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 63 智诚堪布
定解宝灯论 64 智诚堪布
《定解宝灯论》第63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开显密意的《定解宝灯论》。
前面正说彼义的时候,通过文殊心咒六字的方式,对于本论的所有内容,从阿字无生之法门一直到德字甚深智慧门的第一个问题到第七个问题之间的殊胜要义,作了最为殊胜的简要归摄。讲完之后,麦彭仁波切教诫我们应该通过窍诀的方式来进行观修,首先观想文殊菩萨,然后念诵文殊菩萨心咒的方式,在相续当中现前殊胜的证悟和总持辩才的智慧。
戊三、略说彼者境界殊胜:
以灭四边定解道,达到实相入定于,
离思光明本法界,文殊大圆满境界。
上师在注释当中讲到,如果要真正的现前殊胜的智慧,第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前面讲的念诵文殊心咒的方式,来现前殊胜的智慧;第二个方式,就是通过安住在文殊大圆满的境界当中,如是的现前本来的实相。
“以灭四边定解道”,就是说通过灭除四边定解的殊胜正道,如是可以达到实相,而且入定于离思光明的本来法界文殊大圆满的境界当中。灭除四边定解道,所有显宗密宗的共同修法,在前面第七个问题中已经提到了。显宗的修法,必须要灭除四边的戏论;密宗的修法,同样也是灭除四边的戏论。
灭除四边戏论,相续当中殊胜定解之道,就是显密的通衢大道。因为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是已经灭除了四边的本体,所以如果通过灭除四边的定解之道,最终必定只有一个果,就是达到究竟圆满实相当中,最后入定于离思光明的本来法界。这个本来的法界,离开了思维离开了缘觉,这方面的光明也就是殊胜智慧。前面讲过这不是太阳光、灯光,实际上就是殊胜的智慧本体,叫做离思光明。本来法界就是从来不动摇的,只不过以前不动摇的法界众生没有认知,后面通过修道的方式认知了。首先是相似认知,然后是部分认知,逐渐是圆满认知,法界的本身是不变化的,变化的是我们明知的心。最初属于不了知、邪知、怀疑的本体,后来通过闻思的方式产生了定解,再通过进一步的修持,把定解转换成证悟。入定在离思光明的本来法界,也就是文殊大圆满的境界当中,文殊就是讲了义的文殊,一切万法的实相或者心性的究竟本性叫做了义的文殊。一切万法的功德,在自相续当中没有不圆满的,叫做大圆满周遍或者无为法的方式进行圆满。
全知麦彭仁波切、法王仁波切都有一个文殊大圆满的修法。不管怎么样,此处的文殊就是讲到了显现上身色橘红,拿着宝剑经函的不了义文殊菩萨。了义的文殊菩萨,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或者说我们的究竟本性如来藏,最终现前本性如来藏的时候,就是证悟了文殊大圆满的殊胜境界。
上师讲解这段话的时候,也是再再的教诫弟子,应该经常思考大圆满或大圆满。对于大圆满的发愿文或者法本,再再去看和思考,然后再再的修持殊胜的大圆满法。因为所有的法义,最终都是汇入大圆满当中,我们学习的五部大论或者其他教义,最终都是要证悟大圆满的境界。如果我们的相续当中,产生了殊胜定解的时候,要逐渐开始修持大圆满正法。我们修持四加行或者菩提心,最终也是为了自己相续当中,能够真实生起大圆满的修行境界或前行。一旦到了一定的时间,应该把大圆满作为主要的修行方式,大圆满就是所有佛法当中,加持力最大或者现前智慧最迅猛的殊胜修法。只要时机到了之后,大圆满的境界在自己的相续中一定可以生起来。
离边见王广境界,现见入定真谛中,
自灭四边劣意暗,显现光明之日轮。
前面这个颂词和后面这个颂词,以前法王仁波切讲的时候,说这是本论殊胜的归纳。前面是对于本论的七个问题,归纳成了六个字,这是本论最殊胜的要点。以灭四边定解道,达到实相入定于,离思光明本法界,文殊大圆满境界,和这个颂词完全归摄了本论。上师以前讲的时候说,如果我们一边祈祷上师,一边慢慢的念诵颂词,进行思考很有可能会证悟殊胜的光明法性。
“离边见王广境界”是什么意思?“离边”是离开了四边,“见王”就是一切见解之王,实际上明空或者觉空无二的大圆满就是离边见王,离边见王有广大的境界。这种广大境界前面说,在众生不认知的时候,就是通过基的方式来存在的,修道部分现前,后面圆满现前。此处讲到了广大的境界,通过修持就可以现见入定的真谛,在现见入定的法性真谛当中,“自灭四边劣意暗”,自然而然就可以灭除有无是非的四边,灭除了黑暗,显现出光明的日轮。光明的日轮不显现,完全是因为没有排除相续当中的四边劣意黑暗,所以如果要排除四边劣意黑暗,必须要现见入定,现见入定必须要通过最为圆满的殊胜见解。通过见修行果进行观察的时候,必须要前前逐渐生起后后的境界。首先必须要通过圆满的闻思来生起一个殊胜的正见,然后在正见当中入定来现见真谛。现见了真谛之后,就可以灭除四边劣意黑暗,如是显现光明的日轮。
灭除四边劣意黑暗,显现光明的日轮的功德和证悟,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这方面是同时的。如果你证悟了入定的真谛,一定可以灭除它的所断。如果四边劣意黑暗的所断断掉之后,显现光明日轮的功德就会现前。我们相续当中有无是非四边的劣意黑暗,只有一个对治就是光明的法性,或者说证悟的法性功德就可以对治。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没有产生殊胜的证悟,即便非常想断掉劣意黑暗,认为这种分别念、无明困扰自己这么长时间了,对它非常嗔恨,很想把它断除。虽然有断除的热情,但是没有断除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必须要准确的掌握方法,然后逐渐通过修行的方式,在相续当中产生证悟,证悟一旦产生了之后,四边劣意黑暗自然而然就会远离的,最后就可以显现光明的日轮,光明的日轮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可以获得殊胜的胜义谛功德。首先在内心当中可以产生最为殊胜的法身证悟,这方面就是显现光明的日轮,在自己的心相续当中,完全了悟了法界的本体。
了悟了法界的本体之后,就会显现语功德,怎么样显现语功德?在注释当中讲,能够打开自己的喉轮。自己的的喉轮打开之后,讲辩著论都可以,能够展示无碍的辩才,这方面就是讲到了打开了语轮之后的殊胜功德。如果完全证悟了殊胜的法界之后,自己的身体自然而然安住在善法当中,不会做非法的事情。自己可以显现庄严的身相,或者说通过身体来做度化有情的事业,这些都是证悟之后,逐渐显现出来的。
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正直观察大仙人,顿现分别流浪者,
彼二通过问答式,说七轮宝数难题。
正直观察的大仙人和顿然显现的分别流浪者,他们两个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阐述宣说了和七轮宝数目相同的难题。轮王有大象宝、骏马宝等七个宝贝,本论宣讲了和轮王七宝的数目相同的七大难题,从见解无遮或非遮,乃至于最后的中观有无承认否,像这样有七个问题。
“正直观察大仙人,顿现分别流浪者”,这是全知麦彭仁波切通过拟人的方式,把自己的入定智慧或者最为殊胜的智慧,比喻成一个正直的大仙人,然后把相续当中的疑惑、分别念等等,比喻成一个流浪者,就是说把自己的怀疑或者分别念通过流浪者的方式来呈现。怎么样打破疑惑?就是通过流浪者的提问,把自己相续当中的疑惑说出来之后,入定的智慧或者殊胜的智慧通过正直的仙人做出的殊妙观察,把他提出的七个问题,一一地进行了回答。
这个流浪者是具有分别心的,相续当中有怀疑,就把他作为一个提问者,然后这个大仙人,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修行者,观察的时候,偏于自宗、诽谤他宗的心态是绝对不会有的,而且在观察的时候,完全是如理如实的通过教理进行分析观察的,这样得到的结果,绝对是可以说是堪能作为正量的。分别流浪者作为一个后得的分别,然后对于后得的分别念,通过入定的方式完全予以遣除。在入根本慧定当中,一切都不显现、一切都不执著,这方面就是一个殊胜的法性,这是跟随于入定的境界做出的回答。
这就是本论当中一些最了义的观点,最了义的观点,在第一个问题当中也讲了,见解无遮就是从空性方面进行的回答,然后就是有没有证悟,像这样也是从证悟的有境的方式进行回答入定有无执著相。观察修和安置修最后到达究竟是完全安置而修的。第五个问题当中,讲二谛何者为关要,就是在入定的境界当中,二谛都泯灭了,然后讲到了入定当中也有光明的显现。在第七个问题当中讲的是入定的时候没有任何承认,这方面都是以入定为主的方式做的答复,当然还有其他进行后得安立的方式,这方面也有很多。
正直观察大仙人和顿现分别流浪者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宣讲了殊胜的七大难题,这些问题以前就在辩论,现在还在辩论。还有一个问题,对于因缘已经成熟的修行者来讲,如果能够通过本论的问答,完全了悟了七个问题,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宣讲七宝数的难题非常的关键。其中也包括了小乘的教义,比如第二个问题当中讲到了,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绝大多数属于大乘的教义,大乘的空性、如来藏光明等等,讲了很多大乘的教义,也有显宗和密宗的教义。显宗的教义当中,就是说共同部分。密宗的教义当中,讲到了四续部,还有大圆满殊胜的修证等等。还包括基道果的教义,基讲到了一切万法现空无二的本体,道是怎么样来现前这样的本体,果是证悟了尽所有智、所有智之后,怎么样再展开基道果或者见修行果的事业,从方方面面已经做了殊胜的回答。
智浅寻思如我者,于极甚深广大义,
如从圣者智慧中,取出而造此论典。
麦彭仁波切通过谦虚的词句,讲到了“智浅寻思如我者”,就是说我的智慧很浅,而且是处在寻思的状态当中,没有很深的智慧,也没有现见入定的无分别智。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造这么殊胜的论典?“于极甚深广大义,如从圣者智慧中,取出而造此论典”,他说,我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样甚深广大的意义是从圣者的智慧当中取出来,然后通过我造了这部论典,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造论的。
这是一个谦虚的词句,智慧很浅,然后有寻思分别念。前面在缘起当中讲到了,俱生的智慧很少,也没有长期的修学。全知麦彭仁波切造这部论典的时候,年仅七岁,还在学习文字。这样甚深的义理是他一边说,其他人一边记录下来的。他说,智浅寻思像我一样的人,虽然对于很广大的意义是没办法去辨别的,但是通过祈祷了文殊菩萨之后,在文殊菩萨加持下,写下这部论典,从这个方面讲就像是从圣者的智慧当中,直接取出来的。
从圣者的智慧当中取出七个问答义的意义什么?这是符合于圣意的。因为这是从圣者的智慧当中直接取出来的,所以也是文殊菩萨的密意,和文殊菩萨回答的意义一模一样。绝对不是自己的臆造,而是通过文殊师利菩萨的加持之后如是显现出来,就像从圣者智慧当中取出来的论典一样。他说虽然自己是很下劣的一个人,但是所造的论典,因为是圣者智慧当中取出来的缘故,所以是非常殊胜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体现了麦彭仁波切非常谦虚。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说明了造论殊胜。怎么样造论呢?显现上面,他说自己的智慧很浅,具有寻思,像我这样的人难以造论。因为我在造论的时候,显现出了殊胜的意义,犹如从圣者智慧当中取出来一样。他临终的时候,对侍者沃莎喇嘛也讲了,我不是一个凡夫人,而是专门发愿来这个地方弘扬佛法的一位菩萨。末法时代说真话是没人听的,说假话反而有很多人去跟随。他在临终的时候,根本不会去说这样的妄语,而是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对侍者做了宣说。
这部论典是从深层次的圣者智慧当中,直接取出来的,根本不是凡夫人通过寻思分别念造的论典。前面我们再再提到过,全知麦彭仁波切造论的时候,每个字显现上都是文殊菩萨加持之后,如是的显现出来的。从究竟意义上来讲,本身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现,所以每部论典都和文殊菩萨的智慧无二无别。
在传记当中讲了,有一次,麦彭仁波切和一位格西辩论《智慧品》的注释。麦彭仁波切写了一部《智慧品》的注释,很多人对这个注释有看法,提出了进行辩论,当时邀请了华智仁波切作为主要的证人,还有第三世多智钦·晋美丹贝尼玛、蒋扬钦哲旺波尊者等等,各大教派的智者作为证人,用了很多个晚上辩论注释的意义。别人听的时候,好像都在说自己的宗派,到底谁赢谁输不知道。当时有个修行者问华智仁波切,您看两个人谁会胜利?华智仁波切说,我不懂得对问题的追踪,也不知道这些答案,到底谁会胜?世界上有一个说法,儿子殊不殊胜,就要看战场上的表现;女儿殊不殊胜要看所嫁的人的评论。在辩论开始的时候,对方的格西下面有一群僧人。他们说,在刚开始辩论的时候,从麦彭仁波切的本尊文殊菩萨像心间发出一道光直接融入到麦彭仁波切的心间,这个光芒把文殊菩萨像和麦彭仁波切的心连在一起了。
所有的答案就在里面了,他说,我不用赞叹,就让对方来赞叹。对方的僧人直接看到文殊菩萨的圣像放光融入到他相续中。他所有辩论的文字,都是文殊菩萨加持之后如是显现的,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他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过圣者文殊师利菩萨的本体。他是一个显现上面得到加持,本体完全和文殊师利菩萨无二无别殊胜的圣者。他所造的《定解宝灯论》,也是从圣者智慧当中取出来一样。
还有一个问题,《定解宝灯论》也算是一个意伏藏。在《敦珠佛教史》当中,麦彭仁波切的传记放在伏藏师这一类。后面敦珠法王说麦彭仁波切没有从岩石当中取过伏藏,但是他的所有修法、注释、羯磨、仪轨,很多都是从内心当中显现出来的,因此他也是一切伏藏师之王,也是像这样作了赞叹的。他造《定解宝灯论》只有七岁,也是从内心当中如是的显现出来之后,然后造了这部殊胜的论典,加持也是非常巨大的。
不单单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很多宁玛派的成就者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造论的,法王仁波切造论也是这样的。在传记当中说,他可以一边造论,一边和人交谈。我们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做不了其他的事情了,最多只能在纸上乱画。我看见公用电话旁边,画了很多东西,估计就是一边说话一边在那里乱画。虽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乱画,但是一边说话一边造论,一般凡夫人完全做不到。圣者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很多殊胜的修法都是从内心当中如是的显现,根本没有夹杂丝毫的分别念,所以这样论典是非常殊胜的。
甲三(后善末义)分三:一、以清净意乐令他人分享此法;二、以利他悲心而造论;三、以本论殊胜劝诸后学应善勤修。
乙一、以清净意乐令他人分享此法:
思维善说妙法雨,百万佛子可证道,
欣然听闻得大利,以欢喜心洒甘露。
“思维善说妙法雨,百万佛子可证道”,通过清净意乐,让别人来分享这样的法。如果思维善说的殊妙法雨,百万佛子就可以证悟殊胜的佛道。如果欣然听闻,一定能够得到大利。因为麦彭仁波切也是观察到了对于众生有很大利益的缘故,所以以欢喜心洒下了妙法的甘露。
“善说妙法雨”是一个比喻,就是说整个佛法,尤其是《定解宝灯论》当中所讲的七个问题,纯粹是一个殊胜的善说,这个善说的妙法就像雨一样。如果雨降下来之后,干涸的土地慢慢滋润,开始生长庄稼。众生的心地就像干涸的土地一样,如果缺少了正法的滋润,就会感受很大的痛苦;如果听闻了正法之后,正法进入到相续当中,自己的相续能够得到滋润。我们的相续如果得到了滋润之后,种种的功德苗芽逐渐就会生起来,像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等等,或者说对一切万法取舍之道的功德苗芽,逐渐可以生起来。
思维善说妙法就像雨一样可以滋润有情,而且这部殊胜的《定解宝灯论》也像殊胜的道一样,“百万佛子可证道”,这个道从意义上可以讲,从比喻上也可以讲,如果我们要进入到一座城市或者某个目的地,必须要经由大道。如果没有大道,也就没办法进入。这个道就是必经之地或者不可缺少的方便,同样的道理,百万佛子要证悟殊胜的佛果,必须要经由一个大道。这个大道是什么?就是本论当中宣讲的基道果、见修行果的关要,这是所有佛子可以证悟佛道的通衢大道。可以用雨,也可以用道来做比喻,了知了殊胜利益之后,“欣然听闻得大利”。前面所讲的百万佛子或者修行者,如果欣然听闻了这样的殊胜论典,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相续当中可以树立非常正确的正见,或者对于修行的方法也能够有所掌握。
因为看到了必要的缘故,所以麦彭仁波切说,“以欢喜心洒甘露”,自己很高兴,通过欢喜心对于渴望殊胜正法的人,以流浪者为主,以及其他渴望正法的人,通过欢喜心洒下了正法的甘露,让众生在其中可以获得最为殊胜的利益。
乙二、以利他悲心而造论:
麦彭仁波切通过利他的悲心造了这部论典。
是故再三而思维,为利希求深广义,
依心明镜中所现,德名玩童撰写也。
“是故再三而思维”,麦彭仁波切说了,因为再三思维对众生有利的方面,所以“为利希求深广义”,为了利益希求深广义的修行者,依靠自心明镜当中的显现,“德名顽童撰写也”,他的一个名字叫德,这部论是德名的顽童撰写的。
圣者通过再三的思维,什么对众生有利,才如是写下了教法,就像在《入行论》当中讲到,“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佛陀通过多劫的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最后把菩提心对众生做了广大的宣说。同样的道理,麦彭仁波切或文殊菩萨也是再三思维什么样的教法对众生有利,必须要圆满的阐述基道果,就是见修行果的关要。通过七个问题的方式如是进行开显一切佛法最为究竟实相的密义。
再三思维之后,“为利希求深广义”,如果要希求深广的意义,缺少了正量是不行的,宣讲的时候,也是依靠殊胜的正量。在麦彭仁波切之前,已经有很多殊胜的量士夫出世了,在写论典的时候,名言谛当中的观点依靠法称论师的量,然后胜义谛当中的观点依靠月称论师的量,显宗当中主要是这样的量,密宗当中的量主要依靠荣索班智达、麦彭仁波切等等安立密宗显现就是清净天尊,一切有境是殊胜的智慧,这样如是呈现。有了这样的量之后,众生通过量进行思维,就可以对于深广的意义完全通达。
如果一切万法就是这么深广,根本没有殊胜的理论、殊胜的量,众生在学法的时候也会落入迷茫的境界,得不到什么殊胜的受益,内心遣除不了疑惑,也产生不了殊胜的定解。为了希求深广义,也是使用了很多的量建立的。
通过悲心造论的时候,“依心明镜中所现”,在自己内心的明镜当中怎么显现出来就如是的撰写。“德名顽童”,当时麦彭仁波切还是刚刚开始发心求学,就造下了这样的论典。法王仁波切写的麦彭仁波切的传记当中也是直接这样写的,上师也说在敦珠法王等其他的传记当中也有这样写的,我翻了之后,不知道是漏译,还是省略了。反正以前翻译当中没有,只是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三戒论》等很多论典,没有说七岁写了《定解宝灯论》,可能是漏了。在法王仁波切造的传记当中,很清楚的说七岁造了《定解宝灯论》。麦彭仁波切在五十七岁的时候做了一个后跋,说《定解宝灯论》是我在幼年刚刚发心求学的时候,有一天在内心当中显现出来,当时在显现上还写不来,就由当时教他文字的一个喇嘛叫仁钦衮波记录下来的。从麦彭仁波切嘴里念出来,然后由另外一个教他文字的喇嘛记录的,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撰述。
德名顽童,麦彭仁波切名字有很多,麦彭江措、麦彭胜利等等,有时也是用德,比如《定解宝灯论》就是用德的名字的顽童撰写,通过内心当中怎么显现就如是的写下来。虽然显现上他还是一个七岁的顽童,但实际上他就是文殊菩萨,这是文殊菩萨显现的七岁顽童,从他的智慧当中显现出殊胜的《定解宝灯论》,通过心中的明镜如何显现就如是造的论典,也是通过利他的悲心造了这部论典。
乙三、以本论殊胜劝诸后学应善勤修:
佛法深理如虚空,虽然无法尽宣说,
依此定解宝灯论,能获胜乘之妙道。
佛法的深理犹如虚空一样,非常的广大甚深。“虽然无法尽宣说”,真正要把佛法的正理完完全全的宣说这是做不到的,但是依靠《定解宝灯论》,能够获得胜乘的妙道。
因为佛法的深理非常广大、甚深,所以在不同的刹土当中佛和菩萨之间还在不间断的宣讲正法。佛法犹如虚空一样无边无际,无法尽宣说,也就是说佛陀即便什么都不做,一直讲法,也没有办法把所有深理宣讲穷尽。对于修行者来讲,一方面过于广大,也会没办法修持和理解;一方面如果宣讲太多,众生寿命有限的缘故,也没办法完全理解。虽然佛法很多,无法完全宣讲,但是如果依靠这部《定解宝灯论》,就可以直接获得圣乘妙道。因为《定解宝灯论》已经把所有佛法妙义当中的精华,完全和盘托出了,所以掌握了《定解宝灯论》,相续当中对于见修行果的殊胜意义能够完全通达、了知。就是说精通了《定解宝灯论》,相当于已经精通了所有佛法的要领。
因为麦彭仁波切把所有佛法的要点归摄在《定解宝灯论》当中做了宣说,所以我们内心当中能够完全通达,比如对于空性能够通达,它的见解完全稳固了。第二个问题当中,讲到你要证悟见解,需要怎样的因缘,比如发菩提心、回向、积累资粮,有了资粮之后怎么样修持?通过观察修、安住修、轮番修。最后怎么现前圣道?通过不执著的相就可以现前。后面出定的时候怎么修持?就是说通过二谛双运的方式进行修持。最后成就的时候怎么样度化众生?也是通过分开有无承认的方式来进行观察。
在七个问题当中,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全部内容。如果通达了七个问题,已经通达了所有的妙义。这部在麦彭仁波切等同于文殊菩萨的智慧当中显现出来的《定解宝灯论》,的确具有非常善妙的意义和殊胜的加持力,尤其是对于后学的弟子来讲,如果有因缘能够获得麦彭仁波切法脉当中这么殊胜的论典,也是具有福报的表现。而且通过学习之后,相续当中完全可以产生牢不可破的正见,对于空性、光明,到底如何去观察、抉择,都可以产生殊胜的定解。有了正见之后,自己再辅以精进的闻思。积累资粮、忏除罪障,相续当中很快就可以产生最为殊胜的证悟。因为本论特别殊胜的缘故,所以劝诸后学应该善勤修。
这次我们在短时间中,把这部《定解宝灯论》在字面上讲过了一次。麦彭仁波切的殊胜论典当中还有很多殊胜的密义,通过凡夫人的分别念完全通达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是在字句上,从表皮了知了一点点,让我们知道了《定解宝灯论》的殊胜,后面我们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学习,不能说讲完了,考过试之后,就把它完全放下了。因为这部论典非常殊胜,不仅法王仁波切讲了很多次,然后两位上师也是再再的宣讲。因为这样的论典对于我们树立正见和修行的关要有非常殊胜的阐述,所以在这次学完之后,以后还要再再去看。背完的道友,还要再再的背诵,不要把背诵过词句遗忘了。如果词句背得很熟悉,在修行抉择见的时候,也会再再的用。相续当中一旦产生了疑惑,忆念词句的时候,马上能够完全回忆起来。修行的时候,里面也有很多关要,比如说在第三品当中,讲到怎么样直接观心性、修持犹如虚空一样的心性,颂词讲的很清楚。如果把词句背熟,马上就可以通过忆念词句的方式,观察心的本性。
我们要像上师所讲的一样,一方面祈祷上师,一方面慢慢背诵这部论典,很有可能会在这个过程当中,证悟殊胜的空性。因为金刚句的加持很大,通过这方面可以证悟法性,所以对于《定解宝灯论》应该非常的重视。以前上师给我们第一次宣讲时,说过有几部论典,修行过程中必须要依靠,其中有《入行论》《心性休息》《定解宝灯论》和《大圆满前行》,这些对于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尤其在抉择正见的过程当中,《定解宝灯论》是非常关键,我们在修行之初的见解很关键,怎么样来抉择呢?尤其是对于自宗了义的见解,《定解宝灯论》抉择到了非常殊胜的正见。很多其他教派和麦彭仁波切辩论,一个是《中观庄严论释》,一个是《定解宝灯论》,还有一个是智慧品的注释《澄清宝珠论》,在这几部论典当中纯粹是讲自宗的观点。自宗的见解讲了很多,其他的大德在探讨的时候,也是和麦彭仁波切探讨这几部论典当中所阐述的意义,尤其《定解宝灯论》对于无遮见、光明、智慧,讲得非常透彻。如果能够完全通达,法性见、有法见、自证见的三大见解完全可以在我们的相续当中生起来。因为本论完全包括了,而且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对于殊胜的《定解宝灯论》应该作为一辈子当中的修学对境。
以上我们就讲完了《定解宝灯论》。下面我们回向的时候,要把善根首先供养上师,祈祷上师等一切高僧大德永久住世、常转法轮,然后回向一切众生能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所有的修行者没有障碍,能够获得殊胜的证悟。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