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开启修心门扉33

第三十三课

昨天我们讲了如果用菩提心摄持,享用财物也是开许的。

杰钦波尊者云:“我们若能像仲敦巴格西那样念诵他时常复述的舍弃今生的偈颂,至少也能仅仅以词句的方式来对治,从而断除世间八法。”

我们在第一品中讲过仲敦巴格西,可能大家对他有印象,尊者把陈旧的上衣脱下来,袖子搭在两肩,有时候从柏树丛里出来,念诵《亲友书》中断除世间八法的偈颂,有时候他还念诵“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

这里的意思是单单我们以这样的词句对治烦恼也是很难得,现在的人整天为求名求利奔波,我们不是求财富者,而是求解脱者,不要被名闻利养束缚。

所以这位格西特别希望像仲敦巴那样,格西讲:我们不要说心里时常能对治,即使心里不能对治,经常用仲敦巴的偈颂检点自己、要求自己、衡量自己是多么好!通过这种方式来断除世间八法。

在座的修行人心里面都想变成真正的好修行人,但确实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烦恼非常深重,自己不能自主,有这样的情况。尤其是看了噶当派的法门以后,更体现出很多修行人的不如法行为,真正希求解脱的人有多少?被名闻利养所束缚的人又占多少?所以,自己是真正的修行人还是相似的修行人,究竟包括在哪一类人当中,自己应该观察。

宗喀巴大师也云:“以此善行为例而获致,三时所属自他之善根,但愿一切生生世世中,若与胜妙菩提相违逆,追逐向往之利及名声,眷属利养威望等乐因,祈愿刹那亦不得成熟,一切唯成无上菩提因。

宗喀巴大师教导我们发愿回向的方法,应该怎么样发愿,怎么样回向呢?

比如说我们造了转绕经堂、转绕坛城或者闻思修行、讲经说法等等善行,三时中自他所做的一切善根都应该发愿和回向,以三时所摄的一切善根,但愿我生生世世中与获得菩提果相违的追求名闻利养之心刹那也不要成熟。如转绕坛城后回向: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善根回向无量众生,愿此善根在我生生世世中不要成为名闻利养之因。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也说过,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在日记中也提到了,他们想获得成就,哪怕在咒骂别人的时候都说:“愿你财富圆满,愿你名声很多,愿你威望很大……”以此来诅咒。我们骂人的时候说的却是“愿你家破人亡,愿你一切毁坏。”所以现在希求名闻利养的修行人真的不是如法的修行人,希求名闻利养作为凡夫人来讲很难断除,但名闻利养是与菩提相违的,我们很多人发愿发不来,回向也回向不来。

我和慈诚罗珠堪布有同感——有能力的时候应该去对一些老乡说说,最少让他们修持善法的时候首先发一个菩提心,最后回向的时候不要回向短暂今生的发财、获得名声、身体健康、家庭祥和等,这是非常短暂、鼠目寸光的行为。尤其我们是依止大善知识的佛教徒,作什么善根肯定会回向的,我们见到佛像、佛塔或者朝拜神山时,善根肯定要回向、发愿。

藏人认为朝拜拉萨的觉沃是一生中的重大事情,但是他们历尽艰辛,风尘仆仆到了那里以后,发愿说:请觉沃尊者加持我,让我早一点返回家乡。这样还不如不来,你千里迢迢到了那里,目的是什么?应该发善愿。的确以前不像现在一样交通方便,要徒步很久,路上的疲劳艰辛和食物的贫乏,到了那里时可能又想家,实在不愿意再长久驻留。在他们的心目中,觉沃可以赐予一切悉地,所以在他面前发愿,愿拉萨觉沃一定要加持自己很快返回,这样不好。

以前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中也有类似的公案:在古代,一个专门用机器来织布的人亲自见到了天尊,帝释天问他需要什么样的悉地,他说:“我只要身体的前面也可以织布,身体后面也可以织布的要求,你能否赐予我这种悉地。”他认为织布对他来说是所有工作中最重要的,因为他要做很多的布,但是他只有身体的前面可以织布,背后却不能,所以他希求这样的悉地。

因此,不难看出有些人回向不来,发愿也发不来。宗喀巴大师的发愿文大家应该牢记。

应该发愿生生世世不要现前与菩提果相违的名闻利养,祈愿刹那也不成熟,我们发什么愿肯定会如是成熟的,因此,发愿时,祈愿刹那也不要成熟与菩提果相违的名闻利养。所做的一切善根成为菩提的因,这是我们应该回向的。所以这次我们听《开启修心门扉》很有必要,很多人听了以后遇到上师、佛像、佛殿的时候肯定会发愿的。

我曾经也说过,法王的法体还在时,你们好好发愿,这种时候发一刹那的善愿都成为菩提之因,如果你当时发不究竟的愿就没有多大意义。譬如现在汉地寺院中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发的愿特别可笑,他们点一支香问讯三遍,如果你悄悄地在他旁边听,会听到:我的生意搞得好一点,愿我能得到一个孩子,愿我……除此之外,为来世的愿根本没有,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只承认今世,不承认来世。

我们作为修行人跟普通在家人不相同,应该发好愿,而且这样发愿的方法,以后有机会的时候要给一些不懂佛理的人讲一讲。比如你身边来了一个居士,这个居士想学佛法但却不知从何入手,你就可以将这个教证讲给他听,要他好好地发愿,只求平安不是究竟的愿。这样你对这个居士已经转了F轮,你已经在度化他。他死的时候,你念颇瓦也不一定能超度他,但是他在世的时候,以后不管到哪里都发这个愿的话,实际上你已经超度了他。

纵然无乐百般苦相逼,稍顷忆念世间之圆满,则如进入炽燃铁室中,芝麻许之渴慕亦不生。”

纵然没有一点安乐,有百般的痛苦所逼迫,我们稍许意念世间的圆满,但世间的圆满没有一点欣乐处,只有百般的痛苦所逼迫。世间上任何一个圆满都是如此,如果我们在发愿的过程中想得到世间圆满的话,那么就与进入了燃烧的铁室没有差别。所以应发愿言:愿我生生世世中,千万不要产生芝麻许希求世间福报和世间圆满的愿望;利益众生和成就佛果的念头,愿在我的相续中一定要产生。这样来发愿。

我们就应当这样发愿做一名对快乐绝不贪求,对痛苦却甘愿领受的修行人。

我们衡量自己能否做到,如果能做到,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有些人可能依止上师很多年了,但是依止很多年上师的人,对于我们今天所讲的七、八行的内容,可能很多人到目前为止还不懂,已经皈依很多年的人,发愿的时候是不是也发错了?

最近益西彭措堪布也给你们宣讲《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的愿广大无边,现在我们真正能成熟这样华严无可言说的愿有点困难,但是发愿弘法利生、自相续中不被自私自利的贪执所束缚,作为初学的修行人来讲也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但愿每一个修行人都变成不贪求自私自利、为了众生和佛果,所有的痛苦也心甘情愿承受的修行人。

《因缘品》云:“恒时贪图乐,俱往欢喜行,为爱召唤众,如兔趋网罟。”

《因缘品》中这样说:众生喜贪求世间的安乐,前往令自欢喜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由十二缘起中的“爱”来召唤的,被爱召唤的众生就像兔子趋向网罟中一样,是不可能逃脱出来的。同样的道理,贪求今生的安乐和今生欢喜行的人全部被爱束缚,始终从轮回中不能解脱。

克怎巴云:“若未究竟舍离贪欲念,此生琐事则如水波纹,一波方平诸浪又兴起,身口之行寡少非理乎?”

克怎巴说:如果我们没有究竟地舍弃、完全地舍离贪欲的念头,那么今生的琐事就像水的波纹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身口的行为少一点难道不好吗?

有些修行人真的是这样,今生的贪执没有断掉,分别念特别重,在这里搞一个生意好一点,在那里修一个房子好一点,自己的分别念始终不能平息,所以我们身口的行为稍微少一点,看破今世难道不是很好吗?难道不能这样做吗?

萨迦班智达也云:“心思繁杂则令散乱众,事务接踵而至恒忙碌,诸等皆需渐次受诱惑,如此虚耗人生可知晓?”

萨迦班智达也说:心思烦乱的人,散乱也随之多如牛毛。

有些人内心不能平静,非常复杂,今天想一个,明天想一个。看得出来,有些发心的人,今天想好好地发心,明天想好好地闻思,后天想好好地离开,大后天又想一个,每天的分别念都此起彼伏地一个接着一个。有一点智慧的人产生了分别念,在行为上不一定表现出来。但是没有智慧的人,今天说:“我想好好地闻思,上师您老人家一定要让我留下来。”这些人眼泪也流得出来,我想这个人可能真的是要好好闻思修行,好,让他留下来。明天呢,“上师你不要生气,我想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修行。”到了后天,“这个寂静的地方也不太好,我好好地发心。”“哎不行,发心还是很困难的,我还是到汉地去疗养一下,等有一点钱的时候再回来。”

所以有些寻思分别念非常多的人不稳固。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希望你们不要把不稳固的人带到城市里去,对稳固的人无论怎样旁敲侧击地要他到城市里面去疗养,怎么样神乎其神地夸耀那里吃穿的待遇,他也不一定去,他有他的见解,有一百个人求也不一定听从。对于不稳固的人,你说我们那里跟天界的尊胜宫没有什么差别,吃穿住用行的一切受用全部具足,可能有些“大德”马上心驰神往,装病下去,会这样的,所以稳固很重要。

如果心散乱,琐事也接踵而至,非常的忙碌。觉得这个也需要,那个也需要。希望闻思班的着重闻思,加行班的着重修加行,为什么叫着重呢?比如说修加行的人心思纷呈,认为闻思好一点,闻思也抓不住什么,又认为实修好一点,两三天中闭着眼睛,这种人的心思很烦乱,一事无成。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从始至终做圆满,如果没有选择闻思修行,而是要好好发心,那么就一心一意地为僧众做事,这也并不是没有利益,如果这个也要做,那个也要做,就如同黑熊摘玉米,结果一无所获。(传法的时候不要用转经轮)

这样虚耗人身难道不知道吗?心稳下来,该做什么就安住于当下,过了一年以后再说吧。

一年中把五部大论全部背完,加行全部修完,三百万阿弥陀佛全部要念完是不现实的,其实你努力做一件事情,你得人身就是有意义的。比如说你把其他事情全部放下,但是五十万加行修得非常圆满就已经可以了。不然心思特别重,这个也做,那个也做,这个也需要,那个也需要。就像有些贪心特别重的人看到美味的时候,嘴都忙不过来,想吃这个,想吃那个,眼睛一直转,但是嘴巴只有一个,实在没办法,实在不行,那往鼻孔里面装一点好吃的东西吧。

巴也一再规劝后人:“以风席卷此生乐,实修担待诸痛苦,苦行抛却己身命。”

基巴尊者规劝我们说: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以修行的风卷起今生的安乐,不要希求今生。如果真正要实修就一定要担当起痛苦,否则实修是不可能成功的。苦行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不顾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需要有这样苦行的精神,光是稍微冷一点、稍微痛一点、稍微苦一点就放弃修行的人,恐怕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师云:“轮回当中本来没有快乐,我们现在自以为是快乐的,享受美味佳肴的所谓快乐等等,只不过是将息灭饥渴之苦命名为快乐而已。

宗大师说:我们认为有吃有穿是多么快乐,人们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如若详加分析便露端倪,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一切诸行为痛苦的道理,在《中观宝鬘论》和《中观四百论》中讲得非常清楚。

为什么是这样呢?众所周知,如果一直让饥饿的痛苦持续,这种痛苦就会越发增盛。同理,如果一直持续不断地享受美味佳肴,则不但不会感到快乐,反而会痛苦不堪。这就充分地说明,在一开始就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快乐,本来一切都是痛苦的因。

我们为什么说一切都是痛苦呢?任何事情始终持续下去都会越来越痛苦。这段话的道理,可能宗大师在中观讲义里面说过。我们认为没有吃饱的时候是痛苦,吃饱以后就觉得特别快乐,但是你吃了一碗以后,再吃一碗就越来越痛苦了,肚子痛了。如果特别想吃,就会幻想如果自己还有一个肚子多好,但是实在没办法,很可惜装不下,吃得越多最后越痛苦。如果真正存在快乐,一直延续吃下去,吃得越多应该越快乐,但并不是这样的,这充分说明了本质上没有一个快乐,本来一切都是痛苦的因。

尤其是一切皆苦的道理,《中观四百论》真的讲得非常细致,原来我讲的时候也收获较大,但现在有些忘了。

享受美味佳肴,虽然可以平息饥饿的痛苦,但用餐的痛苦也就开始长出了苗头。我们却想当然地将这些诩为快乐。

我们吃饭的时候,饥饿的痛苦稍微平息,我们觉得非常快乐。尤其是大海边的人为他们的饮食而造作恶业,现在想起来,尤其中国,鸡、鸭、鹅天天都在杀,在哪一个新闻中播出来,都非常可怜。有时候看人类狰狞的面目特别恐怖,为什么这样讲呢,害怕它们身上的疾病传染自己,然后把所有的众生杀掉,其实你不吃它们就得不了这些病。前一段时间北京也暴死37个人,我想是不是杀众生的业力很快显现出来了,是不是现世现报的业力已经成熟了。所以,如果存在真正的快乐固然很好,但是在名言中轮回的本性不是快乐。

由此可以推断,轮回中的一切快乐,本来都是痛苦的本性,只不过被我们冠以‘快乐’的美名而已,我们却因此而对安立的快乐百般贪执,于其相反的违品恨之入骨。因为对彼等过患不了知,而愚痴地积业,从而流转轮回。

所以,我们应当生起这样的意念:谁会留恋这些轮回的所谓安乐呢?!”

谁会希求轮回的安乐?我们整天寻求轮回的安乐实际上是一个痴心妄想,是愚痴之举,因此,我们从此以后不会希求世间的安乐,自然会希求出世间的安乐。轮回的痛苦一旦出现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也不会特别在意,为什么呢?轮回的本性本来都是这样。轮回中不管出现何等状况,只不过是现前本来痛苦的本性而已。比如有些境界好一点的人,身体经常生病,他也不是特别痛苦,轮回的本性本就如此,没有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不会因痛苦而努力寻求解脱之法。大家在这方面应该有深刻的体会。

〖第十三 切莫贪欢逐乐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