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开启修心门扉26

第二十六课

四 屏弃相似利他

这一品是讲,对于凡夫人,尤其是自私自利之心极为严重的人,为别人讲法、灌顶以及传授一些甚深的教言,都是不合理的,这方面大家应该注意。

诸如宣讲、听闻、传承、引导等等的相似利他之举,也应当毅然屏弃。

我们在利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虽然我们是凡夫人,但是也可以真正行持利他行为。比如说我做某件事情,不是为了得到名声、财富、供养和他人的恭敬,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别人。真正圆满的利他之心,只有一地菩萨以上才可以真实具备,但是现在作为凡夫的我们也是可以行持利他,这种利他行为在我们平时的言谈举止中也可以观察出来。比如说,观察我讲经说法的过程中有没有寻求利养之心,有没有希求名声之心,认为我这个人很了不起……

我昨天就观察过自己为你们传讲《开启修心门扉》,应该是清净的发心。因为我观察过我讲解此法并没有想寻求大供养的发心,这里听法的人全都比较穷,所以我也不会有什么收入。希求恭敬之心也没有,凡是听闻此法的人一定会心存恭敬,但是依靠此等会不会得到一些名声呢?除了在这里闻法的人以外,其他人并不知道我在这里传讲此法。所以我认为我现在传讲《开启修心门扉》的发心不是寻求名闻利养之心,发心是清净的。

你们在听受和为别人传讲的过程中也应该如此。当今末法时代,传播佛法的人可谓是寥若晨星,在这样五浊兴盛的时代,即使是心存看破今世、舍弃今世之念的人也如昙花一现般难得,因此,虽然自知为凡夫,没有任何超凡的境界,但是,我们凡夫人在发心清净的前提下为别人传讲,使别人的相续中能够有所收益,就还是应该利益他众,让自己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修行人。噶当派的有些修行人喜欢独自修行,为别人传法的时候全部都变成了相似利他?也不一定。但如果你传法的目的当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弘传四方,或在财产方面有所收益,这种发心肯定是相似利他。

所以,当别人请求你传法时,或者遇到一些不懂佛法的人之时,比如每一个人的家中都有一些亲戚朋友,其中有些接受佛法,有些不一定接受,但无论怎样,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地讲一讲佛法的道理。

还有一些可怜的旁生,它们不懂法语,可以在它的耳边念一些观音心咒、释迦牟尼佛名号和心咒等等。我的司机这一点做得还不错,我给他讲过这些道理之后,当我们开车出去到菜市场的时候,他看到一些鱼类,可以看得出他不是伪装而是从内心里可怜它们,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买,他便尽力地为它们念“嗡嘛呢叭美吽”、“达雅他,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娑哈”,我心里很高兴。我们平时也应该这样,如果是自私自利的发心,无论怎样的环境下,最好不要去传授,虽然我们都是烦恼深重的凡夫人,但如果是善心的驱使下,认为有些众生很可怜,对佛法一无所知,那么你为他传授一些显宗的法要是可以的,对双方都有利益,但是密宗的灌顶和甚深的窍诀,则必须要观察对方的根器和法相,还要衡量自己是否具备传法的能力,不能随便传授,这里的意思仍然是舍弃相似利他。

卓衮巴大师也说:“对修行人而言,应当身着缀满补丁的衣衫,手持诃子念珠,门口印满清晰的鸟迹。

卓衮巴尊者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修行人身体应该穿着比较破烂的衣物,不要对穿着太过讲究,无有必要一天换一件衣服,手上应该持着诃子的念珠,平时以闭关的形式安住,不与人来往,山洞或房屋的门口上只有小鸟雀的脚印,人的脚印根本看不到。

我们这里有部分的修行人常年真正在闭关修行,这些真正实修的人是可以开许他们闭关的。但是对于新来的人,任何修行境界都没有,却选择闭关,这是懒惰人的借口,所以不予开许。

在修行之时,无论是谁为懈怠懒散之人讲经说法,都绝对没有利益。格西是不会欢喜的,我也会将此人视为精神癫狂者。”

无论何者在实修的时候对散乱者和懈怠者讲经说法,绝对是没有任何利益的,无论给他讲多么甚深的法门,他也会充耳不闻,所以没有必要为他们讲经说法,不如还是安住在自己的山洞中修行为好。

上师是不会欢喜的,尊者自己也认为自己不如法修行却给此类懈怠、懒惰者传授佛法,是疯狂者的行为,不如在自己的屋子里独自修行。

虽然卓衮巴尊者说这些传法的人是疯狂者,不努力修行,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善加取舍,不能依文解义,法王如意宝也始终非常重视讲经说法,在没有一定的境界之前,是不开许闭关的。附近有些寺院中闭关的人,就有发疯回来的情况,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给金刚道友添了很多麻烦,有些虽然没有癫狂,但是言谈中还是透露出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做一个普通的、真正的修行人,先打好一个牢固的基础才可以闭关。

比如我,一生中并没有闭关,始终在做讲法、翻译经论等事宜,但即便我今天死了,我不后悔,我认为这是一生中最难得的事情,所以,也希望你们在没有自私自利之心而怀有一颗利他之心的前提下,为别人宣讲佛法的道理,以这种心态来传法,只会有利益的。

藏巴加惹也告诫后人:“没有春天的播种,而希冀获得秋的果实是饿鬼(的痴心妄想);时机没有成熟,而企图度化众生实在是徒劳无益。”

春天没有播种,却希望收获秋天的果实,这是饿鬼的痴心妄想,无法实现。

时机尚未成熟却想要度化众生是无有意义的。什么叫做时机没有成熟呢?比如你自相续中,除了追逐名闻利养之外,无有毫许利他之念,你讲法的对境也不是真正寻求佛法的人,这时可以说你和对境二者都是时机没有成熟。

但是我认为我们在这里讲闻佛法应该是时机成熟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在这里传法者的相续中不一定是依靠他众欲令自己获得某种利益,听法者也不是想求得一些名声和利养,而是想在痛苦的轮回中真正获得佛法的甘露妙味,以难得之心来希求,所以应该说是时机成熟。

如果是百分之百、方方面面都十分圆满也是不可能的。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住在舍卫城,当时城中有七十万人,其中五十万人是对佛陀有信心的,十万人不但对佛陀没有信心,还执持邪见的,还有十万人则是保持一种平等心的人,既无有信心,也不生邪见。在这个世界上断证功德圆满的人是谁呢?就是世尊释迦牟尼佛,在佛陀亲自降临人间转F轮之时,也达不到七十万人中所有的人都对他恭敬。寂天菩萨为什么在《入行论》中说:“有情种种心,诸佛难尽悦,何况劣如我?故应舍此虑。”这样说的原因就在此。所以我们一定要等待时机,一定要百分之百的人都对你恭敬得五体投地,这是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任何人也做不到的事。

因此,无论别人说什么,自己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利的心比利他的心少一点,大多是利益众生的心时,还是应该讲法,尤其是末法时代,我认为相当重要。首先是发一个利他的心为别人传法,最后发一个殊胜的愿来摄持,这是非常有利益和有必要的。但是另外也有些人的确是时机没有成熟,因为他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所作所为除自私自利外毫无利他可言,到处去传法或灌顶,他的目的唯一是自己获得钱财,或者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得一些名声,这种前提和发心的情况下,的确是时机没有成熟。这样的人还是住在一个寂静的地方好。我们这里的有些人,有些有堪布、堪姆的头衔,有些没有,当你回去遇到一些居士和出家人的时候,有必要与他们交流一下显密甚深的道理,或者为他们传授这些道理,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害怕的。如果在一个不具法相的上师面前接受灌顶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你们却不感到害怕,为别人发清净心传授一个显宗的法要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些人不懂佛法,自己非常愚痴,认为在别人面前听法可能很危险,这无所谓,只要你把金刚密乘戒好好守护,以同修道友来对待就可以。

因此,具有佛法的智慧非常重要,当今末法时代真正的时机成熟,如同以前独觉传法,上身起火,下身降水,之后显示不同的神通神变让众生起信心,这样的善知识现在一定是没有的,所以只要对方具备一个善心来为你传授佛法,我们都应该接受,这样做只会有利益,不会有任何减损。希望大家也应该如是思维,时机成熟之时为大家尽心尽力地传播佛法很有必要。

这里的道友,现在有机会听受如此甚深的佛法,在其他地方,这些传承和教言是非常难得的,一些大名鼎鼎的所谓活佛,我不一定对他起信心,因为有些所谓的活佛们的行为均是非法。但是我对这里的堪布、堪姆很起信心,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他们在学院里依止上师的时间也很长了,人格也都很稳重,希望你们还是要仔细观察,人们有时对外面有名声的人特别有好奇心、依止心,对自己身边的贤善道友却一点信心都没有,难道不是舍近求远、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吗?

博朵瓦也叮嘱我们:“修行人应当励力调伏自相续,首要之举就是如此。以他利为主的行为并没有开许。只需在心里想着利益他众,除此之外,身语不一定亲自而为。”

博朵瓦尊者告诫我们说:尤其是对名闻利养特别重视的修行人,首先是应该努力调伏自相续,这是最主要的事情,对他来讲,利益众生是没有开许的。

这些人整天以堪布、上师、法王的名义假说利益众生,到汉地去宣扬:堪布要印法本,要做何等何等的事情。但他的心里无有丝毫利他之念,这种行为是不开许的。

利他的时机还未成熟,最好在心里利益他众就可以了,自己对佛法一无所知,对佛法的基础,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大圆满前行》的认证考试还可能得零分。这样的人还打着学院的旗号去汉地弘法利生,到各地去宣扬自己是法王身边二十年的管家,要给大家灌顶等,这种人的确利益众生的时机尚未成熟,如果你真正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应该好好修自他相换,但他可能不会修的,这就是骗子,现在好像世间上的骗子很少,佛法中的骗子非常多,一想起这些心里都不是很舒服。

绰普译师也感慨万千:“永久之意未了知,岂受众托为首领,实为无薪之仆从,平庸空名哎呀呀!”

绰普译师深有感慨地说:调伏自相续中的烦恼是一种永久的事宜,这一点还没了知,就想成为众生的首领,就像有些人,自相续中的烦恼一点都不观察,想依靠学院获得一些名利地位,永久自利的出离心在自相续中还从未产生过,却百般欲求名声和地位有何用处?即便是变成众生的领袖,实际上如同没有薪资的仆人一般平平庸庸,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如世间人一样了无实义。因此,最重要的是要观察自己的相续,想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出离心和利他菩提心应该具足。

至尊热达瓦云:“以八法缘何时不能撼,乃至自心尚未坚定时,除非独调自相续以外,以行他利损自利莫为。”

至尊热达瓦忠告我们说:依靠世间八法的因缘,除了调伏自相续以外,最好不要行相似的利他事业。乃至自己的心还没有坚定之前,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否则会毁坏自己的相续,最好不要作假象的行为。

一定要明确怎样才能调伏自相续,凡夫人首先应该调伏自相续中的烦恼,但是我们一直等到烦恼全部灭尽以后才利他,这是不现实的事情。自己观察自己的相续,虽然相续中存在烦恼,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做为僧众发心等利他行为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即生中具足了这份利他菩提心是非常难得的,即生中种下的这颗菩提心的种子在来世也一定会成熟的。学佛不仅仅是一两个月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一生中的事情,而是要考虑到生生世世,许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书中也是这样讲的。

有些人认为学佛是一个很短暂的事情,应该六个月中必须成就,这一点我也能够理解,但是学佛的事情不只是一世两世的事情,而应该是多生累劫的打算。当然,如果你即生中信心和精进都具足,像以前的高僧一样在很短暂的时间内获得解脱也未尝不可,但这是具有一定困难的。

我们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做一个生生世世的打算,即生中一定要发菩提心,发利益众生的愿,这颗种子也一定会种在自己的阿赖耶上面,这样一来,种子一旦成熟,成佛大愿也就很快会实现了。

有些孤陋寡闻、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希望在喝一碗茶的工夫就能成佛作祖,如果没有成佛他就会离开此地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这样一来,你的教言、仪轨、上师都换了,在那里再试一试,几天、几个月、几年当中,觉得此地与前一个地方没什么区别,就又去寻找新的目的地,再将所有的上师、仪轨、教言换一遍,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徒劳无功。

以我们读书为例,你在日本小学已经毕业了,再到中国可能又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中国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已经学圆满了,你又到韩国去,他们的教育方式、传统都是不同的,又要重新开始了。有些道友可能会换很多上师,但最终自己会失败的。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成就的也许会有,但是会很罕见吧!自己应该观察。

对于我个人来讲,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在这里闻思修行,修持上师如意宝的法门已经足够了,只要我的精进足够,所有传承上师的教言已经归集于他老人家的教言之中了,以我现在的年龄,短暂的人生中也没有很多的时间,以后的时间中,我想法门是不会换了,虽然法门都是清净的,但是自己又要重新做人了。虽然释迦牟尼佛所有的佛法全部是相同的,但是传承并不相同,对我们愚痴的众生来讲,就有截然不同的感觉,因此,不要换很多方式,这样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希望大家还是心无旁骛地安住在一个地方,专心致志地依止一个法门,如果仅是浏览其他法门的书籍,了解其他上师的教言是可以的,但是无论即生中能否成就,专修一个法门是至关重要的。

还有一些对佛教一知半解的人,认为在某地学佛很麻烦,听说有不下工夫就可以马上成就的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就风尘仆仆地前往。其实佛教的传统都是一模一样的,如果你自身的习气很重,到那里也只是说法不同、宣讲的方式不同而已,最终也可能一无所获,然后又去观望其他的目标。如果在开始的两三年中你便精进地下工夫学习功课,你会获取许多知识,看许多的书。结果你全部都舍弃了,本来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这样辗转几次,可能你的生命都会用尽的。对懒惰、懈怠者来讲,到哪里都没有一个所谓的佛果会无缘无故地从天上掉下来,世上没有这般轻而易举的事情。

〖第四 屏弃相似利他品释终〗

下面还要讲一点。

五 割弃利养

看破今生并抛弃恭敬利养十分关键。

这里的“利”是指得到财物,“养”有得到别人恭敬的意思。所以,我们看破今世后还应该生起看破利养之心,这一点十分关键。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云:“佛言弥勒,诸菩萨摩诃萨当观利养,生养贪欲;当观利养,坏失正念;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如是说:佛陀告诉弥勒大菩萨,你应该仔细观察分析利养,利养是引生贪欲之因。很多希求利养之人相续中的贪欲心是与日俱增的,一旦生起利养之心,相续中有关佛法的正知正念也全部会失毁的。

当观利养,以其得失能生傲慢卑恭,如是滋长愚痴;于成自利之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诸诳惑;

细致入微地去观察利养就会知道,得到利养之时会生起傲慢心,失去利养的时候,就生起卑恭心,从以前具足利养到现在一无所获,内心会非常悲伤,有些人到其他的地方去得到一些利养,就认为自己很了不得,相续中一点智慧都没有,认为:我现在很不错,你看我有大哥大,很了不起啊,人们都没有,我功德很大,肯定是个活佛吧。失去利养的时候,就开始说:“本来我是很了不起的,但是你们不接待我,我一定要让非人接待我。”吓唬他们。其实人都不接待你,非人怎么会接待你?

依靠利养会增长愚痴心,有些人本来不具功德,别人对你稍微恭敬和供养少许,他就会认为自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如果有施主供养他人,他就会滋生嫉妒心,同时也产生耽著和诳惑之心。

舍四圣种无惭愧故,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骄逸生高慢故;于师轻慢为魔党羽;乃为放逸散乱之根源;

依靠利养,自相续中的四圣种、沙门四法也会舍弃,无有惭愧,一切佛都极其呵责利养,不会开许。

依靠利养,自相续中数数串习骄傲之心。得到利养以后,对上师也不恭敬,比如说从外地回来后得到很多利养,在以前有过法缘的上师面前骄傲得不可一世,与从前大不相同了,上师和道友都不理,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魔的党羽。

利养也是散乱的源泉,有些修行人以前很出色,后来就变成了追求利养的修行人,这是很有可能的。譬如我,刚来的时候一无所有,发心也比较清净。现在回忆起来,从前没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但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现在真的成了魔的党羽了。为什么这样讲呢?自己有利养时,在谁面前都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掠夺善根,贪著财物衍生愚痴;抢夺三善;如电、如轮、宛如霹雳;为众多烦恼所染污;于亲友施主家瞻候颜色而生忧恼;

利养越来越多的人,就越来越愚笨,因为他不愿意闻思修行,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财力不错的道友,总喜欢离开这里出去散乱,如此一来,他的愚痴心和不如法行为越来越增长,真正的善法不能行持,掠夺身口意所有的善根。

利养就像闪电、旋火轮、霹雳一样虚幻无实。它还会令自相续为众多烦恼所染污,因此过知足少欲的生活极为重要。

利养还会让你经常顾及亲友、施主的面子,除非你不执著利养,亲友、施主不高兴也无所谓,但是你要耽著利养就会经常与他们电话联络感情,他们的快乐与否也成了自己忧喜之因。

扰乱自心;

爱物损害心生忧患;

于四念处多所忘失;衰损白法;于四正断多有退失;神变神通多有削损;先得利养日后弃失;与怨相处,亲友相弃;引诱他方犹如淫女;

以前听《智慧品》时,四念处记得很清楚,耽著利养的人从外地回来以后,四念处也遗忘无余。

从前四正断的功德和神通神变呈增长之势,耽著利养之后就会有损害。从前得到的利养慢慢会退失。

从前与怨敌关系紧张,但是为了利养也要与怨敌和睦相处。

倘若亲友在利养方面制造违缘,马上就会舍弃他们。

经常引诱他人,与妓女无别。

失毁禅定及四无量;

众生因是深堕地狱、旁生道及阎罗世界;当观(贪著)利养,与提婆达多之行径等同。

贪著利养也与提婆达多的行为别无二致,是堕入旁生、饿鬼、阎罗世界的因。

弥勒,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热恼。何以故?弥勒,少欲菩萨,于此过患悉不生故,彼修佛法不生违缘;

我们发了菩提心之人一定要观察利养的过失,应欢喜于知足少欲。这样才少生烦恼,许多过患都不会产生,而且修持佛法也不会有任何违缘。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不喜欢希求名闻利养的修行人,修行是很成功的。有些人认为居士们都糊里糊涂,通过各种手段来欺骗他们,但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就如同根登群佩所说的:“他们对世间法是很精通的。”总有一天你怎样装模作样他们也会知晓你的卑劣行为,对于知足少欲过清净生活的修行人之功德,他们也会心知肚明,所以大家都应该做平凡的修行人。

譬如一些堪布、堪姆稍微获得了一些名声和财产,这时就考验你能否知足少欲,如果你再去发展名声和财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最后自己成了财富的奴仆。因此,自己只要吃穿具足就应该知足当下,末法时代在这种境界中安住下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今时代是金钱社会,很难在金钱面前抗拒诱惑,如果做到像古代修行人一样的人,可能会困难重重,但是知足少欲是能做到的。如果无勤中得到了利养就应该布施,但不要刻意去寻求它。有些人不知满足,在这里住两三个月就又找借口出去化缘,闻思修行的智慧少许也不具足,还有一些道友一直安住在寂地修行,我认为一生如果能这样结束是很有意义的。

在家出家诸众不生厌烦;诸天及人恒时清净行持故;安住且堪守护;离诸恶道,不畏堕落;远离呵责,无能胜伏;而得解脱众魔境界;无需感蒙一切痛苦;诸天及人亦当爱羡;

如果是一个知足少欲之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不会生起厌烦心。这样的人,诸天和人都会对他的清净行为赞叹。他也会安住、守护清净的戒律。不用害怕堕入恶道,因为一生之中生活是很清净的。也不会受到各种诽谤,喜欢利养的人四处奔波才会招致诽谤,可以胜伏不如法之行为,能解脱众魔的境界。

诸天和人都极其艳羡,也有些居士来到这里看有些出家人的生活非常羡慕,认为这样过生活非常了不起,这样的苦行非常难得。

禅定娴熟,安住清明;

无有谄曲诳诈;

视五妙欲为过而不放逸。如说修行,能住圣种,智者及同梵行者亦当爱乐。

认为妙欲是过失,因此不会放逸。智者和同梵行的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提起某个人的名字,对不如法的行为,很多人都议论纷纷,喜欢知足少欲的人也不喜欢接触许多人,讲、辩、著、闻、思、修等各方面都很有能力。

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十二)功德能如是知之,为舍一切利养故,当以殊胜意乐依于少欲。”

〖第五 割弃利养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