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36

下面接着讲《大圆满心性休息》,上个阶段最后一堂课是2015年5月21号,当时我们刚好讲完了第五品——依止善知识。前面讲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因果、依止善知识这五品很重要。

我这次也很高兴,很多人以前对佛法的次第从来没有那么认真地学过,这次已经系统性地把前面的人身难得到依止善知识之间的内容很认真地学了。

一般来讲,我们先要认识到人身很难得,而且难得的人身很快就会无常的——光知道难得不行,还要知道它是无常性的。知道人身的无常以后,你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人死了以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还是要随着业力流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随着业力流转的时候,就有六道轮回。这些道理以及后面的皈依、发心等所有道理,我们都要依靠善知识的引导才能明白。在座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学法就要面对千经万论,浩如烟海、很难归纳。

我们现在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和自己的福德力,遇到了这样的因缘,懂得了前面的四种修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共同四加行。而依止善知识品当中讲,善知识是引导者,他给我们指示、指点。接下来我们要懂得皈依,包括皈依的仪式、对境、皈依的人,还有皈依的时间、成果和功德等很多道理。

对于这些道理,很多人觉得自己应该是懂的,因为“我已经皈依二十年了”,“我已经皈依三十年了”。但是有些人在系统性学习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不一定懂真正的皈依是什么,皈依后的任务是什么、该做什么。所以这些方面还是需要系统地学习。

今天讲到,一切大乘佛教的基础是皈依,要讲皈依的方法、真实皈依、皈依的功德等,从几个方面来宣说。

第六品 皈依

一切大乘道之前行或基础皈依品分三: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二、别说真实皈依;三、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

如是谨依上师后,当渐修学解脱道。

前面依止善知识品当中讲,先要依照善知识的法相来观察善知识,好的善知识我们要依止,不好的恶知识要远离等,这些道理都讲得很清楚。知道了如何依止善知识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要真正地去皈依。

现在很多人好像在没有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就皈依了,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做皈依。一般来说,依止善知识之后,一定要有次第地修学——“当渐修学解脱道”。

解脱道不是没有任何次第的,不是刚皈依完就直接进入禅修。很多人都不了解禅宗的真正道理,自认为是六祖、三祖、达摩祖师的根基,好像一参就什么境界都有了,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你可以坐禅,也可以安住,可是……有些人认为:“我要去藏地最大的上师那里修最大的法,得到一个最高的境界,那我就成了一个最了不起的修行人、瑜伽士……”其实也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想法都是很好的,但是如今在末法时代,99.9%的人都是渐次根基,并不是顿悟者。顿悟者非常罕见!有应该是有的,但是这种“有”并不常见,所以我们最好次第性地修法。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引用了《涅槃经》说:“犹如梯级般,我之甚深教,亦当渐勤修,渐次非顿超。”佛法就像梯阶一般——爬楼梯的时候要一级一级地上去,并不是一下子就飞过去了,同样,佛法也应该渐次地修行,并非顿超。

所以,大家都要观察自己,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过目不忘,或者内观自心,看自己是不是禅修、密法的加行等都不用完成,直接找一个上师,上师欢喜马上给你讲一个窍诀就可以了。很多人都经常这样说:“您可不可以给我讲个窍诀啊,我给您多供养一点。”其实这跟供养没有关系啊,跟其他任何事都没有关系,就是要自己修行!修行到一定的时候,自己的根基就比较成熟了。我们的相续就像孩童一样,孩童的成长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地教导。

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修行的次第,不要好高骛远,认为一下子可能就有验相了。有些人修了几天、几个月、几年之后没有什么感应,就不断地换上师、换修法,其实这并不是很好的。应该先用自己最好的智慧去观察,最后找到的这个法门,最好一辈子当中不要换来换去。有些人可能是喜新厌旧吧,不断地换法门,结果发现,要适应每一个法,从开始、到中间、到最后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想,我们短暂的人生当中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应该很稳重、认真、坚固地去修行,要修的话,就一辈子都修!

我看到藏地很多老法师和高僧大德,他们修的法都是一辈子在修,从来没有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一直换。他一辈子当中,把听到的每一个窍诀,都当作非常甚深的金刚语!并不像现在有些人那样,把《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的文字看成跟报纸上的文字一样:“这里也有文字,报纸上也有文字,一样的。”还很好奇地想:“哦,这里说的是什么?”而我们读报纸的时候可能是这样,比如我经常在坐飞机的时候看一下报纸,看完了就可以了,就没有了,但金刚语是不相同的。

表面上看来,宝珠和一般的假宝有相同的颜色和重量,但实际上,它们的价值和力量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一定要想到,佛法当中有一些真正的道理。

甲二(别说真实皈依)分三:一、因皈依;二、果皈依;三、皈依之利益。

乙一(因皈依)分四:一、皈依之人;二、皈依时间;三、皈依对境;四、真实皈依。

所谓的皈依,在这里讲得比较清楚。人们经常说:“你皈依了没有?”“我早就皈依了!我二三十年前皈依的,你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都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佛教徒!”(众笑)但实际上,你是真正的佛教徒呢,还是……可能也要观察。到底什么是皈依,皈依有哪几类,皈依的时间、对境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要去分析。

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想这些,只要办一个皈依证就可以。“上师,您给我皈依一下,您给我办个皈依证!办个皈依证的话很方便,去朝四大名山的时候不用钱,这也是很好的;我经常到寺院去烧香拜佛、求发财,没有皈依证就需要花钱,有皈依证就不用花钱。”他办皈依证的目的就是不花钱,这样也不好,对吧?

丙一、皈依之人:

诸道基础为皈依,诸小士夫畏恶趣,

中士声缘畏三有,大士现见轮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

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

这个颂词字面上很容易懂,但是也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去领会它的甚深意义。

“诸道基础为皈依,”皈依是一切道的基础,不管是小乘道也好、大乘道也好,密法也好、显宗也好,所有的道都要以皈依为基础,就像我们要砌一堵墙的话,墙基是基础一样。

皈依的人有三种不同的层次,有下等人、中等人还有上等人。佛教里面通常称之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也就是说比较低层的人、中层的人和高层的人。

“诸小士夫畏恶趣,”这里讲,小士道的人即低层皈依者,他非常害怕三恶趣,为了不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并获得人天福报而皈依。这是畏惧三恶道者的皈依。

“中士声缘畏三有,”声闻和缘觉,是自己想获得解脱和寂灭而皈依,因为他们害怕永远沉溺在三有当中被业和烦恼一直束缚着。

“大士现见轮回苦,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而一些上层的人看到轮回多么多么痛苦,众生被八苦、三十二苦等折磨着,他们就特别难受——难受并不是为自己,而是因为看到身边及三界轮回中的众生感受痛苦,所以就非常难忍。

而且,他又特别害怕自己不敢度众生,像声闻缘觉一样,只是自己趋向寂灭的涅槃和解脱。所以,大乘佛子是为了一切众生而皈依的,这一点很重要。

今天网上听课的和现场的道友,出家人和在家人,可能有些人皈依了很长时间,有些人刚刚皈依,有些人还没有皈依、正想皈依,有些人还不想皈依但今天在听课——到喇荣来旅游的有些人可能不想皈依,但是想看看:“这个法师到底讲得好不好,我试一试,听听感觉怎么样。”我又不是给你讲的。你对我试一试,我也对你试一试。(众笑)

刚才讲了,皈依的人有三种,不管你身上穿着出家衣服还是没有穿出家衣服,都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一个佛教徒?如果是佛教徒,就要在内心当中皈依三宝。而且皈依三宝有三种层次,如果我自己很害怕三界轮回,为获得人天福报而皈依的话,那我是比较下层次的人;如果我连三恶趣都不承认,对于地狱、饿鬼都是半信半疑,皈依也只是为了即生当中获得福报,那我连下士道都不属于。”

我觉得现在寺院里面烧香、拜佛的很多人三士道都不属于,属于比下士道更下一层的。因为他们不承认前世后世、业因果,只是听说在即生当中祈祷佛陀会得到保佑,所以他们的目标就是“愿保佑我健康、保佑我平安、保佑我得子”等,那他们就不能包括在这三种层次的人当中。

中层的人,他自己想获得解脱:“轮回都是苦海,我应该为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而皈依。”最上层的人,就是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我的皈依应该是为了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所以我们自己要想:我皈依的时候,是为了皈依证而皈依、为了皈依而皈依,为了自己解脱而皈依、为了下世不堕地狱而皈依,还是为了众生而皈依呢?还是这些都不是,只是表面上加入这个团体,但实际上内心当中从来也没有想过。这些情况也是有的。

“皈依三因三意乐,”因此我们首先要知道,皈依有三种意乐,前面两个都是为自己,为自己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而皈依,后面一种是为众生而皈依的。这是皈依的三种意乐,也是皈依的三种因缘——我是为度众生、为寂灭还是为不堕恶趣而皈依呢?

“平凡殊胜及无上。”前面的叫做平凡的皈依,中间为自己解脱的皈依叫殊胜的皈依,最后为众生而皈依的叫无上皈依。

所以,经常传授皈依的人也应该给大家讲清楚:这三种皈依当中你选择哪一个,最好是为一切众生而皈依;刚开始可能这种心没有那么切,但如果还是为了尽心尽力利益众生而皈依的话,那其他的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具足。

如果我们真正这样皈依的话,功德是非常大的。佛在经中说,处于恐惧中的人,大多会皈依一些山、树林、殿堂、灵塔等,但实际上这些并不是真正的皈依处,真正的皈依处是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依靠三宝的能力,三界当中的很多众生可以获得非常殊胜的果位。

《经律异相》当中也说过:“诸有归命佛,不趣三恶道,受福天人间,后逮涅槃界。”如果有些众生皈依佛陀,他就不会趣入三恶道,而且会暂时获得人间、天界的一切福报,究竟获得涅槃。所以,我们唯一皈依佛陀的话,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有些人可能还没有想得很清楚,因为对佛陀的功德、威力并不是很了解。经中说:“何人皈依佛,诸天皆保护。”谁皈依佛陀的话,世间所有天神都会经常保护他。因此我们要想到,真正皈依的力量和加持的确是不可思议的。

有一部经叫做《大方等大集经》,其中也说:“若有众生归佛者,彼人不畏千亿魔。”如果一个人皈依佛陀:“我要皈依佛,南无佛!”或者心里面一心一意地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宝髻佛等,他就永远也不会被各种违缘、魔障所干扰。

有些人经常说,“我身上有附体”,“我的事业不是很顺利”,“我心情不好,可能有各种魔众干扰我、损害我”。其实,如果真正皈依的话,除了一些前世的定业,自己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还债以外,世间所有的天龙、夜叉、魔众的损恼都是可以遣除的。

以巧方便劝皈依

因此我们经常讲到,皈依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在轮回当中、在世间当中,其他很多依处并不是很殊胜的。所以,我们如果暂时以一种方便方法来让别人皈依也是合理的。

佛经当中有这样的公案,一个施主有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出家并获得了圣果,一个非常反对佛教,也根本没有任何信仰。长者施主特别疼爱这个不信佛的女儿,一直想办法让她皈依,但她就是不肯。

后来施主想出了什么样的办法呢?他看到,虽然女儿不皈依、经常诽谤佛法,但是她特别喜欢钱,于是父亲说:“你如果皈依佛的话,我就给你一千两银子。”她就答应了。后来父亲又跟她说:“你如果皈依法、皈依僧、受持五戒的话,我就给你八千两银子。”她又答应了。就这样,她为了钱已经皈依了,并且命终之后转生到天界去了。

转生到天界以后,她用天眼一看,知道了自己以前是为了钱而皈依的,但是这种皈依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然后她就从天界下来报恩,并在佛面前求法,后来获得了圣果。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些人实在是不想皈依,那你就找出他的弱点,他喜欢钱,你就给他一点钱;如果你有各方面的能力,那就满足他的一些需求。原来我遇到一个企业的老板,他说:“我们企业当中有一个人,他的能力是比较不错的,但是他一直对佛教有成见。我发现他特别看重地位,就私下跟他谈话说:‘你如果皈依佛门,我可以把你的位子提升到项目经理。’然后他就答应了。”刚开始,他是为了得到地位而皈依的,但他确实也有一定的智慧,后来就变成了虔诚的佛教徒,并且也到处劝别人皈依。但他劝别人皈依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呢?我没有再进行采访。

所以,皈依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是发自内心这样想的:在茫茫人海中、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学问和知识,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上层的、中层的或者是比较低层的人,什么样的人都见过,但是我觉得,见到指点解脱道的善知识们,是终生最具有永恒意义的事;在所有的价值观当中,自己懂得了业因果、懂得了三宝真实具有的加持和力量,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我有时候觉得,一方面,自己具有业和烦恼,并且依靠这个四大假合的臭皮囊而生活,是非常痛苦的;但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在人生当中已经遇到了真正的真理,也是非常荣幸的。因此我们皈依之后,一定要珍惜这种机缘,不要变成一个表面上的佛教徒。

表面上的佛教徒特别多,有些甚至依靠三宝搞各种形式,用各种行为来玷污我们的佛法,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大家也应该注意。如果我们因为愚痴、烦恼重,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染黑了佛法,可能还可以忏悔;但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故意这样做的话,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一定要观察自己的三门。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还引用了《菩提道灯论》关于三士道的很多教证,希望大家课后一定要把《大车疏》读好、学好,这种机会比较难得。

以上是讲皈依的人。你们都是人,你们自己也想想:你皈依了没有,如果皈依了,那么是属于上士道、中士道还是下士道的皈依,是哪一个层次的?你自己对自己回答,对吧?“噢,我没有皈依,虽然我表面上皈依了,办过皈依证,但是我现在好像对皈依戒也很模糊。”这样恐怕不太好。皈依的对境是三宝,皈依的意乐自己来选择,皈依的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这是皈依。

我觉得这样的次第闻思确实很重要,很多居士现在基本上懂得了皈依;以前没有闻思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迷茫——虽然自认为是一个佛教徒,也在学习,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在学,而是一直在迷茫!

丙二、皈依时间:

时间亦随意乐转,小士后世乐果间;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

“时间亦随意乐转,”下面讲皈依的时间。从今天开始皈依,一直持续多少年、多少时日,这个时间也是随着我们的意乐和发心而有差别。

“小士后世乐果间;”如果你是小士道,你的皈依会一直持续到后世的乐果之间——人天的果报现前之前一直存在。

比如说,你为了获得天人的果位、为了成为富贵的人而皈依,那么一旦得到这个果,皈依就已经过期了、没有了,因为你原来就是这样发愿的,所以皈依时间的延续也是随着你的意乐而定。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如果你是中士道,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为了获得自己的解脱而皈依的话,那你中间可能要经过生死,最后在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你原来皈依的时间也就到此为止了。

或者按小乘的说法,人有漏的身体是戒体的所依,《俱舍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人死的时候,戒体也已经没有了。所以,中士的皈依暂时是到死亡的时候,究竟是到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之时。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殊胜的大士、上士道的皈依是乃至菩提间,在获得“无量智慧”——佛陀的智慧之前,皈依的戒体一直不会消失。

所以,如果你前世是发菩提心而皈依的,那你即生当中不一定要皈依。比如说,你前世是某某大德、某某居士,那个时候在某位大乘善知识面前已经发过愿:“我要生生世世皈依佛陀、皈依法宝、皈依僧宝。”那这样的戒体,在这一世乃至将来一直不会消失。所以从时间上讲,大乘的皈依跟小乘的戒律有点不同。

有些人可能认为“我的皈依戒是像小乘的戒体一样,到这一生结束为止”,而《文殊师利问经》中说过:“发誓至菩提,归依于三宝,受持十种戒,亦誓至菩提。”发誓皈依的时间是直至菩提间,皈依的对境是三宝;发誓受持十种戒律的时间也同样是直至菩提间。

所以,大乘佛教基本的思想和理念应该是非常相同的——大乘的皈依、受十戒、修六度以及做很多善事,发一次誓愿就可以。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每一个人一定要发大乘心。《入菩萨行论》当中也讲过,发大乘的心,乃至菩提果之间一直不会耗尽,而其他的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一下子就没有了,这个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们要懂得什么呢?如果发了大乘菩提心,那么乃至生生世世,这样的心是不会改变的,这个很重要。否则,随着人身体的灭尽,皈依戒也就灭尽了,这是很可惜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以大乘菩提心摄持的皈依戒和没有以大乘菩提心摄持的皈依戒,有很大差别。

可能你们以前没有这样想过,很多人都是这样讲的:“噢,我是要皈依佛陀,以前从来没有皈依过。”但是你怎么知道你以前没有皈依过呢?也许你前世确实皈依过,如果你前世是以菩提心摄持来皈依的话,那即生当中不皈依也是可以的,因为你已经有了从前世延续下来的皈依戒体。对于这一点,大家应该按照《心性休息》里面的内容弄明白。

丙三(皈依对境)分二:一、总说共不共皈依境;二、别说因皈依境。

丁一、总说共不共皈依境:

下面讲皈依的对境,有总说共不共的皈依对境和别说因皈依的对境。关于皈依境,这里有因皈依和果皈依的差别。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

显宗成就许他时,密宗成就今自心,

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字面意思是说,一切皈依的对境分为两种,一种是共同的因皈依对境,还有一种是不共的果皈依对境,即有因皈依的对境和果皈依的对境这两种。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那么分别怎么样皈依呢?显宗当中因皈依的对境是佛宝、法宝、僧宝,暂时来讲,我们要依靠佛法僧来完成解脱的重大使命;果皈依的对境是最究竟的佛果,即法身果位——佛色身的究竟是法身。

密宗当中因皈依的对境,是各个仪轨、坛城里面所讲到的本尊、佛陀、佛法、僧众,包括得地的菩萨;密宗当中果皈依的对境,就是自己心的本来面目、法身的本体。

那么密宗是怎么样因皈依呢?我们如果要真正认识、达到自心的本来面目,或者说现前自心最究竟的自然本智的话,就要依靠修行各种坛城的三宝所依,这是因皈依的方法。

最后按照密宗不共的窍诀,安住于自心本来面目的境界当中,能现前自性法身的话,这就是果皈依的方式。

因皈依和果皈依,可能很多人不一定很懂,但是这个很重要的。有些人觉得:“啊,皈依是很简单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可以了。”显宗当中会这样讲的。但是显宗里面所讲到的皈依,在密宗当中只是一部分的皈依。这里也讲了,因皈依是发誓皈依因,果皈依是发誓皈依果。

“显宗成就许他时,”也就是说,显宗承许获得最究竟的果位是在其他时候——“我现在好好地皈依,再过三个阿僧祇劫以后,我会获得佛陀的果位”,他是以这样的目标而皈依的。

“密宗成就今自心,”密宗承许在今生当中可以认识自己的心,也就是说,自己的心是佛,除了自心以外没有别的佛。

显宗与密宗,最究竟的意义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在说法和抉择方式上面,因皈依和果皈依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我们现在办一个皈依证是比较低层的皈依。

“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因相乘(即显宗乘)当中宣说的这个道理,实际上只是跟密宗的皈依名称相同,它只是密宗皈依的一部分而已,并不是很完全。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显宗里面并没有提到对自心的皈依。

实际上,显宗到最后的时候,也讲自心就是证悟、自心就是觉悟,自心觉悟的时候已经到达了皈依的最究竟。《宝性论》当中也讲了,暂时的佛宝、法宝、僧宝都有一种欺惑性,并不是很究竟的。那最究竟的皈依处是什么呢?就是唯一的如来法身。而如来法身是依靠自心的力量而现前的,不会在另外一个地方找到。

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皈依当中的果皈依是很重要的。《大般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类,悉应自观察,自身如来藏,皆是三归依。”我们自己的心是如来藏,其实显宗里面也是有这个道理的。《大般涅槃经》里面说,一切众生类都应该观察自己,此时就会发现,自身的如来藏“皆是三归依”,实际上它是真正的皈依,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懂得这样的道理,那皈依并不是很究竟的。

所以,我们在宣讲果皈依和因皈依的道理时,很多人应该好好地去了解一下,否则,二者的差别确实分不清楚。虽然这个道理在密宗里面讲得更殊胜,但是我刚才讲了,《大般涅槃经》里面也讲“一切众生类,悉应自观察”,所有的众生都应该观察自己,自己观察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自身如来藏”,即自身当中、自心当中就有如来藏,而且如来藏“皆是三皈依”。

其实《涅槃经》跟密宗比较接近,是很高的一个法,因为佛在接近涅槃的时候,对最高的第三转F轮的教义讲得比较清楚。因此,《涅槃经》《苏悉地经》《无垢称经》(也叫《维摩诘经》),这些经典里面讲的跟密宗比较相同。

所以在座的各位,你对密宗不了解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千万不要轻易去诽谤,不然可能会造下非常大的罪业。尤其是有些人不懂什么是密法和密宗,可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地诽谤过一些密法的教言、密宗的大德以及密宗的佛像等,其实这些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

《经庄严论》中也讲过,有些甚深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我的境界,我应该默默地发愿:虽然我现在对如来的很多甚深境界不能通达,但我不通达的不一定是不合理的,因为我的智慧非常有限。

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还是很不错的,但实际上并不是非常有智慧的,再加上对密宗和显宗的一些甚深教义不是很了解,可能连几部论典都不会背诵,让你讲的话也讲不透彻。这样的人,你有没有资格评论或者评价其他的宗派和教义?

所以,随意地开口直接诽谤密法、诽谤一些教法的话,过失是非常严重的。这样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也是没有的。往生极乐世界最大的障碍,一个是造五无间罪,一个是谤法罪,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要懂得,自己一定要皈依三宝。

如理皈依

在皈依三宝的过程当中,可能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噢,我只皈依佛就可以了。其他的,什么法宝,各种各样的经函,我也看不懂,也不用皈依;僧宝我也没有必要皈依,我看现在的僧众有各种各样的,我对他们没有信心!所以我一心一意地只皈依我的佛陀,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皈依。”

这种说法实际上也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皈依三宝其实有不共的力量。《大车疏》里面也讲了:所皈依的佛宝,有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所皈依的法宝,有教法和证法,我们后面还会讲的,教法和证法都要皈依;所皈依的僧宝,有大乘僧众和小乘僧众,有得果的圣者僧众和没有得果的凡夫僧众,凡夫僧众当中也有大僧众和小僧众——四个以上受比丘戒的人叫大僧众,沙弥、沙弥尼、优婆塞和优婆夷叫小僧众。我们原来也讲过,《心性休息》里面说,居士也是福田、也是众生皈依处。所以没有皈依的人,你们也可以把居士当做皈依的对境。

包括我们佛学院,开法会或平时的供斋,居士也跟其他僧众一样,可以接受一些供养、供品、斋饭。我们今天讲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内容当中也会讲到,居士是小僧众。“僧众”不一定全是出家身份——对善法有一定的兴趣、意乐的群体可以叫做僧伽,而这个定义也有一定的界限,受了居士戒以上的人实际上是符合这方面条件的。

因此,从广义上讲,皈依三宝的人属于居士,因为有三皈五戒。最好先受三皈依,然后受持五种戒——如果能圆满五种戒的话,当然是最好的一个居士,如果不能圆满五种戒,能受持其中一分戒也可以。其中皈依三宝是基础,他的相续当中要有“我从现在开始皈依三宝”的想法。发自内心皈依三宝的话,从此之后,你也已经成了真正的居士。所以,居士有只是皈依三宝的,还有又受五戒的,有不同的层次。

总之,严格来讲的话,僧众是指戒律里面和其他论典里面所讲到的僧众;但从广义上讲,或者从另一方面讲的话,居士以上都可以属于僧众。

那为什么要这样皈依呢?按照一切有部的观点来讲,其实他们相续当中的善,也是值得人天所有众生皈依、皈命和依托的。因为善的力量——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叫做“正能量”——不管什么人,只要相续当中有,都值得大家恭敬、随喜。

事实上也是这样,某个团体当中有一个好人的话,这个好人的力量,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能给大家创造一种快乐;如果一个人心坏的话,就会给大家带来一种痛苦。而皈依三宝和受持戒律的这些人,心里一定会具有一种善法,所以要皈依的时候,皈依三宝很重要。

以前提婆达多因为造了三个无间罪: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后来他就堕入地狱当中,当烈火燃烧身体的时候,他感到非常难忍。原来他认为因果都不存在、佛陀说的全是骗人的,而这个时候他就不得不相信了,于是他说:“我发自内心地皈依佛陀!”(其实,我们发自内心地皈依佛陀或者祈祷佛陀的时候,佛陀就会有形或无形地现前,来解脱你的痛苦。)这个时候佛陀就现前并告诉他:“你光皈依佛不行的,还要皈依法、皈依僧,以后你才可以解脱痛苦。”然后提婆达多又再三地说:“我发自内心地皈依法,我发自内心地皈依僧。”他皈依了三宝之后,佛陀就授记说:“他将来会成为一个缘觉,叫做具骨缘觉。”

而有些人说:“我只皈依佛,对法也不太想学习,对僧人也没有什么信心,所以不皈依。”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我们心里面有一种善的种子或力量,这个是皈依。有一部分人认为,阿罗汉也好、出家人也好,他们的身体都是有漏的,所以不是皈依的对境,而应该皈依无违道法的善心,也有这样的说法。而所要皈依的法其实是教法和证法,谁具足这些我们就应该皈依谁。就像一个人要离开一个恐怖的地方,就要寻找一个比较可靠的人引路,这是明智的选择。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三界轮回的苦海当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渡越的,需要像佛陀一样的引导者;光有佛陀一样的引导者也不行,佛陀令我们解脱的最好方法就是传法,我们要依靠他的法来寻找解脱;这个时候,独自一人还是不行的,还要依靠僧众的力量——要有一些志同道合、相续当中真正有佛法的人,我要皈依他们,这样的话,我们都会有一种力量。

我们不要认为皈依是佛教的一种说法,其实在世间当中,希求任何一个思想或真理的时候,也有一种皈依。比如说,在一个学校里面,教育的精神要传递给人,那这个教育是谁掌握的呢?是老师掌握的。老师掌握的话,是不是老师的身体很重要,老师的身体要特别漂亮呢?也不是,是他所讲的课很重要。讲课光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就可以吗?并不是。还要有老师和学生的团体。有了这些综合的因缘,我们才会把学习完成、把教育的精神传递。这其实也是依靠人、依靠心灵、依靠法本,还要依靠其他一些人的力量才能完成的。

因此,对于皈依真正的含义,我希望大家从正面来了解,这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