔作障,不可能有恶魔作障,实际上恶魔作障主要就是来自于执著,任何的障碍都是来自于执著。如果出现事情的时候,没有办法认清它的本性,产生希望或者恐怖,就是恶魔作障。恶魔作障的原因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对法有种实执,不了知本性的缘故。如果能了知这个法,在胜义当中空性,世俗当中如梦如幻,了知了空性的意义绝对不会入魔。如果一个人对于中观和一切万法显现清净的意义能够了知得非常清晰,他是不会有耽著的。既不会完全的执著,也不会完全的放弃。而是在其中如梦如幻的取舍,显现的时候也能够通过殊胜的智慧去对待,这样行持不会有入魔的机会,所以说以理观察法智者,恒无恶魔作障故,不可能有恶魔作障。
依传理智狮吼声,有些注释上讲“理智狮吼声”就是指《定解宝灯论》。《定解宝灯论》的来源是哪里?就是依传理智的狮吼声,依靠无垢光尊者和荣索班智达传承下来的殊胜义理造了《定解宝灯论》这样的殊胜论典。《定解宝灯论》这部殊胜论典就是具有理智的狮子吼,这样的狮子吼声能够摧毁其余野兽的傲慢等烦恼。
汉地僧肇论师说,佛陀狮子吼有两大功用。第一,能够摧毁邪见;第二,表示说法第一,非常善妙,做狮子吼。《定解宝灯论》是传承上师传下来的殊胜智慧,也是殊胜的狮子吼,能够摧毁邪说,表示自宗的教义非常善妙,所以说依传理智狮吼声,通过狮吼声、传承的智慧、或者《定解宝灯论》,就可以对莲师教的自宗殊胜自性得诚信,莲师教就是宁玛派的教法。虽然每个教法当中都有莲师的教义,但是著重弘扬莲师教义的自宗就是前译宁玛派的观点。对于莲师教自宗殊胜的自性得以诚信,这不是迷信,而是对于莲师教法殊胜的自性获得诚信。
在莲师的教法下,一方面殊胜大圆满的自宗,中观见、光明如来藏的见解都是非常的圆满究竟,而且对于法界的自性像显现立为天尊等其他教义都有非常殊胜的抉择。如果能够对莲师教自宗的殊胜自性得诚信,实际上就是对于所有了义的教法或者圆满的法界修行方式等等,也能够产生殊胜的诚信。我们一旦遇到了宁玛派的教法,如果已经入了莲师圣教的自宗,其余调伏烦恼的方式,可以说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已经完全具备了。因为有了这些修法之后,已经足够了,所以对这种殊胜的自性可以生起诚信。此处讲到了莲师教的自宗有一种殊胜的自性,我们讲的时候主要是从了义的大中观和大光明,或者大圆满的殊胜法界进行介绍的。
在《敦珠佛教史》当中讲了,具有六种优点的宁玛派;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当中,刚开始安立立宗,也是讲到具有六优的前译派。荣素班智达讲到了宁玛派,主要是从法义方面,翻译出来经续具有六个特点。宁玛派的六个优点,第一个,施主殊胜。一般的翻译家翻译时,施主就是一般的头领或者下面的一个修行者,他们作为翻译的施主。前译派的施主是谁?赤松德赞国王,他作为施主在进行资助,这方面就是施主殊胜。殊胜的国王还有下面信仰佛法的大臣作为施主。赤松德赞是在藏地首先弘扬佛法的国王,前几代国王虽然出现了一些佛法的影子,但是真正开始广大的建立僧团、大规模的弘扬佛法就是从赤松德赞国王开始的。他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也是一个法王,这样的施主非常殊胜,和一般的施主完全不一样。
第二,译师殊胜。翻译家很殊胜,都是佛菩萨发愿再来的。比如贝若扎那、仁钦却、智慧军等等,这些殊胜的士夫都是专门为了弘扬佛法化现为译师。因为佛法从一个地方弘扬到另外一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翻译,所以译师如果不够好,翻译出来的法语质量和加持力可能都要大打折扣。为了能够在雪域弘扬佛法的缘故,佛和菩萨专门发愿转生为译师,这些前译的译师都是佛菩萨的化现,这方面非常殊胜。在《敦珠佛教史》讲了这个时代的译师不像后代的译师,开玩笑说后代的译师怎么样也不好说,夏天住在藏地,冬天住在尼泊尔,这些搬来搬去的译师和前译的大译师是不一样的。前译派的译师都是佛菩萨的化身,具有非常殊胜圆满的智慧。
第三,班智达殊胜。这些译师要配一个智者,当时也是迎请了一百零八个班智达进藏,这些都是在印度出类拔萃的殊胜班智达,比如是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尊者等很多顶级的班智达,都是从印度迎请过来的。在佛教史当中讲,这些班智达和为了黄金流亡的班智达不一样,后代有些班智达是为了黄金而流亡,哪个地方有黄金,他们就会到哪个地方去。而内心当中有殊胜证悟的前译大班智达,完全是为了真正把佛法带到藏地。
第四个,译处殊胜。翻译的地方不一样,翻译的地方在哪里?在以桑耶寺为主的殊胜寺院。桑耶寺虽然不算藏地的第一个寺院,以前还有大昭寺等等,但是第一个真正有僧团安住的寺院就是桑耶寺。桑耶寺开光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圣迹。三位大师,即布玛莫扎尊者、莲花生大师、静命论师,开了三次光的殊胜殿堂,在殿堂当中作为翻译处,所以翻译的地方非常殊胜。
第五个,供品殊胜。后代的翻译家求法供养的是很少金子,而前译的翻译者在求法的时候,几乎都是一升一升的黄金,用整块整块的黄金进行供养的,供品也是非常殊胜的。
第六个,法义殊胜。就是所翻译的法殊胜。翻译的法殊胜是什么意思?在桑耶寺翻译经续的时候,印度的佛法很完整,逐渐往后移的时候,印度的佛法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受到异教徒的打击,有些法义就慢慢消亡了。因为翻译的时候正法非常圆满、殊胜,所以翻译出来的教理非常圆满。同时也翻译了莲花生大师等很多持明者从其他刹土当中迎请的大量续部,这是人间没有的,从其他地方迎请了过来。后来阿底峡尊者到了桑耶寺的时候,非常惊讶,这么多的法本是从哪里来的?一部分是莲花生大师等大成就者从空行刹土,从其他世界当中迎请过来的,这方面的确是非常殊胜的,这部分从其他刹土迎请过来的法要在印度也是看不到的,就是直接从刹土引进藏地然后进行翻译,所以说所翻译的法是非常殊胜的。这就是具有六大特点莲师教的自宗。我们对这样殊胜的自性也可以得到诚信。
在很多地方对于这方面都有介绍,敦珠仁波切在佛教史当中也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得了诚信之后,摧毁偏袒他宗慢。在《定解宝灯论》当中再再的说我们要摧毁偏袒,偏于显现、空性、观现世量等等都是偏袒。如果我们的见解偏离一方,必须要摧毁。一方面摧毁偏袒自宗,一方面是摧毁他宗傲慢。通过什么摧毁?通过对莲师教的自宗殊胜自性的诚信得以摧毁偏袒自宗,而且也可以摧毁他宗的傲慢心。因为在七个问题当中有这些辩论、问答,所以看到之后就可以摧毁他宗的傲慢心。
握稳智慧宝剑柄,这方面是劝学。劝后代的人,既然这么殊胜智慧宝剑,现在已经放在了我们面前,一定要把它抓住,而且要把宝剑的剑柄牢牢握稳,使用这种殊胜的智慧断尽相续当中的烦恼。因为自宗抉择了殊胜大空性的缘故,所以自空的大空性方面抉择得非常殊胜和清晰。通过大空性来对治相续当中种种的杂念、执著,还有了知一切显现都是清净天尊的自性,所以有了智慧之后,自己庸俗的执著也可以如是的对待。胜义谛当中大空性、大光明无二,在世俗谛当中一切也是清净的天尊的化现。有了这么殊胜的智慧时,关键问题是在于,你应该好好的去掌握,产生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法要的殊胜正见,这种见解在相续当中生起来的时候,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做一个修行者。
如此良机亦赐他,这样的良机在合适的时候也应该赐予他人,让别人能够了解自宗的殊胜性,让他们也在自宗殊胜性的加持当中,可以成办事业,就是说获得成办解脱的殊胜良机,这方面也关系到了自宗和他派,也就是说自利和他利的问题。应该对于这样的殊胜意义应该产生正见的道理。
丁三、以喻阐明彼者殊胜:
所闻法理甘露海,甚深之义如意宝,
住于何处亦当取,不随名相之人士。
“所闻法理甘露海,甚深之义如意宝”,讲到了通过比喻来阐释殊胜。首先是甘露海和如意宝的比喻。“所闻法理甘露海”,这句话在注释当中讲这是共同的法义,“甚深之义如意宝”,是不共的法义,就是说我们所听闻到共同的法理,就像具有香甜自性的甘露大海一样。不共的经续,比如大圆满、生起次第等修法,甚深的意义就像大海当中的如意宝一样,这样讲所谓共同的教典就像大海。如意宝在大海当中,你必须要去探求才能找到的。如意宝“住于何处亦当取”,不管是住在哪个地方,处在谁的相续当中,如果真正具备,就应该去取受这样的如意宝。“不随名相之人士”,不是看他表面上的名气大不大,法相庄不庄严,钱财多不多,眷属是不是很多,也就是说要依法不依人。
所有的法理犹如甘露大海一样,这么大的大海,最甚深的意义是什么?最甚深的意义就是如意宝,像讲大圆满的法义或者其他殊胜的窍诀。住于何处亦当取,就是说你不要看他的外表。他的外表也许是其貌不扬的,也不一定显现的非常超胜。殊胜如意宝也有外表庄严、具有很多眷属的,最好是这样的。不管怎么样,虽然显现的是一般的样子,但是这样的如意宝住在谁的相续当中都应该去取受。比如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很多都是显现上面很下劣的种性。比如乞丐、渔夫、妓女等等,如意宝就住在他们的相续当中,即便是住在这样的相续当中也应该去取受。
在《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传记》当中有一个放猪的人,他有的妻子也是非常丑陋。其他地方有一位衣着华丽的方丈,他得到了授记,应该去他面前求窍诀。后来遇到他在街上正在赶一群猪往房子里走。这个方丈当街顶礼,牧猪人看到之后就挖苦他,你穿着这么好的衣服,在这给我顶礼算什么?说完之后,他就把猪赶回去了。方丈想要求法,就跟随过去了,和猪住在一起。半夜的时候猪开始打架,发生了很多事情,即便如此,他弃而不舍的求法,最后得到了摄受,获得了殊胜的证悟。如意宝有时候会在这样的人相续当中具备了,我们根本想不到。
还有一个人朝拜五台山,遇到一个乞丐。在他的境界当中,看到这个人就是布玛莫扎尊者,其他人看他就是肮脏的乞丐,面前有一碗水。后面他过去磕头的时候,别人觉得很奇怪,怎么会对这样的人磕头?磕头之后,他去向这个乞丐求法,乞丐赐给他一碗甘露。别人看起来,就是脏乞丐给了他一碗污水。问他,你怎么喝他的污水?他说,你们的境界我不知道,但是在我的境界当中,这是布玛莫扎尊者给我赐予的殊胜灌顶,他最后通过不可思议的加持,得到了殊胜的证悟。
这方面有很多实例,为什么很多成就者显现这样的实例?实际上就是要体现一个依法不依人的原则,也许就在一个别人看不起的人,或者说根本不起眼的人的相续当中,具有甚深之义如意宝。“住于何处”,这样的如意宝不管住于谁的相续当中,都应该恭恭敬敬的去追寻,不应该说他是一个乞丐,我如果对他恭敬没有面子,丢我的身份。应该把这些问题完全抛弃掉,有了恭敬心,才能真正取到甚深的如意宝,得到法义的加持,所以说住于何处亦当取,不随名相之人士。有一些人,相续当中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但是具有庄严相貌、眷属钱财或者名气很大,如果他的相续当中没有法义,我们也不应该跟随。就是说不应该舍弃法而依人,而是应该依法不依人。
多闻能言亦不证,俱生智深以伺察,
不解深义如地藏,谁持此法为智者。
这是地藏的比喻来进行宣说的。“多闻能言亦不证”,如果你没有了知意义,虽然听闻了很多共同和不共同的教言,也非常能言善辩,会宣说这样教言,但是多闻能言,没有了解胜义也不能证悟。有些人是“俱生智深”,就是俱生的智慧很深的,他生下来就有一种俱生智,对于世间的因明、词句等等也是自然俱生能够通达。虽然俱生的智慧很深,但是如果你以伺察心,根本不能了解胜义。这个胜义就像地藏一样,地藏就是地下的宝藏。一般的人看不到地下的宝藏,如果你有天眼,或者殊胜的因缘,就可以看到地藏;如果没有殊胜的天眼,虽然地下的宝藏一直处在这个地方,但是根本没办法看的到。因此单单是多闻能言的人,也不一定证悟法义。虽然俱生的智慧很深,但是如果经常以伺察心来进行观察,也不解圣意,犹如地下的宝藏一样。
“谁持此法为智者”,“此法”就是《定解宝灯论》,就是说了知大空性大光明无二的这部法,能够受持它,内心当中对这个法产生定解,而且也有殊胜的信心去修持,他就是一个智者。虽然显现上没有多闻,也没有能言善辩的功德,俱生的智慧也不是很深的,但是他对于大空性和大光明能够如是的了知、受持,真正的通过智慧去体验,这个人就是一个殊胜的智者。
通过这样比喻也可以了知,如果我们内心当中要产生殊胜的证悟,就需要殊胜的信心,还需要殊胜的智慧慢慢去体会,就可以了知莲花生大士说,如果没有信心,班智达也没有办法证悟。如果没有信心,多闻能言的班智达,也是没办法证悟的;如果有信心,牧牛人也可能够证悟殊胜的大圆满。从这方面讲的时候,修行还是有一些特色的。如果一个人有殊胜的智慧,或者说外表上看起来能言善辩,这些都不是关键的。关键就是说他内心当中对于法义、传承上师有没有信仰、有没有呼唤的信心?如果有了信心,他很快就可以证悟;如果没有信心,即便是在表面上能够了知一点,大的意义是没有的。此处也是说内心当中应该对于法义产生定解,然后通过信心去祈祷和修持。
知取能令我心成,智藏宝器深广海,
善妙教言时机后,欣然畅饮龙王海。
此处也是把自己的心成大海,然后可以容纳殊胜的教言。“知取能令我心成,智藏宝器深广海”,“知取”是什么意思?知道取受第三句当中讲的善妙教言,知道取受善妙的教言,时机成熟了,我们就要去取受。善妙教言是怎么样一种教言,有什么作用?知取能令我心成,智藏宝器深广海的善妙教言。本来一般凡夫人的心是很狭隘的,没有办法打开自己的心胸。如果能够通过取受一种教言,就能够让心打开、扩展,成为智藏宝器深广海。
“智藏宝器”,就是智慧宝藏。就像珍宝法器的深广大海。自己以前的心胸是很狭隘的,接受了教言之后,能够让我的心变成深广大海一样的法器,这是很大的一个法器。如果知道取受这个教言,能够令我的心变成这样殊胜的法器,就要去取受。知道这样的善妙教言的时机已经到达了,就是说取受能够令我的心变成智藏宝器深广海的善妙教言,时机成熟了之后,“欣然畅饮龙王海”,自己要欣然去畅饮持明龙王的海水,大海的智慧。
当然这个地方大海,都是甘露海,不是说咸水海,咸水海一口都不想喝,何况畅饮。如果能够畅饮,很多人都不会在海上干死了。这不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南赡部洲的咸水海,而是甘露大海,或者说在《俱舍论》当中讲,七种金山最外面这一层山的海是咸水海,里面是香水海,都是甘露,具有八功德水的海。很多地方说的畅饮大海,不是在讲这些我们平时所见的咸水海,而是指甘露海或者香水海。
如果取受教言能够让我的心成为法器,马上应该当机立断地去欣然畅饮传承持明的殊胜教法大海,我们应该去接受。因为以前心胸狭隘,所以没办法接受大圆满的教法,或者说超越一切不住不生的殊胜中观、密乘的法义。这些以前是接受不了的,现在听闻了教言,能够让我的心变成法器,当然应该去欣然畅饮了。对于前译派的自宗或者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如果能够通过学习这部论典,让我的心胸能够打开,成为能够殊胜的法器,就应该去好好的领受。我们学习了《定解宝灯论》之后,对于大空性修行的方式、二谛的关要、中观的承认或者殊胜的如来藏法界,慢慢我们相续得到了转变,见解也在转变,最后就真正能够成为一个能够堪忍接受殊胜智慧的法器了。如果成了这样法器之后,应该好好地去修持这些殊胜的法义。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