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胜道宝鬘论11

《胜道宝鬘论》传讲(11)

——索达吉堪布2018.04.14第135次网络开示

(上师拿着一颗红色念珠示意)这颗怀业念珠我们这边最近开始发了,外面的人过一段时间应该也能收到。我们大家一年多前共同发愿:一年当中《大自在祈祷文》念满一万遍的人,可以得到一颗念珠。之后我们这边的筹备小组也是各方面做了准备。这个念珠的材质很好。我刚才问了一下,这次我们总共可能花了一百一十多万吧,念珠总共有十多万颗,这个以后就叫“十万怀业念珠”。你们把它和自己的念珠拴在一起或者放在嘎乌盒里面都可以,算是你的一个标志性的庄严、装饰都可以。

我觉得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加持的话,这个念珠的加持应该非常大!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共同念了应该有十亿遍以上的《大自在祈祷文》,有这样的缘起;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这次持明大法会的时候,所有的男众女众出家人做了十五天的加持。僧众特意念了缘起咒加持,其他的包括我们金刚降魔洲的僧众,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做了很多很多的祈请,祈请诸佛菩萨一切的加持都化光融入这个红色的念珠。这个念珠谁戴在身上,或者经常不离身的话,生生世世弘法利生圆满;暂时来讲,个人的比如说身体健康、相貌庄严、还有发财升官,世间各种各样的所欲也能获得。

原来我们在香港开度母法会的时候,当时大概也有一万多人参加。当时我们做了一个绿色的度母念珠,后来随时随地看到的时候,我们就感觉他/她应该是依靠度母加持的,参加过那个法会。

这个红色念珠还有很多功德,为了不耽误时间就不多说了。我们有些没有念完的,如果半年之内能完成的话,我们后面也可以补发少数。包括学院内部的,你们真正半年当中补完也可以吧……这样的话不知道够不够?再补六个月还是四个月?六个月会不会太长了?可以?……那我们再看一下,好吧?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缘起啊。

法王如意宝以前要求僧众每天念三遍《大自在祈祷文》,法王在世的时候是这样,法王离开以后我们还是每天念三遍。法王的发愿是什么呢?就是传承弟子在内,生生世世弘法利生。所以我们也是这样希望,这次给大家发这个“十万怀业念珠”——因为有十万以上的人已经参与了,所以叫“十万怀业念珠”……我刚才想了一下,我脖子上已经有了一个,这个就挂在念珠上吧,不然我脖子上有两颗,不知道好不好看?(众笑)那我就把它拴在我的这个念珠上,对吧?反正你们自己看吧,不要有压力,如果不想挂也没事,就是一颗念珠,虽然价钱贵一点,但是怎么样都可以。给其他的亲朋好友都可以,对吧?

(上师现场把一颗十万怀业念珠拴在了手中拿着的念珠上)嗯哼~剪彩仪式成功了!(众笑)哦呀~

今天先给大家念《胜道宝鬘论》后面部分的传承,可能要十多分钟。(上师念传承)其实每天念要好一点,这样念的话,有很多人就不听了。有些人光是听个传承,得个加持,不好好闻思,这样不太好啊!不过也可以……(众笑)(上师念传承)还是慢慢念对吧?我觉得不能一次性全部念完,对吧?你也这样觉得?好吧……

接下来讲《胜道宝鬘论》。我们已经讲了十个“十法”,还有十多个“十法”。“宝鬘论”的话,就是有好多宝珠放在一起,它没有一个具体的科判,只是把十个法放在一起讲。今天接着讲“容易混淆之十法”。

第一个:“信心与欲望容易被混淆。”

我们对三宝、对上师的信心,与自己相续当中产生的染污心、欲望、贪爱心很容易混淆。有时候可能从修行人自己的层面讲,对上师到底是信心,还是一种贪爱欲望?自己也分不清楚;有时候对三宝是信心呢,还是把三宝当作一种可利用的平台,依靠它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也分不清楚。这种现象非常多。

比如有些修行人,可能对某个上师、某个法师产生了很大的欢喜心,但这个欢喜心到底是清净的信心还是染污的贪心?自己也分不清楚。如果是染污的贪心,到一定的时候,这种“信心”或者说这样的心很容易退失、消失。如果是真正的信心,那这种清净信就会越来越增上。

所以确实作为修行人来讲,这一点应该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尤其是现在的有些修行人,对某个上师说是真正的信心吧,好像也谈不上,只是一种欢喜心而已。世间当中经常也有这样的,比如有些人对某个上师特别尊重,但实际上是因为这个上师可能对大家的比如财物、地位、名声等可以给予一些帮助,以这个原因对他产生一种信心的;一旦这个上师可能没有这样能力的时候,那他的信心会不会依然存在?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

所以世间的心态比较复杂,世间人也经常说的吧,感情跟责任心还是要区分开来。如果只是一种感情就很容易退失,如果是一种责任的话,那么这种心能长期下去。比如我今天去某个地方看到一个贫困的众生,如果当时对他的悲悯心是带有感情的,那这种感情历来就很容易退失,当你离开这种环境,离开这种所缘境以后,过一段时间很有可能对他没有什么悲愍心了;但如果是一种责任心,那可能你离开那个环境以后,原来的责任感还是存在的。

我们的信心跟欲望也有这样的差别吧。作为出家人,包括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都是三宝给予的,所以我们对三宝是真正虔诚的信心呢,还是因为三宝是自己的一种庇护或者说依靠它能满足自己的一些所愿,因此对它有一种渴望之心?这种渴望之心到底是清净的心,还是一般的欲望之心、贪爱之心?这方面我们要学会分析。

有时候自己也确实分不清楚。我以前依止上师的时候,好像对自己的上师很有信心的,但这种信心好像有时候也带有一种贪心。什么样的贪心呢?“哦,我的上师是最了不起的,其他的上师不一定有这种功德。”其实这个应该不是很好的一种心态。以前我们出去的时候,遇到过很多的高僧大德,但总觉得——“啊,我的上师不管戒定慧哪方面,应该是最好的。”那这个到底是信心导致的,还是因为欲望?因为看不起其他上师的话,其实是带有一种傲慢心或者嫉妒心,如果细致分析的话,里面也有很多复杂的情绪吧。

所以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应该是虔诚的信心,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变,这个很重要。对上师的信心跟欲望也不能混在一起,否则一旦他不能满足你所需要的,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对他产生邪见、诽谤,有这种可能性。

现在有些居士,可能刚开始自己的贪心、信心分不清楚,然后做供养,刚开始关系特别好,到最后师徒关系不但破裂了,而且上升到很严重的程度,上师也好,弟子也好,如果相续当中真的有一些佛法誓言的话,到最后全部都破坏了,这种现象比较多。原因可能就是刚开始很多人自己都分不清楚,糊里糊涂的信仰也好、贪爱也好,到最后……可能自己想象中的上师,“他是什么什么样的,应该跟如来佛没有什么差别”,一旦不是想象的那样……

现在有些人并不是按照经典和论典里面所说的那样来衡量所谓的上师,而是凭自己的想象,“他跟莲花生大士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然后一旦发现,“噢,莲花生大士显现各种神变,他不能显现各种神变,甚至给我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烦恼”,这个时候就有很多的抱怨、失望、伤心、绝望,等等。可能刚开始自己这边也出了一定的问题,可能你所谓的上师那边也出了一些问题,然后两个问题加在一起,就成了重大问题,最后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大家作为佛教徒,希望不要有很多世间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佛教徒的群体,我希望应该是很清净的,当然完全清净的、像佛陀时代那样的是绝对做不到。但不管怎么样,不要有很多的事情,包括各种各样的是非。

上师与弟子之间很复杂,弟子的群体当中也很复杂……不知道别人看法是什么样,我个人的话真的不希望这样。比如我出去的时候,绝对不能带拉帮结派的、包括一些特别敏感的、特别喜欢跟别人各种各样的……这些我首先都不带。不然到时候这个一派、那个一派,很痛苦的。只要发现有一些关系不好的、非常复杂的,那我们宁可离开一百由旬,不要有争论,对吧?佛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希望学会,希望我们佛教团体,大家与世间人相比,完全清净有一点难度,但至少在对治烦恼方面应该有点不同的窍诀,这一点很重要。

信心与欲望很容易混淆,这是第一个教言。

第二个:“慈悲心与贪爱心容易被混淆。”

有些人特别慈悲,但是在慈悲的背后可能会有一些贪爱的心,贪财、贪人,包括贪才华、地位等等。那么这两个也很容易被混淆。

以前一个女的对星宿婆罗门产生极大的贪欲心而伤心欲绝的时候,星宿婆罗门对她生起了极大的慈悲心,然后舍戒跟她成家,因此积累了很大的资粮,因为他当时的心态是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贪爱心,完全是一种慈爱之心。

但有些人可能不是这样的,包括有些上师也好、出家人也好,或者有些佛教徒,表面上看对某个众生特别特别慈悲,但实际上慈悲的背后带有一些染心、偏向的心;那么逐渐逐渐……如果之前他是持有清净戒律的话,将来也可能会有很多危险性。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慈悲,“这个上师很慈悲”、“这个道友对我很慈悲的”——这个道友真的是对所有的人都这样慈悲吗?这个上师对所有的人都这样慈悲吗?这种时候慈悲与贪爱很容易混淆的。

莲池大师以前也说过,慈悲心与爱非常接近。尤其是作为一些出家人,如果这两个没有分清楚的话,是一大障碍。出去弘法利生也好,修行过程中也好,人生的历程当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刚开始慈悲,最后可能变成了另一种心态;逐渐逐渐,可能也变成自己修行的一种障碍。

因此我们表面上看,“哇,这个人是很慈悲的”——到底是慈悲心还是他内心当中有其他的心呢?很难说,这种心态很容易被混淆。

第三个:“所知实相空性与心造作的空性容易被混淆。”

意思就是说,我们通过观察证得所知万法的实相是本体空性的境界,与没有什么窍诀、只是通过自己的一些分别心观察、最后自己心里面觉得“哦,瓶子、柱子等等这些应该是空性的”、心里面造作的这样的一种单空,这两个也特别容易混淆。

无论是完全通达空性、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空性境界,或者我们密乘里面讲的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实相空性、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与我们一般凡夫人在自己心里面通过观察以后,实在是得不到,“哇,应该是空性!”这种“找不到”的分别念,这两个特别容易混淆。

因此,我们首先一定要遣除这种心造作的相似空性,好像麦彭仁波切在哪个教言里面说是:“不要用臆造的、心造的空性来欺骗自己。”我们有些人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空性,其实离证悟空性还很远。可能你相似地、字面上了解了一些空相的大概意思,自己觉得是通达空性了,但实际上没有真正通达。因为你的烦恼越来越增上,对业因果也不相信,对三宝的信心越来越弱,对众生的慈悲心越来越小,这说明离证悟空性还差得很远。

如果真正证悟空性的话,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藏论》里面讲的:“现见空性功德力,于业因果缘起法,无欺惑性生诚信,一切烦恼渐微薄。”就是说如果你真正证悟了空性,那么证悟空性的功德力,会让你对所有的业因果不欺的本性深信不疑;另一方面,以前如果你是一个痴染烦恼的凡夫俗子,一旦证悟空性,这些烦恼就慢慢慢慢地没有了。

所以我们自己到底是不是真正证悟空性,依靠什么来衡量呢?如果自己对因果方面越来越相信,对众生的悲心越来越强大,那么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证悟空性了,自己应该比较明白。以前有些弟子问帕单巴尊者:“如果证悟空性以后造恶业怎么办?”帕单巴尊者说:“证悟空性和对众生生起悲心是同时的,他绝对不会造杀生等恶业。”所以无善无恶的空谈者是很可怕的。真正证悟空性的话,就像前辈大德一样,对因果会更加地小心翼翼、特别谨慎,对三宝会更有信心,对众生会更加悲悯。这在《定解宝藏论》里面也讲了。

我们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讲,自己到底证悟空性没有,你可以到上师那里去印证,但是上师如果自己都没有证悟空性的话,可能也不一定能印证出;所以实在找不到印证者的话,你可以用法本来衡量自己。你自己觉得是证悟空性的话,从那一天开始你对因果的正见怎么样?对众生的悲心怎么样?对三宝的信心怎么样?相续当中的烦恼减弱没有?这几个是非常关键的。很多人认为自己可能稍微有一点证悟,如果真正有证悟的话,可能应该有这些相。

第四个:“法界与断见容易被混淆。”

我们所证悟的法界,它的本体没有什么有、也没有什么无,什么也找不到,就是这样一个空性的界心。它远离四边八戏,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一个境界。而有些人所通达的,就是通过观察之后什么都得不到的断见,什么都没有,因果也没有、前世后世也没有、轮回也没有、我和你也没有,是这样的断见。那么这两个也很容易混淆。

实际上,这两个是不同的。因为法界是诸佛菩萨智慧的对境,麦彭仁波切也讲了,本来法界和智慧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为了了解,它们两个可以说是能证和所证,可以以这样的方式理解。那么所证的法界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空,这跟我们有些人通过观察之后认为什么也没有,这两个很容易混淆。因为你的智慧当中,法界也是得不到什么东西,断见也是得不到什么东西,你没有通达真正的法界,只是一个单空见的话,就很容易造业。

以前汉地也有吧,好像是《恒河大手印》的书里面,以前看过:有一个和尚,他当时是一个禅师,他非常喜欢吃牛肉,天天吃,还口口声声跟别人说:“吃不吃都一样的。”他死了之后转生为牛,在一个农夫的家里。有一次农夫赶着这头牛走的时候遇到了志公禅师,志公禅师通过观察发现那头牛是原来那个和尚的转世。然后志公禅师到那头牛跟前说:“你不是说吃不吃都一样的吗?怎么你今天变成一头牛啊?”然后这条牛看起来特别特别伤心,马上流下了眼泪,最后自己撞到墙上,当场就死了——所以志公禅师也杀了生了(众笑),杀牛了。

这个禅师的前生可能也是经常说一些断见吧。我们藏地也有这样的,“哎哟,这个业因果没有什么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骗人的。”有些人特别可怕——这是最可怕的!《如意宝藏论》当中对这种人也呵斥得很厉害的,所以我们自己千万不要变成断见者。断见者确实跟顺世外道的见解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学中观或者学一些空性法门的时候,自己觉得“啊,什么都没有”,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现在世间当中也有,只是听到一些什么眼耳鼻舌空这样的一些人,认为造业也没有什么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讲:藏地有一个老乡,他杀羊的时候说“所杀者你也没有,能杀者我也没有,我们两个都是空性的”,然后边这样说边去杀羊。这些人是很可怕的!我们闻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在这个世间当中,有些人对所谓的佛教的空性意义片面地理解,这种人还是非常可怕的。

如果你真正通达了法界本义,那个时候你造业的话,也不会对你的相续有任何的染污,因为你已经到达了那种境界。那个时候你可能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火也不会烧你的,因为你不但心里已经通达空性,你四大的身体显现上也是一种虚幻而已,实际上没有任何阻碍,已经到达这种境界。如果没有到达这种境界,光是会说,口头上“一切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四大皆空”……包括我们遇到的一些出租车司机,听到我们说了什么话,他就说:“你们还要执著啊,你们佛教不是说四大皆空吗?你还执著这些啊?”其实他们也不懂这些,只是通过有些电影听说过。

现在可能稍微好一点,几十年前更严重。现在好像对佛教的误解越来越少了,这一点可能和我们很多佛教徒共同的努力分不开,还有跟各个地方的媒体也有关系。现在大多数的媒体比较正,尤其是像一些电影、电视、纪录片,完全跟佛教违背的片子,跟以往比较起来,基本上出得少一点。

所以这方面可能跟众生的见解、社会的导向、娱乐的导向还是有差别的,法界跟断见容易混淆。

第五个:“觉受与证悟容易被混淆。”

觉受的话,实际上有明、乐、无念等很多的觉受,觉受就是各种各样的感受。《楞严经》当中也讲了很多觉受,什么虚空当中有毗卢遮那佛啊,有无数的佛围绕啊。《楞严经》里面讲有五十种阴魔,五蕴的每一个都有十种。这些实际上都是一种觉受,一种魔业,是不清净的。

真正的证悟实际上也有一些证悟的相,觉受表面上看来好像真的已经证悟了空性一样,它们两个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是明的觉受、乐的觉受、空性的觉受,《禅定休息》里面讲了很多;而证悟也有一些外在的相。但实际上这两个也有差别,真正的证悟是没有任何执著的,自己也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像哑巴吃糖一样。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藏论》里面也讲过一个偈颂,以前我们刚来的时候,觉得这个偈颂很好。大概是八几年的时候,我很执著这个教证,就是说:“未见殊胜见之义,见义不堕于一方,虽无任何执著相,然如哑巴品糖味。”有这个比喻。有一个堪布我们两个天天就在这个问题上辩论,他说不见是最殊胜的见的意思;我说不是这个意思,不见其实是没有所见,这是最殊胜的。前面有些其他堪布在辅导的时候,我们大声在那儿辩论。

“未见殊胜见之义”,没有见就是最殊胜的见解。因为你证悟的时候,没有什么见的,但实际上这就是最殊胜的见,就是不偏堕于空,不偏堕于明。如果是觉受的话,肯定偏堕于要么是明、要么是乐、要么是空。任何执著都没有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好像我们昏厥一样,不是这样的。他自己就像哑巴吃了糖,说不出来而已,实际上心里非常明白。

当你真正证悟空性的时候,就像麦彭仁波切讲的,那个时候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用语言、用分别念找不到一个特别适合的名词来表示,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也没有。就像我们讲密法的时候,当你认识自己心的本性,说的话已经远离了所有的言词,想的话远离了所有的分别;但他自己是自明自知的,对这种不可思议的道理有所领悟,这种领悟就是出定的时候也非常欢喜。所以当你“真正”开悟的时候,好几天都不起来了,不是星期天也好好睡觉(众笑),这也说明了是“真正的”证悟空性。

觉受有各种各样的。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就是夏天的草地没有不生草和花的,瑜伽士没有一个不显现各种各样觉受的。觉受就像山谷的云雾一样,阳光一照射马上就没有了;但真正的证悟如同山王,不会消失。有这种说法吧。

所以有时候遇到了一些大圆满的窍诀,“啊,是不是我突然证悟了?”但过一段时间,遇到一些嗔恨心的对境,之前的“证悟”境界都没有了,然后拿着一个长长的棍棒——“你过来吧!”这说明离证悟可能还有点远。所以自己应该观察得到自己是怎么样的,对吧?

第六个:“谨言慎行与诈现威仪容易被混淆。”

表面上看来特别注意言行举止等威仪,走路的时候一步一步地走,说话的时候慢慢地说,吃饭的时候哪里都不看,尤其是刚刚进入佛门、刚刚出家的这些,一看都觉得跟以前的马胜比丘、舍利子没有什么差别。但过一段时间,可能慢慢慢慢会不会变也很难说。

可能有些人真的是前世的恶业造得比较少,非常清净的原因,所以有这样的行为。还有一种人是诈现威仪,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在施主面前、别人面前,穿得特别清净,行为也非常如法,包括说话、做事,特别特别地小心翼翼。表面上看这两个好像一样,但实际上,一个是有欺骗性的,是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在人前假装的,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所以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人的花花绿绿在里面,老虎的花花绿绿在外面”,因为我们人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真的看不出来,有些行为到底是诈现威仪还是什么也很难分。

《毗奈耶经》里面说,以前提婆达多从山上滚落很多石头,佛陀的身体被伤害了。很多人都觉得提婆达多的行为太过分了,应该把他杀掉。有一次专门去杀他,当时提婆达多在一个树下坐禅,他的威仪非常庄严,好像感觉比佛陀还庄严的样子。于是他们有点舍不得害他,觉得“哇,这个比丘真的是太如法了,太庄严了!”提婆达多也知道自己在那儿打坐特别庄严。

后来这件事情好多比丘都知道了,就问佛陀:“为什么提婆达多这次装得那么像啊?”佛陀告诉众比丘:提婆达多不仅这次是这样。以前他是一个猫王的时候,附近有一群老鼠,猫王年轻的时候天天杀这些老鼠吃。到了年老他追不上那些老鼠了,于是就装着特别慈悲地对老鼠说:“我以前年轻的时候杀了你们好多老鼠,特别特别不好。我今天真诚地忏悔,我宣布从此之后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

老鼠以为它真的变了,既然这样忏悔了,那应该原谅它,于是它们就一起共住。然后每次老鼠进洞的时候,它就把最后一个老鼠吃掉,这样做了好多次,老鼠都不知道。但是后来那个老鼠王发现猫的身体越来越好,而它们老鼠越来越少,而且看到猫粪里有很多老鼠的毛啊、骨头啊这些。于是它对猫说:“你现在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你这是诈现威仪。”当时佛陀说了提婆达多前世的一些公案吧。

所以我们有些人可能真的是生生世世诈现威仪已经习惯了,汉地也好、藏地也好,所谓的修行人当中,真的有时候听到各种各样的……有些人是打着佛教的旗号,然后在别人面前显得特别的……而且他们也特别善巧,看众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他都可以表演出来;最后得到自己所需的时候,他就心满意足了。有些众生最后发现受骗了,有些是至死不悟,到最后也没有发现。包括世间当中,也有些诈现威仪的。当然有些人是真正的行为非常清净,但我们可能有怀疑症,“哇,这个人是装的,这个人肯定有目的的”,也有这种可能。所以没有一定智慧的话,很难辨别这些事情,很容易混淆。

我觉得《胜道宝鬘论》对很多修行人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这些教言都能记住的话,不管是在自己身上也好,他人身上也好,应该能找到很多影子。

第七个:“灭尽迷乱与被魔携持容易被混淆。”

有些人是真正灭尽了轮回当中的各种迷乱、贪嗔痴的分别念,能取所取的执著全部已经灭尽了,在世间当中已经是大成就者。依靠他的法力和威力能帮助很多人,包括他念经、他加持,甚至他看一眼可能都会起到作用,有这种成就相。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被魔作了加持的,有些鬼神、厉鬼入于他的身上,表面上看他好像特别有能力、有功效。《前行》当中也讲了,有些人被十种魔左右的话,他去给别人治病、做事情,跟普通人完全不同,有很大的能力。

上面两种情况非常容易混淆。前面那种完全是了不起的大菩萨,所有的执著都已经消于法界,那么真正的大菩萨他对众生加持也好,做事情也好,完全有着不同的力量。后面那种被魔加持的,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讲第一世敦珠法王时候的一个故事,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当时有一个叫阿切桑吉的修行人,他说他取了很多很多的伏藏品,他觉得自己的境界应该非常非常高,于是他就去敦珠法王那里——是第一世敦珠法王,那应该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他去第一世敦珠法王那里去认证,敦珠法王并没有认可他,并没有赞叹他。但是他自己心里认为:“可能是上师嫉妒我,所以不认可我。”后来到了蒋扬钦哲旺波那里,蒋扬钦哲旺波也没有赞叹他,只是说:“哦,你这样的境界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不管怎么样,你念一千万遍莲师心咒再说吧。”他念了一千万莲师心咒之后,所有的境界都消失了,以前认为的所谓的伏藏也都没有了。那个时候他才知道,原来各种各样的境界是被魔劫持的,并不是真正的境界。这个时候他自己也已经如梦初醒,完全明白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有一点能力、有一点成就的时候,要观察清楚,看是不是对上师三宝的信心越来越大?而且自己的傲慢心、各种烦恼是不是越来越少?如果是的话,法力也好、修行力也好,应该是好的。

有时候出现一些境界的时候,也不要在大众当中到处说“我见到了本尊,我看到了护法神”,有时候不一定是真的。当然如果是真的也要暂时保密,这个很重要。很多修行境界最好是保密,这样以后还会显现各方面的一些修行瑞相。

第八个:“成就者与骗子容易被混淆。”

有些人是真的通过修行,是了不起的大善知识、成就者;有些看起来装得特别特别像,但是个骗子。包括有些“上师”,看起来很了不起,讲经说法也好、给别人灌顶也好、放生也好、指点也好,但是实际上他内心并不是这样的,其实他有各种各样的目的。

所以没有智慧的时候,有好多的骗子,不要说是善知识,就连世间的高尚人格都没有的,最后可能以各种手段也发了财。在现在这个社会当中,一旦有了钱财,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他恭敬有加,慢慢慢慢的话……有些时候明明知道他可能有一些问题,但是人们都非常尊重他。有这样的现象。

包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成就者和骗子我们经常也特别容易混淆。有些成就者也许反而特别低调。我记得宗萨钦哲仁波切写的一本书《上师也喝酒?》,里面说到我们藏传佛教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叫土登尼玛的仁波切。蒋扬钦哲说土登尼玛仁波切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善知识,他对藏传佛教的贡献很大,内在境界也特别高,但他特别低调,表面上看跟中国街上卖热包子的人一模一样(众笑)。他的书里面这样写的,不是我说的噢。确实土登尼玛仁波切他也不穿出家衣服,穿得非常简单的,看起来真的是特别特别普通的人。以前好像他在美国的时候,经常去餐厅里面洗盘子。反正一点架子都没有的,如果路上看到的话,根本看不出是个高僧大德。我看到宗萨仁波切这样说的时候……因为他语言有时候比较特殊吧,不知道英语里面怎么写的,他们翻译的时候说是这样的。

我觉得确实有些所谓的善知识,他可能就像《前行》里面讲的戒律清净、三学功德圆满,但反而世间当中不一定被看中;有些世间、出世间的功德都没有的,反而受成千上万的人尊重。所以有时候我们喜欢人多,人多了不一定很好的。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里面也讲了,蛆虫般的眷属多了也没有什么用的。

所以现在大多数的人是,“他的粉丝多不多啊?”他粉丝多也没有什么的,粉丝听说也有各种各样的情况。而真正具有内在成就的善知识,大家应该顶戴。但是这个确实不是很容易辨别。所以学会辨别很重要!我们有些人根本来不及学会,来不及辨别,看到一个介绍就“——啊!”……如果是好的善知识,依止多少个都可以的。阿底峡尊者依止了那么多的上师;以前我们藏传佛教当中也有很多的大德,他们一辈子依止了很多、拜见了很多的高僧大德。

但如果确实是故意诈现威仪的,或者说是假装来欺骗众生的,可能早一点发现好一点。戒律里面,好像是《菩萨地论》说必须要呵斥不如法的人。为什么呵斥呢?如果呵斥的话是不是佛陀、佛教不慈悲呢?其实不是不慈悲,如果没有呵斥的话,他造的业更严重,对众生的危害更大,对他自己的前途也更有危害。如果我们早一点发现,呵斥也好、摒除也好,实际上在佛教里是对他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就不广讲吧。

第九个:“行利他与行自利容易被混淆。”

有些行利他的时候沾有世间八法,表面上看是利他,放生、转法轮、做很多的善事,但实际上带有自私自利。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是利他,实际上是自利的,这两个很容易混淆。

第十个:“善巧方便与虚伪谄诳容易被混淆。”

包括现在的网络宣传,如果真的是有善巧方便的菩萨,能利益很多的众生。如果是带有世间八法、自私自利的狡诈行为,那也是非常可怕的。但是从表面上看,到底是菩萨的善巧方便,还是有些人想要欺骗,很难说的。所以我们要能辨别、分析,到底是善巧方便还是假装欺诳。如果是善巧方便,表面上看好像他的威仪特别特别不如法,但实际上是如法的。

不知道我以前讲过没有,当时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他到裸形外道里面去讲法,去了三个月一个都没调化,谁都不接受他,就没办法了。然后文殊菩萨去,去了以后他就开始说释迦牟尼佛的过失,赞叹外道的功德。他们就很欢喜,“哇,这个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榜样!”大家都信受他。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有一天说:“实际上你们所讲到的这些功德,释迦牟尼佛的经典里面好像也有一些,我们要不要了解一下?”因为那些外道都已经认可他了,这个时候他就慢慢慢慢讲一些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最后,那些裸形外道都到佛那里去皈依了。

所以我们有时候做一些善巧方便的事,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就骂,比如我们做一些世间法方面的话,有些时候是善巧。但也有些人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搞名闻利养,可能也是一种虚伪谄诳的做法,也有这种可能。

尤其现在是网络时代,真的很难分析。有时候看到一个介绍,“这个是真的菩萨的介绍呢,还是有人又在搞什么?”有时候很难分。不过自己应该是知道的,很多事情别人很难说,但自己应该知道。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没有自私自利的心,“我一定要通过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那即使这件事情做得不是很圆满,你自己也不会有过失,心是很重要的——不过有些因为没有智慧,可能影响、后果都不是很好,也有这种情况。

以上所讲的这些,就是容易被混淆的十种法。这些教言是很好的,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如果不知道这些道理的话,可能会犯很多错误。别人会犯错误,自己也会犯错误。如果知道这些的话,至少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在做事的过程当中也会小心谨慎。

下个礼拜星期六没有《胜道宝鬘论》的课,其他的课基本一样,星期一和星期二讲《维摩诘经》,星期三讲《孝经》,星期四和星期五讲《大乘经庄严论》,先初步这样安排。

这个《胜道宝鬘论》我想慢慢慢慢讲,有时间的时候讲,慢慢慢慢来,对吧?《胜道宝鬘论》的传承后面还是慢慢慢慢念,是吧?(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