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32

今天我们继续讲依止善知识,前面讲了上师的法相和弟子的法相。在弟子的法相当中,坏弟子的法相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好弟子的法相。

丁二(应摄弟子之法相)分十二:一、贤善弟子之法相;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四、于师前断除身之恶行;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八、持一切恭敬行为;九、修持正念正知不放逸;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应该摄受的弟子的法相,全知无垢光尊者在这部论典当中,以十二个科判来进行宣说。其中第一个是讲真正可以对他宣讲佛法的贤善弟子的法相。

戊一、贤善弟子之法相:

善缘弟子信心大,精进修法智慧高,

具正知念不放逸,不违教言守戒誓,

三门调柔悲心大,胸怀宽广不急躁,

慷慨具有清净观,虔诚恭敬恒稳固。

无垢光尊者讲的确实很殊胜啊!真正具有法相的弟子,他的特点是什么样呢?

“善缘弟子信心大,”一个是与上师有非常好的缘分,具有殊胜的前世、今世的因缘。

缘分不好的话,师徒之间可能经常吵架,因为小小的事情也是非常不开心,甚至闹矛盾,从此之后变成冤家,有这种情况的;如果有善缘的话,就像上师如意宝经常讲的,他和他的上师托嘎如意宝,从刚开始相见就一直有非常殊胜的因缘。

贤善弟子对上师三宝及其功德有非常大的信心。信心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讲,密法当中也是以信根为主,《杰珍大圆满》《空行心滴》都讲以信根为主。以前蒋扬钦哲旺波也说过,在五根当中,对修持密法来说,信根是最重要的。

“精进修法智慧高,”这个弟子还要精进,在修行佛法方面不拖延、不懈怠,一直非常努力,每次对上师所讲到的教言都努力地去完成。

在完成的过程当中,他具有取舍的智慧,世间法也好、出世间法也好,在很多方面都有特别成熟的智慧。即使以前智慧不是很高,但后来通过学习而增上了智慧。

“具正知念不放逸,”他有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正念,还有不忘善法的正念,在善法当中不会脱离,三门谨慎注意、不放逸。

“不违教言守戒誓,”不违背上师所讲的教言,守护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宗的誓言。

“三门调柔悲心大,”身口意三门极其调柔,不是特别粗暴、凶恶。

有些弟子把上师管得特别可怜,上师一点权利都没有。不管到哪里去、住,做什么事情都是弟子说了算,上师自己没有权限,全部的“刹车”都放在弟子的手中。

另外,他对一切众生的悲心也极其广大。

“胸怀宽广不急躁,”他的胸怀很宽广。如果弟子的胸怀很宽广,可能被上师稍微批评一下,或者看到上师的有些行为、做的有些事情,就不会在意;如果心胸很狭窄,一个非常小的事情他就接受不了,会马上离开、诽谤。

还有不急躁。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不是一点感觉都没有、特别缓慢,但也不会急躁。如果太急躁的话,在上师面前处理很多事情也不会非常合理的。

“慷慨具有清净观,”慷慨布施,即上供下施。观清净心,即有清净观。当然,如果有密宗更高的清净观是最好的,如果没有的话,平时就会把金刚道友全都看成坏人,对上师的所作所为也看不惯,这个也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

“虔诚恭敬恒稳固。”然后是“虔诚恭敬”,这种恭敬是虔诚的恭敬,而且恒常稳固,并不是刚开始见到上师的时候三门恭敬、三门供养,一切的一切都是这样的,但到后来慢慢就完全变了。

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多的。包括我所认识的很多佛教徒,刚开始特别恭敬,好像恭敬得有点太过分了,已经超越了想象;但到最后的时候,他的那种冷漠和一些行为也让人难以接受。这种情况,藏族人当中有,我认识的汉族人当中确实也有。

我有时候心里想起来:“噢,某某人呢,他的人格是很稳重的,在多少年前就是这样的,现在也是很不错的;哇,某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就像现在世间男女的感情一样热得不得了,过一段时间不但冷了,还结成冰!”(众笑)

其实世间的感情确实是无常的,而师徒之间虽然可能也有无常的现象,但是不管怎么样,它还是具有一种誓言的线,这个誓言的线不能破掉;如果破掉,对双方都是不利的。

因此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懂得上师的功德,然后以恒常的恭敬来依止上师。

恒常恭敬是非常重要的。唐密当中有一部经叫做《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其中说到:“若求成就作法时,不应称其师名字,违者当堕地狱中,若干劫数受诸苦。”上师的名字是不能直呼的,如果你违背这一点,最后根本不恭敬地直接称呼上师的名字……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谁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说明对他不恭敬。

所以,我们从别人的称呼中也能看出他的信心。刚开始的时候,什么“大恩上师”“金刚上师”“我的上师是金刚什么什么”……但到最后就直接说“某某人”。这说明,自己的信心是有所改变的。

这样实际上也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应该知道,如理依止、令上师欢喜,对自己的修行来讲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佛陀在《胜智续》当中也说过:“若以一滴油,涂师一毛孔,其福则超胜,供养千劫佛。”可见,我们对上师做一点一滴的供养、做一点一滴的承事,比供养千劫诸佛的功德更大。

在《集密意续》当中也讲:“千劫一切佛,皆由依师生,无有上师前,佛号亦无有。”这个教证是很出名的,很多人会用。它的意思是,千劫的佛其实都是依靠上师的加持而修行成就的,没有上师之前,世间当中连佛号也没有。

实际上我们也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比佛更重要的是上师,所以要依止上师。如果懂得依止上师的方法,就会依靠这种恭敬心而得到悉地和很多的加持。

这一点,我想稍微学习过佛法的人都应该知道。尤其是那些非常成功的上师们,他们在修行的路上都不会违背上师的教言。而有些人虽然经常讲“如何依止上师”,但实际上,如果自己做不到、做得不如法的话,可能只是口是心非而已。

因此,在座的道友们也应该好好地想一想,尤其是,上师比较出名、比较成功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他就是我的上师”,而一旦上师在显现上身体不好,或者是出现各种情况而沦落的时候……有一次,一个比较著名的上师生病了,我去看了一下,本来是有成千上万人经常赞叹、恭敬和依止他的,但是在那个时候、在那种场合下,好像他身边只有一两个人在哭,除此之外什么人都没有。

所以,所谓的上师到了一定的时候,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体出现了一些情况的时候……前两天我去看了一位老上师,他对我的法恩非常大。我为什么去呢?因为这位上师生病了。如果上师老了就不理的话,从人情上也不是很好的。人在成功的时候,一般大家都会去看他;一旦他身体也不行了、年龄也不行了,利用价值就没有了,这个时候很多弟子都会远离的。

我那天去看上师还是很累的,凌晨两点多出发,到第二天很晚的时候才到目的地,然后在那里看一看上师,第二天回来也非常累。如果不是上师的事情,而是一般的事情的话,肯定很难支撑。但是内心当中一想,佛法上的恩德,可能世间父母的恩德也没办法相比。

佛经里面讲,供养上师和承侍上师的功德超越供养、承侍诸佛。从世间角度来讲,如果自己的父母病了,我们可能会去看的;自己的父母在某个地方出现一些意外的话,大家也会很伤心。但对于上师们,在刚开始你不懂佛法的时候,你可能如理如法地依止过他,听过他很多课,而一旦你有钱、有地位、有很多眷属了,就对上师的情况装着好像不知道一样。

以前,有个老堪布讲过一个藏地法师的故事。他说某某堪布刚从印度回来到这个教派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很有利用价值,所有的僧团都去排队迎接。过了几年之后,这个上师生了一场大病,听说已经是癌症晚期,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他们寺院的人和住持就装着好像不知道一样,一直看虚空,不像刚开始那样热情接待了。这是我听某个上师说过的某个上师的故事。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别人身上能看出很多的习气。

在我们学院当中,现在有很多堪布、堪姆、法师,他们刚来的时候可能在很多堪布、堪姆那里听过课,但是后来自己的智慧等各方面都比较不错了,就再也不认了。那些堪布、堪姆的心里应该是明白的:“噢,他刚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中间是什么样的,到最后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将来是如何如何……”

所以,大家都是人吧,所谓的上师,这里也没有说都是菩萨,也没有说都是佛,是以一个人的标准来衡量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像世间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依止方法一样,也有一个界限。所以在这方面要观察一下。

戊二、思师功德忏前戒后:

下面是第二个问题,要思维上师的功德,并且在看见上师有些过失的时候,自己要进行忏悔。

恒时忆念上师德,不思过失见思德,

定是自现师无过,深思忏戒依对治。

“恒时忆念上师德,”这里是说,我们平时要思维上师的功德。因为跟上师在一起的话,到最后可能会看上师的过失。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恒常在一起,哪怕佛陀也会经常被看成有过失者。所以,如果跟上师接触的话,可能会看到许许多多过失、不合理、不如理的地方,在这个时候,因为你以前已经观察过了,那么观察完了以后就要尽量忆念、观想他的功德,不要去思维或者去观察他的过失。

“不思过失见思德,定是自现师无过,深思忏戒依对治。”如果你见到上师有一些过失的时候,要默默地在心里面想:“上师肯定不会有这些过失,只不过是我自己的心眼不清净,我自己的业力很深重,那一定是自己的过失,他老人家不会有这样的过失。”这样反反复复地对自己做一些安慰,然后要励力地忏悔,以后尽量不要产生这样的恶分别念,发愿从此不再犯——这样进行对治是很重要的。

见师有过是己错

我们凡夫人本身也是,对看到的事物并不是很清楚的。当自己的烦恼出现在外面的时候,本来是具足功德的一些人,你很有可能会看成是不如法的,包括自己业力深重的时候也会有这种现象。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当中专门讲过这一点,你们方便的时候也看看,经中是怎么说的呢?当时释迦族的五百个弟子,还有一千个比丘,一些优婆塞、优婆夷,他们很多人都把具有相好、金光闪闪的佛陀身相看成了各种各样的形象:有些人看到的是像煤炭一样的身体,有些人看到的是像土粉一样的身体,有些人看到的是像黑色大象脚一样的身体……不同人看到的是各种特别不庄严的身相。

其中五百个释迦族人特别地伤心,因为他们都知道,佛陀金色庄严的身相人人都看得到。他们想:“本来佛陀是转生于我们家族当中,可是我们释迦族自己人却看得不清楚,把佛陀看成像煤炭一样特别难看的样子。”于是,释迦族的很多弟子就开始拔头发,把身体投在地上、鼻中出血,并大声哭泣。后来,他们通过非常强烈和猛厉的忏悔,在业力清净的时候才看到佛陀的庄严身相。

所以你们也可以想一想:当时在印度,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功德圆满的佛陀的身相,也被看成了各种各样不如法或不庄严的身相,那么,我们看到上师的一些行为有过失肯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包括我们在做梦的时候看到上师有各种各样的过失,醒了之后都要尽量忏悔,如果没有忏悔掉的话,它也会积成一些罪过——在白天的生活当中,你可能也经常会觉得“他说的话不合理,他做的事情不合理”。

可能有些人,包括一些发心人员也会想:“噢,那这样观清净心的话,对这个上师的所作所为也不能提一个合理的建议了。”这也是不合理的。

其实,你可以在没有邪见的情况下,为了上师的事业,相应上师的一些显现而提出一些建议。我以前依止上师如意宝的时候,我们去汉地,我就按照汉地的习惯提一些建议,比如我有时候觉得:“汉族人对这个事情应该是这样的看法,这件事可能需要这样的……”

有时候,上师说的有些话当中,我觉得某句话不一定对他们有利,也经常好心好意地提出来:“噢,这对这些众生来讲可能是不利的,因为他们的感觉是那样的,您老人家的感觉是这样的话……”这个我觉得也不会有什么过失。

否则,尤其是一些发心人员会觉得:“对上师所有的见行都要观清净心的话,那合理的建议也不能提了。”这倒是没有必要的。

这里所谓的不能观过失,是指在真正的一些事业和行为上,你就真正觉得:“哇,这个非常不如法的!”这种行为我们应该注意。

勿以小乘观点衡量大乘菩萨

尤其是密乘和大乘,也有一些与小乘不同的观点。以前喀绕瓦格西说过:“示大乘上师,外仪虽不妙,不知内密意,切莫观师过。”开示大乘法的上师,虽然他的外相或者威仪有时候不一定是很美妙、如法、庄严的,但是因为我们对他内在的密意不能了知的缘故,千万不要观他的过失。我就喜欢这样的道理。

显宗当中大乘的上师,为了摄受各种各样的众生,他的外相并不像一些小乘行人,也不仅是为个别人的根基而显现的,他需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一个大乘上师,他摄受的众生有有嗔恨心的人,也有有贪心的人,也有世间当中对佛教一点都不了解的人,所以在各种不同的众生面前,他可能会显示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按照小乘的很多观点来观察他就不合理了。

我觉得,现在大多数人对佛教的观点就是对小乘佛教的观点。作为出家人的话,很规规矩矩地走路,跟谁都不说话,别人就会说:“噢,这是个很清净的出家人。”如果这个上师稍微展开一些事业,或者做各种各样事业的时候,别人就开始指指点点、开始诽谤;哪怕是手里拿一杯咖啡、笑一笑,别人也会说:“啊?你出家人怎么拿咖啡!”现在很多人会这样的。但实际上这倒并不是不合理的。

有一部经典叫做《菩萨善戒经》,里面是怎么讲的呢?作为大乘菩萨,千百万金银的资具都可以使用、积累、储蓄,而不能以小乘的行为标准来观大乘菩萨的行为。所以你们看一看《菩萨善戒经》,其中对大乘佛子的行为有专门宣说。因为大乘佛子是用各种方式来利益众生的,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他可能就会舍去自己的很多行为。

如果按照小乘的观点,一个小乘出家人,不要说储蓄千百万金银,可能摸金子、银子都不行的。但按照大乘的观点,就像以前讲的蒋扬钦哲旺波的故事一样,他拥有各种各样的财物,在行为上也有很多的方便和智慧,所以如果对众生有利,我们做弟子的也应该从整个佛教的广义层面来观想。

我们以前可能是用小乘的行为来衡量某一个人,但现在也需要以大乘菩萨的行为来衡量他——如果他是一个菩萨,会显示什么样的行为;如果他是一个密宗的成就者,那他的行为要示现成什么样。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种比较开阔的思路。否则,在很多问题上我们就不一定能非常清楚。

这是讲到,尽量不要看上师的过失。但光是说“不要想上师的过失”,你就已经想出来了,所以硬是不想有一定的困难。有些人说:“我天天想你的过失,我很恨你,但是我很想忏悔。”有些人经常对给自己传过法的人生邪见、生嗔恨心。

其实现在众生的分别念很重,可能上师没有做什么令人生邪见的事情,所谓的弟子也是自然而然生邪见;那如果上师真正做一些令人生邪见的事情……印度、藏地真正的一些大成就者、修行人,比如玛尔巴罗扎、帝洛巴、那若巴,你看他们的传记,那一边杀鱼、一边吃肉,现在谁能接受啊?

戊三、勿令师不喜所作当请示:

下面是讲,不要做让上师不欢喜的事情,有事情要做的话应该请示上师。

当断师诸不喜事,精勤令师生欢喜,

永不违背师教言,师之爱眷亦如师,

不摄师眷为弟子,说法灌顶当请示。

“当断师诸不喜事,”这里说,应该断除一切上师不喜欢的事情。

你作为一个弟子,哪些是上师喜欢的,哪些是上师不喜欢的,应该看得比较清楚。上师不喜欢的事情,你如果知道的话就不做,如果自己不知道,就问比较熟悉上师的人:“我们的上师对哪些方面生欢喜啊?他喜欢吃什么?他喜欢做什么?他不欢喜的事情是哪些?”应该了解之后再做。

“精勤令师生欢喜,”还要尽量精勤地做一些令上师欢喜的事。

比如说,这个上师对闻思修行欢喜,你就闻思修行;如果上师天天都背石头、提水,那你就天天跟他背石头、提水。但是我觉得一般来讲,如果上师是成就者,让弟子做这样的事是可以的;如果上师不是成就者,你还是尽量要在佛法方面有一些修行,不然的话,你一旦离开了上师就什么都不会。

原来有些所谓的弟子,对某些上师是非常有信心的,但上师也没给他传法,他也没有求法,每天都做其他事情。后来好像因为缘分断了,当他离开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哇,我两手空空,那怎么办呢?”听说是这样的。

“永不违背师教言,”永远不要违背上师所讲的教言,尤其是大的教言,违背一些小的事情有时候可能也会有的。

“师之爱眷亦如师,”对上师的爱眷——施主也好、弟子也好,也是像上师那样来看待。

有些人对上师有意见的时候,先对他的眷属、弟子或者是他周围的亲戚下手,诽谤他们、说他们:“上师倒是很好的,但是他身边的那个某某,他是……”他可能很想说上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敢直接说,就先从他周围的这些人开始下手。

以前我们的索顿管家经常用这个教证,这个教证他会背,他经常在僧众里面说:“‘师之爱眷亦如师’,你们应该懂得,对上师所有的眷属要……”下来之后,慈诚罗珠堪布我们两个就经常说:“实际上你就是说别人要尊重你,因为你是‘眷属’。”(众笑)

“不摄师眷为弟子,”另外,不能抢上师的弟子、眷属。

这种情况确实是有的。现在很多老板也是,原来在自己手下养了一辈子的人,当他稍微有点成功的时候,就去开自己的小企业,把原来企业的资源全部抢过去。

其实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也经常发生,有些人把上师的弟子、发心人员通过各种方法抢过来,其实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

“说法灌顶当请示。”这里也讲了,一般来讲,上师虽然不会有我执和我所执,但是在显现上对眷属也可能比较执著。如果你非要把上师的弟子和眷属当作自己的工作人员、发心人员的话,那你应该先请示:“你的这一帮眷属,我想给他们好好地灌个顶,你灌顶也不是很好的,我会灌顶;我想要给他们讲法,你可不可以让给我?”或者说:“我把你的这几个眷属……”这样的话,如果上师同意了是可以的。

我们这里可能没有这样的,但也很有可能啊。以后我们这里会有一些新的堪布、堪姆被以前老的堪布、堪姆培养出来,因为人一般都是一代一代地更换。在更换的过程当中,可能新的法师比较出名了,就把原来老法师的眷属全部拉过来、资源全部抢过来,你原来的老法师就一个眷属都没有了,他很伤心的:“我原来辛辛苦苦地培养他,现在他把我的弟子全部都拉走了,我现在连眷属都快没有了,人越来越少了。”这也是不太好的。

所以这里讲,应该让上师欢喜。续部里面说:“上师欢喜,诸佛欢喜。”如果令上师欢喜的话,自己不管修什么,成就都是非常容易的。《时轮金刚》中讲:“三时多劫中,供养诸三宝,放生百万众,即生不成佛,若于恩师前,起信令欢喜,即生定获得,共不共成就。”如果我们真正对恩师生起极大的信心,并令上师欢喜的话,其实即生当中就会获得成就。这是《时轮金刚》的不共教言,也是密法里面不共的特点。

我原来讲《六祖坛经》的时候也说了,在显宗其他的一些论典当中,成就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资粮,但是在禅宗、密宗的不共修行当中,即生或很快的时间当中就会获得成就——原来是一个具有一切束缚的凡夫人,但后来因为令上师欢喜、自己修行和具有信心的原因,很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当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有这个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尽量地让上师欢喜。

当然,《事师五十颂》里面也说,如果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虽然有些事情上师已经叮嘱了,但是你自己没有能力成办的话,就如理如法地跟上师请求:“这件事情我实在是无能为力。”这样也没有过失。如果上师要求你这么做,但是你觉得这样做一方面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你确实也做不到,那你就可以在上师面前用很温和的语言这样讲。并不是说只要上师一吩咐,不管合理不合理,所有的事情都要去做。

说实话,有些上师摄受弟子也是有目的性的。这样的上师,我觉得在依止过程当中,如果违背他的教言也不会有什么过失吧?因为刚开始他摄受你的时候,并不是用悲心来摄受的,很有可能想利用你,很有可能看到了你的某个资源,然后有目的性地给你灌个顶、传个法、做个皈依,说是:“噢,要不要我给你皈依一下?我看你的福分还不错的,我们好像有前世的因缘。”

现在上师当中也有些所谓的假上师或显现上的上师,不好说。他看到你以后就说:“哇,看起来我们前世好像是某种因缘。这样的话,我即生当中如果跟你结上了这个法缘,你的成就应该没有很大的问题。”跟你结上法缘之后,他就要求这个、要求那个,你做不到的时候,他就说:“啊,我已经成了你的金刚上师,你如果不做就违背誓言,你会下金刚地狱,我保证你会下金刚地狱。”有些是故意威胁,这可能是现在极少数非常不好的上师的一些行为吧。这种情况我想肯定是不合理的。

当然,有些弟子在行为上确实也非常可怕,他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过失,还要把所有的罪都推到上师身上,这样也不是很好。

不管怎么样,对上师的眷属应该像对上师那样看待,其实这个很重要的。上师周围的眷属不一定有上师那样的功德,我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也遇到过很多上师的眷属,有非常好的眷属,也有不好的眷属,但不管怎么样,我对他们跟对其他人的看法是完全不相同的。我会想:“毕竟他是上师的眷属,虽然他脾气不好,虽然他有些行为有点过分,但我还是要认真地、尽量地观清净心。”

我依止上师可以说是从1984年开始,之前好像也不懂什么佛法,除了世间的老师以外也没有上师。从1984年到现在已经31年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还是尽心尽力的。

只要是上师,哪怕这个上师不出名,哪怕这个上师对我来讲也不是传授密法的很高的上师,但如果他与我结过法缘的话,我觉得佛法是不可思议的,他对我来讲就是恩德很大的,我应该尽心尽力地去依止,我不会用各种理由说:“虽然你是我的上师,但是这一点我是做不到的。”很多人会这样说的。这种情况,在以前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我是非常注意的,我希望自己以后也不要发生。

以上讲了第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是讲,在上师面前身语意的威仪应该比较如法,不能太随便。

戊四、于师前断除身之恶行:

师前当护身语意,不应伸足跏趺坐,

亦莫背后向上师,嬉笑显露愁怒容。

“师前当护身语意,”在上师面前应该经常用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心识。首先身体上面是什么样呢?

“不应伸足跏趺坐,”在上师面前不能伸脚,也不能跏趺坐。

当然跏趺坐的话,要分不同场合。按理来讲,以前很多人在上师面前都是双膝着地、恭敬合掌,但平时在不同的场合中,在不成为不恭敬的情况下,也可以跏趺坐。

“亦莫背后向上师,”也不能背后对着上师,一直不想见他,显现一种非常不欢喜的表情——宁可死了也不要见到……

有些经论里面讲,如果经常故意不见上师的话,即使你往生到清净刹土,也只能听到声音,而见不到主尊。有些人是特意选择一些柱子的背后、一直见不到上师的地方,如果实在坐不下也没办法,但每次都是特意躲的话可能也不是很好,有些人是习惯性地一直非要躲。

“嬉笑显露愁怒容。”不能在上师面前有嬉笑等各种不如法的行为,当然有些人也可能在上师面前显得特别愁眉苦脸、发脾气、生气,一直这样。

总的来讲,在上师面前,整个身体的姿势和姿态要比较严肃、比较有敬畏心。一般一些具有威严的、行为也非常如法的上师,他自然而然有一种威慑力。

我原来也讲过吧,作为一个老师或上师,不能完全跟眷属打成一片,否则就没有威望,不能令人生起敬畏心;也不能太高高在上,好像始终他就是他,他的境界别人都没办法进入,这样的话,在摄受弟子的过程中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一般来讲,如果没有什么不恭敬、不欢喜,我觉得该笑就笑、该说就说,太假装的话也不是很好,人一般都是看得出来——本来想笑,他就一直憋着不笑;本来很不高兴,但是表面上一直笑着。其实自然一点、放松一点比较适合现在人的心态,这倒也不会犯很多的戒律。有些人对一些小的行为特别在意,大的行为倒不在意,这样可能不太好。

下面是第五个科判,断除一切语言方面的过患。

戊五、断除一切语之过患:

切莫信口出胡言,言说妄语离间语,

他过不悦耳粗语,未经观察无关语。

“切莫信口出胡言,”在上师面前千万不要随意出口、胡言乱语,这样也不行的。

“言说妄语离间语,”在说话过程当中,有些人故意欺骗上师,说一些妄语。还有些人故意讲一些离间语,别人本来关系很好,他就特意说一些离间语。

“他过不悦耳粗语,”还有的人说一些别人的过失、不悦耳的粗语,比如骂人话等各种语言。在上师面前说这些是非常不合理的。

“未经观察无关语。”还有未经观察的无稽之谈,即所谓的绮语。

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出言的过程当中应该很谨慎,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当中也说过,在末法时代,君主面前有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有一些智慧浅薄的人,他把君主的过失看成功德,并向君主当面赞叹,这个时候,君主就会轻易信任,把他的话当成真的。末法时代的时候,很多人的智慧是比较浅薄的,别人的行为本来是功德,他就看成过失;很多人根本没有犯罪,别人就开始说他、诽谤他,这样之后,他也会遭到君主的惩罚。

我希望,尤其是一些法师,还有佛教团体当中的一些负责人,对于别人的语言,你自己应该尽量去观察。有些人,包括我们这里的发心工作人员、教务处的有些道友,一个是年龄的原因,一个是社会经验不足、阅历不丰富,听到一面之词就马上决定:“啊,某某要开除,某某要这样……”其实,这样听一面之词而抉择肯定是不合理的。虽然我们这里有些人确实是做得不好,但也应该方方面面去了解。

我经常想:我们上师如意宝,不说出世间的成就和功德,在世间法方面,他也有一种非常深邃的智慧,在处理问题和取舍方面特别特别懂。

所以,我们很多道友应该在处理问题方面不断学习。有些时候可能是自己智慧的原因,本来这件事情很小,而你在处理的过程当中就把它弄得特别大;本来这件事情特别大,但是你在处理的时候一句话就敷衍了,特别简单地处理掉了。这些方面需要有一种智慧。

因此作为一个君主、一个负责人或一个法师,你可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话。包括我也是这样的,别人有时候会在我面前赞叹他人:“这个人是如何如何好。”然后我也会想一想:“噢,他是这样赞叹的,但他的赞叹是真实的还是有目的的?”我也不一定马上就信。还有些人说:“啊,这个人很坏,他是……”我还是要去观察一下:“他这样说了,但到底是不是这样的?”

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当中,用语言稍微加工一下,某件事情的本质就完全变了。如果我对某个人的评价本来就很好,他身上所发生的事情用我的语言来表达的时候,我把语言稍微加工一下,那么我对他的赞叹马上就可以说出来;如果我对他本身就有一些看法,那么对于他所做的事情,我用语言稍微加工一下,对他的评价就又可以变了。

所以我们作为听者,在不了解第三方情况的时候,自己最好有一种智慧。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当中,确实讲了很多非常甚深的语言。在末法时代,人们智慧浅薄、没有取舍能力,这时就应该注意,否则我们的一句话,尤其是一些领导人、负责人的一句话,可能会有很大的功德,也可能会有很大的过失,这个一定要注意。

所以在上师面前,不应该故意讲妄语、离间语、粗语等,但是该说的有些事情,在上师面前也应该好心好意地反映。有些人说:“在上师面前什么都不能说,他老人家是遍知,应该知道。”但心里肯定没有“他是遍知”的信心,说“他是遍知”的话,好像是“他很糊涂”的意思——“他可能什么都不知道。”“你不是遍知吗?你应该知道我心里想什么。”所以他是故意测试上师的智慧。

戊六、断除意之邪分别念:

不应贪图上师财,禁止损害其诸眷,

切莫口是心非观,上师各种之行为,

勿想彼为不合理,前后相违除邪见。

“不应贪图上师财,”这里说,对上师的财物不能贪执,比如一直想偷上师的财物,或者是用各种方式来享用它。

但是上师如果特意给的话,倒也应该没有什么。有些教言当中说,这是一种悉地,上师给的有些财物没有接受的话也毁坏缘起,也有这种历史。所以特殊给的话也没有什么。

但是,有些人把上师作为自己买卖的平台。现在这个时代当中也有各种情况,他表面上是宣扬上师,但实际上是自己有各种目的。

“禁止损害其诸眷,”这里也说了,禁止损害上师的眷属,包括上师的弟子、施主等,属于上师的这些人不能损害。

“切莫口是心非观,上师各种之行为,勿想彼为不合理,前后相违除邪见。”也不能口是心非,表面上赞叹“很好的”,反过身去就开始在背后说各种过失。

对于上师的各种行为,不要想是不合理的。像我刚才讲的一样,因为上师要摄受很多很多不同的众生,所以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不同行为的显现。

《成智慧根本续》当中也说过:“于师为利众,所现种种行,无量如海密,断除生邪见。”《大车疏》里面也引用了这个教证,意思就是说,上师为了利益众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实际上是有不同密意的。在不同的人面前,他可能会显现不同的形象,因为他摄受的并不仅仅是一群人。

比如说上师是一个出家人,当他要摄受出家人的时候,就会显现一些出家僧团所需要的形象;如果他要摄受一些在家群体,那么在某些方面,比如涉及在家人的一些生活爱好的时候,在不违背三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的情况下,他的语言和行为会有各种各样的示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认为,上师的各种行为,这个也不合理,那个也不合理;上师所说的话,这个也是矛盾的,那个也是矛盾的。当一个人生起极大邪见的时候,在他面前什么都显得不合理,这样恐怕对他自己也没有什么利益;应该对上师有极大的信心,才可以获得成就和加持。

“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哲贡炯巴仁波切专门有这样的一个教言,意思是,在上师四身的雪山上,如果我们没有生起恭敬的太阳,那加持的水流是不会降下来的,所以时时都应该对上师起恭敬心。

以前我们考试的时候考这个,有一个人写:“上师爬雪山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加持的水还没有降下来,所以我们精勤地祝愿上师爬雪山成功!”(众笑)上师好辛苦哦,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就爬雪山。考试题里谁写的啊?有一个人是这样写的。《前行》里面有这个教证,你们到时候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