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51

我们现在讲第八品发菩提心。现在讲到了菩萨戒,受持菩萨戒有前行和正行,前行当中讲了七支供,前六支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七回向支。回向支从善根回向菩提和回向的本体两方面来分析。

己七(回向支)分二:一、善根回向菩提;二、回向之本体。

庚一、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根愿诸众,一同成就正等觉。

我们做供养、顶礼、忏悔、随喜、请转F轮、请佛不涅槃,有六种大的功德。《普贤行愿品》中也讲:“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这是我们经常念诵的。

我今天看到,七点半开始念诵的时候,网上的很多道友还没有来,到了八点钟才全部进入直播频道。也许有些人已经听到了前面的念诵,只是没有跟着一起念,但因为念诵和听课是一个完整的善法,所以,如果你的工作没有特殊情况,最好七点半就上网开始念诵。

我们在课前有二十多分钟的念诵,其中的每一个念诵都是很重要的。我每天的课诵也放在课前念,有《发心仪轨》《普贤行愿品》《大自在祈祷文》《释迦佛修法仪轨》《上师瑜伽》,没有课的时候念诵就间断了,觉得很可惜、过得没有意义;有课的时候,这些都一直能念诵。

我们课前的念诵当中有七支供,七支供中的每一个都有特别大的功德:顶礼的功德很大,随喜的功德很大,供养的功德很大,忏悔的功德也很大,还有请佛住世和请转F轮,这六支供都有特别大的功德,我们把这些善根都回向给一切众生。

所谓的回向,在《大乘义章》中讲:“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意思就是说,回转自己所有的善根,令其有所趣向、有所去处,这叫做回向。因此,回向实际上就是令我们的善根有所趣的方向。比如说,我们在工厂里面做了一些产品,然后再运送到市场上去,卖给某些客户,这是世间的一种做法。同样,我们现在所做的善根要回向给谁,是回向给自己还是回向给众生,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回向?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众生是最好的。当然,将善根回向给自己也是可以的——以我今天念经的善根,让我不要生病,让我发财,让我顺利。

而且,三世的善根都可以回向。《华严经》中也讲:“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意思是说,未来、现在、过去的善根都可以回向给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普贤地的佛果。

有些人可能会想:“我过去所做的一切善根可以回向,现在所做的善根也可以回向,可未来才能得到的善根怎么回向呢?”其实,未来的善根也是可以回向的。我们在世间也有这种做法,比如我想把未来赚的钱给你,就可以先对你承诺:“我现在没有钱,但是将来会赚到的,到时候我把其中一部分钱给你。”不管你后来是否真的赚到了钱,你确实提前对别人有过承诺,这种承诺也是一种回向。因此,将三世善根做回向也是可以的。

在佛教中,未来的很多事有时也可以提前开发和体现。比如说,有些人经常问我:“明天发生的事情,我会在今天晚上梦得清清楚楚,这是什么原因?”其实这在佛教里面很容易解释,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有一种法叫做得绳,如同有部宗认为,未来法的种子或习气可以提前成熟,所以,虽然明天的事情是未来法,还没有发生,但是它会提前显现一种习气或前兆。因此,我们对未来所做的善事也可以提前回向。

回向的方法是什么呢?最好是不要对善根特别执著,不要一直认为自己所做的善根是永远不会被摧毁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实际上都是如梦如幻的,我们的善根也是如梦如幻的,如果以如梦如幻的善根回向给如梦如幻的众生,最后也会获得如梦如幻的妙果,这是三殊胜当中最重要的一点。

我们经常讲的“三轮体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不像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到那样,而是对自己所做的善根没有执著,因为善根的本体是空性的,显现是如梦如幻的;造善根者也是一样;所回向的对境——众生也是如此,在胜义当中是空性的,在显现上是如梦如幻的。我们可以以这种方式做善根,这样的善根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有个别人对自己所做的善法特别执著,当然你在显现上执著也可以,但是不要认为这个善法是永远不空的、实有的东西。否则就叫做“缘白法”,佛陀说,执著白法就像食用有毒的食物一样。因此从究竟的意义上讲,对白法也不要有实有的执著。

庚二、回向之本体:

回向的本体是什么呢?所谓的回向就是将我们所做的善根转为菩提之心,并与大成就者的真实语、谛实语结合起来,回向给众生。

《文殊刹土功德庄严经》中讲:“诸法依缘生,住于欲乐上,何人发何愿,如是而实现。”我们以前也引用过很多次这部经的教证,这部经还是很重要的。实际上,诸法都是依靠因缘的,而因缘也以心和意乐为主,因此,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所发的愿,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缘。

在汉地《大藏经》中也有这个教证,译为:“诸法属因缘,乐欲为根本,如彼所希愿,获果亦如是。”这个教证很重要,跟我们翻译的意思相同,也就是说,诸法都是属于因缘的,因缘的根本是乐欲(“乐欲”和“意乐”意思相同)或心,所以无论何人在哪里发愿,最后一定会获得如是之果。

在座的道友应该记住这个教证,它有不同的版本。在《前行》等论典当中也经常引用“诸法因缘生,住于意乐上”,它在藏文中的意思是,诸法是因缘生的,这种因缘一定是住在意乐的最顶点上——藏文当中的“贼(རྩེ)”是顶点、尖尖的意思。我们翻译的是“住于意乐上”,而汉文《大藏经》中译为“乐欲为根本”,“乐欲”也有“意乐”的意思。

总之,所谓的回向实际上是一种心,我们发什么愿、做什么回向,一定会实现。

当然,无垢光尊者说,回向与发愿有一定的差别。

所谓的回向是什么呢?是将自己已做的善根,以发愿文摄持而回向给众生,我们念《普贤行愿品》做回向就是这样的。

那什么是发愿呢?有些善根还没有做,但是发愿要做。比如,我发愿将来要修建一座经堂,我发愿将来要成佛度化无量的众生。有些发愿会结合发愿文,有些发愿只是在心里发坚定的誓言。

以谛实语发愿回向

不管怎么样,发愿文和回向文都一定要用圣者的谛实语,无垢光尊者是这样讲的,上师如意宝也是这样讲的。我们念诵的回向发愿文,像佛经里面的《普贤行愿品》,法王如意宝的《愿海精髓》,都是获得妙果的圣者或佛菩萨的金刚语,以此作为发愿文是很重要的。

现在有些人经常说:“我写了一个发愿文,你们念这个吧。”“我写了一个回向文,你们要念这个。”其实,只有真正获得了一地菩萨果位以上的人才有这个资格。因此我们念诵的时候,一定要用圣者的金刚语,因为这些金刚语跟一般凡夫人所写的文章和论典完全不相同。

现在有些佛教徒确实也不太懂。有的弟子对自己很有信心的上师说:“您要作一个发愿文。”他对上师的信心倒是很好的,但是一般来讲,最好念诵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莲花生大士等以前公认的成就者所造的发愿文和回向文,比如藏传佛教中的《极乐愿文》,或者是念佛经中的《普贤行愿品》等,汉传佛教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回向文。

有些学校里的老师也作一些偈颂让学生念,当然学生可能会听老师的,他们觉得:“哇,这是我们老师作的,特别好!”但实际上,原来法王如意宝都很谦虚地说过:“最好不要念我作的偈颂,你们想念的话,有那么多前辈大德的金刚语可以念。”

所以我们修持正法的时候,要真正地回向功德,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平时讲经说法之后,经常念“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意思是“此福愿获遍知果,摧毁作害之怨敌,救渡众生皆摆脱,生老病死三有海”。这个偈颂在《贤愚经》等个别经典当中有记载,是佛陀在因地布施身体时所念诵的回向文,所以我们讲经说法之后经常念诵。

有些不懂佛教的人可能会觉得,谁作的偈颂应该都没有什么差别吧?这样想是没有必要的。大家在选择念诵文的时候,最好是选择前辈大德公认的念诵文,这很重要。

回向的重要性

关于回向的重要性,我在这里也给大家讲一下。如果没有如理回向,那么一旦遇到摧毁善根的因,比如颠倒回向、向别人宣扬、生嗔恨心,就会使善根耗尽;而如果做了如理回向,善根就被圆满地保存起来了,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会耗尽。所以回向很重要。

藏传佛教当中经常讲,行持善法要以三殊胜摄持。也就是说,行持善法的时候,最初以菩提心摄持;中间是正行无缘,以如梦如幻的方式行持善法,不夹杂烦恼;最后作如理回向。

我希望每一个听课的人,哪怕每天早上磕三个头或者是念诵功课,也应该有前面的发心和后面的回向。另外,大家在放生、用转经轮、修加行、听课,甚至上班路上念咒语的时候,也都要这样做。

现在有些人觉得拿念珠不方便就拿计数器,有些人比较方便就拿着念珠。其实,现在汉地城市里拿念珠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些人把它当作装饰品,有些人把它当作真正的念诵工具。

另外,我们在课前课后念诵的时候,也要使用转经轮。我刚才看到,学院里面的道友大多数都拿着转经轮。我们以前要求,在听课前后接近四十分钟的念诵时间里都要用转经轮,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自己在家里或者出去的时候,确实没有时间用转经轮,但是在念诵的时候可以用,因此,我们利用课诵的时间用转经轮也是很好的。

不管怎样,用回向来摄持的话,善根是永远不会耗尽的。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有个很好的比喻:天上降下的雨水,如果落到大海里面,那么在海水没有干涸之前,这一滴雨水也不会干涸;如果雨水落在草原、山坡等陆地上,那么只要太阳一晒,这滴水马上就会干涸、消失不见。佛陀说:如果善根被回向摄持,那么就像水滴落入大海一样,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会耗尽;如果善根没有以回向摄持,就像水滴落到陆地上一样,很快就会被其他因缘所摧毁。

回向文

因此我们做完善法以后,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就念《普贤行愿品》来回向;如果没有这么长时间,像我们学院的话,就经常念法王如意宝的《愿海精髓》;如果连这个时间都没有,就念“索南德义……”这个四句偈,或者念《普贤行愿品》中的“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这种回向方法也很好。

如果对三轮体空、三殊胜都不太懂的话,那就可以想:“诸佛菩萨怎么回向,我们就怎么回向。”这句话很重要。比如说,今天这堂课已经讲完了,我要回向,但我不懂什么是如梦如幻,也不太会观将善根回向给三界所有众生,那我就可以想:“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就如何回向。”这只要短短的几秒钟就可以完成,我想很多人都会懂的,所以这是窍诀性的回向方法。我自己觉得这种方法很好,而且大德们在相关教言中说,用这种方法完全能得到真正回向的功德。

我希望今天听课的人,每堂课都有一个不同的收获,而且在行为上也要观察,自己有没有照此去做。如果还没有做,那么从现在开始,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你就一直这样做,不要有很多变化。比如说,你在二十多岁得过回向的教言,到了九十五岁还是按照这个教言去做,这是真正得到了教言,也是真正的听课。

听课时所得到的道理最好终生受用,不能今天听一个教言,明天就忘了,后天听一个教言,大后天又忘了,而且听的时候还偶尔打瞌睡、散乱——现在城市里面的人甚至边听课边玩手机,这只是形式上的听课,不一定能真正获得功德和利益。

关于回向,我就简单介绍这么多。下面讲,发菩提心之前要净化自相续。

戊二、净化自相续之理:

犹如洗净之布匹,染色色彩极鲜明,

以此前行净相续,明现正行之胜心。

这里讲,我们要在自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的话,应该提前做好各方面的预备工作。比如说,我们要考试的话,之前要有一个预备工作,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要有一个前行。

“犹如洗净之布匹,染色色彩极鲜明,”同样,如果你要给一块布染色,一定要先把布匹上的油脂等垢染洗干净。如果没有洗干净,基础就没有打好,即使已经染色了,效果也肯定不好,染上的颜色不可能特别鲜明。

“以此前行净相续,明现正行之胜心。”同样的道理,在真正发菩提心之前,我们的心相续要得以清净。用什么方法来清净呢?实际上就是用前面讲的积资净障。

有一个弟子问仲敦巴尊者,世间功德最大的、最好的修法是什么?尊者说:唯有两种,一是积资,二是净障;净障要通过忏悔,积资要通过七支供里的其余六支。

前行的重要性

其实,修五十万加行也是积资净障的最好方法。有些人经常说:“唉,我每次修完加行都很累、很困啊!修加行太累了,我磕头都磕不动。前天我磕了一千个头,昨天磕了五百个,今天磕了三百个……”第一天还磕得比较多,然后就从一千降到五百、三百,最后降到五十,五十持续一段时间,又降到二十,后来又不行了,每天只磕三个头,最后连三个头也不磕了——从一千个头降到三个头,最后不敢磕了,只好感叹:“哇,修五十万加行很困难!”

修加行是有一点点困难,但我们还是要修。因为我们相续当中的业力和烦恼还没有消尽,如果没有下一点功夫的话,自己的心就会一直是很乱、很脏的,所以我们应该依靠磕头、皈依、发心、修曼茶罗、念百字明等来积资净障,这样修持之后,自相续才会逐渐得以清净。

有些人不知道前行的重要性,其实前行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要盛装一些很好的牛奶,那么首先,我要把装牛奶的碗或瓶子洗干净;如果没有洗干净,即使把牛奶装到了里面,最后也不能喝了。因此我为什么说,在听闻大圆满的正行之前一定要修完加行呢,也是这个道理。

有些人说:“我在其他上师面前修了。”如果这是真的,而且这位上师是真正的善知识,要求也很严格,这样倒是可以。但是我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这样,就很难说。

所以,大家在听受密法前,还是统一按照我们这边的要求来修加行,否则也不好认可。虽然我对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有信心,但是在修行这个问题上不能作假,否则对别人也不一定有利。如果我们通过五十万加行、七支供等,令自相续真正清净了,就可以接受密法的正行。

你看受持菩提心的话,也要通过七支供来净化自相续,七支供修好以后,就可以按照传承仪轨来受菩萨戒。同样,听受密法的正行之前,也一定要按照前辈大德的要求来修加行,修完之后,你的基础会打得很好,心相续会得以清净,那与正行相应的殊胜的心就可以明现。否则,再怎么修也许都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仲敦巴尊者也说,修行主要是积资和净障,二者都可以涵括在七支供当中。其实七支供也是菩提心的前行,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要经常修七支供。我们念《上师瑜伽》《普贤行愿品》的时候,前面都有七支供。如果是自己个人修,而且实在没有很多精力的话,就念一些简短的偈颂,比如“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并发自内心地想“我要顶礼、随喜、忏悔等”,然后再受持菩提心,这样的话,每天的功德的确是无量无边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做一个小小的善事,功德就非常大;而没有智慧的人,虽然花了很多精力、金钱和时间,但是因为不具备方便性,最后的效果不一定很好。

有些人学佛的时间很短,但是效果却特别好——转变得很快,也很稳定,就像世间人所说的“稳中求进”,而且人格也很稳重,从来不会变化。而有些人虽然修了很多年,但最后还是出现一些问题,不要说修行的结果,连世间基本的人规都不具备。

那天我说,个别人在学院已经住了二十年了,该发心了,我就派他到个别地方去发心,结果让人去叫的时候,他连门都不开。你们可能会想:“啊,学院有那么坏的人啊?”不管怎么样,事实就是这样。所以,大家也不要认为佛学院的人全部都是好的,即使是住了二十年的人,最后连发心都没办法。

按理来讲,我传法二十年了,如果没有给我其他什么供养的话,那在一个夏天、几个月当中做个事情,我觉得是应该的。如果我在一位上师面前听了二十年的课,最后这位上师需要我做事情,我应该会很欢喜地去做。而我亲自派了几个人去叫他,结果他连门都不开。之前他说:“我生病了,身体不太好。”也许有什么其他原因,我不知道。

现在汉地有些居士认为,只要是佛学院来的人,肯定百分之百都是“那烂陀寺”来的。有些人甚至只在佛学院待过三个月,别人就对他特别尊重地说:“啊,您是色达五明佛学院来的师父,我要对您供养、顶礼、随喜……”

在世间也是一样,有些人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出来一段时间以后,不要说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即使是自己的人身安全有时也难以保证。同样,佛学院毕竟是一个人世间的道场,大家还是应该有智慧。

我自己有时候也想:“我讲经说法这么多年了,有些人也听了那么长时间的课,那发心三五个月的话(藏地的夏天最多只有五个月),按理来讲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如果修行不好的话,即使是所谓佛学院的人,可能也做不到。

我看到很多广告里说,喇荣佛学院是“心灵的净土”——现在有人专门花750块钱来旅游。但我个人觉得,不要说来旅游三天会得到效果,即使待十多年、二十年,心灵可能也还没有清净,也没有获得真实的快乐。所以,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来对待。

总之,要修正行的话,前行很重要。

戊三、以此可积无量福德之理:

此福德果无有量,遍布法界虚空界。

我们前面所讲到的七支供——顶礼、供养、随喜、忏悔、请佛住世、请转F轮和回向,其福德是无量无边的。《德藏请问经》中也说:“……彼之福德量,恒时遍虚空。”就是说,七支供的福德量遍于虚空。“遍于虚空”不是指在虚空当中消失了,而是说福德的量广如虚空、无量无边。

我看有些居士还是很不错的,对这些道理真的有信心。《普贤行愿品》当中的七支供,基本上每一支对应一个偈颂,最后有一个总结文。表面上看来,这个念诵只用几分钟就完成了,但实际上它的功德很大。而且在念诵时,我们最好在心里也这样想,虽然不一定马上能把随喜、忏悔等所有功德都观想起来,但起码要先懂得七支供的功德极其广大无边。

大家应该知道,七支供在佛教中非常重要。我们以后在生活当中的行持也很重要,包括到寺院等处磕个头,在佛堂里做一些供养,听到别人的善根时随喜,其实对很多人来讲,这些应该可以做到,不是很困难的。

下面讲真正的正行——受菩萨戒。

丙二、正行:

三诵皈依佛法僧,祈佛佛子垂念我,

如昔善逝及菩萨,发菩提心守学处,

我今为利诸有情,发菩提心守学处,

未救护者我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

未得安慰我安慰,令诸众生得涅槃。

下面我们要真正地发菩提心。今晚听课的人,你们愿意发菩提心的话,我也现场给大家念这个偈颂,你们先明白这些内容,然后心里也这样观想。

“三诵皈依佛法僧,祈佛佛子垂念我,”我们要念三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祈祷佛陀和佛子垂念我,心里想:“你们一定要关注我、垂念我,我在这里有一些话想说。”想说的是什么呢?

“如昔善逝及菩萨,发菩提心守学处,我今为利诸有情,发菩提心守学处。”以前有无数佛陀和菩萨都曾经发过菩提心,并且守护菩萨的学处(即菩萨的戒律)。我们也要立一个誓言:“十方诸佛菩萨,你们今天要垂念我,听我向你们发愿:十方世界所有的佛菩萨以前发过菩提心、受过菩萨戒,今天我为了利益诸有情,也要发菩提心、守护菩萨戒的学处。”每个人都要这么想。

那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

“未救护者我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我安慰,”没有被救护的众生,我要去救度他们;没有解脱的众生,我要去度化他们,令其解脱;世间还有很多可怜的、没有得安慰的、没有人帮助的、没有人护理的人,我要去安慰和帮助他们。

像慈慧等很多慈善机构,在几年当中组织了千余次活动去帮助老年人,他们是没有人安慰的,给他们安慰和帮助就是菩萨的行为。我们不但口头上这样讲,实际上也会这样做。

“令诸众生得涅槃。”让他们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获得真正的涅槃佛果。

接下来,我念三遍受菩萨戒的仪轨,你们也跟着我重复三遍,同时心里观想前面偈颂的内容:“请诸佛菩萨垂念我,我要发愿:如同往昔十方诸佛菩萨发菩提心、守护学处一样,我今天也要为了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目的是让众生得到救度、获得解脱、受到安慰、证得涅槃。”

等会儿我用藏文念诵,因为无垢光尊者的原文是具有加持的金刚语,大家今天一起来受持菩萨戒。

以前讲《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的时候,我也现场给大家传过菩萨戒。这次如果我们提前打个广告,说今天晚上传授菩萨戒的话,可能网上参加的人会更多,但是因为我当天才看的这个内容,所以没有来得及通知。不过也没事,有缘来参加的人也比较多。

人生是很短暂的,我希望你们还是好好地发菩提心。我们凡夫人发了菩提心、受持了菩萨戒学处以后,也许有时候会犯错误,但是我们可以忏悔,菩萨戒也可以恢复,而且以后,我们每天都可以自己受菩萨戒,所以今天也是个很好的机会。

我们观想在诸佛菩萨面前,为度化众生而受持菩萨戒。今天也是个特殊的日子,大家要想:“我今天亲自、真正地为众生而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各方面应该努力。”下面我给大家念诵,大家跟着我重复。

(大恩上师传授菩萨戒)

今天大家都受持了菩萨戒。在受持菩萨戒的过程中,内心一定要观想,如果内心当中没有想,光是口头上念诵发心偈,功德也不是很大。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说过,念发心偈时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否则即使念诵了十万遍,连芝麻许的实义都没有。当然,华智仁波切的说法比较严格,很多大德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说,并不是一点功德都没有,只不过是因为功德不大才这样形容。因此,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生起利益众生的心,这是很重要的。

丙三、后行(略说精进修二菩提心):

当于昼夜三时中,勤发二种菩提心。

我们应该在一天当中发三次菩提心,即在早上、中午和黄昏,都尽量地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这样的发心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发真正的菩提心,那将来不一定能获得真正的圣果;而且,世间所有安乐也是以菩提心为根本的。

《佛说华手经》中说:“世间出世间,一切诸乐具,当知此等事,皆因菩提心。”我们要知道,世间和出世间所有的快乐,其因缘和根本全部是菩提心。所以,希望获得快乐的人应该修持菩提心。

我们经常讲,在天气炎热时所感受到的一丝凉风,是曾经发菩提心帮助别人的结果;每个人身体的各种痛苦和不安,是自私自利心和危害众生而导致的;今生当中所有身心的快乐,都是因为利益众生而得到的。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因缘关系。

所以,我生病的时候就会想:“我曾经害过众生。”我哪里痛的话也会想:“我以前肯定害过众生的这个地方,所以我还是心甘情愿地承受,没办法,这是因果报应。”今天心情比较快乐的话,我也会想:“这是由于菩提心的因缘而产生的。”这些也有佛经的教证依据。

为什么我刚才给大家念受戒仪轨的时候念了三遍,我们课前念发心仪轨的时候也要念三遍呢?下面讲“三诵之必要”。

乙四、三诵之必要:

一诵发愿菩提心,二诵发行菩提心,

三诵可令愿行心,获得稳固与清净。

念第一遍的时候是发愿菩提心,前面已经讲过什么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在这里就不讲了。为什么要念第二遍呢?此时是发行菩提心。那为什么要念第三遍呢?是为了令愿、行菩提心得以稳固和清净。

世间人经常说,非常重要的事要重复地说;现在也有人说,重要的事要说三遍。所以很多人会说:“我想你、想你、想你。”这样的话,第一遍是发愿菩提心,第二遍是发行菩提心,第三遍是为了使这样的菩提心得以稳固和清净。

实际上也可以这么讲,比如有人会说:“你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忘记,你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不要忘记。”说了三遍的话,每一遍都有不同的重点。同样,我们念皈依、发心时也要念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提醒作用,也表示所念的内容很重要。

下面讲“当生欢喜心”,我们都发了菩提心,应该生起欢喜心。

乙五、当生欢喜心:

从即日起我成为,诸众生存之根本,

亦得佛子菩萨名,不畏三有利众生,

恒时唯勤行饶益,以使人生具实义。

“从即日起我成为,诸众生存之根本,”有些人以前可能没有发过真正的菩提心,只是表面上发了菩提心,不是真正想要利益众生。那么今天,我们真正发了菩提心,所以从2016年3月31号开始,我们的生存就是为了无量的众生,不再是为了自己。

“亦得佛子菩萨名,”真正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也可以叫做佛子、菩萨——以前我们叫凡夫,现在就可以叫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是真的想要利益众生。

“不畏三有利众生,”真正有了菩提心的话,就不会害怕三有,尤其是不会堕入地狱。《华严经》中讲,有了菩提心就不会堕入三恶趣。

“恒时唯勤行饶益,以使人生具实义。”我们要恒时精勤地饶益众生,以使人生具有真实的意义。

如《入菩萨行论》所讲,从发了菩提心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名称就变成了“诸佛菩萨的长子”,即“佛子”“菩萨”,我们的身体也成为了人天的供养和顶礼之处;当我们有了真正的利他心,这个人身就具有了真正的意义。所以一般来讲,真正有利他心的人,他的人生是最快乐、最有意义的。

以菩提心净化心灵

有一部佛经叫做《大方等大集经》,其中说:“如火能焚干草木,菩提心能烧烦恼。”现在有些世间人觉得自己烦恼特别重,今天生嗔恨心,明天生嫉妒心,后天生贪心,甚至在一天当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慌等,心态非常不稳定,没有安全感,其实这些都是由自私自利心导致的。

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心,实际上就是在想着自己,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有恐惧感。如果我们每天都想着利益众生,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就像刚才讲的“菩提心能烧烦恼”,菩提心真正能烧尽相续当中的所有烦恼。所以,很多人发了菩提心之后,人生应该过得很快乐。

现在,国内外很多讲师经常讲关于幸福的话题,但是,如果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心,可能越讲幸福越痛苦。有些人听了很多关于幸福的课,但是不但不幸福、反而非常烦恼。

如果你经常听一些利他的课,那么即使处境艰难,可能你也很容易面对。比如说,你被疾病折磨着,或者因前世业力而处在特别不好的环境当中,但是如果你有一颗利他心,那就根本不会把自己身心所承受的折磨、不安或不顺利当作什么事情,而是想:“我自己怎么样都可以,无所谓的,只要我的躯体对众生有利,哪怕是能利益众生一天,我就去做;如果我这一辈子实在对众生没有利益,我就发愿下一辈子利益众生,我要赶快换一个身体去利益无量的众生。”从阿琼堪布和无著菩萨的传记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些菩萨的精神和状态跟我们凡夫人完全不同。所以,发大乘菩提心也许真的会促进心灵的健康,这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对健身很重视,在西方国家,人们经常说“要提高新陈代谢率”,这种说法好像在中国提得比较少。很多西方人通过跑步等运动,让外在的身体健壮起来;通过吃蔬菜、水果和谷物等绿色食物,让身体内在的运行趋于正常。通过运动和调整饮食,身体就会很健康,肥胖问题以及某些疾病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但是,我们不仅要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心理的新陈代谢率——陈旧的自私自利心和烦恼心要通过修行来净化。如果心理更加健康,也许身体也会随之更加健康。我们还要经常运动,有些佛教徒学佛之后好像就不爱动了,天天都关着门,拿个转经轮,有人敲门也不吭声,这也是比较可怕的。

现在有些人想闭关,但我不太希望他们闭关。今天有一个人说:“我要闭关。”我说:“你不要闭关,还是出来发发心、散散心、放松放松,经常不运动的话,对身体也不好。”一般闭关的人身体特别差,因为天天都这样坐着,那站起来的时候也不行的。

我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人每天跑步,身体特别健康。他们是用环城跑来锻炼身体,如果我们用“利他的环城运动”来锻炼心理,可能会更加健康。否则,以自私的心一直闭关,效果不一定会好。如果闭关闭得好,那是很好的,就像以前的大成就者们,从山洞里出来的时候都真正想要利益众生。但是现在有些人,如果闭关闭不好,原来是一个很正常的人,七天或一个月之后出来的时候,眼睛都是红红的,很多人都不敢看他,不要说是成就,连说话都颠颠倒倒的,这种闭关恐怕有点危险。

作为佛教徒,我们的心理需要净化,而利他心就是锻炼心灵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身体也有必要锻炼,有时候可以转转佛塔,附近没有佛塔的话,也要经常出去做一些运动。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但是如果方法得当,就像很多先进国家的人,凭借药物、锻炼和科学理念,寿命还是比较长的。如果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再辅以心理健康,也许我们会过得更快乐。这个时候,即使不上幸福课,我们也会自然而然知道如何获得幸福。

《大车疏》中有个《华严经》的教证,我在汉地《华严经》第三十四品中也找到了相关内容,你们有兴趣的话也对照一下。这是善财童子和弥勒菩萨的对话,其中有很出名的偈颂,很多善知识也经常引用这些道理,你们方便的话自己多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