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开启修心门扉29

第二十九课

九 休得随顺

“休得随顺”指的是我们应该断除一切以别人心念为转移的心态,对世间人来讲,随顺别人很重要,佛陀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随顺众生的,但一般的凡夫人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千万不能随顺非佛教徒、随顺自家亲友,否则修行会失败。因此我们应断除随顺。

像顺从他人、顾及情面之事,也理当斩除,普穹瓦格西曾说过:“如果孜孜不倦地实修,则如同铠甲上的鳞片,一旦掉落下来,就再也不能拼合复原。

比如顺从他人,护人家情面,认为我如是做别人可能不高兴,怕受到别人的谴责,失毁良心,对不起家里人的恩德等,思前想后,从世俗的角度讲存在很多执著,但这些执著理当断除。

普穹瓦格西堪称噶当派三同门之一,窍诀法门有新派和旧派之别,他是新派的创始人,依止仲敦巴尊者十一年,依止金厄瓦九年,依止博朵瓦尊者七年,共二十多年了,三同门中他是依止上师时间最长的格西。这里的有些修行人依止上师十几年了,也很难得,即便离开了上师,自己已经有了自主的能力,对于依止上师不长的修行人便很有必要依止上师,但是大家不要伤心,从前辈高僧大德的传记来看,一辈子守在上师的身边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在法王圆寂以后,许多人都对我说,今后我去哪里,他们都愿意跟随。

但是我有无资格做一个上师我自己也在怀疑,从因明的推理来讲我不具足上师的法相,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不能实现的,上师无论到哪里都带着所有的弟子是不可能的,也许我们还有一两年的缘分,也许两三年,乃至十几年,但是终生依止上师的福报,任何人都不一定能具足,因此,上师在世时,不要经常扰乱上师的心。法王如意宝离开我们,在我回忆的过程中,依止上师这许多年来,也许存在一些我做的事情令上师不满意的情况,但是故意做扰乱上师心的事情,一件也想不起来,这对我也很安慰。每一个人依止上师的时间都是很短暂的,转瞬即逝,因此,在依师过程中一定要依教奉行,这样无论上师在世还是不在世,一旦分离之时心里便不会感到伤心难耐,有很大差别。

普穹瓦格西也曾说过一个非常贴切也是非常形象化的比喻:我们在孜孜不倦地修行过程中,就应当像战士身上穿的铠甲一样,铠甲是一块块用线来连接起来的,古代的与当代的铠甲不同,坚硬的铠甲一旦掉落就无法复原了。

(同样,真正修持正法的人,)也不可能再与贪婪今世之凡夫俗子同流合污了。

同理,从前你与世间人同流合污,在酒吧间里饮酒、吸烟等,与世间人打成一片,自从成为一名真正的修行人以后,行为上就应当断绝与那些狐朋狗友的来往,与他们毫无瓜葛了,懂得这个道理极为重要,也许你的亲朋好友会抱怨你,为何你与从前大不相同,不与他们一起吃喝玩乐了呢,可能会有一些想法和看法,但你与他们的见解已是大相径庭,因此,不要与贪图世间的凡夫俗子同流合污,如果你随顺世间人,就会被邪魔牵引。

如果迎合曲从,就会为世间那些邪魔所牵引。

我们现在已经出家,但是我们还是与世间人同流合污,迎合曲从,那么我们就已经走火入魔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他们不高兴、我很高兴。他们不满意,是他们自己的事。即使他们诽谤讥讽,也绝不低眉逢迎。

他们不高兴,我很高兴,《札嘎山法》中也这样说:他们对你的行为不满意,以前很随顺他们,现在与他们连一顿饭都不吃就离开了,觉得你的行为怪怪的。但是他们不高兴是最好不过的,否则经常会给我带来各种违缘。他们不高兴是他们的事,与我无关。

他们怎样诽谤我,我也绝不恭敬迎合他们,佛陀虽然在一些经论中说随顺世间人,但这是在不损害自己修行的前提下去随顺的,对于有一定境界的人来讲随顺他众也未尝不可,就像文殊菩萨随顺外道,最后令外道对佛陀生起信心,如果有此种必要,我们可以去随顺,否则如果我们过分地去随顺世间人,最后会令修行一败涂地,是极其危险的。

哪怕除了一星半点的口粮之外,别无所剩,在此期间也应安闲从容地修持善法。如果善法增上,自然可利益他众。”

别人不高兴是别人的事,哪怕我只得到一点口粮,在此期间我还是会好好地修行,这里的有些修行人五六年中知道与家人联系以后就一定没有机会在寂静处修佛法了,于是始终不与家人联系,家人认为此人一定早已离开了人间,有些人不敢对家人说出实情,说自己在打工,没有出家,工资一个月八百块钱,八十块钱乘以十,但是这也是高消费的城市,所以不能给你们寄,以后给你们寄一点龙泉水。

因为如果道出实情,自己的修行很难成功,因此,自己有一点口粮时,应努力地修持善法,如果自相续中的善法得以增长,无论他们说怎样诽谤的语言,我们发菩提心的善根回向于他们,也是对他们有利无弊的,即使即生中无法度化他们,愿他们来世能趋入佛门获得成就等等,利生之事会自然成办,因此你安住于寂静处是很有必要的。

我在翻译《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这个教言对你们说过。真正的修行人要与世间人格格不入,卓尔不群,与世间人的见解、行为等无一相同,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这种感受非常强烈。

一次我去石渠时,见到一个曾经很要好的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同学,见面后大家仍然非常热情,但是在交谈的过程中却找不到共同语言,彼此的观点对方都难以接受,我尽量随顺他,但实际上不可能融洽如前,在他的眼目中,我们的行为很怪异,但在见解不同的情况下也不得不随顺了。

藏巴加惹也说:“贪嗔根源故乡当远离;痛苦根源家庭当舍弃;耽执根源财物当屏弃;散乱根源顾情当抛弃。”

藏巴加惹说:应当舍弃故乡,它是贪嗔的根源,应当舍弃家庭,它是痛苦的来源。成立家庭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年轻人从未陷入到家庭的泥潭中便不知道它的痛苦,年老的人知道它的苦处,无论有无财富都是与痛苦常相依伴。曾有一个行为很不如法的喇嘛,他对人说他没有还俗而仍然住在寺院里的原因:即使不去观想因果等法门,但是他看到周围很多在家人所面临的痛苦与压力就愿意以出家的形象过活而不愿还俗娶妻生子。年轻人不懂得这些痛苦,认为是快乐无忧,其实这是一个执著迷惑。执著的根源也是财富,所以也当舍弃财富。散乱的根源就是顾及情面,面对这个客人、那个熟人,经常往来交谈,结果宝贵的时光全部耗费无余。

绰普索南桑给也云:“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在宁玛巴的论典中未曾听说无垢光尊者叫做绰普索南桑给,黄教的论典中引用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时都这样说(这是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的教言)。无论你住在村落还是寺院中,都不应交往亲友,无论接触何人都不要关系太过密切。我们这里的有些金刚道友之间,开始交往时吃穿受用不分你我,过不多久便算清账目,彼此怀恨在心,这样不好。且没有必要互相怨恨,所有众生都是老母有情,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互相之间也没有必要怨恨,应当稳重自主,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的主见和行为,不要随风荡漾,这样毫无必要。

“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

住家时整日装饰房屋,今天床放在这边,明天就到了那边,有人在五六年中致力于修建房屋,没有修任何法,现在房子也逐渐垮掉了。在寂静的地方求福德、财产也无意义,不要令琐事来虚耗自己宝贵的人身。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时时刻刻应当观察自心,如果实在无法避免散乱,则应当行持顶礼、转绕等散乱性的善法,万万不能造不善业。”

克怎巴针对眷属之过患曾感慨道:“筹谋茶酒种种心机等,白法善行散乱之祸根,营筑今生伴侣不追逐,当毁护情之墙旬呢哲(克怎巴名)。”

如果我们在谋求各种饮食、茶酒等方面耗费心机,必定耽延白法的善行,各种散乱的行境会毁坏自己的心相续,不要追随喜好希求今生的伴侣,希求今生来世福报的人在言谈举止中是可以辨别一二的。接触希求今生的名闻利养之人,一定要毁坏护情的墙壁,“护情”比喻为一堵墙,倘若墙已倒塌,墙上护情的花纹自然消失无踪。但对于有些人来讲,世间八法之墙坚硬无比,出世间看破今世之墙壁早已倒塌,故应远离此类人。这是旬呢哲尊者对自己的教诫。

巴Ra瓦也说:“威望越大苦越多,迎合长官护部下,平等相争为积财,曲意迎送无了时。幸福圆满难得逞,当生厌离趋山中。”

巴Ra瓦说:威望越来越大之人痛苦也越来越多,这类有名声的人吃饭甚至上厕所也是有几百个人看护,而且他还需要做对上者恭敬、维护下属之事。有些大老板还需要陪同上司共同用餐,只为他要批的项目,同时要经常与同事电话联络感情,对员工还要发放工资,所以一天之中要顾及到上中下三等人,这种人是非常痛苦的,但是这种应酬不得不做,否则自己的工程即将毁于一旦。如果是一个如法修行人,上级不高兴是他们的事,下面也无眷属,自己努力修行就是了,这是修行人的行为。

如果出家人与这些世间人毫无差别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世间人的命运如是,但出家人中有些寺院的所谓法师也似乎与此大同小异,对自己来世的解脱和利生之事,也许连想也没有想过,只考虑到要随顺上级领导,与平级的人要拉拢关系,对下级也要沟通,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此生。他们的做法比真正的世间人稍好,但是与噶当派的大德比起来,差之千里。

所以今生中的成就和来世幸福圆满佛果是很难成办的。因此,应在自相续中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到一个修持佛法的寂地,屏弃一切不必要的应酬,在此厌离心的基础上到静地去,就像噶当派的高僧大德般一心一意地修持,才在短暂之人生中具有重大意义。

巴将加扎法王规劝后人的开示,言简意赅地加以总结:“若未依一高低法,则不能看破今生;

基巴也是归纳了一位法王的话说道:如果你没有依靠一个或高或低的法门,是难以看破今世的,虽口头上说要努力修持看破今生之法,但是如果未依靠法本仍然难以成办,只要有人问我:“今后应如何修持佛法?”我唯有一句话来回答:“今后好好看书。”但城市中的人虽然知道这个教言,却不去行持,结果是自相续中的烦恼也无法调伏,如果经常看佛经论典,佛法最基本的取舍之理会懂得,自相续中的智慧会稳固,只是道听途说几句教言,不一定会在自相续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说没有依止一个法门,不能看破今世。《开启修心门扉》这样的法门,如果经常串习,对自相续很有帮助,如果是稀里糊涂地听闻,听后将法本扔到九霄云外,从此再也不去理睬它,这样一定不行。

去年讲了《窍诀宝藏论》,用有些人的话来评价是“感觉蛮好的”,但是到现在再也不去理睬它了。如果每年都能复习一遍,对世间的执著自然会看破,养成看书的良好习惯会受益匪浅的。

一切若未入正法,将为相似理所欺;

如果我们的心还没有入于正法,很有可能用一些相似的理由来欺惑自己,应该脚踏实地地去探究,到底佛法是什么?一定要在自己的相续中获得一种定解,如果心不入法,很有可能被相似的佛教徒所欺骗,或被相似的法所欺骗。但是自心如果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相似之人、相似之法不可能把我们欺惑了。如果对释迦牟尼佛的般若法,如《中论》、《四百论》等法真正生起坚定不移的心,就根本不会被外界欺惑,这一点,大概在这里真正深入佛法十几年的人才可能深刻地体会到闻思的重要性,他们的见解是很稳固的,很难受人引诱,刚开始学法时,他们也如同墙头芦苇一样,只要有人说此法如何好,或彼大德如何高妙,就全部随声附和,一呼百应,可是现在就不同了。

所谓的佛法并不是一个大成就者马上给你做个加持就开悟了,通常佛法是需要一个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为你开示正道,之后依靠自之精进与信心来修持,完成成佛的事业。尤其是很多人不懂佛法,认为有一个大上师、大堪布、大活佛给我加持就马上把我修行道路上的所有违缘遣除,马上要明心见性,这样的人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有没有?大多数人的道路是什么样呢?就是上师开示以后,如理如法地修持,自相续中的功德越来越圆满,过失越来越消除,如果这辈子不能完成就下一辈子,只有这样次第有序地修学才会成功。很多人想依靠某个上师,也许其中有感情的因素,但是用感情来成就佛法可能是没有的,可是末法时代很多形象修行人极容易受诱惑。未入正法之人很容易被一些相似的理、相似的人、相似的法所欺骗。

观修证悟之高低,值遇外缘可判定。”

看你的境界有多高,在值遇外境时才会清楚的,自认为境界很高超,但是遇到嗔恨的怨敌或贪心的对境时,你的境界可能就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修行的境界实际上不是很重要,我觉得相续如法很重要,短暂的人生中可能会获得极高的境界,也可能得不到任何境界,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心的相续中打好稳固的基础——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些人刚入佛门就修生起次第、拙火定等,很有可能发疯,一定要注意,自心未打好基础之前不要修持这些,佛陀开示这些法门是对打好基础的人讲的,尚未打牢基础便随意去修,就如同中药尚未熬煮却直接下咽,恐怕不能发挥药效。

哦那瓦上师说:“听从他言寂地难久住,

有人随意听到他人如何说就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此类人在寂静地难以安住。我有时想自己一定是蒙上师的加持,很稳重地安住,在寂地十几年安住的过程中也受过别人的诱惑,有人说:“你应到某某上师那,听说那个上师很有加持力。”现在听说六百元钱就能买一个加行,就不用修加行,有些认识本性需要七百元钱,也很容易的,此类说法多如牛毛。但依止上师并不是随便供养几元钱便万事大吉的,无论到哪里,传统都是一样,自己懈怠懒惰,哪怕佛陀亲临也是一样。国内外也都是一样,高僧大德虽然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是我要得到他相续中的功德是凭我长期的努力和信心才可以得到的,并不是我供养了他,他很欢喜,对我做了加持就能令我大彻大悟,这不是佛教的常规。

心思纷呈筹划易抹杀,

发心之人也如此心思纷呈,常立誓的人很容易滋生分别念,原来也许有人发愿三年中哪也不去,一定要努力闻思修行,但心思纷呈的人可能早已改变主意了。我摄受的弟子中,有一些誓言坚固、相续稳定的人一直驻留此地,虽然他们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违缘与各种诱惑,但最终他们都并没有随顺分别念,一直住在静地。

向往修行耽延难究竟,无益蹉跎岁月岂能行?

有些人一直拖延修行,明日复明日,这种人修行很难以究竟。无有意义地虚耗光阴的人能行吗?虚耗宝贵的暇满人身是很可惜的。

任居何地戒除储蓄事,前往何方拒绝交熟友,知交虽众莫与自主权,此乃舍事者之独立行。

无论你去往何处都不要积累财产,去于何处也不要交往很多密友,熟识的人越多,你的修行越受打扰,也不要把自己的主权交到那些朋友的手中,我们周围有的人就是将自主权交于他人手中,所以噶当派的修行人还是很稳重的,与现在的人一点也不同。

我从前认为霍西曲恰堪布是噶当派格西的转世,他不会受他人的引诱。我们不是这样,有的人认真修法时,旁边只要有一个伶牙俐齿的人蛊惑,他也就随声附和,断了传承也无关紧要,噶当派的人不会这样,自己的主权见解全由自己把握。

上师如意宝离开时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教言:出家修行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形象,不要舍弃。作为修行人这一点极为重要,人只要稳重,其他事情也容易成办。人不稳重,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悲心和智慧、神通和能力,但不一定能对佛法起到作用。法王如意宝曾经在五台山讲《君规教言论•稳重品》时讲得特别广,噶当派的修行人根本不会将主权交到别人手中,这很重要。

作为修行人,以后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持着各种见解,他们所许的,我们口上也可以赞叹,但主权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需一门心思地做,不要改变太多。有些修行人很可怜,花费许多的钱财来依止各种各样的上师,不一定要依止宁玛派法王为上师,每一个成就者手中都有一条成就的道路,但是你应稳重。其他上师的弟子不稳重,舍弃自己的上师来依止我,但是我不高兴,《钦则益西多杰传记》中阿克沃热略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钦哲益西多杰对他说:“你今天即便依止了我,明天也可能会舍弃我,因此我不会传法给你的。”修行人应做到心口如一,不能说的是一个样子,做的是另一个样子,稳重自主极为重要。

这就是舍弃世间、独一无二的真正修行人,如果上师如意宝不是一个稳重的人,藏地当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所有修行人的见解和行为都彻头彻尾改变了,当时藏地这块土地上惨不忍睹的状况简直无法言说,但是法王如如不动的见行,如同雪中青松一样,坚强挺拔,永无改变,因此,作为后学者的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一定要做到稳重,这是真正舍事者的独立行为。

任他蜚短流长莫在意,谁人指示亦莫作恶行,无论终趋何处当忍苦,此乃舍事者之断心行。”

何种道听途说的流言蜚语你都不要在意,那是他的事情,只要自己把握自己“诸恶莫作”就好了,无论去往哪里要做到能忍艰难困苦,此乃断除世间分别心的一种行为,也是舍事者特立独行的行为。

加尔瓦样功巴也总结道:“以狂风横扫此生之胆魄乃为第一;自心不随他人之主见乃为第二;别无他求,放弃未来打算的安于现状之心乃为第三;斩除妙欲藤蔓之厌离心乃为第四,这些都是舍弃今生之先决条件。”

在此论中金厄瓦罗珠加参自己的语言很少,除了段落间的连接文外几乎没有,许多高僧大德的一些特别珍贵的教言聚集一处,如同珍宝室一样。

加尔瓦也说所谓修行人应具的四种条件:今世的念头扫尽无遗,这样的气魄和胆量是修行中第一应具的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自己的心不随他而转的主见。很多修行人不具足这一特法,我也曾强调过,有些人有一定的改变,但也有些人可能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吧。

放弃一切打算而安于现状是第三条。世间人一定认为安于现状是没有前途的,但此处所讲的是安于现在的所修之法而舍弃未来世间方面的打算,即便有也应该是对修习佛法的打算,其余别无他求。

断除世间六种欲妙藤蔓的厌离心,即看破世间妙欲的出离心也非常重要。这是修行人应具的第四个条件。

巴Ra瓦也如此自我告诫道:“具备顺缘之时修善行,不具之时自在而乞讨,何时具足随遇而安行,护情面者祈师慈悲摄。”

巴Ra瓦也说道:真正的修行人具备资具财产时应修习善法,如果不具足此等顺缘,可以随意自由自在地去乞讨。何时才能达到此等随遇而安的境界,非常满足,没有多余的希求心,护情面的我祈祷上师慈悲加持摄受我。巴Ra瓦尊者以自谦的语言说自己是护情面者,愿上师加持自己变成一个出色的修行人。

有些外相上修苦行的人不一定是如法修行人,实际上真正对世间无有耽执,在自相续中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生活的用品,有的时候直接享用,没有的时候就可以乞讨。噶当派弟子们求上师加持时也是寻求这种加持,不像有些修行人头痛时去祈求上师加持,本来老年人的六根渐衰,却也来祈求加持,即便佛陀亲临,你的六根也不可能恢复。

第九 休得随顺品释终

十 厌弃福报散乱

此生的福报散乱也应当放弃。他们所谓“增上福报”的说法,只会令散乱纷然呈现,所以千万不要欣喜若狂,应将这一切视为毒药而断然抛弃。

世间人喜欢评论某某人的福报如何如何,所谓福报很大的说法并不值得你欣喜若狂,福报大恰恰是一切即将衰损的前兆,当你具足名利、财富时,修行便将告终,如果是一个圣者上师,具足福报、眷属等并无过失,倘若是一个凡夫人,具足这些会令世间愚人羡慕不已,实际上一切都完了,这一点自己也许会有所觉察,也许不一定。

喀Ra瓦云:“名声乃魔之奉承,利养乃为束缚绳,福报乃善行违缘,莫视毒为良药矣!”

名声是缘于魔的扶持,除了圣者外的凡夫人就是如此,圣者与凡夫不能相提并论,有些菩萨为方便于弘法利生,所以具足名声也极其必要,但是一般的凡夫人,具足了名声便得意忘形、高高在上,但从此以后一切都完蛋了。

利养实际上是束缚的绳索,有些修行人去城市中得到丰足的利养,认为很成功,实际却是被束缚的绳索将你捆住。

所谓的福报极大实际上是行持佛法过程中的违缘。

噶当派的修行人奉劝你不要将毒药认为是良药,是极其危险的,这是喀Ra瓦尊者给我们的教言。

热比旺修尊者也云:“福报若奸诈老人,自心似愚蒙幼童,行事如游戏成败,莫耽实有嘉麻瓦!”

热比旺修尊者重宣此义道:“所谓福报是一个非常狡诈的老人,他有能力欺骗孩童,我们的心就如同非常愚痴的幼童一样,所以自心很容易被福报所转,如果老人告诉幼童说打架很好,幼童也不会有辨别取舍的能力,而将老人的话视为真理,就会被老人害得很可怜。福报虽是令人喜欢的尤物,可是修行人一旦具足福报,结果无法收拾。智悲光尊者说:“倘若具足了福报,法没有修成,魔已经修成了。”因此噶当派修行人早已对福报视若仇敌。

做任何世间琐事全部都是一场游戏,无论成败均无意义,所以就希望你勿要去耽执。

在印度帕单巴(单巴桑吉)尊者的众多弟子中,被誉为严饰的佼佼者——单巴根噶,曾在帕单巴前祈求获得五种悉地:

单巴桑吉的一个大弟子叫做单巴根噶,他祈求五种悉地,在上师面前求得的加持与我们是不相同的,许多人请求加持自己财源滚滚或者是生一个可爱的宝宝,加持有许多川流不息的客户……这些都是世间人所求的加持,特别可怜,但是噶当派所求的加持却大相径庭:

“请加持我成为没有故乡没有家室的人;

因为这是痛苦的来源,世间人所求却截然相反,都是家庭平安、美满等等。

请加持我成为没有啖食没有嚼食的人;

请加持我成为没有挚友没有怙主的人;

但许多人不是这样,而是请求加持自己亲朋成群,各方面都需要成功。

请加持我成为人们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人;

很多人不是这样的,如果不能与别人联系会很痛苦,一定要对我倍加重视才好,噶当派修行人却不这样认为。

请加持我不要生起芝麻许的福报。”

此处的福报并不是成佛的福德资粮,而是世间的福德、名声。

我们也应该这样发愿,这五种加持极为殊胜。

之后,就小心谨慎地开始了艰难的苦行,经过刻苦不倦的观修,获得了殊妙的禅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