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19

我们计划在今年把《大圆满心性休息》前八品的显宗部分讲完,具体能不能实现我也不好说,在座的听众也可能有各种情况。但不管怎样,前辈大德们都说,对修行方面一定要有计划、有安排。所以,即使无常修得再好,对修行、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方面也都需要有安排。

学习佛法应善始善终、善加选择

今天的听众跟上次相比基本没有减少,不管是学院的也好、学院以外的也好,空中也好、地上也好,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也好、欲界的众生也好,都比较不错。

我再三要求大家听课,不是因为听课的人多会给我带来利益,我从来也没有这样想过。很多人来到这个世界,好不容易对佛法产生了兴趣,此时不要盲目信仰,否则就叫做迷信。怎样才能不盲目信仰呢?一定要通过修行和学习。

世间的任何知识都是通过学习来抉择的,这在佛教里面也不例外。而且,大家需要共同学习。很多人选择自己看书,但这样不会长久,可能一本书都完成不了;而集体的力量非常强大,因此参加集体学习很重要。

现在很多人所学的书籍,是一些世间人用自己的佛教见解所写的佛教评论和论文等。这些虽然也可以说是帮人打开心灵的一种智慧,但更重要的是,如果确实要学习佛教的话,应该学习像藏地三大文殊之一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一样的法本,这是完全正统的非常珍贵的法本。

学习《心性休息》的过程中,我以为刚开始人可能比较多,慢慢会减少,到最后只剩我一个人了。但现在看来,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我们也很随喜!

我自己到佛学院已经三十年了,其间研究和学习佛法从没有间断过,在座熟悉我的人应该都比较清楚这一点,所以我并不是在这里自吹。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像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著作那样的法本,因为它具有一种殊胜的力量——佛教讲的加持力,并具有近代的传承(近传),还直接地传授窍诀,一代一代地一直传到上师如意宝那里。

《大圆满心性休息》我讲了好几次,这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吧。因为年龄已经这么大了,以后还有可能讲吗?很难说。所以,我希望这次传讲,大家都能善始善终。

我看了一下,大家之前隔了一两个月,但现在还都在认真地听课,这一点我比较满意。而且总体上讲,大家对《心性休息》的法本有这样的信心,也是比较好的。

努力掌握甚深佛法

在学习本法的过程中,大家应该有心理准备:有时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内容,比如依止善知识、皈依、发心等;有时可能遇到比较复杂、甚至特别难懂的内容,希望大家不要失去信心,一定要很认真地去听。

佛法不全是简单的内容,如果天天讲浅显易懂的问题,恐怕谁也不会懂得佛教的深奥。我们现在这一代人是佛教的继承者,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简单道理要懂,对今天要讲到的阿赖耶识等难懂的道理也要明白,但这样的道理在《心性休息》中不太多。在座的听众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据我所知,很多人的智慧和文凭还是不错的,你们应该学会深一点的法。

但我感觉,很多人不像藏地寺院的修行人那样对五部大论很有信心。我们开讲五部大论的时候,听课人数并不多。我有时想,你们很多人是不是故事根基啊?一听到故事就很感兴趣。

我到大学里面演讲也不敢讲深的内容,一讲深的就全部都睡着了,我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面。所以不管到哪个学校,一讲到压力、感情、幸福、快乐……大家的表情都还比较不错。一讲到如来藏、阿赖耶,或者中观应成派、自续派以及唯识宗的依他起等,好像几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个感兴趣的,全在打盹。这时我就觉得:“今天转F轮很不成功,干脆还是回到故事上去。”虽然我也不是很擅长讲故事,但也没办法。

今天听课的过程中,大家对个别难懂的内容需要做些思考。另外,也希望大家以后认认真真地学习中观的空性、因明的推理和《现观庄严论》中诸佛菩萨的功德、现相和实相的道理,以及《俱舍论》中对万法的辨别,尤其是心和心所的分类等,对一些专用名词也应该熟悉。

转变学习习惯

然而,很多佛教徒都是很现实的,我也基本知道他们的心态,那他们是如何现实呢?就是每堂课的内容一定要用得上。哪有这样的知识啊?好像全都是要像快餐一样的。如果用不上,他就没有兴趣,还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与我的生活毫不相关,一定要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行”。

其实,这是对追求真理的方法不了解。当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必要学一些贴近生活的知识。但是如果整天只求这些的话,那学物理、化学、生物、几何等高级科学的时候,你也没办法当场就跟这些专业知识相应。所以,希望佛教徒把这个习惯转变过来,不管遇到什么知识,一定要抓住其重点和要诀,这一点很重要。

第四品 业因果

业因果品分四:一、略说本体;二、广说自性;三、结尾;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略说本体:

今天讲到《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四品业因果品。分为略说本体、广说业因果之自性、结尾以及回向本品善根。首先是略说业因果的本体。

佛说三有诸苦乐,由昔所积业产生。

两千五百多年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已在相关经典中说到,色界、无色界、欲界,这三界所有的痛苦和快乐,都是由众生前世今生所积累的业而现前的。因此,世间人的苦乐各不相同。

很多人经常说:“为什么别人很快乐,我很痛苦?为什么别人的身体很健康,我的身体经常得病?”其实,这与前世的善恶业有一定关系。《俱舍论》第四品中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意思是说,这些形形色色的世间界,都是由众生的业所产生的。

关于业的详细分类,很多世间人可能并不是特别清楚。将来,大家应该花一定时间去研究业的分类、差别、本体、造作方式、业果以及业灭尽后所呈现的果位等道理。

业果不会虚耗

不管善业还是恶业,始终都不会耗尽。《百业经》中说:“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众生所造的各种业,不要说一年乃至百千万年,即使是在一百劫中也不会毁灭。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你认为今天杀生或偷盗没有被人发现,就不会有什么果报。实际上,即使这辈子、下辈子都没有被人发现,可再过几世以后,所造的业都不会耗尽、消失,因缘成熟时,果报一定会现前。对这样的因果道理,每个人应该认清并有所敬畏。

智者应谨慎取舍因果

藏地人经常说:“这个人是好人,因为他具有因果正见。”这是藏地民间对好人的判断标准。其实从行为上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足因果正见。有些人不具足因果正见,也不懂相关的道理。现在网上和现实中的一些人,行为的确特别可怕,但是他自己也不明白,极其愚痴,这样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果报。

《白莲花经》中说:“业作一切如画家。”善业和恶业就像画家一样,会做很多事情。一个好的画家可以描绘山河大地、好人坏人……什么都可以画出来。同样,我们造善业会产生善的果报,造恶业会产生恶的果报。因此,谨慎取舍因果对每个人来讲都很重要。

其实,取舍因果不是为别人做的,而是与每个人自身息息相关的。因为,你现在的善恶行为,会导致自己将来感受苦和乐。比如说有一个老师劝学生不要造恶业,一定要造善业。但有的学生会想:“老师天天都说这些干嘛,我们造业跟他有什么关系?”其实并不是跟老师有关系,对老师来说,他自己尽力取舍因果就可以了,但他觉得很多人不谨慎取舍因果非常可怜,于是以悲悯心引发而劝大家行持善法。因此,如果有人劝请积善去恶,我们也应该乐于接受,这才是智者的行为。

以上讲业的本体。下面“广说自性”分为修世间法和修寂灭的出世间法两个方面,修世间法又分为略说、广说、断除之理三个方面。

甲二(广说自性)分二:一、修世间之法;二、修寂灭之法。

乙一(修世间之法)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断除之理。

丙一、略说:

黑白二业行轮回,即是十善十不善。

略说部分,分为不善业和善业两方面。不善的业叫做恶业或黑业,善的业叫做善业或白业,它们会分别在轮回中产生痛苦和快乐。

《宝鬘论》中讲:身体要断除杀生、偷盗、邪淫,语言要断除妄语、粗语、恶语、离间语,心里要断除贪心、害心、邪见,总共有十不善业。断除了十不善业就叫做十种善业。如果造这十种善业或十种不善业,就会分别产生将来的快乐或痛苦。如《念住经》中云:“不善恶趣受痛苦,善业善趣得安乐。”行持不善会转生恶趣,感受痛苦;行持善业会转生善趣,获得快乐。

然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可能都知道善和恶的概念,但真正能断恶行善的人却很少。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多数都非常盲目,不善业基本每天都在做,而善业却很少行持。只有有信仰、懂因果规律的少数人会守持这样的规则和要求,他们从小就对行持善业非常重视,对造作恶业特别排斥;即使有时因为业力现前、生活逼迫等原因造了恶业,也会尽心尽力地忏悔。

业为种种差别之因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世间苦乐都是由善业和恶业而形成的。《业分辨经》中说,有一次,婆罗门斗达之子尼珠问佛陀:“世间人有些长寿、有些短命,有些健康、有些多病,有些相貌端严、有些非常丑陋,有些权势强大、有些地位卑微。此外,种姓有贵贱,财富有丰乏,智慧也有高低等。世间有许多此类不平等之事,这是什么原因?”

佛陀说:这是因为每个众生前世所造的业不同,业有上中下三品,造作的意乐和行为也都不同。佛经中对此还有广说。

今天在座的每个人,行为和心态等情况都不相同。对于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世间学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我看了那么多书、接触那么多人之后,归根结底,还是认为佛教当中“具有业”的道理说得最清楚。

因为各种差别不可能是无缘无故而产生的。既然有因和缘的话,那这种因缘并不是身体上的因缘,而是心上的种子有差别。正因为种子不同,人们从小就都不相同。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相貌、智慧、性格、福报、工作能力等也都是不同的。我们家乡就有一对双胞胎,一个从小特别爱打架,一个特别爱行持善法。虽然他们形象基本相同,但性格截然不同,长大之后的福报也不相同。

既然出生因缘相同的双胞胎也是这样截然不同,那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包括今天听课的每个人,确实生活处境也都不相同。有些人特别痛苦,连生存都很困难;有些人各方面都非常有福报;有些人可能在某方面还算可以,但其他方面就不尽人意,比如长得还可以、但特别贫穷,财富特别丰裕、但身体不好……有很多很多的差别。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大家也可以好好思维。思维时应该想,我的心上有前世不同的种子成熟了,因此今天的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到,今天的行为也会影响到我的未来。通过这样思维,很多人就会对因果不虚产生信解。

最究竟时无善恶

虽然行持善法获得快乐,造作恶业感受痛苦,但到最究竟时是无有善恶的。如《入中论》中说:“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这个颂词之前的部分,讲了造作善恶业会分别感受快乐和痛苦。但这里讲,到最究竟的时候,佛陀也说了,善和恶都找不到,是空性的;我们何时通达了此理,就已经获得了解脱。但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佛陀在经典里遮止了凡夫人去思维业因果。因为这是甚深的道理,即使思维也不一定能得出很好的结论。

有些人说:“如果有前世,我为什么看不到?如果我前世真的造过善恶业,那我为什么想不起来?”这是一种比较愚痴的问题。哪怕这辈子确实发生过的很多事都想不起来,更何况是隔了一世的事情?而且众生还具有胎障等各种迷惑的因缘。所以,凡夫人以自己的智慧来发现业果之理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对于业果,我们一定要跟随具无比智慧的前辈大德和佛陀的教言。应该通过圣教量来认识业果并产生定解,这相当重要。

下面广说业。它涉及到业的依存之处,到底是身体还是心。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学好。

丙二(广说)分三:一、所依;二、能依;三、果报。

广说业包括所依、能依、果报三个部分。所依是指业依靠什么而存在。众生都会一世一世地死亡,死时身体已经灭了,那业到底依靠什么在百千劫中不毁灭呢?这就要讲到业的所依——阿赖耶。能依业,讲业自己的本体是什么。最后讲业成熟的果报。本品对很多人来讲很重要,尤其是以前不太信仰佛教的人,应该好好去研究。

丁一(所依)分十: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二、识积业之方式;三、宣说识位;四、各位之识;五、宣说三界以何者为主;六、融入方式;七、各自分类;八、无色界心依四名蕴之理;九、认识四禅无色界之心;十、欲界识一异之理。

戊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

首先,业的所依分为十个科判。第一个是宣说阿赖耶和阿赖耶识。

虽然不同宗派有不同说法,但不管善业还是恶业,都是依存在阿赖耶上,就像钱存在银行里一样,阿赖耶比喻为银行,业比喻为钱。当然,钱存在银行也可能会被小偷偷走,但业会不会被“偷走”呢?如果出现了特殊对治力,业也有中间消失的情况。

所依无记阿赖耶,如镜无念本体上,

不分别境明清识,作现基故如明镜,

彼中取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

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

辨别彼即染污意,不辨别彼为意识。

这里对唯识宗的八识讲得很清楚,汉传佛教中也有相关论述。希望大家通过这个颂词分清如来藏、阿赖耶、染污意识、意识、五根识,作为佛教徒应该清楚这些道理。

当代一些比较出名的引导千千万万人的学者、教授、科学家,我也看过他们的一些论述,也许他们有不同的说法,但关于阿赖耶到底是什么,好像他们自己也不是很明白,那更何况一些普通的佛教徒?所以希望在座各位通过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懂得什么是阿赖耶,这很重要。

首先,我讲一下颂词的字面意思。《大车疏》中注释的篇幅比较多,颂词的字面解释比较靠后,你们方便的时候自己看。

“所依无记阿赖耶,”刚才讲了,所谓的业存积在阿赖耶上面。“阿赖耶”是古印度语,也叫普基识、藏识,或含藏识——因为它上面存积很多业,就像仓库一样。

阿赖耶是什么样的一种心识呢?它是所依——业依靠的地方叫做所依,它是无记的。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讲:阿赖耶的本体是无记法,行相是缘广大的器情世界,具有五遍行心所。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也讲到,阿赖耶的本体是无记的,是一种不善不恶的无记法。

“如镜无念本体上,”就像镜子一样,阿赖耶无有任何分别念。所以,无垢光尊者用镜子来比喻阿赖耶,因为它是不动摇的、没有分别念的。

“不分别境明清识,”此处讲“阿赖耶识”,阿赖耶和阿赖耶识这里是分开的,阿赖耶是不动摇的,当然,它们的本体是一个心识。但如果将阿赖耶与阿赖耶识分开来讲,那么镜子是阿赖耶,镜子上的明清部分叫做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也没有分别。学过因明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白色、那是黑色,这是善的、那是恶的……”,这叫做分别。而阿赖耶和阿赖耶识都是没有分别的。

“作现基故如明镜。”不分别对境的一个明清的识可以作“现基”——阿赖耶识能现前一切器情现象,是显现一切的基础,所以把它比喻成明镜。这里有个“明”,表示阿赖耶有一个明清的部分,叫做阿赖耶识。

“彼中取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此处讲五根识,对应的比喻是镜子中能显现各种影像——不动的镜子是阿赖耶,镜子的明清部分是阿赖耶识,在明清中能显现山河大地等的是五根识,就像人照镜子的时候,面容等都可以在镜中显现一样。这种显现同样没有分别,其自本体没有意念,就像镜中现的影像一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是五根识。因明中也讲,因为根识是现量,所以五根识都没有分别。

“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辨别彼即染污意,不辨别彼为意识。”眼识、耳识、鼻识等五根识和意识这六种识中的任何一识灭了以后,无间阶段的心识叫做意根,意根中产生的识叫做意识。《俱舍论》中说,六识灭尽无间产生意根。

在五根识等产生以后,意识在认知对境的过程中刹那刹那现起,这种刹那性的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六识灭尽之后产生的识,还没有执著、辨别对境,这是无分别的意识;二是缘五蕴而显现我和我所的识,可以辨别、执著对境,这叫做染污意识。

我看过汉地一位大德对八识的比喻:唐僧什么都不取舍,比喻阿赖耶;孙悟空刹那不停,也经常关注唐僧,比喻意识;猪八戒直接享用色声香味触五境,比喻五根识;沙和尚一直保护唐僧,不管发生任何事都在跟前,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地与他形影不离,以此比喻染污意识经常缘阿赖耶和五蕴取境。

当然,这是比较粗大的一个比喻。比如猪八戒是有分别的,而五根识没有分别,如果直接这样比喻的话,肯定有一定的不同。

不管怎样,大家一定要细致了解七识聚,即阿赖耶(与阿赖耶识算作一个)、意识(第六意识与染污意识算作一个)和五根识。

两种阿赖耶

按照《心性休息大车疏》所讲,阿赖耶分为两种:一是本性真实义阿赖耶,二是种种习气阿赖耶。

什么是本性真实义阿赖耶?《文殊净智经》中说,阿赖耶是一切的现基,是轮回和涅槃的基础。而心性的本来面目,远离四边八戏的光明无为法,就叫做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它是一切轮回和涅槃的本初,也可以称其为如来藏或一切万法的真实自性。

还有一种是种种习气阿赖耶。由于众生没有认识本性真实义阿赖耶而起现无明,继而产生各种习气,这些习气就显现于世间当中。此时,它是以离戏的方式存在的,而不是以真实本性的方式存在,这一点很重要。

也就是说,轮回中的善业、不善业,随解脱分善业、随福德分善业,都可以积存在阿赖耶上面,但并非是以固定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离戏的方式存在。

为什么是以“离戏”的方式存在呢?因为,善恶业积在阿赖耶上,而阿赖耶的本体又依于远离四边八戏的心性。《宝性论》中也有相关比喻:四大及其组成的世界居于空中,大地依于水,水依于风,风依于空,空则不依靠任何东西;同样的道理,众生的业依靠在清净的心上面,清净的心不依于任何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缘起,你们方便的时候再三看一下《宝性论》的这个教证。

本性真实义阿赖耶不依靠任何法,就像器世界没有依靠一样;虽然没有依靠,但是它也可以存在。而暂时来讲,业是依靠心,心就是阿赖耶,阿赖耶真正的本体又依于远离四边八戏的心性。

就像地球居于空中,却不会掉下来。原因是什么呢?按照天文学的说法,是由于万有引力等规律。同样,虽然业的本体是空性的,但暂时来讲,依靠它的规律也可以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现象。

《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应当了知所离、能离、离基、离果,这在佛教中很重要。所离,就是我们所要离开的,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八识聚及流转轮回的各种善恶业习气;能离,就是能断除习气的随解脱分和随福德分善业;离基,就是本基阿赖耶、本基如来藏;离果,即离开所有习气的果,就是最后获得一切圆满功德。

《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讲到,阿赖耶分为异熟阿赖耶和种子阿赖耶。异熟阿赖耶是已经成熟的万法的依处;种种习气阿赖耶则是习气的依处,其上可以成熟很多习气,进而显现山河大地等整个世界。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专门讲了阿赖耶可以积累习气的道理:阿赖耶是无分别的,其上可以积累无色界习气;阿赖耶识和五根识也没有分别,但是它有明清的心识部分,其上可以积累色界习气;意识和染污意识上,可以积累欲界习气。所以,无色界、色界和欲界的习气,分别积累在阿赖耶、五根识和阿赖耶识、意识和染污意识上面,这样会成熟各种各样的习气。

三大习气

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中还讲到,众生有三种习气,即身体习气、心识习气和外境习气。

因为有身体习气,我们在六道轮回中会现前各种身体——可能会变成动物,也可能变成人;可能变成南非人,也可能变成其他地方的人。有些人经常说:“我前世可能是藏族人,你看,我一来到藏地,很多人都说我特别像藏族人。”可能你确实有藏族人的习气。而有些人可能有非洲人或印度人的习气。这是身体习气。

还有意习气。“意”指阿赖耶识、五根识等七识聚。因为有意习气,就可以出现六道众生不同的心识,比如动物的七识聚或人类的七识聚等。

还有一个是境习气。有了这个习气,你的面前就会呈现各种外境。

我们做梦的时候,这三种习气也会发挥作用,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心的习气,所以做梦时有梦中的意识;因为有外境的习气,就会出现梦中的外境;因为有身体的习气,也会出现梦中的身体。

有时候,我会梦见自己变成了其他人,有些人也会梦见自己变成了动物等形象。因为每个众生确实都有这三种习气,所以将来就可能出现不同众生的心识、身体和外境。比如,很有可能现前海洋动物的心识、身体和外境,就像梦中的业力习气成熟一样。这就是三大习气。

阿赖耶相续存在

所有习气都依存在阿赖耶上,但依存方式有所不同。可能有些习气先在意识上,然后在染污意识上,但意识和染污意识的本体跟阿赖耶从来没有分开过。

还有,在酣睡的阶段,粗大的分别念已经灭尽,六识聚已经融入阿赖耶;或者在中阴身的阶段,有些识聚不明显,也是存在于阿赖耶上;转生到色界、无色界时,有些识聚也是不明显的。

另外,有些动物很长时间处于无念状态,但是它的心识是一直存在的。很多心理学家和动物学家都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它还有心识。其实,按照佛教的观点就非常容易解释。同样,人死后的中阴阶段,如果承认阿赖耶就非常方便理解,根本不用担心意识会断绝。

在佛教的任何一种观点中,都没有说心识一定要以粗大、明显的方式存在,不仅中阴身阶段某些识不明显,即使酣睡时也不会出现意识,连梦都没有。因此,我们有必要明白佛教的各种道理。

无垢光尊者的《宗派宝藏论》中讲,直至金刚喻定之前阿赖耶一直存在。由此可见,虽然证得八地菩萨时,七识聚都会转依(转依之理将来在《经庄严论》中也会讲到的。在这里,阿赖耶转依为法界性智、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染污意识转依为妙观察智,意识转依为平等性智,五根识转依为成所作智,最后七识聚转依为五种智慧),但不管是否转依,按照无垢光尊者所说,阿赖耶的本体就像河流一样相续不断,直到成佛之前,都以刹那性的方式存在。

现在很多物理学家也认为,人死之后应该还有一种非物质的心识存在。最近,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很多方法进行观察,认为人的心识与身体不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的。

十多年来,我翻阅了很多西方科学家的相关论著,有时对他们的说法不是很满意。昨天中午,几位央视记者来采访,他们谈到电影《超体》,认为其中所说的是佛教当中一种很高的境界。我说不一定,因为我大概了解过这部电影。很多人认为大脑是心识存在的基础,而且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心识是大脑的产物,或者将大脑作为主因来研究。但大脑毕竟是物质,如果像他们那样承认的话,就无法判断心识的甚深问题和相续问题了。

所以,对于佛教密法的中阴法门,以及显宗当中阿赖耶和业的相续,佛教徒还需要去钻研。

应当认真研究业和阿赖耶

现在,个别西方学者喜欢用佛教大圆满“车确”、“脱噶”的引导法来写博士论文和研究生论文。我不赞叹这种做法,因为这个领域必须经过灌顶、实修才可以进入,就像一般外人不能进入某些特殊的医学实验室一样,佛教的这个领域你也没有必要随便进入。

如果真想研究佛教的一些甚深领域,你可以研究业的本体、分类,心识的本体、分类,阿赖耶的本体、分类,以及更深层次的道理。这些道理在相关的经论中都有论述,尤其是藏传佛教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的论著。还有,宗喀巴大师也有一部关于七识聚的论典,不知跟自宗观点是否相合。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翻阅过一本厚厚的宗喀巴大师对《现观庄严论》的注疏——《金鬘论》,该论后面部分有对八识聚的专门论述。那时我刚出家,对业和阿赖耶还有一些怀疑,也比较感兴趣,在花了很长时间分析这些问题之后,彻底被这方面的哲理所折服。

从那之后,虽然现在我有时候想不起阿赖耶的一些道理,但也不会像现在有些人那样,认为佛教的观点不合理而想要辩论。因为当时我已经用所有的智慧去探索,却发现相关经论中的每一句话都说得非常清楚,每个道理都非常甚深,最后我对每一句话都没办法产生怀疑和邪见了,所以我已经没有力气再去辩论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首先研究一下佛教的业因果。当然,对此完全相信的人不用特意去研究。但是还有些人就非常反对,这样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稍微有一点道理的,他还是有一些知识;一种是固执己见,没有任何道理而不信:“我才不信这个,我不想学,也不想看,这个不好!”但是不好的理由他说不出来。现在有些佛教徒的家人就是这样。而在学会里,有些人的家人对佛教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采取中庸的态度。

总之,业和阿赖耶的道理很重要,希望大家再三看一下《大车疏》中的相关道理。

安住阿赖耶、阿赖耶识≠认识法身

如果讲到一些密法窍诀的时候,阿赖耶跟法身在认识方面还是有很多差别的。

现在,有些人安住在比较明清的状态时,就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法身。所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的《句义宝藏论》《法界宝藏论》中专门讲了阿赖耶和法身之间的差别。虽然法身也是明清的、无有分别念的,阿赖耶识也是明清的、无有分别念的,但这两者是很有差别的。

我翻译过的《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全知麦彭仁波切造论,法王如意宝注疏)中,也讲了什么是阿赖耶识,什么是真正认识的觉性,这两者差别非常大。现在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但也许是住在阿赖耶识的状态当中。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经常讲,新龙的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常去看色尔坝的意科喇嘛,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

当时,列绕朗巴大师说:“你们色达和多科一带的修行人,都住在大圆满境界的门槛上,还没有真正进入。”意科喇嘛就跟列绕朗巴大师开玩笑说:“那你知道他们在门槛上的话,就把他们推到里面去吧!”列绕朗巴大师说:“我是需要养家糊口的人,不敢得罪他们,我不敢推。”

意思是说,列绕朗巴大师已经发现了很多修行人住在阿赖耶识上,还没有进入法身的殿堂,意科喇嘛就说,你应该批评他们,把他们推进去。由于当时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在色达一带显现在家身份,所以开玩笑说不敢推,如果得罪了这些修行人,可能很多供养都没有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当时藏地有一部分修行人,自认为已经认识了大圆满。因为他也是能安住的,安住时也是没有分别的,也是明清的,也是非常舒服的。但实际上,他安住的不是真正的觉性,而是一种阿赖耶识的境界。

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论著当中,讲到了认识法身与阿赖耶之间的差别:一个是真正认清了觉性,一个是没有认清觉性。《大圆满直指心性》中对这两者的差别也讲得很细致。但我们今天不是讲大圆满的修行境界,有些人可能也没有得过灌顶,因此这里只是稍微提醒大家一下。

汉地和藏地的有些人会不会也住在法身殿堂的门槛上?有些汉地修行人经常坐禅、安住,但他们是安住于一种明清的状态中,感觉非常开心,在微笑中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但这其实只是安住在阿赖耶识当中的快乐而已。

其实,阿赖耶识是轮回之因,并非真正的解脱之因。当我们认识真正的觉性法身的时候,它就是解脱的因,它会让我们成就的。

这里的一些老道友可能知道,当时我讲法王如意宝的《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时自己也感受很深:原来法王把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分析得那么清楚!因为,本来麦彭仁波切在《大圆满直指心性》颂词当中,就把这一点讲得很清楚,法王如意宝在讲义里,又结合自身的修行体验讲得更清楚。我当时译得比较古,基本是直译的,但这个法本现在好像没有了。我还没有死,法本就已经离开了世间,死了以后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希望修大圆满的人分清阿赖耶识和觉性的差别。无垢光尊者的《四心滴》中对此也有分析。但这些是修行上的问题,我们今天讲的是理论上的剖析,修行上和理论上有些地方的范畴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