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22

下面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四品,这一品很关键,主要讲到了阿赖耶——业的所依;本品后面还会根据《宝性论》的道理讲心性——心的本性。表面上看来,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好像跟《大圆满前行》有点相同,但实际上,这里面处处都有佛教当中很甚深的一些道理。

我前两天讲完阿赖耶以后心里很高兴。原因是什么呢?现在很多汉地佛教徒不懂业因果,虽然有些人也觉得业因果是肯定存在的,但它们是怎么存在的,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认为业因果好像是一种偶尔的因缘。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业,业存在于什么地方。

有些人认为,业可能存在身体上或者大脑当中,这都是现在西方哲学或者唯物论的一些说法而已。我们的大脑上肯定不可能存业,否则,大脑没有了或者毁坏了以后,业力也就消失或毁坏了,但那是不可能的。

前面已经从十个方面介绍了善业和恶业到底存放在什么地方,就是在我们的心上面,即心的最深处——阿赖耶上面。五根识、第六意识和染污意识是外在的、比较浅的层次,而再往里面、更深的层次就是所谓的阿赖耶。

业毕竟是世俗上的因果关系,因此这里并没有讲到最甚深的胜义光明方面,只讲到它存在阿赖耶的上面。所以,阿赖耶这种意识,对于任何众生来说,乃至解脱之前一直是存在的。

所以大家应该清楚:我们不能造恶业,不然即使别人不知道,在阿赖耶上也会留下这样的种子;这个种子播下之后,一旦因缘成熟就会出现结果,这也是一个自然规律。所以说,不仅外在的物质上有缘起规律,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识上也有这样的缘起。

关于这个道理,前面我讲得不一定很清楚,我有时候表达也是很差的,但是无垢光尊者讲得很清楚,翻译上面也应该没有大的问题。我想在座的相当一部分人通过学习会知道:原来业因果是这样的,业应该存在于这样的一个心识上面。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理论的妨害,所以自己也不得不承认。

现在科学领域的各种学科在这方面的剖析,根本没有达到我们所讲的那么深的层次。这也是现在西方科学家越来越接近佛教的原因,就像科技大学的前校长也认为物理学接近阿赖耶。

我接触这些大学老师的时候,觉得他们可能还需要闻思。我经常跟一些藏族堪布接触,他们一辈子闻思,对很多道理确实理解得很深。所以,有些科学家在这方面有所了解,这一点是一个突破和进步,非常好的;但是非常深层的,按照唯识宗和密宗来了解心性的方面,如果有机会学是更好的。

所以我希望,我讲过这些以后,你们不要永远停留在文字上,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明白。尤其是对业因果抱有怀疑或者还不太了解的人,要经常翻开全知无垢光尊者非常珍贵的《心性休息》这本书,反反复复地去思维。这样你就会明白:原来业因果应该是这样才合理!

丁二(能依)分二:一、宣说根本无明;二、宣说不善业。

今天开始讲能依的业。前面讲了所依,业依靠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我们的阿赖耶上。能依的业,从业的根本无明和不善业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戊一、宣说根本无明:

大家在分析的时候,科判很重要。现在我们研讨班的有些法师也很重视科判,因为科判把整体的脉络和思路一段一段讲得很清楚。如果科判和章节没有了解清楚,有时候也是云里雾里的。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意思就是说,一切万法的根本或所依实际上是业。

我上节课引用了《大乘密严经》的一个教证,讲到外境中的瓶子、衣服等一切都是以心而造的,是成熟的阿赖耶形成的。所以,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所依或根本实际上就是业。

《入中论》中说:“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俱舍论》中也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这两个教证的意思基本上差不多。

所以,一切万法的根本是业,业的根本即是无明。《大乘义章》中说:“于法不了名为无明。”什么是无明呢?对万法的本体没有如实地了解、通达,于幻觉执为真实——本来没有的东西执为有,本来无常的东西执为常有,这就是一种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无明的本体是三毒,即贪嗔痴。当然,痴心也是一种无明,但无明有两种。讲《入中论》的时候也会讲到,总的所有烦恼——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都属于无明的范畴,因为不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可以称之为无明;还有就是贪嗔痴中的痴心也是无明。

所以这里说,一切都是业所生的,业的根本是无明。无明的本体可以分为贪嗔痴三毒;依靠贪心、嗔心、痴心产生黑业,无贪、无嗔、无痴产生白业;依靠黑业和白业会现前整个三界轮回,三有全部会现前的。

无明是轮回的根本

《般若摄颂》也说:“佛说诸有情,皆由无明生。”(这跟后来的翻译有点不同,后来的翻译是每句七个字。)凡是三有(六道轮回)当中的众生,都是以善业、恶业而形成的。只要我们没有认识善业、恶业或者万法的本体,就会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

所以我们经常要求大家,一定要生起出离心。什么叫做出离心呢?就是“一定要从轮回当中出来,要前往解脱之地”的心。如果一直没有出离的心,那就会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所以,光有一个希求健康、幸福、平安的心态还是不行的。

如果真正要有一个非常成功的修行,那你就要希求从整个三界当中获得解脱。这样的解脱才算是一种真正的智慧的体性,它并不是无明的本性,而是完全离开了无明。当然,我们还没有认识万法本体的时候,它还是烦恼性和障碍性的。

经典里面有这样一个公案。有一个地方的寺院里面有很多僧众。离寺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非常虔诚的女居士,她非常有智慧,自己学得也相当好。

现在有些居士学得很好,甚至有些出家人也赶不上他。在我们藏地,寺院里的闻思修行应该是很好的;但在家人的群体当中,对佛教非常有造诣或者非常通达的人,不是没有,但比较少。所以一般藏地的佛教教育在寺院里面非常成功,但是在老百姓当中或者说在在家人的群体当中,弘扬得并不是特别广泛。

我想这几年以来在汉地,寺院里面的佛教教育,包括藏传佛教的教育,推广得并不是非常成功,但是在在家的群体当中,我觉得是很不错的。所以,在家学习多年的这些人,不管是闻中观、闻因明、闻戒律……很多方面还是闻出一些很有意义的事。

我刚才举的公案当中,寺院附近有个在家居士,她非常虔诚,发愿每天供养一位僧人,然后求法。寺院里面就安排僧人轮流应供,比如今天轮到你,你就可以应供,受供之后就给那个居士讲法。每天都是这样地一直轮流。

后来轮到一个老和尚,他是半路出家,不是从小出家的。而且他可能是比较老的时候才出家的,因为年轻的时候没有闻思过佛法,所以佛教的水平并不是很高。

现在个别寺院当中也有吧,有些人五十多岁、六十多岁出家。从他的穿着上可能也看得出来,这个人肯定是半路出家的。他自己有时候也很傲慢,但是肚子里面确实没有从小闻思的底子。

公案当中说,明天该轮到这个老和尚了,他特别苦恼。因为听说那个女居士学得很不错,害怕她明天会给他提一些问题,所以他特别紧张。第二天,到了中午供斋的时候,女居士一直等着,她想:“今天是哪位出家人要来受供呢?”

这个老和尚犹豫半天,因为他人也老了,走路也不是很方便,于是就慢慢慢慢地走。看了他的行为,这个居士就生起一种信心。因为他走路很缓慢,年龄也老,威仪也非常如法,自然而然让人生起极大的信心。

到了那里之后,女居士先供养斋饭,饭后陈设法座,请老和尚坐在上面,女居士就开始求法。因为老和尚也没有什么准备,他就很伤心、很惭愧地感慨说:“人愚痴,无智慧,是痛苦。”意思就是说,我很愚痴,没有智慧,所以很痛苦。

但是听到这个话之后,女居士认为老和尚已经给她讲了最甚深的窍诀。她说:“一切痛苦的根本是无明愚痴,有了无明愚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原来十二缘起的因缘就是从无明开始,从而有了整个三界轮回的苦;如果断了无明,肯定就会获得解脱。”

老和尚说完之后就跑了,而这个女居士一直在想:“老师父在那么短的时间当中,就给我讲了那么殊胜的窍诀。”后来她确实已经证得了初果,所以非常感恩老和尚,就准备了很多金银财宝去感谢他。

但是老和尚特别不好意思,回去之后在房间里面锁着门不出来。女居士在外面很想供养他,但是他担心又要被问问题。老师父的师父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就出来给大家传法,后来老和尚也得了果。

所以说,无明愚痴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本。但是如果我们认识到无明愚痴的本性,就会从烦恼痛苦中获得解脱。昨天是愚人节,很多人觉得把别人欺骗一下就很开心。我后来想一想,我们在三界轮回当中,本来都已经被各种诱惑欺惑得很不错了。

大家应该知道,我们每个人还是很愚痴的——本来无常的东西执著为常有,本来没有我的东西执著为有我,本来空性的东西执著为不空。其实我们本来都已经颠倒了,不用再增加一个愚人节。即使没有愚人节,我们也是天天都在过“愚人节”,所以没有必要再特意欺骗。

我在想,很多人需要认识愚痴的本性。在这方面,佛教当中的确有特别甚深的道理。这并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我爱佛教,所以我要这样赞叹,不是这样的。对于佛教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人,站在特别公平的平衡线上去评价的时候,是不得不承认的。因为对于这些真理,我们是通过智慧来分析、抉择的;如果仅依靠信心,我们可能会处于一种极端或者偏狭、偏堕当中。因此,通过闻思来认识佛教的真理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修行来认识无明的本性。

总之,业的根源是无明。

戊二(宣说不善业)分二:一、宣说分基;二、宣说分类。

己一、宣说分基:

下面宣说不善业的分基和分类,不善业实际上分为十种。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让我们堕入三界轮回当中任何一处感受痛苦的,实际上都是十不善业。它有时候让我们在上面的人界、天界、阿修罗界的善趣界感受痛苦,有时候让我们堕到下面的地狱、饿鬼、旁生的三恶道。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下面所讲的十不善业有不同的次第,这些不善业让我们堕在三界轮回当中,始终不能离开。概括起来,身体有三种不善业,语言有四种不善业,意有三种不善业。

当然,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了解十不善业,但是要取舍善业和不善业的话,对每个人来讲还是非常困难的。佛陀所宣说的十不善业叫做自性罪——无论皈依没有、受戒没有,谁去造作都一定会感受果报的。如果你行持十善业,就会感受快乐的果报;如果你行持十不善业,就会感受痛苦的果报。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把业分为思业和思作业。思业指的是心造的业,思作业就是思想的作用所产生的业,即外在的身体和语言造作的业。有漏业也可以分为黑业、白业和花业,花业是善恶夹杂的业。

对每个人来说,认识十善业是很重要的。我去年去北师大,专门给他们讲了十善业。我说:“十善业的确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宣说的,但实际上也是现在每一个人最标准、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你看能行持十善业的,不管是什么国家的人,都应该是非常好的;如果不能行持十善业,从世间角度讲,这个人也是没有底线的。”因为现在社会上经常犯法的这些人,连行持十善业都没有做到,要么贪污,要么杀人,要么做各种不如法的行为。

关于十善业,在我们藏传佛教当中,最初由囤弥桑布扎翻译了《十善业道经》;汉地也有《十善业道经》,它是《佛说海龙王经》中的一品,我以前也看过。这里面讲到了十种善业,即断除十种不善,每一种善业都有不同的功德,有些是获得五种功德、三种功德、八种功德,大多数会获得十种功德。在汉传佛教当中,大家也是非常重视这部经的。

因此我们有时间最好把《十善业道经》好好地学习一下,学习之后就会知道,如果能行持十善业,就可以表现出一个好人的基本行为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己二(宣说分类)分三:一、身业;二、语业;三、意业。

下面分别讲十不善业,首先讲身体的三种不善业。

庚一、身业:

故意无误杀他众,同分殴打等害命,

不与取即盗他财,同分狡诈受他财,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

我们任何一个佛教徒,一定要懂得哪些是十善业,哪些是十不善业,它们的同分是什么。这些不但要学习,而且平时不看书也一定要能说出来。

在藏地民间有种说法:某某修行人修行特别差,连十善和十不善都说不清楚,连十善和十不善的取舍都不懂。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当中应该不会有这样的,但是也很难说。有些佛教徒好像在行为上特别容易犯十不善业,但是他还一点忌讳都没有,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有些皈依多年的佛教徒,甚至有些出家人也显现一些愚者的相。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这样的道理。

“故意无误杀他众,”首先是身体不善业当中的杀生,就是故意地、无误地杀害他众。

首先是“故意”,不是无意当中杀生,无意当中的杀生虽然有罪业,但是并不严重。

那天我们去美国的时候,耶鲁大学里面其他宗教的个别人说,他们对戒杀非常重视,平时都带着口罩,因为害怕嘴里飞进小虫,平时走路都非常注意。所以,在其他有些宗教当中,人们有这种同情心、悲心,对杀生也是非常注意的,对一般的众生都不会杀的。这主要是耆那教。

其次是“无误”。如果他想杀这个人而没有杀到,反而杀了另一个人的话,那就没有犯所有的罪业。

其实不管是杀人也好,杀动物也好,一般来讲,在佛教的任何行为当中都是遮止杀生的。因此,我们在间接杀生方面也要尽量地遮止。有些佛教徒不直接地杀生,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可能会间接地杀生,比如吃肉实际上就是间接杀生。如果我们不吃肉,就会减少对动物生命的威胁。

可是很多人并不清楚,市场上的肉食,背后付出了很多生命的代价。由于我们的教育和广告等各种原因,现在很多人甚至认为鱼虾是素食。我们有时候到一些地方去,说我们吃素的话,他们会说:“噢,那你们还是可以吃虾、吃鱼吧?”他们认为虾和鱼都是没有生命的,真是特别愚昧、特别可怜。

所以这里要求蚊虫以上都不能杀,真正的佛教当中是这样的。当然,居士五戒中的杀戒是以杀人为犯戒标准的,而这里说其他的众生也都不能杀。

“同分殴打等害命,”它的同分就是殴打对方——虽然不杀,但是跟对方打架,比如打掉牙齿等(众笑)。大家也不会这样的,对吧?“以牙还牙”的话,没有牙齿就没办法还,只能以牙龈来还。总之,殴打等行为是杀生的同分。

所谓“同分”,是指跟它类似的行为,不算真正的杀生。但即使你没有杀他,可是你打他、揍他,或者以很多行为害他,实际上也跟杀生比较相同。所以“同分”就是比较相同的,不是圆满的犯罪,但有部分罪业的意思。

“不与取即盗他财,”第二个是不与取,即偷盗,也就是以贪心来偷他人的财富,把别人的财富归为己有。

“同分狡诈受他财,”它的同分,是以一些狡诈的行为接受他人的财产。

我觉得现在的很多广告,有时候也完全是一种不与取的行为。听说有些药的广告在十七年当中欺骗了无数人,说“这个是如何如何好”,大家都只听一个广告,就认为这个确实对身体很好,对智慧很好,增强免疫力等。结果商家就在很多年当中通过某种方式来欺骗大家。现在很多人是用这种狡诈的、非常不合理的方法来索取财物的。

当然偷盗有很多途径,有些是抢别人的,有些是借了别人的财物不还,有些是用方便方法,包括现在通过网络、技术来盗别人的财产,这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偷盗。

偷盗也非常可怕。现在光是一个人就有贪污七十多亿、两百多亿的,这实际上也是犯盗戒。如果我们刚开始就受三皈五戒,不要说七十亿,连七万块钱都不会盗的,这也是一种约束,所以在行为上很需要一种戒律。这是第二个戒律。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第三个是家庭方面的,即邪淫。比如跟别人的妻子、别人的丈夫有不合理的行为,就犯了这种罪业。所以并不是说所有的不净行都是邪淫,而是指不合理的行为。非时、非处(比如在三宝所依前)的一些行为是它的同分罪业。

现在世间当中,人们的贪欲比较强烈,因为欲界众生的贪欲跟其他烦恼相比,本来也是比较强烈的。像地狱众生的话,嗔恨心是比较强烈的;天人的放逸比较强烈。

在这样的贪欲驱使下,再加上现在的电视、电影以及各种各样毁坏行为的宣传品,人心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受到干扰和影响。

这称之为第三种不善业——邪淫。

以上三者叫做身体的三种罪业,一定要断除。下面讲语言的四种罪业。

庚二、语业:

妄语骗他知词义,同分直言欺他心,

离间言说挑拨语,同分他言复传离,

绮语恶论无稽谈,同分无关非法语,

粗语刺伤他心言,同分令他不悦语。

这四种语言我们都知道,但是真正分析的时候,比如什么是妄语,很多人就不一定非常明白了。在语言的四种罪业当中,首先讲的是妄语。

“妄语骗他知词义,”什么是妄语呢?就是以改变他人想法的意乐,跟别人说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欺骗他人的语言。而别人也已经听懂了他所说的话。

比如,我本来没有得到一些特别深的果位,但我却说:“啊,我获得了很深的果位。”有些人经常说一些梦境,我觉得可能是妄语,比如,“啊,我昨天梦见妙音菩萨来了”,“我昨天做梦,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发光”。

现在有些佛教徒说妄语非常厉害:“啊,我昨天梦见文殊菩萨告诉我,要去喇荣依止您。”旁边的人听了都觉得有点过了,根本无法想象:“噢,好像在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的传记里面都没有那么精彩的内容,这个人很厉害!”

所以,应该尽量不说妄语。

“同分直言欺他心,”它的同分就是“直言欺他心”——语言是很直接的,但是是直接欺骗他人。

有时候人们认为,这个人语言很直、很直爽、很有个性的,但实际上,他是直接用一些语言来欺骗别人。佛教徒当中也有吧,他并没有用“婉言”,而是就用直接的语言来欺骗别人。

不要吃掉别人的信心

我们不能说妄语,说妄语有很大的罪业。在《毗奈耶经》当中有一个公案。佛陀在王舍城的时候,罗睺罗在身边,有一群信徒来拜见佛陀。当时罗睺罗认为佛陀太累了,就说各种妄语来欺骗他们。罗睺罗说佛陀在鹰鹫山,他们就跑到鹰鹫山,结果没有找到,就很伤心地回来了。这时罗睺罗又说:“噢,不是,佛陀是在那个地方。”这样一直说来说去,后来那些人特别不高兴,所有的信众都退失了信心,他们心想:“佛陀身边的人怎么都说这样的妄语?”他们后来可能已经知道了真相。

佛陀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就用一种婉转的语言来说罗睺罗。他把洗足器里面的水倒了一半,对罗睺罗说:“你看到水只剩下一半没有?”

罗睺罗说:“看到了。”

“沙门如果说妄语的话,他的善法就只剩下一半了。”然后佛又把水全倒了,说:“你看到了没有?这里面的水都没有了。”

罗睺罗说:“看到了。”

“沙门如果说妄语的话,善法就一点都不剩了。”后来,佛陀又把洗足器倾斜地放着,说:“你看到没有?洗足器这样倾斜着。”

罗睺罗说:“看到了。”

“沙门如果说妄语的话,所有的行为就已经斜了,是不正的了。”

现在有些佛教徒,认为自己说妄语好像很厉害、很成功,其实也并不是。

后来佛陀总结性地说:“宁吞热铁丸,犹如猛火焰,不以破戒口,噉他信心食。”宁可吞一个火焰猛烈燃烧的铁丸,也不应该以说妄语的破戒之口,噉别人信心的食物。“噉”是吞食、吃掉的意思。吃一些燃烧的铁丸都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用说妄语的方式把别人的信心全部吞食掉了。

我们很多佛教徒,有时候真的是用妄语把别人的信心吞食了。别人生起信心很不容易啊!就像把一点点食品或粮食积累起来一样的。他拥有这个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把它全部吞掉、吃掉!吃掉以后,别人就没有口粮了——没有信心了,没有信心他怎么生存啊?

我也经常看到一些上师身边的人说妄语:“不能见上师,上师现在病了,很危险!”其实上师根本没有病。

很多上师身边的人这样说妄语,我也犯过。以前在成都的时候,来了一群人想见法王。那是中午,上师刚刚接见完了,而且我们当时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但是他们来了,直接说不让见也不行的,实在没办法,我们就说:“法王现在已经睡觉了,不能见了。”

后来不知道通过什么消息,法王已经知道了,就说我们:“你们怎么中午的时候就让我睡觉?别人会想‘这个上师天天都睡觉,晚上是睡觉的时间,白天怎么还睡觉?’来的这些信徒你们不让见……”当时上师也显得不高兴,就批评我们。

有时候在上师身边也容易犯错误,自己也确实犯过这样的错误。但是有时候也很为难,因为又不敢每次来人都带到上师那里去见,有很多困难吧。

但我们作为佛教徒,的确不能吃掉别人的信心。我对这个教证印象还是很深的,希望我们千万不要以破戒的口“噉他信心食”,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

而且每个人在自己的行动中,也千万不要说妄语。有时候我们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当中的一些人,如果以前当过商人等,可能都已经习惯了,觉得自己说妄语很成功,本来已经到了某个地方,却说“我不在这里”。

我以前在北京,有一次遇见一个大老板,他给别人打电话的时候说:“我现在刚刚到上海。”他的秘书说:“你不要说,你不要说,他已经到了门口,你小声一点,你小声一点。”但他还是大声地说:“没事、没事……我现在刚到上海,我现在刚到上海,我没办法见你了。”

有时候人说妄语还是很可怕的——对方明明已经到门口了,而且他的秘书在旁边说“你小声一点,他刚刚已经到了这里”,但是他还在说。当时在吃饭,他坐在我们对面。我听到之后就想:“如果以后我给他打电话,他可能也会这样对我说吧?”好像人对人的信心都没有了。

《诸法集要经》当中讲过:“若人说妄语,彼速自轻懱,智者咸舍去,诸天皆远离。”如果一个人说妄语,自己很快就会遭到轻毁,智者们会舍弃他,诸天也会远离他。所以我们千万不要随便说妄语,否则有智慧的人会想:“这个人经常爱说假话,爱说妄语的,应该离开他。”诸天人、护法神也会远离。

所以大家说话要尽量注意。所谓“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人们一旦被某个人欺骗过的话,后来就经常比较担心、害怕,会有一种防备心。

这是妄语,然后是说离间语。

“离间言说挑拨语,”说离间语是挑拨别人之间比较好的关系。有大的离间语,比如在僧众、上师之间说离间语;还有中等的离间语,就是在普通的人与人之间,通过说一些是非来挑拨他们的关系。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说是非。比如,说道场与道场之间、上师与上师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如何。现在很多家庭的吵架,都是因为个别人特意去说了离间语。其实说离间语的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他心里会有些准备:“我要在这个人和这个人之间说……”表面上看,他好像对别人很好,但实际上他是有目的的。

“同分他言复传离,”离间语的同分,即与它同类的语言是,他没有直接跟别人讲,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让其他人在中间传话,这样来讲离间语。总之,离间语就是打破别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语言。

“绮语恶论无稽谈,”绮语就是经常读一些恶论——对自相续没有任何意义的贪嗔痴的论典,还有经常说一些无关紧要的无稽之谈。

“同分无关非法语,”它的同分或同类,是跟解脱和重大意义没有任何关系的是是非非的语言。

其实谈论电影、电视、军事、生意的语言,对于一个希求解脱者来讲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都称为绮语。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说绮语,尤其是中国人,这方面可能说得比较多。不管是在车上也好,在房间里面也好,总是没完没了的一直啰啰嗦嗦。打个电话或者做什么事情,真正该讲的事情都不讲,却一直添枝加叶地说个没完。

我到一些欧美国家的时候,看到他们很多人就不爱说话,话很少,但是每一句都很有意义。他们平时经常看书,一直对学习非常重视。

现在,我们藏地的很多年轻人也是爱说绮语。以前藏地的很多人,平时就是念咒、观修,话不是很多的;但是现在,人们好像一直没完没了地说说说,说了半天,实际上也没有很多意义。这些都是绮语,对自己的解脱和修行无益。而且我们在说绮语的过程当中,难免经常讲别人的是非和过失。

包括现在网络上的一些言论,也是绮语。其实现在网络对人的损害确实也是非常大的。像古代的时候,很多有智慧的人可以通过文章体现他的智慧。但现在在网络上,讲求所谓的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发言,然后就是是非非地说很多。

所以,对于真正有价值的语言和没有价值的语言,很多人都很难分清楚。比如,《大圆满心性休息》是一本书,其他各种各样的人也写各种各样的书,所以我们在这样的时代当中,有时候很难分清真假。

“粗语刺伤他心言,同分令他不悦语。”粗语,就是给别人取外号或者骂别人,这些非常不悦耳的、刺伤别人的语言就叫做粗语。

其实真正的语言,应像《入行论》当中所讲:“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出言一定要真诚,意思要很明白,语言也要与环境、当时的事件等非常有关联,要说这样的话。

但现在很多人一开口就骂人。这方面出家人可能稍微好一点,但我有时候也会听到一些出家人骂人。他在辩论和佛法的讲考时口才不是很好,但在同行道友之间骂人的时候口才非常不错的,好像受过非常高等的训练一样,能讲出特别多的“专用名词”。所以佛教徒当中也有这样的。

其实我们佛教徒在说话方面应该讲文明,这很重要的,因为这些都是在阿赖耶上面造了恶业,这样的恶业很难清净。

庚三、意业:

下面讲心上的三种不善业。

贪心图财欲己有,同分贪他闻等福,

害心嗔恨损他众,同分不利生嗔心,

邪见常断无因果,同分增损等倒见。

“贪心图财欲己有,”心识的三种不善业当中,首先是贪心,就是怀有一种把别人的财产归为己有的想法,一直想:“不管怎么样,这个我有的话,多好啊!”

“同分贪他闻等福,”它的同分,是心怀愤恨并暗想自己获得别人的多闻等福德该多好。

现在的广告经常讲:“买什么样的房子很好,买什么样的手机很好,买什么样的车很好,买什么样的衣服很好……”听了这些,很多年轻人心里面都想:“我拥有的话,多好啊!”

所以人比较愚痴,通过一些声音就产生贪心。有时候我觉得,现在的人贪心大也是有各种各样原因的。比如有各种各样的宣传,说:“这个多方便,多好啊!”看到这些广告之后,没有钱的人也很想要,最后就去偷盗,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求财。这也是一种同分的罪。

总的来讲,一直想把别人的财富归为己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贪心。其实贪人、贪财都属于贪心。

“害心嗔恨损他众,”害心就是以嗔恨心想要损害别人,不管是暗地里也好,当面也好,一直想害他、想杀他。即使你没有说出来,但是心里面经常想:“我有机会应该揍他,应该好好地……”

“同分不利生嗔心,”它的同分就是不饶益他,可能经常想害他,心里面想:“以后有机会帮助他的话,我也不会帮助。”是这样嗔恨的心态。

其实现在很多人的嗔恨心也非常重。因为从小就看一些暴力、打仗的节目等,这也可能会培养嗔恨心。而且现在有些人打架的方法和行为,跟媒体宣传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那些语言和动作全部都成为你的“工具”了。

因此现在的动画片和很多宣传物,其实是能增长人们贪心和嗔心的一种教材。在这样的社会当中,培养人的善心和善良方面的“工具”非常少,培养贪嗔痴方面的却非常多。

“邪见常断无因果,”所谓的邪见,总的来讲有两种:一切都是没有的,生命也只有一次,这是断见;可以永远长生不老,存在永恒的东西,这是常见。常见和断见都是不合因果的。

“同分增损等倒见。”它的同分就是增损见。所谓增损是指,有的东西认为没有,没有的东西认为是有的。这样的颠倒见叫做邪见的同分见。

不管怎么样,我们对人和法,一定要有一个正面的了解。如果没有正面的教育和了解,就很有可能在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诽谤佛法和善知识,这个罪业是非常大的。不仅仅是对善知识,对其他人的非议、诽谤和评价也一定要谨慎。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不要评价任何人

《大车疏》里面引用《宝积经》的教证说,释迦牟尼佛对迦叶尊者说:“吾与同吾者,方能认定法与补特伽罗,凡夫不可认定法与补特伽罗。否则,会堕落之故。”这句话非常重要。

我们在座的很多人,经常讲一些是是非非,讲一些别人的状况:“这是成就者,这不是成就者……”别人经常打电话跟我说“那个上师不好,这个上师好”的时候,我对好和不好的评价都没有。我经常在电话里面说:“噢,对不起,对这个事情我一般不评价,你们自己看吧。”这说明我是不敢评价的,没有这个智慧。因为佛陀说,像我和我这样的人才可以对法和人评价,而其他的人都没有这个能力,凡夫人如果去评价是会堕落的。

所以我们对人、对法一定要注意,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善心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正法念处经》当中讲:“一切时一心,常勤修善业。舍离不善者,此是智慧相。”在一切时候,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精勤修持善业,尽量舍离一切不善业。如果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智者,这就是智慧相。

我们要尽量在一切时候修持善业,虽然凡夫人不可能十不善业一个都不犯,这一点恐怕确实做不到,但是以前爱说妄语的人,从现在开始不要说妄语;以前爱杀生的人,从现在开始不要去杀生;以前爱说离间语的人,不要去说离间语;以前邪见特别重的人,从现在开始要放弃邪见。佛陀也专门讲过“十不善中邪见重”,十不善业当中邪见是最严重的。现在很多人邪见很严重的,听佛法也不相信,对人的评价也是:“这个是坏人,那个是骗子,所有的人都是……”

其实我们观清净心的话,一切都是无利无害的,所以最好不要评价任何人。有些人当面好像是赞叹,但实际上是诽谤。有些人说“某某跟这个出家人、跟那个出家人应该关系不太好,应该是什么什么”,“某某上师和某某,某某弟子和某某弟子之间也是有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管家,要整顿僧众的戒律的话,你有权力去说;其他人的话,一般来讲,对任何的出家人和在家人都不要评论。在佛教团体当中,希望大家不要以各种恶语、妄语、离间语进行诽谤。如果造诽谤业的话,我觉得非常可怕。

大家应该像我刚才所讲的一样,“一切时一心,常勤修善业”,要在一切时中修善业,然后“舍离不善者,此是智慧相”。《正法念处经》里面是这样讲的,这还是很重要的,大家应该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