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胜道宝鬘论07

《胜道宝鬘论》传讲(7)

《胜道宝鬘论》今天和明天都有课。现在的听众基本上已经稳定了,刚开始可能有一部分人是随意看看的。我刚刚讲了一个多小时,所以现在有点……(上师因疲累而停顿)

我们大家应该对大乘佛法有信心,这很重要。能够遇到佛法,确实在茫茫无边的轮回当中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现在获得了暇满的人身,又遇到了大乘善知识,也有修行佛法的自由,这些因缘都具足,这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非常难得的。这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表面上看好像这些因缘不是特别难得,但实际上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思维,会知道其实确实不容易。

所以今天在座的人,希望大家也好好思维一下前辈大德的这些修行方法。很多人经常说:“你可不可以给我讲个窍诀?你可不可以给我直指一个心性?马上可以获得佛果的,马上可以获得成就的。”一方面,对非常有缘的一些上等根基的人来讲,这也是有可能的;但对大多数的人来讲,应该都是有次第性的,不一定依靠一个偈子就马上获得开悟。所以前面也讲了,我们应该要有自知自明,要知道自己的原则,这样修行就会有收获。

今天我们继续讲实修的十种法。实修的话,需要前面已经有很好的闻思基础,没有很好的闻思就去实修比较危险。现在有些人一开始没有很多闻思直接就进入修行,这确实有点危险。没有很好的闻思,首先根本断除不了我们相续当中各种各样的增益、分别念、邪见邪知——这些对很多人来讲肯定会有,因为对因果也好,对信心也好,对许许多多的道理可能并不是非常明白。就像讲大圆满的时候也是讲,到最后实修的时候,是以“燕子入窝”来比喻的:燕子做窝之前首先会用它的智慧来观察,有没有人、非人和其他的危害,确定没有危害以后才在那里开始造作,以后入窝的时候是直接奔进去的,不会再有什么怀疑。因为它前面已经用智慧观察过了,而且它观察的智慧也是非常合理的。

所以我们修行人也是,应该首先长期依止善知识,最好五部大论全部学完,密宗相当一部分的教理学完,这样以后自己的修行确实很有把握,不会有危险——佛法没有什么危险,但是如果我们修错了,我们误解了,有这种危险。包括科学实险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实验做得非常有次第性,做得对的话,那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做得不对,可能也会烫伤或者是危害很多人。世间的任何学问都是如此,有它的次第,有它的方法。

今天我们讲的这十种实修法也很重要,我自己觉得每一天讲的这些都很重要。原来我想三四天全部讲完,后来又想要不要十天讲完?后来觉得十天可能不行,十五天讲完。再后来觉得每一个十法讲一节课可能……以后我还会不会讲这样的窍诀也不知道。《胜道宝鬘论》的话,好像以前有些上师在国内外都讲过,但对我来讲这是第一次。所以我这次一天讲十法,也许比较难懂、也许比较乏味、也许比较广说——里面带有一点经验。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每天讲十个法,暂时这样。

第一个法:“进入佛门后不要再步入世法群体,而要如法实修。”如法实修很重要,如果没有实修只是夸夸其谈,即使广闻博学,就像《华严经》里面讲的好多比喻,我们以前也用过的:比如有些盲人对别人说得很漂亮,但是自己看不到;有些医生给别人治疗,但是自己生病的时候不服药,那也无济于事。同样,佛法里面的道理,大多数应该是针对自己的相续去修行。虽然佛教当中也有很多的世间学说,包括天文地理、历算,以及一些观察方法,这些我们不一定能实修;但是相当一部分,包括我们讲的《俱舍论》《中观》《因明》这些,实际上很多都是用来调伏自己的心。

这里讲进入佛门皈依三宝以后,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从此之后应该行持佛法的闻思修行,不应该趋入世法的境地。因为世间法当中有很多与你的修行不相应的、贪嗔痴的人,如果完全和他们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你的修法不一定能完全成功。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非常相违的,如果你全部都要抓的话,有一定的困难。

当然这里的修行要求是比较高的,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他最后也实在没办法了,把世间法全部舍弃,进入出世间法。“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前段时间过年的时候,有一个影片《西游记女儿国》,里面主题歌也是用的这个,大家都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表面上看他是对的,要么如来、要么情人,两者都要顾到的话,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现在很多人,“我到底是出家还是出家?”(众笑)这个我们也确定不了,每个人的因缘都不同。但真正来讲,如果你是非常专业地修行,比如一个出家人,如果每天都进入完全跟佛法没有任何关系的世间的群体当中,那肯定是会扰乱道心的。我们有些居士也是这样,你已经皈依了佛门,又做一些杀生等违背因果的世间行为,那确实是不太好。皈依佛门之后你就应该修行,当然这也分很多的层次。

那是不是我们所有的人实修的话,就要把现实生活当中的全部都放弃?这一点确实有点不现实。世间在家的这些居士,他们可能有家人、有工作,这些全部都放弃的话也有困难。比如你完全放弃父母的话,父母很可怜的;你完全放弃家人的话,也有一定的困难。包括我们出家人,在寺院里面的、所有世间的这些法师,比如说寺院的建筑、寺院各方面的这些发心全部舍弃的话,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我们是一个住在山里面的、非常寂静的实修者的话,真正地进入实修之后,像刚才讲到的那样,所有的世间八法全部放弃,那这是非常好的。所以这里讲一定要实修!

完全跟世间不接触,对现在的修行人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你跟世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尽量不要被世间各种各样的邪知邪见所转,转化成他们群体中的人。我们自己应该要有正知正念,同时自己曾经在善知识面前得过的窍诀要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尽量地调化身边的有缘者,这样的话其实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实修肯定很需要,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去实修,什么事情都不做的话……不要说世间人,包括我们佛学院,所有的人都只闻思修行,其他一点事情都不做的话,真的很有困难的。我们这么大一个学院,有这么多的事情……我有时候也很想,晚年这几年当中,很想去一个寂静的地方对自己的来世做一点准备,至少也实修五年、实修三年,想过很多次很多次。我有一次在网络上也说过,我还不到40岁的时候,我跟我们那个堪布……当时我们两个都是第二年就40岁了。我们就想修闭关房,还在选好的地方搁两个石头。然后堪布说:“你不要过来,对我修行有打扰,我们离远一点。”但现在十几年都已经过去了,还没有真实地实修……

不管怎么样现在人也比较多,对我们很多的道友……尤其现在还有网络上的,更有点舍不得了。觉得讲一堂课、一起念一遍《普贤行愿品》都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上师如意宝在世的话,可能更加欢喜!那时候我们人不多,比如几百、几千人的时候,法王经常说:“我们如果有五千个人的话,短短的十分钟就念了五千遍《普贤行愿品》,那这个功德是多生累劫都难以得到的。”所以这样一说的话……

我们现在完全实修的话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大家也要知道实修很重要,这是第一个窍诀。

第二个窍诀:“远离故土后不要再于他乡安家,而要无贪实修。”意思是说我们有些出家人、有些居士已经离开了自己故乡,“远离故乡佛子行”,跑到别的地方以后,又在那里开始建造特别大的房子,然后召集世间各种各样的人整天散乱,那这样的话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我以前也说过,你们最好不要在我们学院当中“搞房地产”。学院本来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山沟,你修一个三层楼的房子,他修一个三层楼的房子——以后可能也有建筑商来我们这做一些规划,那再想修肯定也没办法了,但以前有些道友真的也修过。包括刚开始大概是1989年到1990年的时候,有一个道友——我在课堂上也经常说过,在摩尼宝区的上面修了三年的一个石头房,修得特别特别大。当时在我们学院来讲很出名的,像米拉日巴修房子一样的,修了好几年。但是修完以后他就走了,和没有一样。

所以有时候我们修行人,这里已经离开了家乡,但到另外一个地方又开始搞很多很多的……当然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其实一个出家人、一个居士,尤其你要去修行的话,最好不要有太多东西。有些可能因为前世福报的原因,财富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如果非要搞一些建筑、做特别大的一些事情的话,你可能比较适合到城市里面。寂静的山林、寂静的寺院里面还是适合修行人的状况就好。很多的大成就者,不管是汉地藏地,在任何地方的这些修行人,大多数都是在茅棚里面、山洞里面、小房屋里面,全部都是这样的。很多出家人却把它当做一个真正的家,然后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扩大,确实是没有必要。包括我们有些居士,比如在别的地方,如果有经济条件的话买几套房子也可以,但是太多的话没有必要,临死的时候可能会有障碍。

所以尤其是出家人,到了寂静的地方,然后在这里安了第二个家的话……以前有些格西也经常呵斥:“你大的家庭已经抛弃了,又到另外一个寂静的地方建立第二个家庭!”在我们藏传佛教的寺院里面,汉地出家人这样的现象比较多。我去过很多地方,有些寺院里面汉地的居士、出家人,用他们的钱买了很多寺院里面最好的房子。所以现在有些寺院里面经常有人问:有没有汉族人要买房子?有些喇嘛也是这样讲。我在我们那个寺院里面说:“以后不要买房子了!你们没有必要。”所以我们修行的话,最好财富方面要注意一下。

而且作为一个修行人,与亲朋好友交往也要有修行人的方式。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忠言心之明点》里面讲:“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处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大概意思是说,不管我们在村落里面、寺院里面还是寂静的山里面,与朋友交往不要特别密切,今天两个人吃的、穿的都在一起,睡一个床也可以,然后过段时间慢慢又互相怨恨。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要太亲密,也不要闹矛盾搞得像怨恨的敌人一样,自己要稳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莫舍己道,勿扰他心”,这是一个做人的基本原则,很重要的。

我刚来学院的时候,把这个教言放在床头。其实那个时候在学院也没有什么亲人,也没有什么怨敌,现在也是这样的。有时候一句话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很有用的。那个时候在我们喇荣山沟,房子外面有一个小小的高音喇叭,法王如意宝经常让高音喇叭放《开显解脱道》和《三十忠告论》。我觉得这个很好啊,我在这个喇荣山沟里面,也不找最亲密的朋友,也不找最怨恨的敌人,我应该对谁都是不怨也不亲。现在也还可以,真的要找的话,我也没有什么最亲的,也没有什么最恨的,跟大家相处基本上都差不多。当然有些闻思修行好的话,我就希望他更好一点;天天在这破坏纪律的,每天都在门口上说些什么,很不庄严的、各方面对学院有一些影响的这些人,我每次看到的时候也有点讨厌,但是马上反观自心,也不怨不亲。

其实作为一个修行人,对家人、对朋友完全没有情感,没有任何爱,也不是这个意思。《西游记》里面,唐僧说“爱自己的亲人就是爱所有的众生”,导演的这个观点不一定对,实际上爱众生就是爱自己的亲人,这才是对的。当然对所有的众生完全一模一样,我们作为凡夫人有一定的困难,但最好不要特别的恩怨分明,这是我的敌人,这是我的朋友,有时候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痛苦。昨天我也引用了《释量论》的教证,我们的贪心和嗔心随着过患和功德而产生,这样的分别念实际上确实是不合理的。

因此到了别的地方,尤其是到了实修的地方,不要很重要的事情放下来,不重要的事情天天都很重视,这其实不是很好。《三十忠告论》里面还有很多这种教言,像装修自己的房屋啊,天天都搞这些……当然稍微舒服、稍微干净一点还是很好的,我觉得作为一个修行人,有些是基本的生活方式。

我希望男众这边各个部门不要太懒惰,一进去之后好像进的不是修行人住的地方,里面全是乱乱的。其实这是很懒惰的原因,完全不应该。有些不需要的东西可以处理、可以结缘,对吧?需要的东西把它整理好、放好,这样一看也比较舒服。到了汉地还算好一点,但是到了藏地有些寺院,环境卫生方面确实不是很理想。修行人没有完全看破之前,自己还是……

有些人办公桌都特别特别乱,吃的东西这边那边扔很多,看了不太舒服。其实我们作为出家人,作为山上的修行人,没有那么多的事情。不像世间人,他们压力特别大:物价越来越高、工作找不到、家人有时候生病、有时候需要还债……这些我都知道。有些人实在是走投无路,“怎么办啊?”听起来真的很可怜。但我们就没有那么忙,虽然可能稍微有点发心工作——尤其发心部门,希望有些道友……我们喇荣现在开春了,可能再过半个月左右,我就一个部门一个部门亲自去看一下。跟我相关的,跟我们金刚降魔洲相关的一些集体和个人的地方,我也许亲自去看一下。这样的话,夏天的时候、春天的时候大家住得可能比较舒服啊。

以前我们学院有一个老堪布,你进去他家感觉很舒服的,所有的东西都摆得整整齐齐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不是特别多,什么都弄得很干净的,这样的话很好。以前我去拉萨一个格西家——当时是给觉沃佛像贴金,去到一个格西的家里,我看到很好的。他前面放一个酥油茶,然后给我倒一碗,我跟他一样坐在一个小小的垫子上,很舒服的。有时候环境还是很重要。

所以我们离开故土到别的地方,不要修大房子,或者说特别的豪华,每天都做一些跟修行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我们现在有些修行人真的有点世间法了,这样不好。但是也没有必要特别的乱。这是讲实修方面的一个行为吧。

第三个是:“依止殊胜上师后要断除我慢,而依教实修。”我们最好以恭敬心和欢喜心来依止善知识。应该是《般若经》当中讲的吧,遇殊胜对境,心不傲慢。殊胜对境是什么呢?就是大乘佛法的上师,或者我们共同乘里面讲的六个阿阇黎、六位上师等等这些。如果我们在他们面前有特别傲慢的心,那他们相续当中的功德是难以得到的。

所以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当中也讲过,“犹如新媳之姿态,师前三门极寂静”,以前好像用过。在上师面前应该像新娘子的姿态——可能很多老菩萨有经验,刚开始到别人家里的时候,各方面都很注意的。我们上师如意宝讲《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时候,当时我身边有一个堪布,我就开玩笑说:“你最近的行为就是这样的。”大概前几年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好像跟那个堪布我们两个又在一起,在上师面前听《心性休息》,整个过程非常清晰,我就把它写在了日记本上面。前两天我又看了一下,很有意义的。我没有其他什么闻思修行的功德,但是在上师面前得法、在上师面前祈祷,晚上这样的梦我做得比较多一点,有些我也写在文字上——这没有什么的,也不叫说妄语,也不叫泄露秘密。

刚才我引用的那个教证意思就是说,实际上没有贡高傲慢的话是很好的。“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憨山大师讲的,如果贡高傲慢,那你再有智慧、再有学问实际上没有很大意义。我们世间当中的有些人,越来越有智慧的时候,也越来越傲慢,其实这是很不好的。包括我们各个班里的有些道友,有一定学问的话更加要谦虚,这样的话你的知识将来会利益于众生。以前我讲课的过程当中,有些确实水平非常不错、智慧很不错的,但是因为相续当中的傲慢太厉害了,后来很多事情也没办法的。让他讲经说法,因为他自己特别傲慢,所以讲经说法的时候也经常是高高在上,对别人的相续没有很大意义。

我们佛教徒当中有些确实是很有学问,有学问的人其实也不用特别地假装:“我很惭愧啊,弟子很惭愧的。”我刚才跟觉姆、堪姆们也说了,西方人跟东方人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东方人尤其是亚洲人,谦虚的话就觉得这个人很好,没有傲慢心。但西方人是带有一种傲慢心的,一定要自我肯定,即使没有什么功德,也要稍微装一点:“啊,这句话没有什么问题,我来讲。”所以他们演讲、教授的方式跟我们有很大差别。

因此我们有些堪布、堪姆到西方弘法的时候,首先一定不能说:我是个愚笨的人、惭愧的人,我今天本来不想来的,但是堪布让我来,所以我也没有办法。其实我特别惭愧,我业障非常非常的深重……这样的话,下面的人都觉得:你业障那么深重,那你何必到这里来?(上师笑)这还是跟人的心态有关系。所以还是要有一点自信,这一点你们可能要详细观察。比如西方的一些教授、一些讲师,他讲的时候首先是结合自己的经历,他觉得这个专业——我是比较有把握的,希望你们好好地听一听,我可以给你们分享。当然,我为什么这样?因为我的老师,我的父母,我的……他们的这种表达方式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不能太傲慢,也不能太谦虚。“上师你老人家慈悲给我加持,我真的业力深重。”尤其有些女性,汉族稍微好一点,藏族的很多女性更加“谦虚”。实际上她心里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心里觉得自己的智慧很不错的,但表面上“我很惭愧”,其实她心里“有什么惭愧的”,有这样的。

这里讲在殊胜的善知识面前要断除我慢,断除我慢以后,有很多功德自然而然进入自己的相续当中。要实修断除傲慢,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磕十万个头?就是要摧毁傲慢。傲慢的人一般都不想磕,不要说十万个,十个都不想磕。这个也看得出来,有些比较年轻一点的,身体也比较好的,长得也不错、财富也不错的,这些人十万个顶礼基本上都不完成。他们都很傲慢,傲慢的人都不好好磕头。

第四个:“潜心闻思后不要空口虚谈,而要解义实修。”闻思修行也很重要,而且要潜心闻思;闻思以后不能空谈,很多空谈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以前憨山大师也这样讲的:“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所以实修很重要,光是空谈没什么意义的。

我们有些人口口声声讲什么大手印、大中观、大圆满,但实际上从来不好好修行,这样的话实际上是不好的。光有一个信心、光有一个语言、光有一个法缘、光有一个说法,如果你没有很好地去行持,没有很好去实修,那也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第五个是:“相续中显现证悟后不要放任自流,而要无散乱实修。”如果我们相续当中出现一些证悟的话,你不能说“现在我已经证悟了,现在我已经认识本性了”,从此之后就不好好修行,放任自流的话,非常非常可惜。一旦你认识了心的本性、有所觉悟的话,从此之后还是要不断地、日日夜夜地、无散乱地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这样修行的话,实际上很多的境界,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就都没有了。

我们有时候遇到一些善知识,可能真的会有点证悟,但是一直不修的话,我们前面也讲过,就像是云间的阳光一样,很快就被云雾遮止了。以前噶当派和宁玛派的大德也经常引用的,“恶劣的习气就像卷纸”,纸卷了的话,拉下来又卷上去了,又拉下来又卷上去了。我们偶尔有一点开悟,偶尔知道一点中观观察的“我真的不存在”,但你没有好好去修持的话,这种境界是难以稳固下去的。要断除我们相续当中无始以来贪嗔痴为主的这些障碍,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实际地修持,稍微有所证悟还要不断地修。

我们学院现在每天课前加上一个短短的实修法。比如我们念上师瑜伽的时候,以前大家安住大概不到一分钟,自己的心跟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融为一体这样来观修;现在的话,稍微延长大概两三分钟。这个时候,你可以观你的心跟上师的心无二无别,在不执著的状态当中安住;也可以在一两分钟当中观慈悲心、观空性。刚开始我们可能观都观不起来,有些可能睡着了,有些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慢慢慢慢在这方面努力的话,逐渐逐渐心会有变化的。否则的话,把佛法当作学术研究一样,每天都是,“哦,这合不合理?”在笔记上记录一下、文字上面读一下,心里面大概的道理明白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话不叫闻思修。

修行是最难的,可能听闻是最简单的。在上师面前不管听得懂、听不懂,一直这样听着、一直这样坐着,这还是比较容易的。思维的话难一点,刚才听到的所有内容要一一思维的话,记性比较好一点的能思维得起来;如果记性不好的话,刚才讲了一个小时,现在就不知道说了什么——“今天讲了什么啊?”“那你听了一个小时干什么去了?”“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很专注地听了,但是现在确实想不起来了。”……有些思维能力差一点的、有些记性差一点的,就很难思维。修行的话就更难,讲到的这些内容真的要去实际修的话,本身凡夫人就有一种无始以来、从小就有的习气,现在要转变、要融入真理的话更难。

所以修学的道理不是放在文字上的,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引用了一个《水木格言》的教证:“多闻若未实修,则于自心无益,百年住于水中,石性干燥而存。”如果多闻却没有实修的话,对自己的相续是没有用的;就像石头放在水里面百年,它的本性都是干燥的。《法句譬喻经》里面也讲:“学不必多,行之为上。”学得不多可以,最关键要实修,如果没有实修的话,要改变我们的相续还是很难的。

所以希望我们的堪布堪姆,还有各个地方的居士,大家在听闻以后,还要学会思维,学会修行。修行是很难的,我们的心要安住下来确实不容易。我们如果散乱地看一个电影、电视,可能三四个小时都没有什么问题,觉得是一弹指的时间;如果要你安住五分钟、三分钟,“啊,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到时间哪,还没有到时间哪,喇嘛钦……”修行是比较难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在这方面努力,对吧?

第六个是:“相续中生起修行境界后不要趋入喧嚣的红尘,而要坚持实修。”相续当中真的生起一些密法里面讲的、中观里面讲的空乐无二、明空无二的境界是很难的。包括菩提心、出离心,这些都算是我们相续当中产生的一些境界。如果有了这样一些境界的话,最好暂时还是待在寂静的地方,或者你的寺院里面,你开悟的、你修行的地方,继续不断地修行。不要今天有所开悟、有所认识了,明天马上就进入红尘,那以前的这些修行境界很快的时间当中就会没有了。

不要说我们一般的凡夫人,以前的高僧大德他们也是很重视的。四祖道信禅师当时有所觉悟之后,皇帝要求他到皇宫去,他根本不答应。后来皇帝让一个大臣拿着宝剑去请,告诉他如果不来的话,就把头给砍了——皇帝跟大臣说不能伤害他,只不过是要吓唬他。大臣真的去和道信和尚说:“你不去的话,皇上就要把你的头给砍了。”他说:“老和尚的头没有什么用的,你砍吧!”然后闭着眼睛等了好长时间,“你怎么还没有砍啊?”后来大臣说皇上说了不能伤害他,只不过是吓唬——那当然这个时候他更不会去了!

藏传佛教当中也有这样的,包括我现在认识的有些修行人,个性跟其他人比较不同,如果让他到红尘中去的话,他死也不会去的,只在一些寂静的地方安住。那我们能不能这样?有一定的困难。实际上你有一定修行境界的话,也是需要保护的。我也听说我们学院当中有些以前得过一些窍诀、得过密法的一些引导文的,后来一直在寂静的山里面闭关实修、祈祷,这也是很好的。如果有这方面因缘的话,确实到比较寂静的地方去好好地修行,我也非常赞叹。不然你以前得过很好的一些窍诀,最后到红尘里面去的时候,出离心和菩提心根本不用说,连世间正见都没有了,整天花天酒地,每天都是浑浑噩噩地度过。确实有点伤心!

我们今天在座的人,不可能全部都远离红尘,大多数的人是无法离开红尘的;但是在红尘当中有没有修行的方法?的确也是有的。你在红尘当中如果经常能保持正知正念的话,对身边的人也可以发菩提心,同时自己也可以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实修。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

冈波巴尊者当时主要所化的众生,在藏地当时有很多的修行人,瑜伽士、闭关的人,摄受者是这些人的话,在山里面一辈子都可以,对他们讲这样的窍诀是非常合理的。而我们现在城市里面的人,“你不能进入红尘,你认识心性就离开”,可能现在确实……

现在寂静的地方也难找,好像哪里都不寂静,包括到寺院里面也是。太寂静的地方可能身体也不行。我原来觉得山洞里面很好,后来想想山洞里面肯定不行。山洞那么冷,一般的山洞海拔也比较高,现在肯定也没办法待的。当时整个世界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是那样,可以这么讲;而现在的人,一定要他过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活、到山洞里面的话可能不行了。我们有些道友也是专门去了山洞里面,最多待了一个礼拜,后来实在是受不了了。有些得风湿病,有些得这样那样的病——也有些是借口下来的,有些是真的生病了。

其实形象上我们也不一定非要去山洞,在自己的住处,在自己的周围,也可以寻找一些地方。我那天讲的一样,比如星期天的时候,到周围一些寂静的地方去观修……寂静很重要的。比较寂静的话,作为凡夫人来讲,祈祷啊、观修啊就不会有很大的干扰。跟很多人交往一起的时候,除非是境界比较高的那些大德,他们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的。

所以当时阿底峡尊者接近圆寂的时候,有一个弟子恰彻却问他:“您圆寂了以后我就去修行?”他觉得好好修行或者好好讲经说法,或者边修行边讲经说法,会令上师欢喜,但是尊者都不满意,最后阿底峡尊者说:你要好好地看破今生。所以对世间法不要特别地去执著,太执著的话我们的修法难以增上。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掌握分寸。一方面可能不得不随顺家人、亲朋好友,但另一方面过多随顺他们的话……他们的见解跟我们的见解有所不同,这一点不仅是我们佛教修行人这样讲,我遇到过一些其他宗教的人,他们其实也有这样的说法。他们也觉得实修的话,红尘还是会有一定的……尤其有些宗教特别讲究实修,讲究一些寂静、调柔。

所以不管怎么样,要好好地修行,对吧?修行就要依教不放逸,这对我们很重要。

第七个:“承诺立誓后三门不要放逸无度,而要实修三学。”不管是受戒、皈依三宝、发菩提心……这些都是发誓言,发了誓以后,我们身口意三门最好以正知正念来摄受,不要放逸无度,否则真的今生当中什么都没有,所以要好好地实修三学。

三学,就是戒定慧三学。在汉地有个短短的讲三学的经文,里面主要讲作为修行人的话三学很重要。三学当中的第一个,戒学是什么呢?戒学就是我们的行为尽量地行善断恶。什么是定学呢?定学就是我们的心时刻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就是入于禅定或者安住。什么是慧学呢?慧学就是了达苦集灭道四谛。作为修行人,至少有一个戒律。三学——戒律、禅定、智慧是佛教真正的财富。

居士需要三学,出家人也需要三学。我们有些人对灌顶很在意,“啊,某个上师要灌顶,我要去灌顶!”“有什么喝的?有什么吃的?”然后拿誓言水的时候就一直抢……原来我们上师如意宝有一次在坛城上灌顶,有一个人在很远的地方大声地呼叫,然后跑出去要那些加持品,很多人都吓坏了。不知道他是很激动还是怎么样,从很远的地方边大声地吼边用手过来抢誓言水。

有时候我们可能对灌顶、对受戒这些都比较重视,但是到了后面的时候,自己的三学……作为修行人,应该以三学为基础而修行。其实三学如果要求高一点的话,它的内容很多的;如果简单一点的话,就是《杂阿含经》里面那个很短很短的经文,可以以这个来要求自己。

第八个:“发殊胜菩提心后不要自私自利,所作所为要实践利他。”我们大家都应该是发了菩提心的,每天都在念,也受过菩萨戒。

发了菩提心以后大家一点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了,恐怕也没办法的。比如分东西的时候,给我分少了给别人分多了,马上脸上就有点不高兴的表情。“为什么我这么少,你那么多啊?”任何事情稍微对自己有点不公平,心里就不开心;只要自己的利益遭到损害,心里就不舒服。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抛弃自私自利的心,但还是应该尽心尽力地利他。“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入菩萨行论》讲的,我很喜欢这句话。后面还讲了佛陀和凡夫人之间的差别。“坚持利他行”,我们的原则是坚持利他。世间人也经常讲坚持原则、坚持什么什么,有四个坚持、六个坚持等等。那我们作为佛教徒的话,我们的原则是坚持利他心;“切莫伤众生”,如果实在不能利他的话,也尽量地不要伤害众生。

我前一段时间也说了很多次,包括我们学会的人,包括今天这里其他的旁听生,大家自己要有个原则。我们是学了大乘佛法的,不是什么一般人。大乘佛教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这些要求全部归纳起来,按照《教王经》的观点就是不舍愿菩提心,也就是我们要尽量地不害众生,不管是你的道友也好,你身边的人也好,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再三给你们念一下,然后你们看看能不能好好地记住。“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今天我们听这堂课的人,以后如果我不认识你的话,你就说我以前在你面前听过“坚持利他行,切莫伤众生”,那我就知道,“哦,他听过《胜道宝鬘论》。”

所以这里讲到,发了菩提心以后要尽量地实践利他。

第九个问题:“入密宗门后三门不要处于平庸状态,而要实修三坛城。”可能不需要密宗吧,《维摩诘经》都讲了很多三门坛城清净。第一品就是国土清净品,一开始就已经讲了很多。

所以我把藏文、汉文《维摩诘经》已经准备好了,但是一直因缘不具足,今天还不能讲。不知道能不能讲得成,应该可以,再过两天就开始了,是吧?我现在就不说时间了,不然的话……其实我是有原因的。很多人说是20号来、15号来、25号来等等,但不知道……现在我就不说了,什么时候来网,就慢慢讲《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里面讲的什么?就是我们三门处于寂静的状态当中。比如身体是如来身坛城,语言是如来金刚语坛城,意是如来金刚意坛城。我们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安住在上师的境界当中,所看到的一切境相就是上师的身化身,所听到的一切声音就是上师的金刚语,所有的分别念跟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密宗《大幻化网光明藏论》的《总说品》当中也讲得很清楚,很多人学了以后知道,是真的清净,并不是口头上说的,完全就是心净国土净的道理。

所以我们入了密宗之后,并不是喝了几口甘露水就……“哇!这个甘露水好甜啊。”就像牦牛,给它喂一点盐巴的时候,它舌头就一直不断这样做。我们有些道友喝了一点甘露水,也是“好甜哦……”(众笑)其实甜不甜不是很重要的,密宗里面主要是让你懂得三清净。知道自己的心清净,知道外在的世界清净,知道心净国土净的道理。这样的话,甘露水不甜也没问题了。如果心净国土净这样等净无二的见解没有通达,就算甘露水已经喝了好几瓶,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用,只不过一个加持品而已,对吧。

所以有时候密宗的这些形式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密宗当中讲到的这些道理,包括贪嗔痴是怎么样的智慧,这些道理要明白。密宗里面真的有很多殊胜的地方,包括在显宗里面难以解说的有些道理——幸好显宗当中也有与密宗接近的观点,我这次不是特意打广告啊,不是这样的。

但这次我好像也确实希望很多人对《维摩诘经》的道理有所认识,尤其是西方人我觉得很有必要,他们特别喜欢《维摩诘经》。所以在我的一生当中,这次也是专门用日语、英语作翻译。我讲经说法应该有三十多年了,这么大的经典通过不同的语言直接翻译是第一次。我也要求他们如果发心做一些讲记的话,要好好地做,也都安排了。

一方面别解脱声闻乘的有些道理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有生之年对密宗的见解有所认识。真正密宗大圆满的一些见解我们这里要求比较高,密宗的门槛比较高,所以这么多人接触有一定的困难。修加行、灌顶这些很多人是没办法的,肯定不会修的。现在可能很多上师要求也比较简单,他们比较开放……以前的古大德们都很认真的,修完加行、灌完顶以后才可以的。但现在很多上师直接就传一些密宗的修法,那另当别论。从我来讲,还算是中等保守,如果我要讲一些引导文的话,前面一定要求修加行,那对大多数人来讲可能是没办法的。

因此《维摩诘经》算是不用修加行的一个密法,可以这么说吧,也许你听完以后对自己心的本体就有了新的认识。也希望得到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实际上从我的角度来讲,它既是显宗当中很重要的,也是密宗当中很重要的这么一个经典。

那么什么是三坛城的实修呢?这个以后有机会我们再给大家讲。

第十个:“年轻时不要无意义地云游四海,而要在殊胜上师前苦行实修。”年轻的时候应该好好闻思,这个时候是智慧非常旺盛的时候,是记忆力也超强的时候,包括我们身体的风脉明点,各方面的因缘都非常具足,所以年轻的时候到处无意义地云游并不是很好。

希望我们有些法师、辅导员……现在有些人稍微有一点钱的话,每次都想到处跑。其实我不是很建议大家在闻思期间,放弃这些到处去朝山、拜寺。经常这样去的话,到最后真正回过头来一看,自己好像已经去了很多地方,但是真正的收获呢没有闻思大。所以我自己的话,有时候也很开心,为什么呢?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就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候,虽然学得不是很好,但是在上师如意宝面前,还有其他的善知识面前,很好地苦行和闻思,这就是自己人生当中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

所以我们的有些法师、辅导员、堪布、堪姆,也不要天天想办法,“我今年冬天到哪里去?放假的时候到哪里?”包括现在我们有些带班的堪布、堪姆,心已经完全不在闻思上,每天都是什么办护照啊、出去啊。虽然我每年都收到那么多的邀请信,但是我不会全部都去的,先要用智慧摄持来取舍,取舍以后再去少数的地方。我们有些道友没有收过邀请函,一收到就开心得不得了。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完全不去,去也要去,但是去得太多了……尤其你还没有闻思过之前,去得太多了不是很好。一定要有分寸,我们有些道友还是很稳重的。

确实现在出去以后呢,有时候觉得也不能一直待在山里面,还是要出去一下。不然没有一点讲经说法,没有给他们一点引导的话,还是不行的。我有时候也在想,虽然现在有很多讲经说法的,但是去学校讲的人也不是特别多。那这样的话,现在有这个因缘还是尽量想去。但是如果去得太多的话,对自己的相续也不利——我都在山里待了那么多年了,如果去外面时间太长了也觉得不利。前一段时间他们说,你最多可以出去一个月左右,我说很好,两个月太累了,时间太长了,一个月左右是很好的。所以我也在考虑。

我们的道友,有些居士本来辅导得很好的,然后,“我们的辅导员已经跑到尼泊尔去了,我们的辅导员特别爱出去。今天去新加坡,明天去马来西亚,后天去非洲,再过一段时间……”他们的时间安排好像是经常出去,那这些道友就没办法了。有些佛教徒,今天到阿坝州去,再过一段时间准备去青海某个地方,再过一段时间准备去甘肃,再过一段时间到甘孜州待两三天……藏地夏天蜜蜂、蝴蝶出来的时候,有很多佛教徒也到处带着一个照相机跑。

一方面你们可以去一去,但另一方面呢,你们对闻思一点都不重视。断了很多的传承,该听的有些殊胜的法,到最后传承也没有,全是一段一段的。出去多了的话,到最后就不想闻思了,我真的有这种感受。尤其是我们刚刚闻思的这些道友,不要去得太多红尘里面。本来我们的底子就不太好,凡夫人的红尘里面,各种各样的贪嗔痴习气是非常非常多的。跟这些人接触一段时间的话,你原本有一个短暂的、像云间阳光一样的、微弱的信心,这个微弱的信心还没有维护好、还没有稳定,然后就……

有些出家人刚刚出家没几年,弘法利生的心特别急——《大圆满前行》我还没有学完,只学了一个共同加行,我想出去好好给别人讲一下这个共同加行……你后面不共加行都还没有学完,虽然你弘法的这种精神倒是很好的,但是太早了还是不行。弘法利生的话至少也是闻思修行了十年、八年、二十年,这样以后可能修行就比较稳固了。

现在我们有可能堕入另外一边了,很多人想去。其实去的话也可以,尤其是放假期间去检查一下身体,去朝圣一下。但是不是每次都有意义的?光是观光的话,其实以后有很多机会的。我也并不是完全排斥,但各个地方学会的人要去的话,还是观察一下轻重,哪一个重要?哪一个次要?以后可能这样的讲经说法、共同学习,到一定的时候绝对不会再有。那个时候你可能有一些机缘,也可能没有像现在这样比较容易得到。很多因缘都是一段一段的。

所以我想我们道友们不要离开善知识,先应该好好地闻思。出去实修的话也是一样,有时候不要太早了,太早的话也麻烦的。以前《缁门崇行录》中莲池大师的一个弟子,刚开始他闻思很好的,后来出去以后就发疯了,莲池大师当时也觉得很惋惜。莲池大师认为是他闻思学习不够,提早离开了的原因。以前仲敦巴有一个弟子在战场上死了,《开启修心门扉》里面讲过的,当时格西也是非常的惋惜,他说三年前如果这个人死的话,是以一个三藏法师的身份死的;可是后来他跑到城市里面去了,还俗变成了一个军人,带队打仗结果被打死了。

所以我们有些修行人,出去得太多、离开上师太早的话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希望各位堪布堪姆,要保护这些刚开始的初学者。他们可能心情比较急,但是没有成熟之前,弘法利生也不能太急切。不然的话,自己最后都被他人转化了,有这种危险性。所以我们要成熟一点,要保护自己,这很重要。像禅宗当中说的话,开悟不是很难的,保任是很难的。

所以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境界,维护自己修行的见解,这样一段时间以后,基本上已经稳固了。我们做擦擦像的时候也是,擦擦刚刚从模子里面拿出来的时候,你不能随便扔到一个地方,不然的话马上就坏了。要放在一个比较干燥的地方,过段时间就好了。我们刚写完字马上摸一下,可能墨水就沾到手上了,至少也是等上面的墨水干了以后,字迹就稳定了。同样的道理,我们有些修行境界,一定要在相续当中稍微有点成熟、稳固以后才去弘法利生,这样可能比较好。

所以这些教言,尤其是“年轻时不要无意义地云游四方”,这里说是无意义的。那么有意义的呢,你们去拜上师、闻法、求法,这些我们完全同意的,可以的。但有时候去得太多了,人是有一种习惯的。我们现在学院里有个别道友,他们出去得太多了,根本待不住,没办法的,只要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就到色达县上去看一看,到金马那看一看,然后吃个麻辣豆腐就回来了;如果有两天时间的话,就到观音桥待两天,吃一点嘉绒的糌粑就回来了。真的有这样的。

我们还是要以修行为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