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胜道宝鬘论15

《胜道宝鬘论》传讲(15)

我们下个礼拜的星期一和星期二上《维摩诘经》,星期三、星期四没有课,星期五讲《大乘经庄严论》,星期六没有课。14号之后,念《普贤云供》的时间现在还确定不下来……可能没有课;如果有的话也是比较小型的一些课,没有什么大课。

下面我们开始讲课……今天没有话说,有时候太多了,有时候太少了,受不了。(众笑)

今天继续讲冈波巴尊者或者说达波瓦尊者所造的《胜道宝鬘论》。《胜道宝鬘论》跟其他论典的阐述方法有所不同,因为这是一个修行法门,是当时米拉日巴时代的一个修行法门。对我们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修行人来讲,可能有些地方不同;但不管怎么样,总的来讲修行人应该可以参考,可以对照一下,当时的修行教言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样的?我们在座很多人自认为是修行人的,可以看看里面所讲的教言,能否跟自己的相续相应?这方面可以观察和对比。

我们现在正在讲修行人的过失,有十八种。修行人不好好修行,经常容易犯的过失;表面上看是修行人,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种情况有十八种。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九种,今天开始讲后面的九种。

第十个:“立下实修的誓言却不能安稳修行,实是修行人的过失。”

我们很多人经常一开始在上师面前也好、自愿也好,或者自己观修的本尊面前也好,立下一些誓言:每天要念什么108遍观音心咒、念《心经》,念多少金刚萨埵心咒、多少莲师心咒,念一亿遍、一千万遍……发誓愿容易,但是履行承诺不是那么容易的。

按理来讲,立下一个坚定的誓言之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按部就班、很认真地去实修。就像藏传佛教当中有三年闭关的、一年闭关的,甚至有些人很多年以来一直闭关。所以刚开始立下誓言,然后每年都去实行,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光是今天下个决心、明天发个誓言,过段时间承诺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完成的话,修行的结果不是很好的。

我们在世间做的很多事情,其实要靠自己有一种坚定心。一个人有没有下功夫、有没有恒心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做事情的时候,一件事情遇到问题、遇到困难经常就退失,又开始另一件事情——但这也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不管是修行也好、做事情也好,应该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心。包括我自己,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尤其是翻译的历程中,有时候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某个论典里面的内容不太懂,翻很多资料也没办法;还有的时候旁边很多人觉得——“哎,你这样翻译没什么意义啊”……但可能有一种力量,让自己一直不退,一直坚持下去。我看我们很多人的修行也是这样。

麦彭仁波切以前也说过:“心稳固者做何事,持之以恒勤努力。”心稳固的人做任何事情,世间的事情也好,出世间的事情也好,都持之以恒地努力,这样的话,“如积水滴成大海,最终成就广大果”,就像滴水成海,慢慢慢慢就做成广大的事情。实际上,不管是世间方面、出世间方面,很多伟大的人做出来的伟大的事情,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并不是一天之内所有的事情一哄而上,不是这样的,应该是一点一滴一件一件做的。

晚上看讲考的时候我就想,有些道友以前成绩很不错的,但是后来过了一年、两年以后就不能坚持了。有些就真的很不错,光是每天参加讲考就已经六年了,这说明他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心,这跟刚开始的誓言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和《君规》当中都讲到,坚定誓言很重要!

从总体上看,现在不管是山下学会的人也好、我们学院的人也好,很多发心人员、讲经说法的法师,大多数的人的确心还算是稳定的,基本上一年当中很少有变化。昨天有一个人跟我讲,他在寺院里面发心做饭,本来想退下来了,后来听了一堂课讲“坚定誓言”的,然后他现在准备不退了,“就让我再次结上这个缘起”。我说这个倒是好说,这样的发心的确是正确的。

我们有些人心不定的时候,今天这个班、明天那个班一直不断地换,其实这对自己的修行真的不利。换很多的道场,换很多的上师,换很多的法本……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短暂的,你首先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然后选择了一个法门,或者一个修行要诀的时候,那就要在这上面一直一直修行。

包括我们修的有些法,我们学密宗的有些道友一直坚持修,比如《文殊大圆满》、《杰珍大圆满》等个别法,作为自己终生不离开的;一本书作为终生依止的,包括《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我们最开始大概是1999年的时候讲的,有些道友每年都看一遍,现在书本都已经破了。这说明我们还是有恒心。

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心很重要。修行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安稳修行的话就不是一个好的修行人,这是修行人的过失。

第十一个:“虽然所作唯一都是正法,但行为却不能自立, 实是修行人的过失。”

虽然我们的所作所为经常都是不离开正法的范围,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自从皈依开始,每天都是念经、禅修、听闻佛法,每天都做一些利益众生的发心,做很多与正法有关的事情……在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但是如果我们修得不是很到位,那自己的行为就不能自立。所以真正离开了所有的道友、所有的上师、所有的法门,那你自己要看看,你的行为和你的修行能否自立?

实际上不管做什么事情,自己应该有把握,自己有胸有成竹的境界是最好不过的。但是有时候虽然一辈子修行,甚至已经出家,但是真的遇到一些比较严重的病,或者说是遇到一些大的违缘的时候,就不能自立,以前修的法不能用上。

刚才有一个以前很熟悉的修行人,他说痛得非常厉害,电话里面一直哭,让我加持。我也没办法,有些严重的疼痛我自己也没办法加持。所以修行确实是……虽然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修行当中,但是有些违缘、有些事情来到身上的时候,用修行来面对有一定困难。尤其是有些人前世业力出现的时候,那种疼痛、那种心态上的变化,那个时候光是看一本书或者吃一个甘露丸、打一个止痛针,有没有用呢?利益也许是有的,但完全解决有一定困难。

所以这里可能是对真正境界比较高的修行人而言的。虽然我们的所做所为都是在正法当中,但是我们的行为却不能自立,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能自立。有些人可能永远都是靠上师、靠道场,一旦自己单独出来,就没有办法把握了。弘扬佛法也好,自己修行也好,不管你是居士身份、出家人身份,学到一定的时候,还是要有一种自立的能力。你自己要想:我如果没有一个伙伴,就这样去弘扬佛法,有没有这个能力?自己要观察自己:我一旦离开这个世间到了中阴,能不能祈祷上师三宝?自己修的法能不能用上?

所以修行过程当中,有时候对未来要有一种最不好的打算吧:万一我独自一人在荒漠或者野蛮边地的群体当中,我如何弘扬佛法?我自己被烦恼和恶友所转,我要怎么调伏他们?这方面我们还是要有一些修行。不要永远都是靠上师加持、靠道友,不能这样,永远长不大是不行的,到一定的时候要自立。

以前的很多大德,在求学的路程当中,两年、三年、五年、六年以后,基本上就修行自立、生活自立了。我看现在很多留学生到了西方以后,生活都是自立的,回来以后好像很多方面也比较强,不管做什么事情还是有一种能力。在国内的话,每天都是父母陪着,到了那边以后,没办法都要靠自己,有些甚至打工洗碗,赚学费,回来以后好像能力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自己应该提前有些准备,万一生了非常严重的病,我怎么办?我怎么祈祷上师三宝?万一因为前世的业力现前,我被关在牢狱里面,那我怎么修行?万一我有天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变成一个植物人,那我的修行怎么用?……我们有时候要用几乎不会出现的、非常不好的一些境遇来修炼。以前很多藏传佛教的老修行人,他们用生活当中最难以想象的境遇来考验自己、磨练自己,这样的话,一旦真正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也完全能独立。

所以如果我们完全不能独立的话,这也是修行人的过失。有些人在某个学院里面或某个地方已经闭关了多少多少年,然后稍微有点感冒的时候就开始哭,“呜呜呜,痛得很!我怎么办啊,我忍不了,呜呜……”有些病得非常严重还情有可原,毕竟通过修行能断除我们的感受还是需要一定的训练;但有些人好像病得不是那么严重,然后就一直这样好不好?所以修行还是要能独立。

第十二个:“虽然衣食自然而来,但心依旧左右寻觅,实是修行人的过失。”

作为一个修行人,实际上他的生活资具、衣食这些应该是不会缺的;尤其是修行比较好的,依靠缘起力,自然而然会得来的。我们前面也讲过,“所有在家众,指甲上耕耘,吾之出家僧,生活无贫困。”即使世间人非常困难,甚至“指甲上耕耘”的饥荒出现,作为出家人、修行人,生活应该也不会遇到非常非常大的困难。一些饮食的话,依靠缘起力也好,依靠白法天尊的护佑和加持力也好,依靠一些具有善根的施主的发心力也好,依靠念普贤菩萨的名号、招财仪轨也好,然后自然而然就……

我那天也在想,学院这边可能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每个月念经的话还是有一定的……我那天也跟一些负责人说了,不管是男众女众,不要因为发心的原因挡住了他们的经济来源,这样的话也不太好。所以最近我也在跟一些负责人开会商量。因为有时候修行人,念经也好、供养也好,实际上并不是不需要的。尤其现在的生活跟米拉日巴那个时代还是有一定的差别,那个时候因为是农牧社会,人们只要有吃的、穿的,除此之外更多的希求都没有了。那现在,包括有些修行人的话,不但要吃饭穿衣,还有很多修行人拿着什么手机呀,拿着……那这些的话也是需要的。所以完全按照古代高僧大德们那种非常艰苦的生活来要求的话,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刚开始我们来到喇荣的时候,生活确实是贫寒吧,但学习方面很精进的。那时候我们做饭的木柴,全是自己去山这边、山那面背回来的。背牛粪的话,一般用特别大的两个麻布袋。现在有时候到了山顶——这里捡过牛粪,那里也捡过……前两天我们几个堪布也在说,那个时候,比如明天是25号的话,那我们不会玩的,一定要去捡木材;然后那些木材可能一个月、两个月都能坚持下来。也可能到县城去买煤油……所以这里有些道友说现在条件不好,我都不敢大声笑,只能默默地笑。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还算是好一点的,古时候,尤其是米拉日巴尊者和噶当派那些大德们修行的时候,普遍地,整个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很多地方的生活条件就是这样的。

所以这里说,如果你衣食具足仍不满足,一直还要去寻求的话,这也是修行人的过失。

当然我们不能已经具足了还一直不满足,有时候我们的心一直是填不满的,有了一部分又需要另一部分。比如说有了一栋房子可能又想要两栋;有了一辆车子又想要两辆车子,这样的话非常严重,贪欲越来越大。我们佛教里面讲的知足少欲是很重要的,龙猛菩萨以前说过:“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就是说如果知足的话,即使你没有很多的财富,也是富翁。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山里面的修行人,他可能没有世间很多的有漏财产,但他内心是非常满足、非常富裕的;有时候我们也看到世间当中一些非常富裕的人,但是他心里却一直很不满足,差别比较大。

所以我们不能为了不满足而把所有的时间用在寻觅食物方面,尤其我们闻思修行的人,希望不要特别地在意。听说我们有些道友对吃的穿的特别……到了寂静地方,最讲究的是什么呢,就是每天要炒多少菜,炒菜的要求也很高,花两三个小时就是为了一盘菜。那这样的话,可能在寂静的山里求学不一定有意义。

应该简单一些。我很羡慕西方很多国家,他们对吃的好像比较简单,中午的时候边喝一杯咖啡,加上什么三明治、面包啊,边吃边学习。尤其是在一些大学里面,他们对学习比较在意,吃的方面就……我们这边就特别在意吃的,好像一个菜不行要两个菜,两个菜不行要三个菜,色声香味都要美化;然后过了半个小时以后这些全部都消失了,刚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消于法界了。

第十三个:“善行的功效只是用在救助病人及孩童上,实是修行人的过失。”

当然修行人做一些慈善,帮助一些病人,帮助一些可怜的孩童、孤儿,这些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善行全部只是用在这上面,没有好好地用在闻思修行上面,那也是修行人的过失。因为真正的佛教徒,实际上是要断除自相续当中的烦恼,增上自相续的智慧,然后利益众生,这就是佛法的真正教义。

我们做一些公益慈善,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包括扶贫、搞一些基金,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如果把所有的……现在有些人可能专业是这样吧,除了做一些慈善以外什么都不做,这样也不是很好。我们经常搞一些慈善活动的时候也会讲:最重要是闻思修行。当然有些如果闻思修行特别不擅长,特别爱搞慈善,极个别的案例、极个别的有些特殊开许可能也有必要。因为有些人做善事非常有能力,不管是给别人宣讲也好,搞各种活动也好,做什么宣传工作也好,人的精神就完全不同;一到闻思修行的时候,就慢慢慢慢地,很想打瞌睡一样,尤其是在听课的时候,几乎不听课,听一堂课也是打瞌睡,就这样的——可能每个人的习气不同。所以说有时候我们也觉得做善事特别好,对个别人不能一概而论,全部都——“闻思修行必须要!”然后把从不闻思修行的人全部都……那可能有些事情也有一些损失。

所以我们说以闻思修行为主,说的是“为主”,并没有说闻思修行以外的一律不做,没有那么说。以后我们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管理人员,希望对这些善事也要重视。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病人,看到一些可怜的人,包括一些孤儿、一些失学的儿童,这些人还是很可怜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做一些善事,有用的;如果我们没有做的话,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了。

不管是团体也好、个人也好,哪怕每年当中助极少数的人,比如我们一年当中大概三四个人帮助一个大学生,或者帮助一个孤寡老人。其实做善事不一定要在一个时间当中做得特别特别有气势,而是逐渐逐渐地,有长期性地不退心,这个很重要。现在很多年轻人刚开始这个也做、那个也做,开头非常多,但是结尾很少——全部变成一条了,这样不是很好。

当时冈波巴尊者可能也是看到有些人不好好修行,整天做一些善事,救病人啊、救可怜的孩子啊,这样就是修行人的过失。如果我们整天做这个,自己一点儿也没有修的话,当你真的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善事的功德肯定是有的,但是真正能解决我们内心的还是要闻思修行。所以大家要明白,现在可能稍微好一点。很多人到目前为止还不懂什么是佛法,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凡是做善事就觉得都是很好的,没有轻重、没有选择性。

因此我们有系统闻思的人,哪些是最重要的?有些事情虽然不能自己做,但是要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哪一个,这一点要明白。不管是在喇荣也好,或者在别的地方,原则大家不要丢失:我们是以闻思修行为主,这个很重要。闻思修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这是第十三个。

第十四个:“为了财物宣说甚深教言,实是修行人的过失。”

为了自己获得财物而宣说最甚深的教言,其实这是修行人的过失。当时米拉日巴尊者离开玛尔巴罗扎的时候,玛尔巴罗扎特意叮嘱他:“将来你千万不要为了财宝、为了名声、为了利养,将甚深的《空行心滴》传人。如果你这样传的话,那么空行、护法一定会惩罚你,他们是不会欢喜的;如果遇到了真正有清净誓言、对密法有信心的人,即使他们没有任何财富、非常贫穷,你也一定要予以摄受,把甚深的心滴传给他们。”当时米拉日巴离开上师的时候,上师也特意说了这种教言。

我们在座的各位不知道有没有甚深的教言,如果有甚深的教言,那么以后寻找所化弟子的时候,你不能因为某个人很富裕、某个人长得很不错、某个人势力比较不错,他是某个地方的长官啊、领导啊,因为这样,虽然他没有什么资格,但你还是把甚深的佛法传授给他们,实际上这对佛法应该是不利的,对自己也是不利的。

现在这种现象比较多,包括藏传佛教当中——可能是我们的邪见,有些人好像根本不会取舍,把一些甚深的灌顶、教言在那样的人面前随意宣说;有些人找一些机会,召集一些人,把特别深的一些法公开传授。这样对佛法是有利还是有害很难说。

华智仁波切有一个教言,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说:“不懂佛教而弘扬佛法的所谓‘持教大德’当今时代比比皆是,从根本上毁坏利乐源泉的佛法如意宝,他们是最厉害的。”意思是对佛教一窍不通,但是在别人面前自称是弘扬佛法的持教大德,因为实际上不懂佛法而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从根本上摧毁佛法。在摧毁佛法方面,他们比任何的人都厉害,因为他实际上不懂,但是在众人面前却随便宣讲各种教言。所以我们利乐源泉的佛法如意宝,从根本上并不是被一些外道、一些世间人摧毁的,而是被我们佛教内部的人毁坏的。

关于这一点,《阿难请问经》中也讲了很多。当时阿难做了七种梦,其中有一个是一个比丘在不清净的坑里,然后白衣在家人踩着他的头。这说明包括一些出家身份、大德身份的人,对佛法如意宝并没有重视,为了财富、为了金钱将佛法全部出卖,这一点是非常非常可怕的。现在有些人为了买一些豪宅、豪车,通过佛法敛财;如果没有佛法,这些人根本得不到财富。现在这种行为可能越来越严重。

去年好像泰国有几个僧人自称很富裕,有私人飞机,还放到网上去,后来泰国的僧伽会说这些僧人以后不能待在寺院当中了。本来像泰国那样的南传佛教应该是非常清净的,连金钱都不能碰——有时候南传佛教跟其他有点不同——如果显现一些腐败,那他们会在全世界公布,所以后来僧伽会要求他们还俗。有各种说法。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这些都是佛教徒搞的,因为现在有很多情况。前段时间我们也说过,有些不是佛教徒搞的,但是很多人为了诽谤佛法,他们也会搞各种各样的事情,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我们也不能认为,“这个也是佛教徒搞的,那个也是佛教徒搞的”;但是有一部分可能是我们佛教徒自身没有很好地运用,把佛法当作一种产品来接受,包括灌个顶、传个法,就获得了多少多少的收入。

其实现在来讲,这些确实是不需要的。现在藏传佛教缺的是什么呢?金钱、建筑这些都不缺,包括汉传佛教也是如此,每一个寺院都是金碧辉煌的,好几个亿、好几千万。现在缺的是什么呢?人才,我们要培养人才。人才有僧才——出家人中的人才,还要培养佛教在家人的人才,这是要依靠长期地努力才能实现的。

所以以后为了弘扬正法,修行的法要有机缘的话可以传授给众生;但是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机缘,否则也毁坏自他。

第十五个:“想方设法自赞毁他,实是修行人的过失。”

有些人想方设法赞叹自己、毁谤他人,这是修行人的过失。我们可能很多人都爱讲一些别人的过失,而自己的过失根本看不到,这一点可能有些修行不好的群体当中经常有。尤其是关系比较好一点的人在一起,最爱讲过失,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这个时候讲别人的过失比较多一点。从大的方面讲这是犯了菩萨戒:自赞毁他,赞叹自己毁谤别人。有些毁谤的话……实际上可能里面有各种因缘,我们没有经过观察不能随意毁谤别人。

《毗奈耶经》中有一个故事,当时佛陀受到一个女人毁谤。这个故事的来源是什么呢?以前在一个佛陀的教法下,有一个阿罗汉,这个阿罗汉断除了一切过失。还有一个三藏比丘,这个三藏比丘有一点嫉妒心,有一个施主给那个阿罗汉做了供养,这个三藏比丘就特别嫉妒——好像这个故事我不是记得很清楚,大概是这样。然后这个三藏比丘把衣服交给施主家的仆人,告诉她这是阿罗汉给的,那个仆女也是言听计从。后来人们都诽谤是阿罗汉给的,其实不是的,是刚才有嫉妒心的比丘给的。

所以我们从《毗奈耶经》当中看的话,人有嫉妒心的时候,他有各种妒嫉的语言,甚至故意害人。这种情况的话,其他人也人云亦云,大家都会去毁谤。《格言宝藏论》云:“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有些人可能自己很差劲,却经常给别人找过失;乌鸦自己吃得不净的嘴却拼命地擦在其他干净的地方。所以自己心不清净的时候就拼命地对别人诽谤。孔雀本来自己很好看,所以它不会看别人的过失,不会给别人带来恶兆。在动物园里可以看到,孔雀经常观察自己的身体。

我们尽量不要自赞毁他。学院这边还算比较可以吧,在群体当中好像大多数都是闻思修行,除了不爱闻思修行的人爱说过失。我也知道有个别的道友比较这个……反正谁接触的话,他都会说过失——这也是极少数的人吧,就是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大多数的人每天都是忙着背诵、研讨、修行、修加行,哪有空说别人的过失,有空就自己修行。

学会当中闻思修行比较好的地方是非比较少,闻思修行不太好的地方是非比较多,因为他们没什么事情,平时接触的时候也不会在法义上探讨,只是讲一些这个人的是非、那个人的是非,然后就一直争来争去、说来说去。闻思修行好的话,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什么事。我们佛教徒也不争名逐利,大家还是应该以一种渴望和难得的心来探讨法义。希望以后我们各个地方的团体,都能成为清净的团体。

我有次去一个国家,下飞机刚坐上他们那个迎接的车,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这里的什么什么过失……”就是讲一些是非,我心里很不舒服。我想,这是我第一次来这个国家,怎么刚下飞机我们这些道友们就,“唉,我们这里怎么怎么怎么……”后来好像稍微好一点。

各个地方还是有差别。有些地方特别着重过失,喜欢讲别人的过失,自己好像就……我们藏族有些小孩经常说:“要说别人过失的话,那你自己要像天人一样,而对方要像魔鬼一样。”你自己要长得好看像天人一样,别人也要长得特别难看像魔鬼那样,你才有资格说别人的过失;否则你自己像魔鬼一样,别人像天人一样,那你说他的话大家都会笑的。这里隐含着一些意义,对吧?

包括在部门里面也是,希望大家不要经常说一些过失。有些人特别爱说,两三个人集结在一起,一直“吱吱吱吱……”尤其女性可能嘴巴比较会说一点,男性就比较迟钝一点。有些人是懒惰吧,我看我们有些男众反正过失也不说、赞叹也不说,就大大的碗装一些食物吃完去——像猪八戒一样的,有没有?有些道友很能吃。所以你们有些做饭的人很辛苦,真的,你做了一大锅,他一个人几乎吃完一半——这还是很不容易的。有些人很能吃,我们原来那个学校里面有一个学生,他的个子很小,但吃得特别多,有时候我们都觉得:不知道他吃的到哪里去了?(众笑)

所以我也特别感谢我们这里做饭的发心人员。但是我们喇荣这里大多数可能是对外的,我以前也讲过,食物的口味方面,尽量学一些四川的。否则每个厨师就是做自己觉得好吃的东西,但其他人……尤其是你在哪个地方发心,可能要迎合那个地方大多数信众的口味,这个是比较关键的。有些人说四川味很容易做,里面多加一点麻辣就可以,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你光加个辣椒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它有它的窍诀。

关于这方面,我那天跟我们学校和寺院那边的发心人员也说了。我们这里的道友们,尤其是喇嘛和觉姆这边,针对这些,希望你们也要稍微学一下,有些地方我有点点不满意。尤其包括堪布、堪姆,他们的习气全部是这里的习气,南方也好、香港也好,你觉得是很好吃的,但……这个习气是不同的,我们的习气是很不可思议的。就像我到了非洲,有些吃的东西真的……佛陀说“众生的习气不可思议”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希望你们发心人员要注意,我原来说过一两次,但是有时候可能你们太辛苦了吧,而且我们有些道友的胃口也比较好……不管怎么样,以后这方面希望各个部门的人要注意一下。我们做得是很好很好的,但是你要入乡随俗,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地方?这里大多数人具有什么样的习气?比如说寺院在东北的,寺院在厦门、在海南的,这些地方口味是完全不同的。

我个人的话基本上都能适应。但是我们要针对外面来的人,因为饮食人们还是很重视的——当然你们有些修行好的人倒是没什么的。

第十六个:“为他人传讲教言,自相续却违背正法,实是修行人的过失。”

跟别人讲很多的教言,可是自己的相续一点都没有调柔,没有与法相应,那么这只是夸夸其谈而已,不是真正的修行。《华严经》云:“譬人处大众,善说胜妙事,内自无实德,多闻亦如是。”我们给别人讲得特别有理有据,可是自己内心从来没有真正去实修、真正去观察,这样最后自己肯定不会与法相应。

《大智度论》云:“多闻辩慧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有些人智慧很不错,讲得也特别特别好,他所说的任何一个法让人特别特别感动,但“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不雨”,就像虽然有雷声但是不会下雨一样,自己的修行却没有。

我觉得《大智度论》里面讲得很好。包括现在一些教授也是这样,最近网上有一些大学教授,他们讲教育讲得很好的,但没有实行,没有实行的教育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吧。从小老师都是讲得很好,但是有些自己从来不实行,不言从身教,有时候老师经常说,“不能迟到、不能早退”,可是他自己从来不遵守。我们有些老师真的很讨厌的,他自己讲是讲得很好,口才很不错的,但实际上对学生从来不关心。那样的教育和那样的教育学家确实比较奇怪的,应该说是与正法背道而驰,口头上说的是一套,实际上做的是另一套。

当然我们也不能像大乘佛教这样严格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得到,我不是这个意思。确实佛法是非常甚深的,每一件事情要完全实行有一定的困难。但作为一个修行人,至少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些要好好修一修。都只是放在口头上的话,没有什么意义的。

现在教育界的人才讲是讲得很好的,但实际上没有想利他的心,这样一来做事情有一定的困难。

第十七个:“独自坐不住又不会与人相处,实是修行人的过失。”

有些人自己一个人一个小时都坐不住——我们有些道友真的是坐不住的,门一关,坐一会儿就起来到处跑。不管是到哪里,到县上去也看得到他,到商店门口也看得到他。发心人员我们不说,他有这个责任经常在那里发心。但有些不是发心的,也不需要买什么东西,就一直在外面,坐不住;如果让他发心的话,又跟这个合不拢、跟那个合不拢,跟谁都无法相处。这种人还是很可怕的,一个人待不住,跟很多人又没办法相处——那这是一种怪物。

真正的修行人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有时间安住,他一个人好几天、好几个月都完全可以坐得住。不管是什么地方,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他都能坐得住,五星级宾馆里也可以,一般的、特别特别差的环境也可以。他的心里也是很快乐的,不像有些人分别念特别重,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住也可以,两个人一起住也可以,三个人也可以,和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非常融合;做任何事情大家都交口称赞,人很好,发心也可以,做什么都没有问题。

今天听众也比较多,希望以后出门的时候,不要跟一起出去的人吵架、打架,这样不好。这一点我自己觉得还可以的,我以前跟上师一起也去过很多国家,印象当中只有在印度的时候跟一个堪布吵得有点厉害,除此之外几乎都是没有的;然后住的方面,住得好一点也可以,住得不太好也可以。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一个人坐得住,也能跟人相处。原来我们讲的时候,我对这个法很有感受。如果修行不好的话,独自是坐不住的。有些人还是可以的,闭关七天没有什么问题的,跟别人一起发心做事情也都合得来,和谁都能和睦相处,这种情况很好。不然有些人太敏感了,分别念特别重,坐一辆车的话,“我不坐那个车,不行不行!我不住那个宾馆。我不跟这个人……”有很多的分别念。其实也没有什么吧,反正差不多的。我们如果对现实生活特别执著的话,可能什么都不行的。

以前有个叫贡唐仓的很早很早的一个大德,他是这样说的:如果修行很好的话,现实生活当中的所有都是修行的宝典;如果修行不好,书堆了多少多少,背诵了多少多少论典,但是性格依然是这样。有些道友讲考讲得特别特别好,但是下来之后还是这样。以前我们打篮球的时候,对关系不太好的就是经常用“这样”(上师做手势,众笑)。所以讲的时候是很好的,但是上面的人用牛角、下面的人用牛蹄来给他踢一脚,这样就不是很好。

所以修行还是要跟大家都合,《前行》里讲了几个比喻:像棉花一样,或者是稀饭里放酥油一样——不知道你们喝过没有,稀饭里放酥油是什么样的味道?

第十八个:“承受不住快乐又忍耐不了痛苦,实是修行人的过失。”

我们有些人快乐的时候承受不了,高兴啊、傲慢啊,开心得不行了;稍微遇到一点点痛苦,就痛哭啊、伤心啊、绝望啊。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里有一个教言:“稍逢顺缘生喜慢,稍遇逆境心躁怯。”稍微遇到一些顺缘就产生欢喜心、傲慢心,洋洋得意;稍微遇到一些逆境心就特别急躁,然后又害怕、又恐惧、又伤心。“如秤杆般恶劣者,即是卑鄙之徒也”,像秤杆的话,稍微放一点东西,马上就高起来、马上又低下去。秤杆大家都知道吧,就是这样。遇到一点点事、一句话就呜呜呜哭起来,一句话又哈哈哈笑起来,这种人尤其现世的年轻人当中比较多。

我以前说过,人生就像夏日的天气一样,痛苦的时候不要垂头丧气、心灰意冷,实际上很有可能再过一会儿就雨过天晴,不一定会长期的;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否则可能很快的时间当中就会乌云密布。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坦然地、淡定地去面对,不应该大悲大喜。当然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有时候确实有一点困难。

总之不要像麦彭仁波切讲的一样,稍微遇到一点顺缘不要太欢喜了,也没什么欢喜的,现实生活当中的这些,比如你今天得到了什么什么,就像泰国的僧人得到了彩票,但其实也没什么,有了这些又有什么呀。遇到一些逆境:今天身体不好,今天钱包丢了,今天别人欺负你……应该心要淡定对吧?不要像秤杆一般。

麦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里也有秤杆的比喻,我今天给大家的教言就是:不要时而开心、时而痛苦,不要像秤杆。以后我如果看到性格变得特别快的人,我不会说他的名字,我会说“这个秤杆”。因为他变化太快了,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我们有些法师也特别害怕班里的有些道友,虽然成绩比较好一点,但是性格比春天的天气变得还快。春天的天气下雨前至少也有闪电、雷鸣,中间稍微有一点准备的时间才下雨——我们要把衣服收回来。但有一些道友来不及了,呜呜呜就哭起来了,哈哈哈又笑起来了,不知道什么原因,稍微听到一句、看到一件事情就……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综合病导致的。

其实你内心不高兴、内心痛苦、内心开心,在外面也不要显得特别特别快。以前苏联有一个人,他来中国的时候说:“你们中国人的表情太快了,我们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们心里不甘心,但表情上不会那么快。”像有些外国人,他的表情会比较慢一点,不高兴了,慢慢慢慢地,哭的话也不是很快的时间当中“呜——”就哭起来了,而且眼泪也不是特别多。我看过有些人哭,眼泪像现在喇荣下雨一样的——喇荣这几天晚上和白天都是倾盆大雨,“哗——”就这样。

所以,开心的时候要稍微控制一下,不然也会无常的;痛苦的时候稍微缓一缓,这样的话可能好一点。这当然也是一种修行,如果我们一点境界都没有的话,这就是修行人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