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38

下面我们讲皈依里面的真实皈依。前面的一个大科判中讲,皈依有因皈依和果皈依,因皈依中讲了皈依的人、皈依的时间、皈依的对境和真实皈依,果皈依还没有讲。

在真实皈依当中,又讲了皈依境、皈依的方法、放摄光芒这三个方面。前面也讲过皈依境,但前面只是讲“总说三宝”“别说法宝”“别说僧宝”,而这里是说,因皈依的时候如何观想皈依境、自己如何与之相应,是从不同角度来讲的。

丙四(真实皈依)分三:一、皈依境;二、皈依方法;三、放摄光芒。

丁一、皈依境:

观所缘境虚空中,尤许上师佛尊主。

这里讲到,我们皈依的时候要怎么样观想。皈依的方法我们都知道:一般凡夫人是因为害怕恶趣、害怕世间当中的各种违缘而皈依的;声闻、缘觉是害怕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为自己获得解脱而皈依的;而大乘佛教徒,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而皈依的。

“观所缘境虚空中,尤许上师佛尊主。”皈依的时候,观想的所缘对境是什么呢?就是在前面的虚空当中观想佛尊,比如说观想形象是莲花生大士,实际上与自己的根本上师无二无别。但有时候,你也可以直接把根本上师的形象观在自己前面的虚空当中。就像我们前面讲的,要把上师观为所有十方诸佛菩萨的总体。

显宗当中的皈依,是把上师当作所有佛法僧的总体。《前行》当中也讲过,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为什么呢?因为上师的身体与十方僧众的身体是无二无别的;上师通过声音来转F轮,断除众生相续当中的无明黑暗,让他们开启智慧;上师的意或者心跟三世诸佛的智慧无二无别。所以实际上,上师就是三宝的总集。

以前我们讲过,从密宗的一些观点讲,就直接观上师,《大圆满虚幻休息》就是这样讲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经常祈祷上师,你看我们每次上课之前都祈祷法王如意宝。当然有些人说:“我以前没有见过法王如意宝,可不可以观想某某上师,可不可以修他的上师瑜伽?”这也是可以的。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速赐加持》仪轨,下面的小字有没有注明“可以随意地观其他上师”?可能写是没有写,但当时法王说是说过,真的!

刚才讲的是皈依的对境,就是观上师为一切诸佛菩萨的总体,然后在他面前进行供养、忏悔、祈祷,并观想他的加持融入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安住于与上师无别的智慧当中。

丁二、皈依方法:

真实意幻而供养,内外密之供品后,

我与诸众敬合掌,直至菩提为利他,

皈依上师佛法僧,诚心诚意反复行。

这里讲皈依的方法,很多人说要皈依三宝,那皈依的方法有因皈依和果皈依两种,这个一定要明白。因皈依的方法是:

“真实意幻而供养,内外密之供品后,”皈依的时候,应该先在上师、佛菩萨面前放一些真实的供品,或者是观想意幻的供品,心里面想:“我今天没有带什么供品,也没有带什么供养,钱包里面的钱也拿不出来、也舍不得,买东西也来不及,但是我心里面要观想所有的好东西供养给上师、诸佛菩萨。”这样也是很好的,比较方便。(众笑)

供养有外内密三种,即外面一些物质的供养,里面身口意的供养,还有秘密的供养,比如说密法当中有很多的供品,是比较特殊的一些供品,比如五供等。供养这些供品之后,皈依的时候是这样的:

“我与诸众敬合掌,直至菩提为利他,”观想自己和所有的众生非常恭敬地合掌,直至菩提之间为利益他众而皈依。你看这里是大乘皈依,这是很重要的。

一般我有时间的时候,就用比较广的皈依仪轨,做比较大的皈依仪式;没有时间的时候,我从二十年前讲《大圆满心性休息》之后,就经常用无垢光尊者的这个方法。

我们做任何一个佛教仪式一定要有依据,要么是以传承上师的教言为依据,要么是以非常有加持的、获得谛实语的圣者的语言为依据,不能你自己心里面想什么就做什么。现在很多佛教徒不懂道理,自己想什么就做什么,有些人甚至自己编一个偈颂、编一个咒语,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是不合理的。

“皈依上师佛法僧,诚心诚意反复行。”这里讲到,我和众生恭敬地合掌,如果有上师的对境就在上师面前皈依;如果没有的话,在佛像面前你也可以自己皈依:“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这是诚心诚意的,不是表面上为了办个皈依证、为了其他目的而皈依的。我们反反复复地每天念诵发愿文的时候,前面都有一个皈依,这样的皈依非常重要。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说了,我们皈依的时候,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陈设一些供品之后说:“我某某从即日起直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种心态非常非常重要。

我前面也讲了,有些人可能是为了从苦难中得到救度而皈依的,有些人是为了发财升官而皈依的,有些人是为了自身获得解脱而皈依的,但是最好的皈依方法就是为了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皈依。很多人以前可能都在汉地办过皈依证,现在皈依证都已经磨破了,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为众生皈依过,大多数人只是“我自己想皈依”。

我采访过很多佛教徒,我问:“你皈依过没有?”“皈依过。”“你是为了谁而皈依的?”“我为我的母亲身体健康而皈依的。”有些人说:“我是因为自己身体不好才皈依的。”有些人在轮回当中很痛苦,说:“我是为了得到解脱而皈依的。”

所以,为众生而皈依的人非常少。包括我们藏地,人人都会念“喇嘛拉嘉森且奥,桑杰拉嘉森且奥,却拉嘉森且奥……”,我们有时候看到转经轮的周围,很多老修行人都是一边转一边念“喇嘛拉嘉森且奥,桑杰拉嘉森且奥,却拉嘉森且奥,格登拉嘉森且奥”。但是,他们有些人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皈依的,有些人就是为自己获得解脱而皈依的。其实为自己解脱而皈依可以是可以,但最重要、最好的皈依方法,就是为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皈依,以这样的心态来皈依的话,意义是非常非常大的。

信三宝者第一富

即使钱财等世间当中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或皈依三宝者,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马鸣论师在《大庄严论经》中也说过:“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虽然没有任何珍宝,也没有任何的资具,但只要有信仰三宝的机会,他就是世间第一的富贵者,非常有意义的。我特别喜欢这句话。

有些世间人认为:“我需要名车,需要很多很多的财富等。”有些人可能没有这种世间的财物,但他成了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没有各种各样的金银财宝,金耳环也没有——现在很多地方的人戴的金镯特别大,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可能很富裕,戴着特别大的一块一块的金子,但是那天有一个喇嘛说:“很多都不是真正的金,十块钱都能买一个特别大的金镯或金项链。”其实这些没有也可以,我们应该要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变成一个虔诚的三宝弟子,那确实就是内心非常富裕的人。所以,皈依三宝者就称为世间当中最富裕的人。

丁三、放摄光芒:

观想彼等喜放光,净除自他三门障,

获得一切诸悉地,圆满福资成色身。

这样观想之后,上师三宝生起欢喜心,然后我们观想莲花生大士、观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他的身体放出光芒,净除我们自己和众生身口意三门所有的障碍,令我们获得了一切悉地,圆满了福德资粮并成就色身。

所以,如果你没有安住空性,修持显宗当中一般的皈依时,只是表面上修仪轨,或者只是表面上修上师瑜伽,这样修行的话,只能成为色身的因,只能积累福德资粮。

当然,无垢光尊者在《大车疏》中引用《宝积经》的教证说:“皈依三宝者,二资尽圆满。”皈依三宝的人,两种资粮都可以圆满,也可以这么说。但是颂词当中讲,皈依三宝会圆满福德资粮。其实它是一种有相的修行,如果我们没有学会经常安住光明、安住心性,不一定会圆满智慧资粮,这方面需要考虑一下。

这以上我们讲了暂时的因皈依,不知道大家懂了没有,我该讲的已经讲了,你没有接受是你的事啊——老师已经声嘶力竭地讲了,我叫不叫“老师”啊?

下面讲果皈依,也是分四个方面,首先讲果皈依的对境。

乙二(果皈依)分四:一、宣说皈依境;二、真实皈依法;三、宣说后得;四、皈依学处。

丙一、宣说皈依境:

究竟果皈依之境,即是唯一之法身,

佛法僧众了义尊,离戏光明之自心。

这个道理可能比平时的佛教概念稍微难懂一点。可能在汉地、在一般的佛学院当中,只能听到前面因皈依的部分,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对三宝的皈依;还有些会讲皈依上师,像唐密当中也是有皈依师。

但是在这里,皈依自性的道理是密宗不共的一种皈依方法,这是果皈依的方法。其实这里涉及到藏传密宗,禅宗当中也会经常讲法身和自性,这两者是比较相同的。

“究竟果皈依之境,即是唯一之法身,”究竟果皈依的对境,实际上就是唯一的法身。

显宗当中,自我想获得解脱和佛果就是果皈依的所缘;还没有得到佛果之前,皈依三宝的整个过程叫做因皈依,我们前面的一两节课当中讲过。在密宗真正的皈依中,三宝的总体实际上是佛尊,佛尊的本体就是法身,法身的本体就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安住于自己的心,这就是究竟的皈依。《宝性论》当中也说:“胜义众皈处,唯一正等觉。”意思是说,在胜义当中,众生所皈依的对境,其无欺的本体就是唯一的佛陀。

“佛法僧众了义尊,离戏光明之自心。”所以这里讲到,真正果皈依的时候,形象上的佛尊、法宝、僧众不一定是很了义的,最了义的就是我们心的本体。心的本体是自性光明和本性空性两者无二无别的,这样光明离戏的自性其实是真正的皈依处。如果我们以上师的窍诀安住于这样的自性当中,这就是果皈依。

所以,这个方法跟前面的有些方法稍许有一点儿差别,大家应该明白,《心性休息》当中果皈依的方法是什么样的。

丙二、真实皈依法:

下面讲真正果皈依的方法。前面讲到因皈依的方法,就是在前方观想三宝,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在三宝面前求皈依戒。这种皈依的方法实际上是以表示而得的——传授皈依者传三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求皈依者也念三遍,最后得到皈依戒。而真正胜义的皈依,是安住在自性当中,最后真正了达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境界,这是究竟的皈依。

世俗皈依道用后,当知一切皆自心,

实无能所皈依故,入定真如境界中,

执著心境非究竟,无愿即为果皈依。

这个很重要,可能很多人不是特别明白。而世俗的皈依、显宗的皈依是所有佛教徒都会的。很多人都会说:“我要不要皈依佛教呢?我暂时不想皈依。”还有些人说:“我现在开始皈依。”大家对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的道理都明白,就是把自己的心移交于对境三宝。

“世俗皈依道用后,当知一切皆自心,”这样的世俗皈依做完了之后,我们要达到更高的境界和层次。刚才也讲了,所有的佛法僧三宝,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心的一种幻化和显现,所以在外境当中尘毫许也不成立、不可能存在——我们用中观的观察方法来观察也是不能成立的,用密宗的一些观察方法来观察也是不能成立的。

那这样一来,一切全是我们自己的心,释迦牟尼佛也好,上师也好,所有的法宝也好——表面上看来,《般若摄颂》是法宝,但实际上,《般若摄颂》是文字相,这个文字相归根结底是心的一种幻化,这是万法唯心造的道理。

“实无能所皈依故,入定真如境界中,”这样我们就知道,一切皆为自己的心,而且心没有能取所取,因此,我们入定于这样无有能取所取的空性境界当中。

“执著心境非究竟,无愿即为果皈依。”这种境界没有对心和外境的执著,如果对心和外境分开执著的话,就不是究竟的皈依,也不是究竟的境界,所以无有任何的愿求、得到即为果皈依。

在因皈依的时候,我们会想:“我要好好向三宝求皈依,最后我会获得无上的果位。”这是比较普通的皈依,大家都认为皈依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层次再高的话,就像《六祖坛经》当中所讲,烦恼即菩提,或者说心性即菩提——我们的心跟佛尊没有什么差别,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这就是真正的果皈依——无缘、无本体、无有安住。

《中般若经》当中,佛对须菩提说:如果既不缘佛尊,也不思维法和僧,这就是真正的皈依。我们一旦达到佛法僧三宝都不缘的空性境界,就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要兼顾

可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所以还不能舍弃善法。我们手里要不要拿着念珠呢?还是需要的。要不要拿着转经轮呢?还是要的。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最高的空性境界。

有些人口头上已经到了这种境界:“我现在什么都不要!”有些人觉得自己是最高的禅宗的根基,甚至有些人对看书、念咒、念诵经文都非常反对:“在境界当中这些都不用修,什么都没有。”

其实,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恐怕也不能这样。但是,你也不能太执著于世俗的善法,这两个要结合起来。现在禅宗的有些人可能一直关注一个实相的法,净土宗有个别人可能一直是念诵一些佛号,对这方面比较重视;但在密宗当中,既要关心有缘、有相的福德资粮,又要关心无缘的智慧资粮,其实这两者对于一个修行人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在入定的时候,或者在真正观察一切万法本相的时候,万法确实是空性的,你看烦恼也是空的,世间的万事万物哪有不空的?表面上看来它是无常的,但是你再进行观察的时候,会发现它确实也是空性的、没有什么的。

比如说今天心情特别特别糟糕的时候,你用心来观察自己的心——哪里有?如果今天特别特别开心,开心得不得了,一直想笑,嘴都合不拢,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心态也是假的,在真正的本相当中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切万法真正的本来面目是空性的。但是这样的空性,当我们在安住或寻找实相的时候会找到的,而在现象当中,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拥有。因此,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要结合起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这样,它的后得是什么样呢?

丙三、宣说后得:

圆满慧资得法身,如梦幻中作回向。

无缘的智慧资粮达到究竟的时候,就称之为获得了法身。法身实际上也是依靠色身的力量来显现的。也就是说,通过积累福德资粮,逐渐会得到智慧资粮;智慧资粮圆满的时候,法身也会圆满的。

“以此广大之善根,愿众生内自成佛,昔日诸佛未度众,愿我悉皆救度之……”这是《毗奈耶经》里面的一个愿文,我们经常会念诵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以这样的善根,愿所有的众生获得解脱,尤其是千佛没有度化的这些众生,愿我来度脱他们。

这个愿文出自《毗奈耶经》,我们不能认为“它是小乘经典,小乘佛教一点菩提心都没有”,也不能这样看待。我遇到过南传佛教的一个大比丘,我们在交谈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你们有些学密乘、学汉传佛教的人,把我们南传佛教当作特别自私的一个宗派。但实际上,你们可能没有懂得我们的宗派,我们的教义中的确也有菩提心;而且我们的身口意特别调柔,无论任何众生给我们惹麻烦,我们都会修忍辱,比你们大乘佛教的修行人修得还好。”他认为南传佛教的很多修行人,脾气比大乘佛教的修行人还好。他是这样说的,我也相信。确实,可能是他们自己修行的原因吧,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能不能比得上他们。

现在有些人口头上说“为利益众生”,但实际上,稍微有一点点事情自己都忍受不了,非常痛苦、嗔恨,心情很焦虑、焦躁,这样的人现在越来越多了。

如果大乘佛教的教义真正融入了自己的心,应该是想“以前诸佛菩萨没有度的众生我来度,没有人帮助的众生我要去帮助”,会这样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并不是为了宣扬自我——别人看不到,我就不做好事,而是会默默无闻地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你们可能也看到《大车疏》里面《毗奈耶经》的这个回向文了吧?

丙四(皈依学处)分二:一、因皈依学处;二、果皈依学处。

丁一(因皈依学处)分四:一、不舍三宝;二、不欺应供;三、皈依三宝之戒;四、以信供养。

下面讲皈依的学处——皈依戒,即皈依三宝之后有什么样的戒律,有四个方面:不舍三宝、不欺应供、皈依三宝之戒、以信心来供养。

戊一、不舍三宝:

学处分二初因戒,不为王位及生命,

一切奖赏等利益,舍弃上师与三宝。

受了皈依戒之后,很多人应该懂得皈依戒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啊。我看很多佛教徒连皈依的基本戒都不懂,每天都在生活中造一些非常不应该造的业。

“学处分二初因戒,不为王位及生命,一切奖赏等利益,舍弃上师与三宝。”皈依的学处有因戒和果戒,即皈依戒有因皈依的戒和果皈依的戒两个方面。首先是因皈依的戒。第一条是不为王位、生命以及奖赏等利益而舍弃上师三宝。

我们要有这种价值观。比如说,你为了获得王位会不会舍弃三宝,为了当国家总统会不会舍弃三宝?或者有人对你说:“你今天如果不舍弃上师三宝,就要把你杀害!”你会不会舍弃?这个很重要的。

有些人可能稍微遇到一点事情就舍弃三宝了:“噢,只要我获得解脱的话,上师三宝无所谓,我舍弃舍弃舍弃!”为了得到一个奖赏,比如说一万元、十万元、一百万元、一千万元人民币或者美金,你愿不愿意舍弃三宝?“别人不知道,我舍弃舍弃!钱很好,拿来拿来,我会舍弃!”会不会为了得这样的奖赏而舍弃啊?

真正皈依的佛教徒,他不会舍弃的。以前我们讲《三戒论》的时候,也讲到了阿底峡尊者承许的五种皈依戒。第一条是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舍弃三宝;第二条是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不舍弃三宝;第三条是恒常供养三宝,比如说在路上看到非常好的花园、清净的水、蓝天白云,甚至像《前行》里面讲的,看到特别悦意的、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的时候,你都可以马上在心里供养;第四条是令自他皈依,因为你知道皈依的功德,所以有机会的时候要经常让别人皈依。

其实,让人皈依不是把别人的教徒抢过来、拉过来,而是当他不懂真理的时候让他懂得真理,所以劝别人皈依很重要。

有时候,我们劝别人皈依可能很困难,尤其是在汉地。藏地的话,基本上所有的人都皈依了,所以在劝人皈依方面没有什么麻烦,大家都是佛教徒,只不过是有些人学得不好而已。但汉地的话,一家人可能只有一个佛教徒,其他人都不学佛。因此,你如果有能力的话,也要经常劝别人皈依。其实这也是一种苦行,是很有意义的。有些人说:“我已经跟他说了三次,他都不皈依,不皈依就算了,我以后再也不理他了!”(众笑)

《大集经》里面有释迦牟尼佛因地的一个公案,我一直记着,非常好的。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尊佛叫做毘舍浮佛,在他的教法当中有一个婆罗门,他已经皈依三宝了,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有八个弟弟,这八个弟弟既不皈依也不信仰佛教。他很想让他们好好地信仰佛教,后来他就跟他们讲条件:“如果你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发菩提心,我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你们。”

他的兄弟们跟他说:“你如果能在一千年当中只行持两种行为——要么走着、要么站着,并且七天当中只吃一顿饭,你能这样苦行的话,我们就皈依。”

当时,那个婆罗门就发了大誓愿,他说:“只要你们皈依,乃至能发菩提心,我必定在一千年当中这样做。”因为那个时候人寿非常长,不像现在人七十岁都已经老了。当时他就发愿、发了毒誓:“我一定会实现这些,只要你们八个人皈依……”于是他在一千年当中,七天只吃一顿饭,不坐不卧,后来已经圆满了。因此这八个人就受了三皈五戒、也发了菩提心。佛经里面讲,很多人、天人、非人等依靠他也都皈依了;后来他出家了,通过他的威力,很多人也已经解脱了。

我们看到这些公案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恒心不够,精进心不够。我们可能只是在不同的时候劝他人一两次,如果他表示拒绝,我们就再也没有勇气、没有力量了。我们的发心应该要比较长远,不能因为做一两件事情遇到挫折就退了。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对最有意义的大事不会轻易放弃、不会轻易舍弃,这就是智者的选择。

刚才讲到,阿底峡尊者所讲的皈依戒,第四条是令自他皈依。第五条是,无论到哪里去,都要顶礼佛陀。我们佛教徒无论在任何时候,看到佛塔、佛像、出家人,心里都要恭敬顶礼。但也并不是看到一个出家人就马上在泥土里磕大头,这样的话,非佛教徒看到了会想:“哇,这些人到底在干什么啊?”也不能在高速路上面看到什么就开始顶礼。哇,这个小孩儿睡得好香哦!(众笑)

戊二、不欺应供:

不欺上师应供处,断除恶言谤圣者。

第二个学处是,皈依上师三宝之后不欺惑应供处,即再也不欺骗应该供养的上师——三宝的总集,更不要用恶言诽谤上师、圣人等。

我们皈依之后,在行为上一定要注意。我们有时候可能因为凡夫的习气、世间的习气比较严重,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就经常在对自己有法恩的上师面前说一些妄语、欺诳语,经常欺骗他们,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甚至有些人会故意或无意地用种种语言来诽谤他们,有些人表面上对他人赞叹,但实际上完全是一种诽谤,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皈依三宝之后,尤其是对自己的上师、三宝中的僧众,如果你没有非常清楚、没有真实的依据,不能随意地诽谤,诽谤圣者的过失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故意造这样的过失是没有必要的。

《六度集经》中讲到,有一个国王是信奉佛教的,他劝整个国家的民众信仰佛教,而且在政策上也给了他们一些宽裕,比如信仰三宝的人都可以免税。这个时候,很多非佛教徒为了免税就开始皈依佛教,后来佛教团体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

有一次,国王为了试探民众的信心,就发布敕令说:“不诽谤佛教、不舍弃佛教的人都要砍头。”那个时候,很多人就纷纷放弃了佛教。有一个老修行人说,他既不会诽谤上师三宝,也不会舍弃上师三宝,就算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欺诳上师和三宝,态度非常非常坚定。之后,国王就把他当作国师,觉得这个老修行人真正是在内心当中信仰三宝的。由此我们会看出什么是真正的应供处。

有些人会故意、或无意地欺诳上师三宝,包括现在的网络上也有这样的情况。最近我们学院没有网络,我觉得还是很舒服的;有网的时候很多佛教徒其实也做不了什么事情,每天都是欺诳自己、欺骗自己,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

其实,世间很多表面上的进步和发展,可能会给人心带来一种污染和痛苦,我们逐渐也会变得非常可怜、眼花缭乱,当我们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也许就不知方向了。古人或者一些老修行人是不会这样的,因此我们有时候可能要观察这个世间。人人都做的事,你要去观察,该做还是不该做——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自己的身心,这是很有意义的。

戊三、皈依三宝之戒:

自此皈依佛陀后,不礼其余诸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众,皈依僧不交外道。

“自此皈依佛陀后,不礼其余诸天尊,”这个颂词是基本的皈依戒。《前行》里面也讲了,《涅槃经》当中也讲了,一般来讲,皈依佛陀之后,我们不能顶礼其他的世间天尊等。

如果我们表面上顶礼其他的天尊或外道各种各样的神像,其实并不是犯了皈依戒,只不过有少许的过失。

现在有些人会在佛堂里放一些其他的东西,还是尽量地不放。如果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说南方那边,整个家族一直传下来的个别天尊的像、圣尊的像等,对于这些他们比较担心,不放也不行。其实我觉得,有时候把他当作护法神,有时候把他当作诸佛菩萨的化身,也许过失不是很大的,但是也不是特别好说。

当然也不需要特别害怕。有时候,人们好像有各种顾虑,比如,“两个佛尊可不可以放在一起啊”,“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佛像可不可以放在一起啊”,“那个法本和这个法本可不可以放在一起”。有时候很多佛教徒有特别多的顾虑,其实也不需要这样。但是有些人什么顾虑都没有,什么都放在一起,这也不合理的。

总之,皈依佛以后,不礼其他世间的各种教主、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众,”皈依法之后,尽量不害所有的众生。尤其是杀生方面,我们皈依三宝之后,一定要尽量注意,不要故意杀生,否则可能要重新受皈依三宝的戒。

“皈依僧不交外道。”皈依僧众之后,不能交往对佛教有相反见解和行为的人。

以上讲的是皈依三宝之戒。

戊四、以信供养:

以信供养三宝相,日夜随念恒皈依。

我们皈依上师三宝之后,恒时都要尽心尽力地供养,日日夜夜随念三宝。

其实在末法时代,真正的佛陀并没有显现,上师实际上是代表佛而显现的。佛陀在佛经中也讲了:“末法五百世,我现善知识……”我在末法五百世显现为善知识,佛陀对阿难尊者等很多弟子也是这样讲的。

实际上,上师是佛的化现,文字也是佛的化现。《耳饰经》当中说:“末法五百世,吾现文字相,意念彼为我,尔时恭敬之。”佛陀说:末法五百世的时候,我显现为文字相,那个时候你们把它意念为我,并对它恭敬。

因此,现在给我们开示解脱道的文字也是佛的化现,给我们开示解脱道的善知识也是佛的化现。

所以我们在日日夜夜当中,最好一天昼夜六时随念三宝——念《随念三宝经》,经常随念上师的功德,念上师的仪轨、赞颂文等;如果没有时间,就一天三次或者一天一次随念三宝,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每天修一次上师瑜伽非常有必要。因为三宝的功德的确不可思议,即使你不想什么其他的,只想自己获得安乐的话,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地藏十轮经》中也讲了:“三界中安乐,皆由三宝生,故求安乐人,常供养三宝。”意思是说,三界当中所有的快乐全是由三宝而产生的,求安乐的人要恒时供养三宝。所以,作为真正的佛教徒,早上起来的时候供水、供灯、供香等,这一点应该能做得到。

现在有些佛教徒可能不方便设佛堂,那你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供佛也是可以的。有一个佛教徒说,家里的人全都不信仰佛教,没办法,只有在包里放一尊释迦牟尼佛的像。供养的时候,她不敢在外面供养,而是拿一瓶香水,一边涂自己的身体,一边给佛像也涂一涂,表示对他供养。我想,以清净的心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一方面,以香水涂抹自己的身体,别人也不会说你;另一方面,把香水涂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不小心涂到佛像上,以这个来作为供佛(众笑)。这是条件不允许的情况。

在其他情况下,有些人好像出门也好、在家里也好,对形式上的这些事一点都不在乎,天天都是安住,连一个供水杯都从来不换。但有些人也不太会供佛,我那天看到有一个人,在每一尊佛像面前都放一罐红牛和一个苹果。其实你可能心很清净,但是这看起来也有点怪怪的(众笑)。可能是他自己喜欢喝红牛,所以就在每一尊佛像前面放一罐,佛像也很整齐,佛像前面的苹果和红牛也很整齐。

丁二(果皈依学处)分二:一、真实学处;二、失毁之因。

戊一、真实学处:

果戒等性当勤守,不念贤劣无取舍,

不依戏论修法性,皆于圆一坛城行。

“果戒等性当勤守,”我们前面讲的是果皈依,那么果皈依的戒律是什么呢?即经常处于一种平等、光明、空性、等性当中很精勤地守护——心安住于空性、光明当中,然后经常护持它,用正知正念来守护它。

“不念贤劣无取舍,”在这个时候,你不会去分别妄想“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这是善的、这是恶的……”,贤劣、取舍什么都没有。

“不依戏论修法性,皆于圆一坛城行。”也没有有无、好坏的戏论,全部在一种离戏光明的法性当中安住,这就是圆满融于一个坛城的果皈依的修行方法,也是皈依戒。

因为密宗处于一种非常高的境界,这个时候显宗当中基本的皈依戒全部都能护持。当然,显宗基本的皈依戒都不会护持的人,要想达到更高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但你如果有了这个基础,然后到了更高境界的时候,你会经常处于光明、空性、平等的境界当中。这个时候你就不需要取舍,不需要有很多贤劣的分别——这是好、这是不好……

本来,我们前面引用《涅槃经》说:皈依佛以后不要皈依其他的天尊,皈依法之后不能害众生,皈依僧以后不能跟其他见修不同的人交往。但是,如果你到了自性光明境界当中的话,那么佛法和非法也没有什么,好和坏也没有什么,取和舍也没有什么,全部都是处于无缘空性的境界当中。在这个时候,所有的此法、彼法都消于法界,这就是果皈依最高的戒。

下面讲皈依戒什么时候失毁。就像受比丘戒和比丘尼戒有破戒的因,受菩萨戒也有破戒的因,受持密宗金刚乘戒也有它破戒的因。那么这里,皈依戒坏戒的因是什么呢?

戊二、失毁之因:

相似舍因超受时,真实舍因生邪见,

失毁学处向下堕,当具正念慎取舍。

“相似舍因超受时,”皈依戒有两种舍戒的因,一个是相似的舍戒因。从一个人刚开始皈依,到后来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一直修行,最后真正获得了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圆满菩提正觉果位的时候,皈依戒的时间就已经到了。

因为你是大乘皈依,是为了利益众生、发愿成佛而皈依的,所以当你成佛的时候,皈依戒的时间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时候,你原来的戒已经舍了。但这是一个相似的舍因,并不是真正的舍因,当你获得佛果的时候,大乘的皈依戒在形相上是没有的。这是第一个舍戒的因。

“真实舍因生邪见,失毁学处向下堕,”第二个是真实的舍因。如果你的相续当中对三宝生起邪见,真正毁坏学处——皈依戒全部都舍弃,诽谤三宝、放弃三宝,发起誓言从此之后再也不皈依、不信仰佛,对法宝也不恭敬,损害众生,所有的三宝都不放在眼里,那就是失坏誓言了。这是真实的舍因。

无论怎样,后面这种破皈依戒其实对你的今生和来世都非常不利。就像一个腐败的国王不会有好的命运,或者一个护送者欺骗人的话,被护送的商人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破了皈依戒,过失是非常非常多的。

“当具正念慎取舍。”因此我们应该断除这种破戒的因,以正知正念来护持自己的皈依戒。

我们学院里面大多数都是出家人,但今天现场听课的大多数都是在家人,那在家人至少要有一个皈依戒。《大涅槃经》里面讲,受持皈依戒的人就是真实的优婆塞,是一个真实的居士。

所以我想,如果连这一个戒律都没有的话,要获得解脱是非常困难的。就像《亲友书》所讲,就像大地是万物生存的因一样,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果你相续当中连皈依三宝的戒都没有,那将来连获得一个人身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要获得善趣、获得人身,一定要有一个戒律的基础,如果戒律的基础都没有的话,那转生于善趣是相当困难的,《俱舍论》的观点也是这样。

所以作为在家人,至少也要护持皈依三宝的戒;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有居士五戒里面的一分戒、两分戒、三分戒、四分戒乃至圆满的居士戒;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你如果有真正看破今世的出家意愿,也可以再看情况。

所以我们要受持皈依戒、护持皈依戒,终生对三宝的信仰不退,对上师的信心不退。刚开始谁都有三分钟的热情,但是慢慢就没办法稳固了。因此应该用自己的心来观察自己,好好地护持皈依三宝的戒,这样以后,今生当中的解脱也会有希望的。

这以上已经讲了因皈依和果皈依的所有内容,下一节课会讲皈依的功德和利益,明天我们会把这一品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