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缘起赞》05

法师辅导 2011

智诚堪布 2015

《缘起赞》第5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辅导《缘起赞》。《缘起赞》是一个通过缘起来赞叹佛陀的赞叹文。如果我们要赞叹佛陀,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侧面。这个论典当中最不共、最殊胜的是通过佛陀宣讲的教法精华缘起性空来赞叹佛陀。因为所有世间的学问、外道的学问当中,没有一个人、所谓的导师宣说过缘起性空的甚深含义。一方面它是不共的,另一方面它也经得起观察。

我们在前几堂课当中讲过,有些人标新立异地提出了很多不共的观点,这些观点经不起观察,通过理论分析就会被驳得体无完肤。佛陀缘起性空的道理,一方面是不共的,一方面完全经得起观察。有些理论虽然经得起观察,但是对我们的修行没有用,这种东西说出来做什么呢?就是一种学术观点而已。关键是说这种经得起观察的殊胜缘起性空的教义,是我们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趣向解脱最重要、殊胜的一种核心指导。不是和我们没有关系,而是有非常大的关系。

其中还有一个最不共的就是我们的本性,这些不是离开我们之外单独的境界和状态,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佛陀发现了,然后告诉我们怎么样去认识自己的本性,它的作用在于认识之后,可以帮助我们去掉迷惑,引导我们走向觉悟。一旦我们真实觉悟了本性之后,所有的痛苦就不会再存在了,而且可以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不单单是对自己有暂时究竟的利益,而且对于所有具有心识,想要远离痛苦、追求安乐的有情,这个教法永远都有利益的。不会在二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或者再经过二千多年之后,这个教义变质了,不再适合有情,永远都不会。不管社会怎样演变,众生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反正一切万法缘起性空的本性不会改变。只要我们认识了之后,它就会帮助我们去掉迷惑,显露自己的真实义。真正显示了自己的真实义之后,所有的迷惑消尽,真实义显露出来之后,众生就会获得解脱。这方面没有任何痛苦,而且也不会再有有漏的安乐,获得了真实的解脱安乐。这方面对我们来讲非常有意义,不是标新立异、可有可无的观点。它和我们究竟获得安乐,远离痛苦完全息息相关。而且是最核心的道。

如果我们真正懂了《缘起赞》,对佛陀宣讲的离开痛苦、获得解脱的核心教义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因为只有佛陀的圆满智慧发现并宣讲了缘起。所以我们对于佛陀、佛法,以及自己能够证悟的信心,都会增上。虽然这是一个赞佛偈,但是它很特殊,通过佛陀缘起性空教法的核心内容展开进行分析,最后让我们知道佛陀的确在所有的导师当中,最为不共、最为殊胜,也经得起观察。我们成为他的追随者,他作为我们的导师是完全正确的。没有从佛陀相貌庄严、神通神变、人品贤善等等表相上赞叹,而是从佛陀证悟的和众生息息相关,关系到众生永远离苦得乐的殊胜法性,从这个侧面进行了赞叹。这是不共、殊胜的赞叹,和我们的解脱道、本性完全是息息相关的殊胜自性。我们学习缘起来赞叹佛陀,也可以通过学习本论的颂词来赞叹缘起,闻思修行、证悟缘起性空非常重要。

空性是学习佛法不深入的人最容易误解的教义之一。为什么是之一呢?因为佛陀教义当中还有很多被世人误解的,因为他们不学习,所以不知道佛法的含义。一方面对于轮回、业因果的安立等有很多误解的地方,另一方面认为佛法就是烧香拜佛,只要我们深入学习了知佛陀的教义之后,这些误解在真实的佛弟子当中一点都不会存在。不管别人再怎么说,自己内心也不会承认。

还有一个误解很深的就是空性。因为佛教当中核心的内容是空性教义,所以很多人都误解为既然空了,什么都不存在,这些还有什么用。空性不是从来不学习佛法的世间人,他们误解的那样什么都没有。就像一个世间的学科,如果我们站在外行的眼光去看,这个是这样那个是那个,在这个行业学习了很长时间的人会觉得你这种指责毫无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你说的完全和我们这个东西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以一些名称通过自己以前理解的词汇来做定义,别人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于你所谓的指责,他可能连驳都不想反驳,就是说太肤浅。

因为不学习佛法的人不知道佛法到底在讲什么,所以空性的教义也是最容易让世人误解的地方,有些人误解之后就此止步,有些人产生了怀疑,想去一探究竟,弄清楚空性到底是怎么回事?佛法有一个特性就是永远不怕别人来观察。因为误解来自于不了知,佛法是非常开放的,欢迎大家对佛法进行观察,有什么疑惑你可以进来分析和观察,它永远在这里,所以观察了知里面的意义之后,他就会对佛陀的教法产生信心,知道自己以前是不了知,其实佛法不是自己当时所认为的那种情况。

空性也是如此,当我们深入细致地学习了缘起性空之后,就会知道空性不但不是非常可笑,或者令人恐怖的,而是非常亲切的议题。为什么亲切呢?我们和一切万法的本性本来如是,就像挖到了大宝贝一样,终于发现原来我们看到的世界、自己的身心是这样的,完完全全有一种豁然开悟的感觉。缘起性空永远不会离开我们,即便我们深深地误解了它,它还是永远不变的自性。我们真正深入之后就会对它生起信心,这是一切的解决问题之道。

我们有这么多的困惑,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靠缘起性空的殊胜引导,在认知、修行和证悟之后,我们才可以真实地远离所有的痛苦。随着观察越来越深入,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因为无知产生邪见、诽谤,会越来越对这个教义产生信心。很多宗教是不能观察的,这就是权威,毋庸置疑。佛法当中随便观察,佛陀说即便是我说的,你们也不要马上相信,要去反复观察、认证、辩论。反正我讲的放在这个地方,觉得不合适你不用信受,觉得合适你就信受。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佛陀会这样呢?我们用世间上的一句话来讲,就是源自于自信。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我就是这样的,随便你们观察。如果不自信就会想方设法地遮遮掩掩,说你不能这样那样观察。因为他的内心是发虚的。佛陀为什么自信呢?这是真理,可以随便观察,真理不怕观察。

由于众生福报不够的缘故,很少有人对这个教义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怀疑,他就是在表面上指责你。如果你问他:“哪个地方不对?”“反正不对。”他就是这样回答。不愿意去深入学习。佛陀永远鼓励有疑惑的人去走近佛法,去仔细观察它,到底是不是你认为的那种问题。真正通过长时间的系统学习,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以前是自己深深地误解了佛陀的教义。不仅会再有误解,而且了知了万法空性的意义,这是最殊胜的宝藏和斩断烦恼的利器。它是最殊胜、直接的从根本上的解决问题之道。这方面也需要福德善根,我们真正能够遇到般若般罗蜜多,不管得到了一本般若般罗蜜多的经书,还是听一堂般若般罗蜜多的课,都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因缘,而是自己福德的体现。

道友们在学空性的过程中,对于既是空性又会起作用存有疑惑,怎么在了解空性的同时,还要勤奋地发誓成佛,这和执著是不是一回事?前面我们讲了一切万法因为无自性才可以显现。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善是空性的,恶也是空性的,为什么我们单单勤奋观察善法无自性,而不在做恶业的时候观察无自性呢?这个缘起不同。为什么呢?以前我们也讲过,善法是助道因缘,恶业是障道因缘,这是缘起规律。有时我们觉得难以理解,可以换一个方式来讲,很多大德说当我们在学习空性教法之前,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必须要对业果不虚产生非常坚固的信心。

我们接触空性的前期工作是什么?就是在出离心方面,对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痛苦观察得很细致,然后在生起出离心之后,进一步生起菩提心,菩提心当中对如是的因如是的果安立得非常细致,你这样做是成佛的因,你那样做或者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夹杂着自己的分别念不是纯正的菩提心因,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些观念在我们后面学空性的时候会非常有用。

业果不虚的种种道理就是恶业产生痛苦,善业产生安乐,善业中随福德分的业产生善趣的安乐,随解脱分的业产生涅槃的安乐,或者小乘的发心引发小乘安乐果,大乘的发心引发佛果,这一切在前期讲出离心、菩提心的过程中安立得特别细致,好了,现在我们到了空性的阶段,这些会不会因为学习空性而过期了?不会。我们后期对于前期所安立的善业善果、恶业恶果、解脱业解脱果的关系并没有放弃,仍然在继续地发菩提心求佛果,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努力让这种心态更加清净,符合于成佛的证悟。

我们正在做的时候三轮体空,观察它的三轮体空是不是不做了呢?不是不做了,而是你不管再怎么执著,正在取舍的本性还是无自性的,而你随顺无自性,在行菩萨道过程中非常清净的主要因素就具足了,所以你前期具足了菩提心、积资净障的修行,也具足了空性的见解,两个因缘具足之后,就真实地圆满了所有登初地的因。

为什么见空性之前要断恶业,能不能不断恶业呢?这个不行。为什么?因为前期我们抉择业因果时已经把这个规律定完了,所以恶业是障道的因缘,能够引发痛苦。发菩提心的时候,自私自利的业不是菩提道的直接因,这些已经定完了不用再考虑了。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剩下这部分善法怎么让它清净。早就抛弃的部分不用再再地分析,既然是空性的我能不能安住空性去造恶业,这不是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前期已经说了这部分属于不能做的,所以早就已经抛弃了。

剩下的是我们要做的,要做什么呢?就是善心善行,还有更加清净纯正的菩提心,这是我们登地成佛保留下来的善法,这部分法怎么让它清净呢?空性、无自性可以让它清净,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同样是空性的,为什么不能造恶业还要在不离开空性的同时修善法。我们有时学来学去把前面的内容忘掉了,突然间卡在那儿了,善是空恶也是空统统是空性,为什么不能在造恶业的时候观三轮体空呢?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前期的教授,很自然就过渡过来了。我们对不能造恶业,内心当中应该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既然不能造就没有空性能不能摄持的问题。恶业是障道的,可以引发痛苦。

虽然空性的教法是无为法,但是在我们内心当中以空性的修法串习时,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清净善法。我们不能通过清净的善法去摄持恶业。恶业由贪嗔痴的烦恼心引发的因产生,在世俗谛当中对我们而言就是障道的,这和身三语四的业不一样,如果发心清净,你可以造身三语四的业,这些被善心摄持之后会变成积资净障的方便。我们不能造恶业,首先把心修得特别清净,然后更加清净的是空性,这样最后一个最大的因缘就具足了。虽然本来很清净了,但是还有执著,需要空性的教义把它去掉,这个时候所有的因素就圆满了,只要你继续地走下去,把没有断尽的恶业以观空性的方式断掉,就是通过空性去忏罪,我不执著它不去造罪业等等,反正恶不能造然后不管是大的小的善法,一定要造得很圆满。

有了这些观念,可以解决很多修空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假如我们按照这个次第学修下来,按理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我们可能跳过去了没注意到,有时候在修行过程当中或者无始以来空性的确太抽象,我们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思维一下之后就会知道里面把世俗谛当中的规律早就订好了,我们要生起定解。很多大德说首先要对业果不虚这一点产生定解之后再学空性,我们再看这句话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首先要对业果不虚产生坚定不移的信解?因为里面早就说了,恶业不做,要做善业,最后学空性这不是问题了,空性就是说在修善法的时候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生起布施、持戒、安忍的心,通过这方面来修持菩萨道,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是我们学习《缘起赞》过程中补充的一些内容。

己二、佛说缘起则无机可乘:

佛陀宣讲缘起性空的道理无机可乘,对谁而言无机可乘呢?想要辩驳佛陀教义的其他学说无机可乘,就是说佛陀讲的缘起性空道理不符合实际情况而被推翻,这是任何人无机可乘的。

您所宣说之教义,如理如法辩论者,

悉皆无机可乘入,亦由此理可明知。

倘若有问何以故?因为凭依此释说,

于见未见之万法,能离增益及损减。

佛陀您所宣讲的教义,真正来讲如理如法地想要辩论的人“悉皆无机可乘入”,都是无机可乘的。无机可乘的原因是“亦由此理可明知”。“此理”指缘起性空的道理。因为佛陀宣讲了缘起性空,所以通过缘起如幻的道理完完全全可以明知,明知什么呢?明知如理如法想要和佛陀所宣讲的教义辩论都是无机可乘的,没有丝毫得胜的机会。

“倘若有问何以故”,如果我们要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凭依此释说”,“释说”就是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于见未见之万法,能离增益及损减”,对于见到和没有见到的万法都能离开增益损减。如果我们学习了一段时间《缘起赞》,知道里面讲的内容就很清楚;如果以前没有学习过不一定马上就能知道里面讲的意思。为什么说想要如理如法地辩论无机可乘呢?刚刚我们讲了,佛陀宣讲的法义不是相应于胜义谛的本性,就是世俗谛的本性,如果你通过世俗谛、胜义谛的道理来观察,发现佛陀宣讲的都是真实义,符合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本性。

如果你想要如理如法地辩论,什么叫如理如法地辩论?就是通过真实的讨论,首先指出你这个地方不对,然后心平气和公正地使用道理来分析、辩驳,“悉皆无机可乘”。如果采用另外的方式就另当别论了,比如使用武力而不是通过理论进行辩驳,强迫让别人改变他的观点,承认万法不是如梦如幻、佛陀不是遍智。如果真正遇到了棍棒的威胁另当别论,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是如理如法地通过正理进行分析观察来辩论,永远都是无机可乘的。

刚刚讲了佛陀就是有这种自信,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是遍智者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遍智来自于长时间的积资净障,积资净障来自于最初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闻思修行、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资粮圆满之后,因为障碍消除了,功德圆满会成佛,成佛之后发现了一切万法的本性,再把发现的世俗谛胜义谛本性通过经典的方式宣说出来,并且记载下来,后面很多大德造论解释,才有了现在我们学习的法义,这些法义不是讲世俗谛的本性,就是讲胜义谛的本性,都是相合于现在我们的见闻觉知。一切万法的自性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疑惑、痛苦,这是通过什么原因引发的等等,在佛法中都有解决问题之道。

佛陀伟大之处在于宣讲了所有众生痛苦的状态,对痛苦的状态有些我们不知道,有些也知道,佛陀不仅仅宣讲了痛苦的状态,也把导致痛苦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原因讲得非常清楚。不单单是讲了痛苦和痛苦的因,而且讲到了解决痛苦的方法,即怎么才能灭掉导致痛苦的因。也讲了灭掉之后的状态灭谛,这是佛陀对我们来讲最大的慈悲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

这个实际的问题,并不是说让你怎么去赚钱,虽然这方面也讲了一些,但这不是重点,关键是让我们发现整个轮回是痛苦的,痛苦的因就是迷惑无明,把解决无明的无我空性之道讲得特别清楚。如果我们依止佛陀为导师,然后依靠他的法去修行,最后也会真实地远离迷惑而成就殊胜的解脱之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问何以故”,凭着缘起性空的道理可以明知无机可乘。因为依凭缘起性空的“释说”,于见未见之万法。对于我们见到、没有见到的万法都可以远离增益和损减。现在我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都可以说是见到的,还有一些隐藏的,比如前后世、业因果的道理,这些是没有见到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法,佛陀缘起性空的教义能够帮助我们远离增益损减。

我们上节课讲解了增益和损减,大恩上师讲记中也解释过了。本来不是、没有的我们说它有说它是叫做增益;本来存在的我们说他不存在叫做损减。增益和损减不管术语怎么讲,我们以一句话定性就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种种的分别知见。本来是你说不是,本来有你说没有,本来没有你说有,都不符合实际情况。

缘起性空能够令已见和未见的法离开增益和损减,为什么呢?因为世俗谛中一切万法依缘而起,所以只要是因缘具足了,它的果一定会产生。不管是现在没见到的,还是以后会见到的,都是依缘而起。不管我们能否看到来世,只要我们内心的因缘具足了,果一定会出生,不会因为我们没看到就不存在这叫损减。如果通过世俗的缘起来讲,现在我们正在造这个因缘,或者内心当中因缘已经具足了,就等因缘聚合,果完全就可以显现出来,只要是因缘具足,不管是已见还是未见的法一定会出现,我们认为业果轮回不存在的损减就会远离。正在显现的时候,因为依缘而生的缘故,依缘而生的法无自性,也会离开增益。

增益的意思是什么?认为这一切显现法正在显现的时候是实有存在的,虽然显现也不会实有存在,它本来无自性,是空性的,我们认为它是实有的就是增益。前面是缘起,后面是性空,即缘起性空。通过一切万法空性的见,可以远离增益,如理如实地还原了一切万法本来的状态,一切万法如果具缘不生是不可能的。只要因缘具足一定会产生,这是万法世俗谛的真相。然后即便是显现也永远不会实有,不实有也是它的本性,所以缘起性空远离了增益损减。

其实远离增益损减这句话在这个科判当中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增益损减代表什么呢?代表了不符合实际情况。远离了增益损减代表什么?代表符合实际情况。佛陀所讲的一切教义,不管是世俗谛,还是胜义谛,都符合实际情况,佛教中把符合实际情况的道理叫做事势理。如果我们随顺事势理就可以发现万法的真相,如果我们不随顺事势理,比如安住在增益损减中就会偏离万法的真相。如果佛陀讲的法不是事势理,不是万法的本性,那么一观察就会发现漏洞,难免会遮遮掩掩。

为什么佛陀不会遮遮掩掩?因为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随便你观察,就怕你观察的不仔细,发现的不深刻,所以佛陀引导你对万法深入观察。如果这个法有问题,安住在增益或者损减当中就会自相矛盾。就像中观宗对其他宗派观察这个地方那个地方出问题了,因为讲的根本不是讲万法的真理,不是事势理,所以安立在增益损减当中容易出问题。

此处说无机可乘,为什么?对于本来如是存在的真理都是无机可乘的。因为万法本性如是,而且他讲的完全是随顺世俗谛的道理,或者我们对佛陀讲的无常、业果等道理真实去观察的时候,一切万法本性如是,有因就有果,如果因缘具足了一定会有果。我们对因果因缘的了解非常狭隘,因果就是认定今生今世。觉得如果真的因果不虚,那我做了这么多善法为什么还没有成熟?即便是世间的庄稼春天种下去也要到秋天才能收成,中间有一个等待的时间。有时等待的时间比较长,种子种下去之后好几年才能长出来,就像有些树的种子播下去之后很多年才发芽。我们很多业种下去之后,不是没有了,它要酝酿,需要时间培育,业像种子一样,种子不是果,不是今天播下去明天就可以结果。我们又不是在培育豆芽,即便培育豆芽也要时间,不是说种下去之后,啥都有了为什么生不出来,业因果也需要时间去酝酿。它是一个种子,需要很多环境让它慢慢生长,到了一定时间就会发芽、开花、结果,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是世俗谛万法的本性,胜义谛万法的本性就是空性,一切万法无自性,这是远离增益损减的一切万法本性。对于万法的本性怎么可能有机可乘呢?如法辩论可以推翻佛陀所讲的教义吗?永远不可能。只不过佛弟子在学习佛法时是否掌握了这个道理是有差别的,不是说每个佛弟子学完之后和别人辩论都能辩赢,把问题说清楚。虽然这是我们有没有学好的问题,但是佛教的教义永远不会变化,真实来讲就是无机可乘。无机可乘最核心的根据就是缘起性空,这讲到了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离开了增益和损减的,符合实际情况而安立的,增益损减都不符合实际情况。对于万法的真实本性去辩论,把白的说成黑的是不行的。如果你讲的不是真实的,是一个谎言,就要使用一百个谎言来掩盖,谎言就越说越多了。如果这是实际情况,不需要去掩盖,随便观察,有什么好怕的呢?没什么怕的。因为我说的是实际情况。如果你说的本来就是假的,别人观察推理时漏洞会越来越多,掩盖总会露出马脚。

刚刚我们讲了,这是万法的实相,随便你观察,真实观察之后只能有一个结果,就是发现了万法的本性,而不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其他的情况,除非观察的不细致。因为观察得不细致可能觉得不对,我观察了不是这样的,没有彻底观察不一定能够得到真实的结论,所以你把这个法观察究竟了就会发现万法缘起性空永远不会变化。怎么可能有机可乘呢?一定是无机可乘的。这样的问题我们要了解。

丁二、以此建立其他教法无有过失:

通过什么建立?通过缘起性空的教义。佛陀所有教义当中用一个版块著重讲解了缘起性空。虽然佛法当中都离不开缘起性空,但是里面有著重宣讲缘起性空的,也有一些著重宣讲其他教义。“以此”通过缘起性空的教义,可以建立佛陀讲的其他教法也没有过失。那怎么安立呢?

依见您语无匹敌,理由缘起之此道,

亦于其余之教典,堪为正量起诚信。

“依见您语无匹敌理由”,在这个地方断句,依靠见到佛陀您的语言无有匹敌,即无与伦比的理由。这个理由是什么呢?“缘起之此道”就是安立佛陀教言无与匹敌的理由。见到了缘起之此道之后,“亦于”也可以对于佛陀您所讲的其他的佛语、教典,“堪为正量起诚信”。对其他著重宣讲缘起性空之外的其他的教典也可以产生诚信。什么诚信呢?就是真实不虚的,对这个问题产生诚信。

为什么掌握了缘起性空就可以对佛陀其他的教言生起诚信呢?大恩上师在这里也是引用了《中观四百论》的一个相似教证,“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如果对于佛陀在经典当中所讲的“深事”,即甚深的意义生起怀疑,如前后世、因果怎么安立,这是很微妙的缘起、世俗的因果,如果对这些产生了怀疑,圣天菩萨说:“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可以依靠“无相空”,即宣讲一切万法无相、空性的教典意义,而对于名言当中讲的业果不虚、轮回存在产生决定的信解,就是有这样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安立的这种关系呢?因为缘起性空讲到了一切万法总的法则,发现这个法则就要发现缘起性空之道,证悟之后宣讲缘起性空之道需要周遍一切的智慧。既然佛陀能够发现这么核心奥秘的缘起性空。缘起性空的教义,第一,没有任何人能够宣讲;第二,这样的观点没有任何的过失;第三,这是一种可以解决问题,对打破我们的无明、我执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教义。

就像我们说一个人很诚实。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威胁到自己生命的时候都没有说谎,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说明他是一个可靠的人,世间也有相似的推理方式。佛陀连这么甚深的缘起性空的法义都能发现、证悟、宣说,说明他所发现、宣说的其他内容也是正确无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发现了这样的缘起性空,不是一般的智慧,有一点小聪明或者说智商二百、三百,根本发现不了这个问题。佛陀的智慧完全超离了分别,如果能够发现万法缘起性空的实相,那么万法的现相也应该知道,可以通过这方面来类似的推理。

就像一个人的视力很好,能够看到一公里外的一根头发,当然世间上有没有这种情况不好说,这只是一个比喻。如果你的眼睛这么好,放在面前的这根粗绳子会看得更清楚了。佛陀看到了缘起性空的甚深法义,对一切的世间因果也能看得很清楚,通过比喻也可以知道。

另外《中观四百论》中的“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还有一种解释。世俗谛中业因果的安立,让我们完全通过推理来生起信心非常困难。很多时候业果不虚的问题只是通过我们的智慧去推理,这个因这个果就是这样,都是从大概地很肤浅的方面来做一个推理。因为这个人杀生了,所以他今世怎么样。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我有点怀疑,并不是怀疑业果不虚的问题,而是怀疑是不是我们所分析的这样。我对于很多现代的因果报应录也是怀疑的,不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就是怀疑这种分析。

这个果报是不是就是他这辈子做的这个因造成的很难说。为什么呢?业因果非常细,连十地菩萨也没办法真实地分析观察到业因果成熟的过程,一般的人又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发现呢!但是它必定可以引人向善,我们也不用去反驳,否则别人认为你看他都在怀疑了,肯定不是真的,那也没必要。虽然它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是不是这样的呢?不确定。以前我讲课的时候也说过,就像《贤愚经》中安立的因果是没有问题的。佛陀说这个人前世的因是这样的,他今世的果是这样的,这方面是佛陀通过遍智观察的,完完全全可以作为正量。现在的不确定,因为业因果很细微,业网非常复杂,所以到底我们能不能分析呢?反正我自己不行肯定分析不到,你做了这个,一定是那样的,真的不好说,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虽然这里面有疑惑,但业果不虚的总原则不会疑惑的,反正你造了业,一定有果。这个事情是不是那个事情的果不好确定。我们希望是,或者希望不是都可以,实际上是不是,我们也不知道,只有佛陀通过遍智来观察。

什么意思呢?世间的一些世俗缘起,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世俗的,但是要了知这些世俗法并不容易,要知道业因果需要很深的智慧才能完完全全地发现,为什么说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胜义谛空性的无自性无相空这一点是很稀有的,就是说一切万法空性通过龙树菩萨的《中论》、寂天菩萨的《智慧品》中一步一步推理,完全可以推出来一切万法缘起无性空,完全没有丝毫疑惑。这样推理可靠吗?万法是这样推出来,是不是空性,这没有丝毫疑惑,就像我这样刚刚开始修行的下劣的人也能够推出来,而且我也非常确信。

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是什么意思呢?空性是佛陀讲的,我们可以通过空性来验证佛陀讲的其他法。怎么验证呢?空性可以推理,通过一步一步推,通过缘起因、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知道了佛陀讲的一切万法离戏空,完全可以生起决定的信心。如果这样验证下来,佛陀讲了这么甚深的本性,我们通过推理一步一步推出来,当了知万法空性,得到定解之后,依靠这个再来验证佛陀讲的其他教法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对于佛陀所讲的业因果这方面有怀疑,或者没有办法确信,就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验证。

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智慧到底哪个深哪个浅呢?我们当然会说胜义谛深,世俗谛浅,这也不一定。当然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六度当中,第六度是慧度,第十度是智度,真正来讲,第六度的慧是胜义慧,第十度的慧是世俗智。世俗慧反而跑到后面去了,它离成佛一步之遥了,十地一过就成佛了。智度是抉择世俗谛的智慧,为什么在十地的时候智度才圆满到彼岸呢?慧度是证悟空性之后在六地就已经圆满了。为什么呢?真正证悟胜义谛比较笼统、有深有浅,但是证悟胜义谛不需要很深的辨别智慧,只要你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对于整个胜义谛的智慧可以证悟,智度慧度能够增上。

刚刚我们讲了,第十度的世俗智关系到很深的业果问题。为什么说佛是一切智,我们在学戒律时,顶礼句是顶礼一切智智尊?因为观察了业因果、戒律,这样做有这样的过失,那样做会有那样的功德,安立业因果不虚、戒律无误,只有完全遍智才能做到,所以无限接近遍智的就是第十地的智波罗蜜,世俗智达到究竟了。对于我们来讲,世俗的智慧很难完全生起定解,当然我们并不是一点线索都没有,比较粗大的表面推理还是可以的。虽然我们说世俗业果不虚等等,但是要完完全全生起定解很难做到。

在某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建立佛陀是量士夫,再通过量士夫来确信安立业果不虚的道理。这方面已经超越了我们的分别念,不是分别念能够抉择的,其他很多方面完全可以去分析观察,比如空性、缘起性空,不管是谁来分析观察永远不会变化,因为万法的本性就是这样的,所以其中也是有深有浅。

还有一个问题,从因果方面来讲,胜义和世俗二者之间就是一而二二而一,前面已经讲过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分的,没有说这是世俗,那是胜义,二者截然不同,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者之间本来就是双运的。佛陀是缘起性空规律的宣说者,能够发现缘起性空说明他的智慧已经达到圆满了,如果他对于一切万法的空性智慧达到圆满,那么对于和空性双运的世俗谛本性也能够了知得很圆满,它们本来就是无二的。因为现在我们对万法空性没有认知,或者有限,所以对显现法的认知局限性很大的,根本发现不了很多规律。如果修禅定,把心放松到一定的程度,当内心高度宁静的时候就会引发很多的神通。因为那时候你的执著减弱到了一定程度,对于世俗谛当中很多我们平时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他就可以听得到、看得到,所以我们证悟空性的程度越深,对于显现法的认知也就越清楚。为什么呢?因为不证悟空性是一种实执,这种实执障碍就会影响我们对于显现法的判断。

对于眼前这朵花,我们只是在表面的情况下,从很浅的层次看到这朵花,这朵花的方方面面我们看不到,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它所有的本性。因为我们有实执、障碍,所以随着证悟空性的深度越深,对于显现法的认知也会更全面,而且所有的因果中表现出来的信息,这个法那个法之间和我们的联系,交汇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关于这朵花所有的信息都能体现出来。我们看不到这些信息,它从哪里来的,最早的因是什么?我们全部看不到。如果对于对一切万法空性的证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大,所有的信息慢慢就会体现出来。如果像佛陀一样,对于一切万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完全现证了,世俗谛当中关于这朵花的显现所有的因果关系,一刹那之间都会明白,所以佛在证悟缘起空性的情况之下宣讲的分析业因果的经典,绝对应该产生诚信,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了知空性和缘起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成为遍智就要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法周遍了知,没有不通达的,这方面必须要对空性彻底证悟,这样就对显现法彻底地了知。如果了知了两个法,可以非常自信地在大庭广众下,很多智者济济一堂的场合中去宣说狮子吼。这个地方讲到了,以此建立其他教法无有过失。因为佛陀现证、宣说了缘起性空这么甚深的空性涵义,所以以此对于佛陀建立宣讲的其他教法也可以诚信就是正量,堪为正量何须说呢?一定可以安立为正量。通过这方面的根据,我们完完全全可以了知这个问题。

丙二(以此建立佛陀对解脱者不欺诳)分四:一、宣说内外道导师之差别;二、了知差别而对佛生起敬信之理;三、作者通达此义而对佛生信之理;四、建立佛与佛法成为正量而摄义。

因为无始以来众生在流转过程中,根本想不到解脱,就是怎么样生活、赚钱,过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基本上解脱的概念很难生起来,在某一世当中,可能受到其他的影响,或者自己的福德善根成熟了,开始有了想要解脱的概念。不单单是佛法,其他的外道也提出了解脱的概念,虽然有很多人为了解脱,趣入五花八门的所谓解脱道中,这里说的是指引他们获得解脱的导师和教义是不是正确无误的,这是要观察的。导致出现了很多人虽然想要解脱,但是被导师、教法误导的情况非常多。他们付出了一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所有的东西都投入到解脱当中有没有利益呢?可以获得一些暂时的安乐利益,没办法成办究竟的解脱。

因为导师对他们来讲具有欺惑性,有些导师并不是刻意地欺惑,他自己也不明白;有些导师修了某种禅定,发现了一些缘起,刚刚我们讲了,这个缘起并不圆满究竟,他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就给弟子讲,弟子通过修学之后可以得到一些利益,还是没有办法真实的获得解脱。还有一些导师是刻意地欺惑,就是为了钱财、名声、地位。我们求解脱道的时候,谁是不欺惑的引导者?通过前面缘起性空无机可乘科判的道理,以此建立佛陀对解脱者不欺诳。佛陀对解脱者是不欺诳的,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解脱,依止佛陀的教义修行不会有丝毫的欺惑之处。为什么呢?因为在里面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最根本的症结,还有解决问题之道,即缘起性空的道理,通过打破执著的方式,完完全全在里面是非常清楚的。

丁一、宣说内外道导师之差别:

内道的导师是佛陀,在佛陀出世的时候,比较大的外道印度有六种,像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数论外道、胜论外道、裸体外道等等,都属于印度的六师外道,佛陀出世之前外道也特别多。我们要宣说内外道导师的差别,即内道导师佛陀和外道导师的差别在哪里。

如实照见善宣说,您之随行后学者,

远离一切诸衰损,根除所有过患故。

背离您之教法者,长久辛苦而修行,

反如呼唤诸过咎,我见更为根深故。

四个颂词分两部分,首先宣讲内道导师的特点,然后安立外道导师的特点及其追随者。

“如实照见善宣说”,这就是指佛陀了。佛陀是什么?如实照见和善巧宣说。通过三个无数劫的苦行,积累资粮之后所有的功德圆满了,佛陀如实照见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不单单是他的智慧如实照见,而且悲心非常圆满,也是善巧的宣说妙法。我们以前讲过,就像有些世间人有了一些智慧,掌握了一门技艺,不一定对别人讲,为什么呢?他的悲心不够。他想,如果我把配方或者运作方式说出去,我的饭碗就不保了,没办法一家独大,失去优势了,这是我的商业秘密不能说。不管是练拳的拳师,还是各行各业的人,虽然掌握一些技术,但是他不一定给别人讲的,要保留一部分。他们有一定的智慧,悲心不圆满。假如佛陀也是这样的话,虽然发现了缘起性空,但是不会给别人讲。我给你们讲了,你们不就成佛了吗?和我平起平坐谁还恭敬我呢?佛陀永远不会这样想,如果有这种心成不了佛,更发现不了这么深的缘起规律。

佛陀之所以发现了这么深的缘起规律,就是因为他早把这些不良的心态去掉了,所以在我们修学佛法的时候,佛陀告诉我们,你的这种心态不对应该改变,就是让我们为成佛做准备。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还保留嫉妒心、悭吝心等等这样那样的恶分别念,永远成不了佛。离成佛还远,我们要把内心所有的烦恼,不利于自他的邪分别念、伤害众生的发心,通过修行全部消灭掉,生起非常纯净的善心和行持非常纯净的善行。如果有一点点不对,佛陀在经典中或者上师都会指出我们过失,这是不对的,这样修下去就是浪费时间。佛陀的智慧圆满悲心肯定圆满,刚刚我们讲的有智慧的那种人,其实智慧也不圆满,只不过是在某个侧面掌握了一点信息而已,他的智慧不圆满悲心也不圆满。

我们想会不会有这种情况,一个人悲心大很想利益众生,但是没有这种能力,这在世间当中也有这种情况。虽然看到这么多可怜的众生很想帮助,没有钱,没有势力,啥都没有。佛陀会不会是很想帮助你,但是没有办法,也不会这样的,智慧圆满,悲心一定会圆满的。因为所谓的障碍都没有了,所以佛陀照见了万法的本性之后,在悲心引发下一定会对众生宣讲。他修道也是为了给众生宣讲解脱之道。

有些人问:“佛会这样想吗?”我们说:“佛会这样想。”“那你是佛吗?”“我不是佛。”“那你怎么知道佛会这样想?”“因为佛是这样教我们的。”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我们是初学的佛弟子,一进入大乘的时候佛陀就告诉我们要放弃自私自利的心,发起利益众生的心。我们要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誓成佛,现在我们开始训练善心、抛弃自私自利,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众生。那怎样才能最好的帮助众生?佛陀告诉我们成佛以后帮助众生的能力就圆满了。刚刚进来就开始让我们训练这方面,而且需要很长时间去训练,在这个过程当中把很别扭的部分去掉,我们的菩提心、利他心都不会很勉强。佛陀通过很多经典告诉我们要把菩提心、利他心变成我们的生命,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了。

这方面的目标讲得很清楚,我们一步步走下去之后,心会变得非常善良,真正地一心利他,而且在修利他心的过程中,为了真实地帮助众生,虽然你的心很迫切这是不行的,还要去真实地为利他做准备。怎么做准备呢?就是要让你功德不圆满的地方圆满起来,过失完全去掉,慢慢修行到了初地,然后到了八地最后就会成佛,成佛之后圆满了。最初发心就是为了帮助众生,怎么才能帮助众生呢?就是宣讲最核心的缘起之道。佛陀成佛之后发现了这个为什么不宣讲呢?他一定会善巧宣讲,因为他根本没有无法善巧宣讲、表达不出的问题,他的口才很好,智慧也好,悲心都是达到圆满了。第一他可以如实照见,第二是善巧宣说,宣讲这个缘起。

如果有些人接受不了缘起性空,对于这么好的“补品”吃不了怎么办?没事。你先去做其他的治疗,把身体提高到一定程度,再告诉你最好的缘起性空这个“营养品”。先去修其他的,比如让我们修出离心、菩提心等等,当我们通过这个阶段的修行,根基成熟了,可以接受这么好的缘起性空道理之后,就会不遗余力地告诉我们缘起性空之道。不仅告诉我们,佛陀还指导怎样一步步去抉择,第一步第二步怎么修,这个过程中怎样去辅助所有的修行,非常细致地接引我们慢慢地趣入到一切万法的实相当中,“如实照见善宣说”是佛陀的特点。

宣讲了佛陀的特点之后,“您之随行后学者”,佛陀讲完了缘起性空之后,很多追随者、有福德的人,对佛陀、佛教生起了信心,开始随学佛陀的教言。“远离一切诸衰损,根除所有过患故”,佛陀所有的追随者就是时间的问题。根基好、精进的人走得快,他们对实践佛陀的教义落实得很圆满,能够很快相应,远离了一切衰损。有些人可能体质不太好,或者还有其他问题要解决,就走得慢一点。反正他在缘起性空上面走,总有一天会到达究竟。这个过程当中已经远离了一切衰损,不是正在远离,就是将要远离。

跟随佛陀修学缘起性空的过程中,逐渐所有的衰损,也就是所有身体的痛苦、心里的迷惑、恐怖、焦虑,还有很多的不如意。就像我们学前行时的生老病死、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求不得苦等所有衰损都离开了。在离开轮回的衰损之后,还会离开小乘耽著涅槃的衰损。

“根除所有过患”,因为缘起性空是完全的实相中道义,既不让我们耽著于轮回,也不让我们耽著于小乘的涅槃,所以这个道是最圆满的。如果跟随佛陀,真正实修的人就可以远离衰损,根除所有过患。后面三句说明了跟随佛陀修行的佛弟子获得的利益,获得的利益就是远离了衰损、根除了过患,这就说明佛陀讲的道是成功的,佛陀是一个真实、不欺诳的导师。因为跟随他修行的佛弟子已经达到、正在达到、即将达到这种状态的缘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佛陀是不欺诳的。

后面的颂词就是讲外道导师,“背离您之教法者”,“背离”就是不随顺。外道导师本身并没有照见缘起性空,也没有给他的追随者宣讲缘起性空的正道。外道导师所宣讲的教法,还有后学者所随学的教法,都是背离了“您之教法”,就是背离了佛陀的教法。虽然从某个侧面来讲他们不皈依佛,对佛陀没有信心,但是这个地方不是说皈依不皈依佛的问题,而是说佛陀所发现的是万法实相。如果你没有皈依佛陀,或者没有按照缘起性空的道去实行,背离了缘起性空的教法。虽然很多外道的修行者长久地跟随他们的导师辛苦而修行。

现在有很多苦行的人,以前有更多苦行的人。他们认为身体是业,折磨身体可以把业消尽,最后就会获得解脱道。每天进行很多苦行,比如不间断地在恒河中洗澡,或者躺在荆棘丛当中,甚至在中午太阳很大的时候,在四边燃起四大堆火,自己到中间去烤。认为这样苦行可以把业消尽而获得解脱。因为他们没有发现真实的缘起性空的解脱之道,不知道我是一切衰损根本的缘故,所以虽然长久辛苦,他们想解脱的心也很真切,而且把荣华富贵等等全部抛弃了,就是一心希求解脱,但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导师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没有获得功德。

“反如呼唤诸过咎,我见更为根深故”,他们做了很多苦行,不但没有消除衰损,反而所有的苦行,好像都在说你们过来啊,所有修行就是在召唤集聚更多的过患到身上来。“我见更为根深”,为什么呢?我见更加根深蒂固了,他们对于一切万法空性的道理,没有了知人无我法无我,也不知道我本来是虚幻的,就是认为我需要解脱,然后我上面需要具有功德等等,都是以我为核心进行修行的,当然没有办法获得解脱,只会让我见更加根深蒂固。

轮回过患的根本就在于我见,因为有我才出现了很多的烦恼,以此造业轮回,如果不消灭我执,而是在我上面修行。无法真实的获得究竟的解脱。这些远离了无我教法的修行者,虽然外表上做了很多的苦行,但是基本上没什么收获。即便暂时可以获得一些善趣的利益,究竟来讲还是会在轮回当中不断的漂泊。

不仅外道如此,内道佛弟子当中也有很多人对于解脱核心的缘起空性不是特别清楚,反而非常在乎外在形象的修行,很注意形式。虽然很多外表的苦行也是需要的,但是应该有一个灵魂。你这样做苦行有没有灵魂,是不是为了解脱而做的?如果是为了解脱而做的,那是不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做的?如果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做的,有没有相应于缘起空性之道而做?虽然在外在做很多苦行,但是没有相应于真实的正道,相当于一个人,没有思想或者没有灵魂,像一具尸体,外表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人的样子,其实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了。修行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要知道修行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核心因素,哪些是主要的,哪些相对次要,这方面要分清楚。如果不把这些分清楚,相对次要的当成了主要的,有时可能会有功德,也可以靠近解脱道。因为主要因素没有具足,所以会比较慢;如果主要因素具足了之后,修行在方方面面随顺之后成就会比较快。

在宣说内外道导师的差别中说,远离一切诸衰损,根除所有过患故。通过根除这些“过患”,“故”字可以成立佛陀是殊胜的导师。然后反如呼唤诸过咎,我见更为根深故,这个“故”字也可以说明外道的导师不是真实的导师。因为他的追随者没有办法获得真实的解脱,不能遣除衰损的缘故,所以反推就知道,真实能够宣讲缘起性空的导师就是佛陀,他对我们来讲是不欺惑的。这方面是对佛陀的赞叹。

丁二、了知差别而对佛生起敬信之理:

了知了内外道的差别之后对佛生起信心。

奇哉诸位有智者,此二差别已认清,

尔时焉能不由衷,于您深深起恭敬?

您教浩瀚说不尽,纵于只言片语义,

获得笼统之定解,亦授予彼殊胜乐。

“奇哉”就是很稀奇的意思。一切有智慧福德的善根者,“此二差别已认清”,对于内外道导师和教法的差别认清之后,“焉能”,这时候为什么还“不由衷”地对于佛陀生起深深的信心和恭敬心呢?这个差别很明显。虽然对宗喀巴大师来讲已经非常明显了,但是对我们而言还不一定那么明显,因为我们还没有搞清楚里面是怎么回事,所以有时候觉得他说得这么明显我怎么没感觉到呢?他老人家已经对于缘起性空的教法没有丝毫的怀疑了,他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他由衷地说,你们应该知道这么明显的差别。宗大师属于高手了,我们还是属于刚刚入门的菜鸟级别,不一定能够知道得这么清楚。

他给了我们一个方向,这个教法就放在这里让我们观察,随着我们不断的学习,福德智慧的增上,这句话带给我们的启示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对此认知得越来越明显。宗大师不会说,你发现不了就算了。而把这句话放在这个地方,反正他是已经产生定解了,他告诉我们应该生起信心,但是我们现在没有生起信心怎么办?我们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增上我们的福德和智慧,当我们福德智慧不断增上,再来看这句话,隔几年看一次,慢慢这句话就很清晰了,里面表达出来的信息会特别明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缘起性空的道理认识得越来越深入,内外道的差别越来越明显了,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个颂词,的确如此!为什么我们对佛陀这么殊胜的导师不产生信心呢?肯定会产生信心。这是不害怕观察的,反正就放在这个地方,慢慢当我们学习深入之后,逐渐就会产生信心。

宗喀巴大师说,“您教浩瀚说不尽”,他说您的教法浩瀚无边,说不能尽。佛陀讲了很多教法,以前我们也讲过一个公案,龙树菩萨受邀到龙宫当中去给龙众传法。龙树菩萨第一是为龙众讲法;第二是为了取龙宫的龙泥。他要在世间建很多小塔,建塔的原料只有龙宫有,龙泥是一种高品质的泥土;第三他要从龙宫迎请《大般若经》。因为《大般若经》当时在龙宫里,所以他就去了龙宫。

龙树菩萨本来非常广闻博学,到了龙宫之后看到藏经阁中光是佛经的目录一个月都没办法看完,不可思议的佛经有非常多。因为龙王的福德很大,它们有神通,可以去佛陀每个讲法地方听法,不单单是人间,其他地方也可以去听。按照一般世间人的观点来讲,佛陀就在印度那一带讲法,佛陀当时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一天能走多快呢,像这样话反正就在那个范围。这只是针对一般普通人的认知范围,当年佛陀在印度传法的过程中,不可思议的化身同时在很多地方不间断地讲法,留下了很多经典。为什么佛经这么多啊?因为佛陀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天界、很多刹土当中讲了很多解脱之道,所以佛陀的教言浩瀚无尽、没办法统计。

大恩上师在讲记中也讲了,佛陀有一天讲法时,他在地上抓一把树叶问这些眷属说:“我手上的树叶多,还是树林的树叶多?”弟子们回答:“当然是您手上的少了。”佛陀说:“我现在讲的法就这么多,而我知道的法就像树林的树叶一样多。”佛陀讲了这么多法,如果在讲过法当中再做个比较,在人间的就像手上那么多,其他佛陀讲的法就像树林的那么多。从印度到现在,佛教史中记载有三次佛法遭到打击的情况,很多经典不是被烧掉,就是毁坏了,留存世间当中的已经是佛陀讲法的很少一部分了。从印度的原典翻译成藏文、汉文,又是印度的教法当中这么少的一部分。现在我们看《大藏经》,哇,这么多咋看啊!其实在浩如烟海的经典当中已经是很少的教言了,佛陀针对不同的根基讲解的教言不可思议,浩瀚无量。

是不是这么多我们都要去学呢?对我们而言没有这么多时间、精力,也不需要一一去学,只要学其中一部分完完全全就可以得到利益。所以这里讲“纵于只言片语义,获得笼统之定解”,对于浩瀚无尽的佛典,只是对于只言片语的意义获得一些笼统的定解,也可以让我们获得非常殊胜的快乐。比如菩提心的教义,如果我们在浩瀚无尽的教法中只是修菩提心,像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等,不要说证悟了像佛的菩提心,只是对凡夫而言生起了笼统的定解,就是对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概念能够了知一些,然后去串习也会让我们从现在的很多的困惑、恐怖、烦恼中获得解脱,而且菩提心能够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善根,在轮回当中可以不间断地引发安乐的果。

“只言片语”,还有一个解释,比如在浩瀚无尽的佛法当中的净土的法义也是很少的,如果我们对净土的法义生起信心,不间断的发愿往生,念诵阿弥陀佛,然后通过这样的法义你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获得不可思议的解脱利益。

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曾经有一段教言,不知道上师这次怎么翻译,以前的唐译当中有两句话对于佛陀的三藏如是描述,“具解成种智,一偈得漏尽。”具解成种智,即对于佛陀讲到的所有法义。“具解”,“具”就是完全了解、证知就会成种智,“种智”就是成佛,完全通达、证悟就会成佛。“一偈得漏尽”,“一偈”就是一个颂词,小乘行者通过一个颂词就得漏尽了,可以获得解脱,这方面讲得非常清楚。

佛陀所宣讲的内容没有一句话和众生的福祉没有关系,都是怎么样帮助众生走出轮回、远离痛苦、生起善心、获得安乐,每个字都是讲这些,完全是帮助众生的含义。即便对于只言片语获得一点点笼统的定解就可以授予殊胜的安乐。这个地方对我们来讲主要就是缘起性空,对于缘起性空的只言片语,如果我们能够获得笼统的定解,从此之后就走上了解脱之道,从此之后很多困惑就会消失。空性是智慧的极致,因为空性的智慧是了知万法实相的,什么智慧能够比了知万法实相还要究竟的?没有,所以空性的教义是一种极致的智慧。

如果我们能够真实地了解空性,相当于掌握了打破无明的最殊胜利器,所以它可以赐予我们最殊胜的快乐。这种很强大的智慧完完全全可以照破我们在轮回当中的妄执,很多看不开想不开的东西,真正来讲在一个有空性智慧的人面前都不是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知道这是无自性的。他会不会经历这些呢?会经历,他的心会因此而动吗?不会动。他知道一切是幻化的,没有什么实有的东西。在某一个修行者的相续中一旦爆发了空性智慧,他在世间没有任何畏怖,不会有什么困惑,也不会有什么痛苦。因为空性智慧的能力太强大了。所以不要说证悟,即便是有一些空性智慧的定解,平时加以串习,他很多看不开放不下的,都可以看开放下。

刚刚讲了就怕我们不深入、不重视,如果真正地观修学习,它带给我们的利益非常巨大。能够听到这方面的教法对我们来讲也是有着很大的殊胜意义。

丁三、作者通达此义而对佛生信之理:

作者是谁?这部《缘起赞》的作者就是宗喀巴大师。通达了缘起性空的意义之后对佛生信之理由衷的赞叹。

悲哉我为愚昧毁,虽于如此功德聚,

久远以前已皈依,未曾领受少分德。

然而迈向死主口,生命相续未尽前,

于您些微生坚信,由此自感有福分。

大恩上师说,这句话很明显是宗喀巴大师谦虚的词句,对我们来讲就是真实的,我们在看的时候自己会觉得非常幸运。“悲哉”,宗喀巴大师以很谦虚的语气说,非常悲哀,很可怜。“我”被愚痴所摧毁,以前我一直非常的愚昧。“虽于如此功德聚,久远以前已皈依”,什么叫“功德聚”呢?佛陀就是功德聚,即所有功德的积聚。因为佛陀经过三个无数劫的修行功德圆满了,所以称之为功德聚。对于如此功德聚的佛陀,久远以前已经皈依了。从宗喀巴大师这一世来讲,他很小就已经皈依了,也许还有前世再前世,反正他老人家词句的意思就是久远之前已经皈依过。

“未曾领受少分德”,我从佛陀您这个地方没有领受少分的功德,尤其对于最核心的缘起性空含义没有真正的了知,也没有从缘起性空的教义中获得少分的功德。因为一旦真正对于缘起性空的教义生起了定解之后,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打开了无尽功德宝藏的大门,从这里开始功德会源源不断的生起。前面一个阶段是从菩提心开始的,菩提心的另外一个侧面,也是大乘的教法,属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打开菩提心之后,尤其是打开了缘起性空的大门真正获得定解之后,功德开始源源不断地产生。未曾领受少分德,不是说皈依没有功德,也不是说他以前没有做过什么功德,而是说真实因为缘起性空对于佛陀产生信心。

对于佛陀生起信心有很多标准,早期我们对于佛陀的相好生起信心,这和终于有一天发现佛陀宣讲了缘起教义的信心比较起来不是一个层次的。虽然我们也有很多信心,但是如果哪天我们真正地发现了佛陀有那么深的慈悲,对于佛陀的智慧生起了信心,尤其是对缘起性空这个最不共的特点生起信心之后,这种信心和以前的信心会一样吗?完全不同了,这是完完全全发自内心的信心。此处就是说没有对佛陀产生这种信心而获得的功德,不是说没有获得功德。因为这种发自于最深层次对于佛陀相应于实相的信心,和缘起性空的教法打开的功德之门完全不一样。这个地方讲非常的可怜啊,以前虽然皈依了很长时间,但是对于如此的功德聚佛陀没有领受少分的功德。即便以前有一点功德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学习佛法是从真实的发菩提心,生起空性的智慧开始,真正的大功德聚从这里开始源源不断的生起来,前面这些绝对也有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比较的话可能是越往上面越了义的教法生起来的功德越多。不幸中的万幸是“然而迈向死主口,生命相续未尽前”,我的生命相续还存在,虽然正在走向死亡,但是还没有死之前。“于您些微生坚信”,“些微”就是说对于佛陀一部分的功德生起了坚固的信心。“由此自感有福分”,从这个侧面来讲还是感觉自己很有福分。

宗喀巴大师非常的谦虚,对我们来讲,宗喀巴大师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从他显现上来看,前面大恩上师讲过因为他对于缘起性空产生了非常深的领悟,然后造了《缘起赞》,所以他这样说也对。从他造论典时间来看,虽然他是显现的,但是他造《缘起赞》是通达了缘起,也可以说他以前还在迷惑不知道佛陀的深意,现在知道了感觉很有福分。终于在死亡来临之前,发现了缘起,对于佛陀宣讲的缘起性空之道生起了信心,这方面觉得自己很有福分。从他老人家的显现和造论的时间来讲,对于我们而言可以这样解读。

悲哉我为愚昧毁,就是我们对自己说非常可怜,我们非常愚昧,被自己的愚昧所摧毁。具有功德的佛陀出世这么长时间,缘起性空的教法安住了这么长时间,或者说我们皈依的时间不同,有的人十几二十年、七八年,甚至几个月的都有,有的人在久远以前已经皈依了。虽然皈依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还是有没有对于佛陀、缘起性空产生信心,而领受少分的功德,这是以前的情况,然而现在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身上戴着《般若摄颂》,或者我们正在学习《缘起赞》《般若经》中观等等,哪个众生不是正在迈向死主口呢?每个众生都在走向死亡,生命相续逐渐穷尽,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生命相续未尽之前,遇到了般若波罗蜜多,很多道友有观察和领受的能力,他们对缘起性空坚信不疑,的确生起了坚信。

由此自感有福分,我们应该感觉自己是有福分的人。因为这个教法是最核心的,对于缘起性空刚刚我们赞叹了这么多,通过道理一层层的赞叹下来,我居然可以遇到这样的教法,现在能够对它产生信心,可以串习、修持、发愿、证悟等等这方面都属于有福分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自感有福分。科判中的“作者通达此义”,“此义”是什么?就是说通达缘起性空的意义而对佛生信。我们现在不管是通达,还是没有通达,从低标准来讲只要是遇到了就是有福分;从高标准来讲如果通达了就是有福分。也许是我们现在处于通达和未通达之间,既不是完全不懂,也不是完全通达了,就是正在走,仍然也是有福分的。

因为这个教法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大转折,如果遇到了或者串习了之后很快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是最殊胜的核心教义。所以这方面宗大师感叹自己有福分。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还是非常有福分的一种显现。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圆函堪姆 2018

《缘起赞释》第05课 辅导 2018年10月13日

《缘起赞释》第05课答疑 2018年10月13日

201801013《缘起赞释》第5课法师辅导ppt最终版-z.pptx

法师辅导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