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43

今天我们接着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的第七品四无量心,前面讲了舍无量心和慈无量心,现在正在讲第三个无量心,即悲无量心。悲无量心从七个方面来探讨,现在讲到了第四个方面,即修悲无量心的原因。

丙四、修悲无量心之原因:

故当诚心而思维,愿以吾身及受用,

三世善根令诸众,瞬间远离一切苦。

我们前面讲了慈无量心、悲无量心的修法等,所以大家看到可怜的众生时,一定要让他们离苦得乐。那么下面讲到,我们要很真诚地去思维、去观想:我愿将自己的身体、受用以及未来、过去、现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都尽量地布施给众生,让天下无量无边的众生一瞬间就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这样的思维,在口头上念诵、心里观想和身体实际行持的时候都很需要。

《般若八万颂》当中也说过:“当修不同于一切声缘广大无量之悲心。”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修持跟声闻、缘觉不相同的非常广大、甚深的大悲心。修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身体、善根和受用、财产等布施给众生。

但是作为一个初学者,如果把自己的念诵等所有善根都回向给众生,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自己在造善事方面花了很多心血;另外,要把自己所有的受用和财产都供养、布施给众生的话,也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们要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的话,有非常大的困难。

正因为这样,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当中也讲过:“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在悲愿没有清净之前,我们不应该布施身体;不管是在今生还是他生,如果对众生有非常大的利益,那么即使你的悲愿没有清净,也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有时候也有一些特殊的开许。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日杰达那样,即使是凡夫人,如果心清净,也可以将身体布施给众生。

《毗婆沙论》当中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居士心很清净,她经常把自己的财物供养给僧众。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出家人患了很严重的疾病,医生告诉他一定要喝一些肉汤,因为他的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风湿病。这位居士平时经常供养僧众,她就想办法供养比丘肉汁,于是就到处去买肉。

但是当时,当地的国王生了一个太子,要求所有百姓不准杀生,所以她就没有买到肉。她非常担心那位比丘没有喝到肉汤的话病就好不了,于是就悄悄在自己的大腿上切了很多肉,做成肉汤给那位僧人喝了。

她的丈夫回来以后发现了这件事情,就特别不高兴,心想:“佛教徒怎么对我的家人做这样的迫害?我妻子的身体都已经变成这样了!”他特别不理解,想向佛陀告状,结果到了佛陀那里,他就要求佛陀到他家里去应供——他可能想让佛陀看看整个场面。佛陀通过智慧已经发现了这件事,就带了很多药,并给她做了加持,后来他妻子的身体就恢复了,并获得了圣果。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来,有些世间人心非常清净,供养僧人也好,布施其他众生也好,不要说是身外之物,他们连自己身体上的骨肉也愿意供养、布施。

可能大家也知道,悲心强烈的人看到可怜众生的时候,确实愿意做一些事情;而悲心不强烈的话,好像觉得这些事情特别无聊,甚至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我们现在放生或者做一些慈善活动的时候,没有信仰、没有悲心的人就认为这是特别无知的做法。这种观点也是可以存在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所有人的心态和价值观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面对社会和世间的时候,不应该想:所有的人都要跟我的心态一模一样。这一点,佛陀时代的人也是做不到的,现在人就更做不到了。

所以我们要想到,身体的布施一般来讲是不允许的,但有特殊情况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尽量地付出自己的劳动等。包括现在有个别人,确实是为了众生,好像自己累也好、生病也好,自己再怎么样也一直愿意付出,这虽然不是真正的布施身体,但是也比较相同吧。我们有些发心人员的确是这样,无论在任何环境当中遇到任何事情,都一直是以非常坚定的心来做事情,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丙五、修悲无量心之证相:

修习悲心之证相,无法堪忍众生苦。

我们修这样的悲心,先从自己的母亲等亲人开始,然后到中等的人,再到天下所有的众生,一直这样修行。修行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不用别人劝请,看到可怜的众生自然而然就会生起非常强烈的悲心。这种悲心是无法堪忍的,看到众生可怜的时候,自己的悲心就特别特别强烈,好像自己都受不了,可以说这种悲心是极度强烈的。

可能有些人认为:“我也有悲心,我也有菩提心,我也有善心,我是很善良的人,我是很有大乘根基的,你们跟我们一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许是一样的,但有时候,悲心和大悲心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

不说我们大乘的经论当中,即使在《俱舍论》和《毗婆沙论》中也有这种说法。在《毗婆沙论》中有一个比喻,说悲心和大悲心之间的差别,就像两个人在河边,看到附近一个人掉到河里了。这时,一个人生起了悲心,他说:“哇,你看那个地方掉下去一个人,好可怜啊!怎么办?”他就只是这样说,心里产生一种悲悯心,这个叫做悲心。而另一个人毫不犹豫地跃身跳进河里,把这个人救出来了,这个叫做大悲心。

所以我们有时候,很有可能把大乘的悲心停留在口头上:“大悲心很好很好!”自己心里稍微有一点波动,看到可怜的众生会说:“真的很可怜啊,大家都好好帮助,好好做一下。”但是有一部分人不仅仅是口头上说、心里面想,他确实要自己去做,不做的话好像就没办法,有一种特别强烈的责任感,这叫做真实的大悲心。

可能很多人认为,自己心里面有一种怜悯之心的时候就已经具足了大悲心。如果我们真的具足大悲心,那么看见身边一些众生的时候,就确实会去帮助。否则,光是在课堂上或者在言谈当中讲一讲,而在实际当中,即使真正有能力也不去救别人,那这个不称为大悲心。

关于悲心的这些问题,希望大家从很多方面去深入分析,否则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悲心也很难说。有些时候,我们身边的人会说:“这不是悲心啊,这是干坏事……”比如说放生的时候,如果放一些毒蛇或者比较恶心的众生,有些人就说:“你不能放,这样放你有过失的……”但其实,很多人是对佛教的观点没有搞清楚。

在《文殊师利问经》当中,文殊菩萨问佛陀:“您在因地的时候,将自己最可爱的孩子们布施给丑恶的婆罗门,而且那个婆罗门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来殴打他们……”我们原来演义成王子的时候,婆罗门打两个可怜孩子的场面看起来还是很残忍的。文殊菩萨就问佛陀:“您作为菩萨,虽然对婆罗门有一种悲悯之心,但是您为什么不管自己的孩子呢?”

佛陀回答他:“比如说,一个父亲有两个儿子,大的儿子需要小儿子,于是父亲就把小儿子给了大儿子,然后大儿子就开始打小儿子。这样的话,他的父亲有没有过失?”文殊菩萨说:“父亲没有过失。”佛陀紧接着回答说:“同样的,我在因地的时候把众生布施给众生,我作为菩萨也没有过失。在我的眼里,提婆达多也是很可爱的,罗睺罗也是很可爱的,他们是平等的。”

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必要记住。包括有些堪布、堪姆,有些法师,希望在听课的过程当中,把个别重要的问题、现在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记在心里面,如果心里面记忆的密码不是很好的话,应该记在电脑里或笔记本上,以后在弘法利生和自己修行的过程当中,可能需要以此遣除一些怀疑。

所以,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讲,对每一个众生都要修悲心,尤其是看到正在遭杀的众生,即使它是非常可恶的老虎、野狗、野熊、毒蛇等,我们有机会的时候也可以将它放生。如果它们自己造业,或者是被别的众生吃掉的话,那这是众生的事情,我这边没有过失——从我的角度来讲,救它的心是悲心,这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虽然每个人的因缘、各方面的福报都不相同,但是救众生的这颗心都是应该有的。而到底要做什么,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将来在人生当中、在弘法旅程当中也要去观察。

丙六、修悲无量心之入定与出定:

这里的入定是修悲无量心,出定的时候是以空性的境界来摄持,跟平时的入定、出定有点不同。平时我们入定是在空性当中安住,出定的时候在如梦如幻当中回向、做四种威仪。

无缘悲心后入定,空悲双运为验相。

如果详细观察所有众生的话,其实众生的本体也是如同水月、阳焰、幻化等一样。因此,像《三摩地王经》《中观宝鬘论》中所讲,其他众生也好、我们自己也好,所有万法都可以用幻化八喻来说明。就像草原当中一个干渴的人,刚开始觉得远处有很多清净的水,但是真正到了跟前的时候,发现原来根本没有,这叫做阳焰水。一切万法实际上跟这个没有什么差别。

因此我们所观想的对境——众生,原来都根本不是实有的,当我们懂得这一点时才能称为真正的修行人。萨绕哈巴在《道情歌集》当中也说过,任何一个人如果离开了悲心而修空性的话,那么这不是修殊胜的道;反过来说,仅仅是修一些悲心,也不能超离轮回、获得解脱。所以说,一个人必须具足智悲双运,才能既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真正成为很好的修行人。

大家不要认为,只有藏传佛教当中讲要去除实有的执著,我看到汉地著名的《宗镜录》当中也说过:如果有心境实有的执著,即使修一万个劫也不能获得解脱。汉传佛教当中也这样讲了。

所以,我们修大悲心也要有空性智慧的摄持。否则,暂时来讲,利益众生是非常好的,就像现在有些慈善家,一辈子都讲做慈善,在全世界都做,但是好像很少讲空性,天天都是积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就比较少。所以,当他们真正要飞到彼岸的涅槃金洲时,可能只有一边的翅膀是很不错的。虽然他们可以把全世界的善根都积聚起来,但是在空性方面,最多只是讲讲“如梦如幻”,除此以外基本上什么都没有。

所以有时候,可能要看看自己所做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善根。我们这里有个别人也很虔诚,今天给这个人帮帮忙,明天给那个人帮帮忙,除了空性以外什么事情都愿意做,人是很善良,但是一讲起空性的时候就不说话了,拿着念珠一直念“嗡啊吽”,不知道为什么讲空性就念“嗡啊吽”。这是有象征性的代表。我不能得罪很多人,不然到时候还是比较可怜的。

丙七、修悲无量心之果:

果离损恼心堪能,成就本来清净性。

“果离损恼心堪能,”这样的大悲心修到最后,结果是什么呢?最后我们就没有损害他人的心,而且心会堪能。

因为修大悲心的话,自己就没有害众生的心,还会获得别人对你的欢喜心。如果平时人很慈悲,而且经常修悲无量心的话,别人看到你也好、听到你的声音也好,都愿意跟你接触、交往,因为你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种欢喜,带来一种安全感。

跟很柔和的人坐在一起,大家就没有什么恐惧感;而跟没有悲心的、甚至有极大嗔恨心的人,或者是跟很野蛮的人住一个晚上,可能就会很害怕。比如说有些人住宾馆的时候,经常要看身边不熟悉的人是不是个坏人,如果是坏人的话,连睡都睡不着;如果这个人念咒语,心很清净、很放松,很有悲心的话,即使跟他从来没有见过面,自己也会真正有一种安全感。

有些人说:“不能有大悲心,不然太脆弱了,现在这个社会是‘狼群社会’,狼群当中不能有羊,不然会被吃掉的。”但我并不是这样感觉的,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坏人,但是大多数人应该不是狼,而是羊。所以,如果我们羊群团结起来的话,很可能有反过来“吃狼”的机会。所谓的“吃狼”的方法其实是一种感化力。从无著菩萨的传记当中看,通过修持大悲心的菩萨的感化,羊和狼也会和睦相处。

这种方法在《正法念处经》里面也讲了:“若人心柔软,悲心自庄严,为一切所护,众人所称叹。”如果有大悲心、心很柔软的话,所有的人都会保护你,也会经常赞叹你。这一点我们在生活当中也看得出来:有一些人的确很有悲心,他们用悲心来庄严自己——虽然他们身体上没有各种各样的妆饰品,甚至是满面皱纹,但是大家都感觉他很慈悲。这样的话,我想大悲心的果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

“成就本来清净性,”也就是说,大悲心修得很好的话,我们佛性的本体也可以展现出来,这是一种果。

还有一种果,就像刚才我讲的一样,如果一个人有柔软心,用大悲心来庄严自己的话,那么他周围的人和天人都会保护他、赞叹他,到一定的时候也会帮助他。所以,以前没有悲心的人,要尽量在具有大悲心的菩萨群体当中,慢慢培养自己的善心和悲心,这是很重要的。

乙四(修喜无量心)分六:一、修喜无量心之必要;二、修喜无量心之所缘境;三、修喜无量心之证相;四、宣说喜无量心之本体;五、修喜无量心之功德;六、修喜无量心之果。

丙一、修喜无量心之必要:

于诸悲润之有情,各得其乐修喜心。

见到众生,我们应该有欢喜心,用慈悲来滋润所有的有情,但愿每一个众生都得到真正的快乐,并且永远不要离开这种快乐。

喜心实际上是一种随喜心。《杂阿含经》中也讲“常生随喜心”,让我们恒常生起随喜的心。但是,我们可能偶尔才能生随喜心,平常不但不生随喜心,反而经常生起它的违品——嫉妒心、嗔恨心,以及其他一些不太好的心态,比如恶心、邪心等,这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应该有一种遍于所有众生的随喜心,这就是喜无量心。

说起修菩提心,还是有点难啊!如果前面的四无量心没有修好,菩提心是很难修成的。四无量心从字面上看是比较容易的,但一个一个实际修的时候怎么样,大家学了这部论典之后应该非常清楚了。

丙二、修喜无量心之所缘境:

所缘具乐之众生,奇哉此等诸有情,

不需我令获安乐,各享其乐极善妙,

从今乃至菩提果,愿彼永不离此乐,

如是观修喜无量,当从一至一切众。

“所缘具乐之众生,”喜无量心的所缘是所有具有安乐的众生。他们的名声也好,财富也好,各方面都很圆满,令世间人很羡慕。

“奇哉此等诸有情,不需我令获安乐,各享其乐极善妙,从今乃至菩提果,愿彼永不离此乐,”我们把这些众生作为对境,心里面想:“非常好啊!奇哉!我都不需要帮助这些有情,他们就依靠自己的福报和能力,各自享受了这样的快乐。但愿从今天乃至菩提果之间,他们永远不离开这样的安乐。”

“如是观修喜无量,当从一至一切众。”那么这种喜无量心,要从一个众生乃至所有的众生之间,不间断地修行。

说起来这是比较容易的,但实际上怎么样也值得观察。在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说一个人这次考得非常好,我内心当中会不会很随喜:“啊!虽然我考得不好,但是我特别高兴,因为别人考得很好!”这个心很难生起来的。再比如,我跟别人一起去外面赚钱,结果我没有赚到,但别人赚得特别多,所以我非常高兴,心想:“我倒是没事,别人赚得多就很好!”这也是很难的。

如果有些人真的修行比较好,就会发自内心地很随喜别人,他会想:“我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愿,要度众生,要给他们提供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但是现在我都不需要这样做,众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福报,已经可以各自享乐了,他们这样快乐的话,我怎么会反而生嗔恨心、不快乐呢?”

《入菩萨行论》中说:“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众生今天各自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享受到快乐的话,我不但不生起欢喜心,反而生起嗔恨心,那怎么应理呢?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些众生的时候,一定要产生一种欢喜心,这是很重要的。

丙三、修喜无量心之证相:

喜无量心之验相,无有嫉妒生欢喜。

喜无量心修得很好的标准或者量就是,一旦看到众生获得各方面的圆满,才华也好,任何的快乐也好,不但不对他生起任何的嫉妒心、嗔恨心等,反而产生极大的随喜心、欢喜心,这就是真正的喜无量心。

反过来说,当众生依靠自己获得一个简单的快乐时,如果我们都没有生随喜心的话,那么当他获得更重大的快乐,比如证得了如来正等觉的果位,我们又怎么会真实生起随喜心呢?寂天菩萨也说了:“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暂时的人天福报我们都不愿意让他得到的话,又怎么会愿他成为人天导师呢?憎恨或嫉妒具有福报者的这些人,怎么会有菩提心呢?

嫉妒心特别强烈的人,说他有菩提心的话,有可能吗?因为菩提心是确确实实想让众生得到安乐、得到快乐,而且愿这种快乐永远都不要离开的心态;而嫉妒心,是别人稍微有庄严、功德自己都不愿意的心态,如果有这样的心态,他的相续当中怎么会有菩提心呢?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有一部佛经叫做《佛说德护长者经》,其中讲到,其他宗教的很多教徒看不惯佛陀,有时候还诽谤佛陀。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辩才很好,他们看不惯,就开始诽谤;佛陀说话、做任何事情都有非常大的威力,他们也看不惯,就又去诽谤;有些人对佛陀的庄严身相看不惯,又去诽谤……这部经典当中讲了很多很多当时外道看不惯佛陀,并对佛陀进行诽谤的情况。

我们现在的世间当中也会有这种现象。人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在这个复杂的群体当中,的确有各式各样的人。有时候,身边的人根本没有什么过失,但是你也可能看不惯他的一些行为。而在不同的时代当中,有些人有自己的一种因缘,这时他们也很容易展现出才华和福德。

在座的山里面的修行人不一定看得到外面的世界,我到外面去的时候,经常看到社会当中的一些现象。比如说,今天这个明星比较红,那他演节目也好,做一些比较特殊的事也好,就有一群人赞叹他,有成千上万的粉丝跟随他;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就莫名其妙地开始说他、诽谤他,因为他们看不惯他。

前两天,我以前资助过的一个学生找到工作了,原来他们家里很贫穷,后来很多方面就变好了。虽然工作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他比较孝顺,基本上每个月的工资都给父母,然后父母就开始修房子,所以跟以前相比,家里的很多方面都有了一些转变。但是,很多亲朋好友就开始特别不喜欢他们,他那天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也没有做任何坏事,以前我们家特别穷的时候,很多亲朋好友虽然不帮助我们,但不管怎么样,还是看得惯我们的,而现在,他们就特别看不惯我们,当面背后都说我们的过失。”

我当时说:“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啊!”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一点,因为很多年轻人可能看不到人世间一些比较奇怪的规律。在佛经和论典当中,关于嫉妒心的产生都有宣说,尤其是我刚才讲的《佛说德护长者经》,其中讲到,佛陀出现的时候,很多外道和世间人都看不惯他,就当面背后地诽谤他,诽谤的主要原因是,他在众人当中显得特别明显,所以很多事情就以嫉妒心而引发了。

在不同的群体当中,比如说在一个班里面,如果一个人的成绩稍微好一点,很多人可能就看不惯,就说他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的长相在某个群体当中比较不错,很多人也会特别看不惯;或者在一个群体当中,一个人特别有钱,别人也可能看不惯。除非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某个群体当中的人们实在没办法说他了,这种诽谤的声音可能会稍微少一些,否则,人们都会非议他的。

很早以前,大概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个古人,名叫李康,他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写了一本书叫《运命论》,讲了在那个时代治理国家等方面的道理。其中有一句话你们可能也经常说吧,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后面还有:“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就是说,在树林当中,如果一棵树很高大,风一定会刮到它,最后它很有可能被吹折;如果岸边有一个比较高的土堆,水冲下来肯定会把它卷走的;而在我们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的行为比较高尚或者是比较特殊,很多人就会开始诽谤他、说他,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可是世间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有些商人也经常跟我讲:“我以前没有钱的时候大家都看得惯我,现在我有钱了,而且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赚来的,但是为什么我身边的人都看不惯我?我心里很纠结,很不高兴。”其实这应该是一个自然规律。凡是在人群当中稍微有一点出名的人,就会面对很多的问题,这一点很多人都应该比较清楚。

我刚才讲的三国时期的《运命论》,虽然是一本世间的书,离现在接近一千七百多年了,但是有时候,古人的智慧和文采,我们还是很有必要去学习的。他在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些人和时代的因缘、命运,比如,如果人的运不好,即使有很好的命,也不一定能展现。

其实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佛学院当中有个别的法师应该是很优秀的,但是不知道是他的运不好还是命不好,弘法利生的事业一直没办法展开;而有些人的话,可能他的智慧和悲心不一定那么强烈,但是总能受到尊重或者欢迎。

因此在世间当中,很多时候除了我们看得见的智慧和能力以外,背后还有一种因缘。这种因缘,可能世间人认为是命和运,“命”相当于业,“运”相当于缘吧。有些人的命可能是很好的,即前世的业很好,但是缘不好,比如即生当中的人缘关系不好。有的人说,我的智慧很不错,但是我的人际关系不好,跟领导的关系也不好,出生的环境也不好,所以在这个时代当中,我要做大事或者展现各方面的事业是很困难的。

诸法不离空性

因此,每一个人应该有不同的因缘,但是我们最后也要懂得,为什么在这里讲一切是空性?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讲空性,每天都讲成功学的话,到最后我们出家人可能也“飞”了,觉得:“哇,到一定的时候要成功。”但最后我们还是要讲到,诸法不离开空性。当我看到历史上的一些伟人、美人、富人和特别了不起的政治人物,到最后衰败、下堕的时候,真的对佛教的无常观和生死观生起非常坚定的信心。

有时候我看一些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照片,在那个时代当中非常著名的军官、美人等,过了几十年以后变成了什么样?所以,当我们拥有最高荣誉的时候也要知道,它的背后其实还是泡沫,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当我们落到最低谷的时候,也许反而会有好处,因为心会谦虚。所以人在低处、没有什么名声的时候,也许是很好的。

我看《周易》里面有六十四个卦象,其中有一个叫做“谦卦”,那个是全吉无凶。其实《周易》的卦跟我们藏传佛教里面历算的很多卦象也是比较相同的。其他的卦都是有好也有坏,而唯一的谦卑、谦心都是好的。我们人像水那样比较谦下的时候,大家都看得惯。比如说一个人虽然很有智慧,但很低调,各方面跟别人很相合,大家就都能接受。

大家可以看一看,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高好还是低好,是美好还是丑好,是轻好还是重好?对于这些观待的法,人们都认为“高、大、上”等是很了不起的,但是这些也许不一定是很好的,因为这些的下场是,高际必堕、大际必小,高也不可能高到哪里、大也大不了多少。

丙四、宣说喜无量心之本体:

后修无缘静虑喜。

我们在入定的时候修欢喜无量心,在后得的时候修无缘的静虑。也就是说,我们修喜无量心时面对的众生都是现而无自性的,就像幻化一样。

《三摩地王经》《中观宝鬘论》里面都讲了很多,愚痴的人认为幻化是存在的,但实际上,有智慧的人一观察,就发现这些幻化都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最后应该了解到,一切都是空性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诸法无行经》中讲:“如人于梦中,得道度众生,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然。”意思就是说,就像我们在梦中得到一些成就,然后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但是这个梦醒了以后,所度的众生也没有,得道也没有;同样的道理,一切万法都是一场梦,在没有经过详细观察的时候,好像梦境中的众生也有,得到的圣果也有,但是到最后,的确什么都没有,都是空性的。

在座的各位不管修什么法,都不要放弃、不要忘记空性法门。有些论典里面讲,世界上最大的修行,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空性见,这两者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你没有证悟空性,但平时修空性法门的话,也有非常大的功德。

我最近虽然比较忙,但是稍微有时间、有机缘的时候,也会看一些佛经和论典,这样我就觉得很欢喜、很有意义,因为在智慧的境界当中度过人生是最有意义的。

有一部经叫做《千佛因缘经》,内容不是很多,其中是怎么讲的呢?以前有一个比丘叫一切忍,他很了不起,经常出去给大家讲经说法,他不但讲三宝的功德,更重要的是,他还经常给别人讲佛宝、法宝、僧宝在胜义当中为什么是空性的。

也许他所化众生的因缘、根基比较不错,如果是我出去讲的话,就会尽量讲:“法是真实存在的,佛是真实存在的,僧众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是不空的,是永远存在的!你只要祈祷,就一定会得到加持!”完全是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不然的话,稍微讲到空性的时候……在佛学院以外我都不太敢讲空性。

但是,一切忍比丘周围的群体可能不像我们一样,所以他就讲空性。那时,在一个森林当中,有一千个梵志修四无量心,这些智者过来听课的时候,听到三宝无有本性的道理很欢喜,都已经接受了。正因为这样,一切忍比丘及另一位为他们宣说空性的智藏比丘,在不同的刹土当中已经成佛了,谁听到这两尊佛的名号,相续当中就能生起空性的见解。这一千个梵志,就是后来的贤劫千佛。

刚才讲的这个《千佛因缘经》,你们方便的时候也看看,《大藏经》里面有。佛陀说,当时的一千个梵志听到一切忍菩萨讲空性的道理时,虽然不能理解,但是心生欢喜、容易接受,没有怀疑、没有诽谤,后来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就成了贤劫千佛。所以佛陀劝大家,有机缘的时候一定要听空性法门。

我们也经常讲五部大论当中的空性见解,也经常念一些《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等。如果天天讲一些因果、公案等简单的法,听起来是比较舒服,因为我们凡夫人一直认为世界是存在的,天天都听这些法觉得还是可以的,但我们还是要听一些空性的法。

以前我去一个学校里面讲课,讲完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您今天讲的空性部分我不太喜欢,其他部分我比较喜欢,希望您以后到别的地方去不要讲空的方面,不然我们这些年轻人不太愿意听。”他好像很不高兴地跟我这样讲了。但我也跟他说:“我以后到哪里去讲什么课不用你来限制。”(众笑)他作为一个学生,也没有权力管我讲什么,他也并不是我的教导师。

所以有时候,虽然很多人不愿意听空性,但最好还是听一些;也许你不愿意学空性,但至少也要念一些关于空性的经典。我也经常遇到一些刚开始学佛的人,他们说:“我刚刚学佛,要念什么经?多的我不会念。”我就想,要建议他念一些既有功德,念起来也不太累、不容易生邪见的经,然后就跟他讲:“你多念《心经》吧,不需要一两分钟,很快就念完了。”“那《心经》里面不是说眼耳鼻舌身什么都没有吗?我都有啊,你看……”(众笑)

丙五、修喜无量心之功德:

三门任运成寂乐。

通过前面学习喜无量心,最后我们的身体、语言和心,会任运自成地进入一种非常寂灭、快乐的状态当中,永远不离欢喜,这是喜无量心的功德。

丙六、修喜无量心之果:

修习喜无量之果,境地稳固心欢喜。

修喜无量心时间长了之后,最后所有的境界都很稳固,不是变来变去的,今天想一个、明天想一个,发心两个月都没办法,发心一年、两年也没办法。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心也是很稳固的,境界也是很稳固的,人也是很稳重的,而且常常对修善法、修本尊、修空性、发菩提心等有欢喜心。

其实,喜无量心会令修行人经常处于欢喜的状态当中。这是我自己的想法,也许对你们有利,也许对你们没有利:该做的事情要做,不管是开心也好,不开心也好,该面对的要面对,不要因为外境的事扰乱我们的心,应该让心尽量地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当中;即使在非常浮躁的时候,你也应该通过佛教的方式来调整,这可能是最好的。

因此,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没有必要每天都很无奈、很伤心,好像连生存的勇气都没有一样,穿衣服都不注意,这也没有必要。尤其是作为学佛的人,希望大家注意平时的威仪,包括穿着方面。

我前面也讲过,作为一个在家人的话,穿着应该干干净净,早上要洗脸,不然,像在藏地求学的有些汉族人,有时候真的……这不叫瑜伽士,所谓瑜伽士的意思,我以前也解释过。有些出家人也是一样,出家有出家的威仪,要令人见而无厌。我们藏地有一句俗话:“人长得不好看是命运的问题,但是庄严打扮是应该做的事。”所以,出家人虽然不能天天打扮、化妆,这些是不允许的,也没有必要,但还是要保持一个基本的外在状态,人的状态还是很重要的。

有些发心人员整天都是愁眉苦脸的,我看了以后都觉得:“哇,这个人好可怜啊!不要说发心,可能他连活都活不下去了。”(众笑)那样没有必要吧?我们的人身很难得,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光荣啊!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说是很开心的。一旦疾病缠身、死亡来临,即使是高僧大德,有时候也会显得疲惫、痛苦,这确实是轮回的本性,没办法。但平时,我们是修喜无量心的人,有无量的欢喜!如果内在有无量欢喜的话,那外在至少也能显现出一部分。所以我的想法是,大家也应该尽量不要特别痛苦吧!

不管怎样,我们来到人间,这一段人生经历要走过,开心地走和痛苦地走都是一样地花时间,因此,我们还是好好地做一个选择,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