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31

现在我们正在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前面已经学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现在讲第五品依止善知识中“上师之法相”的第八个科判。

依止善知识的内容,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大家都知道,学习佛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不像现在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所以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大家应该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

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一是能在上师、善知识那里学到很多前所未有的佛法窍诀。依止过善知识的人和没有依止过善知识自学的人,不管是在学习的体会上、经验上还是在修证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是一点。第二点是,依止善知识之后,自相续自然而然会很快改变——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或者说是加持,自己的相续的确会有很大的改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通过依止善知识,自己所通达的法义将来完全能利益众生。因为我们所学到的,最后还是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利益众生。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

丁八、依师之功德:

今天是讲第八个科判:依止善知识的功德。前面通过比喻和意义赞叹了善知识的功德,还讲了要把上师看成真正的佛,即视师如佛,以及对自己宣说教言的上师应该是超过佛陀的——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前面的科判当中讲得非常清楚,在某些意义上,上师的恩德和能力已经超过了佛陀。

上师可阻恶趣道,利乐现后善趣梯,

加持相续示真义,令入成熟解脱道,

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

“上师可阻恶趣道,”前面讲了上师的很多功德,这里讲到,依止善知识之后,善知识以其加持力,或者通过给我们宣讲甚深的佛道,从此之后就为我们阻挡了地狱、饿鬼、旁生的恶趣道。这是依止上师的功德。

“利乐现后善趣梯,”上师能“利乐现后”,令我们今生和来世获得利乐——今生当中获得世间的长寿、发财、快乐等,将来生生世世转生于善趣。因此“利乐现后”就是说,令我们于今世和来世获得利益和快乐。“善趣梯”是指,善知识就相当于趋入人天的阶梯一样。

“加持相续”,我们的心相续通过上师的加持得以转化。

“示真义”,依止善知识之后,善知识给我们讲了真正的胜义菩提心、胜义的真实道理。

“令入成熟解脱道,”并且通过灌顶成熟我们的相续,通过宣讲教言来让我们获得解脱道。

“故以稳固不变信,恒时无厌依上师。”因为上师有上面的种种功德,我们在生活当中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以恒常永远也不会改变的稳固的信心,恒时无有厌烦心地依止上师。

这些词很重要啊!如果我们的信心不稳,最后就会退失。后面也会讲,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因为上师的言行举止,或者他对你的一句批评、一件事情的处理,甚至他没有任何过失、你自己的心眼不清净……以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退失信心。

所以,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应该发愿:在一生乃至生生世世当中不离善知识。而且也要经常默默地祈祷,如果通过信心来祈祷的话,确实很多事情也会如愿以偿的。

依止善知识不落恶道

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依止善知识的人即使不能非常精进或者修得很圆满,但是,如果你始终没有破坏师徒之间的关系,当你死的时候也不会堕入三恶道当中。这也是我们藏传佛教的一个窍诀,很多上师们也都是异口同声这样讲的。

包括汉传佛教当中,在元朝、明朝时所造的一部论典叫做《缁门警训》,这是汉地非常重要的一部教言开示。其中是怎么讲的呢?“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设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

意思就是说,当你遇到了真正的导师、善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很精勤地去信赖、依止他。在精勤依止的过程当中,虽然参禅没有彻底开悟,修学没有完全成功,但是因为你的耳根听到了他的道,你耳濡目染之后相续就会有改变,死的时候就不会堕入三恶道——“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世世都不会落入恶道。

所以,我们在今生短暂的人生当中,依止善知识的这种心不能断。因为依止善知识之后,善知识可以加持我们的相续,对我们证悟法界本来的意义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缘起。

上师窍诀更重要

以前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的时候,有“库鄂仲”三个弟子,他们问阿底峡尊者:“是所有的经论重要,还是上师的窍诀重要呢?”

当时阿底峡尊者说:“上师的窍诀更重要。”

这三位弟子继续问:“为什么上师的窍诀更重要?”

尊者说:“因为即使你通达所有的三藏显密经论,但如果没有上师的窍诀,你也没办法修行,最终正法与自己的相续肯定会背道而驰,有这个危险性。如果你具足了善知识、上师的窍诀,即使并没有精通显密一切教法,但是依靠上师一些短短的窍诀和甚深的教言,就完全可以通达佛教的意义。”

我本人也经常思考:如果当年没有遇到上师们,我肯定是沉溺在轮回当中;虽然现在也沉溺在轮回当中,但是至少在显密经论的基本教义和因果取舍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差别。

依止上师不能喜新厌旧

我们首先要知道上师窍诀和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同时在生活当中,不能以一些小小的事情就改变对上师的信心,要有不变的信心!

《华严经》当中也讲了,如果见到善知识随顺烦恼的时候怎么办呢?不要有嫌疑之心。为什么呢?因为对这样的善知识,不应该有信心的变化,这在《华严经》当中讲得非常清楚。我们以前讲密法的时候也讲过:你看到善知识随烦恼行的时候,要想到是自己的心眼不清净等等。因此,恒时无有厌倦心,是很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喜新厌旧,有些人好像情绪特别低落,说是“我现在不行了,已经不想听课了”,“我已经生起疲劳之心了,现在不行了”,“现在我们这帮人都太累了,精神已经提不起来、提不起来了”。我们这里有些堪布也经常说:“我们这些老法师应该休息了,现在精神一直提不起来,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心情低落得很厉害。”

按理来讲,人越来越老的时候,身体可能会越来越衰败,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说,心如果随着身体而老、衰败的话,可能修行确实不是很成功的。

因为真正的修行人,就像以前很多传承大师的传记里面讲,虽然身体老了,但是利益众生、弘扬佛法的这种心会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切,并没有以此而生起疲厌心。

《华严经》第七十七卷当中也讲了很多比喻:依止善知识的心应如金刚一般,金刚是怎么样也无法被摧毁的,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应该有像金刚那样的心;又如仆人之心,仆人的话,主人怎么样侮辱他,他都不会疲厌,还是很坚强的,会一直随顺;还有如大地之心,像大地的话,万物都可以在上面依存。

而有些人因为小小的一件事情,心就改变了。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很多人依止善知识很容易,不需要什么其他的因缘,所谓的观察上师这些环节都不要,只是根据当时的心态——你对他的印象好不好,如果印象好就去依止,如果印象不好就不依止。这就像世间交朋友的心态一样,根本没有按照佛教里面所说的上师和弟子的法相而结上师徒之缘。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

即使有些人已经依止了上师,但刚开始是出于一种好奇心,什么“身口意都供养”等等,所有的好话全部都已经说完了,自己没办法表达的时候,请妙音菩萨来表达自己的真诚之心,很想自己拥有无数张嘴来说出赞叹的语言。但是到最后,这样的态度很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甚至师徒之间发生极大的矛盾,好像比伊拉克战争还厉害,这种现象也经常发生,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

我们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不要有很多的变化吧!世间的感情跟佛法的求学之心,跟依止善知识和依止金刚道友的心是完全不相同的。

所以,“恒时无厌依上师”很重要啊!很多人到了一定的时候,过了两年、三年、八年、十年之后,心就开始动摇起来了,不像以前那样了。这个时候要观察,自己到底是什么样。

以上讲了依止上师的功德,下面讲依止上师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首先以比喻的方式来宣说。

丙二(依师之方式)分二:一、依师方式之比喻;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丁一、依师方式之比喻:

如同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君主,

客人依止护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

舟子依赖于船桨,为灭烦恼离过害,

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

患者依药王、黎民百姓依靠君主、客人依止护送者、商人依止大商主、舟子依赖于船桨,这是几个比喻;为了灭除烦恼、离开过害,因为畏惧生死、要成办二利,为了渡过三有的大海等目的,应当依止上师。

在下一个科判当中,《大车疏》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分别将这几个比喻对应意义做了宣讲,说明要以这些方式来依止善知识。

“如同患者依药王,”依止善知识的方式,先从比喻上讲的话,就像一个病人依止医生一样。

其实病人所有的希望都在医生身上,他会以一种渴望的心一直看着医生。我们经常看到,病人在住院的时候,不管医生负责任还是不负责任,医生、护士一大帮人进来的时候,病人就生起一种希望的心看着他们;甚至跟家人、亲人都不说话的人,看到医生就会说话。因为他有一个想从疾病当中真正获得解脱的心。

我们为了灭除烦恼,也应该有这样一种心态:依靠上师像依靠药王一样,把自己当成病人一样,把法当作妙药一样,把认真依止当作治病一样。这是第一个比喻。

“黎民百姓依君主,”第二个比喻,一般平民百姓都要依靠一个君主。不管你移民到什么地方去,对当地的国王、官员都会以非常恭敬的心去依止。

其实我经常想到,现在西方有些人说:“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老师讲课的时候,下面有些学生的态度就非常不恭敬,还说:“我们提倡平等、自由。”

但是实际上,他们当中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比如说,国家总统来了以后,所有人都是非常恭敬的,其他人来的时候就不同,好像“平等”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在美国的有些学校里面,好像学生对老师一直是非常“平等”的态度;但是在其他场合,当领导来了,或者企业的大老板来了,下面的人就特别恭敬。我去看了几个企业,想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什么都平等、都一模一样。实际上不是的,董事长来的时候,下面的人话都不敢说,特别恭敬,自然而然有一种约束感。所以有时候,所谓的“自由、平等”只是在某些地方讲而已。

我觉得无垢光尊者在这里所讲的和佛经里面的这些比喻是很好的。有些地方的人说:“你对上师不需要恭敬,都是平等的。”现在我们藏族有些年轻人也是经常不把上师叫“上师”,而是说“老师,你好、你好”或者“某某老师”。我们学院当中有个别的年轻出家人,对自己的堪布都说:“老师你好。”他还要去握手。(众笑)

“客人依止护送者,”比如说你是一个客人,路上很危险,你找到一个护送者,那你的很多希望都寄托于他。

“商人依止大商主,”如果你是一个商人,从来没有去过大海,从来没有去过森林……当商主带你去的时候,你的很多行为就要对他非常恭敬,否则他不高兴就会把你抛弃,特别麻烦。

“舟子依赖于船桨,”作为舟子的话,他依赖于船桨,船桨没有也是不行的。

“为灭烦恼离过害,因畏生死成二利,为渡有海当依师。”通过这样的比喻说明,为了解脱烦恼,为了解脱轮回的各种过患,为了离开生死轮回,为了成办自他二利,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我们都应该很认真地依止善知识。

其实《华严经》当中也有这个比喻:善知识如慈母,因为她给予我们如来的种姓;善知识就像自己慈悲的父亲,因为他可以广大地利益我们;善知识犹如乳母,她守护我们不堕于危害、令我们不做恶事,等等。《华严经》把上师比喻成父亲、母亲、乳母,通过这些世间的比喻,我们也自然而然会知道,上师跟自己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而且,你如果依止善知识非常好的话,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也好、从生死怖畏当中获得解脱也好,都是有一定把握的。依止过善知识的这些人,确实不怕死,即使听到自己得了晚期癌症,也会觉得“生死对我来讲也没有什么”。因为他听过善知识的很多窍诀,还是有差别的!我们平时如果对死亡都不怕的话,对其他的世间事恐怕也不会有很多的畏惧。这也是善知识的一种力量。

因此佛法当中讲,真正依止善知识之后,很多需要成办的大事、小事,自然而然会成就的。如同《华严经》讲:“十方法界中,所有诸佛法,汝事善知识,一切皆能入。”意思就是说,你好好地承事善知识的话,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的——佛教当中任何一件大事无不成办。我觉得这个道理大家也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

《华严经》的这句话就是说,如果你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承事善知识的话,十方世界当中所有的佛法、许许多多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自然而然会圆满的。所以通过这个比喻,我们也应该知道怎么样依止善知识。这些依师方式的比喻,我觉得很好。

不应一味倡导平等

现在有些国家经常将善知识称为“老师”。我刚才讲了,很多年轻人不叫“上师”,而是说“老师你好”。那天有一个法师说:“不说‘上师’,说‘老师’的这些人还是有问题的,要详细观察。”但观察也好,不观察也好,在现在海量信息的时代,有时候确实很难控制人的心态。

但是在这个时候,有些人丢了传统。传统当中所说的那些意义,他根本没有想,他觉得父母跟儿子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

在某些方面我们也承认:一切众生具有佛性,这方面是平等的;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的,这方面也是平等的;“苦才是人生”,也是平等的;“做才是得到”,也是平等的——老师也是做才能得到,学生也是做才能得到,这是平等的。

但是有些方面,老师和学生确实是不平等的。那天我们学校里面有些人说:“老师跟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我说:“不平等,至少工资上是不平等的,老师有工资,每个月有几千块钱,你们一块钱都没有,所以是不平等的。很多方面你们太幼稚了。”所以,有些方面还是应该有差别的,对吧?这个比喻很好,尤其是西方人要注意。

丁二、如同患者依医师:

上师明医教言药,自为患者作此想,

精进修持如服药,得寂乐果如病愈。

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

这跟前面的内容基本上相同,是以其中患者依医师的比喻来说明的。

“上师明医教言药,”将上师作为真正通达医学的名医来想;将上师所讲到的教言当作能遣除我们相续当中烦恼疾病的药来想。

“自为患者作此想,”将自己当作无始以来被各种痛苦所逼迫的患者来想。

“精进修持如服药,”那么精进修行,就像一个病人不断地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吃药、去治疗的过程。

“得寂乐果如病愈。”通过修行,最后获得了真正的寂静和快乐的果,就相当于是疾病痊愈。

“其余依法以此推,当以清净四想依。”前面讲到的其他比喻,平民依君主、客人依护送者、商人依靠商主、船夫依靠船桨等,这些每一个也都有四种想。

这四种想我在这里不一一地解释,《大车疏》中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对此讲得比较清楚,我们以前在《前行》当中也讲过,很多人在文字上应该会明白的。

我们在还没有解脱之前,平时应该把自己当作病人来想;凡是给我们讲述显宗、密宗所有教法的上师们,应该要作为医师来看待;我们每天修持的法要当作病人吃的药;在病没有好之前要一直吃药,如果不吃药,病可能就没办法了,修行也是这样的,我们在没有解脱之前不能懈怠,也不能散乱,要尽量不断地去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四种比喻我们应该知道,在修行的时候,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入行论》中说:“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即使失去生命也不能舍弃善知识,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是精通大乘意义、具有清净戒律的善知识,这种善知识我们乃至解脱之前都不能离开。

现在很多人依止善知识的时间其实是很短的,大概是先去见一见……当然见上师也很重要的。“噢,你见过没有?”“我见过了。”见一下也可以,但最重要的是要依止善知识。

如果病人光是到医院里面去见一见医生,然后就走了——打个招呼,然后就“拜拜”,那这个病人会不会好啊?可能不行啊!要先到那边去开药,如果你真正想好好治疗的话,过几天又要看一下、把个脉,看一看你身体有没有稍微好转,一直要这样。

因为我们得的是非常严重的“慢性病”,如果你到医院里面跟医生打个招呼,然后供养他五块钱,就觉得已经完事了——有的人说:“啊,我已经依止善知识了。”“怎么依止的?”“在某年某月某日,我去见过他,我求他摄受我,他也已经答应了,并且给我取了一个法名。我现在已经成了佛教徒,我就是修行人!”光得一个法名可能不行的——你光是到医院里面挂个号,还没有真正看病、吃药,然后说是……好像很多地方要思考,对吧?

也许有些上师不是这样,一加持马上就有感觉,你也不用修法,也不用什么,上师给你灌个顶——“我去某某上师那里灌个顶,灌完顶以后,那个甘露好甜啊,很好吃!上师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发的甘露特别特别好吃,佛法的力量真的不可思议,上师的加持更是不可思议!我当天晚上也是做了梦,整个世界全部都是……”不说了,这些都是捏造的。(众笑)

刚才讲的是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确实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佛教徒,依止善知识就是取个法名、办个皈依证,然后让上师灌个顶、加持加持。“您再给我加持,再敲一下、再敲一下!”再怎么敲也没有什么用的。像拉萨那边来的好多老年人说,“你给我吹一下眼睛”,“我这里的牙齿很痛”。人老了以后牙齿也脱了,没办法吹的;眼睛也模模糊糊的,上师怎么吹也是没有办法的。

确实你们看到很多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生老死病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规律任何上师也是没办法改变的。吹的风再大,哪怕像末劫风一样,也没办法把你眼睛里面的模糊清掉,很难的。

但是,现在很多人对上师们的信心倒还是很不错的,觉得他是万能的,他只要吹一口气,眼睛不好的也好了,就像《入菩萨行论》最后回向文所讲的一样,什么都好了。“我这里也痛,给我吹一下;这里也痛,给我吹一下;我这里……”(众笑)

下面讲弟子的法相,包括应该舍弃的弟子的法相和应该摄受的弟子的法相,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应该舍弃的弟子的法相:劣法器弟子的法相和未观察的过失,分两个方面。

丙三(弟子之法相)分二:一、应舍弟子之法相;二、应摄弟子之法相。

丁一(应舍弟子之法相)分二: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二、未观察之过失。

戊一、劣法器弟子之法相:

劣缘弟子诸过根,无信惭愧悲心微,

种姓行为缘皆卑,妄念业惑五毒粗,

混淆善恶法非法,违犯学处破戒律,

不守誓言无对治,愚痴慧浅难知足,

增长嗔心多粗语,师作野兽法麝香,

自为猎人修射箭,获得法果售他人,

以五倒想依师者,无誓言故今来苦。

下一堂课会讲善缘弟子的法相,这里讲到了恶劣弟子的法相。

“劣缘弟子诸过根,”“劣缘”即恶劣的因缘,有各种各样的恶劣因缘。劣缘弟子其实是一切祸害、一切过患的根源。他具足什么样不好的法相呢?

“无信惭愧悲心微,”无有信心,对上师、三宝、四谛,对圣法方面的信心是没有的。而且没有惭愧心,悲心也很微弱。

我们前面也讲了,恶人的话,好像不好的方面全部具足;好人的话,很多好的方面也都具足。这跟人的前世和很多方面都有关系,人不好的话,性格也不好、信心也不好,各方面可能都有很多很多的恶缘,甚至有时候钱也没有。

“种姓行为缘皆卑,”他的种姓恶劣,行为极其低劣,缘分也是极其卑贱。各方面的因缘都不好——跟道友的因缘也不好,环境上的因缘也不好,自己修行的因缘也不好。不好的人什么都不好,他自己也觉得非常痛苦,但也没办法,跟前世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妄念业惑五毒粗,”他的妄念也很粗大,业力极其深重,五毒烦恼也极其粗重。

“混淆善恶法非法,”善法、恶法,正法、非法,这些都不会取舍,始终处于一种混淆当中。

“违犯学处破戒律,不守誓言无对治,”还违背别解脱戒律和菩萨戒的学处,密宗的誓言也不能守护,并且没有对治。

“愚痴慧浅难知足,”智慧极其浅薄,而且没有满足之心。

“增长嗔心多粗语,”嗔恨心经常像火山一样爆发,他一发嗔恨心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很难忍受;也经常说一些粗语。

佛教徒以后不要说粗语。我们学院当中可能没有经常骂人、吵架和骂人厉害的人。但是如果有的话,以后我们可能要规定罚款。原来我们学校里面经常有打架的,后来老师向他们罚款三百还是五百块钱,从此之后再也不打架了。

所以有时候,光是教言可能不行的,还是要有一些惩罚。在我们学校里面,我刚开始对校长说:“你这样惩罚不行啊,他们嗔恨心爆发的时候会经常被罚的,本来老师和学生也没有很多收入,你五百块钱、三百块钱这样惩罚的话,不行啊。”校长说:“没事、没事,我有经验,一般这样规定的话,以后肯定会比较好一点。”自从他规定之后,很多人自己就有了一种控制力。

其实有时候,骂人的人内心当中还是有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求他可能不行:“你不要骂人、不要骂人,求你不要骂人!”这样不行的。如果说:“你可以骂人,但是到时候你把人民币交过来。”那还是比较管用的。以后各个部门、有些团体可以看看啊,我觉得这也是个好办法。

“师作野兽法麝香,自为猎人修射箭,获得法果售他人,以五倒想依师者,无誓言故今来苦。”这些人是什么样呢?把上师当作野兽、獐子一样来看待,把法看作麝香,自己当作猎人,修法像射箭一样的。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把获得的法卖给别人。

现在很多人都是把佛法当成买卖品,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恶心的。我们前面讲了四种颠倒想,这里再加上拍卖佛法,通过佛法来赚钱。以五种颠倒想依止上师的人,因为没有守护誓言的缘故,今生来世定会感受痛苦。

现在有些上师,包括去汉地的个别上师,他的目的并不是弘扬佛法,他就是为了卖法,然后自己发财;有些弟子依止善知识和学法实际上也不是为了解脱,就是想通过佛法欺骗别人——到什么上师那里求过法,以此再去欺骗很多人,也有这种现象。

现在“五种颠倒想”的现象确实是非常严重,这些人可以说是败坏佛教、染污佛教,是佛教徒当中的败类。

我经常这样想,即使你不能弘扬佛法,也千万不要依靠佛法来欺骗很多人。现在有些人嘴比较会说,经常通过这种方式来欺骗别人。

将来各个地方一定要注意一些不如法的现象。有些人可能是受别人冤枉的,他们不一定不如法。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时代,可能有些人对某个人不满,就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发出去,他也没有机会澄清,所以可能有极个别受冤枉的。但是,有些人的确是通过佛法来欺骗很多众生,对于这种人,我们佛教徒一定要排除、遣除,不能让他摄受众生。

所以大家要知道,总体上,佛教以慈悲观来对待所有众生,并以悲悯心来摄受,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因缘没有到的劣弟子,最好不要给他讲授佛法,这是非常合理的。

培养佛教人才是根本

因此我也想,喇荣佛学院和其他各种佛学院,以后还是应该出一些佛教人才的。我很多年以前就有这种想法,如果我们学院什么样的人都来的话,比如说老年人、残疾人、孩童、文盲,最后我们佛学教育的质量是没办法提高的。

我去过西方很多国家的大学,像哥廷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我说:“你们跟其他很多国家的大学不同,你们是用什么办法做到的?”他们每个学校几乎都这样回答:“为什么我们这样出名?为什么我们一个学校里面就出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呢?其实是因为我们摄受的是高层次的人,他们在别的地方已经博士生、研究生毕业了,而且智慧很不错,这样的人我们摄受之后,在这里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了,就成了我们的‘产品’。”这是他们的一个窍诀。

但是,一个不成功的团体,可能是被当成了难民营、养老院。如果什么样人的都有的话,所有的管理人员每天都为这些人费一些心思,最后真正培养人才可能是做不到的。

有时候我有一种想法,我们所谓的佛学院以后应该像一个佛学院;而一些佛教信徒的团体,就像我们学会,也应该跟其他佛教团体不同,门槛稍微高一点。其实门槛高了,人不一定不来,因为人都喜欢往高处走。而如果免费的话,大家都不一定来。比如说我这个茶杯如果两百块钱,不一定有人买,如果是三千块钱的话,不管怎么样还是有人买的。

因此,我们学会的门槛也是比较高的,这个大家都应该清楚,而有些地方是根本做不到的,跟其他有些佛教团体和寺院相比较起来,我们是非常严格的。

关于以后佛学院的发展,我们现在也正在思考。如果你因为自己的水平、人格、年龄等很多方面的原因,暂时不能趋入的话,你也应该理解。

其实佛教徒并不是没有慈悲的,但是我们弘扬佛法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抓住根本,培养一些非常重要的人才。这样的话,在以后的几百年、几千年当中,他们可能成为弘扬佛法的柱梁,我们可以将其建立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恶缘的弟子,包括我们佛学院当中,确实是破誓言的、非常麻烦的人,完全可以开除。你们也许觉得:“啊,怎么没有慈悲心呢?佛教不是讲慈悲心吗?”

有一部经叫做《福盖正行所集经》,这是龙猛菩萨结集的,汉地的日称等翻译的,这里面是怎么讲的呢?当时阿难尊者问佛陀说:“您对破戒者不传甚深的法,您不是慈悲者、大悲者吗?如果您不给这些人传法的话,您就没有慈悲心了。”当时阿难问佛陀这么一个问题。

佛陀说:“我虽然是慈悲者,对所有众生都有平等心,但是他们这些人已经是非法器了。是非法器的话,甚深的佛法乳汁是没办法在其中停留的。就像一个瓶子已经烂了,你再怎么样日日夜夜拼命地往里面倒液体,也是根本没办法存留的。所以,即使我佛陀也没办法用慈悲心来摄受他们。”佛经里面也是这么讲的。

是哪一部佛经我没有查到,查到的这个是龙猛菩萨汇集的,藏文当中好像没有。藏文里面讲,《学集论》和《经集论》讲的是大乘佛法,刚才我讲的那部经(《福盖正行所集经》)主要收集戒波罗蜜多和布施波罗蜜多方面的法,是将世间福德方面的一些因果概念等汇集在一起的。关于不能摄受劣缘弟子的问题,在这里说的是非常清楚的。

我希望,学院的各个法师以后不要只想着自己的一些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自己也许需要有些付出。以后涉及到个人的时候,我们要想到:那烂陀寺是一个什么样的学佛组织,现在世间一些高科技中心、大的学府到底是什么样的?在这方面衡量的时候,我很希望我们佛学院和其他很多佛教团体应该清楚,最重要的是,先培养具有大悲心、具有智慧的佛教人才。

同时,我们在其他佛教中心和寺院当中,也要给人们提供佛法的甘霖,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每一个地方都应该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如果全部都是千篇一律、一概而论的话,到最后可能我们的根本也会失坏。这个根本是很重要的!

任何一个地方,包括现在的喇荣山谷,都有一个承载力。我前一段时间在金刚萨埵法会的时候也说过吧,现在不要来很多道友,大家最好都在家里好好学,这个是原则,我内心当中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最早的时候,有一次开金刚萨埵法会,我为了多些人来参加、结缘,就写了一些《法讯》,当时没有网络,我就把通知寄到各个地方去。我记得当时印了七十多张,发到各个地方去。结果上级已经查到了,查到之后就让我在县委办公室写检讨,他们说:“你为了金刚萨埵法会已经写了七十多份《法讯》,这是违背了……”

这件事大概发生在1996年,总之是很早的时候,因为金刚萨埵法会好像是1994年开始的。当时我没有写检讨,我说:“文字上的检讨我不写,口头上我可以说‘我错了’,但文字上我不写。”

但现在的话,我们确实也需要另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什么样呢?我希望各个地方的人,大家都在本地开法会。确实这里的道友们特别累,你们到这里以后,水也没有、路也没有,现在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困难。

前两天我也跟大家讲了,你们在外面听课的道友也应该能获得同样的功德,这样的话,你们偶尔来这里拜一拜、照个相都可以,主要的学习还是在自己的地方进行。

而有一些真正从佛教当中获得高文凭的,人格、智慧上都非常不错的人聚集在这里,这样的话,我很想将来喇荣佛学院变成一个像清华北大那样的学校。他们录取学生的分数比其他的学校都高,能考上不是那么容易的;从那里出来的话,虽然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但跟其他地方出来的人相比,总的智慧也是确实不相同的。可能国外个别大学的录取分数更高,这个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

学院现有的僧人已经在这里了,但以后,我们要通过另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为了佛教的弘扬、为了真理的探索、为了无量众生的利益,我们应该敢于担当。否则,如果大家都处于一种畏缩的心态中,又怕因果,又怕这个、又怕那个的话,可能最终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法师也看看怎么样好。总之我觉得,一些恶劣弟子越少越好,因为再怎么样给他讲也是没有用的;还有一些因缘暂时没有到的人,大家也要想想办法,这方面应该值得思维。

所以,佛教当中也有不能摄受的弟子的法相,和能摄受的弟子的法相,也就是说,弟子有这两种情况。

戊二、未观察之过失:

下面讲没有观察弟子的过失。对弟子一定要观察,很多上师都是因为没有观察,最后很多事情都被恶劣的弟子搞坏了。

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

喜新赞德后诽谤,有者阳奉阴违依,

间接污辱师眷属,彼等将堕无间狱。

“有者最初未观察,鲁莽草率成师徒,”有些上师刚开始没有观察弟子,弟子也没有观察上师,比较莽撞,很草率地就结成了师徒关系。

有些人可能大大咧咧的,也不观察,就说:“没事,我给你讲一个最甚深的密法。”最后可能自他都已经毁坏了。按理来讲,观察弟子应该是很细致的。我们这里有些法师做事情很细致,前前后后都会考虑很多;有些的话,“没事没事,这样就可以了”,“没问题,什么都可以”,这样的话,可能最后还是很危险的。

“喜新赞德后诽谤,”这些没有经过观察的恶劣弟子会喜新厌旧,刚开始他很欢喜,当面赞叹、身口意供养,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开始诽谤,所有坏的来源都成了上师。

“有者阳奉阴违依,”有些人会当面赞叹,但背后就开始违背、诽谤、违誓言。

“间接污辱师眷属,”有些人可能没有直接诽谤上师,但他主要是间接地说,“啊,你们这帮人全是骗子”,“他身边的人都是坏人”。

其实,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对上师是赞叹还是诽谤。他想赞叹的时候,会通过上师的眷属、法脉或者其他相关的东西来赞叹;但如果他想诽谤、侮辱的话,就会说“噢,他们这一群人全是如何如何”,“这一帮人、这一伙……”。

“彼等将堕无间狱。”其实这样诽谤的话,到最后也会堕入无间地狱的,非常可怕。

因此,对这些恶劣弟子应该尽量地先去观察,如果没有观察,就会带来很多的过患。

现在有些佛教团体中的人,包括有些上师和弟子之间,甚至已经告到法院去了。有些弟子先去供养,后来让上师把他的供品退回来,上师死活也不退,说:“你已经给我供养完了,我还退你什么啊?不退的。我当时也没有要你的,是你自愿供养的。”然后弟子说:“不行啊,你当时显得非常如理如法,现在我已经发现你许许多多不如法的事情了。”“如法不如法是我自己的事情,跟你有啥关系?”……

他们刚开始都没有观察——这个弟子是那么亲切、那么亲热,见到上师都是一直哭哭哭,谁会知道最后见到上师又恨得一直哭哭哭。确实,所谓师徒之间的关系也会有这种现象。

所以无垢光尊者要求首先一定要观察,观察十二年也好、观察一年也好。一般互相观察之后,自己基本上也会清楚对方的情况。

但是现在,在传授佛法或者灌顶的时候,一个一个观察确实也是非常困难的;像古代,一个上师摄受一个弟子或少数的弟子,观察起来应该是容易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他传的密法太多了,弟子当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样的话,他今生当中密法的一些成就,包括法体缩小肯定不会有的,上师这样讲过很多次。

所以现在,对于各种各样的弟子,上师要完全这样观察以后才能摄受的话,是很难实现的。但不管怎么样,经论当中是这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