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开启修心门扉34

第三十四课

十四 修习苦为助伴

《开启修心门扉》共有十九个问题,现在讲第十四个问题——修习苦为助伴。

我们在身体或者心理上所遭受的痛苦,应该把它作为修行的助伴、顺缘,不要把它当作修行的违缘。我们以前也讲过,世间人和修行人在很多地方是不同的,世间人中,无论是上至皇宫里的大国王还是下至乞丐的世间人都愿意得安乐,不愿意受苦,受苦的时候,根本不会把苦转为道用。但是修行人不相同,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里面的痛苦,可以全部转为修行的道用,所以噶当派的大德在这方面强调得非常多。

我们去年学习了《窍诀宝藏论》,其中的教言希望大家不要忘,因为这些教言在我们的修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不要单单依靠实修,放弃所有的理论,一方面一直耽执理论不管修行,两者都不好,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世间人也经常这样讲。

昨天有一个人说:“我不想修加行,我就想好好地坐禅。”我对他说:“你考试一下,如果你打坐考得及格,我肯定愿意开许。你是怎么样打坐的,在哪一个上师面前得了打坐的传承,你现在是怎么样坐、怎么样观想的。”我问他的时候,他也张口结舌,但仍坚持说:“反正我打坐,我就不想修加行,修加行累得很,修加行浪费时间。”他可能没有佛教的基础,而且真正佛经里面讲的有功德的事情我们把它忽略了,不认为它是有功德的。本来五十万加行,每一项都有那么大的功德,但是都觉得好像多余的事一样,这就是我们欠缺智慧的缘故。所以不懂理论之人的实修还是存在问题的,我也许是受上师如意宝的影响,对没有一点理论的实修有怀疑,不敢说不好,也许有个别的人会修得很好,但是一定要观察。

仅仅不贪执快乐还不够,我们还应当将痛苦视为助伴,像依靠良药一般依止痛苦。

前面已经讲了,不贪执世间的快乐,只是安坐也不行,在我们的身上肯定还会遇到很多的痛苦。我们还应将痛苦视为修行中的助伴,像依靠良药一般依止痛苦。可能很多人都不会,世间人更不会,我们修行人应求上师三宝加持,“千万不要让我在修行中遇到什么痛苦,我的身体千万不要生病呀,我的生活一定要遇到顺缘,千万不要遇到违缘。”很多人是这样讲的,但其实这不是修行人的行为。

博朵瓦尊者所讲的一些寓言,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仲敦巴尊者的出生地罗当巴,包括阿

巴、耶

耶巴以及东Ra瓦三地,在阿

巴有一个人名叫芒赞。

博朵瓦尊者给我们讲了一则寓言,是关于芒赞的一个人。

一天,他的妻子试探性地问他:‘你是愿意连续三年以粥维生,其后永享美味。还是愿意连续三年享用美味,之后永远喝粥呢?’

他的妻子也不一定有把握让他一生中享受美味,但她故意试探丈夫说:你三年中什么都不舍得吃,光喝一点汤,我们把财物全部积累起来,而后永远都享用美味佳肴好,还是把我们现有的东西全部吃光,以后没有粮食,只喝一点粥,你到底选择哪一个?

她的丈夫还是很有智慧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当然是选择喝粥三年了!这样我就可以积攒满满一桶无量光、启明星以及狮臂等各种各样的松耳石。’

他说:我肯定选择三年中喝汤,将财富积累起来,以后我肯定就变得特别富裕了,他可能认为妻子真的有这方面的把握。汉族人也是这样的,一般都执著于房子或者衣服,藏族人有财产就全部买成松耳石或琥珀、珊瑚等等。

这个人还是有智慧的,他先苦行,以后永远享受,以后变成富翁的时候,肯定有一桶无量光和启明星,还有狮臂松耳石等等。无量光、启明星、狮臂都是松耳石的不同名字,松耳石是有很多类别的,尤其是搞生意的人都会懂得。以前是这样的,特别富裕的家里有成桶松耳石,藏地习惯上也有这种说法。他想在三年中苦行,以后享用美味佳肴,同时家里很富裕,最好的松耳石肯定会有一桶两桶的。他当时说了这些话。

所以说很多汉地禅宗的大德也是将世间的语言用作禅语开悟。噶当派的大德们,他们的语言很一般,从一家人的对话中看不出什么,但是要真正结合到修行上面。作为修行人不管是发愿还是做任何事情,不应该只看眼前,为眼前短暂的快乐也可能舍弃了永远的大乐,如果我们舍弃了眼前的安乐,以后就会享受永远的快乐,有很大的差别。

昨天讲发愿的时候我也再三地讲了,希望大家将昨天讲的宗喀巴大师的话刻骨铭心地记下来。可能我们在座的人也修行很多年了,但是你每一次遇到上师、遇到三宝所依的时候,这样发过愿没有,这样回向过没有。

很多人都不懂佛法,行为不如法,表面上看来做了很多行善的事情,但实际上对自他都没有很大的利益。如果对佛法特别精通,表面上做得不一定很多,但实际上功德很大,对众生的利益也相当大,所以用自己的智慧来选择和分析极为重要。

(世间的人为了长远的享乐尚且甘愿承受暂时的痛苦,)同样,我们为了修法就更应该卧薪尝胆、与苦相伴了。

世间人为了长远的打算尚且愿意这样,我们作为希求解脱的大乘修行人,更应该卧薪尝胆。所谓卧薪尝胆是以越王勾践的故事来讲的,他卧在柴薪上享用苦胆,非常苦行,但是最后也获得快乐的一种比喻。

修行人若不接受痛苦的挑战,就不能调服自心,就会贪得无厌,永不满足。

我们修行人有时候苦一点好,不要在生活上要求特别高,而且该发展的地方不发展,不该发展的地方反而发展起来了。现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方向就是从经济方面发展,并不是从智慧方面发展,修行人如果也在经济方面去发展、去享受、去追求,我们的所谓道心就彻底败坏了,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道心很重要,其他的世间财富不值得追求,如果追求,我们干脆不出家,住在城市里面,这方面的对境特别多。

虽然我自己不是很好的修行人,我原来也讲过,但是修行人的方向我们应该知道,依靠高僧大德的论典来衡量的时候清晰了然,因此,如果我们没有受苦,生活过得特别快乐的话,那么这些人不一定把握好自己,不一定有正知正念,慢慢贪得无厌,最后就变成非常可怜的修行人了。

(世间的人也明白,)如果认为氆氇只需经过洗濯、揉搓、敲打已能滴水不漏的话,这样做出来的氆氇就不够结实。

世间人做氆氇的时候,先洗,然后一直搓,还要用棍棒敲打,这样就滴水不漏,有些人认为这样做氆氇的质量已经很好了,但实际上它的质量还没有达到标准,那么他的质量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

只有通过两人分别从两个方向抓住氆氇,用力将对方往自己的方向拽拉,才能做出质地精良、经久耐磨的上等氆氇。

只有两个人分别从两个方向使劲拉,最后才会特别结实。

氆氇是这样的,还有羊毛做的一种羊毛垫子也是这样。

同样,修法之时,若没有瞻前顾后、踌躇不决,而是勇往直前,就能稳操胜券。

我们修行的时候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和境界呢?没有“我这样出家可能工作上不行,单位上不行,家里不行”等等的瞻前顾后,也没有犹豫不决、前思后想。只要勇往直前,最后达到稳操胜券,就是说最后已经获得了全面的、稳妥的胜利。作为修行人不要考虑很多,如果考虑很多就已经随顺世间了,因为世间百分之百的人都反对你的行为,在他们的同意和他们的认可下,我们要修行成功,这是不可能的,高僧大德们也实在做不到,他们没有听国王的话,没有听父母的话,没有听妻子儿女的话,最后前往殊胜的静地,而且获得成就。

拥有不计其数的锋矛利剑并不能称之为英雄,若能赤手空拳地战胜敌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勇士。

如果自己身上拥有非常多的锋矛利剑,因为有很多兵器的缘故不一定叫真正的英雄。手上什么武器都没有,赤手空拳,但是却真正已经战胜敌人的话,那么我们称他为当之无愧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沉溺在世间中修行,不叫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抛弃世间能修行,这叫做真正的勇士。

所以,我们应当慷慨无畏地宣言:‘别人不能做到的我必须做到!’

世间人的家庭也不会舍弃,看破今世也不会做到,很多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我作为修行大乘的人来讲一定做得到,有这样一种英勇无畏的雄心壮志非常重要。

这样让自心依于贫穷,安于贫困直至死亡,(由于自己的尸体弃置荒野、无人认领,)几天以后,饿狗就会前来舔食自己的脚,儿童就会用棍棒抽打自己的头。

前面我们讲的噶当派四依:心依于贫穷,不是上半生刚来学院的时候像我一样苦行,但是越来越老,越被财富各方面困扰,最后死的时候处理财产都处理不完,这不叫真正的修行人。最后直至死亡,尸体被抛在荒野,没有人管,首先被狗吃,最后放牦牛的小孩也看见,就用石头和棍棒来打他的头。

我们应当有这样破釜沉舟、万死不辞的雄心壮志。

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有这样破釜沉舟、万死不辞的雄心壮志。破釜沉舟也是世间语,噶当派的教言并不是这成语里面的内容,只是意思上相近而已,有些汉语中的成语牵涉到很多故事。

破釜沉舟,以前我们的汉语老师特别喜欢讲,他每一堂课都讲破釜沉舟,有时候他自己可能忘了,过了几堂课以后又开始讲这个成语。说是在三国时有非常了不起的士卒,他们把船和锅扔到海里面,打算不战胜就不回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因为他们的船已经毁掉,沉在海底了,他们烧茶做饭的锅也已经破损,没有了退路。我们很多修行人也是这样,家里的房子也卖了,家里的人也不管了,跟破釜沉舟没有什么差别,想回去也没有回去的余地。这也可以说是万死不辞,一万次死在杀场上也不推辞。所以,我们修行人应该首先下这样的决心,尤其是修行人应将心放在修行上,有没有这个勇气值得注意。

总之,若想不再流转于轮回,尤其是恶趣以及无间地狱中,就必须有敢于喝下别人不喝的洗碗残汤,穿上被人当成坐垫的破衣烂衫的勇气。”

作为修行人真正要想不堕恶趣,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别人不喝的残汤我要去喝,别人不能穿的放在尸陀林或者当坐垫用的衣服我还是做自己修行的衣服来穿,这样想。

至尊宗喀巴大师云:“世间圆满皆欺惑,唯一利者即胜法,与法相遇仅一次,故当思维彼等义。”

宗喀巴大师是这样讲的:世间的圆满都没有任何意义,比如说感情、财产、名声等等从究竟实相的角度讲全部是欺惑你的,唯一不会欺惑、有利益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法,乃至生生世世对每一个众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当我们遇到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思维佛法的意义,不要放弃,不要以分别念作为主导自己者,随波逐流是不合理的。

这里的很多修行人真的很不错,不知道一生能不能圆满究竟,如果能究竟就没有白活一趟。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一定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到底给我们开示了什么样的真理,这样的真理才真正是妙药,一定会治愈我们每一个众生心里的烦恼疾病。

夏沃瓦格西的一席话可谓字字千金:“如果上午没有呆在床榻之上(厉行对治),下午内心就会被狡诈之念所占据。

夏沃瓦格西的话很重要,噶当派大德特别重视:比如说上午没有呆在床上,东奔西跑,或者出门坐车前往东方或者西方,他的心肯定已被狡诈之念所占据。

因此,所有的青年人在身心强壮有力、朝气蓬勃的时候,对治的力量也坚不可摧,此时若与烦恼交战,必将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我们学佛应该在自己很年轻、尚未衰老的时候,朝气蓬勃或者强壮有力的时候还是很好,当时你的智慧很不错,你有判断能力、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如果你真是到了老态龙钟的时候去学,就会迷迷糊糊。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也是这样说:“我现在太老了,一定要让我参加闻思班。”闻思班可能不如念佛号好,现在你的智力已经衰退,可能要想背诵真的有点困难。如果年轻时与烦恼交战,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若此时不行对治,)等到胸膛已经布满皱纹的垂暮之年,应当虚弱衰老的烦恼仍生机勃勃,不应衰老的对治反而老态龙钟、力不从心。

等到垂暮之年,烦恼却还是朝气蓬勃,该老的烦恼没有老,不管是贪心、嗔心都跟年轻人没有差别,但是不该老的对治,比如说无我的智慧、出离心、菩提心、不净观反而老了,什么都观不了,一观想对治就迷迷糊糊,老年人有这种过失。

所以老年实修的人一定要注意,讲法的时候也听不到什么,说各种坏话、互相吵架的时候你还是很厉害,骂人时候的声音特别高,背诵的时候什么都不行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念不准。有时候该批评老年人,让他好好穿衣服,说了三遍、五遍、六遍还是糊里糊涂的。

就会做出各种有失妥当的言行举止,给他人留下的都是极坏的印象。”

做出不妥当的言行举止,在人们面前留下了极坏的印象,老年人不要讲是非,你们老年人没有什么事就把是非传来传去,背诵肯定你们没有能力,但是你还是好好地坐在家里念阿弥陀佛,出门时看年轻人的裙子、披单是怎么用的,你也应该这样。我在路上碰到他们的时候都跟一些老年人(男众中有,女众当中也有,)说过,你看你像什么呀!说了三四次还不行,应该老的没有老,不该老的可能老了,所以还是注意。

在这里跟老菩萨说一些老大德们的教言。

世尊云:“忍者有三:安受苦忍、耐怨害忍以及谛察法忍。”在其他的经典论著中,宣讲安忍的篇幅,也可谓卷帙浩繁。

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