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胜道宝鬘论17

《胜道宝鬘论》传讲(17)

今天在这里说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好像明天凌晨2点半左右到6点半左右有月食,是吧?那个时候行持善法功德很大——睡懒觉功德更大。(众笑)可能大多数人非常精进,确实这是150多年当中难得一见的月食 ,所以按照我们传承上师们的教言,这个时候经常都修一些善法,修本尊、修息增怀诛的事业,这很重要。

第二个事情,初步定为下个礼拜星期一、二讲《胜道宝鬘论》,星期四、五讲《孝经》,其他的现在还没有安排。课程可能稍微有一点变化,具体到时再看吧。本来想明天也上课,但是我要参加一个佛教大学的开学典礼,所以明天没有正式的课。

今天这里来了好几本新书,主要是我讲的一些课整理出来的——我现在都不知道是哪些人整理的。我们藏族这边,有些他们整理的话,他们说书多了不太好。昨天有些堪布说:“最好不要整理,只要一本书就可以。”我亲自听到他们这样说的。也随喜吧,这也是一种观点。

这是《俱舍精要》第一、第二、第三册,三本书。以前讲的,从第1课一直到52课,是《俱舍论》的讲记。可能主要是我们这边女众法师们整理的,也许有一些差错,但毕竟是讲记,我讲的时候可能也会有一些差错、一些口误,但这也比较正常吧。不管怎么样,我不认为只要有一本书就可以了,像刚才有些堪布们讲的一样。因为有些书不一定写得那么好,有好几本书的话,也许对不同根基的人会有一点好处。这是我们在学《五部大论》的时候讲的,可能还没有整理完吧。

这一本是《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是我们以前讲过的,里面主要讲十种善业和十种不善业。这个经典很好的,人天乘尤其是一些在家人学习的话。原来我们讲的时候不知道大家都听了没有,当时我们讲了好像三四堂课,不太多。也很感谢他们,我不知道现在是谁整理的。这是佛学院预科系读经班的一个课程,希望你们学得非常圆满。这是今天得到的第二本书。

第三本书是《为什么不懂得你》,这是去国内一些学校的演讲,这里有三个学校的。我用这本书来“灌顶”,刚才他们说有没有灌顶,我说有灌顶。

第四本是《喜马拉雅的灵魂》。2014年的时候去美国,当时时间特别紧。我刚才看了好像是11月9号到的,到11月20号,大概十天的时间,我们去了好多学校——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耶鲁大学、波斯尼、普林斯顿、天普、弗吉尼亚,还有加州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当时从11月9号到11月20号,这当中还给一些信徒开示。当时时间很紧,但还可以吧,反正我也忘了,讲的就这么多。

所以我的桌上有这么多书。我想特别感谢我们所有的道友们,不管讲得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都是经历过的,人生当中去过的地方、说过的话、讲过的法。也许它对众生有意义,有意义的话我觉得非常好;如果没有意义,我想应该也不会有损害。如果有损害的话把它烧掉都可以,没有什么的。这就是人生当中的一个经历。

对我而言,其他的供养有时候也是用不上的。每次你们供养的这样那样的东西,你们说“这个不能给别人吃,只能您自己喝、自己吃”,但是我全部都送给别人了(众笑),没办法的。所以给任何东西你们不要想是我在用,肯定是给别人用的,你们首先要有这种想法。这个书的话,对我来讲,是自己人生当中比较重视的一个经历,现在把它落在了文字上。也许过了多少年,比如我已经离开人间以后,有些人以好奇心来看的话,也许有一点利益,也许没有什么利益。但不管怎么样,你们整理也不容易,特别感谢大家。

我现在也不知道是哪些人在整理,以前刚开始的时候,我知道这个是谁整理的、那个是谁写的。我要求他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不要加很多自己的东西,也不要完全以我的口语,因为有时候我们文字跟说话还是有差别的,现在总体上我看质量比较不错。以前的话,个别的道友比较……你看这个还是14年的,然后15年、16年、17年去的这些学校的课程还没办法整理,所以他们会分给不同的一些道友,现在可能也比较多吧。不管怎么样,希望对你们有一点点帮助。

我们学院这边,以前大学演讲一般是给大家发的,但是你不看的话最好就不要拿了。你不看光是这样放着也没有什么用,至少一年当中要看一遍。对吧?我没有说错吧?对,不谋而合。一年当中看一遍的话,他们流动组这边可以给大家发。外面的道友,以后可能通过其他方式也可以得到。

下面我们开始讲大乘法门《胜道宝鬘论》。今天我们继续讲《胜道宝鬘论》当中的“圣贤之十一相”。这里的圣贤,就像我们昨前天在《孝经》当中讲的圣者,也就是世间里面非常优秀的有修证的这些人的十一种相。

第一个:嫉妒心与我慢心鲜少,是圣贤之相。

我们一般的世间凡夫人,所有的五毒——贪、嗔、痴、慢、疑,讲六毒的话就加上嫉妒,这些都有。我以前讲《前行》还是《入行论》的时候也讲过,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心、嗔心、痴心比较明显,比如“他的贪心很重、痴心很重、嗔恨心很重”,大家都知道;但是嫉妒心和傲慢心自己就很难发现。

尤其是同等人的发展、进步,别人优秀一些的话内心就难以堪忍,比如别人有名声心里不舒服,别人得奖了不舒服,别人得到权力不舒服,别人发财了不舒服……现在尤其有些亚洲人经常这样的,比如同等的两个同学,一个人已经买了房子,还没有买房子的心里就不舒服;一个人开豪车,没有买豪车的心里就不舒服;一个人已经有了很满意的家庭或者事业,另一个内心当中就特别地不爽,这种心就叫做嫉妒心。包括我们有些出家人,别人得了奖,自己差几分没有得到、不过关,然后两三天都睡不着,对法师有意见,这就是以嫉妒心引起的。

嫉妒心有时候真的很可怕。因为嫉妒心的原因,自己同行当中的有些人,比如事业发展得特别好,他就无缘无故地去诽谤、抹黑别人,对别人有各种各样的语言。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根本没有做任何坏事,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然后很多人看不惯,心里特别不舒服,这就是嫉妒心。

而圣者的话,比如我的同学发展得很好,我是一个圣者的话,我心里是很开心、非常随喜的。不像我们有些人口头上“随喜随喜”,实际上心里特别不高兴。从眼睛里也看得出来,一说随喜——“那随喜你了吧,你就发展吧,你跟着他走吧。”这不是真正的随喜,只是口头上的随喜,其实内心当中特别不开心。

傲慢心也是这样,我们自己一般根本看不出来。骄和慢这两个烦恼,傲慢就是高高在上,内心当中好像对谁都不服。当然傲慢呢,如果自己什么权力也没有、地位也没有、财富也没有,什么才华、长相这些都一般的话,可能傲慢心没办法生起来;但是稍微有一点点的时候……我们也经常看得出来:哦,这个人好傲慢呐!不管是走路也好、说话也好。比如交谈的时候,他就一直鼓吹自己什么什么,旁边的人说:“刚才那个是谁啊?好傲慢呐!一开口就说大话。”还有现在世间当中一些人,开一个好车就觉得自己特别特别了不起,特别傲慢。这些傲慢都是凡夫人的相。

圣者的话,他觉得自己在人群当中有一点微薄的功德没有什么的,不管有什么样的功德,他都不会在别人面前炫耀。但是有些人就特别喜欢炫耀,在别人面前经常讲。萨迦班智达在《萨迦格言》当中也讲过:“浅学之人极傲慢,学者谦虚又温顺,溪水经常哗哗响,大海从来不喧嚣。”大家都知道,有些学识比较浅薄的人,稍微有一点点智慧、稍微有一点点财富,经常去别人面前特别地炫耀,自己如何如何成功、如何如何了不起。但是真正有一定智慧的人,他在别人面前特别温顺、特别谦虚,即使他懂得许许多多世间和出世间的法,但是他不会特别地去宣扬。就像一些山沟里面的小溪,哗啦哗啦地特别响;而到了大海旁边,虽然它那样广阔无边,却非常平静,不会在别人面前发出那种声音。

当然有时候大海也会出现一些波浪,可能萨迦班智达没有去过大海,可能最多是去过一些湖,像青海湖等等。因为我们藏文里面湖和海是分不出的,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以前的大德们,像当时的萨迦班智达也许非常有智慧,通过推理大概知道大海是什么样的,但是真正的海边我想他可能没有去过。

龙猛菩萨的有些格言里面也有大海的比喻。龙猛菩萨的故乡离南方的大海好像……我们以前坐一天多的车就可以到南方海边,就是印度洋,所以龙猛菩萨经常用大海的比喻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萨迦班智达我不太清楚,应该可以,对吧?

刚才讲的是第一个。尤其有些女性同胞希望要注意一下,我的感觉当中女性嫉妒心方面比较特殊,可能有些有智慧的人不是很明显,但内心当中还是有一些不平的,这种现象可能会有。男性的话傲慢心方面可能比较注意一下,因为稍微有一点功德、智慧的话,那心是……“哇,这个人很傲慢啊”,走路啊、做事啊,很多方面都不会把别人放在眼里,这也是个大的问题。

这两者,我们自己如果没有很好地去观察,的确也不是那么容易发现。而圣者这两个烦恼都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应该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的相续,不然自己认为跟其他人一模一样——没有智慧的话,别人能看得出来,自己看不出来。这个很重要。

第二个:财物菲薄,知足少欲,是圣贤之相。

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修行当中,不要过于贪婪、欲望太大。像前辈大德们,不管是进山修行、平时的生活,他们都是比较简单的,不管是吃的、穿的、住的,很多方面都比较朴素、比较简单。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安静、有节制的生活更能让人感到快乐。

如果我们要求特别高,要特别奢侈的生活,尤其是你没有前世很好的福报,要求却特别高的话,你一辈子可能都非常痛苦,因为一直达不到你的目标。所以我们平时财富比较薄弱的话也不要特别伤心,一定的时候要懂得满足,这是很好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也快乐”,以前我们讲《遗教经》的教言时也讲过;“知足无财真富翁”,《亲友书》里面讲的,知足的话,即使你没有财富也是真正的富翁。

当然你一点财富都没有的话,现在确实也很困难的。我有时候心里也比较……怎么说啊,那天我回去家乡,看到家乡的老乡好像每个人都开车。但是我想了一下,我们家乡的情况我还是比较清楚的,牧民如果没有杀牛的话,光依靠酥油和奶茶也卖不到什么钱的;农民也很少,种的庄稼也不多。然后我想,他们现在到其他地方干活赚钱也特别不容易。我看到每一个熟悉的老乡,他们的脸色也不是特别好,我心里也是觉得“哎哟,怎么办啊?”他们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的——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可能诸如此类吧,大家都是相同。有时候赚钱特别不容易,赚来的钱也一点都不值钱,好像物价越来越高,钱越来越不值钱。这个时候要你完全知足少欲……毕竟我们需要吃的、喝的、穿的,不管怎么样,没有金钱也是寸步难行的。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非常知足的人,只是一个人在山里面独自生活的话倒是可以的;但我们还有亲朋好友、家人,尤其是家庭有很多孩子的话,需要读书,需要交学费、交房租,需要交电费、水费,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交的钱特别多,得到钱又不容易。

古人的话,尤其是像以前米拉日巴尊者那样每天都是吃一些野菜,倒也很好;但在现在这个时代当中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真正的贤者,欲望不大,但是我们自己基本的一些生活需要,做生意也好,赚钱也好,作为佛教徒也是非常合理的。

而且按照菩萨乘的话,虽然需要知足少欲,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也可以接受很多金钱。不知道我以前讲过没有,《菩萨善戒经》里面说:菩萨如果受了菩萨戒以后,可以接受一些比较高端的丝绸卧具,价值甚至百千万的金银也可以。声闻因为是自利的,所以如来并没有开许他受蓄,没有让他积累财富;而菩萨不同,为了利益众生,可以让他不断地积蓄——“不得不受”,有财富的话必须要接受。《菩萨善戒经》里面这样讲的。

所以有些人一直认为,作为佛教徒的话,好像一定要与所有的财富断绝关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些律仪当中的确也有这样的知足少欲或者说清净戒律的人,包括原始佛教当中,刚开始出家人也是不摸金钱的。但是真正的一些律仪当中,尤其是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经》当中,对这种知足少欲也不是说不赞叹,实际上在这些律仪当中,价值一万的衣服也好、饰品也好,这些都是可以的。

义净翻译的《毗奈耶经》当中有好几个教证,有一个藏文里面也有,那天我从汉文的《大藏经》里面翻出来了。《毗奈耶经》当中佛陀说:如果你们是用诚挚的信心出家,并且求涅槃、修清净法门,这种比丘可以穿着价值一亿金钱的衣物,所住房屋可以价值五百金,所食用的食物也可以具足百味。这样的事情我佛陀是允许的,你们可以消化,不会有什么果报。

《毗奈耶经》的这个教证大家应该记住。如果我们没有特意地去造罪赚钱,那么不管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还是优婆塞、优婆夷,按照小乘一切有部的经论,就像我刚才引用的这个教证,实际上就是大藏经里面的原文。

所以现在有些人——“哇,出家人怎么穿好的衣服啊?出家人怎么住高档的住所啊?”其实如果自己在这方面没有贪执、没有执著,具足条件的话也是允许的。我们知道戒律是最细微、最细致地破析因果方面的。所以按照佛教的有些观点,不是所有的佛教徒一定要穿破烂的衣服,一定要穿百纳衣,里面全部是各种颜色的补丁。现在好像和尚这样穿的比较少一点,以前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里面都有。所以世间人们经常“啊!你们出家人怎么……”好像一出家就一定要过乞丐的生活,他们有些有这种看法。

当然,我们在这里也要提醒,如果自己没有清净的戒律,没有闻思修行,以这个理由来每天享受、欺骗信众,那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般出家人的财物,我们以前也讲过,要么是亡财,要么是信财。什么叫亡财?就是人已经过世了,死了以后,别人为了超度他而供养的金钱,也就是超度亡人的钱。还有一种,就是人们对你的出家身份产生信心,然后供养的信财。这些财物如果没有很好地用上,那可能不是很好。

所以现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些人觉得享受信财不如自己赚钱。有些人不想出家还俗了,还俗的目的是“我不敢享用信财,我还是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这样好一点”,也许他是真的这样想,也许是为了还俗找的理由吧!

不管怎么样,还是要知足少欲,我们大家尽量不要有过度的欲望,但是适当地赚钱生活确实也是需要的。不要出了家就好吃懒做,什么都不管,特别懒惰的话也不合理;出了家、学了佛,应该更加精进,更加努力。

《正法念处经》里面讲过:懒惰是最不好的祸害,只要有个懒惰……藏文这个教证我好像不太会背,过段时间我把它放到藏微博上。反正就是只要有了“懒惰”,它能杀害所有的善法。所以我们有些道友所谓的知足少欲,就是自己特别特别懒惰,这样肯定不行;应该要精进,应该要修行,应该要尽量地行持善法。

尤其在僧团里面、在我们的教徒当中发一点心,然后享用信财,这样就非常好。比如我们经常为僧众做一点事情,即使自己可能闻思修行方面的因缘不是很具足,条件不是很具足,但是我为僧众发心的话,就相当于是打工一样,我的身体、我这样的发心也是值钱的。这样的话,不会背因果。所以我们有些发心人员实际上就是为了这个,为僧众做一些事情,自己对三宝的财物容易消化,也有这种发心,这也非常好。

第三个:不讲排场、不摆架子、无有傲慢,是圣贤之相。

当然如果自己没有金钱、地位,可能不会讲排场;但稍微有一点的话,讲排场、摆架子,这是世间人中非常容易看到的。我们作为佛教徒,自己如果有功德、有本领、有能力,在别人面前也要尽量谦虚,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样自己相续当中的功德大家更佩服、更有敬畏感。

如果自己内心当中没有什么功德,完全是一个空壳子,但是在别人面前……我看到现在附近的有些领导,职位不是很高的,像个科长这样,上面领导不在的时候,他就带着下面的小领导在茶馆里面这样坐着。然后秘书过来把他的衣服悄悄地拿下来放在外面,另外一个人把他的茶杯拿过来放在面前,再一个人把他的笔记本拿过来……他自己就这样坐着,可能很舒服吧。

我们法师也可能会有这种吧?我们所谓的法师,任何时候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这就叫做一种摆架子,包括有些什么事情要说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企业、群体的负责人,稍微有一点名气的时候,自己就开始有很了不起的状态。有些人非常讲究排场,出去的时候旁边都跟着一大堆人,前面一群人、后面一群人。

有时候有些高僧大德可能为了创造一些缘起,也会这样,但这个可能不叫排场,这是显示佛教的一种威望。1986年上师如意宝去多康的一些地方,当时他带着二十五位堪布。法王说,阿底峡尊者来藏地的时候,当时印度的二十五位班智达也一起来的,这是一种缘起。因为当时宗教刚刚开放,我们也觉得“哦,我们很了不起”。然后效果确实很好,尤其是特别冲动的有些人,放一些高音喇叭,这时候好多人都是满面泪水,然后就祈祷。

通过这样的方式还是很好的,但如果没有这种特殊的必要,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讲排场、这样那样的话,可能反而很多人会对你产生各种的想法、意见,这样不是很好;我们低调一些是很好的。

之前有个航空公司的老总到我这里来,其实他是很年轻的人,但是这边一个人扶着,那边一个人扶着,两只鞋还要两个人提。到我家里来的时候,因为我那个小屋子还是要脱鞋吧,然后他在门口脱鞋,好像他那个鞋带拴得特别紧,两个人用了半天的时间才解开。进来坐的时候,我刚开始以为他可能是个很严重的病人。后来也没有说多少,我不太舒服就没怎么说,他也没怎么说,后来他就走了。下去的时候,我看到两个人左边一个、右边一个扶着他,给他穿鞋的两个人都出来了,还有后面拿衣服的人,还有拿其他东西的人——“我的手机拿来,我的什么拿来”,就这样一大群人。这是不是叫排场,我不太清楚。

总的来讲,我希望我们佛教徒尽量地……即使有地位、有财富,还是自己勤快一点。坐车的时候如果有人给我开门,说实话我特别特别不好意思。除非真的生病了、老了,那个时候可能不得不这样做。在这之前,自己能站起来的时候,你最好不要让别人来扶着;自己能提水的时候,最好是自己去提;自己能拿行李的时候,最好是自己拿。我们有时候出去,自己背着包、拿着箱子还是很舒服的;如果让别人拿着,始终心里不是很舒服,这不是表面上表演的。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佛教徒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都应该这样做。有傲慢心、摆架子的话,别人是非常清楚的。因为世间上的人们,有些方面是很聪明的,他完全可以洞察出我们内心当中的这种烦恼,或者是智慧、悲心。

有些人稍微有一点地位、钱财,旁边很多人就会以各种方式来——“哇,你好了不起啊!你长得很好看啊!”以前秋加堪布说,有位沃巴活佛,他个子很矮,但他的很多弟子经常吹捧他说:“哇,您骑马的时候特别庄严!”(秋加堪布是说他自己的上师,但有时候说说也可以的吧。)然后沃巴活佛每次骑马的时候都很得意,但其实他骑马很难看。秋加堪布说的意思呢,不管是上师也好、官员也好,旁边很多人会对你赞叹,这个时候自己就陶醉在里面了——哇,对的,我肯定是好看的,我肯定讲得很好的,我肯定……

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人尤其是官员,他提拔下面人的时候,不是因为他懂因果、人格好,不是这样的,大多数的领导会提拔听话的人。领导不会因为这个人很有智慧、很有主见而提拔他;下面的人有主见的话,对领导来说不一定很适合。有些领导提拔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不讲因果的那些人,即使让他干坏事也愿意干,这样的人他愿意提拔。

所以你们有些人可能不太会在领导面前做人。如果你想要被提拔的话,一定要经常拿着领导的东西,比如给他披上衣服。他不一定会观察你的智慧、你的慈悲、你的能力、你的忍耐、你各种各样的功德,但他会觉得:“哇,这个人肯定很听话的,以后我让他干什么事情肯定没问题的。”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很多地方都有,不管世界上哪一个国家都有。

包括有些上师也是这样的,他只要听话的人在身边。有些人在上师面前很听话,“啊,上师您老人家是真正的佛。您的长相跟弥勒菩萨一模一样,您的慈悲心肯定远远地超过寂天菩萨,您的智慧肯定龙猛菩萨都比不过的……”他有很多这种美妙的词来赞叹上师。这样的话上师就很幸福、很开心,“哇,我一定要提拔他!”但是这些人对下面的人却特别狠。这种现象可能会发生的。

所以,作为修行人要尽量地谦虚、低调,这样好一点。

第四个:不装模作样、表里如一,是圣贤之相。

不装模作样,别人面前做一套,自己内心想一套。西方最重视的就是诚实,内外表里如一,不管怎么样都很坦白、很诚实、很直爽。

这种直爽、正直有时候很重要,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这个人很正直”。《贤愚经》中云:“世若有人,智慧明达,性实质直,诸天应敬。”世间当中有智慧、心正直的人,就像《二规教言论》中讲的,“正直”的人连天人也会经常赞叹,正直的人不会偏向、不会特别自私、不会特别愚笨,他是表里如一的。

但有些人因为很直,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部都说出来,这是没有头脑的表现,所以这个分寸要掌握。比如讲密法的时候,有些密法的教言不能随便传,但是你想“啊,我是很直的人,没事,我全部讲”,这样的话是很过分的,对吧。

所谓的正直,是不虚伪,所作所为有一定的良心。现在有些人所谓的“我人很直”,想什么就说什么,其实他得罪了很多人。不管是领导犯错还是别人做了什么,“啊,你这样这样……”他心里想什么都说出来。这不叫正直,这叫口无遮掩,自己没有正知正念,相当于是一种疯狂的行为。

所以不要自己认为“我人很直”,然后任何时候,该说的、不该说的都——“我要说出来,无所谓的”,西方有些学生当中也有这种情况。不管什么事情,对领导也好、对上师也好,这种“口无遮掩”的想法可能跟“正直”有一定的差别。这里的“正直”,是指这个人很端直、表里如一,这就是圣者的相。

第五个:“所作所为均是经过观察分析以正知正念摄持而行,是圣贤之相。”

不管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用智慧去观察、分析。比如说我要出家,那出家以后,现有的这个家庭怎么办?我要去一个道场,那对这个道场要先去了解;我要依止一个上师,那要先看看这位上师怎么样;我要求一个法,也要用智慧先去观察。先观察后得到,是智者;先得到后观察,是愚者。

藏族经常有这样的,“哇,那天应该搞错了,不应该这样的”,他很后悔吧,“哇,我这个人笨蛋呐,我为什么当时这样!”但已经晚了,后悔莫及了。应该在还没有发生之前,自己尽量要对未来容易发生的事情多去思考。

现在有些人,出家也好、做很多其他事情也好,都特别草率。不管是做事业、结婚、修行,很多都是今天想一个、明天想一个、后天想一个,没有自己的原则,随时都会变,这种人是没有头脑的人。我最喜欢做事情非常稳重的人,可以做多少年多少年。一听到“哦,这个人做了多少年”,我就觉得很了不起。

前段时间我去一个寺院开光。那个住持说他们三十多年当中,从1983年开始,对那个寺院是怎么怎么努力的,刚开始很艰难,整个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他们一直没有退转。我觉得,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这样一种持之以恒的心。

当然,我们最初用智慧去观察,结果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但不管怎么样,还是要用智慧去观察。然后在行事的过程当中,经常用正知正念摄持。《入菩萨行论》里讲的正知正念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不忘善心,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以这样的正知正念来摄持,做什么事情都要小心翼翼。说话也要注意,因为有时候一句话就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给自己带来危害,给别人也带来危害。一件事情也许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但如果做好了的话,也许对整个人类、整个社会也会有很大的改变。

现在世间上很多好的思想和不好的思想、好的生活和不好的生活,其实是世间上很有威望、很有能力的个别人的思想和个别人的行为,让全世界大多数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做善事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有一定的煽动力、创造力,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可以带领很多人趋入正法。同样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善,可能也会影响无数的人。

所以我们要用正知正念来摄持。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用智慧去观察;不然如果一开始你的人生就没有设计好的话,确实……包括我们学院当中,培养人才也好、讲经说法的时候也好,有些人我都觉得有点可惜。刚开始觉得他们还是很不错的,很有弘法利生的一些能力,但中间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现在我们这里的有些法师、助理法师,经常被别人带过去、带过来,最后他自己没办法持之以恒,有些都还俗了;有些还没有还俗,但我想可能也快了吧。

包括我们藏族的有些喇嘛、觉姆,学到一点佛法还没有成熟、稳固的时候,就经常爱去汉地。别人说“你给我当翻译吧”,自己也觉得“啊,我给某个上师当翻译很了不起的”,然后一段时间当翻译,后来慢慢慢慢袈裟就不见了,然后头发也越来越长起来了,最后原来的翻译家变成了一个商人。

所以包括我们出家人,如果没有很好地去观察……可能自己没有能力吧。如果刚开始选择在一个很好的僧团当中不断地闻思十年、二十年,可能你自己的相续就已经稳固了。我们居士也是这样,你很好地去闻思修行一段时间,过了十年以后,也许你的见解真的已经稳固,然后你就有度化众生的能力了。如果还没有稳固,那就像一棵小树,还没有梳理断枝的时候,东倒西歪,长得也不是很理想。如果长成大树,那就不容易被风和其他东西吹动、甚至摧毁。所以个别的法师、个别的居士,我希望你们要多学一点,这并不是我需要什么,我也不是要攒人。

前两天听说一个佛学院的堪布哭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下面一个得力的弟子离开了,所以他很伤心,就哭了——我是不会哭的。但是我比较担心有些道友,稍微学得好一点就去其他地方了。如果去其他地方真的对他的闻思前途更好的话,那我确实没有嫉妒心,三宝作证我可以完全发自内心地随喜,我肯定很开心的;但是如果在那里没有成长,甚至最后遇到违缘,这样就有点可惜。

所以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做什么事情大家都要小心翼翼,不要随意,也不要随波逐流,别人说这个很好,“啊,好好好,我跟着。”我看到一些特别无聊的人,别人说什么都“啊,对对对,先等一等,我收拾个行李,马上跟着你走。”

第六个:如眼珠般守护业因果,是圣贤之相。

我们大家对自己的眼睛都很注意,稍微有一点感觉危险,马上闭上眼睛保护,或者马上用手来保护。那么我们要像守护眼珠一样守护业因果,取舍因果方面应该注意。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佛学院,一直特别强调业因果,所以大家这一点是很重视的,真正有智慧的人都特别重视。麦彭仁波切也讲过:“圣者轻罪亦舍弃,恶人重罪亦不舍。”所以,守护业因果是很重要的。

第七个:表里如一地护持戒律誓言,是圣贤之相。

现在有些出家人也有一些不太如法的情况,如果没有表里如一的话,那这种人可能要当心自己的今世和来世。

《未曾有因缘经》里有一个公案。在一个饥荒时代,有五位出家人,他们的修行等各方面都非常不如法,特别懒惰,不好好闻思修行。饥荒年代,一些持戒、修行精进的人都有困难,他们更加困难了。后来他们就到一个十字路口装模作样地禅修,就有很多人去供养。有一个叫做缇卫的女施主对这五位假和尚产生了信心——像现在我们有些大菩萨一样,然后就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家里。她家里条件很好,有园林、水池等各种各样享受的地方。他们五个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接受她的供养。

后来其中一个说,长远来看,如果这个施主的供养吃光了怎么办?现在是饥荒时代,我们还是要长远打算(他很有智慧的)。他说,你们四个人待着,我出去宣传宣传。然后他出去打广告:“谁愿意供养?我们那里有特别了不起的、马上要得阿罗汉果位的四位比丘。如果谁供养他们的话,这个人是非常有功德的。”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开始供养。因为他的宣传,最后他们五个得到了很多很多的享受。

后来那个供养他们的女施主转生到天界去了,因为她是一心一意的,她的心很清净。所以有时候我们有些施主遇到一些假和尚的时候,如果自己内心清静,应该是有功德的;如果觉得“很后悔呀,听说那个不太好呀!”那最好是没有介入,介入又后悔,后悔的话善根就没有了。

五个假和尚“圆寂”以后都堕入地狱当中,后来再堕到饿鬼里面,然后堕到旁生,在旁生当中也是非常可怜的,再后来得到人身也是诸根不全的。他们不如法的行为,虽然别人没有看见,但是因果不虚。

所以即使是出家人,在别人面前可能装得比较像,一辈子都没有被揭露不如法的行为,但是自己没有很好地去弘扬佛法,也没有很好地去闻思,这种人的因果是很可怕的。一定要表里如一地护持清净的戒律,如果实在自己各方面的清戒没办法守持,那也应该很好地去忏悔,没有必要欺骗很多的众生,这是很重要的。

第八个:对一切众生无有远近、生熟,是圣贤之相。

当然这个是很难做到的吧,没有“这是我的亲戚、这是我的敌人”的远近分别,也没有“这是素不相识的,这是我熟悉的、我的好朋友”这样的生熟分别。一般来讲,可以对众生的执著不是特别大,但至少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对自己有恩的这些人,要先给他们报恩,很多菩萨也是会这样的。

就像上师如意宝,对他有恩的人,他会特别特别……我们在座老一点的弟子都应该清楚。法王经常讲“某某人在我最可怜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对我特别特别好”,后来法王如意宝变成那么了不起的上师,他对以前的一些朋友等,都特别地去帮助他们,有这种情况。

作为佛教徒,不能完全像变成石头一样,好的、不好的什么都无所谓,这种方式可能不是很好。当然如果我们能够一视同仁、对所有众生都一模一样,那这种方式也是非常好的。对一切众生没有亲怨,对一切众生都一样对待;而不是对明星就特别特别好,对一般的普通人就一点都不好。但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可能是本身在我们的习气阿赖耶当中有一些偏堕的心,最好尽量地去制止吧。

作为真正的圣者,亲朋好友等任何人来了都是一个样子,就像《佛子行》中说的,最后对自己的施主也要放弃,对他产生贪心、产生执著的话不太好,对所有的众生应该一样对待。如果我们真的有了这样的境界是非常好的,这是圣者的相。

第九个:对他众的造罪不嗔怒、能安忍,是圣贤之相。

对众生造的各种各样的罪业,不会对他产生嗔恨心,反而对他产生悲心。

虚云老和尚有一个故事,他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大德——有些大德的弟子把上师的一些特殊功德都记录下来了;有些上师虽然很了不起,但是弟子没有做记录。像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还有个别的大德,他们就有很多的记录。

当时在鼓山有个道场,那里的风气不是很好,所以他刚到那里就制定了一些规定:第一,不私收徒众,可能他们那里乱收徒弟吧。第二,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家里做好吃的,所以就取消了私人灶,大家都吃大锅饭。第三,那个寺院里面有很多的无用之人,七八十个咨客师,还有一些住持、方丈,这样那样的很多虚名,最后减到五到八个人。就像现在世间当中有些单位合并、减员一样。

虚云老和尚做了这样的改革之后,可能损害到有些人的利益,他们就开始诽谤他。很多人当面、背后开始对他进行攻击,甚至到了冬天的时候,用火把他的禅房焚烧,当时寺院差点被全部烧完了。还有些人下毒药害他。当地警察实在无法忍受,后来把那些干坏事的人抓起来了。虚老不但不生气,还想办法把他们释放。我们世间的一些人绝对不会这么做的,“他活该,他要烧我的房子,就该让他坐牢!”

如《大乘经庄严论》云:“众生不自在,常作诸恶业。”因为众生是有烦恼的,所以经常做一些恶业;“忍彼增悲故,无恼亦无违。”那些大德,有智慧的人,不但不生嗔恨心,还对他生安忍心、悲心,不会因此而烦恼,还经常随顺他们,不会违背而行。这里的“无违”不是特别好解释。《大乘经庄严论》有一个注释,其中“无违”的意思是要随顺他。但随顺的话,做一般的事情可以随顺;如果他要杀人、偷盗,也要随顺他一起杀人、一起偷盗?可能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众生造恶业的时候,我们不要生气。我们有时候是,“啊,他诽谤我的上师,我要跟他打架!”没有必要,碰到这些事,你就尽量修安忍心吧。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的,有些人诽谤,有些人这样那样。就像《入行论》里面讲的一样,三宝是无有什么损害的,所以你没有必要去造业。

第十个:将一切胜利奉献别人、自取失败,是圣贤之相。

以前有两个格西,一个叫恰卡瓦格西,一个叫夏热瓦格西。恰卡瓦觉得这个教言很好,在夏热瓦转绕塔的时候就问他。夏热瓦格西说:“这个是殊胜。但我现在不能停留的。”以前噶当派的修行人在路上的话,他一般不会停的。其实很多佛教徒也是的,在路上看到谁,最好不要挡路。挡路在西方人来讲,也是不尊重别人的一种行为。

恰卡瓦格西很想问“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这个教言,但是夏热瓦在转绕塔的时候没有答应,“你有事情的话,到时到我寝室来找我说。”后来夏热瓦告诉恰卡瓦,这个可以说殊胜,也可以说不殊胜。说殊胜的话,因为你要想成佛,这个是最不可缺少的;说不殊胜的话,因为不想成佛的人都无所谓的。后来恰卡瓦到拉萨朗日塘巴那里去了,但是朗日塘巴已经圆寂了等等,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清楚。

这里讲自己的胜利、利益、名声等,全部奉献给他人,然后自己取受失败。这样的话很多人可能会想,“啊?这样不行啊!如果胜利、利润全部都给别人,失败都是自己的话,那我们没有发展了,我们怎么赚钱?全部都为别人,那自己最后可能特别失败。”所以这个观点和现在西方的理念不相合,其实表面上看是这样子,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自己所有的利益奉献给别人,自己会得到的更多。就像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连自己的头目脑髓都布施给众生,最后他得到的是什么呢?他得到的是世间中最高的觉悟。就像我们世间的一些生意人,他尽量把利润给别人、为别人服务,这种名声一传十、十传百,最终得到胜利的是他自己。

我们一般世间人的话,“我一定要坑别人,一定要从别人那里获取利益,我不想给他胜利。”就像现在有些自私自利的国家,最后还是吃亏的;我们世间当中特别自私、特别自我的人,最后还是会受损的。表面上看,“我们一定要挣钱,要通过一些非常狡诈的行为来获取利润。”这是大多数世间人的想法,尤其现在一些所谓的经济利益的思想,觉得这方面应该是这样的。我经常这样想,包括一个人开餐馆,有些人不会挣钱,来一个客人就坑一个客人。然后这些客人也会算——现在世间人哪有不会算的,大家都特别有头脑的,他算完了以后,“哦,我这次在这里吃得也不好,又特别贵,我再也不来了”,然后就不来了;如果吃得很好,自己算了一下,价钱也还能接受,“哇,这次可以,我下次还要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

虽然有时候可能人比较自私,但实际上他们还是很有智慧的。因此,我们表面上看好像“胜利奉献给别人”,感觉是一种很不科学的,但实际从根本上看,我们看一看佛陀的故事,大家都应该清楚。

第十一个:心态、行为与其他世间俗人截然不同,是圣贤之相。

与世间人不同是什么意思呢?行住坐卧这些与世间人相不相同?这些都是可以相同的。那什么不同呢?世间人护亲灭敌、世间八法,每天都是为了名闻利养而转;而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圣者,他每天所做的,不是为了护亲灭敌,不是经常欺骗别人,他自己有一种利他、无私的原则,他有将自我奉献的道德,不管思想也好、行为也好,跟世间人确实是不相同的。

我刚来学院的时候看过《影尘回忆录》,里面讲了很多,好像书看得都有点磨破了。前段时间我没有找到,不知道被谁拿走了。有一段时间我把很多书给了别人,现在很后悔,不应该给。好像给过两次,以前有些好的藏文书、汉文书现在都没有了。

《影尘回忆录》中,讲了当时弘一大师的一些故事。他刚开始的时候是世间当中很了不起的一个人,文艺也好、音乐也好、画画也好,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还留过学,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但出家之后,原来的这些习气全部没有了,一切的行为,一切的威仪都按照戒律里面的。他后来成为一个非常著名的律师——弘扬戒律的大师。

从弘一大师的一生来看,他前半生是世间一个非常成功、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到了后半生,他以前的那些习气都没有了。我们现在有些道友,以前的习气一直改不掉。包括我也是这样。我以前喜欢打篮球,现在每次看到他们打篮球就有点儿……虽然现在肯定不行了,但是一直在那边,“哇,这个打得怎么怎么样”,会一直这样想。

所以,有些人即使出家了,他的习气跟世间人一直比较相同,还没有改过来。但是真正一些修行人的行为,跟世间的很多行为都截然不同。我们这里有些人可能也是这样的,以前世间当中各种各样的习气很严重,但出了家以后,完全是用另一种方式来修行。其实这是真正的修行人。

真正的修行人可能跟世间人的行为、想法等很多方面很不相同的,但这种人也并不是异类。这种修行人有一种超越的力量、超越的境界,有更多的利他心,懂得胜义谛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谛中如梦如幻、如阳焰、如乾达婆城等等,有这样的一种境界。虽然他的行为和思想跟世间人不同,但实际上他所做的事情是完全可以融入社会、融入世间的。这样的一种行境,就是圣者的相。

这个《胜道宝鬘论》翻译的时候是冬天,当时有一个堪布,我们一起在讲我们家乡的一些事情。然后我就讲了一些比较高一点的境界,后来那个堪布有点不高兴,说“你怎么跟世间人不同……”然后我说,这就是达波瓦尊者说的“与世间人不同”,我把这句话给他看。然后他就笑一笑,不说什么了。

所以有时候虽然自己没有到达这种境界,但还是跟世间人有点不同。就像修心法门中讲“世间人不高兴正合我意”,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能有些世间人特别不接受,那我太开心了,我没法天天都迎合世间。迎合世间的话,整天都是贪嗔痴,整天就是造恶业。他天天吃海鲜,这就是他最欢喜的,那我跟他的这个行为有点不同。他不高兴,他哭的声音越来越大、流下的眼泪越来越多的时候,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得到了一种佛菩萨的加持——当然不能告诉别人,这是悄悄话。(众笑)

以上是圣贤的十一种相,与之相反是非圣贤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