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胜道宝鬘论05

《胜道宝鬘论》传讲(5)

白檀,这是白色的檀香木。今天没有网,网络上的人没办法看,我们现场的人可以看到。哇,好好看(众笑)。听是应该听得到它们的声音(上师搓搓白檀念珠)。

今天没有网,明天也许有、也许没有,不知道。不管怎么样,明天晚上继续讲《胜道宝鬘论》,也许是让我们把《胜道宝鬘论》讲完。(上师笑)虽然想早一点讲《维摩诘经》,但是没办法,看情况吧。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冈波巴尊者的《胜道宝鬘论》。这本论典实际上是窍诀性的,文字上应该也没有什么不懂的。刚开始可能很多人都在想“哇,这是什么样的法呀?”但听了以后有些人可能觉得太简单了。文字、理论上,非常简单;但实际上,修行起来其实是不简单的。它相当于一面镜子,可以反观我们自心,依靠它,很多很多的修行人确实改变很大。所以,也许你们有智慧的人字面上没有什么不懂的,但我希望你们听完课下来过后也要阅读,慢慢慢慢地思维,那个时候也许觉得比较难。

不管怎么样,我自己认为这部论典很有加持力。希望我们很多修行人,尤其是特别爱修行的,就像《大圆满前行》一样,你今年读一遍,明年读一遍,每读一遍也许你都有一些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加持,或者说会得到前所未有的一些觉受和证悟。所以对于这种窍诀性的法门,不应该是看小说一样,看一遍就可以了;或者是看世间的一些影片,看过之后从此就不用看了。这些窍诀书,我们反反复复看的话,实际上会对自己的相续越来越有帮助。

如果是对佛法没有什么信心、对修行没有什么兴趣的人,那可能觉得我们每天讲到的十个问题并不是很重要;如果是特别重视修行的人,也许你修行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已经解决了;也许你很长时间搞不明白的,或者是不能超越的有些问题,在这里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可能大多数人对窍诀书不太熟悉。刚开始不知道我讲什么法,可能有点兴趣,然后慢慢慢慢就……因为觉得“这个很简单,我明白”,实际上我们很多人确实不是很明白的。有一部分人可能觉得跟其他一些经论有点不同,不是那么难懂;但也有一部分人觉得这个是很难得的,比其他所谓的密法、所谓的中观更重要,在实际修行当中更贴切,能联系到我们的生活中。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我们今天就继续讲不能舍弃的十一种法。

第一个:“不要舍弃利他根本的悲心。”(这个有些版本中有,有些藏文的版里面没有。)我们大乘佛教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利他。利他的根本呢?就是慈悲心。如果慈悲心没有的话,这个人可能说不上什么利他,会非常自私。

前段时间我跟大家也提到,现在全世界的很多人越来越自私,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可能很多是受了西方自我主义的教育,受了自我中心这样一种理念的灌输,所以很多人把“我”放在第一。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先把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也未尝不可,但最根本的,如果没有利他心的话,那大乘佛教的味道就没有了。

所以这里说“不能舍弃”,我们不能舍弃什么呢?就是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慈悲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慈悲心比我们对佛的信心,比证悟一些比较高的境界还重要。

以前藏传佛教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大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叫竹巴衮列,他说过:“与其观修佛陀的殊胜,不如观修六道众生苦痛来得殊胜。”我们观佛陀的殊胜就是对他起信心,这个观修很重要;但是与观众生的痛苦而生悲心相比较,修悲心更殊胜。所以月称论师也说过“故我先赞大悲心”,他在讲《入中论》的时候,前面没有顶礼诸佛菩萨,也没有顶礼其他的世间天尊,他先顶礼的就是我们相续当中的大悲心。因此大悲心是我们不能舍弃的。

大悲心实际上可以通过修行在自相续当中生起来。我们最近也要求大家课前课后观修十分钟左右,如果观佛陀、观其他的一些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实在不会修的话,我们就可以修悲心。这个世界当中有这么多的众生在感受痛苦,尤其是我们有时候看新闻,真的对修大悲心非常非常有用。我并不是要求你们天天看新闻——有些人可能就会去散乱了……真的在新闻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包括哪里发生车祸、发生地震等等,凡是人世间人和动物的各种各样生老病死的惨剧,在这个悲惨的世界里反映得非常清楚。

有时候人们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比如现在一些美食广告听起来很好,但实际上里面的有些内容是很残忍的。以前看过有些美食广告当中说:我们这个食物非常非常新鲜,这个肉非常非常好吃。那个猪肠怎么新鲜呢?它是刚刚杀完以后拿出来的还在跳动,它上面的一些感受还没有消失……然后人们就开始吃。包括海边的很多海鲜、螃蟹,都是这种情况,他们觉得:“哇,越新鲜越有味道、越有营养。”这个世界真的是非常可怕的!把这些众生的生命当成我们的饮食,为了我们一时的口欲和一时的美味,别的众生就要付出这么珍贵的生命!

所以有时候人世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悲惨的世界,我们人类有时候与所谓很可怕的魔鬼比较起来,也许我们更凶狠。这方面我们也可以观修,观修世间当中有这么多可怜的众生。有时候看到一些病人、看到一些穷人,看到各种各样一些可怜众生的时候,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你可以把自己当作那个众生,按它的处境来观修。

其实观修大悲心并不是很困难的。我们有些道友说:“我不知道到底修什么呀,我一直闭着眼睛修不出什么,什么都没有。”没有也可以,那你就观空性,观空性的功德也非常大。观大悲心其实也没有什么不会的,按照《前行备忘录》里面讲的四无量心的修行方法也可以;或者你就经常想,我们这个世间当中有很多可怜的众生……因为所谓的悲心就是缘可怜的众生,要让他们获得解脱,这种心时时都观修。并不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观修一会儿,而是自己经常要观修。

其实观修悲心不像证悟空性那么难,我们看到任何众生的时候自然而然都可以想起来。我有时候看到一个人穿着特别漂亮的时候,就会想:众生好可怜啊,她自己认为非常漂亮,但实际上都是无常的,再过几年她就老了;或者再过一年她的衣服就……其实她的内心很痛苦……不要说对可怜的众生,就是对不可怜的众生观悲心也并不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闻思的时候经常要学会观修悲心,那大乘佛法的根本就很容易在我们自相续当中生起来。

包括法师们自己也要经常修,给别人讲的时候这方面也要经常提。否则光是理论上讲得特别特别好,实际上一点都没有修持的话……就像现在大学里面所谓的一些讲师,夸夸其谈,讲得特别好,但实际上自己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过、修行过。我们有时候在这里选堪布、堪姆、法师的时候,好像就是“这个人成绩好,这个人讲得好,这个人背得好,这个人辩论得不错……”其实这些只是某种意义上的一个标准。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真正有无伪的悲心——以前可能是有伪的悲心,然后慢慢变成真正的悲心,这对大乘佛教的善知识来讲是很重要的。

这里讲到不要舍弃利他根本的悲心,如果舍弃了的话,那大乘佛教的根本就没有了。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希望我们道友们也不要舍弃悲心。

我前面也提过,有些人真的相续当中好像悲心不是特别好,明明有能力帮助别人,但就不去帮。不去帮助也不要紧,明明是对别人有害的,你却去做。这样的话不说什么大乘佛教,连小乘佛教也要修沙门四法,沙门四法的内容在座的人也应该清楚。因此我们凡夫人与生俱来的,有一种善良的心,还有一部分与生俱来的比较恶的习气。这个恶的习气不是心的根本,“人之初,性本善”,不是真正的恶。而是我们有些人因为前世可能是在饿鬼、地狱里面,或者说是什么夜叉、罗刹,这样待的时间太久了,变成人的时候面目表情也不是特别的和蔼,说话、做事方面一下要改的话当然也有点困难,尤其人格要改的话更困难。

现在世界上有些人说,像亚洲个别国家的人要改成像日本人那样的话需要二三十年,也有这种说法,是不是真的我也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人的素质方面确实有差别,大乘佛教的素质更有差别。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要一点一滴地变好而不是变坏——“我在三年前是很慈悲的,学了大乘佛法以后我现在特别恶。”如果变成这样的话真的很可惜!反观自己的话也应该可以观察得到。

第二个:“不要舍弃本是心之自光的现相。”意思就是说现相不要舍弃,因为它就是心自己的光――自光。

按照中观自空见的一些道理,一切万法都是空的,但是它本有的一些自光、本有的一些现相并没有说到。而实际上第三转法轮的教义,从本体空性方面讲,实有的法一点都不成立;从自性光明的层面来讲,一切万法可以说是空乐无二、明空无二的,这两者无离无合,也就是说色就是空。我们看到的所有色法、一切万法本体是空性的。但仅仅“色即是空”就是万法的本性吗?不是。还有“空即是色”,其实空跟光明没有什么差别。

当然这个“空”也并不是单单的一个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刚开始六祖也认为是只是空性就对了,但后来在五祖面前听《金刚经》的时候,才知道是“何其自性,本无生灭”。那个时候知道本性实际上跟光明无二无别,应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自性实际上还存在一种光明。这种光明并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特别亮的、特别好看的、五彩缤纷的,不是这样的。所谓的光明、自光,就是说自现无欺而存在,这种法实际上将来我们成佛的时候,成所作智、大圆镜智等五种智慧的妙力自然而然依次显现的。

我们今天的这堂课讲得比较高深,也许比较喜欢听高法的人就生起欢喜心,即使没有修证也觉得“哇!好舒服啊,真的是这样,不舍弃光明、不舍弃烦恼……”自己虽然可能没有这方面的境界,但是口头上说得比较简单吧。

所以万事万物的这种现相我们不能否认、不能舍弃,不能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没有的,这样的单空实际上诽谤了诸法的自相,不能这么说。那应该说什么呢?应该说空和明是无二无别的。也就是说,自性光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我们的心其实也是光明的,万法光明的这种本色或者说是自色没有消失,应该这样承认。当然这个在一般的共同乘或者说显宗当中,基本上是没有特别明显地提及到。

因此说不要舍弃本来是心的自光的这些现相。帝洛巴尊者也说过,显现不会束缚我们,只有贪执才会束缚我们,所以让那若巴尊者要断除贪执。其实这些现相并不会束缚我们,眼耳鼻舌面前显现的任何一个法,它其实是光明的一个自现,它并不会让我们进入到轮回当中。但是如果我们对每一个现相,先去接受,接受之后进行执著的话,那执著会成为轮回的因。见而觉知不是束缚,这里遮破的是一切万法执著为实有的成实,《智慧品》当中所讲的一样。那么这就是这里的自相不要舍弃。

我们自性的这种心的光明,每一个人最好要认识。通过密法的修法也好,或者是我们将来讲的《维摩诘经》——其实有很多光明的部分,按照显宗的观点讲得比较清楚——那个时候也应该认识。我们不要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眼耳鼻舌身什么都没有——当然这对初学者来讲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有一个实有的执著,这个执著必须要破除。所以讲大圆满的时候也是先破除心房的实有执著,这个很重要。但是最究竟来讲,应该是光明的。

《定解宝灯论》里面讲到,大圆满、大中观的有些名词,就算一百年当中精进地去观察、修行,如果没有一定的前世因缘也不能通达。有些法确实比较难懂,包括中观和一些密法的道理。我们有些人认为——我是某个大学毕业的、我在国外某个学校读过多少多少、我是博士生、我是研究生、我是本科生、我是留学生、我是海归、我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没有前世的因缘……真的有时候是这样的。我看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学问非常不错的,电脑啊什么的就特别精通,像显神通似的一下就掌握了。有些是对工程方面非常精通,有些是对计算机,有些是对音乐、艺术这方面非常精通,但一讲起非常简单的一个中观名词——“我忘了”,有时候很惊讶的。我们每个人可能前世的习气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学大圆满和学中观的话,有些稍微接触一下,可能前世的各种因缘马上就苏醒过来了——这叫做是真正的“转世活佛”。(众笑)

所以心的自性光明不能舍弃,如果我们全都舍弃,一切都是空的话,有时候还是有一定困难。本师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教义,作为一个后学者,无论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哪怕是这样的一个修行当中,也有很甚深的道理。这些一定要明白!不然自称自己是佛教徒,自称是专门研究了多年的宗教博士,有时候基本的佛的教义都已经解释错了。而且经常引导别人,但是又不会很好地引导。虽然下面有很多的弟子、很多的学生,但是自己没有真正通达佛陀教义的话,那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

我们在座的各位也是,尤其是你们去藏地求学的话,一定要得到藏传佛教里面的精华、佛陀的究竟意趣。无论是在修行上、在理论上,应该去观察、去修行、去思维。最后自己已经获得的时候,那可以说是满载而归了,可以说一切都如愿以偿了。否则的话,哪怕在藏地呆了多少年,晒了多少次太阳,已经晒得黑黑的,经历了多少狂风暴雨,但回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得到,只请了两三个转经轮。转经轮虽然有功德、有加持,但我觉得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些更深的教义也要得到。

第三个:“不要舍弃本是心性游舞的分别念。”我们的分别念本来就是心的游舞。游舞,就是心的一种幻化。所谓的起心动念,贪嗔痴,所有这些分别念,实际上是我们本有的这个心性的一种表现,是它的一种幻化,它的一种游舞。

当然这个是比较高一点的认识。如果你没有认识到,光是口头上这样说,也许心情比较舒畅,但实际上不一定能通达。“分别念越多越好,没有事。我所有的分别念都是法身智慧。”——实际上在一般的凡夫人面前,分别念就是分别念,并不是心性的游舞。你产生嗔恨心、产生贪心的话,这叫做自相烦恼。就是真正的、一点都没有改变,这样的烦恼叫做自相烦恼。但是你如果依靠密法的窍诀,或者是中观的观察,最后真正认识了它,那分别念实际上跟心性光明智慧没有什么差别。

其实大海的波浪实际上就是大海,除此以外也没有别的。就像以前我们经常说的金洲大师的窍诀当中也有:一天产生多少个分别念,实际上也就是产生这么多的法身智慧。当然我们没有认识它的时候,它就是分别念;一旦真正认识了,那这个分别念的本性,除了光明心性智慧以外没有什么的。

我们以后在《维摩诘经》当中也会讲,所有我们的分别念当中最可怕的就是贪嗔痴慢疑;但贪嗔痴慢疑也可以抉择为五种智慧,或者抉择为光明智慧。真正的自相烦恼和分别念,在本体当中是一无所得,一点也得不到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讲一切都是心的游舞、一切都是心,这里的心也指的是智慧。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为自己的心,或者说是一切显现为自己心的游舞,这样的瑜伽士,这样的修行人面前,这些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还是不行的。

以前有一种说法,两个瑜伽士在一起煮一锅稀饭。一个瑜伽士想:“这个稀饭很好喝,我想全部喝掉。”然后他就说:“等净无二的瑜伽士是没有什么执著的。”然后他就朝锅里吐了一口口水,他想这样的话,对方可能会觉得很脏就不喝了。另外一个瑜伽士知道他的想法,就说:“对通达一切分别念无有自性的瑜伽士来讲是没有吝啬的。”然后把一大锅稀饭全部倒了(众笑)。他们两个人实际上都没有通达,为了一锅稀饭,说起来很大,什么分别念没有、什么等净无二,说得是很好的,但只是为了自己把粥全部喝掉而已。

实际上真正通达分别念是心性游舞这样的人,不管是禅宗的说法,还是我们密宗的说法,分别念都可以说是自己的心性。

第四个:“不要舍弃本是智慧之启示的烦恼。”本来呢,依靠烦恼能产生智慧,这是一般的显宗当中都不会说的,但实际上就是这样。《六祖坛经》里面讲的也是“烦恼即菩提”,《维摩诘经》里面也说“烦恼就是如来种子”。实际上烦恼如同种子,依靠它可以现前如来。表面上看贪嗔痴不可能产生如来,贪嗔痴不可能产生菩提,但是对认识它的人来讲,烦恼即是菩提。

以前汉地的《宗镜录》中引用《仁王经》中说的:“众生未成佛,菩提为烦恼;众生已成佛,烦恼为菩提。”众生没有成佛的时候,本来是菩提的,但是在他面前就是烦恼;如果众生获得了觉悟,那个时候烦恼马上变成了菩提。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是这样,所谓的“烦恼!烦恼!”是对很多不了知烦恼本性的人而言的;对了知烦恼的本体是真正非常清净的人而言,实际上烦恼并不实有存在。《圆觉经》里面也讲了:“一切烦恼,毕竟解脱。”实际上一切烦恼本质都是解脱的,就像我们密法里面讲的,毒蛇的身体打成疙瘩,是自然而然解开的;烦恼不需要用另外一种智慧来解开,根本不需要的。

因此,如果我们真正通达了所谓的烦恼就是菩提、烦恼就是智慧的道理,当我们产生烦恼的时候也不会那么的痛苦了。我们有些修行人特别苦恼:“唉,我今天又产生分别念、明天又产生分别念,烦恼很多。”如果我们稍微对心的本来面目有所认识,稍微对空性法门有所认识,稍微对心性光明有所认识的话,烦恼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可怕的。所以我们有时候也不要特别苦恼。当然,如果一点没有认识的话,说不苦恼也没有用的。

第五个:“不要舍弃能增上觉受证悟的欲妙。”就是不要舍弃欲妙。欲妙是什么呢?就是色声香味触,就是世间各种各样的外境。我们凡夫人非常非常喜欢的外在的欲妙,让我们不要舍弃;但光说不舍弃也不行的,你一定要认识它。意思就是说,外在所有的美色、音乐、美食这些,对心有所认识的人来讲,依靠它自然而然增长觉受,自然而然增长觉悟。这种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都没有任何困难。

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觉受或者觉悟,即使住在山里面,也许修行就越来越差了。以前有个禅师邀请永嘉禅师到他山里来修行,然后永嘉禅师给他写了一封信,内容比较长,说道:“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意思是就算在山里面,如果“道”忘了的话,寂静的山里也和喧闹的城市没有什么差别;反过来说,如果有“道”,即使住在红尘当中,实际上跟寂静的山里没有什么差别。后来好像雍正皇帝收集的一个论典里面,也引用了这一段偈言。雍正皇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君主,可能因为今世各种的因缘,他不能到山里面去;但如果在红尘当中、在他的皇宫里面,如果对“道”有所认识的话,即使住在那里实际上也是非常自性清净的。

因此我们现在有些在家人,如果你修行比较好一点,对世间五欲妙乐并不是特别贪执的话,即使你没有出家、没有去到寂静的山里面,你的修行并不是不能成功的。所以作为修行人,欲妙不舍弃的“道”有没有?也是有的。当然作为一些初学者,尽量地舍弃散乱的、容易让我们产生恶分别念的这些外境也是很好的,但如果实在没办法……我们的现实是什么样呢?大多数的包括今天听课的百分之九十多的人,让你把所有的欲妙马上舍弃、全部放下来到山里面去,也不一定现实的。心的根本认识不到位,到山里面去出家也不一定能成功。

有些出家人出了家以后比较后悔,很想还俗,但是又不好意思。甚至有些人还俗的话还在朋友圈里说出来,其实这样是非常不好的。你还俗并不是值得炫耀的事,而是非常惭愧、非常不光荣的事情。这个在网上说的话,就像一个偷盗的人炫耀“我偷了什么什么东西”,懂道理的人都不会赞叹的。有些人是比较愚痴的。现在这个末法时代,什么样的情况都有。不管怎么样,我想如果你真正是寻找正道、想修出家之道的话,最好短暂的这一世,清净地当一个僧人比较好。否则不伦不类的,出家也不像,在家也不像,这种人对佛法也是有害的。

我们前面也讲了,“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世间当中不生起信心的事情,我们尽量地去观察,尽量地去询问而舍弃。所以作为出家人,对出家的“道”不好的行为,要尽量地舍弃。同样的道理,在家居士也是一样的。其实不信仰佛教的人千千万万,在这些人面前作为佛教徒,我希望还是应该要显出自己庄严的一面。不管是你的穿着也好、语言也好、行为也好,作为佛教徒,我以前也说过,不要疯疯癫癫的,如果你内在真正是像济公和尚那样的智慧,那我们很赞叹的。就像这里也讲了,本来能增上觉悟智慧的因是欲妙,欲妙不舍弃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内在一点觉悟和觉受、智慧都没有,表面上看得特别破,然后在世间做各种各样恶劣的行为,那对佛教也不利,对你个人来说也是造了很大的恶业。

我前面也讲了,尤其我们佛教团队,一定要在别人面前显示一个庄严的身相,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情也好。平时我们佛教团队在别人面前显现的时候,不要让人觉得“哇,这里面很乱的。”当然有些人可能是自己心乱,所以经常也说别人乱。但真的我们佛教徒当中,不敢说是非常的清净。就像我前两天讲的一样,出家人当中也有些可能是在社会当中比较困难的,像以前七十年代的电影里面演的那样,不排除有个别人。居士当中也是一样。

有时候看到我们佛教徒的居士,说别人过失的时候,好像比从来没有学过佛的人还要严重。一进入那些佛教的群体当中,经常说一些过失,那些过失真正去观察的时候,其实也并不是很严重,只是自己的心不清净。这样养成习惯了以后,自己的心不清净、语言不清净,然后它带来的气氛也不清净、周围的环境也不清净。这些人不要说弘扬佛法,对佛法反而带来危害。

所以真正对有些前辈大德、对有些修行人来讲,世间的欲妙是一种自性的增上因。慧可大师当时也讲“我自调心,何关汝事”,他当时显现上是到一些……我们在密法里面讲的一些区分有寂、到一些尸陀林去,类似的一些行为。但实际上世间人可能不很了解,所以别人诽谤他的时候,他说:“我调自己的心,关你什么事!”真正的证悟会有这样的,但世间人就很难通达,可能大多数的人对这些高深莫测的行为很难接受。所以以前上师如意宝为什么在末法时代的时候,虽然他其实已经真正证悟了等净无二的境界,但是为了实现我们佛教的清净性,在别人面前显示这种清净庄严的身相,原因也在这里。

因此我们后学者,即使你的见解非常高,确实五欲这些你一点执著都没有——不是你自己想没有,想没有的话不一定没有,而是你真正的通达。生病的时候你一点疼痛都没有,别人骂你的时候一点生气都没有,亲朋好友死了的时候、钱掉了的时候,怎么样都一点痛苦都没有。并不是现在所谓的、比较过分的那种“佛系”,什么都随缘,不是那种。自己真正到了等净无二的境界,但在别人面前显现的时候,还是要小心谨慎取舍因果,示现一个很有规律的、有道德的这样的一个人,也许会给周围带来一些比较好的影响。这一点也是很重要!

今天讲的见解比较高。我们很多人不要口头上:“啊,一切都是欲妙,没有什么问题,这是都是证悟觉性的因,我下完课以后马上到哪个地方去吃肉喝酒。”有时候出家人也有喝酒吃肉的,按照学院的规定,喝酒的在学院里面是不能呆的。昨天有些僧人可能因为行为不清净、因为烦恼,最后离开的时候,很多人都比较痛苦。不管怎么样,如果真的有像济公和尚那样的境界,倒是谁也不敢开除,谁也不敢怎么的。但是如果没有到达那样的话,光是口头上说,那的确是有一些困难的,最后导致自己的生活也会有很大的改变。

第六个:“不要舍弃本是善知识的病痛。”这个境界也是很高的。我们生病的时候还是很痛苦的——我们藏地痛的时候是“啊RA RA”,你们汉地很多就是“哎呦呦”,是吧?唱歌的时候也是。(众笑)自己没生病的时候不觉得,一生病原来健康的身体一下就没有力量了,这个时候就产生很多的痛苦,“是不是我马上要死了?是不是我已经好不了了?”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长期地观修无常,而且对身体也不要特别依赖。我们这个虚假的身体,总有一天会倒的,那个时候你不要说什么:医生啊,求求你,你不要让我死呀。其实医生他自己也会死的,没用的。有些人很想永远健健康康地活下去,但是也没有办法的。

其实如果生一些疾病的话,实际上对你的修行是有帮助的,它就像一个善知识。你生了一场大病的话,相续当中可能真的产生了很多无常的心。《窍诀宝藏论》里面讲了生病转为道用的六种窍诀:生病消业障,对善法不断地亲近,对其他的众生产生悲心……我们有些本来不学佛的,或者修行特别差的,生了一场大病后,修行特别精进,“这次我才感觉到无常,我现在身体稍微好一点了,一定要好好地修行。”善知识怎么给你讲,要你好好修行、好好修行,就不肯修,然后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违缘——生病,这个时候马上就开始精进起来了。

因此,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病魔对自己的无常,更加有鞭策的能力,对这样的人来讲,生病是很好的。当然修行不太好的人,可能生病以后更加伤心、更加绝望,甚至可能对三宝产生邪见:“啊,我这么天天修行,这几天我越修越生病,是不是三宝对我没有加持?”可能修行不太好的人,生病对他来讲并不是好事;如果修行比较好的人,就像无著菩萨在《快乐之歌》里面讲的一样,生病也是很好的,因为消了前世的业。真的,有些修行人经常会这样想:“我这次生病非常好,我来世各种地狱的痛苦和旁生的痛苦也许在今生人世间当中全部消除了。”他会把生病转为道用。

当然不管怎么样,如果能不生病的话希望不要生病,不然生了病以后什么都做不了。心里有好多事情要做的话,还是比较执著的。但其实真的生了病也无所谓,我们对自身的执著虽然有,但是与从来没有学过任何佛法的人相比,也许我们看得比较明白。我们知道身体是什么样,生老死病在轮回当中谁也没办法避免,所以一旦它来了,我们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伤心绝望。

真的有些佛教徒遇到病痛,遇到家里的人死了,虽然心里很痛苦,但是转得很好的。因为每天都死那么多人,生命本来就不是很长的。大家都一定要想到自己,一说有人死了,不要是“别人死了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有些人年轻就死了,有些人老年了死的,我什么时候离开谁也没有办法确定——明日一定不死都没办法的。所以无常的道理对每一个人来讲确实最公平。谁也不知道这个生命什么时候离开,也许现在好好的,突然生个病,两三分钟、十几分钟,很快……我们《因缘品》里面讲:上午很多人开开心心地走着,下午就不见了;下午开开心心地,然后就不见了。

我自己很小很小的时候,对无常观还是比较……那个时候从来都没有很多上师讲过。我小的时候,当时是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跟一些孩童玩的时候,经常想到一切无常。有时候小虫死了、小牦牛死了,非常伤心,“其实这些都是无常的,我也是无常的。”好像生来对无常就有一种……不是学的,可能前世修过一些无常法——不太清楚,今生当中随时都有一种无常感。我熟悉的有些道友经常认为我是悲观主义者,其实我也并不是很悲观。确实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想到,自己的身体是无常的,其他的众生也是无常的。不管看到什么样的,有病的人不用说了,很可怜;没有病的人,今天是健健康康的,但实际上……

那天我们不是讲了吗,全世界最长寿的国家日本,平均寿命是84岁或81岁,有不同的说法。所以人生实际上是很短暂的,十年很快就过去了。所以我们自己预算,我大概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少年?这样思维比较容易。以前上师如意宝每次在课堂上讲的时候……他老人家是真正在无常方面完全都已经修好了的人。如果真正修好无常,即使我们生病的时候也会从两方面考虑:我今天生病希望可以治好;如果治不好怎么办?我不会特别伤心的,因为无常谁也没办法,对吧?(是不是我有点罗嗦,不说了。)

第七个:“不要舍弃本是法性鞭策的怨魔。”不要舍弃什么呢?所有的冤魔、鬼神这些,本来是证悟法性的鞭策,实际上依靠它们,我们能认识心的本性。就像米拉日巴传记里面所讲到的一样:如果你认识到心的本性,所谓的鬼最后也会消于法界;如果你没有认识它,那世间的鬼神可能也是越来越多的。

因此作为修行人,经常看到我们自性当中所显现的这些,实际上并不是所谓的鬼神,所谓的鬼神本性当中是不存在的。当然显现上,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演艺圈的人,经常说他演鬼片的时候看到了。好像很多明星都经常有这样的经历。我也接触过一些明星,他们说:“我在演完了这个戏之后,经常……”其实可能是他们一直特别投入,因为他们的观想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观着观着,最后可能跟世间的非人有直接的沟通吧。我觉得尤其是学佛的那些明星还是很有能力,演完了以后念一些观音心咒,念一些火施,这样以后,全部都消失了——其实他们有时候还是真正跟鬼神有所沟通。但有些时候,尤其他们拍一些片子是晚上,那个时候会产生一些恐惧,内心那个时候不知道跟鬼神有了什么样的联系,最后心里产生痛苦,甚至也有自杀的故事。

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尤其是学密法的,那些所谓的鬼神,真的都是心的幻化。《前行》当中所讲的,米拉日巴尊者出去提水,回来的时候看到鬼在山洞口。刚开始他祈祷本尊也起不到作用,祈祷上师也起不到作用,后来想:“我的上师说一切万法都是心的自性,心也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然后他就安住在心性当中,这时候鬼神全部都灰溜溜地跑了。

我们遇到这样的时候呢?可能会有一点困难。我们有些道友不是跑到尸陀林去了吗?刚开始的时候想:我要好好调伏尸陀林的山神,我要好好修行。到了晚上不敢出来,悄悄地打电话:“我现在在尸陀林,可不可以派个车来找我?”后来我叫了一个堪布,我们开了一辆工程车到了那里,用电筒照了好长时间,那位道友才慢慢地出来。所以刚开始我们可能觉得没有什么问题,自己还可以,后来天越来越黑了,然后狂风四起,很远的地方,野狼、狗都在叫,这个时候好像特别特别害怕。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表面上说鬼神都是心的幻化,但是你没有真正认识的话,也有一点困难。如果怕鬼的话,经常念一些莲师心咒、度母心咒,这样好一点,用显现上来解决吧。不然那个时候,虽然你肯定它是自己心的现相,而你一点也没有证悟的话,可能还是不行的。同样会听得到一些鬼神的声音、恐怖的声音,这个时候还是有一点困难。有时候我们去一些恐怖的地方……去年我们去看了一下美国好莱坞模拟地狱景象的地方。我想尽量的不害怕、安住于心性,但是当那个獠牙伸出来好像真的要把你吃掉的时候,还是很害怕的,刚才观空性的所有境界都消失了,就突然感觉今天肯定完蛋了。所以有时候修行境界不稳固的人真的有点困难。

第八个:“不要舍弃本是成就的应运而生之事。”成就,或者说是悉地吧。本来它是悉地的因,应运而生。依靠自己的命运而生的这些事不要舍弃。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真的该出现的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你去舍弃也是没办法的。你有名声也不要特别去执著,没有名声别人还经常诽谤你也没办法。别人赞叹你也好,挖苦你也好,反正都随缘吧,不要特别去执著它,去执著的话可能也解决不了什么事情。所以应运而生的很多事情,没有必要特别去舍弃。

其实我们世间人,真的可能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求得到的。《中观四百论》里面不也是讲了吗?“世人皆求乐,乐者实难得,故于此众生,众苦如随逐。”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众生,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真正如愿以偿的有多少呢?没有多少的,好多人都是天天痛苦。所以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不要特意去执著它,反正已经发生了,不要伤心。不管是结婚也好,离婚也好;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成功也好,失败也好;赚钱也好,赔钱也好。很多事情可能是你的命运当中真的会发生的,应运而生的这些法,要完全阻挡是没有办法的。包括我们很多在家人的家里有些事情发生的时候,真的是没有办法阻挡的。在你的人生当中,一定会产生的事情你就没有必要特别去在意,就是这个意思。

第九个:“不要舍弃作为智慧道梯的方便道。”六度当中智慧度是智慧道,其他的包括布施、持戒、安忍、精进,这些都是方便道。或者按照密宗的说法,产生智慧有解脱道和方便道,依靠方便道也可以产生证悟,所以你不要舍弃这种方便道。从显宗角度,能产生智慧波罗蜜多的所有的因都可以说是方便道,所以方便和智慧是互不分离的。如果没有方便,智慧也不一定能产生,就像萨绕哈巴尊者所说的那样,不一定获得成就;而没有智慧的方便,也是很危险的。

我看过汉地有一部经叫做《大乘无生方便门》,作者不是很明确,但是在禅宗的一些书里面有。它里面怎么讲的呢?“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没有智慧的话,方便成了束缚;有了智慧的话,所谓的方便可以让你解脱。我们现在的网络也是一样,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讲,依靠网络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可以产生很多与智慧有关的利益;如果没有智慧,天天上网、天天耍手机,这样的话是非常没有意义的。

我们密法当中有些修行也是这样……当然这个比较深,但是有时候我们也要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当时善财童子依止的有一位女性善知识,她是离欲而清净道,表面上看来是非常不清净的,显现是妓女生活——《华严经》里面讲得比较清楚。实际上她的教言是什么呢?凡是与她结缘的这些众生离欲而清净烦恼。表面上看有欲望有贪爱,但实际上……这样的道理,在我们的《维摩诘经》以及其他的显宗当中也有。

有时候我们的有些法师,对密宗的个别教义没有认识到,现在社会当中对密法不了解的也有。这里讲,其实显宗的智慧道梯也有方便的,密宗也有方便的,不要舍弃方便道。

第十个:“不要舍弃能身体力行的一切法行。”其实后面这两个问题我想重点发挥,结果时间已经没有了。本来我今天的想法是这两个很重要,因为前面九个讲的境界太高了,我们可能……后面这两个大家一定要身体力行。

意思就是说,让我们这些修行人能身体力行的这些善法不要舍弃。不管是念经也好、转绕也好、磕头也好、修加行也好,甚至什么供香、供佛,产生短暂的一些善心、修大悲心、修空性、修出离心,凡是力所能及的——不是力所不能及、超出你的能力范围的。当然,作为懒惰者的话早上不想起来,“我不能说是力所能及的,我现在确实不能,很想睡觉……”(上师笑)其实这是一种借口。有时候我也会这样的,比如今天不用上课,有时候就会多睡一点儿,真正的散乱倒不是特别多。作为凡夫人,经常会有这样的。所以在这里,这句话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有些道友真的自从学佛以来,凡是力所能及的一直在行持、一直在努力。这个很重要的。如果你实在没办法,比如生病、家里出了事情、烦恼特别深重,再怎么样也不想看书,法师说了也不想看书,管家说了也不想磕头,实在没办法的,那就超出了你的范围了。不管是烦恼深重也好、放逸导致也好,还是无明导致也好,也有这样的。但最好,以前的大德们也是这样,以前的修行人也是这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当中永远不要放逸、不要散乱。

这里要求还是很好的,我经常心里也是这样想的。真的,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一个佛教徒,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当中,包括你出去的时候,不要天天散乱。有些人可能散乱得太多了,一天当中根本没有做什么的,世间人都觉得这样并不是很好。你看世间的很多名人也不愿意浪费时间的,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了他会说:“我头痛、我牙痛,我要好好休息……”然后他出去看书了。世间很多名人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当中,大家该念诵的、该修行的、该发心的,该做的一些事情应该做。

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刚开始出家、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什么都想做,到了一定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所以这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一定要注意。刚开始不要特别地精进,不然的话,比如说我们饿了很长时间,如果吃得太多的话很容易拉肚子。所以刚开始稍微节制一点,到最后的话也不要太懈怠了。我们有些法油子,已经学了好多年,法也不想听,善事也不想做,什么都不想做,一直傻傻地呆着,这就是他的修行。这样也不太好,对吧?

这里就是讲,力所能及的一切法行一定要做,这个是很重要的。

最后第十一个“不要舍弃尽微薄之力也利他的意乐。”意思就是说,即使我自己力量很微薄,但是利他的意乐不要舍弃。我以前说过,我们虽然不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是发伟大的心做一个渺小的事,实际上它也变成了伟大的事。我觉得这很重要。

不一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特别大的力量,我们有些人可能现在是凡夫,现在可能做不到什么事情。但是毕竟在善知识面前已经发了誓言,而且并不是强迫性的——拿着枪“你马上发誓,不然的话马上把你毙了!”不会这样的。自愿地发菩提心,自愿地说:“我从今天开始,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发殊胜的菩提心。”既然自己发了心,虽然是一个凡夫人,可能现在不能利益众生,力量很微薄,但我的发心不会舍弃。如果这样的话,也已经入于菩萨道,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现在就要开始想。意乐和发愿很重要的,如果意乐发愿不是很好,即使我们有些人学得特别好,但是也有可能将来你的知识变成无用的。

有时候发愿力真的不同的。以前大概是民国时期,当时汉地有相当一部分法师到了色拉、哲蚌、拉萨去求学,学藏文。他们当时还是很厉害的,他们本来准备好好地建一个道场,当时有相当一部分法师准备这样。但后来,五六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各种动乱,那个时候有一批法师,原来想弘扬佛法,后来弘扬马列主义还有其他的,有一部分变成这样。像梦参老法师,要求他翻译他不肯,被关到监狱里面三十三年。所以,如果利他心从小没有培养,然后自己也没有好好发愿,虽然在藏地或者别的地方求学,智慧非常不错,能力也很不错,但出现违缘以后,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反而可能对佛法、对众生做一些有害的事情。也有这种可能性。

所以我眼前的这些法师们,我经常带着一种怀疑:“现在这个人讲得很好,但不知道将来什么样?希望他永远能弘法利生。”包括我们居士当中,有些刚开始非常非常好,到后来产生邪见,诽谤佛法、上师。有些有能力的人,做善事有能力,干坏事也有能力。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利他心。虽然我们力量很微薄,但有利他心很重要。“纵无利他力,恒有利他心,何人有此心,彼亦谓利他。”龙猛菩萨的《菩提心释》里面说,虽然我们没有利他的能力,但是我们恒时要有利他的心;如果我们有了利他的心,实际上也可以称为已经利他。我什么能力都没有,实际什么都没有做,但是我有这颗利他的心;如果有了这颗心的话,实际上也是发菩提心。这个教证也很重要,希望我们很多人将来真正有利他的意乐和利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