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21

下面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现在是讲业因果。

我们平时学的业有善业和恶业。很多人觉得,如果说因果报应是业的显现,那么业又怎么会跟人的身体和心一起“待着”呢?大家通过这次学习业的所依——业是依靠什么,就会知道业其实是依靠我们的心。

关于心,上堂课已经讲了:欲界众生的心,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一种次第的融入方法;同样,白天醒来的时候,八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或称染污意识)、六根识——也会次第起现。

通过这次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我相信很多人会很清楚地认识到:“哦,原来我们的心识是这样的!”

我看过很多心理学书籍,包括东方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古希腊心理学。但是始终感觉,佛教分析得尤为透彻。因为它的分析方法可以涵盖所有心理现象的分类,同时,它也更进一步地揭示了深层次的一些道理。

比如说,西方哲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潜意识”,可能很多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但是在潜意识理论中,根本没有讲到阿赖耶那么深层的道理。也就是说,我们心识当中比较隐藏的、今生的习气,被称为潜意识。除此之外,前世的道理它一概没有涉及,后世的道理也没有涉及,而且今生的心识当中,阿赖耶乃至光明的心识也都根本没有讲到。

心识的层次

所以我们在分析业的时候,应该先了解心识具有什么样的层次。

我们大多数人可以感觉到的心识是六识。依靠光波、声波等外境能产生眼识(我们的眼睛虽然看不见细微的微尘等,但能看见粗大的物质)、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再依靠忆念而产生意识。在佛教当中讲,这六识是比较外层的、非常粗略的心识。

再深一层是染污意识。这个染污意识是指,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我”的执著——我今天去听课、我今天去吃饭、我早上醒过来了、我晚上睡觉……这是在五根识基础上进一步的执著。

五根识之后会产生意识。意识是分析五根识所缘的识——眼睛看到的是红色,耳朵听到的是妙音……这是作为“判断者”的意识。

意识再进一步深化叫染污意识。

染污意识再进一步深化,当所有意识都慢慢消失的时候,是深层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遍于所有识的一种明清、无分别的意识——这个一定要承认,否则,分析五根识是他体还是一体的时候就很麻烦。

阿赖耶识的本体是阿赖耶,它是很深层的一种心识。但是不承认阿赖耶也不行,因为当我们完全处于酣睡、昏迷或者入定状态时,五根识、我执、粗大的意识全都没有,只有一种非常细微的意识。

这个细微的意识根据众生的类别而不同。比如我们人,基本上处于欲界粗大的意识状态中,不可能经常入定。但是,色界和无色界众生由于前世的业力,有些经常处在阿赖耶当中,有些经常处在阿赖耶识当中。

不管身体如何变化,这种识是不变的。比如人死的时候,粗大的意识都已经融入了,呼吸、脉搏也停止了,心脏也无法跳动了。但是此时,我们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意识,它储存了今生的所有习气。最后身体虽然烧坏了,但是阿赖耶识的深层——没有色蕴、只有受想行识四蕴组成的中阴身,就像梦中的身体一样,经过中阴又转世到其他地方。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前一世乃至无数世的习气和业力而来到这个世界。

“阿赖耶”的意思是没有活动的状态。不管在中阴阶段、睡梦中,还是平常活动的时候——此时有一些粗大的分别念,虽然意识会有不同的状态,但阿赖耶一直稳固地伴随着意识。

我们现在又在这个世界上住一段时间,最后又把身体放在这里,又带着今生积在深层阿赖耶上的很多善业和恶业而离开。之后,我们有可能变成一个旁生,又变成一个人……这样的意识就在轮回当中一直流转着。

知道了这些,我们不得不想:我确实不是无缘无故来到这个世界的——就像现在唯物论所说的那样,人就只有一世。如果是那样的话,为什么同父同母的两个孩子,性格、智慧、苦乐等会有很多不同?其实,人间的的确确有很多无法想象的业力在出现。

如果承认佛教当中很深层的阿赖耶等意识的状态,就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不可退转的信心。同时自己也会知道,原来生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人死如灯灭”。人死之时,身体虽然像灯灭一样没有了,但是意识又带着今世所有的善业和恶业,经由中阴而投胎,就像晚上睡了一觉,明早又醒过来了一样。

很多人都说:“阿赖耶识比较深,我已经退下来了。”我也知道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退下来。如果我讲比较简单的话题,比如工作、如何赚钱、如何发财、如何谈朋友等,可能听课的人就越来越多了,经堂里面可能都坐不下了,但我不会讲这些。

那天刚开始讲阿赖耶的时候,经堂里面坐得特别挤,从今天开始可能慢慢不会那么挤了,网上也不那么挤了。但是我们不需要很多人,只要有个别的人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心是什么样,轮回是什么样,我们活着的时候业是依靠什么而存在等问题,就可以了。

认识到这些以后,有智慧的人不得不承认,原来我们每个人的确都是带着业而来的,最后离开的时候也要带着善业和恶业而去,因此很多财富不一定用得上。

有些人特别喜欢钱,但是你死的时候,钱再多也是存在银行里面,没办法带走。有些人还来不及说出银行卡密码就已经死了,最后银行就发财了。所以,在阿赖耶上面存一些善根,应该是更加有智慧的选择。

戊七、各自分类:

色界自识四禅定,住于阿赖耶识中,

偶生取境细微识,多时等持中安住。

如前所说,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众生,有些我们眼睛确实看不到,但是依靠佛教的教义应该承认其存在。在欲界上面有色界,色界有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学过《俱舍》等阿毗达磨及其它小乘经典的人都会知道这个世界的状况。

“色界自识四禅定,住于阿赖耶识中,”在色界禅定中的天人经常处于阿赖耶识当中,因为他们有一种明清的识。

在《俱舍论》当中讲,四禅有不同的状态,第一禅有寻和伺——粗大执著的“寻”和细微耽著的“伺察”,第二禅有喜和乐,第三禅有出息和入息。这些都属于禅定的八种过患。到了四禅,这些过患都没有了,完全处于一种光明的境界当中。

“偶生取境细微识,多时等持中安住。”我第一天也讲了《如意宝藏论》中的相关道理,其实这里也讲了。

这里说,色界天人是在阿赖耶识当中安住,偶尔产生一些意识。禅天的天人享受天界的光明,除了净居天以外,大多数都是凡夫位。他们经常处于非常细微的意识当中,不像我们有粗大的分别念和烦恼——贪心特别大、嗔恨心特别大,有时候邪见也特别重。一般来讲,色界天人没有这样粗大的意识,只有细微的意识,大多数时间处于禅定当中。

我们有些道友也是,很多时间都在睡觉,晚上要睡八九个小时。他们也像天人一样,大多数时间都是入于“三摩地”。我相信他们不是烦恼的昏睡,应该是入于一种“光明境界”。

其实禅定当中一定要有智慧。《亲友书》中也说,无有智慧的禅定或者无有禅定的智慧都是不究竟的;而既有智慧也有禅定的话,轮回的大海就会像蹄迹中的水滴一样很快干涸——这样修行的人很快会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所以,我们学习禅定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智慧,否则光是处于阿赖耶识的光明界中是无法解脱的。有些人的修行可能经常处于一种特别明清的状态中。有些道友特别喜欢修明清的状态,但是这个明清的状态,如果没有好好分析的话,很有可能是阿赖耶识的状态。这样修修修,最后会变成什么呢?就是四禅天。所以这也是不究竟的一种修行,一定要注意。

以上讲了色界的道理,下面讲无色界。

戊八、无色界心依四名蕴之理:

无色界之自地识,即是阿赖耶自性,

空无边等之四处,住于一缘寂止中。

心相续依极细微,受想行识四名蕴,

一缘寂止劫不醒,亦未播下善种子。

“无色界之自地识,即是阿赖耶自性,”这里讲到无色界,实际上,无色界众生处于一个很细微的意识状态当中,即无色界自地的意识,它是阿赖耶的自性。大家都知道,阿赖耶连明清也没有,是一种不动摇的、非常深层的意识状态。那时既没有呼吸,也没有心跳。

“受想行识四名蕴,”因为无色界的众生有受想行识四蕴,这四蕴依靠一种意识的身体,也叫做意生身,就像我们梦中的身体一样。在梦中,我们的肉身放在这里,而意识的身体有时会跑到很远的地方去。

昨天晚上,我的意识的身体就跑到了很远的地方,也接触了很多死人、活人。我遇到了一个很多年前认识的老头子,还跟他说话。早上醒来我有点害怕:“我是不是要死了?”后来想肯定不是。

所以有时候,我们这个意识出去以后可能会经历各种事情,这是意识身体。

“空无边等之四处,住于一缘寂止中。”无色界可以分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总共有四种处。这四种处都是住于一缘的寂止状态当中。

按照《大毗婆沙论》所说:“空无边处二万劫寿,识无边处四万劫寿,无所有处六万劫寿,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劫寿。”他们安住的时间特别长,一直处于一缘的状态。“一缘”就是什么外在的执著都没有,处在一种禅定的状态当中。

“心相续依极细微,”他们的心相续依靠一个非常细微的意识,不像我们现在非常粗大的受想行识,他们连肉身都是没有的。

像这样的道理,现代科学等很多知识都根本没有涉及。

“一缘寂止劫不醒,亦未播下善种子。”因此,无色界众生在一缘状态中很长时间不醒,也没有种下善根的机会。而且,因为他们处于一种愚痴的状态,所以还会增长愚痴。

得人身时多修善

大家在修行的时候也应该知道这些。有些人认为,转生到天界去应该是很好的,但实际上,转生天界也没有什么快乐的——色界天没有什么快乐,无色界更没有什么快乐。而且,他们根本没有办法种下任何善根。而我们人间的确有种下善根的机会,所以很多前辈大德说,人身比天人的身体更重要。

《观无量寿经》中也说过,在人间守持一天斋戒的功德,在天界等其他界的一百年中也无法获得,而我们有这样的机会。《不退转经》中也讲,在别的清净刹土当中,用千百万年所积累的资粮,欲界众生用一顿饭的功夫就可以完成,而且可以增长这种善根。

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一方面我们处在娑婆世界中,“苦才是人生”,人生中还是苦比较多。我看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每天统计一下自己的心态是苦多还是乐多,可能大多数都是苦多一点。

如果我们做个作业,统计你一个月当中的心态,每天是高兴多、痛苦多,还是无记多?可能很多人会说痛苦多一点。因为很多人的生活当中,好像不如意的事比较多。古人也是这样讲的,但是现在好像更加明显,这个也不开心,那个也不开心,即使因为有些事情而开心,但很快就感受不到了。

因此,一方面,人生确实苦比较多,有时候可能会产生厌离心;但是另一方面,只要我们愿意行持善法,还是会有非常好的机会。

在座的各位,获得这样难得人身的时候,应该尽量地行持一些善法。前段时间我也跟大家讲过,每一个佛教徒,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至少平时手里要拿着念珠。我在这里要规定,希望听我课的人,除了身份非常特殊的,比如军官等,不拿念珠也是可以的;但是大多数人,希望你们手里经常拿着念珠,并不是给我看一下就可以,而是一定要长期地念着。

以前,法王如意宝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把念珠挂在耳朵上,因为法王拿的念珠一般是很小很小的,醒过来的时候就马上拿下来念,一直是这样的。我们现在虽然做不到这一点,但是也希望大家,一是经常行持善法——拿念珠等;二是很多在家居士可以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受自己能受的戒律,你不一定要出家。

出家的话,可能你没有想到,出家还需要很多手续,也有很多戒律和约束。这样的话,自己应该先受持一些在家的戒律。同时,应该把每天的修学变成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样的人生非常有意义,否则我们活在人间尽管做了很多事情,结果有些却不是种下善根的因,这样就太可惜了。

总之希望大家想一想,我们如果转生天界会是什么样?色界天经常处于一种光明当中,但是不会造善业,没有受别解脱戒等的机会;如果转生到无色界,也没有什么希望,你看“亦未播下善种子”,他们在八万劫当中连种下善根的机会都是没有的。

我们有些人也是这样,在人间活了几十年、一百年,好像也没有种下善根,反而造了很多业;最后离开人间的时候,带着阿赖耶上的很多恶业就转生到后世去了。到了后世,你前世所造的很多恶种子一定会成熟的。

有些人这辈子没有造什么罪,但的确因为前世积累的福报不够,今生很多事情都无法成办;有些人今生虽然没有造什么善业,但是以前世的福报,即生当中什么都成办了。所以我有时候想,这些不一定是他们努力的结果。

比如很多人喜欢钱,特别羡慕比尔·盖茨、马云,但他们有钱肯定不仅是今生努力的结果。我看过他们的很多传记,其实他们那样的勤奋很多人都在付出,甚至还超过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但就是做不出来,只有他们个别人做出来了,这也的确是前世的一种因。

所以,你们这次学《心性休息》要明白,业是怎样在阿赖耶上存在的。阿赖耶的深层有很多业的习气,就像一些资料拷在U盘里面,U盘可以带到别的地方去,而电脑不用带走;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业在阿赖耶的“小U盘”上被带走,而“电脑”这种东西就可以扔到尸陀林里面。这个比喻可能不是很确切,但是个别初学者也可以暂时这样考虑一下。

戊九、认识四禅无色界之心: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

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

投生漂泊轮回处,故当从中得解脱。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下面是总结性的宣说。四禅、四无色界的心,实际上是带着前世的业力——因为前世修了很多善法和禅定,这两者结合起来,他就变成了天人。过了一定的时间,他的业就全部尽了。就像手机里面充的钱,用着用着,到最后就欠费了,又要充50块钱、20块钱、10块钱……前果灭了以后,无色界和色界的众生也会死的。

“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投生漂泊轮回处,”他们经常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他们的心态是无记的——不是善的,不是恶的,也不是智慧的状态,而是一种愚痴的、颠倒因果的状态。所以,他最后还是凡夫,还是漂泊在轮回当中。

为什么说他是颠倒的呢?《大集经》中说,菩萨选择生处的时候,不会选择色界和无色界。

为什么不选择色界呢?因为色界有很多颠倒因果的想:本来是无常的东西认为是常有的;本来是痛苦的东西认为是快乐的——轮回是痛苦的,但他觉得非常快乐;本来是无我的东西认为是有我的,本来是空的东西认为是不空的;本来不是涅槃的认为是涅槃的。

天界众生有这四种颠倒。就像现在有些年轻人一样:无常的东西,他认为是常有的;痛苦的东西,他认为是快乐的;无我的东西,他认为是有我的……因为处于这么一个状态,所以没有意义地耗费很多时间,却不能通达真相。所以一般来说,菩萨不会选择投生色界。

菩萨也不会选择无色界。因为无色界的众生见不到佛、听不到法,也没有机会供养僧众——无色界众生经常处于禅定状态,所以肯定遇不到佛法僧三宝,而菩萨既想度化众生,又愿意投生在有三宝所依的世界当中,所以很多菩萨都不选择无色界。

“故当从中得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从色界、无色界获得解脱。

《无忧经》中讲得很清楚:“禅天无色业尽后,复坠地上堕地狱。”即使你转生到四禅天和四无色界,最后业力尽了也一定会堕入地狱等下界当中。《亲友书》中也讲过这个道理。

有些宗教也是因为害怕地狱而发愿转生天界。但是转生天界之后,如果没有获得解脱,还是会堕入地狱。

因此,我们为什么经常讲出离心?所谓的“出离心”,不仅要从人间出离,更重要的是,也要从天界出离,一定要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如果没有获得解脱,那我们的痛苦是无法间断的。这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一定要明白的道理。

以上讲到了四禅天和无色界的流转过程。虽然我们的肉眼见不到天界和地狱,但是通过很多道理来分析的时候,确实不得不承认其存在。因此,通过长期闻思佛法,你们会对这些甚深道理逐渐生起真正的智慧。这些并不是传说,如果不承认这些道理,那么生活和显现当中的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这一点应该明白。

戊十(欲界识一异之理)分三: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三、彼等一异之理。

己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

第十个科判讲欲界识一体异体的道理,分三个方面。首先讲,修习欲界的心应该会获得解脱。我们现在是住在欲界当中,通过欲界的修行——刚开始修十善,然后修出离心、发菩提心、行持六波罗蜜多等,将欲界的心修好了以后,暂时可以获得人天福报,究竟会从整个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可见,它是上菩提和下善趣的解脱因,所以我们一定要修欲界心。

如理修行欲心故,亦成上下解脱因。

欲界的心识跟色界和无色界是不同的,它比较粗大。而且我们住在南赡部洲,它是业力之地,不像在北俱卢洲和西牛货洲,造什么样的业也不会很快成熟。所以我们南赡部洲是最好的,造善业也有善业的果,造恶业也有恶业的果。在这个时候,好的话,我们有解脱的机会;不好的话,可能因为即生当中造的罪业,就永远没办法获得解脱。

这辈子一定要解脱

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到,这一辈子一定要获得解脱。《大宝积经》讲:“无量亿劫佛乃出,为诸众生作利益,汝等既得善趣身,应舍放逸求解脱。”无量亿的佛已经出世并转了三乘F轮,为众生造了解脱的因,在座的所有人,在得了善趣暇满人身的时候,一定要完全放下放逸、懈怠、傲慢、散乱,一定要求解脱——求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

确实如《大宝积经》中所说,无量佛陀来过这个世界,也给我们开示了非常多的法门。而且就像《金刚经》里面讲的,我们即生当中遇到《金刚经》的法门,并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面前种下过善根,而是在无量佛面前种下过善根。

所以,今天在座的人不是无缘无故来到这里听法。你们觉得:“噢,我以偶尔的机会遇到了一个上师,遇到了一部《金刚经》。”有些人以为这是靠运气。其实,这些的背后有很多因缘——我们以前做过很多善事,即生当中才遇到了这样的大乘佛法。因此一定要种下善根。

《念住经》中也说,欲界众生不管是种下善的种子也好,恶的种子也好,因为他们的心比较粗大,果报的成熟也非常明显,因此佛陀劝告我们一定要修行妙法。

欲界有这样的修行机会,我们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修错,要发愿一定获得解脱。然而当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大多数人都是求人天福报的,包括佛教徒。可能出家人稍微好一点,除了极少数以外,大多数出家人对求名求利的确不是很在意。有些出家人有点……好像不好表达,但是总的来讲还是很好的。

但有些佛教徒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获得一种人生当中的快乐。当然这也可以,但最究竟来讲,的确像以前噶当派大德在修心教言当中所讲,通过做善事求人天福报,确实能得到,但是将来这个业尽了以后,还是会产生其他的果报。

《杂譬喻经》里面有一个公案。以前,某处住有好几万僧众,其中大多数都是获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有一个施主前去供养——供养好几万僧众的话,那这个福报应该是很大的。僧众当中有一位年龄和威望最高的长老,他的胡子都白了,牙齿也没有了,大家都非常尊重他。最后作回向的时候,他说:“你这个大施主,这次作了很大的供养,将来会得到大的罪报。”

这时,僧众当中的很多人都觉得,虽然长老是证果的人,但是他可能已经老糊涂了,否则今天施主供养这么多的僧众,他怎么还说施主得大的罪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后来有些人问他:“您为什么这么说?”

大尊者回答:“你们可能只知道此中一部分道理,而不知道长远的道理。这位施主做这样的大供养,实际上就是想获得人天福报。这样的目的,依靠给僧众供斋的加持肯定会达到的。但是他将来得到这种人天福报的时候会产生傲慢心,不恭敬佛、不去听闻法、不恭敬僧众。以这样的罪业,他最后还是要在恶趣当中感受无量的痛苦。”

可见,他暂时是有这个福报,这是必定的,因为他发了这样的愿,但是从长远来讲他还是要堕落恶趣,因为获得福报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傲慢之心。

我有时候也感觉到,一些富贵的人,一些领导等,可能因为前世的福报,今生当中很了不起。但是他好像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因为有点钱,有点地位,有点才华……包括现在各种各样出名的人,比如艺术界的人,这辈子很火,无数的人开始追捧他,好像和他握个手都好几天不愿意洗;那种人就特别傲慢,好像自己的身体并不是骨肉组成的,而是金刚钻石组成的一样,但他们死的时候也是很惨的。

其实人生短暂的几十年,你再怎么傲慢,再怎么受人恭敬,最后还是要自己带着自己的业力离开。如果你在今生把谁都不放在眼里,还造很多业,可能确实会像刚才那位老和尚说的那样:“将来得大罪报!”

学会回向和发愿

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在人间做任何的善事,都要令它成为解脱之因,要学会回向和发愿。有些人可能不会回向,也不会发愿,每天都是想:“我自己要好好的,要健康平安。”刚才有一个领导供养僧众一百块钱,然后说:“你一定要叮嘱,我家里一定要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好像供养一百块钱就有一百个对联——很多很多的想法,全部都是今生的愿。

今生的愿也可以这样发,以三宝的加持,你肯定会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健健康康……都可以的,但是最终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我们应该以解脱为目的,这个很重要的。这时你的健康、快乐、幸福也自然而然会来的。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经常说:“只要我们把木柴烧得很好,灰自然而然会来的。”所以,只要在利他心的前提下回向,那人天福报自然会出现。

你们可能学过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四法宝鬘论》,其中也讲过,我们获得的人身一定要成为自他二利的解脱之因,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发愿很重要。以前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叫弥尔顿,他说:思想是一切的作者,通过思想的运作,地狱可以变成天堂,天堂也可以变成地狱。发什么样的愿,将来就会得什么样的果,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己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

前面讲了八种识,那么在白天,八种识当中何者是主要的存在呢?

白日七识多为主,余二一体为附属,

当知取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

无分别分阿赖耶,其余六识亦复然。

“白日七识多为主,”在白天是以六根识和染污意识这七识为主。不管吃饭、走路,还是做任何事情,大多数人都是以七识为主。

“余二一体为附属,”此时阿赖耶和阿赖耶识——其余的这两者,是一个本体,没有分开的。而且是以附属的方式存在——虽然存在,但是不明显,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隐没着。

“当知取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无分别分阿赖耶,”下面举一个例子。比如眼睛看色法的时候,我看到一个红色的柱子,眼识已经取了外面的境。此时,有一种没有任何分别念的明清的识。本来眼睛看对境也是一种无分别的识,它是很明清的,如果不明清看都看不到。这个没有分别的明清部分就叫做普基识,也叫做阿赖耶识。

同时,心的本体——它的底层或者说深层,没有动摇过,这叫做阿赖耶。

“其余六识亦复然。”同样的道理,我们听到声音、品尝味道、感受触觉、忆念事物……六根在取境过程中,阿赖耶和阿赖耶识都是以一体附属的形式存在。

比如听声音的时候,耳识有一种非常明清的、没有分别的部分,叫做阿赖耶识;没有动摇的深层部分叫做阿赖耶。

当然在这个时候,其他的识也有附属的。按照《释量论》的说法,多个无分别的根识可以同一时间产生,但是分别的识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所以,我可以在花园里面一边看花,一边听到声音。我们有些道友也是这样,一边吃酸辣粉,一边用耳机听课,还拿着香水喷一喷……色声香味都在同一个时间当中以无分别识接受。但是分别识只能有一个出现,你不可能同时产生“这个声音好听,这个东西也好吃”的两个分别念。如果有的话,就成了两种相续了。学过因明的人应该知道这一点。

安住“自境”

如果再进一步认识,阿赖耶的本体其实是光明的,光明与空性是无二无别的,那就是所谓出世间的解脱、如来藏。所以,我们现在的修行除了要超越六识、七识、八识,还要认识出世间的心性光明。我们不能天天都耽著外面的色声香味,这样是没办法修行的。无始以来我们都是这样,这是很危险的。我们自己真正的自境,实际上是心识的本体,它与光明是无二无别的。它是本有的,但很多人没有认识。如果一直向外缘取,我们会经常感受到轮回的痛苦,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危险。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只小罗婆鸟在空中被老鹰逮住了,它自言自语地说:“唉,我今天没有做对,没有听父母的话,如果住在自境——自己的环境,就不会这么惨的,都怪我没有听父母的话。”

老鹰问:“什么叫做‘你自己的环境’?”

它回答说:“我自己的环境是田地里。如果我在田地里待着的话,你根本就抓不到我。父母经常告诉我,不要跑到别的地方去,可我飞到空中去了,所以就被你抓着了。”

老鹰当时很傲慢地想:“不管自境也好,他境也好,这个小鸟还是很容易抓到的。”于是就说:“你说你在自境别人就抓不到,那我试一试,把你放在自境。”于是就把它放到了田地里。

小鸟到了田地里,就站在一块石头上,开始骂那个老鹰如何如何没有本事,不知道怎么骂的,我有点忘了,总之骂得很厉害。

当时老鹰特别生气,从高空俯冲下来准备杀它,这时小鸟马上一闪身,飞快地躲到石头下面去了,于是老鹰就撞到大石头上死了。

佛陀用这个比喻说明,外面的色声香味等六境实际上是他境,众生的心如果散在这六境上是很危险的,就像老鹰在别的地方会撞死一样。如果我们在自境当中——观身受心法四念处,就像小罗婆鸟在自己的地方一样,即使遇到老鹰那么强大的敌人,也可以保护自己。

所以,佛陀通过这种比喻让我们经常内观,不要往外散,应该缘正法、缘自己的心。如果以更深的密法窍诀来讲,不仅仅是观心念住、身念住、法念住等,更重要的是观内在的光明心——超越阿赖耶的更深层的心性,这更加有意义。

己三、彼等一异之理:

一缘眠时阿赖耶,梦中阿赖耶之识,

意识二者为一体,醒时一切一本体。

“一缘眠时阿赖耶,”当心专注一缘,就像无色界的众生,或者是我们处于酣睡、入定状态——还没有进入出世间的光明境界、安住在阿赖耶当中,这时外散的心识全部收在阿赖耶当中。

也就是说,我们在昏睡、昏迷或者世间禅定状态当中时,全部的识都与阿赖耶一体存在。

“梦中阿赖耶之识,意识二者为一体,”我们在梦中是什么状态呢?前面也讲了,从阿赖耶识当中产生意识,这种独头意识跟阿赖耶成为一体。

“醒时一切一本体。”醒觉的时候,阿赖耶跟八识聚成为一体。

归根结底,如果超越这八识、更深层次地去修行,就是光明心,这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当中讲得比较清楚。萨绕哈巴的《多哈道歌》里面也讲了,心是唯一的种子,它可以显现轮回和涅槃的法,也可以赐给我们一切所欲的果,所以顶礼像如意宝一样的心。

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像如意宝一样呢?实际上,这个心的本体的确是光明的,它是佛陀的本性,而不是轮回的本性,不是无明的本性。如果我们真的去修,它是可以现前的。

甚至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都是心的一种幻化。尤其像《大乘密严经》等经典所讲,所有外在的万事万物,在本体上都是没有的,就是心的一种幻现。《大乘密严经》:“种种诸识境,皆从心所变,瓶衣等众物,如是性皆无。”种种心识的对境全都是心变现的,瓶子、衣服等物质以及外面的器世界,其自性都是没有的。

这些道理只是我们不懂而已,如果懂的话就会明白,外在的现象都像梦中的现象一样,其实都是没有的。包括世间的痛苦、快乐,其实就是阿赖耶的显现。就像月亮的盈亏,只是我们认为它有圆满和亏损的时候,但实际上是没有的,外在的现象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心识的本体。

如果懂得心识的本体就会知道,它在法界光明的所依界当中没有任何差别,只不过是能依有差别。在《现观庄严论》第一品讲种姓所依时说:“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虚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我们的能依有差别,所以才有世间种种的差异——噢,这是瓶子里面的虚空,这是茶杯里面的虚空,这是经堂里面的虚空……这些能依有种种差别,实际上全是心性光明的一种现象。

但我们现在可能还不懂,因为没有大圆满或者密法的修行体验,光这样说恐怕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讲,我们要超越六识、八识,一定要入于心性光明,这是我们在座很多修行人的目标。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也讲了很多窍诀,意识和心识、光明和智慧,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我们一定要入于世间各种波涛般的心,入于最底层、最根本的心,那时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