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53

今天继续讲《心性休息》,前面讲了愿菩提心的守法,下面讲行菩提心的守法。

丙二、行菩提心之守法:

利他胜过于自利,故当主要行利他,

此乃菩萨之学处,若成利他可开许,

身语不善实为善,意三永无开许时。

佛说求自寂乐善,亦成菩萨之堕罪,

若他有利行不善,亦为善法当学之。

“利他胜过于自利,”利他实际上胜过利己。在菩萨戒当中,大乘佛子行持利他非常重要,比自利还重要。

“故当主要行利他,此乃菩萨之学处,”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菩萨主要行持利他的事业,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事业。这就是菩萨的学处、菩萨的戒律。

有些人说:“我现在受了菩萨戒,要开始做什么事情?菩萨戒是什么?”就是要利他,利他就是菩萨戒,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了。

“若成利他可开许,身语不善实为善,”如果成为利他的话,就可以开许身体和语言的七种不善业。

本来杀生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真正能超度所杀的众生,而且没有超度的话,他造的业会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菩萨就可以杀其他的众生,就像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一样。

偷盗,如果是利益众生也可以开许。比如说有些人很吝啬,那就可以拿他们家里的一些东西来供养三宝或做布施,当然不能有自私心。我们学会的有些人也说:“我要偷偷地把父亲的钱拿一部分,母亲的钱拿一部分,拿去放生,他们也不知道。”这也不算犯盗戒,而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邪淫也好,其他的不净行也好,如果知道对众生真正有利,也有开许的时候,就像星宿婆罗门的公案一样。

妄语,本来是不能说的,但是如果对众生真的有利,也可以开许。比如一个众生马上要被杀了,你就可以通过说妄语来救它,跟追杀它的人说“没有看到”,这也是开许的。

离间语,本来是不能说的,但是你看到某个人跟另外一个人同流合污,结果不会很好,你通过离间语让他们把关系搞僵或者是使他们分开,这样也是可以的。

恶语,本来菩萨不能恶语中伤别人,但是如果这个众生难以调化,用寂静、温和的语言实在没办法使之调柔,就可以用一些粗语、恶语来谩骂他,从此以后他会趋入正道。

绮语,本来菩萨不允许说无稽之谈,但是如果你觉得需要先跟这些众生多聊一下,然后他们才能慢慢趋入正道的话,说绮语也可以开许。我们为了度化身边的人,有时候跟他一起看电影,跟他说一些贪嗔痴方面的无聊话题,然后慢慢让他趋入正法,这也是允许的。

总之,身体的三种不善业、语言的四种不善业,这七种业在真正对众生有利的情况下可以开许。

“意三永无开许时。”而贪心、嗔心、邪见,心上的这三种不善业永远也没有开许的时候。

有些人说,在利他的情况下,这三种业也可以开许,比如文殊菩萨生了邪见而入于外道当中,还说了释迦佛的过失等。无垢光尊者回答说,其实文殊菩萨只是在显现上说释尊的过失,是在外道当中如此示现而已,实际上他并没有生邪见,还经常讲三宝的功德。所以,贪心、嗔心、邪见这三种业实际上没有开许的时候。

因此我们要知道,在大乘菩萨戒当中,如果真正是利益众生,身语的不善业有特殊开许,而贪嗔痴没有开许。

贪嗔痴罪业的轻重,在大小乘中还是有差别的。在别解脱戒当中,以贪心而犯戒是最严重的;而在《大宝积经》中说,对大乘行人来讲,以贪心而犯戒不算是犯,以嗔心而犯戒是最严重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以贪心犯戒是不会害众生的,它是摄受众生的一种方法,比如说你喜欢一个人或者对他产生贪念,实际上没有多么大的过失;而以嗔恨心所犯的罪业非常严重,因为你舍弃了众生、远离了众生。所以,在大乘菩萨戒当中,一定要远离嗔恨心。

因此一般来讲,在别解脱戒当中着重遮止贪心;在大乘的显宗当中着重遮止嗔心;在密宗当中,没有被方便、智慧摄持时,以无明所犯的罪业是最严重的,所以着重遮止痴心。贪嗔痴在三乘当中也有不同的对治方法。

所以我们在学这部论的时候,要知道身语意的不善业哪些有开许,哪些没有开许。

“佛说求自寂乐善,亦成菩萨之堕罪,”按照大乘佛教所讲,我们只求自己的安乐和解脱其实是菩萨的堕罪。比如说,我要一心一意地修行,想自己往生极乐世界,在大乘菩萨戒当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堕罪,并不是很好的。所以,只寻求自利并不是很合理。

《优婆塞戒经》中也讲:“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我以前在一次大学演讲中好像引用过这个教证,在学院里好像没有讲过。我觉得这个教证与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的讲法非常相同,法王在《胜利道歌》中说:你如果想获得自利的话,就先帮助别人,暂时利他是长久自利的最好窍诀。而《优婆塞戒经》中也说,真正的利他就是究竟的自利——菩萨的真实利益就是利益他众。因此,利他就是自利的最好方式。所以颂词中讲,求自己寂乐是菩萨的堕罪。

“若他有利行不善,亦为善法当学之。”如果真正对众生有利益,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是行持不善,但实际上也是行持善法,因为心善无有任何罪过。

所以,表面上看是罪过的某些行为,实际上可能是善法。有些人问:“《正法念处经》中讲,杀一个众生就要堕入地狱一中劫,那为什么说‘以善心杀生是善法’呢?”对此,无垢光尊者在《大车疏》中也有回答:“佛陀根据不同众生的意乐、根基、所处环境等,有时将多说为一,有时将一说为多,有时说确定,有时说不确定,其中有了义、不了义、密意等不同说法。”后面也会讲到这些。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懂得守护行菩提心的方法。

此外,失毁愿菩提心的因有什么呢?一是懈怠,认为度化众生非常困难,我没办法度化;二是怯懦,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没办法利益众生”;三是趋入其他宗教,或者根本不学了。

一旦失坏了愿菩提心,用什么方法来恢复呢?不同论师讲了不同的方法。有些论师说,要在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等前忏悔;有些论师认为,要观想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这跟《三戒论》中讲的一样;最上等、最好的恢复方法是安住于空性,这是对空性有所了悟的上根者的忏悔方法,即在空性中入定而恢复菩萨戒。

《大车疏》中有很好的教证,道友们课后一定要看一看,因为受了大乘菩萨戒之后,一定要懂得其中的甚深意义,我在这里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将《大车疏》中的所有内容一一讲完。

下面讲,发心者有三种。

乙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

经说佛子有三种:犹如国王之菩萨,

欲自解脱后度众;犹如舟子之菩萨,

欲自与众同解脱;犹如牧童之菩萨,

欲度众后自寂灭。依次三十三大劫,

七劫三劫得解脱,即是根基之次第。

“经说佛子有三种:”我们在《前行》等经论中也讲过,菩萨可以分为三种。

“犹如国王之菩萨,欲自解脱后度众;”第一种是国王般发心的菩萨,他想自己先获得解脱,然后再度众生,就像弥勒菩萨那样。

“犹如舟子之菩萨,欲自与众同解脱;”第二种是舟子般发心的菩萨,他希望自己和众生同时获得解脱,就像划船的人和同船的人一起过海一样。

“犹如牧童之菩萨,欲度众后自寂灭。”第三种是牧童般发心的菩萨,牧童就是放牧的人,他让自己吆的牲口走在前面,先度过难关,自己在后面护着,就像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发心。

“依次三十三大劫,七劫三劫得解脱,即是根基之次第。”这三种菩萨获得解脱的时间也不同,国王般发心的菩萨需要三十三个阿僧祇劫,舟子般发心的菩萨需要七个阿僧祇劫,牧童般发心的菩萨(如文殊菩萨)需要三个阿僧祇劫。

当然,我们以前在不同的经论当中也讲过,是不是真正需要那么长时间才能解脱呢?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其实也可以积累非常多的圆满的资粮,所以不一定需要整整三个阿僧祇劫等。

就像《三休息》中引用的教证所说,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以后,如果想成佛,在七日当中也能成佛,《中般若经》中也有这个教证76。另外,无垢光尊者根据众生分别念的不同,对于“三个阿僧祇劫”在其他论典当中也有不同说法,如果发心的力量特别强,那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也可以成就。

《大智度论》中说,弗沙佛出世时想度化一个菩萨,当时刚好有释迦菩萨和弥勒菩萨这两位菩萨,他用智慧观察:“我到底度哪一个呢?”可能他当时的要求是只度一个。后来他发现,弥勒菩萨的自相续已经成熟了,但是他所度化的众生还没有成熟;而释迦菩萨的自相续还没有成熟,但是由于他非常努力,他的所化众生都已经成熟了。于是弗沙佛就选择了释迦菩萨,对他进行摄持。

后来,释迦菩萨就赞颂佛陀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这个偈颂,实际上就是佛陀因地赞叹弗沙佛时所说。后来,释迦菩萨圆满了九大劫的资粮,比弥勒菩萨提前很多劫成佛。

所以,在因缘具足的时候,哪怕短短时间的发心也能积累众多资粮;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即使你自己的相续还没有成熟,但是你的利他心特别强烈的话,你对别人也是有帮助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些法师和辅导员,他自己学得还不算特别高,自相续并没有成熟,不像已经学了十多年、二十多年的老学员那样,但是他的利他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些法师和辅导员,他自己学得还不算特别高,自相续并没有成熟,不像已经学了十多年、二十多年的老学员那样,但是他的利他心确实特别特别强烈,因此他所辅导的、他所带的众生就非常成熟。

有些人自己觉得:“啊,我已经学了很多年了,你们还没有学佛的时候我都已经出家多年了。”还有些人经常这样讲:“你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都已经变成大比丘了,你知不知道啊?”他们认为只要时间长就非常好,就像老古董一样。但是,如果你的相续没有成熟,即使是一百岁的比丘,也不一定能度化众生。

而有些人虽然学的时间很短,但是因为他没有自私自利心,完全是一种特别强烈的利他心,这样的话,他也能利益到别人。旁边的人一般也都比较聪明,知道他是发自内心想帮助他们,还是有别的目的。以真正利他心所引发的语言都是有利的,有些人就这样一边自己学习,一边帮助别人,就像释迦菩萨一样,在自己还没有成熟的时候,以强烈利他心的加持和功德力,也可以成熟其他众生。

所以,根据众生的愿力和心力,“三个阿僧祇劫”也有不同的意义。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中讲到:“有善根愿力,心坚进增上,三种阿僧祇,说正行成就。”意思就是说,因为众生的善根、发愿力、心的坚强力、精进增上力(“增上”在藏文当中相当于“旺给(དབང་གིས)”,意为“以这个力量、以这个不同”)的不同,也有以三种阿僧祇劫而成就的。有些人是很早很早、很快很快就成就了。

在我们学院当中也是一样,有些人待了很多年,但是最后让我很失望。并不是因为前一段时间没有人发心我就失望了,后来他们都愿意出来报名,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缘起已经破了,没有了。一般来讲,聪明的人首先自己醒过来好一点。

有些人虽然学修时间很长,但确实不一定能利益众生;有些人学修时间很短,但是相续已有一定的成熟。所以,虽然有时候不得不以时间来分,但是特殊情况下,对于表面上感觉比较不错的人也有特殊安排——有些人最后还是比较不错的,而有些人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吧,也不一定是所想象的那样。

以上讲了三种不同的成就。

乙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六度之自性。

丙一、略说:

诸佛子众学一切,主要学六波罗蜜。

“诸佛子众学一切,”作为大乘佛教徒,对于一切知识都要学。

《大车疏》在前面引用偈颂说,我们要学十种明(十种学科)或者是五种明(五种学科)。原来法王如意宝将学院取名为“喇荣五明佛学院”,也是因为当时学院的整体教学设计中有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因明和声明这五种学科。后来,很多地方出现了不同的“五明佛学院”,因为一个名称也有很多人在用,但有些可能没有五明,有些可能会有。

不管怎么样,我们作为大乘佛子,如果自己的智力和精进力能跟上的话,应该多学一些。比如医学方面,现在很多人好像都比较懂,谁碰到我都给我讲一些营养学,最后我都累得不行了,“这个吃不得,那个喝不得……”,每个人都要给我上一堂医学课,好像他们都变成了医生,但是看起来,他们自己的身体也不怎么好。(众笑)

工巧明,现在的各种科学技术可以包括其中;因明,比如现在所谓的逻辑学、推理等;内明是以佛教为主的学科;声明学,研究世界各种语言文字、沟通的工具,属于语言学和文学方面。

“主要学六波罗蜜。”作为大乘佛子,最主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就是大乘的六波罗蜜多。

我们学院是“五明”佛学院,所以五明都要学;但更重要的是,佛学院要以五明当中的佛学为主,学习佛学当中的显宗、密宗,并且以六波罗蜜多为主——“那是自然的”,我们应该这样学习。

其实,我们佛教徒最好要懂一些知识,包括21世纪的科技、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学问,还有你们以前学过的专业知识。虽然你是出家身份,但是电脑、网络等很多方面的技术和知识完全可以用得上,所以我很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以前学过的知识。

《大乘经庄严论》中说:“菩萨应该学习五种明,如果没有通达五明,遍知的果位就不能得到。所以,为了制伏、摄受其他众生以及自己达到遍知果位,一定要学习一切明、一切知识。”

佛教徒要跟上时代

有些佛教徒比较专注,除了念佛以外,什么都看不惯,什么知识都不去学,这有点儿可惜。我去的地方比较多,可能看得比较杂了,很多人也许看不惯我,但不管怎么样,这是我的思想和观点:我们最主要的是学习六波罗蜜多,这个很重要,没有什么说的;但是与此同时,世间的很多知识我们也要学。

到了今天,19世纪、20世纪的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穿着等很多方面都已经完全改变了,如果我们佛教徒不能跟上时代——时代的语言、时代的习惯、时代的思维方式,我们就是非常落后和将被淘汰的一个群体。

因此,我们要根据世间的情况,走一步看十步,先看看前方的路是怎么样的,身边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然后再让自己去适应这些情况。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个时代当中所有的人,但是我们要改变一部分人,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空间和所化众生。

关于六波罗蜜多的作用、本体和功德,在《大车疏》中讲得很清楚,作为大乘学子,大家应该都会懂的,这个没有什么说的。

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懂得这个时代人们的心态。《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中说,众生的心和行为非常难以测度,所以,作为智者的菩萨要以最大的无边的精进,学习净化众生的方法。

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众生的心和行为确实是不可思议、无边无际的。那么,我们就要多学习一下众生的习惯、习性、习气和毛病是什么样的,然后才可以根据不同众生的心态对症下药,进而能够度化众生、帮助到他人。能帮助到他人实际上就是菩萨的自利,除此之外,菩萨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了;如果菩萨做不到这一点,那他毕业以后就已经失业了,这样也不太好。

总之,菩萨主要学习六波罗蜜多,而六波罗蜜多中最根本的就是利益众生。当然在此之前,我们要懂得这个时代的状况。

看到学会当中的很多年轻人,我确实很欢喜,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的确有一点希望。我并不是说看到老年人就没有希望,但我们这一代人不知道还能活多长时间,谁也确定不了;比较而言,年轻人更有活力,而且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那些知识已经在心里根深蒂固了,因此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以不同的方法去利益众生,这一点是会实现的。

对于其他的事情,我们也没有什么多想的。比如说我明天要离开世间的话,对于世间所有的兴盛与衰败、得与失都不会在意,因为这些都是无常的、不定的,没有什么可信的,也并不可靠。唯一想的是,这样的大乘佛法如果能在世间长久存在,应该能让很多众生在今生获得心灵的快乐,并且生生世世也得到利益。

以前在生活当中非常艰难、痛苦的人,享用了佛教的甘露妙法以后,生活就很自在、很充实,无论遇到什么环境、什么状况,他都可以面对,这就是佛法所带来的今生的利益。那么,来世乃至生生世世的利益就更加不言而喻了。这些是令我们最欣慰、最高兴的事情。

下面讲具体的六波罗蜜多,第一个是布施度。

丙二(广说六度之自性)分七: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七、宣说六度之摄义。

丁一、布施度:

目睹众生受贫苦,施衣食象马车等,

所需资具为布施;施儿女等为大施;

施头眼等极大施。财法布施行利益。

依彼摧毁自吝啬,令他财富得增长。

“目睹众生受贫苦,施衣食象马车等,所需资具为布施;施儿女等为大施;施头眼等极大施。财法布施行利益。”布施可以分为法布施和财布施,无畏布施在这里没有讲。

法布施有小法施、大法施和极大的法施。小法施是什么呢?就是给别人笔、本子,或者是给别人创造一些学习的机会。大的法布施,是给别人讲一些世间的道理,让他们离开一些无明。比如有些老师经常给别人讲课,不仅是讲佛法的课,讲世间道理也是法布施。极大的法布施,是给别人讲生死轮回、解脱的法门。或者说,令他人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为大法施,令他人获得大乘菩萨的果位为极大的法布施。

财布施也分为三种。一般来讲,布施金钱、衣服等资具叫做小布施,布施自己的儿女等叫做大布施,布施自己的身体、头目脑髓等叫做极大布施。

“依彼摧毁自吝啬,令他财富得增长。”以这些布施摧毁我们相续当中的吝啬,让自己和众生获得最究竟、圆满的果位。

对于菩萨行中的布施,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做得比较不错,不管是法布施、财布施还是无畏布施,很多人都有这种观念,做得越来越好。其实,我们身边也有需要布施的人,我就经常遇到一些病人、特别贫穷的人,尤其是这几年做慈善以来,更是有机会遇到需要帮助的人。

昨天我跟一个堪布聊天,他说在他的家乡,很多人的经济状况不好,各家欠的外债都很多,都过着很贫穷的生活,他听到这些以后,感到特别心酸。我说:“我听到的一些人可能更贫穷,看病也好,上学也好,都很困难。”我想,我们作为大乘佛子,要亲自接触一些社会上的人,这个时候就会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我们身边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

委内瑞拉是南美的一个国家,他们的国债负担很重,前一段时间听说,他们那儿的一个苹果都要好几十美元,全国上下特别艰难。因为委内瑞拉向各个国家借了很多债,现在已经没办法还了,就像有些人欠债太多了,最后没办法还就逃跑,国家也有这样的。他们的最高领导最近也说:“所有的年轻人现在最好不要烫头发,头发自然就最好。”他通过这种方式来安慰人们。他还说:“所有工厂里面的人都回家休息。”因为他们都下岗了,没办法。总之,粮食危机等各种贫困在漫延,在这样的时候,很多国家和组织想要援助也有一定的困难。

中非有一个国家叫马拉维,这个国家的人们也非常可怜,那天我准备去的,但是后来选择了莱索托,就没有去。马拉维最近的危机也很严重,很多孩子不要说上学,连生活都没办法过下去。

人们虽然同在一个地球上、同在一片蓝天下,但是有些地方的人,吃的、喝的、穿的都非常奢侈浪费,而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却极其困难。甚至一些照片里面,你们可能也看到过吧,那些饥饿的孩子最后就在沙漠上等待死亡,因为整个国家都没办法种庄稼,其他国家要支援也很难。

从外面的大世界来看,有些国家还是非常穷的;从小世界的状况来看,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比较可怜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布施自己的身体和家里所有的财物有一定的困难,但还是可以多去了解他们的情况。

佛教当中讲的是一种特别伟大的精神,说起来我们都很惊讶,不要说大乘精神,即使小乘戒律中的公案也很感人。

以前有一个一切施国王,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他很舍得布施,他说:“我要布施一切。”当时,文殊菩萨已经是一个菩萨了,他化现为一个婆罗门来要国王的所有财产,一切施国王就全部布施给他了。后来,文殊菩萨所变的婆罗门又要求国王和王妃给别人当奴仆和仆女,一切施国王也同意了,文殊菩萨就变化出一对男女,代替国王和王后留在王宫之中管理国事。这个故事很精彩,最后文殊菩萨收回了幻化,将王位还给了国王和王妃。

我们在即生当中去当别人的仆人有一定的困难,不过,经常见到、了解到人们的生活状况也是很好的。前一段时间我在医院里面,经常跟一个护工聊天,我们聊得很好,他每天讲“我们这些农民怎么怎么样”。那天他看到《大圆满前行》的法本(《大圆满前行》那时刚好出版了),就说:“这本书的封面上,在海边打鱼的人是你吧,大师?”我一看,好像是正在打鱼一样,就说:“是是是,就是我在打鱼。”他跟我讲了很多农村里的故事,他们怎么过年,怎么还债,怎么骑自行车,还有他每天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费标准。

人生有各种痛苦,有些人是因为钱很多而痛苦和争论,有些人是因为钱很少而发愁,但不管怎么样,最后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我们的相续当中还是需要有一种善根,这是最珍贵的。

总之,我们要以布施来摧毁吝啬的心。

丁二、持戒度:

以戒守护自相续,以定修持寂灭善,

以慧获得圆二利。禁恶摄善利有情,

佛子恒持三戒律。在家居士斋戒上,

愿行二种菩提心,出家比丘与沙弥,

以及近事女戒上,守二发心为律仪。

“以戒守护自相续,”我们讲的三学是“戒定慧”,要以戒律护持自己的相续。其实人很需要戒,如果没有戒、没有约束的话,自心就像疯狂的大象一样。现在有些世间人没有底线、没有标准,最后就无恶不作,非常糟糕。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要用自己的戒来护持自相续。

“以定修持寂灭善,”最后还是需要修禅定。人如果没有禅定,始终处于散乱状态的话,所做的善根也不广大,事情也做不好。即使做世间的事情,也需要一颗寂静的心。现在有些人,心很浮躁、心特别乱,做一件事情根本没办法善始善终。

所以,我们要以定来修持善法——要定下来,我们做人、修行都不要变来变去,这也是我今晚给大家提出的特别希望。前一段时间我也说过:“做人要记住一个字:稳;做事要记住两个字:分寸;修行要记住三个字:菩提心。”在做人方面,如果今天是一种人,明天变成另一种人,明年又变成另一种人,这样不稳就不太好。人稳重很重要,而人稳重的主要原因是心稳,心不稳的话人就没办法稳,因为人是由心来驾驭的。

“以慧获得圆二利。”通过智慧才能真正获得自利和他利的圆满,或者说真正圆满二资粮。

“禁恶摄善利有情,”菩萨戒有三种。一是严禁恶行戒,即远离杀、盗、淫、妄等所有恶行;二是摄集善法戒,作为大乘菩萨,要不断行持六波罗蜜多为主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所摄的善法;三是饶益有情戒,直接或间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即使不能利益无边众生,哪怕给身边的一个众生暂时带来安慰或帮助,也算是守持大乘菩萨戒。

“佛子恒持三戒律。”作为一个发大心的大乘佛子,一定要恒时守持这三种菩萨戒。

“在家居士斋戒上,”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在家人有居士戒,包括居士四戒、居士五戒等,还有断除所有非梵行的梵净行戒,以及在家人受持的八关斋戒。

“愿行二种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作为在家人,最好受持三皈,五戒不能全部受的话,就受其中的一部分,比如永远不说大妄语、不饮酒、不杀人等比较容易守的几条戒。年轻人也应该受,如果年龄比较大,可能五戒都可以受持。

“出家比丘与沙弥,以及正学女戒上,守二发心为律仪。”出家人有比丘和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以及正学女的戒律。在别解脱戒的基础上,具足愿行二种发心是菩萨律仪戒。

原来我们讲过《三戒论》,其中包括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作为五部大论的讲义之一,最近应该正式出版了,叫做《三戒要解》,其中对三种戒律的要点做了解释。以前我讲得不是特别广,但也算可以吧,因为出家人的有些具体戒律,作为在家人也不方便听。沙弥有十条戒;比丘有四条根本堕罪、十三僧残罪、三十条舍堕罪、九十条单堕罪、一百一十二条轻罪(恶作罪)等,总共有两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有三百六十四条戒律。总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在一切有部、大众部等十八部的戒律当中都有不同的解说。

我们学院很重视出家受戒,也联系了汉地的一些道场,去年有一部分出家人出去受戒,今年可能不太多,大概是二十来个人,上半年不一定来得及,大概九月份左右可以出去。

现在,南传佛教等一些地方有短期出家,按照戒律所讲,短期出家的人实际上跟近事男有点相同,《大车疏》中也稍微提了一下,他们将名称、衣服和外在的相换一下。我打听到,在有些地方,短期出家的人没有通过羯磨真正受戒。按照一切有部的说法,短期出家是没有的;而在泰国等国家,男士可以短期出家。

通过短期出家,在相续当中种下善根也是可以的,但更重要的是,作为在家人要受持三皈依和五戒当中的部分戒律。在临死之前,自己的相续当中有这样的戒体非常重要,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就像大地是万物的根本一样。尤其在末法时代,哪怕守持一分戒,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要超越圆满劫时千百万年守持圆满戒的功德,依靠戒完全可以超越轮回、获得解脱。

《福盖正行所集经》中说:“于三界苦海,轮回诸险难,以戒为根本,毕竟能超越。”这个教证也很重要,意思就是说,在三界的苦海当中,有诸多难以超越的深渊和险难;如果以戒为根本,就一定能超越这些最艰险的苦难,渡越三界轮回的苦海。

表面上看来,受八关斋戒、三皈五戒或者出家戒是很困难的,有些不理解的人可能觉得:“你们有很多条条框框,很麻烦的,肉也不能吃,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约束是最高尚的一种表示和象征。

《大车疏》中也讲了三戒的功德。有了别解脱戒以后,需要有菩萨戒,有了菩萨戒的基础以后,要有密乘戒,有了这三戒,我们才有获得菩提的希望,也有获得永恒快乐的缘分。

这里讲戒波罗蜜多的时候,主要是讲大乘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律。愿菩提心的戒律主要是不舍弃众生;行菩提心的戒律主要是三种,即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在这三种戒中,最重要的是饶益有情戒,这是大乘菩萨归根结底的目标。

在密乘戒当中,先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如梦如幻,而如梦如幻的本质是智慧和方便无二无别,即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要以这种智慧的境界来摄持。我希望,很多人最终能用密宗的见解来摄持,这样也许更圆满。

现在,学会和学院当中,有些道友在学习《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和《三休息》等密法,我觉得很多人的见解还是比较不错的,他们的确对密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学院当中的部分道友可能对密法的信心比较大,听了很多遍密法课,在见解上、在对治烦恼等方面,的确跟以往完全不同。以前,好像自己的心没办法变得宽阔与包容,但是以密法的见解来摄持的时候就很容易,烦恼也很容易对治,所以密法是最好的一个方法。当然,这也需要依靠前世的信心和缘分,同时也要具足各方面的因缘。

不管怎么样,我特别感谢网络,因为有了网络,很多人在家里听课非常方便。虽然有些人要在城市里来回奔波,我们学院当中的道友们也要从家里走到经堂,也许路上有一点点困难,但是这些付出很值得。我对听法或讲法从来没有生过厌烦心,只要是去听法或讲法,哪怕花十几个小时、二十几个小时坐车或坐飞机,也一点都不感觉累。

虽然我们大家都不怕累,但是如果没有网络,就不可能有直播的方便方法。所以,我特别感谢多年以来发心的很多人,没有你们的智慧和支持,我们也没办法让这么多人一起受益。因为我们的发心人员以前工巧明学得比较不错,所以今天可以依靠电脑、依靠自己的手指和发心,让世界不同角落的人都听到课。

现在中国的时间是晚上七八点钟,对大家来说都比较适合。但是很多国家跟中国有不同的时差,新西兰大概有五六个小时,澳大利亚大概是三四个小时,英国是七八个小时,美国和加拿大有些地方是十二个小时,有些地方是八个小时,非洲那边也有时差。

所以我去各个地方的时候,有些人说:“我们三点钟起来听课,特别特别困,但是没办法。”有些人说:“我们早上七点钟听课。”这个还算可以。有些人凌晨三四点钟听课,虽然比较累,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因为依靠网络的方便才有了这样的机会。如果你们大家都这样努力的话,不管再累、再怎么样,我还是会努力地讲,这是我们人生当中共同做的最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