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10

今天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第三品“轮回痛苦”,现在讲到了“总说痛苦自性”中第八个科判。

乙八、变化之性故痛苦:

如果思维一切万法的无常性,并对此有深刻认识,就会对轮回产生强烈的厌烦心,最后逐渐获得解脱。因为不管小乘还是大乘,要解脱就一定要生起出离心。

即生享受无边福,一切高者死亡后,

亦成贫苦可怜仆,如梦富足醒时无,

苦乐无常变苦性,若深思维更增厌,

是故三界诸有情,莫贪有乐修菩提。

“即生享受无边福,一切高者死亡后,亦成贫苦可怜仆,”此生享受着无量无边福德的人或天人,有些相貌端严、财富丰厚,有些地位显赫、万众敬仰、一呼百应。可他们死后,有些会转成非常贫穷的人,有些会转成地位低下、极其可怜的仆人。

这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胜光王曾是印度一位非常有福报的大国王。他在长途跋涉、饥渴难耐之下吃了五个萝卜,最后因消化不良呃逆而死。拿破仑也曾拥有权势、财富,但他最后成了一名囚徒,也有人说他是冻饿而死的。

所以世间很多有福报、有地位的人,不要说来世,即生也可能成为乞丐或者穷人。而且现在也有很多国家总统、大官员、大法官,最后在监狱里度过自己的晚年。

总之,不管自己还是别人的身上,都发生过很多无常的案例。

“如梦富足醒时无,”就像梦中非常富裕,醒来却一无所有一样,人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到最后也只是一场梦。

《百喻经》中说,有个国王请一位音乐家为他演唱,承诺给他一千两银子。可演出结束后,国王却没有兑现承诺。音乐家问为什么,国王说:“你刚才的表演只是让我欢喜一场而已,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同样,我刚才说给你一千两银子,也是让你欢喜一场,实际上也是没有的。”

这说明世间的一切,不管是财富、名声,还是感觉很真实的享受,拥有时都只是空欢喜一场,一会儿就如过眼云烟一般消失了。

《入菩萨行论》中说:“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意思是,人生就像梦幻一样,无论任何事物,享受之后都成了回忆的对境,过去的一切不可能再现。

我们现在认为真实的一切,其实只是一场美梦或一场噩梦,此生结束时梦就醒了,这时无论做过什么梦都是一样的。藏地民间有一种比喻:吃肉的人和喝肉汤的人,到了山顶都一样。意思是说,一个人吃得好一点,另一个人吃得不太好,只喝了点肉汤,但是到达山顶时,两个人的气色都是差不多的。同样,做噩梦的人和做好梦的人,最后离开世间时也是一样的。有时我会想,一个国家中,最高领导和最可怜的人,由于业力不同,能力和福报也不同,但最后离开世间时,却同样都是尸体。

“苦乐无常变苦性,”因此,在这个世界上,苦也好、乐也好,都是无常变化性的,并不可靠。所以,大家不要太执著于苦,就像有的人说:“我现在苦得不得了,怎么办啊!”也不要乐得嘴巴合不拢,因为笑过之后可能会哭的。藏地很多老人就不让孩子笑得太厉害了,因为担心后面他会哭。

“若深思维更增厌,”如果深深思维轮回中的苦乐、成败等事,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什么可靠的,而且对所有事物也都会生起极大的厌离心——财富、感情、地位、健康,人们通常认为这些都非常好,但真正得到了也不过如此,最后不得不产生真实的厌离心。

“是故三界诸有情,莫贪有乐修菩提。”所以,三界一切有情都不要贪著世间有漏的安乐。因为这些显现就像镜中花、水中月一般现而无实,不可依靠。

原来有个美国人经常给我打电话说:“我们美国特别好,旧金山有座桥特别美,花也特别美,真的很舒服……”我说:“像你这样,肯定生不起真正的出离心。”

因此,不管梵天、帝释天,还是一切人类,当无常现前时都无一可靠。所以,我们应该对一切法生起厌恶心,而对修行菩提要有精进心!

甲二(分别广说)分三:一、迷基;二、迷理;三、分类。

乙一(迷基)分二:一、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二、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

丙一、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

下面广说轮回的痛苦,分为迷基、迷理和分类。迷基和迷理,说明了我们在轮回中产生迷乱的根本原因。首先讲“迷基”,其中“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讲三界众生依靠什么而迷乱。

众生身语意三门,欲界色界无色界,

现与半现不现城,苦苦变苦行苦逼,

由心意识增长故,不断迷现境苦乐。

“众生身语意三门,欲界色界无色界,现与半现不现城,”一切痛苦的根本是身语意。按十二缘起分析,三界众生是由身语意之业形成的——依靠粗大物质构成的身体,显现欲界众生;依靠中等粗大的语言,显现色界众生;依靠细微的意识,显现无色界众生。所以,身语意三门分别对应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众生的粗大身体,任何人都看得到,所以叫“现城”(显现的世界);色界众生的身体,有天眼和清净肉眼的人能看到,而一般众生看不到,所以是“半现城”;无色界众生,是最细微的意识状态,连具有天眼的人也看不到,因此叫做“不现城”。

“苦苦变苦行苦逼,”三界众生都会被苦苦、变苦、行苦所逼迫。为什么会有这三种痛苦呢?如果认识到迷乱的根本原因,就会显现殊胜童子光(自然本智),在自然本智的本来面目中没有三界迷乱现象;但如果没有认识,就会出现迷乱现象以及痛苦等各种感受。

那么,迷乱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由心意识增长故,不断迷现境苦乐。”识、意、心这三者本来都是心的意思,但如果细致分析,还是有差别的。

什么是识?在缘取色声香味等六识的对境时,我们会有痛苦、快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产生这些感受的主要根源,是分别显现色等相的部分,这叫做识。比如,看到色法、听到声音或触到某种物体,这些都是识的作用。

刚开始取对境时,会有个比较笼统、粗略的执著——“噢,这就是色法”,这样的执著叫做心。

再进一步去分析对境是好的而产生贪心,是坏的而产生嗔心,是不好不坏的而产生痴心,这叫做意。

关于识、心、意的差别,《大车疏》中还引用了《菩萨地论》的教证。我在外面学校演讲时,经常有人问:“你们佛教讲‘识、心、意’,这三者的差别是什么?”我说:“《心性休息》里面就有这方面的分析。”所以如果我们能记得,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

“识、心、意”的道理也可以结合实际详细分析。比如,认识一个人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刚看到时,会笼统地知道他是人——不管是男是女,反正不是牦牛等动物,这叫做识。然后,又知道这个人是某某明星,演过什么,这叫做心。最后,当你仔细地看他,发现他并没有电视里那么好看,就产生一种厌恶心;或者想:“哇!我今天太荣幸了,一定要抓到他的手,让他给我加持加持!”这种贪嗔之心就叫做意。

而认识心的本性时,其实是远离这些分别伺察意的。《大宝积经》中说:“既远离心、意、识又不舍等持,此乃善逝不可思议智慧之密。”我们要懂得,远离所有分别意识,安住于不可思议的等持和境界中,就是佛的密意。也就是说,上师本尊真正的智慧和密意,是远离一切执著相的。

如果没有懂得这些道理,而对可爱的对境产生贪心,对可恨的对境产生嗔恨心,对不爱不恨的对境产生痴心,那就无法了悟自心。《大车疏》中引用了《毗奈耶经》的教证:凡夫人见到亲人生贪心,值遇怨敌生嗔恨心,遇到中等者增长痴心,所以“当护汝根门”。确实,世间人每天都会产生这些分别念。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看讲义,也希望你们把这个教证背下来。

前面的教证中说“当护汝根门”,但我们好像无法守护自己的根门。凡夫人因为习气坚固,无法很好地调整心态;但一些真正的修行人,对亲怨的感受就不是很强烈。当然,就像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讲,有一种无愧者,本来就浑浑噩噩,无论对他做好事还是坏事,他都没有什么感觉。

而真正有境界的修行人,知道亲人、朋友最终都会分离,没必要过于贪著;也知道嗔恨、损害、攻击自己的怨敌也很可怜,而且这种关系也依赖因缘的聚合,不可能长久,所以也没必要嗔恨。这样他的心态就会比较平和,对亲疏不会有强烈的贪嗔之心。

但如果修行不是很好,那么虽然学的是《入菩萨行论》等大乘显宗佛法,大圆满、大手印等密宗佛法,或者明心见性的禅宗法门,但遇到贪爱或嗔恨的对境时,自心还是无法转为道用。

佛教徒不要说妄语

我们平时也知道自己的修行境界,别人从我们的言行举止中也能看出来。除非是诸佛菩萨特意化现的凡夫人,表面上看嗔恨心很大,但由于“演技”特别好,一点都看不出他的真实境界,这是非常成功的“演员”。除此之外的有些修行人,当他心中的贪嗔痴暴露无遗时,大家应该都是清楚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修行人没必要整天吹嘘自己有多高境界,梦中看到了什么,白天又看到了什么,“噢,我看到你头上,文殊菩萨来了一会儿,然后又走了”,“我看到你的前世应该是某某人的转世,那个时候我也变成了谁”……这样胡说八道没有必要。

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要故意说妄语骗人。在世间故意说妄语的人是很低劣的,稍微有点智慧的人也不会故意谄曲、骗人。而佛教徒应该超胜于世间人,要成就佛果、度化众生,但如果连身语意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就根本谈不上是佛教徒。

现在有些佛教徒根本不懂佛教道理,他以为说自己达到了某种境界,别人就会对他恭敬供养。其实,佛陀早就遮止了说神通和说妄语,这也特别适合21世纪的人。佛陀说不可以杀、盗、淫、妄,这既是两千五百多年前人类需要守持的底线,也是现在全世界人都需要共同遵守的——如果肆意杀人、说妄语、偷盗、邪淫,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由此也可以看出佛陀的伟大。佛陀讲的十善、四根本戒,到现在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而且这无疑是一种正能量。

丙二、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

普基识意五根识,依次乃为处次第,

彼生因果三有苦,根本无明能所取,

形成境身心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

八种识聚即五种根识、意识、染污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就如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说,抉择心的时候,唯识宗的观点非常重要。

“普基识意五根识,”心识的根本是没有任何分别的部分,这叫做阿赖耶识,也叫普基识;从阿赖耶识起现的执著分别,即是意识;识在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出现时,就是五根识,好比一颗水晶球放在房子里面,房子有五个不同方向的玻璃窗,每扇窗上挂不同颜色的布,这时水晶球上就会显现五色。按照因明的观点,五根识没有分别。

“依次乃为处次第,”阿赖耶识、染污意识(我和我所执)、意识、五根识,这些是处的次第。关于“处”的说法,在十二缘起中有六处、蕴界处中有十二处的表述。

“彼生因果三有苦,根本无明能所取,形成境身心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依靠处的次第会形成因果关系,产生三界轮回的痛苦。而痛苦的根源就是无明,以无明引起的我和我所执会呈现外境、身、心和习气等,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轮回。

因此,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我和我所执。就像大海,虽然海面上有此起彼伏,但海底却没有波涛;同样,作为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也没有任何能取所取的执著,它是一种无分别的光明识。关于这一点,第四品还会讲到。

今天听课的有些道友,可能以前对佛教的基本道理没有很好地学习过,所以对有些内容难以理解。无垢光尊者的这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轮回的迷基和迷理,业因果中阿赖耶识和业的分析,第八品的了义不了义、四种密意、四种意趣、两种钥匙(胜义谛、世俗谛),以及第十品密法方面的一些道理都比较难懂,除此之外都比较好懂。

总之,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本因是:根、外境、心识三者聚合后显现外境的行相,缘此行相产生执著,于是身口意开始造作善恶业。

全知龙钦绕降在《大车疏》中,引用了第二大佛陀龙猛菩萨《中观宝鬘论》中的教证:“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意思是,贪嗔痴及其所产生的是不善业,无有贪嗔痴及其所生的业叫做善业;不善业产生痛苦并使人转生恶趣,善业产生快乐并令人投生善趣。大家学习《大车疏》时,一定要将颂词与讲义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

世间人都承认因缘的存在,那因缘是什么呢?因缘离不开阿赖耶和业。虽然阿赖耶没有分别念,但所有善恶业的种子却可存积其上。一旦因缘具足,这些种子就会在相续中成熟。恶业相当于有毒的种子,造作恶业就是把毒种子种在了自己的心田上,虽然暂时看不到,但是这颗种子会慢慢成熟,比如犯法就是一种恶业。

《毗奈耶经》中说:做人一定要随顺王法,否则即生就会受到惩罚。就像一个人偷东西或者杀人,虽然暂时可能不会被发现,可一旦相续中的种子成熟,别人就会查到他,这就是今生的报应。而且来世还要感受果报,即使变成了其他众生,如果以前造的恶业还没有受报,那么这种无形的力量就会在阿赖耶上慢慢成熟,总有一天会感受痛苦。所以,有些人虽然今生没做什么坏事,但还是会感受很多痛苦。因此,我们确实应该深信因果。

上述《宝鬘论》中的教证,是两千多年前的智者的教言,这些道理至今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印证。现在有些人对因果等佛理一点都不懂,就随便说“这是不合理的”。这样说一说是很简单,但是你的智慧有没有达到前辈智者们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呢?如果没有达到,又没有分析研究、修行,仅仅因为不懂就排斥某些道理,那这是很愚痴的。所以,大家以后应该很好地去了解佛法。

因此,三界轮回确实是依靠我执和我所执,以及无明而形成的。而且,我们在轮回中造的业也不会凭空耗尽。

乙二(迷理)分二:一、了知本面而解脱与未知本面而迷乱之理;二、以我所执漂泊轮回受苦之理。

丙一、了知本面而解脱与未知本面而迷乱之理:

如果我们像普贤王如来一样认识了本面,就会在自性中获得解脱,不再感受六道轮回的痛苦;反之,就会在三界中不断流转。这里讲到了认识心性和没有认识心性的差别。

最初产生轮回和整个世界的因并不是心,而是一种光明。但这种光明并非是眼睛所能看到的、某种特别明亮的东西,而是一种“明分”——用语言只能这样称呼,这是一种超离了分别念的法。以后讲因果和密法的时候也会讲到它,而且这是关于轮回起源非常合理的一种说法。

心性无变圆成实,法身然以无明执,

所生遍计之串习,迷现不净依他起,

执著心境自他法,由此自生无量苦。

将证不变心性义,修道无倒圆成实,

诣净依他起刹土,弃离有城得休息。

此处讲到了心的本性,特别相合于密法《大幻化网》和显宗唯识宗的观点。首先,解释一下颂词的字面意思。

“心性无变圆成实”“法身”,在大圆满论典《宗派宝藏论》中,法身也叫“最初的光明”或“如来藏”。

唯识宗讲“三自性”,即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遍计包括相成就遍计、差别遍计;依他起有清净依他起、不清净依他起;圆成实有无变圆成实、无倒圆成实。

什么是无变圆成实?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心的本性远离了一切现相,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本体,它从没有变迁,万法的本性恒时如此,这就是无变圆成实,也叫做了义阿赖耶识、实相阿赖耶识,它就是真正的法身。

“然以无明执,所生遍计之串习,”如果像普贤王如来一样认识了法身,就会在本面上获得解脱,不再出现迷乱现象;但因为众生没有认识,而由无明产生执著,就有了遍计的串习。

“迷现不净依他起,执著心境自他法,由此自生无量苦。”遍计串习之迷乱的根本因就是依他起。有了依他起,就会执著心与对境、自己与他人、白色与黑色、高与低等各种法,由此就产生了无量无边的痛苦。

“将证不变心性义,修道无倒圆成实,”一旦通过上师的窍诀,真正证悟了不变的心性(无变圆成实),最后就会现前无倒圆成实——它就像两种佛性中的修增长佛性,是通过修道圆满福慧二资后现前的智慧灭谛。

“诣净依他起刹土,弃离有城得休息。”现前无倒圆成实后,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前往清净依他起刹土。那时,就离开了所有不清净的三界轮回之城,得到彻底休息了!

有些疲劳的众生,每天都觉得特别累,压力很大,但当你真正认识心的本性时,就像“退休”了一样,所有“工作”都可以放下,再也不会感到累了。

以上是对颂词的简单解释,下面按照《大车疏》的讲解做一些分析。

遍计有两种:一种是相成就遍计,一种是差别遍计。

所谓相成就遍计,是指连名言中也不成立的法。比如“龟毛”“兔角”,只不过是名称而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谓的“我”也是如此,所以全知将“我执”安立为相成就遍计。虽然我们总是说“我存在”,但从身、心等各处去寻找,却根本找不到所执著的那个“我”。

《大车疏》里讲了一个比喻:一个小孩被取名为“狮子”,但他只不过是叫做“狮子”而已,在他的身体上,根本找不到鬃毛等狮子的任何特征。世间人也有以动物名称取名的,但他同样不具备动物的特征。这就是相成就遍计——在名言中也不存在本体的法,人们却认为它存在,并经常说它的名称。尤其外道,创立宗派时安立了很多这样的法,后来很多人学习他们的宗派,也随之而承认,但这些法连名言中也不存在,是一种遍计。

以上讲了第一种遍计——相成就遍计。

还有一种是差别遍计。就像做梦时,虽然能看到山河大地,但这些实际并不存在。同样,在未经观察的迷乱意识前,房屋、人等所有世俗法都可以无欺显现,但一经观察,其本体便不存在,这就是第二种遍计——差别遍计,也是我们要打破的。

下面讲依他起。

不清净依他起,即我们面前所显现的一切器情世界,是由习气和业力显现的;而通过修行、发愿等清净的力量,会显现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这叫清净依他起。

此处,无垢光尊者就万法唯心的道理进行了一些辩论。

有些人认为:外境是心,因为有了心才会显现外境。

驳斥:如果说“外境由心产生,所以外境是心”,那么女人所生的儿子也成了女人,身体排出的不净物也成为身体了,因为后者都是前者所生之故。

还有人说:虽然心不是产生外境的近取因,但二者之间是无则不生的关系,所以外境是心。

驳斥:按照对方所说,如果依靠怨敌产生了嗔恨心——怨敌与嗔恨心是无则不生的关系,那么嗔恨心与怨敌也应该成为一体了,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外境是心”的说法不合理。

此外,有些人说:因为外境在心前显现,所以外境是心。

驳斥:如果这样承认,那凡夫人观想佛的时候,佛就在他心前显现,此时凡夫也应该成为佛陀了;或者,在佛的智慧前也可以显现六道众生,那么佛也应该成为众生了。

在讲义中,无垢光尊者还有很多精彩的辩论。总而言之,无垢光尊者的自宗观点是:外境依靠习气而现前,而并非真正的心。由此可以理清唯识宗的很多观点。《辨中边论》中说:“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名言中的有和无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唯识宗最终承许的是超离有无的存在。

无垢光尊者通过智慧驳斥对方观点时,有时会显现无法容忍的态度:之前把不如法的弟子比喻成石头,后面尊者看到有些人特别笨,就把他比喻成猪。此处,尊者把执持“外境是心”观点的人比喻成大象:说他们除了天天装饰自己的大身躯以外,什么智慧都没有。

希望你们有时间好好看一下《大车疏》,里面的辩论我就不一一讲了。

总之,圆成实包括无倒圆成实和无变圆成实。无变圆成实是一切万法的本体,通过自空、他空、自他二空的方式可以抉择;无倒圆成实是通过修道圆满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最终达到圆满的灭谛。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以及《经庄严论释》中也讲到:所谓的圆成实,究竟来讲属于灭谛,它断除了一切所断的现象。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可以这样解释。

如何对待圣者的金刚语

讲义中对个别观点剖析得非常广,大家如果要写一些论文,可以将无垢光尊者的金刚语作为依据。但是,我们没有资格去破斥无垢光尊者说的对不对,这是非常可笑的事。

这些道理没有说清楚的话,有些人显现上也比较愚笨:“啊,无垢光尊者的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我的智慧已经超过了无垢光尊者……”如果你真的已经超过了文殊菩萨,那是很好的,但实际上是不可能。

所以,我们对传承上师一定要有恭敬心,对他们的金刚语——以智慧抉择的道理,要反复地看。《大车疏》并不是随处可见的书,虽然现在几万字、几十万字的书到处都有,但从出世间的智慧来看,谁都无法企及无垢光尊者,不要说尊者智慧的一半,连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都达不到。因此,学习智者所造的论典,一定要明白一些最甚深的金刚语,并将之作为教证。然而,有些具有邪知邪见且不懂闻思的人,却不是这样做的。

以前也有人说过,像藏地文殊菩萨的化现——全知麦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汉传佛教的惠能大师等公认的大德的语言,我们只能去探索,而没有资格做任何改动和评判。

你们也知道,我去年讲《六祖坛经》时,是以非常恭敬、欢喜、认真的态度逐字逐句去学习的,不带有半点评判,不像剖析小说等世间文章一样,认为某个地方前后不连贯或矛盾等。所以,我们对圣者的语言要谨慎。

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尽力弄明白,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车疏》中是怎么分析的。比如关于“外境是否为心”的问题,无垢光尊者引用了什么教证,最终的观点是什么。所以,有些智慧不错的人,尤其是正在闻思修行的年轻人,应该对这些难点再三思维。

我们学院培养的很多法师,大多是先通过反复学习圣者们的论典,建立了自己的见解,然后去驳斥邪门外道。因此,无论居士还是出家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成为真正的智者;不要只是念个“阿弥陀佛……”,其他什么都不懂,这会让年轻人嗤之以鼻:“学佛有什么了不起的?”

而年轻人一定要深入学习佛法,不管是简单的业因果,还是非常深奥的中观、唯识和无上密法,都要花时间去研究,否则没有资格评论。有些人说,密宗的某个道理不对。其实,如果你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密宗,就根本没有资格评论,否则这种评论的语言就是非常可耻的。

当然,对于网上或现实中个别人的无明之语,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制止,就像法称论师所说:“邪道无边故,一一难破尽。”虽然邪见满天下,没有必要一一遮破,但我们也不要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所以,首先自己一定要对密宗的见修行果建立正见,这非常重要。今天听课的人也应该有认真学习的态度。

现在很多人对闻思佛法根本没有兴趣,只注重一些形式,把放生、会供、念经、超度、敲鼓、锤锣等作为最主要的内容。有的人说:“哇,密宗好漂亮,这个帽子特别好看!”这些只是形式,只是密宗很小的一个部分;而最根本的是,我们相续中要产生真正不退转的信心和智慧,这才是密宗的教义和最殊胜之处。

如今,我们佛学院所强调的,就是大家要努力生起不退转的信心和智慧。但这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大家都知道,无论在世间教育还是在出世间教育中,都要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我们今天也劝大家,一定要如理地闻思!

丙二、以我所执漂泊轮回受苦之理:

呜呼难察轮回边,疲惫痛苦三有道,

转生何处无微乐,不善业生难忍果,

颠倒自现如梦境,各于六趣感受性,

无而迷现苦无量,依教略说请谛听!

“呜呼”,无垢光尊者用一种悲悯的语气呼唤着,请大家仔细谛听。

“难察轮回边,疲惫痛苦三有道,转生何处无微乐,”轮回的边际难以观察,无量无边疲惫不堪的众生经过三有的道路流转轮回,无论转生于人趣、天趣还是三恶趣,都没有任何快乐。即使暂时感受了一点快乐,这种快乐也会马上变成痛苦的因。所以,轮回当中无有少许安乐。

“不善业生难忍果,”而且,我们所作不善业的果报非常难忍,比如地狱等恶趣的痛苦,以及即生感受的疾病、贫穷、灾难等痛苦。很多人就是因为以前做了坏事,今生才会感受难忍的痛苦而嚎哭。

“颠倒自现如梦境,”这些痛苦是由于众生自己的颠倒迷乱而显现的。就像一个丑陋的人照镜子,镜子里显现的面容也很丑;同样,如果造了恶业,那么自己感受的果报也是非常痛苦的。

“各于六趣感受性,无而迷现苦无量,”因此,众生在六道轮回中所感受的痛苦,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但是因为自己业力的现前,还是要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依教略说请谛听!”具体有哪些痛苦,以及如何对治,无垢光尊者将依靠诸佛菩萨的金刚语和前辈大德的教言,在下文宣讲,在座各位应该洗耳恭听。

希望大家听一听下堂课无垢光尊者对轮回痛苦的阐释,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只有认识了六道轮回的本性,大家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