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33

下面讲《大圆满心性休息》,首先讲应该观察自己的过失、恒常恭敬上师。

戊七、观察己过恒敬上师:

倘若上师现忿怒,定观己过当忏戒,

顶上观师猛祈祷,令师生喜获成就。

“倘若上师现忿怒,定观己过当忏戒,”一般看到上师现忿怒相、不高兴或者是不开心,你应该确定,这不是上师的过失,应该是自己的过失,是自己的罪业反射到了上师的形象上。

就像镜子里面出现的影像,如果你自己脸上有一些不妙之处,那么镜子里面显现的影像也是不好看的。同样,你自己的心不清净、行为不清净也会导致上师不开心、现忿怒相。

这应该值得忏悔。我们也经常讲,真正的善知识、诸佛菩萨的化现,在调化众生过程当中都有不同的行为,因为每个众生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调化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讲:“刚强难化用粗言,心柔易度用软言;虽有慈悲平等心,知时智慧用方便。”我再念一下,否则你们不一定记得住:“刚强难化用粗言”,对刚强难化的众生用粗暴的语言;“心柔易度用软言”,温柔的心容易度化,在这样的人面前上师会用柔软的语言;“虽有慈悲平等心”,上师虽然有慈悲和平等的心;“知时智慧用方便”,但他知道这个时间,会依靠智慧用一些方便法。也就是说,上师在刚强难化的众生面前用的是粗语,在柔心易度的人面前用的是软和的语言,虽然对所有的众生都有慈悲菩提心和平等之心,但是他会用善巧、智慧和方便的方法。

所以,如果上师现一些忿怒相,你应该知道,这实际上是他的一种方便方法。《上师心滴》里面有一个章节叫做《誓言次第解脱海》,其中讲到,如果你看到上师有一种偏心、不平等之心——对某个人好、对某个人不好,从而对他产生邪见的时候,这是魔王波旬开始作怪了,这个时候你要想:“我已经着魔了,上师不会这样的,他应该有平等心。”这时,所有的罪业和邪见都会得以清净。

因此这里说,无论在任何时候,一定要想到:上师显现忿怒相实际上是依靠一种因缘,不可能是像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的众生一样互不干涉、互不影响,而是像敲鼓的时候鼓和鼓椎互相起作用一样——你如果没有对上师产生邪见或者行为恶劣的话,上师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行为。因此一定要想到,这是自己的过患。

同时,如果你觉得上师真的已经生气了、不高兴了,当面忏悔是很重要的。昨天有人讲考的时候也说得比较对:有机会的话,应该当面忏悔。如果上师已经圆寂了、不在了,在没有过时的情况下,可以在他的相片等前忏悔。

未过夜前要忏悔

但一般按照藏传佛教很多传承上师的传统来讲,如果一个上师批评了任何一个弟子的话,弟子的忏悔时间最好是不要过夜。过了夜之后,可能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很多缘起……很多染污会产生的。所以一般来讲,没有过夜之前,自己要尽量地去忏悔。比如说你惹上师生气了、不高兴了,他显现正在气头的时候不要去忏悔,但是在没有过夜之前要忏悔,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的。

我们现在有些佛教徒根本不懂,自己把上师惹得气死了也非常开心,从此之后还永远对他是一种敌对的态度,甚至在他面前经常“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这样的话,对上师不一定有非常大的危害,但是对个人的修道可能会有一些障碍。

我本人也是这样,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虽然没有像如来芽尊者、智悲光尊者、华智仁波切和托嘎如意宝那样,连让上师一刹那不高兴的事情都从来没有做过,确实有时候会令上师显得不高兴,但是自己也害怕过夜,所以在没有过夜之前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忏悔。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的。

“顶上观师猛祈祷,”如果自己各方面不方便的话,要把上师观在头顶上,然后猛厉地祈祷:“喇嘛钦!喇嘛钦!”其实很多人经常这样祈祷,藏传佛教当中的“喇嘛钦”是“上师知”的意思。

米拉日巴的传记当中说,有一次,米拉日巴在讲经的时候偶尔沉默、偶尔微笑。他的弟子们问:“您今天为什么偶尔沉默、偶尔微笑?是不是因为您下面的有些弟子不高兴或者高兴?是这个原因吗?”

他说:“并不是这样的,我的某个弟子在某个地方遇到了一些痛苦,他正在祈祷‘喇嘛钦’。因此,我就不得不加持他。”

所以,如果是真正的上师,当他知道某个弟子在不同的地方呼唤他、祈祷他或者是忆念他的时候,他也会以不定的方式来进行加持、垂念和赐予悉地。

“令师生喜获成就。”不管怎么样,我们尽心尽力让上师通过这种方式欢喜的话,就能成就一切悉地。

无垢光尊者的《大车疏》里面有一个忏悔酬补文,以前我讲《大车疏》的时候,要求大家把这个忏悔文写在笔记本上,经常念诵。后来我听说,我们这里的有些老佛教徒经常把它当作课诵。无垢光尊者也说了,最好是在白天晚上四座当中每座念七遍,这样能净除一切罪障,在所有的酬补当中,这是最殊胜、最重要的一个。

我们以前学过《前行备忘录》,其中也说过,如果要让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最主要的方法有几种:第一个,是把上师当作真正的佛陀来看;第二个,是把上师的事业当作佛的事业来看待;第三个,从上师对自己的法恩上来讲,认为上师已经超过了佛陀;第四个,了知上师实际上是三宝的总集;第五个,时时刻刻都要观想上师、祈祷上师,比如说经常念上师的祈祷文或者上师的一些咒语。后面还有一些具体的上师修法。

这样的话,上师的智慧就会融入自己的心,修行当中的很多违缘自然而然会得以遣除,顺缘也会自然而然成就。

下面讲,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恭敬的行为。

戊八、持一切恭敬行为:

见上师时起顶礼,坐时敷垫供资具,

合掌美语作赞颂,行时起立敬随行。

“见上师时起顶礼,”这里讲依止上师的一些基本行为。一般来讲,《毗奈耶经》是对所有的佛教行为确定得最清楚的一部经典,这个经典当中也说了,在很远或附近的地方见到上师时应该起来,这也很重要。

《前行》当中讲:有一个人在说法的时候,见到上师从很远的地方过来,但是他装着没有看到,后来他说了一个妄语,眼珠都掉下来了,有这种情况。所以,一般见到上师要站起来。

但现在有些地方的人,见到上师就马上坐下来、跪着,其实这也是不合理的,见到上师应该起来。

顶礼的话,我觉得在有些地方是不合适的。比如说,在上师路过的时候,你马上在路上“啪——”地磕长头,世人看来并不是很庄严,我们一般都不提倡这样做。比如说在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人流正在穿梭,你突然见到了上师,就在公路上磕长头顶礼的话,很多人不一定能理解,所以不能这样。

现在我们学院里面,女众这边恭敬得有点太过分了,男众这边有时候傲慢得也有点过分,这两个一定要平衡一下。女众的话,见到上师稍微打个招呼,这样可能好一点。不然的话,见到上师好像见到老虎一样的,转头就跑,这样很危险的,有时候路上有些坑,往后退的话,最后……各方面也不太方便,这是有很多“公案”的。

“坐时敷垫供资具,合掌美语作赞颂,”不管上师在哪里坐,都要为他铺一些垫子,并供养资具。还要经常合掌来赞叹:“哇,您长得很好看啊!您说的话对人心特别特别有意义!别人说您与真正的诸佛菩萨无二无别——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虚空藏菩萨,还有那个那个……可能是那个什么菩萨,我忘了,八大菩萨里面的另外一个菩萨!”加很多语言来赞叹,有些是真的,有些可能是假的,尤其是当面赞叹。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里面讲,一般末法时代的人特别爱当面吹捧,到了背后就不是这样了。原来我的一个亲戚跟一个老乡接触的时候,互相都赞美得不得了:“噢,你特别好……”但对方离开了以后,就马上开始说:“他这个人很坏的……”我们现在有些人也会像这样当面赞叹的。

“行时起立敬随行。”上师行走的时候,弟子也要站起来;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随着而送行。

因为《现观庄严论》的注疏里面讲,对上师的迎接、恭送是成就相好的一种因,功德也非常大。但是上师如果不喜欢接送的话也不要勉强吧,他如果不喜欢很多人来来去去,喜欢低调,可能就更没有必要了,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讲迎送上师的功德。但是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在传法时,一些辅导员、法师来经堂的时候,大家应该恭敬,应该都站起来,法师坐下之后大家再坐下来。这是对佛法的一种恭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院也是一直这样执行的。

以前在印度的个别佛学院里,上师坐下之后,大家都共同向他顶礼。但是我们觉得,如果这位上师是成就者,他可以接受大家的顶礼;如果他不是成就者,很多人对他进行顶礼的话,就成了《前行》中讲的四大重罪之一,所以也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我觉得,法师和大家一起顶礼殊胜的对境比较殊胜,是很好的。

以上讲了依止上师时的一些基本行为。

戊九、修持正知正念不放逸:

与师相处时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

当以敬畏心而住,犹如新媳之姿态,

师前三门极寂静,放荡不羁不应理,

不求名利无偏袒,无有谄诳不狡诈,

表里如一不虚伪,一视同仁无贪嗔。

“与师相处时恒具,正知正念不放逸,”跟上师相处的时候应该有正知正念、不放逸,我们前面也讲了。

“当以敬畏心而住,犹如新媳之姿态,师前三门极寂静,”在这个过程当中,要以一种敬畏心而住——也有恭敬、也有畏惧,如同新媳妇儿一样。

此外还有新比丘的比喻。刚刚受戒的新比丘是非常注意的。我们这里也经常看得到,有些人在刚刚出家的两三天,跟别人话都不说,走路的时候也特别特别注意。原来法王如意宝正在讲《心性休息》的时候,我旁边有一个堪布,他刚好前一天受了比丘戒,当时我就故意说他:“这个指的就是你。”因为讲义里面提到了“新比丘”。

去年我做了一个梦,好像梦见在法王那里得《大圆满心性休息》的传承,梦中浮现的场面,我当时觉得很好,就在日记本上写下来了,现在整个过程都忘了。但我的日记本也比较多,所以刚才没有找到当时记的那个梦。本来有必要的话,现在已经过了好几年了,给你们讲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找到,也讲不了,已经忘完了。

这里讲,新媳妇刚刚到丈夫家里的时候,害怕他们说她,有很多方面的担心,所以就非常注意。在上师面前也应该这样——这里有些人也当过新媳妇,这样的人有经验的,是怎么样的你们应该自己想一想、回忆一下。

“放荡不羁不应理,不求名利无偏袒,无有谄诳不狡诈,表里如一不虚伪,一视同仁无贪嗔。”不能放荡,也不能求名利,不要有偏袒之心,不能有这几种极端的心。对别人也好,对很多方面不要有偏心,不要有一些狡诈、谄诳和虚伪。对道友也好、对上师周围的人也好,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也不能对上师和周围的人过于生贪心和嗔恨心。

过于生贪心和嗔心的话,实际上也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多的麻烦。有些人好像为了保护上师,为了弘扬上师的教法,经常用嗔恨心来对待别人。其实嗔恨心非常严重的话,很有可能对上师的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害。大家都会觉得:“啊,上师培养出来的人就是像他一样啊!哇,那都没有希望了,我最好不要学了,不然以后像他那么可怕的话,也没有什么可学的。”

依止上师时应具正知正念

作为一个修行人,对上师也不能过于贪爱,因为过分的贪心实际上会给自己的修行和别人都带来许多违缘、痛苦。

好像前几年,《南方人物周刊》采访宗萨仁波切的时候,他也说:作为一个上师仁波切,弘扬佛法和感情相比,应该把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位。所以他建议所有的女众不要给一些上师做女朋友,不然会非常痛苦的,除非是非常开明的人,否则对自他都是不利的。他好像讲了很多,也许是他自身的一些经历。

作为一个上师,如果是在家人的话,可能在家人的生活本来比较开放,会有很多的情况。但作为一个出家人,不管是弟子还是上师,都有戒律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更要谨慎。这样对将来弘扬佛法、修持佛法都有很大的帮助。不然,如果落入世间感情的网当中,师徒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会长期存在。因为很多世间的感情会带来一些痛苦,互相都有一些约束和条件,这样之后都不合理的。

总而言之,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经常有一种正知正念是很重要的。寂天菩萨也说过:“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对于凡是想要保护自己心的人,寂天菩萨都恭恭敬敬地合十祈求他们,时时刻刻都要用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心: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佛教徒、我是出家人、我是一个居士——如果是世间人,可能会有疯疯癫癫的情况,但是我作为一个舍弃了很多事情、要修持佛法的人,行为应该尽量清净。

尤其是一些出家人或者是居士,守持戒律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自己有一种约束的话,自然而然心理很健康;心理很健康的话,弘扬佛法也好、修持正法也好,很多事情都会非常顺利的;如果心理不健康,整天都是想着这些,处于一种烦恼、痛苦、斗争等非常复杂的关系当中……

我们有时候也看得到,世间上很多的矛盾、痛苦都来自于自我的贪心、对他人的嗔恨心,是以这样的烦恼而产生的。《入菩萨行论》的教言在《大车疏》里面引用得比较多:在言行举止上要“如树应安住”,当你产生贪心的时候“如树应安住”,当你产生嫉妒心的时候“如树应安住”,当你产生一些不好的心态时“如树应安住”……

原来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不管是依止上师还是在修学过程当中,我们凡夫人有时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但是这种烦恼要尽量地忍住,忍住的话,到一定的时候就像过眼云烟一样,很多事情可能都烟消云散了。这样的话,有福报的人终身的戒律也会清净的,修行也会成功的。

所以,尤其是在一些僧团当中,大家在刚开始的时候,就一定要用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心,无论在上师面前还是在其他道友面前,这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正知正念的人可能会经常破戒、破行为、破誓言,最后他自己也非常狼狈。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地去守持这样的正法。

下面讲第十个科判,要三门恭敬上师,即供养上师。

戊十、以三喜恭敬承侍上师:

自己有财供上师,身语恭敬而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三门当令师欢喜。

“自己有财供上师,”如果自己有财富的话,应该尽量地供养上师,这是令上师欢喜的一种方法。

“身语恭敬而承侍,”第二种方法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来恭敬承侍上师。比如说,身体上给上师做一些事情;语言上,需要打电话也好,需要调解一些事情也好,帮上师说话也好,等等。这是语言和身体上的恭敬承侍。

“舍弃今生修正法,”第三个是舍弃今生、修持正法。

“三门当令师欢喜。”通过身口意这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前面中等的供养方法是身体和语言的供养。第三个,舍弃今生是心里的修法——内心当中完全抛弃今世、为来世而修行,这就是让上师欢喜的方法。

通常我们说,最上等的供养是修行供养,但是现在很多上师喜欢的可能是财物供养。我们也经常看得到,很多上师们以大悲心和大智慧来摄受弟子的话,对财物供养的人摄受得也很多,这可能也是显现上的。

但财物供养的话,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作为一个凡夫弟子,不管怎么样,对财物不执著的几乎都是不会有的;但如果他把自己最执著的财物拿去供养的话,也说明对上师有一种恭敬和欢喜。虽然经论当中说,最上等的供养是修行供养,但在有些时候,对上师的弘法利生等方面做帮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贡巴瓦说过,以前阿底峡尊者的弟子当中有一个叫做阿木香却仁青,他经常为上师阿底峡尊者做承侍,仲敦巴经常为上师做翻译(因为阿底峡尊者来藏地的时候,仲敦巴的藏语和印度语说得不错,所以他当翻译还比较不错的)。但是他们两个修行比较少,因为阿木经常给上师做一些身体和语言的事情,仲敦巴天天帮上师翻译。而贡巴瓦他自己天天以修行为主——修止观,寂止和胜观为主的修行。但到最后他发现,他们两个的成就远远超过自己,因为他们是很真诚地为上师做身体等方面的承侍,付出得非常多。贡巴瓦本来认为自己做法供养是最好的,但结果他们的成就远远超过自己。

但是一般来讲,法供养是最殊胜的。《华严经》当中也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里面也讲了:“有财供上师,身语敬承侍,一切时不毁,三喜修最胜。”有财富要供养上师,身体和语言应该承侍上师,一切时间当中这三种供养都不会失坏的,是非常有功德的。但是这三种供养当中,修行供养是最殊胜的。《前行》当中引用的教证是每句七个字,也这样讲过。

总的来讲,在承侍上师的过程当中,法供养、财供养、承侍供养就是所谓的三大供养。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当中也说,用三喜来依止上师能如愿以偿。

以上是依止上师的方法,下面讲到,要以方便方法遣除他人对上师的诽谤。

戊十一、以方便遣除他人之诽谤:

有人诽谤上师的时候,你应该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来制止。

他人谤师制止之,若无能力则思德,

覆耳悲心行饶益,莫依止彼勿交谈。

“他人谤师制止之,”自古以来,上师周围的人看到上师的弟子多了、名气大了,或者是各方面的事业非常兴旺发达的时候,很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去诽谤。

那看到或听到别人在诽谤上师的时候该怎么办?是置之不理呢,还是尽心尽力地去制止?应该先尽量地去制止,通过一种方便方法,通过比较婉转的语言来制止,并不是像有些人那样马上跟他吵架、打架。“你如果诽谤我的上师,那我不客气!你厉害的话就过来吧,如果你有本事……”,“你真是……我的上师哪有……”,就开始跟他打架,这样没有必要的。

“若无能力则思德,覆耳悲心行饶益,莫依止彼勿交谈。”应该是尽量地去制止,如果实在无能为力的话,那你也没有必要跟着他去。有些人说着说着,最后也可能会跟着去的。原来你对上师信心很大,后来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诽谤,你刚开始会怀疑,最后就信以为真:“噢,真的是这样啊!”

原来我不是讲了,前一段时间我发微博,转发率也比较高……不说了,时间不多了(众笑)。好像我有点着急的时候,思路理得不是很清,就像这个电脑,有时候触摸好几次之后就死机了,好长时间反应不过来。我有时候也是,想讲这个、讲那个,就都不行了。

这里说,如果无能为力的话,就尽量思维上师的功德,然后用手捂着自己的耳朵:“你不要给我说,我不想听,我不想听,我现在用一块棉花塞在耳朵里面,我不听了。”然后自己就不听了,内心当中以悲心来想:“啊,我的上师是那么好,他这个人不但不起信心、不去供养,反而还要去诽谤,那真的是业力太重、太可怜了!他跟地狱众生没有任何差别。”

从此之后尽量不要跟他一起住,不要跟他交往。因为如果你一直跟他交往的话,很可能会依靠他的影响,慢慢自己也堕入恶道当中,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我们凡夫人确实是非常容易受别人和环境的影响。

《大宝积经》当中有一句话:“远离善知识,常亲近恶友,随彼教诲转,数堕诸恶处。”有些人远离善知识,经常依靠一些恶友,这种人会随着别人的教诲、恶言和胡言乱语而辗转,最后自己在数劫当中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三恶道当中。或者说,在活着的时候,他也很可能成为一种有很大邪知邪见的人。

《大宝积经》里面讲的这个很重要。远离善知识、亲近恶友的这种人,刚开始是不会随着恶知识的教诲转的,但到最后,有很多人就随着他的教诲而转了。有些爱诽谤上师的人,你跟他待两三天,或者是出去一次,那回来的时候态度就完全不同了——原来在发心等各方面都很有热情,但从此之后就有变化了。这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也要尽量地注意。

有些人依止恶知识对今生也有影响。《杂宝藏经》当中也讲过,当时有些比丘问释迦牟尼佛:“依止提婆达多的人,他们今生当中心里也特别不开心,经常产生痛苦;而依止您的这些人,心里很开心、很快乐,这是什么原因?”

佛陀说:“不仅仅今生是这样,其实前世依靠提婆达多的很多众生也受过痛苦。他曾当过一个猴王,当时我也是一个猴王,我们各有五百个猴子眷属。有一位王子准备到森林当中打猎,要杀这些猴子。我就劝另一个猴王:‘我们应该渡过江河到别的地方去。’但是提婆达多前世的猕猴王不肯走,他要待在那里,我就把我的猴群带到河对岸去了。最后猎人把留下的猴子全部都杀害了。”所以说,依靠恶友的话,这么多众生也是会丧命的。

现在世间当中也确实是这样的,如果依靠一个黑社会的人……我不敢说,不然他们会不会害我?那一群人也是很厉害的。这里没有吧?(众笑)依靠一个善知识的话,无数的人也会得到帮助,今生和来世都获得快乐。

我认识的一些企业老板、学校校长,甚至有些领导,他们一个人的力量的的确确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如果这个人特别好的话,那下面的人今生来世都是处于一种快乐当中,因为这个人作为一个君主,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些人的吃穿,还给予心灵的安抚等很多方面的快乐;如果这个人特别坏的话,那跟着他的人全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恶知识和善知识还是差别非常大的。

总之,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遇到别人诽谤上师的情况,应该尽量地制止;实在不能制止的话,你自己要尽量避开,不要跟这些人一起住、一起吃,不要跟他们交往,否则你很有可能会跟这些人慢慢融入一体、同流合污。刚开始你可能发现不了,但慢慢地,你可能会被他们转化、同化,有这个可能的。所以在这方面,很多人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的确值得注意。

尤其是我们身边有一些有邪知邪见的人,对自己的善知识和教法有成见的人,如果经常跟他们在一起的话,最后你自己也不知不觉受到很大的影响,就像温水里面煮青蛙,最后一看:“哇,已经死了!”这样的情况会发生的,对吧?

戊十二、如是而行之功德: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闻正法,

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

“以此生世成利益,值遇正士闻正法,”如果我们按照上面所讲的那样去依止善知识,那生生世世当中会得到无量的利益。哪些方面的利益呢?比如说,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识、善友。其实我们有福报的话,即生当中能以很好地依止善知识来度过的话,那此后乃至很多世也会有这样的延续和缘起,也会生生世世闻到大乘正法。

“地道等持陀罗尼,种种功德皆圆满,”自己的五道十地、陀罗尼等种种功德也会逐渐圆满。

“摆设寂乐之喜宴,款待一切诸众生。”就像一个人特别有钱的时候,可以拿出钱给很多人请客一样——请素餐、火锅、星巴克咖啡等,如果自己已经得到许多无漏的功德,那你就可以以“寂乐”(究竟寂灭和暂时安乐)的喜宴来款待所有的众生。

意思就是说,我们通过完善自身,很多地道功德圆满的时候,就可以用佛法的境界和内心的精神美食帮助很多人。那个时候,并不像我们出几块钱请个客,完了以后就没有了。如果是真正的一些精神上的宴请,那可能因为你转一次F轮或者你一世的利生事业,无量众生生生世世都会获得快乐。

所以,请客有世间的请客和出世间的请客两种。世间的请客是把客人带到餐厅里面去,通过杀生等各种方式来请他们吃得好好的,吃完了以后,造的业也很不错的了。但是出世间的一些宴请,是通过真正的正法来召集很多有缘的众生,给他们做法布施,然后他们生生世世当中会得到无穷的利益。这也是依靠依止善知识而得到的,如果从来没有依止过善知识,那你不可能得到这些功德,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

甲四(远离恶友等)分六: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二、弃离造罪之亲友;三、弃离恶知识恶友之利益;四、彼等之摄义;五、依止善知识善友之教言;六、如理依止之功德。

乙一、弃离恶知识之教言:

前面是依止善知识的一些内容,下面讲远离恶友、恶知识,有六个科判,其中第一个是“弃离恶知识之教言”。

(上师读本颂的藏文传承……)哇,这部论确实很好啊!以后有没有机会再次讲呢?我想人生很短暂,不一定有的。但是我特别希望这次听受的道友们,以后把它当作自己一生当中最珍贵的修行指南来对待。

下面讲,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远离恶知识,远离什么样的恶知识呢?这里讲:

诸恶知识皆应舍,不具前述之功德,

破戒誓言过失多,慧浅寡闻无慈悲,

懈怠愚昧我慢高,暴躁粗野烦恼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传法亦同旁生种,

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

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

“诸恶知识皆应舍,”“恶知识”就是不好的上师、坏上师、恶上师,“善知识”是好上师、好老师的意思。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远离不好的上师,什么样不好的上师呢?

“不具前述之功德,破戒誓言过失多,”就是与我们前面所讲的善知识功德相反,或者说不具足那些功德的人。在戒律方面,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形象,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根本受都没有受;也许受了,但也已经破了,一点根都没有。这样破戒、破誓言的,过失非常非常多的人,连自己三门基本的约束和行为底线都没有,特别放荡不羁。

“慧浅寡闻无慈悲,懈怠愚昧我慢高,”智慧也非常浅薄,不是广闻博学的,而是什么都不会,不要说出世间方面,连世间基本的人格都没有。

然后是“寡闻”,对于显密经论等都孤陋寡闻。没有慈悲心,非常懈怠,又愚昧,也特别贡高傲慢。

“暴躁粗野烦恼重,”暴躁易怒,无缘无故地一会儿就生气,一会儿就批评别人,特别容易生气。还特别粗暴、野蛮,烦恼也很重。

“贪图今生弃后世,”整天都是贪著今世、舍弃后世——天天想着自己的名声、自己的财富、自己的种种,对来世的成就和修行抛之脑后,根本不会想的。

“传法亦同旁生种,”他表面上好像是讲一些佛法,比如给你灌顶、传法、引导等,但实际上,因为他自己内心当中根本没有大乘佛教修行的境界,所以说话与行为都背道而驰。这种人就相当于旁生一样,跟世间的牛、马等一模一样——有些上师又笨、行为又不如法。

确实在现在这个世间当中,我们用这些来衡量自己的时候会感觉到,这些到底是在说自己还是在说别人,是非常难以分析的。

“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这些人会操作,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值得接受的,里里外外都特别肮脏,就像不净粪一样。不净粪那样的上师,这里无垢光尊者说得还是很厉害的。

因为他会搞各种各样的世间法,所以他的眷属、围绕他的随从者也许是非常非常多的,就像一堆不净粪,它的里面全是白色的蛆虫。同样,一个不净粪一样的上师,像蛆虫般的眷属也是非常多的,可是这些信徒全部都是被引入邪道。所以,想获得解脱者千万不要去依止这样的上师。

我们前面已经讲得非常清楚,首先应该很好地去观察。《佛藏经》当中也说过:一个世间的敌人可能仅仅会夺取我们今生的生命,而不会让我们堕入恶趣当中;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有邪见的愚痴者,他会让我们堕入地狱当中,在千劫万劫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遇到这种邪知识对我们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现在有些人经常说:“啊,这个上师特别特别坏,我没有想到他原来是这样的,我所有的财产都被他通过各种方式抢光了。”其实,不仅是你今生当中辛辛苦苦积累的所有财产都被他抢光了,更重要的是,可能你的信心、智慧、禅定等圣者七财,这种无漏的财富也都已经被他抢光了,乃至生生世世你都会感受无量的痛苦。

所以在这里,无垢光尊者以一种非常明确的比喻,即旁生和不净粪的比喻,说明了恶知识的特点。所谓的“名师”和“明师”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有些上师虽然有名气,但是不一定明白佛教,不一定如理如法地去修行,不一定有大慈大悲心。

《法集要颂经》当中也讲了:“亲近恶知识,罪垢日夜增,如猪身不净,自污兼污他。”亲近恶知识的人,他的罪垢日日夜夜都会增长;这种人就像猪一样,整个身体都是不清净的,他自己也会受染污,他人也会被染污。也就是说,这种恶知识跟猪圈里的猪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接触的人都会被弄脏、玷污的。

所以,在我们这个世间当中,确实是需要以智慧来观察。因为眷属多的不一定是善知识,财富多的也不一定,名声大的也不一定,特别相好庄严的也不一定。现在很多人说:“这个上师很有钱,所以他应该是很了不起的,不然的话,他不可能有那么多钱。”那不一定的,旁生当中,龙王里面的一些恶龙也有很多财富。“啊,这个上师很庄严,我看到都生起信心,特别特别好!”“这个上师好慈悲哦,我一看到他就自然而然被吸住了,所以我要永远依止他,生生世世不离师……”有些人可能太着急了吧,太激动了。

在依止善知识方面一定要注意,因为我们是希求解脱者,真正需要的是解脱,那这位上师能不能赐给我们这个解脱呢?如果能,我们就尽量地去依止;如果不能,我们去依止的确也有一定的困难。

《月灯三昧经》当中也讲:“若有欲得寂灭定,趣向无上菩提者,慎勿习近恶知识,恒常亲近于善人。”如果你真正想获得寂灭的禅定,真正想趣向无上的菩提,那么一定要注意:不要依止恶知识,一定要亲近于善人!我很喜欢这个教证。

我们在座的人,不要因为你是“相貌主义者”或者是“外貌协会”的,就去依止恶知识。“哇!这个上师很庄严啊!”“这个上师穿的衣服很好看啊!”“这个上师名气很大啊,他有很多很多粉丝!”粉丝有多少也没有什么,很多明星、歌星,粉丝倒是特别特别多,但是他能不能给你解脱,会不会真正遣除你内心的困惑?如果不能的话,也是有一定的差别。

所以要远离这样的恶知识——“欲解脱者永莫依”。像上面所讲到的恶知识、坏上师,想解脱的人不要去依止;如果你不想解脱,想要达到其他一些目的的话,你就可以依止。我们佛教徒依止上师,是不是真的只要好看就可以了,只要上师口头上说“慈悲”就可以了?或者,他能满足你其他一些目标的话,你需要依止也可以依止。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很多修行人应该是想解脱者吧——欲求解脱者莫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