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胜道宝鬘论08

《胜道宝鬘论》传讲(8)

今天星期五,是吧?星期六、星期天没有课,星期一讲《胜道宝鬘论》,星期二应该讲《维摩诘经》(众鼓掌)——这是估计啊,也许讲(众笑)。四月初可能每个礼拜讲一节课汉地的传统文化《孝经》,具体哪一天开始到时候再说吧。

我今年的课程计划是讲《维摩诘经》和《大乘经庄严论》,还有附加的一个是《胜道宝鬘论》,一个是《孝经》,这两个讲一遍,《大乘经庄严论》今年一定要讲完,《维摩诘经》讲多少算多少。是这么一个进度,好吧?所以相关资料你们可能要做好准备。这四本书我们慢慢慢慢地……也许会讲完。

《孝经》是以前讲传统文化提过,但中间一直没有讲成。现在很多教育界的人对儒家思想也比较重视,加上我们很多佛教徒开传统文化课比较方便。从世间和出世间各方面讲,也许是有利的。

当然《孝经》我是没有传承的,就是给大家做个辅导,这个要先给大家说好,没有得过传承。其实这个是比较特殊的,以前就像是《弟子规》,还有《六祖坛经》,汉传的这些都没有得过传承,但是跟大家一起学一下应该可以。我也是自学,自己看看书,然后跟大家讲一讲,也没有很好的传承,也没有在某个上师那里得到过。但是我讲一遍,然后你们也来讲一遍,这样也可以。

我看现在西方很多国家的有些老师,他不一定全部都懂,他大概讲一下,然后跟下面的学生互动:“我认为是这样,你们觉得是怎么样?”我们这边的有些法师就觉得:“我不懂的话那特别不好意思,法师都不懂,那怎么讲?下面的人会挑毛病。”西方好像……当然有个别的学校有,但有个别比较开放的,老师不懂是正常现象,这没有什么的,老师也并不是佛陀,也并没有说是全知。所以,他有些不懂的话,学生就当场举手,“你刚才这个地方讲错了,可不可以你纠正一下?或者我来给你纠正?你等一下,我上来”,然后学生就上来开始纠正老师的观点。我们这边的话可能老师再也不理他了……不过也许现在比较开放了吧。我们藏传佛教有时也是上师说了算,传统上是这样的。这两个都有利有弊吧。所以讲《孝经》的时候,我不懂的地方你们可以举手,也可以过来纠正。今天这里跟大家说一下啊。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讲冈波巴尊者最殊胜的教言《胜道宝鬘论》。

我们没有见过他,但是他说过,未来的众生如果想见他的话,其实见到这本书跟见到他没有什么差别。我们也经常这样讲,我们没有见到过佛陀,但是见到佛陀的这些经典的话,跟见到佛陀没有什么差别的;前辈的像龙猛菩萨、月称论师、萨绕哈巴尊者,我们没有见过他们,但是我们非常幸运见到他们的论典,实际上也是跟见到这些尊者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我们也是很欢喜地见到了冈波巴尊者,我们应该以欢喜心来接受他的这个修行法门。

今天讲精勤的十法,也就是应该非常认真、努力的十种法。

第一个:“初学者,应当精勤闻思。”实际上初学者的界限比较多,已经圆满资粮道、加行道,还没有得一地菩萨的这些,从广义上可以叫初学者。但这里的初学者,应该是指刚刚趋入佛门,闻思还没有得以究竟的。有些人可能已经皈依了佛门,已经学佛了,但实际上学得并不是很好。有些可能已经皈依10年、20年了,但是对佛教的教理一点都不懂的话,也可以叫初学者。

以前我们学院有一个老喇嘛有几个弟子,喇嘛可能早上比较喜欢睡懒觉,他给那些弟子说:“你们早上起来背书,你们是初学者。”意思他不是初学者,然后他要睡觉。这里所谓的初学者,是对佛法一点都不懂的,刚开始需要学习的这些人叫初学者。但很多人自己认为:我不是初学者,我已经学了好多年,我根基很不错的。但实际上可能真的是初学者,个别论典你稍微看了一下,不一定不是初学者。

所以今天在这里,我也希望大家,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对佛法的一些基本修法、基本理论一定要学好。否则现在很多人已经皈依了,拿念珠好多年了,但是对佛教一点都不懂,连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共同加行、不共同加行都不懂。以前我也呼吁过,作为佛教徒,至少也要学一学《大圆满前行》和《入菩萨行论》,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学一些中观、因明、俱舍。其实五部大论应该是佛教显宗当中基本的,在这个上面学一些续部论典。这个很重要的。如果连一个前行都没有学过,哪怕皈依多少年,你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那不一定的,因为你基本的佛学道理都不懂。

从总体上看这几年真的很好。特别感谢网络,因为依靠网络,我们佛教基本的这些知识,在很多佛教群体当中普及得比较不错。各个地方的佛教徒也是有条不紊、很认真的在学。这个方式已经十多年了,我们推出课程也是很认真地、提前反反复复商量,然后编定教材给大家按期学习。除非是有些特殊情况以外,该传播的、该讲的都在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不算特别大的范围,也不算特别小的范围,在这样的范围当中对佛教徒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还需要提高,不能满足于学一两个论典就可以。这里也讲了,初学者的话,首先是一定要非常精进地闻思,不是得过且过地学一点点就可以,不是这样的,一定要精进地先听闻,然后思考。

闻思的功德是非常非常大的,麦彭仁波切在一个教言里面也讲了,“世间一切功德中,说法闻法最殊胜,自己修行为中品,独自诵经为下品。”“了知此理诸智者,精进闻思极关要。”我以前讲《格言宝藏论》的时候用过,应该是麦彭仁波切的一个零散的教言里吧,有藏文的。这非常重要。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认为自己念经典很重要、自己独修很重要,但是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如果有能力的话,说法、闻法的功德是最大的,自己修行是中等的,自己读诵经典在我们的修行当中,不是最高的。后面还有两句,“了知此理诸智者”——了知这个道理的诸位智者,“精进闻思极关要”——精进地闻思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里冈波巴尊者说的是,对于初学者,尤其还没有开始修行之前,最好是精进地闻思,这对我们的相续非常有帮助。

以前我们引用过,密法班的人应该清楚吧,无垢光尊者的教言:究竟大圆满的修行也要广泛地闻思。所以我们佛教徒,如果大家都特别喜欢闻思,而且是系统闻思的话,那自己弘法利生也是很方便的。而在这之前呢,大家要尽量地舍弃自己的傲慢先听闻佛法。多闻的话能了知佛法的很多功德,《大宝积经》里面也说,“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了知佛法,不会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我们有些人觉得听得太多了,产生分别念。其实这样的分别念是善的分别念,我觉得这种分别念越多越好。广闻博学的话,对佛法的基本道理完全能明白;而且听闻佛法越来越多的话,逐渐逐渐潜移默化,造恶业一定会减少,无意义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一定会放弃。

所以先闻思的重要性一定要清楚。不要刚开始就直接修行,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要去度化众生,其实可能能力还没有成熟。昨天我讲的莲池大师的那个弟子一样,你一点听闻都没有就直接修的话,真的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作为修行人的话,首先至少要在优秀的善知识面前广闻博学,然后自己独自修行。《别解脱经》中也讲了“多闻于林间,居至老安乐”,广闻,然后在林中修行会获得安乐的。也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精进的法:“生起觉受后,应当精勤修行。”这里的觉受不是真正的开悟,但基本上跟开悟相同的、合理的这样的一种觉悟的感受,叫作觉受或者说体验,或者说是一种悟性吧。

比如学中观的时候,通过自己的观修,对空性法门有了一定的认识,基本上已经开悟了,已经知道心的本性是空性的,这是一种空性的觉受。比如对密法的一些光明方面,精勤修行以后,心性光明的道理已经明白了,已经有所了悟,这也是一种觉受。觉受的范围比较广,有时候梦和觉受无二无别当中见到本尊,有时候出现一些空乐无念的觉受。觉受当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很多很多。这里是讲,有一些好的觉悟的感受出现以后,你还要继续精进地修行。

我们有些人可能得到了一些引导文——藏传佛教一些修行人当中经常说:“你得过引导文没有?”我以前也讲过吧。汉地这种传统有点不同,没有说——“啊,这个密法的引导文你得过没有?你得过窍诀没有?”这样的说法不是特别多。如果你得过窍诀、得过引导文的直指之后,基本上认识了心的本性,一定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觉受,这时候不管多少人来想转变你的观点,就——“没有什么可转变的,就是这样的。”

认识了空性的道理、认识了光明的道理之后,还要继续修。有时候可能因为现场僧众的加持和上师的加持,以及诸佛菩萨的加持、传承的加持,有些人真的在听密法的过程当中,或者听一些像这样的窍诀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认识了心的本性。原来我们在讲《六祖坛经》的时候,我们道友里面很多人觉得,跟密法里面讲的基本上差不多的一种禅宗的境界都已经有了。很多人还是有了一些觉受吧,但是希望还要不断地修行。如果你没有修行的话,就像我们前面所讲到的一样,凡夫人的这种心变得比较快,这种觉受马上被无始以来的习气覆盖,盖完了以后又没办法产生了。所以还要不断地修行,这种修行要坚持很长时间。

你们看米勒日巴的传记当中,说他四十二年当中在山洞里面修行。有一次冈波巴尊者问他:“为什么你就这么喜欢住在山里面?你不是已经开悟了吗?开悟的人还在这个山里面闭关干吗?”然后米勒日巴说:“城市和寂静的山里对我来讲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一方面为了以后的修行人,重视在寂静地修行的重要性,这是我的一个目的;还有一个就是,希望修行人不要提早离开寂静的地方,要坚持长期地修行。”因此他在众生面前做了这样的示现。所以米勒日巴依止上师开悟了以后,一直在修行。

现在好像汉地有些寺院里面,有很多老和尚都还在修行,也有些老居士。我这次去杭州那边的时候,听说附近一些深山的寺院里面,非常非常寂静的地方,一个小庙里面一个老和尚,这样的有好多。很多老和尚都已经八九十岁了,有些老和尚都找不到弟子。他很想把庙交给别人,但是又找不到特别适合的。有些弟子喜欢钱财,不一定好好修,所以老和尚们不放心;有些可能愿意接受,但可能智慧、根基和因缘不具足吧……包括山西、终南山、江西这些地方都有。我们藏地也是有很多在寺院里面、在寂静的山里修行的,尤其是像桑耶、青浦、扎耶巴那边,有一些修行人是常年待在那里的,在家身份、出家身份的都有。

所以如果到了一些寂静的地方,可能我们城市里面的人感受不到,为什么这些人一直在那里苦修?其实他们寻找的是内心的快乐,是一种内在的、恒常的幸福。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所以山里的修行人要理解城市里的人;城市里的人也要理解深山老林里的修行人,其实他们也许是更快乐的。我们在城里面的这些人,表面上看什么都有,住的、吃的、穿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幸福”的话,他们应该能感受到;但实际上是否幸福,每一个人扪心自问,自己也会知道。

人类会不会越来越幸福呢?我觉得可能是越来越不幸福。我并不是说什么授记。现在每个人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很多限制,每个人都想超越一切限制获得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也许大多数建立在一些物质上,而物质给我们提供的快乐是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我不能前面讲得太广了,不然后面赶得太快。我前面应该略一点,后面广一点。

第三个法:“修行未得稳固之前,应当精勤居于静处。”修行没有得到稳固之前,应该居住在一些寂静的地方精进。前辈的大德们都这样讲的。我前两天也讲了,我们至少再依止善知识一段时间,让自己的修行得以稳固。不然还没有开始就离开,蜻蜓点水般地,可能自相续的智慧也好、禅定也好、戒律也好,都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也经常说,我们有些法师、有些辅导员,不忙着下山,不然出现一些违缘的话,真的也是比较可惜的。

这里讲的修行稳固,倒不是像八地不动地一样的,但确实也有稳固的时候,比如我们禅修的时候也有一些不同的觉受。《释尊广传》的后面不是讲了,刚开始禅修的时候是动摇的觉受,就像是悬崖上的水一样,特别特别快;然后有一种获得的觉受,这个时候心稍微缓慢一点,就像是山谷里面的水一样;过了以后就是修行的觉受,像平地江河的水一样;再过了就是稳固的觉受,就像大海一样,有一些波涛,但跟江河以及其他的比较起来,它可以在一个地方一直不动;到了最后获得究竟的觉受,就像山王一般。

其实这里讲了很好的一个禅修的知识,希望方便的时候把它做成一个小册子。各个地方包括我们有些禅修的法师,还有现在一些平台,都可以用。可以在平台上面当成一个教科书,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应该是有十一品吧?里面讲了一些修行的窍诀,最后一章讲了昼夜六时的修学方法。方便的话可以做成一个小册子,包括我们今年的世青会能开的话,在那里作为禅修的内容也是可以的。当然现在可能来不及翻成英文版,如果能翻成英文的话也是很好的。

所以这里的意思是说,最好住在一些寂静的地方让修行得以稳固。而且住在寂静的地方修行,完全是不同的,它的力量非常大。《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里面也说过,住在寂静的地方,“常乐处深山,一心求正道”,长期安乐地居住在深山,住在寂静的地方,一心一意求正道的话,“浮世不久住,如山水急流”。那个经典里面讲了很多像流水一样的无常的道理。其实这种无常的道理、无我的道理,还有我们讲的菩提心的道理,这些甚深的道理长期在寂静地方修的话,这就是很好的一种快乐吧。

所以可以这么讲,修行没有得到稳固之前,要多修一下、多住一段时间。当然作为城市里面的世间人来讲,的确也是有一定的困难。我也知道,你们生活非常不容易,如果一直安住在一个寂静地方的话是不容易的。但我们有些人还是很精进的,可以一边上班一边看电脑,每次的课都完成了;还有些一边做家务,一边也把自己该修学的功课完成了。我觉得很多人还是非常好的。

因此这里也说,修行没有得到稳固之前,尽量不要离开我们共修的道场。现在有些人刚开始学一下,然后就……其实学习还是比较辛苦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听一节课也很辛苦,听很多课的话,肯定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有精力和有前世因缘的这些人,一个课都不落,一直听下去,我觉得在末法时代,大家有这样的心力、有这样的善行,是非常难得的。

大家以后修行没有得到稳固之前,尽量居住在一些寂静的地方。否则的话,本来修行稍微有一点点暖相,但是因为外面的喧嚣、外面红尘中各种各样纷纷扰扰的外境,我们的心飞快地就会被它吸引,那个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随着外境随波逐流。作为凡夫人的心来讲,这确实也是没办法的。我们很想安住,很想好好修行,但是外境来了,外缘来了,我们凡夫人就没办法了。没有抵抗力,没有免疫力,只有随着外界而转,这就是我们凡夫人心不稳固的特点。

所以修行上一定要得以稳固,这很重要!

第四个:“过度外散掉举时,应当精勤守住自心。”禅修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心过多外散,人坐在听法的行列当中,坐在经堂里面,但心一直在山河大地以外的地方,跑到美国、英国去了,回到自己的家里去了,等等,一直外散。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众笑),所以我们一本正经地坐禅,但是心里面胡思乱想的话,也不是很好。

有时候我们表面上在禅修,看起来“哇,这个老和尚是不是千年的老和尚,一直是这个样子的”,但其实心里妄念纷飞,不知道从哪里出来的,一直想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这就是一本正经地禅修当中,心里在胡思乱想,一直随着外境转。但是凡夫人刚开始也是没办法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心慢慢慢慢可以调顺,逐渐逐渐心可以得到寂静。因此一定要精勤地守住自心。

守住自心可以通过九种住心的方法,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一些调心方法,慢慢慢慢把心守住、让心安住,到一定的时候,心真正能安住下来。这一点我们自己通过修行之后完全可以感受得到。如果没有修的话,就觉得“哦,这个修行很难,没办法安住的。”一旦你修行以后,真的进入了那种状态……这个很重要,进入状态以后就很容易的。

像有些动物,野马也好,野象也好,野牛也好,刚开始你要抓住它是特别麻烦的;抓住之后,刚开始一段时间它也特别厉害;慢慢慢慢过一段时间,就算离开绳索,它也会自然而然听话的。那么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很多禅修的窍诀里面,把守住自心的过程用牧童驯野牛的方式来比喻。

我好像以前在耶鲁大学讲的时候,参考了很多藏传佛教的修行窍诀,稍微做了一点准备,也讲了一点。在那些学校里面讲的话,时间是比较短的,他们有一些课程要求。但是我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该讲的基本上都讲了。我们有些人好像时间掌握得不是很好。昨天我参加一个会,本来一个人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间,然后有些人二十分钟全部都是讲一些谦虚的话,真要讲的时候“——铛!”时间就到了(众笑)。所以我们有些法师,有些人时间应该要掌握好。

修行很重要的,没有禅定确实不行。“若人无静心,绝无清静智”,应该在《大宝积经》里面讲的吧,“不能断诸漏,是故勤汝修。”如果我们没有禅定,就不可能有清静的智慧;如果没有清静的智慧,就不能断除有漏的一切障碍,所以作为后学者,应该非常精勤地实修。

如果没有实修,变成口头上的理论家,空谈非常厉害,但有时候理论根本起不到作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需要的是解除痛苦。我们以前在寂静的山里面一直闻思的,比如“中观应成派如何讲的?”“声闻阿罗汉到底有没有通达人无我?”“八地到十地之间有什么障碍需要断除?”……我们一直讲得比较高,包括《现观庄严论》里面一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的境界。但后来到世间里面的时候,发现其实世间根本搞不懂这些。

所以我们很多法师要学会理解人们的痛苦。一些心理咨询的老师,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很有经验,虽然根本上他们没办法解决问题,但表面上呢,“你应该这样……”世间人们真的遇到痛苦的时候,“我失恋了,怎么办呢?我特别特别痛苦,我真的不想活了!”那我们有些法师,天天学因明、学中观的这些人,用因明的推理、用比量来遣除他的痛苦是没办法的——他已经现量感受到痛苦了(众笑)。用中观的离一多因来跟他说:“你的痛苦一不存在,多更不能存在。”但是他没办法的,他明明就感受到了:“我现在特别痛苦,我特别不想活在人间了,我怎么办啊?”这个时候有些有修行经验的人,他可能不管是加持也好……反正有很多方法。

其实大多数的人非常非常关心如何遣除自己的痛苦,很多人都很苦恼的,所以依靠佛法来遣除痛苦是他最大的一个希望。当然有些是真的果已经成熟了,那就没办法的。果成熟了,想马上安住入定不要散乱,“没事,你现在就好好禅定”——但他肯定禅定不下去的,因为他真的非常痛苦!

我看全世界的人,有些是工厂倒闭失业了,“没办法活下去了,怎么办?”有些是父母家人死了,他还特别年轻,怎么办?……有各种痛苦吧。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这方面还是需要生活佛教。不然让他安住、禅定……这也有一定的困难。对吧?

第五个:“过度沉陷昏愦时,应当精勤清醒自心。”过多的沉陷、昏愦的时候,应当做什么?应当精勤地清醒自心。

刚才讲掉举,就是心往外散的时候要内收。现在是讲禅修过程中,已经内收昏沉,要么入于睡眠当中,要么入于什么都不知道、昏昏沉沉当中,好像跟昏睡融为一体一样,一点都不清楚了,一直打瞌睡。其实要清醒过来很难的。当然密法的书里面有,禅宗的书里面也有,那个时候,你情绪要高昂一点、头稍微抬起来……有很多窍诀。但有时候还是很难,尤其是之前特别累的话。

世青会的时候,那个阿姜通禅师93岁了,是个很了不起的老法师,他给我们上课。上午好像我跟海涛法师就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禅修讲了一下,然后中午吃得比较好……那个寺院是在一个树林当中,当时天气也特别热。下午一两点钟的时候老法师开始讲禅修的课。因为我们刚刚吃完饭,上午也比较累,坐车也坐了很长时间,刚开始坐下来的时候我就觉得今天肯定不行,有点担心。我坐的那个地方也比较显眼,很多人看得到,我就换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然后老法师开始给我们讲四念处的禅修方法。讲着讲着,包括我在内全部都睡着了(众笑)。他讲得非常好,但有时候我们这种昏沉来了的时候,怎么样努力……我当时坐在边上,我想只要我的头不要倒下去就可以,就装着……但是不行,还是没办法的。

老法师93岁了,一上午就在听课,下午又讲了两三个小时,然后还去加持、去放生,身体特别好。所以有些修行人,真的好像一遇到佛法怎么都不觉得辛苦。那个时候我也想起我自己依止过的很多老上师,他们一生当中好像除了弘法利生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而且这个老法师已经这么老了,我们跟他相比算比较年轻,但我们到了下午的时候已经特别累了。下午最后我们离开的时候,他又在那边准备给弟子做加持。当时我就觉得,南传佛教当中有很多大德确实很了不起的。

第六个法:“自心尚未稳固前,应当精勤禅修。”

这个讲完了是吧?没有是吧?……我只听到你们说“世尊、世尊” (上师和僧众笑)。我们有时候讲课的时候,也许你们这样笑的话,我就觉得我讲得很好,那我可能拖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多人在打瞌睡,尤其你们现在电话听课的人,不一定喜欢听我们的笑声。

前面说是没有得到稳固之前,要住在寂静的地方;这里是没有得到稳固之前,我们要精勤地禅修。禅修的话,汉传佛教当中是很不错的,应该说自古以来就有集体禅修,打禅七。还有念佛的时候心专注于阿弥陀佛的心咒、佛像,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禅修。我们藏传佛教中个别的一些上师的传承中有集体禅修,但上师如意宝呢,以前在他老人家面前听课的时候,我们并没有集体参禅的习惯。但是根据现在不同的情况,我们也按照上师的一些密意吧,延传下来的话,现在也要提倡禅修。

禅修的方法多种多样,自己没有获得稳固之前,要精勤地禅修。禅修也有深的、有浅的,有世间的禅修,也有出世间的禅修。作为真正已经闻思多年的人来讲,我还是希望你们禅修的时候最好是出世间的、比较深一点的、认识自己心的本性的,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安住。这个比较重要。

其实西方很多国家来讲,现在对禅修和瑜伽非常重视。瑜伽主要是锻炼身体,很多是女性的减肥这方面,现在各个地方都开瑜伽课,请瑜伽老师,这个比较多。禅修的话,主要是净化自己的心灵,包括现在一些顶级科技公司的中心、一些大公司当中,都开设一些禅修课程。但大多数只是简单的一个世间的禅修,让心安静下来。除此之外,可能没有更高的一些认识心的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这样的就比较少一点。所以我们也不能沉留在一个非常简单的状态当中,不然光是这样安住多少天,或者一个月、几个月,这样的“禅修大师”以前也有,但实际上这个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长期安住在真正的状态当中,要想做到这样,必须长期地修习。

所以行住坐卧当中也好,平时自己有时间的时候,还是要打坐禅修。当然禅修的内容今天在这里也不用提。我们去年年初的时候,也讲了麦彭仁波切的简单的禅修法,那是很有窍诀性的,文字很少,但实际上真的是有引导性的一个禅修法。

所以这里讲心未稳固之前,应当精勤禅修。不是完成一个任务、完成一个时间而已,那样的禅修效果肯定不是很好。

第七个:“应当依靠入定境界而精勤护持后得位。”入定的时候,我们安住于空性、安住于光明当中;出定之后,要用这种智慧来护持后得位。

后得位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时的修行不离开日常生活,如果我们入定的境界比较高的话,出定的时候行为也是很寂静的。我们看到有些禅师,他们长期修禅的原因,后得位行住坐卧的时候行为也是很寂静的。不可能是安住的时候非常稳定安住,然后一出定就活泼乱跳或者大声说话,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平时看到一个人,他不管走路、说话都很寂静,不会大发雷霆,这就说明他的禅修境界应该不错。而如果一个人在群体当中,天天骂人,从他说话等各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入定境界肯定不是很好。入定和出定是互相关联的,所以我们通过后得位的行为,也可以看出一个人入定的境界。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禅定修行的这些人,他们的行为是很寂静的。行为寂静分两种,一种是戒律学得很好,就像汉地有些律仪道场,那些出家人行为特别寂静,很庄严的。我去看过汉地的一个女众道场,她们排着队走路,旁边有很多在家人合掌、顶礼。当然这也是一种纪律,她们内心是不是调柔也不知道,但外表上看确实很让人生信心,非常好。这是一种寂静。

不过泰国的那些小和尚还是比较调皮的,我们去有些寺院里面看到,他们用各种东西来互相打闹。但有些老和尚就非常的寂静,所以这也要一个过程。我们的修行,刚开始可能年轻的时候,心比较调皮、身体也比较调皮,然后到了八十岁的时候,就比较像个老禅师一样了,就一直安住。这也是随着年龄吧……

很多大德都这样讲,入定的修行一定会起到作用。出定生活的方方面面,吃饭也好、上班也好、走路也好,很多方面入定时候的智慧会一直起作用的。所以这里讲,我们要依靠入定的智慧境界来精勤地护持后得位。护持后得位很重要啊,道友们!不然我们很多人在课堂上的时候都装得特别好,跟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一模一样的庄严;然后出来就跟道友吵架,说一些这样那样的。包括我们居士当中,大家一起共修的时候都非常好,那么出定之后也不能过分地欺骗众生,一点慈悲心都没有地害众生,这些都不行的,不然我们世间基本的生活都没办法的。

昨天也讲了,入了佛门以后不要入世间的群体。世间的群体呢,主要也是指搞世间八法的、特别过分的、非法的群体。比如你出家以后,过分地搞世间八法的话,大家都能看得出来你这个修行人是做什么的。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可能不能如理如法、百分之百全部都是非常清净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地依靠佛法来欺骗众生、危害社会,做各种各样特别明显的一些事。这样的佛教徒有一定的困难。

当然不犯任何戒律、每天都非常精进,确实有点困难,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四大组成的。我今天很想好好地精进,早上一定要四点钟、五点钟起来,然后坚持两三天以后就不想起来了。我们有些道友包括背诵也是这样的,刚开始“我一定要好好地背诵,我以前背过”,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就觉得很痛苦、很有压力。其实背诵还是很好的,这样的闻思修行很有意义的。

第八个:“遭遇众多不顺逆缘时,应该精勤行持三种安忍。”逆缘,就是违缘、对境,也可能是怨害的敌人。

今天有个人跟我说:“凡是跟我关系不好的人死了的话,我肯定开心死了。”(上师笑)关系好的应当不愿意死,然后关系不好的人他死了的话,“我开心死了”——开心死了的话,开心也没有了,开心跟他同时死了。

所以遇到一些逆缘的时候,应当精进地行持三种安忍。三种安忍当中,第一个是在怨敌面前安忍;第二个是我们在修法的过程当中,寒热、困惑这种法忍;第三种安忍就是能接受一些比如空性方面的甚深的法。总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要扰乱自己的欢喜心,也不扰乱别人的欢喜心。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入菩萨行论》里面也是这么讲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自相续的欢喜心不要被扰乱;“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我们忧愁、痛苦也无济于事,反而还丧失了善行。如果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不高兴、抱怨,开始说各种各样的话,一方面对这个事情不会有什么帮助,另一方面可能还丧失了自己的威仪。如果事情可以解决,没有必要不高兴;如果不能解决,那你不高兴也没有什么用。所以遭遇任何事情都“莫扰欢喜心”。

我以前讲《入行论》的时候,要求把这个偈颂背下来,以后遇到事情就可以应用。所以我们要经常保持一个欢喜心,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这种方式来对待,不要跟人吵架,什么事情都没有必要那么紧张、那么着急。其实吵啊闹啊在别人看来,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自己过了一段时间也会后悔,确实没有什么用的。但有时候烦恼出现的时候……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逆缘,遇到外境、遇到怨敌的时候要修安忍;遇到修行过程当中的一些逆缘、困难的时候,我们要突破,一定要超越它。其实每个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都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绝对的。我们遇到一些甚深的因果法门、空性法门的时候,要能接受。

第九个:“欲望贪恋过猛时,应当精勤强制遮止贪著。”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的贪欲非常厉害,过分猛厉,那个时候我们要用一种智慧强制性地对治。

其实强制性的对治也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显宗的一种修法。密宗不是强制性地对治,而是要认识它。到时候讲的《维摩诘经》当中也会有,贪嗔痴这些烦恼,要认识心的本性才能对治。《佛子行》里面说:见到悦意对境的时候,就像看到夏天的彩虹一样,了知无有实有这样来对治。但这种对治方法也是通过空性,或者说强行对治。强行对治确实很困难的。

以前一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到城里面去化缘,老和尚跟小和尚说:“城里面有一种老虎,看起来很好看,但是你不能接触,不然她会吃掉你的。”然后老和尚跟小和尚化缘回来的时候,小和尚说:“你今天说的那个老虎我看到了,虽然你说她很危险,但是我很喜欢她。我们要不要带老虎到寂静的山里面来?”好像西方也有类似的故事,说是父亲和孩子到城里面,孩子非常喜欢女孩儿,但父亲说很危险……稍微有点不同吧。

不管怎么样,密法有很多的窍诀来断除这种贪欲。

第十个:“慈悲心薄弱时,应当精勤修菩提心。”表面上看起来,慈悲心薄弱怎么修菩提心呢?菩提心薄弱修慈悲心可能好一点吧,因为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因。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我们有时候慈悲心实在生不起来的时候,先应该想办法发菩提心。

怎么样发菩提心呢?《入菩萨行论》是这样的:还没有发菩提心之前,先讲菩提心的功德,这是第一品;讲了菩提心的功德以后,在第二品和第三品当中逐渐逐渐讲菩提心的修法。看到众生的时候,想到这个众生原来当过我的父母,或者说现在这个众生跟我的父母没有差别,这个时候就可以修四无量心。所以我们有时候菩提心比较弱的时候,通过慈悲心来修行;有时候慈悲心比较弱的时候,就一定要修大乘的这种论典。

原来上师如意宝准备《宝性论》讲完了以后,讲无著菩萨的《善说海》,然后我当时就拼命地翻译。那时候我的身体也非常不好,后来还是在杭州那边翻译完了。但上师如意宝没有讲成,2004年1月7号示现了圆寂。当时上师如意宝说无著菩萨的这个论典非常有价值,读诵都有很大的功德,而且自然而然相续中会生起菩提心。所以我们当时特别地渴望,讲完《宝性论》一定会是……但后来就示现了无常,上师没有讲成。我们学会开始以后,我就讲了《善说海》。这个《善说海》希望你们方便的话,是不是放在明年的自学课里面?

今年我们不是有自学的两个法吗?《中观宝鬘论》和《金刚经》。你们可能都忘了,没有看,是吧?我希望你们年底之前还是要看,到时候我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了解一下自学课的情况。明年我们可能把《善说海》作为自学课,它确实有很大的价值,我自己觉得是这样的,无著菩萨的《佛子行》也非常有价值。

去年2017年我记日记的时候,我看我一年当中到底这个传了多少遍。可能其他的我没有记过,去年大概记了一下。不管是到藏地哪个道场去,还是去国外一个城市里面,哪怕是一个人面前传了一遍《佛子行》的传承。无著菩萨离开人间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问他有什么遗嘱,无著菩萨说:“《佛子行三十七颂》就是我的遗嘱。”所以谁读了《佛子行》,相续当中自然而然会生起菩提心。

所以我们有些人可能以前当过比较威猛的众生,菩提心比较弱一点,在众生面前很难发菩提心的。这种人就多看一下无著菩萨的《善说海》。《善说海》是《入行论》的一个简单的字面解释,表面上看来很简单,但实际上里面有非常深奥的意义。也经常读一下《佛子行》。我认识一个小学校长,我问他:“你们这里孩子们会不会打架?”他说一般不会打架。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他们经常念《佛子行》,加持很大的。”我说:“是真的这样吗?有那么大吗?”他说确实有点不同。也许是个人信心吧,但我自己也觉得《佛子行》的加持很大。

所以我们慈悲心薄弱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各种办法,像学一些《入行论》啊……还有无著菩萨的传记,我以前翻译过,不算很长。他的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的平凡,但是你学了以后就感觉好像有点不同,里面有甚深的意义。

所以我们佛教里面除了高深的理论以外,还有一种叫做加持,这种加持力也很重要。希望我们很多法师、很多居士自相续当中也要创造一种加持,经常对传承上师做祈祷,闻思的过程当中用欢喜心和恭敬心来学。到一定的时候,加持力自然而然入于你的心间。一旦传承上师的加持、佛法的加持入于自己的心间,哪怕你说一个非常普通、非常简单的语言,也许对很多众生都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我们不承认加持,光是口头上的强势,那可能是一种大学的讲师,佛教的味道就不是很多了。大学的有些讲师特别精通一些理论,包括一些学术界的人,有时候从智慧方面讲他们很了不起的。但可能是所谓的智慧没有配上信心、没有配上传承的话,也许他用他的文化理念,利益的人数也是有限的,得到的利益也是有限的。

而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不管你是居士、出家人,你应该经常学会祈祷,自己的相续要真正跟佛法相应、跟上师的智慧相应、跟大乘的菩提心相应,到了一定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能融会贯通,不是互为矛盾的,自然而然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这是我们的一种修行方法吧。

总而言之,今天这里讲了必须精进、不要懒惰的十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