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16

前面已经讲了地狱、饿鬼、旁生三趣当中的痛苦,今天开始讲人类的痛苦。

丙四(人类之苦)分三:一、总说受八苦之理;二、别说八支分苦;三、劝诫为摆脱人间痛苦勤修正法。

丁一、总说受八苦之理:

人类亦无安乐时,悲伤苦恼烦乱等,

一苦未消一苦至,食用杂毒食变苦,

衣食行过患病等,生后痛苦为行苦,

即是三大根本苦,生老病死怨憎会,

爱别离与求不得,近取八分苦无量。

总的来讲,我们人类有很多痛苦,但最根本的是八大痛苦。如果对这些痛苦一一分析,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人生中的苦是比较多的。宋朝文学家、词人辛弃疾也曾说过:“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将人生中的苦和乐分为十份,那么痛苦就占了八九份,而安乐只剩下一两份了。但有些人可能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人生中明明有很多快乐,佛教却说人生是痛苦的,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

前段时间,我在美国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他们让我讲“苦才是人生”。他们有些人可能有些怀疑:人生当中有苦也有乐,为什么说“苦才是人生”,而不说“乐才是人生”呢?我当时讲了人生的八种痛苦,其实按照佛经来讲“苦才是人生”非常容易,但如果让我讲“乐才是人生”,我可能会胆战心惊,因为这需要很多包装。虽然生活暂时可以说是幸福、安乐、美好的——现在广告里把生活宣传得就像极乐世界一样,表面看起来特别快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我们说“人生是痛苦的”,并不是因为佛教特别消极,故意抹杀、掩盖人生当中本来无比快乐的一面,反而把苦的东西特意挖出来,不是这样的;而是人生的诸多痛苦,我们真的非常有必要去了解。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就经常看电影、电视、广告,但其中大多数内容对人生的赞美多一点,并没有直接描述苦的一面。当他们在真实生活中遇到苦的时候,就会发现理想和现实并不一致。他们原来认为:“人生应该很快乐,我以后要过美满的生活……”可真实的生活中,不管是有钱人没钱人、年轻人老年人,每个人都有很多痛苦。

我们可以很公正地分析一下人类之苦,也不用站在佛教的角度说:“因为我是佛教徒,所以一定要说苦才是人生的主要部分。”而是要站在非常合理、客观的角度,看看人生中是不是的确有很多痛苦。

“人类亦无安乐时,悲伤苦恼烦乱等,一苦未消一苦至,”人类比三恶趣是好一点,但也没有很多快乐,经常会有悲伤、苦恼、烦乱等痛苦,而且一个痛苦还没有消失,另一个痛苦就接踵而至。

俗话说“祸不单行”,也说明了人生有很多苦。比如我先感冒了,然后又头痛,某件事又不顺利了。很多电影中也有这样的情节:家人出车祸,刚送医院就接到电话,说父母又晕过去了,把父母接到医院后,又收到被单位开除的通知等等。可见,人在一生当中,经常会同时感受很多痛苦,这就是所谓的“苦苦”——一个苦还没有消,另一个苦就出现了。

有时一个人需要承受很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贫穷、疾病、寒冷,以及别人的侮辱和许许多多的担忧等。我有时会感叹: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如此细致地分析了人生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确实非常合理!

这以上讲了苦苦:一个苦还没有消之前就出现了另一个苦。

“食用杂毒食变苦,”有些人原本很快乐,却因为不注意,食用了有毒的食物;有些人正在愉快地工作,却得知以前的贪污东窗事发。所以,突然出现的一些事情,会让原本快乐的生活瞬间就充满痛苦。

就像米拉日巴家族的故事一样,当米拉日巴的伯父一家人正沉浸在快乐中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就让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世间当中出现变苦的例子也非常多,有些人本来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饭,因为一句话没有说对,马上就打架了、杀人了。两个朋友本来在一起很开心,一句话好像没有对头,就马上成了冤家。听说有两个人到海边旅游,玩得特别开心,结果一个人掉进了海里,另一个人就很痛苦地回去了。类似的痛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叫做变苦,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经常出现。

通过这样的学习,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变苦的时候,即使不用理论来讲,反观自身也会明白:“噢,佛教中讲这叫变苦。”

“衣食行过患病等,生后痛苦为行苦,”有些行为暂时看不出是苦,比如穿衣、吃饭等行为,但它却种下了一颗祸患的种子,最后就变成了痛苦,这就是行苦。

那天我们在美国谈到转基因问题,他们对此也比较重视。美国那边的非转基因食品相对较少,而且价格昂贵。而转基因食物的危害,现在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很有可能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会在后代人的身体中显发出来。

还有各种含防腐剂的食物,现在也看不出是否有危害。我今天监考的时候喝了饮料,有些法师说“不要喝”,但那是他们自己发的,所以我还是喝了(众笑)。我当时想:“现在喝的时候还是很好的,但这可能是行苦,过段时间我的身体会不会不好?但不管怎么样,现在还比较不错。”

所以,我们很多的饮食和行为都是行苦。有些人看起来过得很开心,但他们的行为有些违背因果,有些可能违反法律,所以他们可能会在来世或下半生感受痛苦。这些都是行为和饮食上的苦,叫做行苦——表面看起来好像很好,没有什么痛苦,实际却是后来产生痛苦的因。这在世间也非常多见。

“即是三大根本苦,”这就是人类的三大根本苦(苦苦、变苦、行苦),这三种苦实际上逼迫着三界一切众生,而人类更没有离开这三大痛苦。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与求不得,近取八分苦无量。”在此基础上,还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近取五蕴苦,总共有八种苦,下面会具体讲述。

丁二(别说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近取蕴苦。

下面分别讲这八种支分苦。首先讲生老病死之苦当中的生苦。人类虽经历生老病死,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是那么痛苦,大多数母亲和孩子经历“生”的时候都非常痛苦,但很多执迷不悟者受传统习惯的影响,都觉得那是非常快乐的。

戊一、生苦:

痴识风心明点聚,凝酪膜疱及血肉,

坚肉支节鱼龟形,经七七日渐成身。

母稍受累饥渴寒,热等亦觉苦无量,

需受黑暗狭畏臭,蜷曲难忍之痛苦。

“痴识风心明点聚,”最初,中阴身的意识趋入父母的白红明点之间。这在《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中讲得比较清楚,你们可以参考一下,有义净法师和菩提流志等翻译的不同译本。经中说,刚开始难陀贪恋妻子,不愿意舍俗出家,后来即使出家了也没有出离心,佛陀就带他到天界、地狱等处,给他宣讲了生老死病的痛苦,并着重讲了生苦、病苦和老苦,又详细讲了人出胎七日后所生的八万尸虫的名字。

现在医学界也非常惊讶,佛陀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对入胎、住胎的整个过程描述得如此细致。所以,东西方医学界在进行胚胎等方面的研究时,都把这部经当作非常重要的参考书。

颂词中说,刚开始众生有个中阴身,这是一种心识,他在寻找后世时看到父母交媾的行为,就在风心聚合后进入了母胎。

“凝酪膜疱及血肉,坚肉支节鱼龟形,经七七日渐成身。”进入母胎后,最初的七天就像一滴水,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这叫做凝酪;第二个七天,就像鼻涕一样的,整个身体还没有成形,这叫做膜疱;第三个七天叫血肉,形成拇指般很小的形体;第四个七天叫坚肉,形状有点像鸡蛋;第五个七天叫支节,就像莲花一样,稍微出现了一点头等不同部位的形状;第六个七天像鱼的形状,第七个七天像乌龟的形状。七七四十九天(一个多月)之后,人的身体就基本形成了。

我问过一些这方面的专科医生和老师,发现借助现代医学仪器和科学手段来观察、剖析的结果,与佛经所说住胎头四十九天的情形完全相合。

“母稍受累饥渴寒,热等亦觉苦无量,”人们可能会认为,孩子在胎中应该很快乐,因为他没有什么担忧,也没有生活压力。但实际上,他还是很痛苦的。他在母胎中逐渐长大,身体被母亲的五脏六腑压迫着,母亲稍微感受一点劳累、饥渴、寒冷、酷热等时,他就会感受无量痛苦。就像《前行》中所讲:母亲吃得稍微多一点,他就像夹在山崖间一样痛苦;母亲喝了热的东西,就好像开水烫着他的身体一样;母亲受凉时,他就像感受寒地狱一般的痛苦……所以住胎时也是有很多痛苦。

“需受黑暗狭畏臭,蜷曲难忍之痛苦。”而且胎中特别漆黑狭窄,让胎儿感到畏惧并且特别难受,虽然没有真正的臭气,但是也有一种令人特别难受的味道,而且胎儿的整个身体也无法展开,需要感受这些难忍的痛苦。有些道友听课的时候,一个小时都坐不住,不断把脚伸出去,又收回来,一直在锻炼他的膝盖。而在母胎当中,胎儿好几个月都是一种动作,肯定很痛苦,这是通过推理也能知道的。

这就是住胎最初七个七天所感受的痛苦。

七至廿六七日间,形成根肢汗毛等,

乃至三十六七日,体力增大且能动,

后束缚于骨穴中,业风所感倒头生,

险死苦如众合狱,生后接触如剥皮,

倘若为之作沐浴,则如宝剑刺肉瘤。

“七至廿六七日间,形成根肢汗毛等,”到了第二十六个七日的时候(住胎一百八十二天,六个多月),全身的汗毛、眼根、肢体等都形成了。

“乃至三十六七日,体力增大且能动,”到第三十六个七日之间,胎儿体力增长(二百五十二天,八个多月),而且能在母体内活动。一般胎儿在母胎中住九个月零十天,《阿难入胎经》中说是三十八个七日,即二百六十六天。现在,通过医学检查也能提前发现胎儿是否有残疾。

“后束缚于骨穴中,业风所感倒头生,”后来,胎儿以业风所感在母胎中头足颠倒,被夹在骨穴中间而降生。本来住胎时是头朝上,到了快降生时,凡夫人会变成头朝下,最后颠倒出世,而一些圣者则是无倒而出世,很多圣者的传记中都有相关记载。

“险死苦如众合狱,”此时如莲花生大士所说,母子两者都接近中阴身,非常痛苦。胎儿也会感受众合地狱般的痛苦。

那天有些人说:“人生应该是快乐的。”我说:“如果人生是快乐的,那孩子降生时为什么不哈哈大笑呢?”我问过很多人,包括非洲、美洲等四大洲的人都问过,我说:“你们那里的孩子是不是哭着降生的?我们东方的孩子一般都是哭着来的。”结果没有一个人说他们的孩子是笑着来的。这说明人生是痛苦的,因为人来到世界的第一个声音就是哭。如果人生是很快乐的,那第一个声音为什么是哭呢?应该是笑。

以前我看过一个片子叫《玄奘之路》。我当时想:“这位大德的出生肯定与众不同!”可一开始播放,就听到他降生时“哇哇”的哭声——原来高僧大德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是“哇哇”地哭。

也许高僧大德只是示现的,但不管怎么样,人生确实是痛苦的,这方面也有很多真实的证据。我们虽然想不起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但如果采访一些有经验的老年人,他们都会说人是痛哭而来的。

“生后接触如剥皮,倘若为之作沐浴,则如宝剑刺肉瘤。”因为胎儿在母体内住胎时是以比较特殊的方式存活,所以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接触任何东西都像被剥皮一样痛苦。为他沐浴时,他也感到像被宝剑割肉一样,特别痛苦。这也是人生痛苦的明显实例。

因此,当我们深深思维佛陀所讲的这些道理时,会发觉人生确实是痛苦的。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是痛苦的,后来在成长、读书、成家、立业的过程中也有非常多的痛苦,最后老的时候心里也很痛苦,死的时候也是很痛苦。这样一来,人生中的苦确实占大多数,这是毫不夸张、非常合理的。

如果很多人刚开始就知道这些,那么面对人生痛苦的时候就会非常容易,至少也不会选择自杀。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抑郁症甚至自杀?因为缺少正面的教育。如果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人的时候,有个很好的交代的话,就能预防这些情况的发生,因为人们也并不是很愚笨的。

但我们实际上受到的教育并不是这样,大多数都是“生活是很快乐的,感情是非常美好的,世界是多么地辉煌,我将来肯定是很快乐的”。比如很多学生们都盼着早点毕业,认为那时自己肯定很开心,但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

所以,从根本上了解生老死病的痛苦,对认识人生真相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人老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好痛苦的,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你哭也没有用的。人生病时,再痛苦也要自己承受。同样,自己或他人死的时候也都没有必要痛苦。世间还有很多分离和不如意的事,这些都是人生中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这些真实情况后,反而会有很多的勇气和机会。所以我觉得,佛教教育对现代社会的确非常重要。

戊二、老苦:

老苦极其难忍受,韶华逝去皆不悦,

不堪赞毁依手杖,食难消化体温失,

体力失故行动难,不至欲处关节变。

人老的时候也有很多痛苦。《佛本生传》中说,悉达多太子到城外看到老人时,就问车夫:“这是什么?”车夫说:“这是老年人。”太子说:“啊,我也会变成这样吗?”车夫回答说:“您也会变成这样的。”后来他就开始对此进行思考。

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简短的教言,但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平时根本不会想“我会老的”,当衰老的痛苦来临时突然间就会受不了。其实这没有什么,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要经历的过程。

而且人老得也特别快。我们藏地的说法是:“人老得特别快,就像秋天的鲜花一样。”秋天的鲜花一经霜就没有了。所以,大家不要特别执著青春韶华,越执著老得越快。

“老苦极其难忍受,韶华逝去皆不悦,不堪赞毁依手杖,”衰老的痛苦非常难忍。当青春很快逝去的时候,很多人心里特别不高兴。当人老了以后,心很脆弱,忍耐力也特别弱,听到一点赞叹就特别开心,受到一点批评又特别痛苦,而且体力也很衰弱,走路都要拄着拐杖。刚才我看到一个老年人就想:很多年轻人现在还可以,但是人就是这样的,很快都会变得步履蹒跚。

“食难消化体温失,”人老了以后会没有食欲、消化不良,体温也失去了控制,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般年轻人遇到冷热时还可以,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对寒冷和酷热的忍耐力也很弱,冷的时候穿的衣服也特别多。

以前我们放牛的时候,很多年轻人算是比较坚强的。但现在藏地的牧民,不知是否跟食物有关,很多人的心也特别脆弱,很容易受打击;身体也很容易受伤,生一点疾病或者遇到一点事就不行了。本来老年人才有这样的特点,而年轻人应该坚强一点,能够抵抗寒冷和酷热,但现在不知道他们怎么回事。

佛陀在《出曜经》中讲:“老则形变,喻如故车”。人老了以后,就像古老的破车一样——今天拉肚子,明天头痛,后天感冒;走路也不行,说话也不行,什么都不行。这就是老年人的“成就相”。

“体力失故行动难,不至欲处关节变。”老年人由于体力丧失的缘故,走路也很困难,想去的地方都不能去。现在大城市里的电梯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没有电梯直接爬楼梯的话,对膝关节也很好,但现在人很懒惰,经常乘电梯,其实这对身体很不利的。应该像以前一样修那种三四层的楼,这样人们就可以直接爬楼梯,锻炼一下关节了。

其实,很多人应该走路来听课或做一些体力劳动。现在人,包括一些佛教徒,不要稍微有一点条件就请侍者、保姆,自己除了吃和睡以外什么都不做,像小皇帝一样天天坐着,这样不是很好。应该是洗衣、做饭等所有事都自己做。其实自己勤快地劳动和经常活动比吃任何药都起作用,这是最好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每个人都应该多运动,光是天天坐着的话会对身体是越来越不利的。

根失蔽眼不见色,声香味触皆不觉,

忆念不清痴沉眠,享用外境力微弱。

“根失蔽眼不见色,声香味触皆不觉,”人老了之后,眼根、耳根、鼻根等都丧失了力量——眼睛看不清色法,声香味触也都感觉不到。所以六根失去力量后,就无法享用六境了。人年轻时,看到好看的或吃到好吃的会很开心;老了以后,好像对什么都没有感觉了。

我前段时间去美国,好像也是对什么都没有感觉。我以前去的时候,一会儿特别开心:“我到了这么好的国家,很好啊!”一会儿看着地图又很伤心:“这么遥远的地方,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但现在到了那里,好像也没啥感觉,已经迷迷糊糊的了。

所以,人老了跟年轻时真的有很大差别,因为六根都没有力量了,也就无法享用六境了。人在年轻时很多感受都非常强烈,一会儿特别快乐,开心得不得了,一会儿特别痛苦,又哭得不得了;但到老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没感觉,好吃的也就这样吃了,不好吃也就这样吃了。其实人生就是这样的,我现在也都是这样了。

“忆念不清痴沉眠,享用外境力微弱。”人老了的时候忆念也不清楚,像是得了老年痴呆症一样。睡眠也不正常,每天该睡的时候睡不着,不该睡的时候却总是睡着。而且享用外境的力量也非常薄弱。

老年人跟年轻人的兴趣完全不同。我们有时候看到年轻人还是比较羡慕的。比如夏天的时候,他们到了花园里面特别开心:“哇,很好看啊!”于是马上拍照。而我们连照相机都不想拿,觉得这个照了有啥用啊,没啥意思啊……

以前我去印度的时候特别爱照相。有一次在印度鹿野苑,法王就批评过我:“每次到一个地方就拿着一个照相机,不好好发愿,干什么?”但是我现在出去的时候,看到照相机都不想摸了,看到他们拿着照相机都觉得很重啊,有什么用啊?

食等美味亦反感,寿逝畏死识紊乱,

如童脆弱无耐力,如油已尽灯速熄。

“食等美味亦反感,寿逝畏死识紊乱,如童脆弱无耐力,”很多老年人对食物的美味也感受不到了,而且都害怕自己会死,当寿命到了尽头的时候就会特别痛苦,连意识也不正常了。而且有些老年人就像孩童一样,特别容易生气。

我们经常也会说起来,“这个人本来很有智慧很有思想的,但是现在好像一句话都承受不了,马上就哭了”,“噢,他以前不是这样的,现在已经老糊涂了,不要跟他说什么了”。

但另一方面,也希望老年人不要说得太多了。有些老年人一直喋喋不休的,“嘟嘟嘟……”,我都提醒自己老的时候尽量少说话。还有些老年人经常说别人的过失,“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旁边的人都开始烦了。但很多老人好像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语言,心也很乱。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老年人有哪些毛病,要提醒自己老的时候注意。

“如油已尽灯速熄。”老年人就像油已燃尽的灯一样,很快就会“熄灭”。但是《出曜经》中讲“法能除苦,宜以力学”,也就是说老年的很多痛苦可以通过佛法来断除,所以我们应该非常努力地学习佛法。

像一些修行人老了以后,内心很快乐,也不害怕死,自己每天都在念咒、念经、禅修……我越来越感觉到,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老年人,如果没有学佛或者没有任何信仰的话,是非常可怜的,一直等待着死亡,内心也特别孤独、寂寞、伤心。

所以,有精神上的安慰和依托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像藏地的老年人都是很开心、很慈祥的。除了非常严重的病人外,他们每天都是通过念观音心咒和用转经轮来度过剩下的短短时日。其实这应该是很快乐的。

在座的佛教徒到生命最后的时候,也许子女会帮助,也许不会,但不管怎样,人生都照样会过完的。在这种情况下,以修行和快乐的心态来度过此生是很重要的。

戊三、病苦:

病苦极为难堪忍,患者身体已改变,

内心悲伤意不悦,外境受用不称心,

疑虑丧命生忧愁,无法忍苦出呻吟。

“病苦极为难堪忍,患者身体已改变,”病苦也非常难忍。生病时,患者的身体就像飞禽被石头击中了一样,一点力气都没有。

“内心悲伤意不悦,”病人的内心也非常悲伤、不快乐。他对任何食物也没有兴趣。以前脾气比较好的人,生病之后也会心烦意乱、容易发怒等,有很多不喜悦的情绪。

“外境受用不称心,”他对外境中的任何事物都感觉不称心,对什么也都没有兴趣了。人生病之后,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得特别黑暗。

“疑虑丧命生忧愁,无法忍苦出呻吟。”而且有些人也非常害怕死亡,特别痛苦,经常发出哀嚎。

其实病苦不用别人讲,很多身体不太好的人自己就能感受得到。而且非常健康的人也很少,所以我们通过亲身感受也能知道病苦。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讲,产生疾病有几种原因:

第一是“不择饮食”,即对食物没有很好地选择、调整,饮食不规范。

第二是“不随时而食”,按理来讲,食物需要按时节来食用,但有些人并没有随顺春夏秋冬季节的规律。像我们这里,有些人把夏天的蔬菜冻起来,留到冬天吃,这也不一定符合人体的规律。

第三是“不亲近医药”,即不听医生的言教。

第四是“多忧喜嗔”,即经常有很多疑虑、担忧,喜欢生嗔恨心。一般容易生病的人爱生嗔恨心。汉地有种说法是:“他把父母气病了。”藏地好像没有这种说法,“怎么会生气就能得病?”但是佛经里面说,经常生嗔恨心确实会产生疾病。

第五是“不起慈心”,即对别人不起慈爱心,心里一直有种怒气,这也是疾病的原因。

生病时祈祷药师佛非常重要。药师琉璃光佛曾在因地发了十二大愿,其中第六大愿和第七大愿都是关于消除病苦的:人们生病时若称念其名号,祈祷、恭敬、忆念他,那么由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或暂时的违缘而引起的疾病,依靠药师佛等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就可以消除。同时,接受医疗也非常有必要。

不管怎么样,佛陀说人生当中的病苦是非常难忍的。这一点不用多说,我们到大医院里面一看,感觉好像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生病一样,都很痛苦,不同的科室当中都有不同的病人。

现在中国人看病难,很多人看不起病也比较痛苦。医生也很痛苦,面对那么多病人,恐怕再努力也很难支撑。而且我们现在的医疗制度也不是很完善。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在这方面确实非常不错。有一些病人基本上不需要自己出药费。而且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生病时先请家庭医生看,他能治疗的就治疗,不能治疗的会主动建议到医院就医。到了医院,也不可能因为病人没有钱而不给开刀,作为医生必须要救治病人。

但实际上,即使生活在上述国家,即使那里的医疗制度再完善、医疗条件再好、医疗保险再全面,人们也离不开病苦,也特别可怜。

所以,佛陀宣说的四种痛苦当中的病苦,从我们每个人自身来看,也是非常容易了解的。

戊四、死苦:

死亡痛苦极剧烈,衣食语榻皆最终,

舍身命眷仆亲财,独自漂泊而生畏。

“死亡痛苦极剧烈,衣食语榻皆最终,”生老死病当中,死亡的痛苦也是很剧烈的。人们在临死之时,都是穿着此生最后的衣服,吃着最后的食物,说着最后的语言,睡着最后的床榻,居住在最后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现在的说话、吃饭、穿衣都没有什么,但总有一天会发现:“噢,这是我最后穿的衣服了,再也不用穿了。这也是我的最后一顿饭了。”当家人出事的时候,有些人经常哭诉“他最后穿的衣服是这个”,“他最后吃的一顿饭是在我们的某个聚会上”,“我听到他最后说的话是什么”,“我见他最后一面是在什么时候”……这也是人们最终离开时的真实写照。

“舍身命眷仆亲财,独自漂泊而生畏。”在离开人间的时候,他将最可爱的身体、生命以及眷属、财富,所有的所有都放弃了,没有一个能带走的。

佛陀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讲:“一切苦中莫过死苦。”一切痛苦当中最可怕、最难忍受的就是死亡的痛苦,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而现在很多西方人认为死亡是不吉祥的,一生当中都很忌讳提及。

我在给他们演讲之前,他们会提出要求说:“您等会儿千万不要讲死亡,因为在我们这个地方,死亡是一个不吉祥的话题。”但我就故意提“死亡、死亡、死亡……”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能提的,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你认为死亡不吉祥也好,不愿意提也好,最后还是会死亡。那还不如提前知道“你也会死,我也会死”。

《开启修心门扉》里面就有这样一个窍诀。一个弟子再三请求上师传法,但上师一直没有传。到最后,上师终于给他传了法,传的就是“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个弟子对此很有信心,也非常认真地去修持了。

其实弟子对上师有信心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信心不足,上师给他传再高的法,他也觉得没有什么;如果信心足够,哪怕是上师的一句教言,弟子也会非常重视。原来有个和尚不会传法,但弟子一直请他传法。上师说:“我没有什么传的,我不会。”弟子认为:“噢,上师给我传了一个‘不会’,‘不会’是没有什么,应该是空性的意思。”于是他就这样观空性而证悟了。所以,即使上师说错了,弟子有信心的话也会有所领悟的。

刚才那位上师说:“你也会死,我也会死。”如果一般人听到这句话,可能会认为这没有什么,“‘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不用您说,谁都会懂的,我也懂。这不是什么法,您还是给我传个法好不好?”但是那位弟子并没有这样说,上师给他传“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他就领悟到“我真正会死的”。他既没有忌讳,也没有逃避,而是一直观修死亡无常,最后获得了成就。

其实佛教徒更敢于面对死亡。因为他知道自己会死,他人也会死,家里人会死,身边的人也会死,所以死也没有什么,我们都要走这条路。这时他心里反而会更坚强,同时也会为死亡和来世做一些准备。

不管怎么样,我们在没有死亡之前遇到了佛教,确实很荣幸、很快乐。在所有的教育当中,只有佛教的教育把人生的很多客观问题直接地说出来了。大家要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关键就看自己了。

这次我们讲《心性休息》,大家要很认真地去思考。光听课还不行的,希望你们要认认真真地去看《心性休息大车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