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37

今天我们讲的是皈依三宝,前面讲了因皈依和果皈依之间的差别,今天特别宣说因皈依境。

丁二(别说因皈依境)分三:一、总说三宝;二、别说法宝;三、别说僧宝。

戊一、总说三宝:

有缘三宝因皈依,佛为化身相好饰,

一切佛法分二种,其中无垢之教法,

种种经续乘之义,显现经典文字相。

我们在座的人,除了极个别的以外都是皈依三宝的。大家都会说:“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到底佛是什么样的、法是什么样的、僧是什么样的?这一点可能有些人比较清楚,有些人不一定清楚。所以趁这个机会,大家至少也是懂得了:“噢,原来我皈依的是这些,而不是其他非常神圣的东西。”

“有缘三宝因皈依,”因皈依的时候,对境是存在的,有缘的三宝即是因皈依的对境。

那么,因皈依当中有哪三种皈依境呢?

“佛为化身相好饰,”首先是皈依佛。一般来讲,佛是像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等那样,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非常圆满、庄严的身相。佛在我们所化众生面前显现的就是化身佛,即具有相好的佛。

“一切佛法分二种,”一切佛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教法,一种是证法。

关于教法和证法,世亲论师也说过:“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佛法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教法,要通过讲经说法来了知。我们要受持教法,就要听经、闻法;要弘扬教法,就要给别人讲述佛教的道理,这个很重要。

我那天也讲了,我们学院当中出来的一些法师,包括尼众当中也有一些法师……今天有一个在学院待过很长时间的尼众,说是在外面讲经说法,我忘了问有多少眷属,可能不是很多,但是不管有多少,至少为他们介绍三宝、业因果应该是可以的。

现在有些出家人,经常有很多居士跟着,居士跟着也是可以的,给你带包也好、拿手杖也好——有些拿着大包、小包,有些拿着你的鞋,有些扶着你,怎么样都可以的。但最重要的是,你对你的随顺者、跟随者、粉丝应该有教法的传递,这个很重要。

否则,你让这些徒弟天天给你带东西、做饭,就有点对不起他们了。虽然你穿了僧衣,但是你如果没有给他们讲一些佛教的道理,他们连基本的皈依三宝也不懂、发菩提心也不懂,那不合理的。

当然有些人可能害怕自己没有资格传法,但实际上,你只要是真心真意的,不是为了钱财和名声,就是以很真诚的心态为他们教授的话,不会有很大的过失。

所以,受持教法和证法,实际上应该这样来理解。

“其中无垢之教法,种种经续乘之义,显现经典文字相。”其中无垢的教法是什么呢?教法包括各种各样的经典,下面也会讲的,有显宗里面大乘小乘的经典,还有密宗的续部,这些意义显现为经典文字的相。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文字相都是教法,汉文、藏文、英文、蒙古文、韩文、日文,不管是什么文字相,经典和续部里面的意义都可以通过它显现,这个是真正的教法。

我们先了解总法——总的皈依三宝的时候,首先把佛当作所依。《大乘义章》里面也说过:“依佛为师,故曰归佛。凭法为药,故称归法。依僧为友,故名归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者,把佛当作你的依靠,法当作你的妙药,僧众当作你的伴侣,也就是说在菩提道当中,僧众是不可缺少的。

我希望佛教徒应该懂得什么是三宝,一定要原原本本地按照经典和论典所讲的那样去解释三宝。现在有些人连三宝的概念也是乱解释、胡说八道,有时候根本没有解释其中的意义,自己在凭想象去说,对它的教义根本不懂。

那什么是佛宝呢?佛宝就是相好庄严的佛陀。他显现成什么呢?就是现在的一些佛像,即使是木头做的。就像《亲友书》开头所说:是智者的话,即使木头做的佛像也会顶礼的。这里面有甚深的意义。

因此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佛宝、法宝和僧宝,这个很重要的。以上是总说三宝,下面是别说法宝。

戊二(别说法宝)分二:一、教法;二、证法。

己一(教法)分二:一、因法;二、果法。

“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藏文中说:“喇嘛拉嘉森且奥,桑杰拉嘉森且奥,却拉嘉森且奥,根登拉嘉森且奥。”这个我们都会念。那“皈依师”到底是什么意思?“桑杰拉嘉森且奥”中的“桑杰”,即“皈依佛”中的“佛”,指的是什么?“却拉嘉森且奥”,“皈依法”中的“法”到底是什么呢?在这里已经讲了,法指的是教法和证法。下面会讲,教法有因法和果法,这些概念作为佛教徒一定要明白,这次讲得很系统的。

庚一、因法:

皈依法当中,法有教法和证法,教法有因法和果法两种,科判和颂词一定要对应好。首先是讲因法。

彼即经典十二部,契经应颂记讽诵,

自说因缘喻本事,本生方广希论议。

“彼即经典十二部,”皈依法的时候,我们经常讲,法是三藏十二部经。

其实现在有些学显宗的佛教徒,只懂得皈依教法里面的因法,而对果法——密宗的部分不懂。所以,只学显宗、不学密宗的话,其实皈依三宝当中的皈依法宝就不是很齐全的。

你们学过理论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的,这里讲到的显宗十二部经,并不是指《华严经》《楞严经》《涅槃经》等十二部经典。而是说,佛陀在宣说佛经真理的时候使用了不同的方式,当然本来是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或形式,但总的来讲有十二种。就像藏文化当中的诗学,要么是长行文、要么是颂文,要么是长行文和颂词结合在一起,这叫做诗学的三种文采形式。同样的道理,十二部经典是说有十二种不同的描述方式。什么样的描述方式呢?这里根据《月灯经》来讲述。

“契经”,首先是契经,契经一般是长行文、散文形式的。

比如说,有些经典里面基本上没有颂词,全是长行文的形式。像《大般涅槃经》《毗奈耶经》等很多经典,除了极少数的颂文以外,全是长行的散文,这叫做契经。

“应颂”,应颂基本上都是又有长行文、又有颂文。

佛陀先讲一部分长行文,就像《普贤行愿品》,前面有一部分长行文,后面有一些颂词;《普门品》后面也以一些颂词来介绍。这叫做应颂。

“记”,然后是记别。佛陀在有些经典中,已经对大乘、小乘的圣者将来出现于世、转F轮等进行了授记。

比如说《文殊根本续》里面,专门授记了很多印度和藏地的大德来到这个世界,包括龙猛菩萨、静命菩萨、寂天菩萨、月称菩萨、无著菩萨等。有些小乘经典当中也讲,在某个时代当中出现什么样的佛。这些关于授记方面的经典叫做授记经,也就是记别。

“讽诵”,整个经文全都是颂词,没有长行文。

像《法句经》等个别经文,全是以颂文方式来宣说,没有别的方式。

“自说”,佛陀根据因缘的成熟,自己宣说佛经——前面没有什么因缘,也没有什么祈请者,佛陀直接讲。

像《阿弥陀经》等有些经典,就是佛陀直接宣说的。

“因缘”,还有一些叫做因缘。佛经的前面有不同因缘的描述,说明了为什么要讲这部佛经。

像《观经》的前面就讲了一些因缘,即频婆娑罗王的整个经历,通过这个因缘,后来这部经典出现于世。

“喻”,这些经典里面讲了很多譬喻。像《杂譬喻经》,就是用很多比喻来说明一些事实。

“本事”,是宣讲佛陀弟子的一些经历、教言等,这些都讲得比较清楚的。比如说,《法华经》中的《药王品》,就讲述了药王菩萨的一些功德。

“本生”,还有本生经,就像《白莲花论》里面的公案一样,实际上是佛陀自己描述“我在某个时代当中变成了什么样的众生,那个时候我为众生布施头目脑髓”等,讲述了这些经历。

“方广”,宣讲大乘佛教非常甚深、极其广大的一些道理。大乘的很多经典叫做“方广什么”,如《方广大庄严经》。

“希”,还有希法。佛陀在宣说佛经的时候,有时出现大地震动;有时佛陀的眉间放出光芒,遍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再收回于自己的白毫处,等等。

“论议”,最后一个叫做论议,即通过问答、论证的方式宣说甚深的道理。就像《四谛经》中,有些甚深的道理,是佛陀和弟子以问答的方式或者是进一步宣说的方式来阐明的。

所以,我们以上所讲到的这些经典,实际上就是佛陀以不同形式来宣讲佛法。凡是以十二种形式为主而成文的经典,我们都应该皈依,因为这里讲皈依的对境是三藏十二部经。

当别人问“十二部经是什么”的时候,大家不要说:“噢,十二部经就是《华严经》《涅槃经》《金刚经》……”就像把噶玛巴红帽和黑帽算在十八种地狱里面一样,这样也很不好的。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人,别人问他:“三宝是什么?”他说:“是红宝石、蓝宝石……”那还不如说七宝好一点,《阿弥陀经》里面不是讲七宝吗?

以上是因法,下面讲果法。

庚二、果法:

刚才讲了,教法当中一种是因法,一种是果法。因法就是十二部所摄的所有经典。虽然只说了十二部经,没有直接说论,但是间接来讲,论典实际上也不离开这十二种形式,所以间接也说明了论典的形式。

一切续部分六种,事行瑜伽苦行续,

智慧方便及无二,父续母续无二续,

即是内密大瑜伽,彼字书籍等果法。

“一切续部分六种,”这里主要讲的是密法,果法实际上是密法。果法的一切续部归纳起来有六种,包括外续和内续。

“事行瑜伽苦行续,”外续有事续、行续、瑜伽续三种,这叫做苦行续。因为它是通过苦行——清洁、沐浴等来修行,非常着重身体的清洁和外在的形式,所以叫做苦行续。

“智慧方便及无二,父续母续无二续,即是内密大瑜伽,”内续有父续、母续、无二续这三种。按照格鲁派的一些讲法,有《密集金刚》《时轮金刚》《喜金刚》等,是这样来分的。按照宁玛巴的分法,密法分为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这三种。玛哈约嘎以方便为主,阿努约嘎以智慧为主,阿底约嘎以无二为主。这个道理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后面的第九品、第十品当中也会涉及到。

“方便”“智慧”“无二”,分别为父续、母续和无二续,这是内续部的分类,这三种续叫做内密瑜伽,刚才前面讲的叫做外密瑜伽。内密瑜伽不需要特别大的苦行,通过内在智慧和方便的观修就能获得成就。

现在所谓的“藏密”,大多数讲的都是内密当中的一些修行方法;唐密是外密,即事续和行续里面的一些密法。

“彼字书籍等果法。”所有外密和内密的内容也叫做六大续,六大续的内容显现为文字相和书籍相。

比如说藏传佛教当中的论典《七宝藏》,续部里面有十七大续部或者是宁玛大续,《大藏经》当中也有很多很多的续部,包括汉地的密藏里面也有特别多的续部。有些汉地的续部没有直接称为“续”,像《苏悉地经》等都称为“经”,但实际上也可以属于续部的。这些叫做果法。

以前有些学汉传佛教、不懂藏传佛教的人说:“啊,密法是非法,不要学密法、不要学密法!”这是直接排斥果法。排斥果法的话,实际上他自己确实非常危险的,是谤法罪,大家都知道。

所以我们应该先精通理论,这非常重要。否则,有些佛教徒可能认为“我只学显宗的经典就可以了”,这样有可能成为井中之蛙,非常可笑的——你只是学过显宗,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看到其他法的话,到最后可能确实容易诽谤一些教法。

因此,我们这次懂得了这个法之后,要明白你皈依的是什么——皈依的是显宗法和密宗法。有些人说:“我只皈依显宗,不皈依密宗。”那这样不好分吧?我们说的是皈依三宝,如果你说:“我皈依法宝的时候,只是皈依一部分法宝,即显宗的法宝;皈依僧宝的时候,也只是皈依一些显宗的僧众……”我们后面还会讲,皈依僧的时候,僧众也包括很多瑜伽和空行圣众,这些不一定是显宗的圣者。皈依佛宝的时候,虽然密宗的佛和显宗的佛本体上是一样的,但显现上也有不同,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有寂静相,还有很多大忿怒相,如果佛陀的大忿怒相你全部排斥的话,那你皈依的三宝就是不全的!

所以大家也应该好好思维一下,我们皈依的三宝到底指哪些佛、哪些法、哪些僧?这个很重要。以上是讲教法里面的果法。

己二(证法)分四:一、总说生圆次第;二、宣说十地;三、别说内外分类;四、宣说五道。

下面别说证法,讲生圆次第、十地、无学地的分类和五道。

庚一、总说生圆次第:

证法地道生圆次,总持等持智慧藏,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

“证法地道生圆次,”什么是证法呢?证法是五道十地的所有境界,以及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境界。

“总持等持智慧藏,”还有总持,包括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和忍陀罗尼这四种陀罗尼。

所谓的陀罗尼,是控制恶法、生起善法的方法。在文字等方面不忘叫总持或者不忘陀罗尼,所有的法全部不忘叫法陀罗尼,所有的意义不忘叫义陀罗尼,还有咒语不忘——密咒的一些法不忘等,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等持是禅定的意思,有狮子奋迅等持、楞严等持等很多三摩地等持。

然后是智慧,能取舍的都叫做智慧,有人无我的智慧、法无我的智慧、世间抉择的智慧等。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还有大悲心,对可怜的众生生起大悲心、菩提心、慈悲心等,种种无量无边的方法全部叫做证法。

以前讲《极乐愿文大疏》的时候也说过:我们相续当中生起一刹那善心也属于证法,能受持一个偈颂的佛法词句也属于受持教法。从大的方面来讲,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教法;从小的方面讲,我们今天背诵《俱舍论》的一个颂词,或者念诵《普贤行愿品》的一个颂词,这也是受持教法。通过传法,我们相续当中生起法义不忘的境界、大悲心、智慧等,这些都是受持证法。

说到受持佛法,现在有些人经常讲:“一定要修一个大庙!”藏地也是,有些寺院的大德们整天都是修金碧辉煌的庙,但修庙呢……修庙是什么?证法还是教法?证法、教法的所依?教法吗?谁说的?如果是教法的话,那它是因法还是果法?因法?在十二部经典里面,修寺院是哪个?(众笑)

我们作为佛教徒,真正护持教法很重要,护持证法也很重要。希望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你学了佛法以后应该用上。就像一个读师范的学生,在师范读了四五年毕业之后应该教书,不教书很可惜啊!同样的道理,我们懂得了这些佛法就应该尽力去弘扬,因为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不懂佛法,而且他们对佛法的渴望和希求心还是很强的,所以我们需要佛法方面的智慧、陀罗尼、等持还有大悲心。

在家菩萨的“出家”

尤其在心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大悲心的话,这是真正的受持证法!昨天我们传了菩萨戒,很多人真正发自内心地想受持菩萨戒,对众生生起大悲心。其实生起大悲心和利益众生,在所有证法当中,是功德非常非常大的。

有一部经典讲了一个公案,不知道我讲过没有。有一个地方有个长相特别庄严的妓女叫妙金光,当地的国王、大臣等很多人物都非常喜欢她。有一次她跟一个商主之子出去,文殊菩萨发现度化她的因缘已经成熟了,于是就在她面前显现。因为妙金光的身体发出金光、特别好看,文殊菩萨为了度化她,就在她面前显现一个比她的光更加殊胜、非常英俊庄严的男士,并且令她的光几乎暗淡无色。于是妙金光女士对他产生了贪欲之心,动了心。这个时候多闻天子出现了,对妙金光说:“他是圣者文殊菩萨,你不应该产生这样的心,但是他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所愿。”

他这样讲的时候,妙金光女士说:“我不求什么其他的,但是我喜欢文殊菩萨的衣服。”她认为是文殊菩萨(化现的庄严男士)的衣服发出的光,所以就说:“我喜欢他的衣服,能不能把它给我,其他的我不求。”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化现的男士说:“我可以把庄严的衣服给你,但是有个条件,你要发菩提心。如果你发了菩提心,我就把衣服给你。”

当时,她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但是因为她特别喜欢他的妙色,所以就答应了:“我会发菩提心的。”于是文殊菩萨对她宣讲了大乘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她当下就了悟了一些境界。然后她想出家,文殊菩萨告诉她:“菩萨真正的出家是生起菩提心、利益众生!”

所以,有些居士因为在生活当中受到一些逼迫、痛苦和各种各样的折磨,在开法会的时候又看到一些穿红色衣服的出家人,于是就很想出家。但是出家也有一些痛苦,出家生活也是比较漫长的,如果没有很好地守持戒律、行持妙法的话,出家也不一定是很好的。

所以,我刚才讲的大乘经典的真正意义是:作为在家菩萨,他的“出家”实际上就是发无上的菩提心、利益众生,在家菩萨就是以这种出家形式来行持善法的。同时,他的相续当中生起了大悲心和智慧的话,就是所谓的受持证法。

对于证法和教法,我们应该要明白。否则,现在很多佛教徒每天都是忙着,每天都跑来跑去。前一段时间我也说了,现在各个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仪式,本来汉族人有时候就特别喜欢一些仪式——昨天我生日的时候,好像很多人都忙了半天,后来我没有去成,很多人也比较失望。一方面也理解大家,但是,这个蛋糕弄来弄去,一会儿拿来,一会儿吃,一会儿喝,“哇,特别欢喜啊!”有时候这些形式也是需要的,我们毕竟是人,需要感情、需要一些交流;但是有时候,重视形式胜过学习的话,可能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也会成为形式化,形式化的行为其实并没有实质、没有核心。

因此作为一个皈依三宝的佛教徒,不应该只注重形式。很多人说:“啊,给我办个皈依证!”但是,你连皈依的到底是什么都不懂。传皈依的法师也不懂:“啊,我给你皈依!”“啪!”盖一个特别大的章,“来,一个一个给你们发皈依证。”那这个皈依证有什么意义呢?你如果真的懂了三宝的意义,用皈依证来代表是可以的,这个确实是有加持——依靠皈依证,你到寺院等地方可以免费吃斋,也起到了皈依证的作用,吃一顿也是不错的了。(众笑)

庚二、宣说十地:

下面讲十地。为什么讲十地呢?十地的境界全部属于证法。一到十地的菩萨是三宝里面的僧宝,所有菩萨相续当中的境界和功德属于证法。

十地极喜无垢地,发光焰慧难胜地,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

关于十地菩萨,《十地经》《入中论》《宝鬘论》等很多经论都已经讲了很多,我想在座稍微有一点佛教基础的人都非常清楚的;如果没有基础的话,怎么样也可能听不懂。

“十地极喜无垢地,”我们都知道,十地当中,首先是第一地——极喜地,圆满了布施度;第二地叫无垢地,圆满了戒律度。

“发光焰慧难胜地,”第三地是发光地,圆满安忍度;第四地是焰慧地,圆满精进度;第五地是难胜地,圆满静虑度。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现前地是第六地,圆满智慧度;远行地是第七地,圆满方便度;然后是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分别是力度圆满、愿度圆满和智度圆满。

那么后面的这个智度圆满什么呢?在前面第六地的时候,六波罗蜜多中的智慧度已经圆满了,到后面第十地的时候,实际上是断除了细微的所知障,此时最精确、最微妙的智慧会现前。

一般来讲,从第一地到十地分别断除的违品是:悭吝、破戒、嗔怒、懈怠、散乱、无明,即六度的违品;这些断除以后,还要断除方便的障碍、大愿的障碍、力的障碍。到了十地,所有细微的所知障全部断除了,十地末位的时候会现前真正的如来正等觉果位。

当然每一地也有很多功德,比如第一地菩萨在果位现前的时候,在一刹那间度化一百个众生,震动一百个世界,现见一百个如来等,有许许多多的功德。而且一地到十地之间,功德又翻倍地增长,《入中论》《十地经》当中也讲得特别清楚。

在这里要让大家了解的是什么呢?我们说声闻八地和菩萨十地,声闻也会将所有的果分为八地,但不管怎么分,实际上,这些圣者的相续当中有一种善法、善的力量,这些善是值得我们皈依的法宝,而且是法宝里面的证法,这一点今天在座的应该都会清楚。

方便的话,你们最好看一下《大车疏》,里面引用了《辨法法性论》《宝鬘论》《般若八千颂》等很多经论的教证。我们原来学的时候——很多老年人经常跟一些年轻人说:“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但我倒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以前每次学《心性休息》颂词的时候,确实都把《大车疏》看好几遍,不知道你们现在看了没有,没有看的话我也不可能哭着抓你们,也没办法。

庚三、别说内外分类:

下面讲别说内外分类,科判的意思是,分别宣说密宗和显宗的果地。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按照因乘(显宗)的观点来讲,前面的十地圆满了之后叫十一地,即普光地,实际上就是无学地——佛陀的果位。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按照密宗身语意不同功德的分法,有十二地、十三地等,而且还有一些不同的分类,比如说,密宗当中的十二地是莲花地,十三地是金刚地;其他有些经典里面讲,十四地是大乐地,十五地是等持地,十六地是无上智地,还有很多分法。

实际上我们在《现观庄严论》里面讲过这些果法,讲的是什么呢?一个是自性身,一个是法身,一个是报身,还有一个是化身,此外还讲了佛陀的事业——《现观庄严论》的最后一品当中主要讲三身和事业。

讲三身和事业的时候说到:法身显现二十一种无漏法,报身是相好圆满的身相,化身在众生界当中示现种种,比如工巧化身、殊胜化身、投生化身等,以各种方式来利益众生;最后得了无学地的时候,不管怎么样,佛陀的事业永远也不会间断。密宗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显宗里面也是如此宣说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什么呢?显宗和密宗大致的意义完全是相同的。

那么这些包括在什么里面呢?也是包括在证法里面。大家都应该知道,佛陀相续当中无量的二十一种无漏法,他的相好庄严,以及在众生面前显示各种各样不间断的事业,这些不共的力量实际上叫做证法。

所以我们皈依的是什么呢?从佛陀身相的角度来讲,是皈依佛;佛陀相续当中的智慧和功德属于证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是皈依法。我们在座的各位也是,如果你是一个居士,我昨前天也讲了,可以说你属于小僧众;因为你的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你也可以说有佛宝的功德;如果你有大悲心、慈心和智慧,那你的相续中也有法宝。

现在很多人讲:“什么是法宝呢?”“噢,这个经典就是法宝。”有些人连经典是法宝也不知道,在经典上面踩来踩去、越过去越过来,显示“神通”。《百业经》里面经常有阿罗汉在空中飞来飞去,让大家生起信心。而现在不懂佛教的“佛教徒”,经常在佛经和佛像上面“飞来飞去”,这也是他们的示现神通。(众笑)

庚四、宣说五道: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下面讲五道,五道也属于证法。这个科判非常重要,大家应该好好地思维,不然我们佛教徒有时候比较盲目。

“资粮加行与见道,”五道当中,一个是资粮道。我们前面讲过,初学者进入这个境界的时候,先广大地积累资粮,这叫做资粮道。然后是加行道,接近见到万法真相的时候,那种修行叫做加行道。资粮道和加行道是凡夫地。

然后到了见道,所有的见断全部断除了,现见万法的实相,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这叫做见道。

“修道无学之五道,”从二地到十地之间的修行过程叫做修道,断除了一切修断,现前从二地到十地之间层层的功德。最后获得了无学的佛地。这叫做五道,五道的所有境界属于证法。

“二次第等深心境,”此外,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是整个修道过程当中不能离开的,是密宗特殊的修行方法;还有成千上万修行次第的、甚深的心的境界——见道、修道的境界,以及一般凡夫人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修大悲菩提心、出离心、无二慧等,这些甚深的心的境界全部属于证法。

“妙法日具无垢光。”妙法日具有无垢的光芒,这句话可以算是对上面教法和证法的一个总结文。意思就是说,上面讲的十二部经典和六大密续这些经续,即因法和果法的教法,五道十地所摄的所有证法,凡是佛法(包括教法和证法)就叫做妙法。这个妙法具有无量无边的光芒,就像太阳具有光芒,可以遣除世间的黑暗,同样的,教法和证法具有智慧的光芒,这个智慧的光芒能遣除众生无始以来非常黑暗的心灵的愚痴。

所以,皈依法宝的人应该是很有智慧的,能遣除心灵的黑暗,不会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世间和出世间的事都没办法取舍,特别迷茫、特别迷惑,不是这样的。他应该是具有正法的光芒,对世间和出世间的事情都处理得非常好,而且自己心里也很坦然,不会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就非常痛苦、纠结、伤心,甚至选择自杀等。不会这样的,对吧?佛教徒有没有自杀的?应该有,修不好的话佛教徒也是一样的。

下面是今天讲的最后一个颂词。

戊三、别说僧宝:

声缘佛子为外僧,空行密众为内僧。

“声缘佛子为外僧,”下面讲什么是三宝里面的僧宝。前面讲的是凡夫僧众,包括现出家相的僧人,这些也属于僧宝的一部分。那么这里从小乘来讲,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声闻缘觉的这些果位,以及从大乘来讲,一地到十地之间的佛子,还有生起无伪菩提心的佛子,这些叫做外僧。因为从层次上讲,不是特别高的叫外僧。

“空行密众为内僧。”空行众,像莲花部、事业部、如来部等,有很多的护法、空行;密众,即行持密宗的一些瑜伽士、持明者。

持明有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和任运持明四种,在其他的密宗当中也讲过。

通过修行密法,虽然异熟的身体还是存在的,但是心基本上已经获得了这种境界,这属于加行道和资粮道,叫做异熟持明。当然按照荣索班智达的观点,异熟持明是从一地菩萨开始的。

长寿持明是已经获得了不生不死的境界,就像莲花生大士和布玛莫扎那样。当然莲花生大士不一定是一地菩萨,但是从他的身相不迁变上来说,经常也被叫做长寿持明。

大手印持明,是从二地到十地之间具有修道境界者。

任运持明是指佛地者。

对所有人观清净心

有些人表面看来是在家形象,有些是空行形象,但是实际上,其内在的智慧已经成熟了,所以也属于僧众。我们可能认为老比丘、小沙弥等穿着出家衣服的都是僧人,其他的不一定是。但实际上,通过佛教的修行,在家人也有修行到一定境界的,就像四大持明是不分出家、在家身份的;瑜伽修行境界确实非常高的话,在家人也可以成为殊胜的应供处,也是殊胜的僧人。

原来有一个施主,他特别喜欢供养僧众,但是他喜欢供养的是老僧众、一些老比丘——满面皱纹、牙齿脱落、头发花白,这样的他特别喜欢。而一些小沙弥,他觉得特别调皮,就不太喜欢供养。

有一次他供僧的时候,有一群沙弥应供,他们全是阿罗汉。这些阿罗汉知道施主的心思,就显现神通,在他供养僧众的时候,每一个小沙弥都变成一个老出家人。当他正在供斋的时候,他们突然就变成了原来小沙弥的样子。这个时候施主有点不高兴,心想:“我刚才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出家人,怎么一个个都变成了年轻人?”后来,这些阿罗汉给他讲了很多众僧们的功德,让他以后不要分别出家人的长幼。

很多人可能也有这种想法:某某人是老修行人,应该不错的,我愿意供养他;哦,某人是小沙弥,刚出家,是比较调皮的,我只是形式上恭敬他,实际上我不愿意对他产生信心。

不管怎么样,大家要知道什么呢?观清净心很重要。也许我们特别起信心的、被认为是佛菩萨化现的供养对境,内在不具足什么功德;也许我们经常侮辱、看不起的人,他的境界却是非常高的。就像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会示现各种各样非常普通甚至丑陋的形象,比如乞丐和街上的流浪汉等,对这些人我们最好观清净心——看到一个乞丐的时候,你也不要侮辱他,也许他是佛菩萨的化现。

我们去五台山的时候,法王说:“在五台山,文殊菩萨会以各种各样的形象来显现。”于是,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些农民种庄稼就想:这个农民肯定是文殊菩萨的化现。看到一些乞丐的时候就想:噢,这肯定是文殊菩萨的化现。我们到了西安的时候看见几个小偷,本来很恨他们,但是一想:“噢,可能是文殊菩萨显现来偷东西,我们不应该对他们产生邪见。”(众笑)有各种情况发生。

所以我们还是尽量地观清净心,别人有可能就是应该皈依的对境——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