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25

下面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今天可能讲的不是很多。《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的相关内容很重要,大家主要课后自己看。本来今天我想讲得广一点,但是下午也没有时间看,不过你们自己预习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同时我也希望,很多道友在中期考试或者下半年的时候,把业的所依阿赖耶和现在讲的如来藏、佛性好好研究一下。把这两个作为考试的重点也是非常好的,因为这是佛教观点当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

今天简单讲一下颂词。依靠前面讲到的随福德分善法,可以获得三界当中的各种果报;而随解脱分的善,是超离了四禅、四无色界乃至整个六道轮回的一种善根,就像前面讲到的“瑜伽善法超世间”——真正修行人的修行是超于世间的,这个很重要。

可能大家也知道,如今的佛教徒,真正想超离世间、获得解脱,并为此而奋发努力的,实在是相当相当的少。尤其是去一些西方国家的时候,这种感觉更为强烈。这句话,可能以后你们去了那里就会知道。可能现在也有很多人经常去台湾、新加坡和欧美等国家。

我也跑了欧洲等很多地方,每次在跟那里的很多佛教徒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就一直讲一些特别简单的随福德分善法的行持。有些法师和居士说的也是这个,想的也是这个。除此之外,关于出离心和菩提心方面,虽然他们有时候也说,但是在实际行动当中,就不像现在个别佛教团体那样很重视。这对现在的佛教徒来讲也是一种悲哀。

因此,在座的人应该很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这不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你们也应该好好地想一想:获得一个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寻找佛法也不容易;找到佛法以后,到底是需要一个六道轮回里面的果报呢,还是真正超离轮回的解脱呢?如果是要超离轮回的解脱,又需要什么样的善根因缘?这就需要随解脱分的善根,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前面就讲到了随解脱分的善根。

丙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性:

今天开始讲“认识随解脱分善业的自性”,那么,什么是随解脱分的善根呢?下面这个颂词很重要。

即以有缘福德资,无缘智慧资双运,

净除二障现二身,凡夫有漏圣无漏,

后得入定此二境,次第而行得解脱。

“即以有缘福德资,”随解脱分的善根,首先要有福德资粮,比如六波罗蜜多里面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都是福德资粮方面的善根,叫做有缘的福德资粮,因为这些都是有执著的。

“无缘智慧资双运,”随解脱分善业还要有无缘的智慧波罗蜜多,即六度里的第六度,或者说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见解(三轮体空的见解)。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需要双运,并不是单独的一个,真正的随解脱分善业是福慧二资双运。

“净除二障现二身,”通过这两种资粮双运,能净除相续当中无始以来障碍解脱和障碍佛果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贪嗔痴等是烦恼障,贪嗔痴的三轮习气、细微种子叫所知障。这两种障碍会被净除的,净除之后就能现前色身和法身。

《中观宝鬘论》中讲:“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诸佛的色身,是由福德资粮而成,法身是由智慧资粮而生。《六十正理论》的后面也讲了这个偈颂,大家应该清楚的。

总之,断除烦恼障会现前色身,断除所知障会现前法身。

“凡夫有漏圣无漏,”在整个过程当中,凡夫的善根叫做有漏的善根,圣者的善根叫做无漏的善根。

有漏和无漏,一般是从地界或补特伽罗的身份来分的。当然,关于有漏和无漏的分法,上阿毗达磨和下阿毗达磨的讲法也有不同,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讲过。总之,凡夫的善根叫做有漏的善根,一地菩萨以上或者阿罗汉以上的圣者行持十善的善根是无漏的善根。

“后得入定此二境,次第而行得解脱。”或者说,入定的善是无漏的,出定时所做的善是有漏的,等等,这样次第来分。这是真正能获得解脱的善根。

我们以后应该懂得有漏无漏的分法,也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随解脱分善根,还要知道既要有福德资粮,又要有智慧资粮。

大家都学过中观,也知道,光是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没有福德资粮呢?念经是大乘十大法行之一,应该是一种福德资粮。但是我们最终要知道,应该以空性或密法的见解来摄持,要将所做一切实执全部观为空性,空性最后也要抉择为大空,这样的见解才成为智慧资粮。如果没有这一点,就不一定成为解脱的善根。

所以,我们在行持善法的时候,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念诵,到最后至少也是安住在无缘当中,这算是一种无缘的智慧资粮。所以我们回向和中间正行无缘的时候,就有很多无缘的善根成为解脱之因。这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无始以来都是有实执的,这些实执通过第二转F轮可以息灭。但光是息灭了这种执著还是不行的,还要现前我们的本性,这就需要如来藏的光明。

《宝鬘论》讲到,用世间所有声闻、缘觉等福德的十倍积聚成佛陀的一毫毛……这些资粮最后形成了佛陀的相好功德。《宝积经》《大集经》等经典也讲到了这一点,在说法上稍微有点不同,但实际上是非常相同的。

不同的经典里面有不同的观点,我们不能认为:这个经典是这样说的,那个经典是那样说的,这两者不同,所以是不合理的。其实不能这么说。比如做一个药,可以有两种说明,你用这个说明就按照这个配方来,用那个说明就按照那个配方来。

所以,我们以后看到个别大德之间说法不同,或者一些经论的说法不同的时候,不要马上就说:“噢,这两个是冲突、矛盾的。”其实,说法不同不一定是矛盾的,因为说明一个道理有不同的途径,比如爬一座山有不同的路径,但最终都可以到达山顶。

关于有漏和无漏的差别,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有漏法有因和果,从四谛来分的话,因是集谛,果是苦谛;无漏法也有因和果,它的因是道谛,果是灭谛。也可以这样来讲。

不管怎么样,用十波罗蜜多来摄持善法非常重要。以上讲了什么是随解脱分善法,下面讲这样的善到底依靠什么。

丙三、作解脱因之理:

前面讲了,凡夫众生世间的业力依靠阿赖耶,那么,清净的出世间法的功德依靠谁呢?依靠如来藏的法性。但是依靠的方式是离因与离果,并不是能生与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

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正因为如此,我们去修行的话,最后是可以成就的。那成就时,现前佛性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讲这个道理。

前面讲到,随解脱分善根是以离因的方式存在的。比如我们之前也讲了,有些功德依靠阿赖耶存在,但“依靠”的方式并不像业力一样,并不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而是以离因离果的方式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

佛说心性光明界,无垢自性住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以九比喻而说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体无三毒故为善。

这个颂词也很重要。其实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我觉得作为一个佛教徒是非学不可的。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不学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真正想在理论上、实修上、道次第上知道一些道理的话,那么本论的语言非常简练、精准,加持力也极其迅速和勇猛,因此我想,大家通过这部论典来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正见是特别有必要的。

我有时候也在想,虽然我讲者不怎么样,但是确实有非常清净的传承,所以,我们共同学习的这一群人是非常有福报的。每当我看到这些金刚语的时候就会想到,无垢光尊者的这部法具有这么大的加持力,在如今人们烦恼极其深重的末法时代,我们有了这部论典的甘露妙药,也是特别有幸的。

“佛说心性光明界,无垢自性住佛性,”佛陀已在《无垢天女经》《涅槃经》《指鬘王经》《弥勒请问经》等许多经典,尤其是《佛藏经》和第三转F轮的如来藏十大经典当中再三地宣说过:我们的心性是光明的,无有任何垢染,这就是自性住佛性。

佛性有两种,一种是自性住佛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说是佛——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藏,因为有佛性,可以说众生本具佛,每个众生其实都具足本住的自性光明的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以九比喻而说明,”自性住佛性的现分有化身和报身,因为它具有各种各样的功德。它存在的方式以九种比喻来说明,《宝性论》《涅槃经》以及其他很多经典中讲得非常清楚。

这是两种佛性中的自性住佛性。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刚才的自性住佛性是心性光明本住者,是从空性和光明方面讲的。“大悲”是从化身或现分方面讲的。大悲周遍的自性,叫做实修生佛性,也可以说增上性佛性、随增长佛性。很多经典对其名称的说法都不相同。

从这个角度来讲,众生现在并不是佛,因为佛性还没有苏醒过来。众生通过发菩提心、积累资粮、净除障碍,通过很长时间的修学,如来藏上的垢染可以慢慢净除,净除之后才可以成就。从这个角度来讲,众生也有另一种佛性。

所以,每一个众生都有两种佛性:一是自性光明本住的佛性,二是通过修行才能得以实现的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体无三毒故为善。”这两种佛性的根本即是觉性光明智——不管是本住的佛性也好,实修生的佛性也好,本体都是觉性光明,也就是我们的心性光明。

《般若八千颂》中也说:“心中不具心,心性即光明。”这一点下面也会讲的,意思是说,心的自性是光明的。而且这种光明的本体本来就没有贪嗔痴三毒——贪嗔痴三毒不是我们的心性,它是一种偶然的、暂时的客尘,而不是永恒的;通过积累资粮,慢慢可以现前本来的佛性。正因为它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心性的本体是善——“人之初,性本善”。

中国历史上有个别大师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这种说法确实无法成立,人之本性应该是善的——我们的本性并不是具有贪嗔痴的,因为贪嗔痴是忽然性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修行去证明,历史上的高僧大德、成就者们积累了很长时间的资粮之后,最终也可以显示这一点。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很短暂的,短短的时间当中可能是不行的。

龙猛菩萨在《菩提资粮论》中说:“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百须弥量福,聚胜乃能得。”积聚少少的资粮根本不能获得菩提,只有积累如须弥山般无数的资粮才能获得。因此,想要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获得断除一切障碍的佛果,的确也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积累资粮,才可以现前本住的佛性、获得解脱。佛陀在《二观察续》中讲:“众生本是佛,然为客尘遮,障净现真佛。”众生本来都是佛,但是确实具有暂时的障碍,因此需要很长时间的净除,之后才可以现前佛性。

当然,不管是现前本性的时候,还是净除障碍的过程中,以前的本性是什么样,以后的本性也是如此。《如来藏经》中也说:“如前后亦然,无变真如性。”真如的本性以前是什么样,以后也是什么样。这一点,稍微对大乘经典和续部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清楚的。

总而言之,《华严经》《宝性论》和其他相关的大乘经论,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本性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但这样的本性可以按照一转F轮、二转F轮和三转F轮有不同的解说,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三转F轮的甚深意义。

众生本具如来藏

很多大乘经典都讲了如来藏的本来存在。当然,对于其存在方式,如《中观庄严论释》所讲,显宗有显宗的解释方法,密宗有密宗的解释方法。但我们需要知道,按照《宝性论》的观点,有九种比喻来说明众生相续当中都具有如来藏。

我以前在厦门大学讲过这个道理,《大学演讲系列》第十册当中有。因为当时他们要求讲这个,我就讲了这九种比喻和其对应的意义。讲之前,老师和学生们特别强烈地要求,但讲的过程中,我看下面听众的态度,好像他们也并没有特别地领会到。

如来藏的这九种比喻包括:最初没有入道的比喻、已经入了道的比喻,还有资粮道的比喻、加行道的比喻,以及声缘阿罗汉的比喻,见道的两个比喻和修道的两个比喻,总共有九种比喻。

第一个是没有入道的比喻:就像是莲花苞中有佛像一样,众生的相续当中也有被贪心包着的佛性。

第二个是已经入道的比喻:一般在蜂群的包围当中有蜂蜜,有智慧的人通过各种方法把蜜蜂扇开后,可以取出里面的蜂蜜;同样,入道的修行人通过观察会发现,如蜂群般的嗔心当中,有蜂蜜般的佛性。有智慧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见到佛性。

第三个是资粮道的比喻,即果皮里面有果实的比喻。

此外还有不清净的坑中有金子的比喻,乞丐妇女的胎中有转轮王的比喻,贫穷人的家里有宝藏的比喻等,总共有九种比喻,这些已经说明了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

在学习过程中,你也会慢慢发现,第一个比喻不能跟修道最后阶段的人相对应,因为每一个对应都有不同的密意和意义。而且,大家也会完全明白,众生有不清净、清净和极为清净的三个阶段。

《宝性论》中也讲:“不净不净净,极其尽清净,依次称众生,菩萨及如来。”不清净是众生的阶段,稍微清净是菩萨的阶段,极为清净是佛的阶段,这三个过程用不同的比喻和道理来说明。

《涅槃经》当中讲,一个王子的额头上有一个非常小的如意宝珠,当他因为嗔恨心的驱使而跟其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个宝珠就隐藏在他的额头里面了。但后来他发现,实际上宝珠一直都在。

同样的道理,佛性对于每个世间众生来说,确实也是看不到的。对于如来藏的本体,不要说我们凡夫人,就连声闻、缘觉也不能照见;包括十地菩萨,也像在黑暗当中看色法一样,不能特别全面地见到。因此,我们对所谓的如来藏确实摸不着头脑。

如来藏难以表述

佛陀在《佛藏经》《涅槃经》等相关经典里,也用了很多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有个比喻说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认为:“噢,所谓的大象就像铁钩一样。”摸到大象眼睛的盲人说:“噢,大象实际上是圆圆的,就像碗一样。”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认为:“所谓的大象就像一条绳子一样。”……他们对大象都有不同的认识。

同样的道理,我们世间人一说起如来藏的时候,有些人认为“如来藏是如梦如幻的”,有些人说“如来藏是光明的东西”,有些人说“如来藏是一个空性的东西”,有些人说“如来藏是恒常不变的东西”,有些人说“所谓的如来藏,是由显现和空性两者结合起来的”……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方式,在没有证到一定境界之前,如来藏的本体确实很难以表达。

大家方便的时候再看一下讲义,我希望你们还是好好地研究一下。尤其有些人要写论文的话,此处内容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无垢光尊者引用的教证虽然不是特别多,但都是《大藏经》里面非常重要的语句,你们不要认为这跟别人所引用的是一样的。

现在有些后学者对高僧大德们引用的教证重视度不够,并没有特别细致地去研究。高僧大德们造论不是像世间人一样抄袭,断章取义地这里弄一点、那里取一点,不是这样的;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有非常甚深的意义,引用的任何一个教证也都有甚深的教义。

关于如来藏难以描述,我记得还有一个比喻,就像一个盲人从来没有看过白雪,给他描述的话就很困难。别人对他说:“所谓的雪,就像海螺一样。”因为海螺也是白色的嘛。他就摸着海螺说:“非常光滑的,所谓的雪应该是很光滑的。”别人又对他说:“白雪像冰一样。”然后又让他摸,因为冰是很凉的,他就说:“雪是特别凉的一个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描述,但作为一个盲人,不管怎样都很难表达白雪本来的真相。同样,要想真正描述如来藏的本体,的确也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总的来讲,如果真正认识到了心的本性,这时就不会有很大的困难。佛在《涅槃智慧经》中讲:“若证悟心,即是佛陀,故莫生起从他处寻正觉之想。”你们如果真正证悟了心的本性,那它就是佛陀,所以,千万不要从其他地方寻找其他的佛,否则在千劫万劫当中也根本不可能找到。在知道这一点后,就可以找到真正的佛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转F轮最为了义

《涅槃经》中也有这样的观察,一个妇女的孩子生病了,医生说,没有恢复之前不能让他吃奶。于是,母亲就在乳房上涂一些苦胆汁,骗孩子说有毒、不能吸吮。当孩子的身体好了以后,母亲就用善巧的语言,让孩子一如既往地去享用乳汁。

这个比喻是说,佛陀转第一转F轮时,知道众生都有一种执著,所以要断除执著进入灭谛;到了第二转F轮的时候,这种执著要用空性来摄持,所以佛陀宣讲了空性;到了第三转F轮,佛陀才讲到了真正的本性。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诸法为空性”虽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境界,但更重要的是第三转F轮所宣讲的意义。其实,很多经典中说,佛陀在第三转F轮讲的光明、如来藏是最了义、最真实的,因为中间的过程只是为了洗掉我们的执著。

比如说,衣服上有很多杂染和污垢,一开始要用肥皂、洗衣粉等把它洗掉,这相当于第一转F轮的对治法。到了第二转F轮的时候,会有一个“空性”,但这个“空性”也要去除。就像首先洗除污垢时,需要洗衣粉;到了第二个阶段的时候,洗衣粉、肥皂也要洗掉,因为它虽然能净除污垢,但是它自己的本体也不能存在于衣服上面。到了第三个阶段,原来衣服真正的本来清净就展现出来了。

所以,通过二转F轮抉择空性当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暂时在相续当中,以实执的心识存了很多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要用空性的智慧和对治来把它洗掉。但到了最后,一定要把空性的执著也“干掉”,这样之后,如来藏本体真正的光明部分可以现前。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一种长期的修学和努力。佛陀在《佛说诸法勇王经》中讲:“若欲令众生,悉除诸苦恼,应学无上智,中间莫废舍。”如果想令众生尽除一切苦恼,应该修学无上智,中间不要舍弃了。

现在很多人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学着学着,甚至刚学了一点点就放弃了。很多人修五十万加行,修到二十万的时候,很多人就停顿了,再也做不下去了。其实,很多人都会有开头,但是却不能坚持到最后。

所以,要想真正洗除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希求无上智。所以,我们每天念经也好,磕头也好,禅修也好,心里一定要发愿:“愿所有众生都能获得无上佛果。”即使你心里的力量还不是很够,口头上也要经常这样说:“但愿众生得佛果。”这种话非常有加持、有力量,以此慢慢就会得到真正的无上智。

认识自心=通达万法

如《华严经》中所讲,“无上智”其实就是认识自己的心。在大圆满密法当中,认识自己的心就代表通达一切万法,通达一切万法就是认识自己的心,这两者可以说是一味一体的。

《华严经》中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成就慧身实际上并不是在其他的地方开悟,也就是说,了知一切法实际就是了知自己的心。如果通过观修而通达了自己的心——按照《中观四百论》的方法去推理,世间万法没有不包括在自心当中的,那么通达自心通达万法,通达万法通达自心。这时,所谓的法身也好,智慧身也好,并不是从其他地方掉出来的。

有些人认为,所谓的学佛,好像最后真的要到天堂去;去的时候,有些是骑着自行车,有些是骑着摩托车,有些是乘着飞机。但是往生极乐世界要乘美国波音公司飞机的话,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大乘了义经典经常讲,任何一个瑜伽士,当下认识本性的时候,当下死亡、当下解脱——净土就在那儿!这是最了义经典的一种说法。可是,一般的人不一定能接受这样的观点。

总之,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但空性跟光明是无二无别的。《心经》也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全部都是这样。按照《般若经》的观点,空就是色,色就是空。但如果把《般若经》的观点按照第三转F轮来解释,那么我们的心也好,色也好,实际上“明空无二”的道理就在这里,这还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心经》可以按《般若经》自宗的观点来解释,这是以空性为主来抉择的。如果按照第三转F轮的观点来解释,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意为光明就是空、空就是光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蕴、想蕴、行蕴等其他四蕴也是这样的;当抉择识蕴的时候,“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实际上就是光明。在密法当中有很多教言来印证这种道理。

所以,我们需要在观察方法等很多方面多思维一下。今天的内容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有大篇幅的讲义,大家最好把它好好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