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52

下面继续讲菩萨戒。前面我们受了菩萨戒,之后一定要守持菩萨戒。菩萨戒的学处次第有三个方面,一是应时之理,二是广说自他相换等,三是具足正知正念。

乙六(学处次第)分三:一、应时之理;二、广说自他相换等;三、具足正知正念之理。

丙一、应时之理:

清净善心良田中,生长二菩提心苗,

为令清净及增上,应当严谨守学处。

“清净善心良田中,生长二菩提心苗,”菩提心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和因缘才能生起呢?就像一颗种子,具足阳光、水分和肥沃的土壤时可以长出苗芽,而生起菩提心需要的是一颗清净的善心——人一定要心地善良,在清净善心的良田中,才可以生长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苗芽。

如果心特别恶劣,就很难生起菩提心。有些人因为前世的业力,今生的性格特别恶劣,不要说生起出世间的菩提心,连世间基本的善心和良心都没有。所以,要想培育出菩提心的苗芽,就要有一颗善妙的心。

“为令清净及增上,应当严谨守学处。”有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定要护持它,使之越来越清净、增上,这就必须要守持菩萨戒。

下面会讲,菩萨戒有二十条,对此一定要护持。如果没有护持菩萨戒,或者最初没有受菩萨戒,那么念佛、拜佛、放生、学习佛法等有没有功德呢?有是有,但功德不大。甚至按照一些大乘经论的观点来讲,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全是以自私自利为中心的,这是一种魔业。《华严经》中也讲:“……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也就是说,忘失了菩提心以后所修持的善法,实际上是魔业。

有些人可能会想:“我好好地念佛、放生,怎么会变成魔的事业呢?”实际上,我们行持善法需要以菩提心来摄持。佛陀在《华严经》中用无忧树的比喻说明了,即使善根微不足道、极其渺小,如果以菩提心摄持,也会变得广大无比。所以,要想使自己的善根广大无边,一定要受持菩提心。但光受持了菩提心还是不行的,还要学习菩萨戒。我们以前讲过《三戒论》等,也讲过菩萨戒。

前段时间我也给大家传过菩萨戒,但光有一个菩萨戒是不行的,还要学习怎样守菩萨戒。作为大乘佛子,一定要懂得菩萨戒的学处,否则,就像出家人虽然已经出了家,但没有学戒也是不行的。

我看新闻中说,前两天缅甸前总统已经出家了,现在在不断地学习戒律。因为他之前一直忙着国家大事,肯定没有时间学,而且,有些别解脱戒的学处在没有出家之前也不能学。即使他原来是总统,出了家以后也是一个出家人,我看到他的相片时,觉得还不错、很好的。如果他认为“我是一个国家总统,出家以后什么戒都不用学”,那也是不行的,还是要依止一个老和尚去学戒律。

同样的道理,我们这里富贵的人也好,领导也好,虽然你的身份和智慧是很不错的,但是既然入了大乘佛教,就要一心一意学习大乘的戒律,这对你有非常大的帮助。

丙二、广说自他相换等:

前面讲了,生起菩提心一定要有善心的基础。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的产生要以人格贤善为基础。在《三主要道论》中只讲了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这三者,而上师如意宝说,在这三主要道的前面,其实还需要贤善的人格,这是基本的要求。

对于这一点,各个地方学佛的修行人也要观察自己的相续,看看自己到底是善人还是恶人?虽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不错,但真的是这样吗?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出来,一旦自己前世的习气爆发就很难控制,但从总体上来说,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

观想众苦自取受,自之安乐施众生,

愿至菩提不离此,轮番修炼施受法。

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

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

“观想众苦自取受,自之安乐施众生,”《心性休息》不像其他论典,字面的意思是比较好懂的。颂词中说,观想自己去代受众生的所有痛苦,并且把自己的所有安乐都布施给众生,包括天气炎热时能感受到凉风的快乐,饥饿时能吃到面包的幸福,这些都要布施给众生。

“愿至菩提不离此,轮番修炼施受法。”发愿乃至菩提之间不离这样的修行,不断地轮番修炼这样的施受法——将众生的痛苦由自己代受,将自己的快乐布施给众生。

在《修心七要》中,有以呼气吸气的方式来修行;《前行》当中也有断法(革萨里)的修法,这也是一种施受法。

“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愿菩提心的学处主要是四无量心,为了断除四无量心的违品——其反面的无慈心、无悲心、不舍、不喜这四种心,要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

“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行菩提心的学处是什么呢?就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波罗蜜多。为了断除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应当精进修学,其中布施的违品是吝啬,持戒的违品是破戒,安忍的违品是嗔恨,等等。

前面讲,我们要修自他相换,有些人想:“我不敢修自他交换,如果众生的所有痛苦由我代受,我会很痛苦的,因为众生当中,有些是有传染病的,有些是有疟疾病的……”实际上,自他相换是一种修炼方法,在这样修炼的时候,你不但不会得这些病,反而会使自己身上的病魔和痛苦自然消除,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缘起。当然,我们首先需要有自他相换的心力。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多生累劫、生生世世当中具有真正想利益众生的心,这非常重要。有了这颗心,无论你变成什么样的众生,都可以随时发现它——即使你变成动物,即使你变成一个特别卑贱的人,利他的心一直不会舍弃。

如果我们有害心,它也会世世代代被引发出来。《众许摩诃帝经》中讲到,在悉达多太子成佛之前,有一次和提婆达多在一起,提婆达多看见天空中飞过一群天鹅,就开始射箭。有一只天鹅被射伤,落在了悉达多太子面前,太子帮它拔掉箭,并让它飞走了。

后来,提婆达多派人去取射下的天鹅,悉达多太子说:“我发菩提心,常行慈愍行,利益诸有情,不欲见损恼……”他说:“我是发了菩提心的,要恒常行持慈悯众生的行为,我要饶益一切有情,根本不愿看见众生受到损恼,所以我就把天鹅放了……”提婆达多听到之后很不高兴。

缘起的力量

人们生生世世有不同的根基,我昨天跟大家讲的是人们有不同的习气,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如果前世行善比较多,阿赖耶上就有很多善的习气,到了后世,这些习气自然而然会显现出来;如果前世造恶比较多,后世的恶行也会非常多。这在佛教中叫做等流果。

其实这样的道理,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发现。比如一些很小的孩童,父母根本没有教,他就可以跳各种流行的舞蹈,唱一些流行的歌,世界上发现了很多这样的案例,我们在这里不用说。其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有一个心的相续,在心的相续中有很奇妙的习气种子,有了这个种子,将来就可以呈现相应的习气。

其实现在的很多网络技术,也是佛教中缘起性空的体现,我们真正去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点。比如说,我在这里发一个微信,新加坡的一个人几秒钟之内就收到了,而新加坡到我这里有这么远的距离,我所传递的声音或影像是去还是不去呢?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可以说它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但是因缘具足的时候,声音或影像的确可以在那边出现。

我自己觉得,在这个不可思议的网络时代,我们的所见所闻都体现了缘起的力量。比如说,一个人在新加坡跟我讲一句话:“你身体好吗?你今天早上吃饭了没有?”我在几秒钟之内就听到了,然后回答他:“我吃了,喝了一碗稀饭,还吃了泡菜,泡菜很不好吃……”他就说:“噢,我也吃了泡菜,这么奇妙啊!”那这个声音是借助什么来传播的呢?虽然我们知道有所谓无线电波的力量,但是在佛教里面,我们把这种力量叫做缘起。

同样,习气从前世传到今世所借助的很多因缘,也叫做缘起——观察的时候它是空性的,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但是没有观察的时候,的确是前面的因造成了后面的果。

现在每个人手里拿着的这个手机,能够把各种信息传来传去的道理到底是什么?如果真正用智慧来分析,即使乔布斯在世,也不一定能在理论上说得很清楚,但是他已经在不明所以中发现了这样的事实。

颂词中还讲到,修持六度一定要精进,这是很重要的。《入行论》中说:“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如果蚊子、蛆虫等发起精进力,也都能获得觉悟的果位,那我们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说,懒惰、懈怠是我们修行当中很大的障碍。因此,作为修学者,大家不要特别懒惰。

我看到学院的个别人好像比较懒惰,睡的时间也很长。《入行论》中讲到三种懒惰:有耽著琐事的懒惰;自己轻凌自己的懒惰,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没办法做到”;还有一种是真的不想努力,得过且过、明日复明日的懒惰。如果没有精进,不要说出世间的果位,即使是暂时的世间成就也很难获得,因此大家应该精进。

获得快乐的最好方法

其实,精进不仅仅是获得出世间成就的非常好的因缘,也是获得人生快乐的最好方法。我经常感到,精进修学佛法的人是很开心、很快乐的;如果懈怠不精进,天天睡到上午十一点,起来的时候全身都痛,吃完一顿饭又迷迷糊糊地睡下去,晚上又睡不着,每天都这样是最痛苦的。

如果你为利益众生做一些发心的事情,自己也闻思修行,身心健康的时候就不用说了,自然会很快乐;即使你的身体不健康,或者处在特别恶劣的环境当中,也许你仍然会很开心。所以,精进是让我们获得人生快乐的最好方法。

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也说:“修行勤精进,则无有众苦。”我很喜欢这个教证,意思是说,如果修行非常勤奋、精进的话,就没有很多痛苦。

我们很多人,在晚上听课的过程中心情是很快乐的,也许这堂课的快乐还能延续到明天;如果没有听课,大家可能就看看电视、出去逛逛,或者跟家人吵架,一会儿心里不快乐,一会儿听到什么声音又嫌烦,会有很多很多的状况。

我自己在有课的那一天,会提前做个简单的备课,在备课的一个小时当中我也觉得很快乐,什么贪嗔痴都没有了;在讲课的一两个小时当中,我也觉得很享受。

仅仅从这个层面来讲,听课和讲课也是一种快乐。

大家可以好好想一想这个教证:“修行勤精进,则无有众苦。”修行精进的人是没有痛苦的,这样的修行人也许会为了众生而烦恼,但根本不会像有些特别闲的人那样,天天为了自己而痛苦——“哎,我身体不好啊,你们怎么不关心我啊”,“哎呦,我心里很别扭,很伤心,很焦虑啊……”,一般修行不精进,在世间也没有什么作为的人,天天都是自己逼着自己,非常痛苦的。

而利益众生和学习大乘佛教的人,任何时候都很快乐;即使处于世间人认为很可怕、很不好的状态当中,比如罹患疾病或身处险境,他依然会很开心、具有一定的活力。

因此在修学佛法方面,大家还是有必要精进。暂时的精进谁都有,但长期的精进就不一定了,有时候会缺少动力。有一个人跟我说:“我本来很想学习,刚开始的时候特别特别精进,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没有动力了,只剩下三分之五……”不知道三分之五是怎么算的(众笑)。最好不要把动力全部用尽了,不然最后动都动不了,有点困难。

今天讲的这些,在《大车疏》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比如“思维十三种道理而利益众生”,在《大车疏》中有很好的宣说;还引用了《大乘经庄严论》的教证:“佛子依大勤,成熟诸众生,为他一善心,千万劫不厌。”我以前也引用过,意思是说,大乘佛子是非常精进的,哪怕为了一个众生在相续中生起一颗善心,努力千万劫都不会生厌烦心。但我们不是这样的,跟别人说了两三次就开始生厌烦心:“唉,这个人没办法,我已经去了三次,现在还是这样……”可能我们的精进和信心不足够,以后还要不断地努力。

丙三、具足正知正念之理:

恒以知念不放逸,断恶行持如海善。

我们要守持菩萨戒的话,唯一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依靠正知正念和不放逸,来断除所有恶行,并行持大海般广大无边的善行。守持任何别解脱戒都需要正知正念和不放逸,守护菩萨戒也是一样。

什么是正知呢?大家都知道,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我到底在做什么——我的口里在说什么话,我的心里在想什么,我的身体在做什么?

正念,是对善法的相续不忘失。比如说,我作为一个修行人,就要经常忆念:早晚课怎样念诵,每天如何修行,自己跟没有信仰的人是有一定差别的。

有些修行人出门的时候什么加持品都不带,也不念经,也不看书,只带着手机和电脑,当然电脑里可能有一些法本。其实我们作为修行人,跟其他人的身份是不同的,在方便的情况下,也应该带一些跟非修行人相区别的东西,包括佛像、转经轮、念珠、经书等。因为这些是一种所依,你把佛像放在那里的话,就会想到:“噢,我就是佛教徒,我要经常祈祷。”这个所缘是完全不同的,它会引发正知正念,让自己不忘失善法。

不放逸,是时时刻刻有警惕之感。我们经常对小孩子说:“你要小心啊,你要注意啊!”同样,我们也要时时对自己警惕,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作为凡夫人,可能刚开始是很好的、很认真的,但是因为没有正知、正念和不放逸,最后就会放荡自己,没有任何约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就跟疯狂者没有什么差别了。

寂天论师在《入行论》当中说:“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我至诚地合掌祈请,想护持自心的人一定要恒时竭尽全力守护正知和正念。也就是说,寂天菩萨向我们合掌,说:“你们是不是修行人?如果是修行人,就千万不要忘失正知正念,一旦忘失了正知正念,原来很好的修行人也会慢慢退失。”

我们当中有些人刚开始学得很不错,后来慢慢就退了,最后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很多人的世间习气本来就特别重,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学一下佛法,对未来也只有一个暂时的计划,那这起不到什么作用。

对于每一个凡夫人来讲,相续当中恶的力量应该是很强大的,而善的力量却非常薄弱。如果我们没有经常提醒自己、约束自己,就很有可能被环境同化。尤其是在大城市,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造恶业和持邪见的人是比较多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如果没有正知正念,怎么能保持独立自主,像莲花出淤泥般纯洁无垢呢?非常非常难。所以说,我们要用正知正念来护持自己的心。

关于如何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在《大车疏》中讲得比较多,包括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吃饭、走路、跟人说话等,每天的行住坐卧全部要按照《华严经·净行品》中对大乘佛子的要求来行持。

我很希望你们愿意学习大乘佛法的人,这几天要按进度看《大车疏》,因为我为了赶颂词的进度,没办法把《大车疏》中的很多内容在一个小时内讲完。

大家按照无垢光尊者的方法受了菩萨戒以后,应该自觉学习这些学处,不需要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或小学生一样,一定要别人督促:“你要做作业啊,不做的话我会打你!”很多人的牙齿都快脱落了,如果还要别人打的话,可能我都有点不好意思,是我打你还是你打我也不好说,所以你们还是自觉地看一看、学一学这么珍贵难得的论典中的教义。

我看到《大车疏》中很多内容的时候特别欢喜,也很想认真地分享给大家,但是我以前在学院当中给大家讲过《大车疏》讲义的全部内容,这次我们就以颂词和科判为主。

这两天讲的内容以及第八品后面的有些内容,在《大车疏》中对应的讲义是比较多的,有些内容也很深,你们最好把当天的内容好好地看。刚开始讲《心性休息》的时候我也再三说过,不知道你们忘了没有。

乙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

不失二心为学处,国王五堕邪见等,

大臣五堕毁城等,平凡之人八堕罪,

共同二堕廿堕罪。彼之同分为轻罪,

不具此等无堕罪,行善同分即学处。

下面讲菩萨戒的学处,总共有二十条。对于菩萨戒,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稍微有所不同,我们在讲《三戒论》等论典时也讲过,在这里不多说。

“不失二心为学处,”菩萨戒的学处,主要是不失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是共同的堕罪。

此外还有国王容易犯的五种堕罪,大臣容易犯的五种堕罪,以及平民容易犯的八种堕罪,加上前面失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总共有二十种堕罪。

“国王五堕邪见等,”首先讲国王的五种堕罪,包括持邪见等。

寂天菩萨根据《虚空藏菩萨经》,在《学集论》中宣说了十九种根本堕罪。我这次翻阅了《虚空藏菩萨经》的原文(此经也有汉译本),其中有些内容跟本论所讲稍有不同,但大多数是完全相同的。

在国王的五种堕罪当中,第一个是掠夺三宝的财物。一般来讲,这是受了菩萨戒的国王、国家领导等容易犯的堕罪。比如说,他们下令掠夺三宝财物,不让出家人使用等——以前有些地方的寺院就被全部破坏了。

第二个学处是惩罚诸比丘。《虚空藏菩萨经》中讲,不管对境是具足戒律还是失毁了戒律,凡是令其脱掉僧衣,或对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惩罚,都破了这条戒。

第三条是轻毁出家学处。包括毁谤大乘学处和声闻学处,其他经中也是这样讲的。

第四条是造五无间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第五条是持邪见。比如不让人们学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论典,让所有人都受持没有前世后世的观点。这在有些国家是很容易犯的,因为国王或领导一提倡这样的道理之后,下面的人都会跟着学邪见,很多出家人也都还俗了。

对于一般人来讲,可能不容易做这样的事,但是对于国王的五种堕罪,普通人也有违犯的情况。比如自己持邪见,也让别人持邪见;让别人还俗,诽谤穿出家僧衣的人;掠夺三宝财物,如抢夺或者偷取供养三宝的财物。

所以,受了大乘菩萨戒之后,大家也要注意,虽然有些戒条我们不容易犯,比如造五无间罪,但个别戒条也容易犯。虽然我们不是国王,对于国王的五种堕罪,在这里只是象征性地讲一下,但是如果我们犯了的话,也同样是犯了菩萨戒。

“大臣五堕毁城等,”下面讲大臣容易犯的五条戒,即毁坏舍宅、村落、乡镇、城市、都市。作为大臣,他会按照国王的命令这样去做,毁坏的对境从几个人的舍宅、精舍,一直到人特别多的都市。

但是在《虚空藏菩萨经》当中,大臣的五种堕罪跟国王的五种堕罪比较相同,刚才说的毁坏舍宅、村落、乡镇、城市、都市只是大臣五堕罪中的一条,其他几条跟国王的五种堕罪有相同之处,比如掠夺三宝财物、惩罚出家人、造五无间罪和轻毁学处,同样属于大臣的堕罪。此外,大臣也可以持邪见。在这方面,经典跟论典的观点基本相同。本论所说的戒条,跟《虚空藏菩萨经》的说法稍微有一点不同。当然,各个经论的观点有所不同,是因为各自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平凡之人八堕罪,”下面讲平凡人容易犯的八条戒。

第一条,对非法器宣说空性法。本来对方不是接受空性法的根基,连因果道理都不懂,却给他讲空性:“过来,过来,我给你讲《七十空性论》。”这样是不行的。

第二条,让他人对大乘退失信心。

第三条,舍弃别解脱戒修大乘。

第四条,自己受持小乘,并且让别人也受持小乘。

第五条,为了利养而自赞毁他。

第六条,说上人法妄语。

第七条,取受享用三宝的财物。

第八条,将禅修者的财物给闻思者,或者将闻思者的财物给禅修者。

在经典中说,平凡人容易犯的第八条堕罪是,自己根本没有修行的功德,但是为了利养而在别人面前说自己有修行的功德。比如说,我本来不是活佛,但在别人面前说“我是活佛”;我不是法师,却在别人面前说“我是法师”。这不是指第六条的上人法妄语,上人法妄语是指出世间的妄语。比如说,我没有得到阿罗汉果位,却说“我获得了阿罗汉果位”,我没有神通,却说“我已经有了神通”——这是超越世间的、关于上人法的妄语。

按照经典所说,平凡人的第八条堕罪是故意欺骗别人,自己本来不是修行人,却装作修行人;不是出家人,却装作出家人。

现在在内地,如果不注意的话,的确也有很多状况。可能我们这边学习的人稍微好一点,但是也有特别多的盲目者。包括学院里面也有一些盲目者,因为他们自己可能根本不了知如何学习佛法和观察善知识,也不懂相关戒律,只要听到别人说什么,看到了什么介绍,就马上告诉别人,这也是比较危险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观察善知识和取舍正法,这是很重要的。

“共同二堕廿堕罪。”以上讲了十八条堕罪,再加上不舍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总共有二十种堕罪。

“彼之同分为轻罪,不具此等无堕罪,行善同分即学处。”这二十种堕罪的同分叫做轻罪;如果断除了这二十种情况,就是无堕罪;行持所有善法均为菩萨戒的学处,我在这里不广说。

乙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分二:一、愿菩提心之守法;二、行菩提心之守法。

丙一(愿菩提心之守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所有学处之次第,归纳概括而言即,

应当断除四黑法,谨慎行持四白法。

愿菩提心的学处,可以归纳为断除四种黑法和行持四种白法。四种黑法和四种白法分别是什么呢?下面有分别宣说。

丁二(广说)分二:一、断除四黑法之教言;二、行持四白法之教言。

戊一、断除四黑法之教言:

欺应供处令后悔,恶语中伤诸正士,

众生之中谄诳行,即当弃此四黑法。

受了菩萨戒的人一定要明白,愿菩提心的学处是断除四种黑法、行持四种白法。我们考试的时候也经常考“四种黑法是哪些,四种白法是哪些”,有些人也经常不会答,闹了很多笑话。

四种黑法是什么呢?

第一条是“欺应供处”,守持愿菩提心的人,首先要断除欺骗应供处。“应供处”是指长老、自己的上师等,这些对境不应该欺骗,是应该供养的,如果欺骗他们,就犯了第一条罪:欺骗应供处。

对于自己的恩师等有恩的人,本来是应该报恩的,但是有些人反而用各种语言来欺骗他们——他真实的目的是一个,但口头上说的是另一个,尤其是觉得这个应供处比较笨的话,很多聪明人就用种种方式找出他的弱点而欺诳。

第二条是“令后悔”,让行善的人生后悔心。

比如你学了密法的话,别人对你说:“密法不好,你这样学很不好的。”别人去放生的时候,有人说:“放生有什么用啊,你把人民币扔到海里了,太可惜了!”别人受持菩萨戒的话,也有人说:“啊,菩萨戒太难了,你这样学不好。”别人去行持善法的时候,有人就说:“你这样做多不好啊,没有意义啊。”有些人通过这样的语言让别人后悔,尤其是嘴巴比较会说的人,能讲很多道理,另外那个人比较笨的话,就容易受影响,从而对自己做过的善法产生后悔之心。

所以,我们受了菩萨戒的人,如果真的发现了别人不对,才可以说,否则就尽量不说,不然让别人对行持善法产生后悔和怀疑的话,自己也有很大过失。

第三条是“恶语中伤诸正士”,用诽谤的语言来中伤正士,这里的“正士”一般是指受了菩萨戒的大乘行者。如果对大乘菩萨、高僧大德、具有菩提心的人,当面或背后,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恶语诽谤,就犯了这条戒。

第四条是“众生之中谄诳行”,在众生当中以谄诳的行为来欺骗他们。前面第一条是欺骗应供处,这一条是欺骗众生。

现在很多众生的行为是比较假的,尤其是网络时代,“说真话不好,说假话、当坏人很好”,很多人有这种说法。其实,学大乘佛教的人应该注意,要尽量端正自己的言行。

戊二、行持四白法之教言:

依止一切诸正士,且赞彼等之功德,

劝勉众生行善业,于诸菩萨作师想,

以清净心利有情,即当依此四白法。

愿菩提心的学处中,应行持的四种白法是什么呢?

第一条是“依止一切诸正士,且赞彼等之功德”,即依止一切善知识,对应前面的“不欺应供”,也就是如理依止自己的恩师、大乘的正士,并且经常赞叹他们的功德。现在的人嫉妒心很厉害,根本不愿意赞叹别人,经常说别人的过失。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要依止善知识,并且讲他们的功德。

第二条是“劝勉众生行善业”,自己尽心尽力地让众生行持善法。

比如说,劝别人好好修加行、好好磕头等。在跟别人说话的过程中,有些人还是比较不错的,现在我们有些佛教徒也跟基督徒一模一样,看到陌生的路人就跟他说:“来来来,加入我们学习,我们这里很好的!我给你一颗糖。”有些人经过这样的努力也会成功的,我看到他们这样我都有点儿不好意思,跟他们说:“你不要这样,不要这样。”

其实,众生的意乐是不同的,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如果什么话都不说,有时会失败。以前我觉得:“跟陌生人说太多的话,别人会不会有什么想法,我就什么都不说吧。”而有些人特别能说,尤其是刚刚学佛的人,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我一定要弘扬佛法!只要在路上看到一个众生,就想:“我一定要劝他皈依佛门!”然后就不让他走,跟他说:“过来过来,我跟你说,我要给你传教……”

第三条是“于诸菩萨作师想,”于所有的菩萨作本师佛陀想。于所有的众生作菩萨想。

我们平时应该对所有的众生作佛菩萨想,不是经常把别人看成坏人,看到谁都觉得他的言行举止不对。以我们的凡夫分别念去揣测的话,很多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明明自己有误解,却经常以自己的想法去误导别人,说别人的过失,而且还会无中生有。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当中,听人说话真的要小心。不管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中,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语言传来传去,很多人特别爱说闲言碎语,而有意义的语言却传递得很少。我们要尽量少说无有意义的,以及对自己没有利益的邪知邪见的语言,要对所有众生作本师佛陀想,因为即使最坏的人也具有如来藏。

第四条是“以清净心利有情,”以清净心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没有任何条件、没有自私心地去帮助众生,要想:“不管怎么样,我能帮到众生多少是多少,哪怕能帮助一点点也是可以的。”

美国前总统林肯虽然是一个世间人,但他的很多行为还是很感人的。比如说,他当邮递员的时候,有一天早晨看见邻居在拼命地劈一堆旧木料,林肯问他要做什么,他说:“我特别穷,没有鞋子穿,想挣一美元去买双鞋。”林肯就让他回到屋里去烤火,自己在外面劈好木柴,让邻居拿去卖钱买鞋。

林肯当测量员的时候,为了保全一家可怜人的住房,就故意把路设计成了弯的,绕开了他们的房子。林肯觉得,如果拆了他们的房子,这家人会特别可怜。林肯还当过律师,有时候好多律师到他家里来,他就把自己的床让给他们,自己拿一个枕头睡在柜台上。

我们现在的人可能不是这样,而是有好吃的东西我来吃,自己先夹过来、吃掉;有好的衣服我来穿;坐公共汽车的时候,靠近窗户的地方我来坐……很多行为都是很自私的,而且还认为这种自私很有意义。

我们要以清净心来饶益众生,哪怕是一点一滴。你可以准备一个日记本,看看自己在今天能否做利益众生的事;虽然你今天没有利益众生,但是你在心里观想众生都是清净的,这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守持菩萨戒。

对于四白法,还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比如《三摩地王经》中讲,有四种法能使菩提心稳固:于善知识作佛想,于法作道想,于修持法者作朋友想,于众生作独子想。另外,《宝积经》中的说法跟《大车疏》的颂词稍微有点不同。因为不同经论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学习哪一部经论就可以以其中的观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