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圆满心性休息56

关于密法部分

今天讲《大圆满心性休息》。还有一堂课第八品就讲完了,后面还有五品是密法部分,准备以后讲。我本人是希望大家都有机会听受,但是对有些人来讲,圆满所有加行也许有一定的困难。不管怎么样,我想密法部分今年可能讲不成,也许明年讲。

如果明年讲的话,大家到时候至少要有大圆满的灌顶——密法当中一般有四灌顶,即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和句义灌顶,具有四灌顶是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如果没有得过大圆满的灌顶,后面的大圆满部分不能听。

第二个条件是修五加行,最好是全部修圆满,但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已经修了一部分,而且会继续修,将来一定会修完的话,也许会有开许,但现在还不知道。

总之,如果明年听密法的话,得到灌顶是第一个前提,此外,五加行至少要完成一部分,肯定会有这些要求。因此,你们如果没有得过大圆满的灌顶,又特别想听受密法部分,就要在今年或明年上半年之前得到这种灌顶。

当然,现在有很多这样那样的上师进行灌顶,有些是真上师,而有些“上师”在法相上不知是否具足。大家最好选择比较公认的、一些老的上师,或者在藏地寺院经常做大圆满灌顶的上师,这样可能更加可靠一些。因为在藏地寺院,很多喇嘛都比较清楚,哪些上师有灌顶的资格,哪些上师没有这个资格。所以,如果大家都向某位上师求灌顶,说明我们去接受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关于本论传承

有些人从开始到今天,一堂课都没落,听完下一堂课,八品就全部圆满了;有些人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可能是断断续续地听了大多数的课。按理来讲,如果我有时间的话,要把前面八品的传承都念一下。但是我想,这几天念的传承多了也不一定方便,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并且你们提醒我的话,我可能以后再念。

虽然我每天都在念《大圆满心性休息》的传承,对大多数的人来讲,当天的传承当天都得到了,是非常圆满的;但对一部分人来讲,可能以后有一个完整的传承更加圆满。如果传承全部圆满的话,这一辈子是很有意义的。

我觉得,这部法可以说是显宗密宗真正的道次第论。你们也知道,从佛教的修行方面和理论方面来讲,本论涵盖了一切。如果通达了这部论典,以后不管是看显宗还是看密宗,大致的道理都应该会明白的。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宝藏。

我开始讲这部论的时候,就特别希望大家能听圆满,我也想讲圆满。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事情不像我们计划的那样,有些人是自己坚持不下来了,有些人是在身体或心理上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也有些人一直扛着坚持下来了。

关于《药师经》

过一段时间,我准备讲《药师经》。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这部经要怎么讲,讲多长时间?”连晚上做梦都在想。有时候觉得要讲十几堂课,有时候又觉得要讲六七堂课——在金刚萨埵法会开始的10号前圆满也许好一点,如果中间隔一段时间,就不知道很多人还有没有机会听后面的部分。所以,我自己也在摸索着。

具体的讲课时间,这个礼拜会给大家公布,也许是明天或后天。因为对传承很重视的道友们,都在根据有课、没课的时间来安排出差等工作,不管到国内还是到国外,都会找一些有信号的地方。

这样的安排和计划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听课是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也会尽量提前给大家公布上课的时间,现在我还在计划当中。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我没有想到的事情,当天好像会讲不成课,但是一般情况下,我都会争取按计划讲课,如果不讲的话,对很多人来说恐怕是不合理的。

前两天,因为一些负责人要来我们学院,再加上学院里要商量一些建筑的事情和将来的规划,就开了三天的会,都是从早上很早开始,一直到晚上很晚才结束,所以我就没有时间备课。前三天的课,我基本上都是凌晨起来稍微看一看。如果完全不备课、一点都不看也不行,害怕给大家带来影响;不讲的话也不行,因为所有的人都已经安排完了。

以前在我们学院上课的话,如果我说今天有事,不讲课了,大家念个普贤行愿品就可以了;但是我觉得,最好每天都能安排上课,而且,该讲的时候我也能讲得成,你们听的人也要尽量地听。实在不行的话,发心人员再给大家安排第二次播放,只有这样了。

那么,这次我为什么讲《药师经》呢?

第一个原因是,这部法非常重要,加持力非常大,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特别重视。所以,我到现在一直保存着那本藏文的法本,到哪里去都尽量随身带着。

第二个原因是,现在众生的疾病非常多,所以祈祷药师七佛非常非常重要;从个人的角度来讲,经常观想、修行药师法门,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在不断吃药,也有很多人做过手术。将来的情况也很难说,由于食品等因素的影响,众生的疾病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改变,即祈祷药师佛、学习药师法门、弘扬药师法门,依靠不可思议的缘起力、诸佛菩萨的愿力和众生的信心,不管是个人的命运还是集体的命运,都会发生改变。

有些人问我:“是不是因为你自己身体不好,所以这次非要讲《药师经》?”这我确实没有想过。事实上,我一直很执著药师佛的功德,觉得《药师经》的功德很大。如果是为了自己的身体,我好像也没有什么要讲的,因为我确实觉得身体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并没想过一定要为它做什么。但如果有些人这样认为也可以,因为不管是我讲者,还是你们听者,身体还是很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特别关心养生法,养生法也是一种养护身体的方法,不管是现在的西方文化,还是古代的道教、儒教,都讲了一些养生方法。但同时,药师法门也是一种养生和养心的方法,稍微懂得佛教道理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

所以,为了父母、朋友的身体健康,大家可以劝他们听一下《药师经》。对他们来讲,这七八堂课也许并不是很多;如果实在听不懂经文的意思,光是听我念藏文传承也可以,因为耳边听到药师七佛的名号,功德也是很大的。有些人让我念经超度的时候,我就用藏语来念药师七佛的名号,因为药师七佛名号的功德相当大,我们后面也会讲。

有些课还没有讲之前,应该多打一些广告做宣传,像比较热播的电影还没有上映的时候,一定要反反复复地宣传,最后才上映。所以,我也在正式讲课之前,跟大家讲一下这次讲药师法门的目的。

对我个人来讲,有多少人听课只不过是网上的一个数字而已。学院的这部分人不管怎么样都会听的;下面有一部分人特别爱闻思,不管讲什么法,他们都会尽量听的,十多年、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是这样。所以对于听课的人数,我没有什么想法。但是我特别希望,其他的有些人这一辈子至少也能听到药师七佛的名号,为来世种下善根、获得解脱,我只有这样一个目标和想法。

像电影等提前打广告,是为了票房,为了自己的收入等目标。而我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无条件地让很多人真正获得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这是唯一的目标。除此之外,我没有为自己想过什么,也不求什么。

下面我们讲《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的禅定。对于修行人来讲,坐禅之前要去一个寂静的地方,或者选择一个没有嘈杂的很静谧的环境,这非常重要。

戊五、教诲有生之年依止静处:

乃至自己之内心,尚未获得稳固前,

易受外境诱惑故,当喜安住静林间。

乃至四人掮吾身,伴随哭声未临前,

吾当向往寂静处,身心胜伏愦闹敌。

“乃至自己之内心,尚未获得稳固前,易受外境诱惑故,”字面意思是说,在内心还没有得到稳固之前,人们容易受外境的影响。

《佛子行》讲义和一些佛经中讲到,一地菩萨还会受环境的影响,到了八地就不会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我们虽然没有得地,内心也不稳固,但是通过闻思,到一定的时候,修行就会比较稳固了。比如说,某个人已经闻思了十年、八年,就不会受外境的干扰了,在此之前,都很容易受到外境的诱惑、干扰和影响。

“当喜安住静林间。”所以作为初学者,一定要喜欢安住在寂静的地方,比如寂静的森林当中。因为以前,印度和藏地的很多修行人,在没有死之前,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前往寂静的森林或山谷中闭关修行。

我们很容易受外境的影响,比如在城市里面,或者到了一个特别不好的环境当中,内心就很受影响。所以作为凡夫人,我们要去一些寂静的地方修行。

关于这一点,在这里也要跟大家讲一下。如果刚刚学佛就去寂静处的话,是有一点危险的。包括有些人刚出家,还没有学戒律,也没有闻思,就开始弘扬佛法或者闭关,这样还是对自己有影响的。因为自己的境界还没有稳固,戒律也不懂,弘扬佛法时就很容易受外境影响,变得跟原来没有什么差别了。

现在有些人刚出家的时候很出名,媒体上都说“某某人出家了”,后来又说“她已经还俗了”,又说“不是还俗,是戴了假发,某个上师开许的……”,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实这对佛教的影响很不好,她的做法也不符合佛教的修行次第,而且她自己也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没有闻思的修行是很危险的。明代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讲了很多出家人的情况。其中有一位性空法师,他刚刚出家,还没有好好地学律,就直接去寂静的地方修禅,后来因为着魔而死在了山里。有人问莲池大师这是为什么,大师说:“因为他只有信心,而没有智慧。”

一般来讲,作为初学者,可能信心都是有的,不然不会出家。但光有一个信心,而没有开发智慧还是不行的。有了智慧,才会逐渐开悟;闻思修行坚固以后,才能进入佛教真正的境界和领域当中。

《毗奈耶经》中有一个公案,佛陀时代有两个比丘是增上慢者,一者持断见,一者持常见。他们刚出家就自己修行,后来觉得自己已经断除了烦恼,并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但在临死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这样的境界和果位,就对佛法产生了邪见,认为:“佛说的是不对的,因为我们通过修行,以为自己已断除了烦恼,但是现在发现还没有断。”后来,他们就不断地堕入三恶趣当中。

其实并不是佛法不合理,而是有些人没有搞对闻思修行的次第。应该是先好好地听闻佛法、学习佛法,然后再去修行,这样是最好的。因此,选择寂静地修行虽然很重要,但一定要先闻思,然后再禅定、再修行,这个很重要。

另外,有些人虽然去闻思,但是不爱禅定,这也不合理。作为在家居士,光是口头上会说也不行的——什么都会说,什么都听过,但是从来没有在内心当中观过,这也不符合在家人的修行。

特别是出家人,这样做更是不合理的。现在有些出家人,整天只是听一点佛法,却从来不去修法,这种出家人真的非常可怕。因为你跟在家人的状况不同,出了家以后,你远离了很多束缚,如果还不去修寂灭的法,应该可以称为不伦不类的人了。

这并不是我说的,而是《大庄严论经》中讲的:“不乐寂定法,以舍寂定故,不名为比丘,亦不名白衣。”意思是说,有些人不喜欢寂灭的禅定法;因为他们已经舍弃了寂静的禅定法门,所以不叫出家人。这种人的心很散乱,从来不喜欢修禅定,整天看电视、凑热闹。

在末法时代,真的会有这样的出家人,对该喜欢的寂静地、禅定、闻思统统不喜欢,只是形式上穿着袈裟,内心却充满贪嗔痴;更严重的是,他们喜欢在家人的很多行为,比如各种各样引发散乱的因缘。

那这种人就“不名为比丘,亦不名白衣”——他不叫比丘,也不叫白衣;不是出家人,也不是在家人。那他是什么人呢?就像我刚才讲的一样,是不伦不类的人。

为什么不是在家人呢?因为他已经穿上了出家衣服。为什么不是出家人呢?因为他不喜欢寂静的禅定,不喜欢修行。因此佛经中讲,这种人不是在家人,也不是出家人。那是什么人呢?一般来讲,出家人和在家人可以涵括整个人类,而有些人可以说是“画中人”吧,可以这么讲。

因此,喜欢寂静的森林很重要。尤其是出家人,早上也会修行,晚上也会修行,至少也要念一些经。出家人有自己的功课和禅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从来不喜欢禅定,那是非常不合理的。

“乃至四人掮吾身,伴随哭声未临前,吾当向往寂静处,身心胜伏愦闹敌。”那么,这样的禅定和修行什么时候开始呢?这里说,在四个人把你的尸体扛在肩上,到尸陀林去之前,就要开始。因为印度的传统是,人死了之后,被放在棺材或者布里面,由四个人扛着到尸陀林去,好像汉地也是由四个人扛着棺材走。

意思就是说,我们死的时候,会被四个人扛着到尸陀林去,旁边伴随着很多人伤心的哭闹声;在这种情况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走,最好自己到寂静的地方去,让身体和心远离散乱、愦闹的怨敌。也就是说,我们人活着时,到一定的时候,自己就要选择修行。

当然,我并不是要求很多在家人,在没有死之前全部到寺院里面去出家。其实有时候,如果修行不好的话,出了家也不一定会修行很好。有些人在家的时候修行不好,经常感到特别烦,这种人出了家也不行,后来又想还俗,换来换去的。如果一个人修行比较好的话,在家也会修行很好。

从我个人来讲,虽然出家这么多年了,而且在学院主要培养出家僧才,但也没有特别想鼓励大家出家。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很多人出家的话,他们父母和孩子的生活,的确是一个现实问题。所以,我们也不要求大家一定到寂静地方去。

其实,现在寂静地方的寺院也不像以前那样寂静了。我们学院算是寂静地方的寺院,也有很多修行人——有时候都感觉修行人有点太多了。现在城市里烦恼的人很多,他们就到寺院里去,寺院里面也就人山人海了。

汉地的寺院,基本上是初一、十五的时候人特别多;藏地的寺院,将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因为现在有很多高速公路,也有飞机场。这样的话,与其到这些寺院里面去,还不如待在家里,把门关上也许就会很寂静。

颂词的意思是说,人们最好在真正的无常到来之前就准备修行,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会死亡的;而且,这个死亡什么时候来到我们面前也非常难说,也许很快,也许还有一段时间。但很多人没有无常观,这是很可怕的。

总之,这里所谓的去往寂静处,主要是在修行、坐禅方面创造条件,大家应该有办法的。

下面讲,赞叹森林等寂静地方的生活。

戊六、赞叹林园静处:

林中净水花果丰,山窟岩石精舍多,

凉荫严饰垂树中,众多鸟兽翩起舞,

河之岸边花丛中,蜜蜂歌唱极美妙。

虽然这里赞叹寂静的地方,但是对现在人来说,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可能一天都坐不住。

“林中净水花果丰,山窟岩石精舍多,”以前,印度和藏地的很多修行人,一辈子都在山林里生活,特别快乐。他们喝的是澄净的泉水,吃的是丰富的花果,住的是山洞或用岩石造的精舍。汉地的很多修行人,是在山里搭茅棚。

“凉荫严饰垂树中,众多鸟兽翩起舞,”他们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呢?清凉的树叶、树花和树果庄严着垂枝的树木。他们的朋友是什么样呢?周围没有给他们找麻烦、制造痛苦的人,而是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它们翩翩起舞,姿态非常优美。总之,周围鸟语花香,环境特别好。

“河之岸边花丛中,蜜蜂歌唱极美妙。”在寂静山的河边,也有各种各样的鲜花,像乌钵罗花、莲花等。在花丛当中,蜜蜂边唱歌边吸收着花的营养。

这样说起来,好像山里的修行人吃的也很好,穿的也很好,住的也很好。但是我在想,这是用文字来赞叹古人的苦行生活,现在人如果住在这样的地方,也许一两天还可以,但不一定能坚持下去。因为到了晚上,灯也没有;住在山洞里面的话,又害怕得风湿病;白天的泉水声可能很好,但是晚上的鸟叫声和野兽声还是很可怕的。

所以对我们来讲,到山里修行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现在城市里面的很多人,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我们小时候,很多学生经常说:“不能穿得太好,不能吃得太好,不然档次太高就很难降下来,一旦降下来就会很痛苦。”

好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人都特别喜欢这样说。比如说,你原来开的是比较破的车,后来换了高档一点的车,如果现在又要你开不太好的车,你就会觉得特别难受;再比如,以前你住的是平房,后来住在高楼里面,如果现在又要换回平房,甚至换到条件更差的地方,你就会更加痛苦。

现在很多世间人,装修要越来越好,开的车要越来越好,路要越来越好,穿的也要越来越好……这样一个追求高档生活的世间人,到山洞等寂静的地方能适应吗?

我想,住在山洞里面是特别令人羡慕;但是仔细想一想,如果每天都吃糌粑粉、喝凉水,可能什么菜都没有,那怎么能受得了啊?有时候,我们听到前辈高僧大德的行为,觉得他们真的很伟大、很了不起,但如果让我们现在也照做的话,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虽然寂静的地方很令人欢喜,是高僧大德们修行的地方;但是,我们这辈子还是住在自己的屋里好好地学习佛法,这样可能是最好的。

否则,你什么都放弃了,心想:“我要到寂静的山洞里去。”结果在山洞里连两三天都待不住,因为吃的也不行,穿的也不行,对周围的环境恐怕你一点都不习惯。这样的话,不如还是待在家里好好地修行,这应该是可以的。

像喜欢善法、利益众生,这些都是最好的修行,同样能得到在寂静地修行的功德。在汉地,唐代的时候翻译了一部《大乘四法经》,讲到具有四种法的是真菩萨。其中一种四法是什么呢?一是喜欢寂静的地方,二是喜欢独自安住,三是喜欢求善法,四是喜欢饶益众生。经中对于四种法还有广说,但我只记得这些。

所以,我们首先要喜欢寂静的环境。比如,你可以待在佛堂里,把门关上;或者,大家都在叽叽嚷嚷吵闹的时候,你可以去一个比较寂静的地方看书,这在城市里也是可以做到的。其次,如果在人群当中不太习惯的话,你可以独自休息一下,或者独自看书,独自修行。第三,我们要喜欢求善法。第四,我们要以所求的法去饶益有情。这样的话,你一样能得到真正独自修行的功德,这非常重要。

下面讲,住在寂静地方容易产生出离心、厌离心、无常观。

戊七、宣说于静处生起无常之理:

薰香药等飘芬芳,寂静悦意禅自增,

欢喜四季如莲海,春夏秋冬之四季,

依照次第变化故,增上无常厌离心。

“薰香药等飘芬芳,”在寂静的地方,有很多特别悦意、令人欢喜的香味,像熏香、药物、鲜花、树林、柏树、松树等,都散发着扑鼻的芬芳。

“寂静悦意禅自增,”在这样寂静悦意的地方,大乘的各种三昧定等很多禅定会自然而然增上。

“欢喜四季如莲海,春夏秋冬之四季,依照次第变化故,增上无常厌离心。”这令人欢喜的如遍满莲花的湖泊一般的地方,可以反映春夏秋冬的季节,四季依次变化着。

在山里面,有一些地方宛如遍满莲花的湖泊,又如大海一样。在那里,春天绿意盎然,夏天百花盛开,秋天到处是金黄色的树叶,冬天就结成冰,给人冰天雪地的感觉——春夏秋冬在不断地变化。

对于这样的变化,没有修行的人可能没有感觉,而只会想到:“啊,这是白雪,这是彩虹,这是蓝天,这是白云,这是大海……”很多人只是用手机拍个照片,除此之外不会想到其他的。

但如果是修行人,看到这些就会想到:“噢,这是白云,它现在飘得非常非常美,但是过一会儿就会消失;彩虹也是一样,虽然现在相当美,但是过一会儿就会消失无踪。”

所以,对于人们觉得特别漂亮、相当好的东西,修行人自然而然会有另一种感受。就像看一朵花,你首先会觉得:“哇,这朵花特别好看。”然后你要想一想:“也许再过一段时间,这朵花就会全部枯萎、凋落,没有什么可靠的;同样的道理,人的青春、美貌等美好也是仅此而已。”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无常之感。

很多修行人在寂静的地方更容易产生出离心和无常观;而在有些城市里,或者在春夏秋冬都看不出来的地方,人们好像也不知道四季是怎么样变化的。因此,在四季非常分明的地方,无常会观得更好。

当然,有些禅师因为长期待在山里,对于季节的变化也不一定有特别鲜明的感受。以前我看过一部汉地的《高僧传》,其中有一位大梅禅师,他去拜见马祖禅师的时候,问马祖:“什么是佛?”马祖禅师说:“即心即佛。”我们的心就是佛,大梅禅师就以这句话而开悟了。开悟之后,他跑到山里去搭了个茅棚,修行了很多年。

有一次,盐官齐安国师的弟子在山里迷了路,刚好遇到大梅禅师,他问禅师:“你在这座山里住了多长时间?”禅师说:“我也不知道有多长时间,只知道四周的山青了又黄了,又青了又黄了,就这样反反复复经过了很多年。”

后来,那个迷路的小和尚找到了路,回去后跟齐安国师讲到了大梅禅师,国师说:“哦,那里有个很了不起的禅师,应该把他请到皇宫里。”

后来,小和尚再次上山去请大梅禅师。禅师知道自己已经被发现了,就留下一首很著名的诗,我以前在《旅途脚印》中写过,讲《入行论》的时候也讲过。诗中主要是说:“我在寂静的地方,吃的是水果,穿的是树叶,过着特别闲散、自在的生活;可是现在,已经有人发现了我,我要舍弃这个茅棚,到更深的山林中去。”从那之后,他们再也没有找到大梅禅师,因为他已经到更深的山林中去了。

可见,有些修行人一辈子都在寂静的地方生活,可能他们不会去算已经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我在想,我们如果在那里闭关的话,可能会一直算:一个月了、两个月了,一年了、两年了,又到春天了,又到秋天了,我还没有去看家人啊,已经三年了,已经四年了……而那些深山中修行的人,他们的精神一直不变,不会考虑回头之路。

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是很出名的,他说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讲的也是春夏秋冬——春天的百花、秋天的月亮、夏天的凉风、冬天的雪。用这些来观无常的话,好不好观呢?我们藏地的春天没有百花,还是处处白雪——前两天学院还在下大雪,所以我们应该说“春有白雪”。现在是春天吧?但是澳大利亚等地方是完全不同的季节。

以后我们看到四季变化的时候,也应该想一想无常。像云南、海南等地方,冬天和秋天不是很明显;美国和加拿大的有些地方,夏天最长,冬天次之,春天和秋天都比较短,经过短短几天就变成夏天或冬天了。

藏地的四季比较分明,但是冬天长一点,春天和秋天基本上都是冬天,夏天只有几个月,也算可以吧。这些都可以用来观无常:冬天下雪,是无常的;秋天下雪,是无常的;春天下雪,也是无常的。所以,我们唯一以白雪来观无常。当然,月亮和凉风在藏地也都有,看怎么样观,只是百花比较少。

戊八、于彼处心将堪能之理:

这些词句都很美哦!下面讲,在寂静的地方,心会更加堪能。

目睹尸林散骨景,自身亦知如是性,

悉皆散落之有法,不贪无实轮回法,

恒灭争论诸烦恼,自心堪能得安乐。

“目睹尸林散骨景,”住在寂静的地方,会遇到很多产生出离心和无常观的因缘。什么样的因缘呢?在寺院等寂静地方的附近,有一些尸陀林、天葬台,在那里,人们会亲眼目睹很多人的尸体,还有前人的骨架散落在尸林当中。

“自身亦知如是性,悉皆散落之有法,”看到这些人的尸体和骨架之后,你自己也可以想想:“噢,这个人原来是活着的,他活着的时候跟我一样,特别执著现世的问题;可是他今天已经离开了,离开之后的身体仅此而已。我的身体也是由肉和骨头组成的,再过几十年、几百年,可能连骨架都不一定存在了。”因此,看到这种因缘之后,你也可以反观自心:“其实我的身体也不例外,其本性也是仅此而已,都是具有散落、分离特点的有法。”

“不贪无实轮回法,”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特别贪执那些不实的、虚无缥缈的轮回法。

我们现在特别贪执轮回的法,对自己的家庭、感情、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根深蒂固的执著,觉得“这些永远是我的,一定要把它做好”。当然,这些事能完成是最好的,即使不能完成也无所谓。

其实作为修行人,任何时候都处于快乐当中是最好的。比如说,如果家庭和合,就想到这是三宝的加持,是很好的;一旦家里的人死了,就想到生命都是无常的,我也没办法;如果感情出现了一些问题,也要想到一切都是无常的;如果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想:“噢,身体也是无常的,世界上所有人的身体都会出现无常,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只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那我也不例外,所以身体出现问题也没有什么”;周围任何一件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都要知道:“噢,原来这些都是无常的。”

其实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从正面来讲,是很好的修行机会;从反面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教材。但世间人不会这样想,他们对正面的事情都特别希求;而遇到反面的事情时,就只有忍着,或者是感受痛苦,有些人在这个时候才能想起一点死亡的事情等。

“恒灭争论诸烦恼,”所以,我们不要特别贪执虚而不实的轮回法,应该恒时灭尽争论和烦恼。

我们平时不要吵架,对吧?我那天也跟大家说过,作为凡夫人,我们不可能不生气,但是如果要吵架的话,要提出来:“今天不吵,明天吵。”很多人跟我说,这种方法很好。因为当天大家都很生气,到了第二天,也许就吵不起来了,好像彼此都觉得事情没有那么严重——我昨天觉得这件事情很麻烦,但还是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好好睡觉,今天就觉得没有什么了。

而且对于烦恼的话题,我也不愿意一直抓着不放,即使再大的事情也是如此。比如我跟别人交谈的时候,对方说一个人死了,那他用几分钟讲一下这个人是怎么死的就可以了,如果他还要讲的话,我就会说:“算了,换个话题,不要讲了。”

人生中还有很多事情,没必要把一件痛苦的事永远放在心里。遇到痛苦的时候,心里难免有一些不舒服,但是,你在一段时间当中想一下、讲一下就可以了,然后再换一个主题。因为在人生当中,可以有很多方法去度过。

我有一个亲戚,一辈子都在想着一件打官司的事情,天天想这个,天天说这个。我们小孩子在他旁边说:“你不要说这个了,除了这件事还有别的事。”他说:“不行不行。”他每年都在说这件事情……这样是没有必要的。

在人生当中,我们可能遇到一些不顺利。比如说生意不好,那你就暂时讲一下,但是不要今天讲,明天讲,后天也讲,那就没有必要了;再比如身体不好,那你可能会想一想,但是也不要天天都讲这个,天天都想这个,也要换一个话题。

在生活当中,我们修行人要“自心堪能得安乐”,息灭了烦恼、争论和痛苦的时候,自心就会堪能。自心堪能的话,在生活当中遇到快乐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特别希望获得快乐;即使遇到世人都很难接受的痛苦,我们也有方法去面对。这对一般人来讲是很难的。

比如说,当受到赞叹的时候,大家都会非常欢喜;可是无缘无故受到诽谤的时候,人们就很生气。但作为一个修行人,当别人诽谤自己的时候,要看看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可以以微笑来面对,对方就会很尴尬——原来他很想诽谤你,让你痛苦,结果你不但不痛苦,反而将诽谤变成了修行的因,你就更加成功了。除了修行人以外,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想想这样做的功德和利益,也应该这样去做。

戊九、依止园林之功德:

诸佛称赞寂静林,厌恶世间往静处,

仅迈七步之福德,何者恒河劫佛前,

数劫供养诸福德,不及前福百千分,

是故行者皆应当,依止寂静森林处。

下面讲依止寂静地方的功德。现在,不要说你们很多在家人,即使是我们出家人,一直待在寂静地方也有一定的困难。原来我想过:“我这辈子一定要去寂静的地方,永远也不离开。”但是后来,我去的城市反而更多了。

我刚刚出家的那一天,下着特别大的雪,我离开了炉霍那个小小的县城。当天因为找不到车,我就要走二十多公里的路。我再三地看那座城市,心想:“我今天就要前往寂静的地方了,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城市了。”

现在每次到当年那个地方,我都会想:“我准备出家的时候,曾在这里反复地看这个城市,还想我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大城市了……”我当时觉得炉霍是一个特别大的城市,其实现在的人口好像不到五万。

当时,我就一边看着这个城市一边想:“我出家以后再也不回来了,这辈子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城市了。”后来,我虽然在寂静的山里面也住了一段时间,但还是去了很多城市。

不过,我们喇荣现在也不算特别寂静,以后可能更不寂静,因为路都通了。像汉地的有些小区有门卫,是比较寂静的,而学院不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出家人的话,一方面会到城市里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讲课,算是形式上的利益众生吧;另一方面,现在藏地的一些寺院里面也不算特别寂静。因此现在出家人也不是特别寂静。如果连出家人都不是特别寂静的话,那么在家人要一直待在寂静的森林当中,恐怕不一定现实。

像泰国和印度,有少数的出家僧人住在森林当中,但这个数量是很少很少的,可能占出家人数的万分之一或千分之一。所以,听完课以后到森林当中去,这一点不一定要考虑。而要考虑什么呢?就是去一些能学习佛法的地方,去闻思修行,这个很重要。

“诸佛称赞寂静林,”诸佛菩萨都会赞叹寂静的森林。

“厌恶世间往静处,仅迈七步之福德,何者恒河劫佛前,数劫供养诸福德,不及前福百千分,是故行者皆应当,依止寂静森林处。”如果我们因为厌恶这个世间,而往寂静的地方迈七步,其功德是什么样呢?比如说,有人在恒河沙数的无量佛陀面前,用金银财宝等各种供品做供养,而且供养的时间也非常长,是在无数劫中供养,这个功德非常大,但却远远比不上为了修行而前往寂静地方的功德。

所以,有些人到一些寂静的寺院去,准备出家,后来虽然没有出成,又回来了,但功德应该是有的。有些人虽然不想永远待在寂静的地方,但是对那里特别向往,就在一年当中到寂静的地方开一两次法会。要去那里的话,不管是坐飞机还是坐车,都需要花很长时间,这就不止是迈七步了,因此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以出离心、菩提心前往寂静处

《大车疏》中引用了《三摩地王经》的教证,说明对世间生起厌离心而前往寂静地方的功德很大。我看到《大宝积经》中讲,为了利益众生而前往寂静地方的话,仅迈七步的功德,就远远超过在恒河沙数佛陀面前做供养的功德。

所以,按照《三摩地王经》的观点,要以出离心厌离世间而前往寂静的地方,无垢光尊者在颂词中讲的意思应该是这样;而《大宝积经》中的教证,对其思想、观点和功德讲得更广一点。

所以,要以菩提心、想利益众生的心而前往寂静处,并不是想:“我要到寂静的地方去,永远待在那里不出来,因为寂静的地方很舒服,与世隔绝。我讨厌这个社会,到了寂静的地方,我不想看的人就再也看不到,不想听的声音再也听不到。所以,我一定要去一个寂静的地方,并且永远在那里生活。”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是很好的,尽管去寂静的地方本身是个很好的行为。

《菜根谭》中也说:“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意思是说,淡泊是很高尚的品格,比如在寂静的地方苦行、过比较清贫的生活,这对很多人来讲是很高尚的;但是,太逃避社会却非常不合理,因为这对个人或整个社会都没有利益。

这是一个世间的古人在《菜根谭》中所阐述的观点,他也认为,虽然生活简朴、行为高尚非常好,很多人也是这样做的,但是这种行为背后的心态也很重要。如果我们特别厌烦社会、逃避社会、想与社会完全隔离而去寂静地方的话,从世间角度讲,这种心态也不是很好的。

从出世间角度讲,刚才《三摩地王经》的观点是,要以出离心而到寂静的地方去,也就是说,是为了获得解脱而去寂静的地方,并不是想要逃避。另外,以菩提心而前往寂静地方的话,是为了利益众生。一方面,在寂静山里闻思修行的时候,你要想着利益众生,在发心当中要想到这一点;另一方面,从寂静山出来之后,你也要去利益众生。

现在这个时代很需要利益众生的人才。我们培养的有些人才,现在不一定看得出来,但以后可能很出名。我也在想,我们佛学院这么多年的确一直在培养人才。我们现在的法师当中,有些是很有名气的,在弘法利生方面非常有能力;而有些人现在不一定很出名,但是将来会的。如果出了名的话,你们也不能认为光有一个名气就好了,还要对佛教、社会和周围的人真正起到作用,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人们觉得,谁有钱谁就很了不起,谁长得好谁就很了不起,谁名声大、粉丝多谁就很了不起,这是不一定的。最重要的是,他的所作所为要实实在在地对社会起到作用。如果做得大的话,他能改变一个社会的使命及其特殊的历史状况,至少也会让很多人的命运有所改变。这就很需要我们长期地学习、修行,否则,也不一定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所以,对于今天的很多听众来说,一方面,我们之间有一种互相的信任,另一方面,我们彼此都有一些付出。如果没有付出的话,今天的成果也并不容易得到。所以,一方面是依靠佛陀和传承大德们不可思议的加持,一方面是由于每个众生自己的善根因缘成熟,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看不到的护法神的加持,因此,现在各种各样的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特别好的听受佛法的机会。

所以,大家为了接受佛法而前往寂静的地方或听课的地方,开车或走路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功德也是非常大的,因为这是为了求法而去的。

我个人也的确是这样认为的。前段时间我也说过,别人让我去讲佛法的话,不管哪里我都愿意去;如果是去做其他的事,比如参加宴会或者旅游、享受,我的确不想去。我也看过很多高楼大厦,也看过很多花园、大海,这些说精彩也不是很精彩,说不精彩,人人都在那儿拍照。

我觉得拍照没有很大的意义,我有时候出国,也用手机拍很多照片,可回来以后,自己一次都没有看过,拍那些照片完全是浪费时间、浪费空间。

有时人们做的有些事情,比如拍照,也许起不到什么作用;同样的道理,我们去看各种各样的事物也不一定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在阿赖耶上种下一个很好的善根,对你个人来讲,生生世世都非常有意义。当然,这是非常成熟的修行人的思想,也许刚刚听了一两堂课的人不一定能接受。

不管怎么样,我们讲佛法的时候,要遵循佛教的传统,还要与现在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相结合,这样可以引发每个人的思考。

我总觉得,对于佛法的沟通和学习,只用一两天或只上一两节课,不一定会对你的思想、行为和观念的改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只要坚持,你看不见的隐藏的功德就在不断地积累,能看得见的你的行为方面,各种各样的恶行也会慢慢转化,这就是一个进步。因此,这也是令你天天向上的最好的课。

这次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很多人一直在坚持听,我也在坚持讲,我们大家都在共同努力。是怎样努力的呢?就是精进、不懒惰。有课的那一天,我就觉得很有意义。一方面是因为我喜欢讲课,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我也想讲;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课前课后都有念诵,而且大家聚在一起,这是人生当中最好的享受、宴会,也是一个最好的节目。

我把每天的课当作一个最精彩的节目,对我来讲也是一种表演。有时候我没有备课,心里就很不舒服,因为观众那么多,如果我演得不好,就会特别惭愧。

但不管怎么样,最重要的是,我们所演的内容是佛教的教义,除了极个别邪知邪见者以外,大家听了都会受益的。如果没有受益的话,我相信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听,这一点是事实。

我们都知道,如果在金钱、名声等方面没有任何利益,人们不会付出这么多时间。因为现在的人都特别忙,哪怕关机五分钟、十分钟都不愿意。而我们这么多人一直在听课,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的善根和福报,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共同的志愿。尤其是我生病以后,观众就越来越多了。对于这一点,我也很高兴,说明这次生病是很成功的。而没有生病的时候,人就越来越少。所以我觉得,生病是个好事。

我也特别感谢你们,因为你们把晚上最重要的时间空了出来。尤其是对在家人来讲,家里有老人、孩子和各种各样的客人,你们要面对很多问题,能在晚上听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如果努力的话,很多人也是有办法的。

希望以后,大家在前进的路上一直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在这方面,我们很多道友做得特别好。互相鼓励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遭遇尴尬或面临危机的时候,旁边要有人站起来,给予他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支持:“你不要退,不要伤心了,还要继续努力。”这样不断鼓励的话,到一定的时候,他就会脱离危机,以后也会完全自立。因此,给予鼓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