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62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开显密意的《定解宝灯论》。
全知麦彭仁波切通过化现仙人和流浪者的方式,对于前面的七个问题作了深广的解答之后,流浪者非常的恭敬,他本来以为很多殊胜的智者也没有作出无垢回答的七个问题,一个在深山里修行的仙人是没有办法回答的。仙人显现上祈祷了本尊文殊师利菩萨之后,通过文殊菩萨的加持,内心显现出了深广回答的意义。流浪者没有想到仙人竟然能够对于七个问题作出这么广大殊胜的回答,内心非常的恭敬,也宣讲了很多赞美的语言,一方面非常赞叹,一方面非常恭敬。
现在是通过比喻来宣讲这个殊胜性,一方面是说本法的殊胜性,一方面也是说传承的殊胜性。前面讲到了通过学习殊胜的教言,能够令心变成智藏宝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一定要抓住机会畅饮龙王大海。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心也是有这个特质,在没有学习深广的教法之前,发心非常低劣。没有学习佛法之前,都是想怎么过好今生今世;学习了佛法之后,如果没有学习的很深,就想怎么升天或者自己获得解脱道。学到了殊胜的大乘教法之后,打开了自己的心量,发愿度化一切众生。如果没有真正学习深广了义的教法之前,对于一切万法世俗当中的显现,也没有办法作出真正合理的抉择。学习佛法的时候,如果学习的教法非常深广,我们的智慧也能够逐渐变深变广,这就是学习大经大论的殊胜性。如果只是学一些基础的东西或者浅显、短小的经论,对于自己的相续虽然也有利益,但是远远不如系统学习深广的大经大论,这样相续当中获得的收获会相当不一样。我们能够通过取受教言变成深广法器的时候,也应该通过最大的精进、努力,对于这样殊胜的论典进行闻思修行。
下面继续讲这个殊胜性。
依从中出善说河,定证智慧广阔海,
知彼源泉即龙王,持明传承之言教。
这里有几个比喻,即河流、大海、龙王,三个比喻有三层意思。“依从中出善说河”,“依从中出”就是讲依靠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相续当中,显露出了善说的河流,依靠善说的河流一定能够证悟智慧的广阔海,就是说通过善说的河流,一定能够寻找到河流的源泉。这个源泉是什么?就是“智慧广阔海”。因为河流是从大海当中显露的,所以通过河流一定能够证悟智慧的广阔大海,然后通过广阔大海,“知彼源泉即龙王”,这个“彼”字就是讲大海。大海的源泉是什么?大海的源泉是龙王,最后也能完全证悟到殊胜龙王的意趣。“持明传承之言教”,这个地方的龙王就是讲到了持明传承上师殊胜的教言。
从比喻的意义能够了知,如果通达了殊胜的《定解宝灯论》,通过麦彭仁波切的善说河能够证悟到广阔的智慧。这种广阔的智慧来自哪里?来自于殊胜持明传承的言教。前面我们讲比喻时大概也提到过,按照一般的讲法,河流是从大海显现的,然后大海是从龙王显现的,像这样有不同的源泉,善说河的源泉是大海,大海的源泉就是龙王。现在我们依靠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定证”就是一定能够证悟殊胜的智慧,善说河的源泉就是殊胜的智慧。
有时我们可能会想,《定解宝灯论》来源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相续,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相续具有智慧的广阔海,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定解宝灯论》怎么就可以证悟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意趣?在世俗谛当中,没有证悟之前凡夫和圣者的相续似乎是分开的。圣者证悟的智慧,在我们相续当中没有;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在圣者相续当中也没有,似乎完全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旦真正证悟了殊胜的空性法界时,每个圣者的相续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特别是八地以后直至成佛,每个相续都是完全相同的,并没有别别的相续。通过《定解宝灯论》,当然可以暂时获得圣者果位,究竟成就殊胜的持明果位,通过这样的善说河,一定能够证悟智慧广阔海。智慧广阔海,从全知麦彭仁波切相续来讲也是一样的,就是成就和麦彭仁波切、文殊师利菩萨相续的智慧无二无别,或者说证悟我们本性的智慧,通过这样的善说河一定能够证悟它的源泉——广阔的智慧大海。
广阔的智慧大海来源是哪里?就是龙王。麦彭仁波切的殊胜智慧显现上来自于持明传承的言教,从远传的角度来讲,就是通过普贤王如来,然后次第传承下来。法身普贤王如来、报身金刚萨埵、化身嘎饶多吉等等宁玛派的传承上师,后面传给了莲花生大士、无垢光尊者、晋美林巴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等等,像这样一代代地把殊胜的智慧传承下来,每代传承上师都是持明者,叫做持明传承。
每一代都有殊胜的持明者受持教法,把智慧传给下一代有缘的弟子。“持明”的“明”就是明信,或者殊胜的智慧、光明。“持”就是受持,受持或者证悟殊胜的智慧叫做持明。持明有很多,比如浅的持明、深的持明、共同的持明、不共的持明,此处的持明就是讲到了受持殊胜圆满的证悟光明,这方面就是大持明。这就是讲持明传承的言教。从远的来讲,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就是从传承上师那里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近传来讲,麦彭仁波切的智慧来自于持明传承当中的根本上师蒋扬钦则旺波尊者。麦彭仁波切从小就具备殊胜的智慧,显现上依靠他的根本上师证悟了殊胜的法界。通过善说河能够推知这些源泉的殊胜上师都完全证悟了智慧的广阔大海。如果没有真正证悟智慧的广阔大海,也没办法把智慧一代代的传下来。
一方面是传承教法,一方面智慧也能够一代代传承下来。上一代上师相续当中的智慧,可以传给下一代堪为法器的殊胜弟子,这个弟子把他的教义再传承给下面的弟子,就像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下来。
吸取虚空精华义,品利自心甘露味,
点亮能得大威力,智慧稀有正法灯。
在自己品尝到了殊胜甘露秒味的时候,也应该点亮,能够获得大威力、大智慧的稀有正法明灯。前两句偏于自利,后两句偏于他利。这方面有不同的解释。
吸取虚空精华义,“虚空”什么意思?就是讲到了一切经典和续部。这里把经典和续部最为深广的意趣比喻为虚空,吸取虚空精华义就是说能够完全吸纳无垢经续的殊胜含义。它的殊胜含义讲的是什么?大空性和大光明就是它的精华意义,一下子能够把所有经续大空性和大光明的意义完全证悟,或者说大悲心和空性也能够叫做经续的精华。因缘成熟的时候,能够完全证悟一切万法精华的意义。虽然讲了很多的经续,但是我们学完之后,也应该从里面归纳出精华意义进行实修。前一段时间当中,也是曾经提到过的、我们不可能在真正修行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的观修,实际上不需要这样的。对于所有文字当中所要表达的意义,把这个殊胜的意义掌握了之后,一再的修这个意义就可以了。
比如说《中论》《入中论》的意义,虽然里面的词句非常多,但是实际上就是讲了一个意思。讲什么呢?就是空性。空性是什么意思?通过学习每品能诠和所诠的含义之后,对于空性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认知。首先把空性的相认清,然后修它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一个颂词一个颂词地去观修,应该把所有的意义了知之后,知道一切万法是现空无二的,然后修行的时候挑一个瓶子等等进行观修,它在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无自性的。以自己的心作为观修的本体,自己在起心动念的时候,观心的空性就可以了。
在其他的中观窍诀中讲,有时候我们观一个法时间长了之后,感觉很累了,就把所观察的对境换成另外一个对境,像这样就可以不间断的修持。如果能够在座上把空性、无自性修得很熟练,与其相应,在座下的时候,放眼一看所有万法都是空性、如梦如幻的。实际上所有一大块中观的意义,归摄起来就是空性现空无二的殊胜本意。只不过我们在修行的时候,首先单空,然后双运空,以及怎么样过渡。虽然这方面有很多教言,但实际上所修持的就是一个,即通过修持空性来息灭相续当中的虚妄分别心,借由观修空性来看清楚一切万法的实相,看清万法的实相之后,就不会再跟随无明的虚妄分别而转,这时候能够跟随智慧而转,逐渐可获得解脱。
如果我们最初没有广大的去学习空性,就会有认不清楚空性的过失。觉得反正就是空性,思考完一个偈颂就可以了。仅凭一个偈颂当中讲述的意义,不一定能够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真正空性的定解。龙树菩萨等大论师通过广大的词句帮助我们认知空性,而且在宣讲空性之前,也说了需要在什么基础上学习空性,这些都是反复交待过的。如果我们这些东西没有圆满,即便在皮毛上面对空性好像有一点理解的,实际上对真正的空性含义并不了知,这是没办法真正去修持空性的。我们归摄起来的时候,只有把方方面面的词句,通过辩论遣除了疑惑之后,这时在自己的相续当中产生的空性定义就是正确无误的。如果缘它修持,很快可以寂灭烦恼;如果没有学习,对于广大的空性没有认清楚,一提空性的时候,相续当中还是模模糊糊的,到底空性是这样的,还是那样的?有时候觉得如梦如幻叫做空性,有时候觉得什么都不存在叫做空性,有时候觉得空性好像应该是现空双运的。不知道空性到底是什么样的,说明相续当中空性的见解还没有真正生起来,应该通过很多宣讲空性的论典再再的去观察、分析,以期在相续当中把一切执著分别念,全部打破之后才可以修持。
中观的精华就是讲空性,还有密宗当中讲到的等净无二或者大圆满的见解,必须要在相续当中完全产生定解,产生了定解之后,行住坐卧都可以修持。不仅在城市当中可以观心,而且在山洞里面也可以观心,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心,这样一来殊胜的佛法就不是在书本上面了,而是已经在内心当中,达到这个境界需要时间,不间断的串习,让它能够逐渐从总相转为自相。当你的心变成佛法的状态,这时就是证悟了。佛法融入你的心里,你的心变成空性、大圆满,叫做证悟空性、大圆满。我们现在一定要抓住学习的机会,努力在相续当中,对于菩提心、空性、光明产生定解。有了这样的定解之后,修行的时候会非常容易。
如果能够在修行的时候,真正和生活融为一体,也可以像很多成就者、瑜伽师一样,不用刻意地去闭关。以前有一位国王从上师那里得到了殊胜的大手印修法。作为国王需要处理很多事情,而且有时候还要和王妃、宫女一起娱乐,他就把全部教言归摄在一个戒指上面,他的手上戴着一个戒指,看到戒指的时候,就能够忆念教言。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修行了十二年,最后证悟了一切万法实相。如果真正对一切万法的实相有所体验,无论走路,哪怕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即便你当了大方丈,虽然需要管理很多事情,但是见解也不会散失的,处理事情的时候都是在修行,像这样你就能够全天候修行。白天可以修行,晚上也可以修行,努力达到这样的境界。如果在这样的见解修行,成就会变得非常有希望。这方面在不同的公案当中有不同的诠释方式。
“吸取虚空精华义,品利自心甘露味”,“品”是品尝的意思,要品尝能够利益自心的甘露法味,这个法味必须是要品尝的。只是满足于这个法我已经听过了,然后和别人讲的时候,炫耀这个法那个法我听过。实际上有没有真正的品尝?只是看到了,然后就放在一边,也不去品尝它。我们学习佛法,主要是为了品尝它的妙味,通过佛法来调伏自己的相续,而调伏烦恼必须要品尝。怎么样品尝?首先要通过闻思产生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再去反复的串习,通过一段时间的串习之后,甘露妙法的法味自然而然能在自己的相续当中生起来,那时候就是真正的法喜充满。我们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很高兴,觉得就是法喜充满,这种法喜充满,下课或者时间长了之后,很容易散失。真正在内心当中对于法义有了体会的时候,这样的法喜才是比较稳固的。所以甘露法味应该通过殊胜的方式来品尝。
米拉日巴尊者也是讲过,饮食好不好,看你的脸色就知道。如果脸色红润,说明吃的很好,生活还是不错的;如果脸色很差,就可以推知生活可能不行。佛法修得成不成功?看你调伏烦恼的情况就知道了,如果相续当中的贪心、嗔心能够随即调伏,说明烦恼调伏得很成功;如果相续当中的烦恼很粗猛,说明你对于佛法修得还不行。每个人都有自证,通过自证观察自己的相续,看看到底怎么样?如果相续当中没有进步,也就说明没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佛法,没有把佛法当成最重要的事情去做,也许只是把佛法当成业余爱好,有时间学一学,没时间就算了。因为自己认为在佛法之外,还有一个所谓更重要的东西,如果自相续当中还有所谓更重要的东西时,当然就不会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了,有时间或者心情好的时候才学一学,一旦心情不好的时候,随随便便就可以把佛法放弃,这是不行的。必须要通过殊胜的方式,来品利自心的甘露妙味。如果自己的相续当中一旦得到了自利之后,就应该为他人传讲正法。
“点亮能得大威力,智慧稀有正法灯”,也能通过讲经说法的方式来点亮殊胜的正法灯,正法明灯具有很多殊胜的利益和功德,一定能够得到大威力的佛法。从哪个方面可以体现正法明灯的大威力?能够降伏烦恼、中断轮回,让众生现前殊胜的智慧,利益无边的有情,这就是大威力,这个威力非常大。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如果有了正法,其他众生就能够通过正法取舍因果,对于该取该舍的做出殊胜的取舍,这也是它的大威力。世间的任何知识、仪器、药物没有办法平息我们内心当中的烦恼,只有佛法能够平息。虽然身体方面的疾病,医生也可以平息,但是内心的烦恼等疾病,非靠佛法不可,只有佛法能够找到真正的病根,这就是我执,当我执的病根找到之后,通过殊胜的空性把我执息灭了之后,所有的痛苦来源就没有了。现代医学当中有治疗身体的疾病,有外科医生、内科医生,还有能够治疗内心疾病的心理医生,这些都是浅层次的,真正对治内心当中无始以来的病根本就是贪嗔痴,而贪嗔痴的根本就是我执。一般的医生不要说对治,连根本都没有发现,不知道这个病来自于三毒,一切痛苦的来源来自于我执,连理论上的东西都不知道,更不可能真正去了知。因为佛法是能够调整身心的殊胜方便,所以就是具有大威力的正法明灯。
佛法也是具有大智慧的稀有明灯,佛法之所以是一个大智慧的教法,关键问题就是在于能够讲到一切万法的实相,并没有很多玄妙的东西,让众生摸不着头脑,或者像深奥的哲学和解脱根本不沾边。一切万法的本性是怎么样,就是如理如实的表述。世俗当中,有表述万法的体系,比如因明,可以表述世俗当中的特性等等,然后胜义谛当中,一切万法是空性,就如理如实表述出这种状态。一切万法本来就是空性,佛法可以表述一切万法的空性,没有加任何不切实意的东西,像这样佛法就是大智慧的教法,它的可贵就在于宣讲了一切万法的真实相。
一切万法的真实相怎么样?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一切万法的空性、光明就是这样的,只不过众生没有证悟而已。如果把众生的迷惑遣除了之后,一切万法本来的实相,大圆满、大光明或者明空无二,这就是一切万法本来的样子,只是把本性还原而已,智慧的教义就是这样的,这就是具有大智慧的正法明灯。我们学来学去学了很多,并不是重新接触到了一个神秘的教义,而是找到一个真正能够让我们了知万法本性的东西,这个朴实的教法就是佛法。
流浪者也是通过方方面面,一方面自己对于殊胜的智慧非常希望证悟,能够吸取虚空精华义,品利自心甘露味,一方面也很希望能够点亮正法明灯,或者说再进一步的劝请作者能够点亮大威力智慧稀有正法灯。
丙二(以窍诀方式宣说本论要义)分二:一、明示法器;二、略说本论要义。
丁一、明示法器:
口出此语敬礼时,仙人则于流浪者,
更为深入而归纳,上述之义教诲言:
殊胜正法狮子乳,唯慧妙器可盛纳,
余者纵勤亦不存,容此法器即此者。
“口出此语敬礼时”,可以理解成前面的话都是围绕这个来讲的。仙人回答了七个问题之后,解释之时流浪者,不禁恭敬感叹言:呜呼犹如井中蛙,从那个地方开始,然后一直到点亮能得大威力,智慧稀有正法灯,这方面都是在不间断的赞叹。
这里的“口出此语”就是一边说这些语言,一方面恭敬地顶礼。就在口出此语敬礼时,“仙人则于流浪者,更为深入而归纳”,仙人看到流浪者的根性的的确确已经完全成熟了,为了更深的加持流浪者,就深入地归纳了上面的要义而宣讲了如下的教诲。
“殊胜正法狮子乳,唯慧妙器可盛纳”,就是说殊胜的正法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一样,这么殊胜的正法只有智慧的妙器可以容纳。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必须要金器才可以容纳一样,“余者纵勤亦不存”,就像其他的瓦罐等容器也没办法容纳狮子乳一样,其余的根器虽然很精进,但是也没办法容纳殊胜的正法。“容此法器即此者”,“即此者”的“此”字就是具有智慧、信心的殊胜法器。
讲了七大问题的回答义之后,流浪者对于仙人从内心深处生起了恭敬心,刚开始提问的时候,他显得有点吊儿郎当的样子,随随便便地提了七个问题,后面仙人一一回答完之后,他的心里越来越恭敬了。流浪者看到仙人,一方面智慧很深厚,一方面所回答的意义符合于殊胜的实相,而且对他的相续也起了很大的震撼作用,所以非常的恭敬,一边赞叹,一边敬礼。仙人也看到流浪者相续当中的傲慢已经完全没有了,不仅内心当中产生了恭敬心,而且通过七个回答义,对于七大难题的要义也是完全掌握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已经成为了殊胜的法器。为了更进一步利益他的缘故,就把前面的殊胜要义归纳在一起,更便于记忆和修持,所以宣讲了下面的殊胜教诲。
现在我们主要是通过窍诀的方式来宣说本论的要义,前面对于七个问题通过教理广答,篇幅、辩论非常多,为了归纳前面的要义,便于修持的缘故,因而进一步的教诲。首先宣讲了法器,就是说殊胜正法也需要一个法器,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器,殊胜正法也没有办法如是的容纳在修行人相续当中,更不能进行修持,所以要真正的学习正法必须要是法器。
法器也有两个特质。第一个,听了之后能够接受,没有想到这个法不正确,虽然最初听的时候可以有些怀疑,但是通过辨别之后,就能对于法的殊胜性产生信受。第二个,他必须要有愿意修持、现证的心,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满足于听闻,还不是真正的法器。有些人听完之后虽然能够接受,但是不一定想修持,这个方面也是有的。主要是把能够消化掉的概念消化掉了,有时候给不学佛的人一些这个法本的时候,他们看了很高兴,觉得自己又可以增加一门知识,为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对佛教的法本很欢喜的接受,从当时的表达看起来也是没有兴趣修持。从这个角度来讲,还不算是真正的法器,虽然比完全不接受的人好得多,但是真正和佛法的作用,就是说调伏众生的烦恼、分别心,让众生回归实相,这方面还差得很远。真正的殊胜法器,首先必须要能够接受,然后必须想要修持,这样就是殊胜的法器了。
“唯慧妙器”,就是具有殊胜智慧的人可以容纳,比如说大空性、大光明或者超越因果的殊胜见解,一般的人根本接受不了,更不是殊胜的智慧法器,智慧的法器就是对于这个教义能够接受,就像雪山狮子乳一样,雪山狮子乳也是很殊妙的液体,只有黄金器皿可以盛纳雪山狮子乳,除此之外,其他的容器是不行的。下面讲余者纵勤亦不存,从意义上讲,其余的法器虽然很精进,但是也不可能留存法义。就像其他的瓦罐等等不能盛纳狮子乳一样,如果装进去之后,就会炸裂,会把乳汁完全泄露得精光。同样的道理,对于不是法器的人,佛陀也不开许宣讲殊胜的教义。为什么密宗有一部分是保密的?有些是暗密或者隐密,从隐密的角度来讲,如果对于非法器者宣讲密宗就会有泄露密法的过失。为什么会泄露密法?因为这个人不是法器,如果给他宣讲密法,就会让他失坏相续,也会对殊胜的法义产生诋毁,对于他来讲过患非常大,不是利他而是害他,就会和佛法慈悲救度众生的宗旨相违。
如果随随便便对不是法器的人传法,也会失掉佛法的价值。我们都知道佛法怎么来的,通过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三个无数劫当中修持苦行,为了一个偈颂也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这么辛辛苦苦求来的佛法,随随便便传给非法器之后,完全失掉了它的价值。佛法是所有的世间珍宝都无可比拟的,把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富堆积起来和一句佛法也是完全没办法相比的。就是因为这一点,所以佛陀在因地舍弃了身体、国土等等,就是为了求正法。求正法干什么?为了救度众生。因此佛法的利益完全超胜一切,也是为了就是让大家知道佛法的宝贵性,不会随随便便传。如果求法者没有很大的兴趣、信心,也是不会传讲正法的。某些上师善知识,弟子必须要再再求法,第一次求不准,第二次求不准,第三次求慢慢会有一点开许。为什么这样?通过这样的心来求了三次,说明他对法的兴趣的的确确不是一般的。如果只是一般的兴趣,请上师给传个法。如果上师说,没有空。那就算了,说明他的相续当中对法的兴趣不是很大,上师传法,我就听了;上师不传,也就放下了。
为什么求法需要很多苦行?以前的修行人去印度求法的时候,没有黄金不传法。这不是善知识很喜欢黄金,因为法的价值非常大,如果你不想拿出大量的黄金,说明对法也没有兴趣,所以他不会给你传法。这方面的表现很多,现在几乎很少了。现在真正想要求法的人非常少,时代不一样了,众生都是转而去追求五欲了。如果这个时候再对求法的条件限制得很严格,可能很多人会因此没办法学习佛法了。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也有不同的表现。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知道佛法的确很善妙的。因为有些人接受不了的缘故,所以对有些人来讲不能够传讲佛法。即便他很精进,也没办法容纳的缘故,对这些人是不传的。
容此法器即此者,容此就是能够容纳殊胜正法的法器。第一个“此”是讲殊胜的法,第二个“此”就是讲具有信心、毅力的求法者,这是真正的法器。如果从历史上的传承上师传记来看,我们现在是不是一个法器还要打问号。比较标准殊胜的法器是米拉日巴尊者,上师怎么打、骂他、折磨他,他的内心当中只是有点痛苦而已,相续当中,没有对上师产生一刹那的邪见,这是比较标准的法器样子。如果天天折磨我们,非打即骂,早就不行了,我们和标准的法器比较起来的时候差的很远。
我们要把这些作为参照,每每看到这些传记的时候,虽然都会发愿一定要依教奉行,但是习气很重的缘故,偶尔也会做一些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如果违背了之后,能够精进的忏悔,还算是一个补救。虽然每个凡夫人都没办法做到十全十美,但是有个参照比较好,或者说内心当中要有一个目标。我们学习佛法,怎么样让自己成为一个殊胜的法器?这是最重要的。通过学习很多智慧的经论,不断的磨炼自己的心智,让自己的心成熟起来。自心一旦成熟了之后,对于上师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能够接受,完全没有一点点的违逆之心,这时对于进入佛门或者证悟之门,会非常接近。作为弟子来讲,具有很多的烦恼。上师度化的时候,也是需要很多的善巧方便。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把一个弟子的心逐渐转变到解脱道上来。如果这辈子不行的时候,就下一辈子继续度化。通过这样不间断的度化,乃至于把这个弟子最终度到解脱的位置。从这方面讲的时候,成为一个殊胜的法器,的确是非常关键的。
丁二(略说本论要义)分三:一、正说彼义;二、于此应以窍诀方式观修;三、略说彼者境界殊胜。
戊一、正说彼义:
阿字无生之法门,绕字远离诸垢门,
巴字显现胜义门,匝字无生无死门,
那字远离名称门,德字甚深智慧门。
“略说本论要义”,本论把七个问题归摄到文殊菩萨的六字心咒当中,就是说没有嗡字。文殊菩萨心咒有时是五字,嗡字和德字不算。因为德字是总体字,所以这个也不算,就是阿绕巴匝那五字真言。六字就是加德,七子就是加嗡。文殊菩萨的心咒阿绕巴匝那德,也是诸佛的智慧的总集。
为什么念文殊菩萨的心咒,就能够打开智慧?对于法的领悟力,或者对于一切实相的证悟力、智慧力都会非常强,因为这七个字或者六个字,就是一切诸佛智慧的总集。在《大幻化网》《般若经》当中,讲了很多文殊六字心咒的殊胜功德。
它的意义是怎么样的?第一个问题,“阿字无生之法门”,“阿”字是宣讲一切万法无生空性的法门。“绕”字远离一切的垢染。“巴”字显现了一切胜义谛的殊胜方便。“匝”字能够通过修持达到无生无死的方面。“那”字远离名称门,就是说一切的二谛,不说它的意义、体相,即便是名称,在胜义谛当中,入定位也是不存在的。“德”字是甚深智慧门,德字也是文殊菩萨的种子字。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名字也是德,很多论典后面讲德者造,像我们念诵的《大自在祈祷文》,后面也是德者造。德字也是麦彭仁波切的名字,具有很多殊胜的功德、意义。德字也是甚深的智慧门,主要是诠讲如所有智慧和尽所有智慧。
阿字无生之法门,主要就是讲到了无生的法门。“无生”,就是说一切万法的本性。无自生、无他生、无共生、无因生,这方面的无生也可以。从这方面的无生来讲,一切万法如果还有体性,肯定有它的生因。如果是实有的生因,就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四生包括了,其实自生都不存在。在《入中论》当中,对于四生已经做了详细的剖析,所以说一切万法就是无生的。讲的时候,就是讲无生。实际上,无生是代表离戏的意思,代表远离一切戏论。大中观讲远离一切戏论,大手印、大圆满都是讲远离一切戏论,所有的佛法在第七个问题当中,真正来讲,全是远离一切戏论,超离言思分别。阿字能够代表就是一切无生的法门,阿字是根本,一切其余字也是从阿字而显现的。因此一切法门都是从空性中显现的。后面的种种差别、功德等法都是从空性当中如是的显现。法王仁波切印章的金刚杵当中,中间有个阿字,这也是从这方面来表示的。
阿字就是无生的法门,有些方面专门讲了阿字的修法。前段时间,大家也是抄了一份白文殊的仪轨。在白文殊的仪轨里边,主要也是念阿字。念阿字就能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或者修白文殊也能让自己的正念大大的增强等等,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像这样讲,阿字也可以成为护轮一样的修法。阿字在空性当中能够保护一切,也是一种专门的修法。主要是宣讲一切万法的空性,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是讲阿字是无生的法门。这方面主要是第一问题。讲第一问题的时候,如果从空性方面讲是什么样的?空性方面讲是大无遮见。大空性的见解主要是通过阿字来进行表示的。
第二个问题,“绕字远离诸垢门”,就是讲的“绕”字远离诸垢。什么是垢染,又怎么样远离“诸垢”?垢有很多,比如凡夫人通过自己的习气分别落入轮回,凡夫因为耽著五欲,而无法从轮回当中解脱,这就是一种垢染。二乘声闻缘觉耽著于涅槃道,不能发起度化所有一切众生的心,只是乐于自己最后进入到无余涅槃当中,永远离开痛苦。这种舍弃轮回取涅槃的心,也是一种有取有舍二取心的缘故,仍然是一种垢染。这样的心态,就是对其他众生不愿度化,这也是一种垢染。这就是诸垢。怎么样远离诸垢呢?在第二个问题当中,讲到了远离诸垢。如果要证悟空性,你必须要发菩提心、善巧回向,修持大乘的法义,尤其是大悲心、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生起这样的心,就不会进入二乘,落入到寂灭涅槃当中去。如果修持空性,不单单是修持人我空性,也要修持圆满法无我空性,就能够远离轮回,凡夫人耽著五欲、轮回,通过修空性的方式,可以正对治。不单单修人无我空性,而且修圆满法无我空性,就可以成就菩萨道,远离一切的垢染。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垢,然后是怎么样远离诸垢,必须要发起出离心、菩提心来修持空性。在第二问题当中讲,声闻缘觉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按照自宗的观点,他们证悟了一部分。为什么只证悟一部分?因为条件不具备,具有某种垢染,没有发起大菩提心,也不想追求这个法。为什么不想?他们没有修持法无我空性,没有证悟的原因就是没有修持。没有修持是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没有听闻。为什么不听闻?一方面他的种姓、发心,都只是想从三界轮回当中解脱而已。只有这个目标,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更高尚的目标了。
怎么样才能从轮回当中解脱?只要证悟人我空性,其他的一概不需要,所以他不发心求法无我的空性教义,也不修持,当然也不会证悟了。从这方面慢慢推下来的时候,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就是因为内心当中有某种垢染的缘故,所以没办法远离诸垢而证悟法无我空性。菩萨发心为度化一切众生,度化一切众生需要什么条件?必须要成佛。怎么样成佛?断除所知障,断除所知障就要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从这方面讲的时候,因为发愿度化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这种垢染没有了。追求法无我空性的缘故,认为粗大的五蕴不存在,存在刹那的微尘,这种垢染也会远离。
实际上绕字远离诸垢门,一方面讲声闻缘觉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的空性,一方面也是讲到了垢染和远离垢染的问题。只有大乘的圣者和佛才圆满的证悟第一个阿字无生的法门。其余的都没有证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某种垢染。凡夫人一点没有证悟,二乘证悟了一部分,因为具有全部的垢染或者部分的垢染,所以没办法远离。绕字就是宣讲怎么样远离诸垢而现前第一个阿字无生法门当中的所诠义。
第三个问题,“巴字显现胜义门”,“巴”字是显现胜义的方便。怎么样显现胜义谛?通过入定没有执著,就可以完全现前胜义谛。为什么一切不执的修法可以现前胜义谛?胜义谛就是完全离戏的圣者根本慧定。如果要完全显现离戏的境界,修行的时候,就必须要相顺它的本体修行。根本慧定就是一切不执著,修正行的时候,必须要善修一切不执著。第三个问题讲的是入定有无执著相,入定到底有没有执著相?就是能不能显现胜义的方便了。如果能够做到入定没有执著相,就可以显现胜义谛;如果入定还有执著相,你认为修正行的时候,还有执著,就不是近因,还是一个远因而已。真正的近因是什么?就是无间和证悟的相非常相似的一个修法,即大空性的总相。大空性的总相怎么修?以无执著方式的去修,就是能够修大空性的总相,这就是无执著而修,空性的正行和根本慧定非常相近,这是它的近因。
怎么样“显现胜义门”?这方面就是讲入定没有执著。在入定没有执著的时候,讲到了虽然没有执著,但是绝对不是说,什么都不知道,昏死过去不是正修。在第三个问题当中,虽然非常侧重不执著,但是在讲不执著的时候,也打破了不执著的歧途。这些错误的不执著必须要分离掉,把错误的不执著分离掉之后,然后就有一种胜观明分的不执著。一方面要胜观见,一方面要不执著,这样就能够成立真正显现胜义谛的方便,叫做巴字显现胜义门。
第四个问题,“匝字无生无死门”,解脱境界就是无生无死。怎么现前无生无死的方便?从显宗的角度来讲,通过观察修、观察和安置轮番修和安置修三个层次来接近无执著。接近无执著之后,就可以现前无生无死。第三、四个问题都是讲修的。第三个问题是讲正修,正修的时候一切不执著。第四个问题是讲要接近这样正行,应该怎么操作?不是说前一刹那还是执著非常强的凡夫人,第二刹那一下就安住在不执著的状态中,而且还是善妙的不执著,这是很困难的。这有一个次第能够让我们操纵,怎么样才能便于我们操纵?首先是观察修,我们的分别念很重,就是通过善观察来压制恶观察。第一,观察修;第二,观察安住轮番修;第三,安住修。在到达第三步安置修的时候,已经和正行的无执著修法非常接近了。因为这也是通过胜观见次第修下来的,所以不可能落入庸俗的不执著当中。为什么?观察修、观察安住轮番修,都有中观见。最后修安置修,也不可能会是前面修的很好,修的是胜观,不可能到第三步,修安置修的时候,一下子就变成了无念和尚宗。后面一方面逐渐到达不执著,一方面内心中的胜观也会逐渐的明显。这样修下去的时候,就可以到达胜义谛无生无死的境界。从密宗的角度来讲,提到了上师瑜伽的修法,通过修上师瑜伽,就可以通过上师无与伦比的加持力,安住在无生无死的殊胜智慧当中,这样也可以现前无生无死。这是第四个问题讲的观察修和安住修,即怎么样达到无生无死或者正行的修法。第三个问题当中讲,入定无有执著。怎么样无有执著?必须要通过如是的一步一步修下去之后,非常准确的不执著相就可以生起来。有了实相的时候,就显现了胜义谛,达到无生无死,这是说从两个侧面进行宣讲了。
第五个问题,“那字远离名称门”,就是讲了二谛何者为主要。二谛到底何者为主要?如果有二者都有,如果没有两种都没有。基的时候是现空双运,也是二谛双运。道的时候是方便智慧双运,还是二谛双运。果的时候是法身和色身双运,仍然是二谛双运。入定位的时候,如果从离戏的角度来讲,世俗谛的名称和胜义谛连名称都不缘的。因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缘故,在入定位的时候,二谛的名称也同时不存在。“远离名称门”,从这方面宣讲,就是讲到在世俗的时候,有世俗谛,就有胜义谛;在胜义谛入定位的时候,没有世俗谛,也没有胜义谛,像这样讲的时候,二者有则俱有,无则俱无的问题,没有偏袒于任何一边,既不偏袒于世俗这一边,也不偏袒于胜义这一边,叫做远离名称。因为双运的缘故,二者是一味的,所以它是远离名称门。通过我们的分别心抉择的时候,似乎认为这个是世俗,那个是胜义,好像有两个不同的法,实际上如果我们没有通过轮番的方式说这是世俗那是胜义。它的本体是远离名称,只不过众生没有悟入远离名称的究竟意义的,好像显现了各种各样的执著,为了打破这个执著,佛陀善巧方便地宣讲了世俗谛和胜义谛,让我们慢慢悟入,真正悟入的时候,最后回头一看,发现实际上连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名称都不存在,本来就没有所谓的二谛分别,第五个问题就讲到了远离名称门。
第六、七个问题,“德字甚深智慧门”,就是通过“德”字进行安立的。第六个问题讲到了一切万法的尽所有智。注释当中讲,哪怕在一个微尘上面,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区分智慧的层次。在一个微尘上面,有显现、空性,也有光明。通过不同方便,第六个问题当中著重讲到了一切万法的光明部分。暂时对于显现的部分有观现世量和净见量两种抉择,如果通过观现世量观察的时候,每个众生所看到的景象都是不一样的,都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从观现世量的角度来讲,就是这样来安立的;从净现量的角度来讲,每个显现法的显现方面就是讲天尊,有境方面讲就是智慧,或者说一切都是殊胜明分的本体,这方面就是讲到了现在我们面前显现的万事万物,怎么样把一切万法了知为清净的本性见为天尊,知道一切万法本来就是大圆满的体性?就是通过第六个问题当中讲尽所有智的方法,抉择一切万法的明分,如果对这个问题很熟悉,当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就是大圆满的智慧;我们看到这些法的时候,就是大圆满的智慧,除了大圆满的智慧之外,没有一个其他的东西,任何法都不存在,这个见解抉择的非常殊胜,如果能够安住就可以随时修持大圆满。
如果我们能够把第六个问题当中的意义搞清楚,修行也可以这么简单;如果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可能也很复杂。尤其是学习俱舍、因明,觉得世俗法非常复杂,每个法的体相、分类、作用、因果都很复杂,真正抉择到了后面,这些法就显得不复杂了,本来就是实相、空性的不同抉择方式。如果智慧够深,缘这些法逐渐抉择的时候,一切都是清净的天尊、智慧,从了义方面就是一种无勤的修行方式。
第七个问题讲中观有无承认否,到底中观有没有承认?实际上从空性、入定位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承认;从出定位的角度来讲,有世俗谛也有胜义谛,世俗谛当中的显现,胜义谛当中的空性,都是可以承许的。因为这个方面必须要通过殊胜的智慧进行辨别,所以德字就是甚深智慧门。从这方面逐渐就把七个问题也是通过归纳的方式进行了归摄,前面广大的方式到底讲什么?就是讲无生、离垢,然后讲显现胜义谛,就是这些要义。
戊二、于此应以窍诀方式观修:
此等六门每一门,若以二谛理观想,
修持如幻之等持,无边海水一口饮,
心间无垢宝珠中,明现总持辩才慧。
前面归摄的精华要义,应该通过窍诀的方式来观修。怎么通过窍诀的方式来观修?“此等六门每一门,若以二谛理观想”,就是说六门当中每一门都可以通过二谛的方式进行观修。如果了知了二谛的意思之后,再修持如幻的等持,这时候无边的海水就可以一口饮下。无边的海水代表一切的所知,无量无边的教法。如果修持无量如幻的等持之后,能够把无边的教法海水一口吞进肚子里。“心间无垢宝珠中”,“心间无垢宝珠”就是讲到了了义的圣尊文殊菩萨,通过修持不了义文殊菩萨就可以现前了义的文殊菩萨,心间的无垢宝珠就是讲到了自己的本性是了义的文殊菩萨自性,在这个宝珠当中就可以明现总持辩才慧。就是说在自己的俱生智慧当中,可以明现出差别的功德,即种子、辩才、智慧都可以如是的显现出来。
六门当中的每一门,如果通过胜义谛摄持,在颂词当中讲到,能说的阿字,所说的是无生的法门,能说的阿字和所说的无生法门都是等性的,等性不能够宣说等性,二者之间平等的,就像虚空不能宣说虚空一样,通过等性也没办法宣说等性。阿字无生之法门,阿字是讲能诠,无生的法门就是所诠,两个都是平等的,通过胜义谛的方式一切无缘。能诠的绕字和所诠的远离诸垢,能诠的巴字和所诠的显现胜义,能诠的匝字和所诠的无生无死,能诠的那字和所诠的远离名称,能诠的德字和所诠的甚深智慧门,都是等性和等性之间的关系。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一切都是平等的。这就是缘于胜义谛的观想方式。
缘于世俗谛的观想方式,虽然阿字一切无实,但是通过不同的发音部分,可以显现其余的五个字。虽然本性都是无生的,但是如果发音不同,也可以显现出六个字或者其余的五个字,相当于一切万法就是空性的,通过因缘的不同,也可以显现远离诸垢、胜义门,乃至于甚深智慧的侧面,这是通过不同的因缘显现不同的法义,这方面就是缘于世俗谛的观想,也就是说以二谛理观想。
“修持如幻的等持”,上师讲,全知麦彭仁波切专门造了一部《定解宝灯论》的窍诀修法,实际上就是讲到了怎么修持六个字,这和平时讲的修持如幻的等持,在如梦如幻当中把自己观为文殊菩萨,然后心间放光,念诵文殊菩萨的心咒,这个方面就是具体的实修方法,专门的修行方式。如果能够通过自己观想文殊菩萨,念诵文殊菩萨的心咒,就可以显现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通过六字心咒的加持力。“无边海水一口饮”,我们说无边的海水怎么能够一口就喝下去。因为它是等性的缘故,所以无量无边的海水代表无量无边的所知。这么多的教义,在我们的想法中只有一天一天慢慢去消化,最后通过几十万年的精进之后就通达了。从这方面来讲,如果一切万法是等性的,虽然所知或者智慧是无量无边的,但是如果修如幻的等持,通过文殊菩萨心咒的加持,一个刹那当中完全通达一切所知。
有些传记当中讲了,某些大德现见了本尊之后,他的智慧如火炽燃。以前不了知的法义全部了知了。法王仁波切在学习的时候,六岁修持文殊语狮子,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显宗和密宗精华全部通达,在心相续当中完全显现了出来。我们不要看这么多的法很复杂,关键就是有没有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一旦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之后,无边海水一口饮不成问题,不需要几十万年的时间,短短的时间当中完全可以显现殊胜的功德。
这种修法是非常多的,有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法王仁波切的修法,还有乔美仁波切的语狮子、萨伽班智达造了红文殊、黄文殊、白文殊、狮子文殊等很多修法,这些都是智慧的修法。如果依靠这种修法,能够把我们的智慧打开,开启智慧之后,暂时来讲,通达这些教义没有任何困难,究竟来讲,心间无垢宝珠中,明现总持辩才慧,就可以现前殊胜的证悟。心间的无垢宝珠就是讲到了实相,只要我们实相的心中明现总执,总执就是不忘陀罗尼。在文殊语狮子的后文当中讲,如果你修持文殊语狮子,得到加持之后,一天能够背五百颂词,《定解宝灯论》一天就背完了,得到不忘智之后,对于背诵、理解法义方面加持非常大。总持不忘智只是其中之一,总持还有对句的总持,句的方面不忘记;对义的总持,义的方面不忘记;对句义的总持,句义的方面不忘记。这方面有三种。第一个,对词看到、听到之后不会忘记;第二个,意义学了之后不会忘记;第三个,词和意都不忘,这就是一种总持。
通过前世的因缘,有些人是俱生的总持。《极乐愿文大疏》里面讲到,阿难尊者以前供养了一位出家人一钵饭,而得到了不忘智。有些人是今生当中,通过修持智慧的本尊,得到了加持之后,显现了不忘智。有些总持是什么?有些总持是精进,今生当中精进得到了某种总持。可以说我们在座的道友都有某种总持,都具有某种不忘的总持,比如说三宝这个词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种总持,通过学习之后的总持,当然这是属于下等的总持。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阿难尊者或者荣素班智达、麦彭仁波切那样看了之后就不会忘记了的总持,这方面非常好。如果能够通过虔诚心、智慧心去祈祷、修持,相续当中逐渐可以显现这样的功德。
还有显现殊胜的辩才,讲经说法或者造论、辩论,都有殊胜的辩才功德力,这方面都在智慧盛然之后相应获得的。如果能够观修文殊菩萨的修法,经常念诵文殊菩萨心咒,今生和后世都能够得到殊胜的开智慧的缘起。文殊菩萨世俗当中的缘起就是怎么样帮助修行者开智慧,因为他是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所以能够观想他的身相、念诵他的心咒,肯定能够获得殊胜的加持。法王仁波切以前也说过,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今生最少都要一亿遍文殊心咒念诵,各方面是需要因缘成熟。如果还没有发愿念诵的人,也是应该发愿念诵的。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念得更多,法王仁波切念了十几亿遍文殊菩萨心咒。如果能够好好的念诵,智慧慢慢就会打开了,也许一两天不一定明显的显现,时间长之后,总持、辩才、理解能力都会生起来了,对于我们学习佛法来讲,殊胜的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