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胜道宝鬘论23

《胜道宝鬘论》传讲(23)

索达吉堪布2018.10.31

最近,我们这里在念阿弥陀佛心咒,大家都比较累,晚上再上课也许更累。但我想因为下午6点钟下坐比较早,早上8点钟才开始,所以中间还是有时间的,大家累一点也值得。因此,还是不中断地跟大家讲课。然后下个礼拜的课,星期一和星期二讲《维摩诘经》,星期三讲什么好呢?讲《孝经》还是讲《胜道宝鬘论》?你觉得呢?说一个。(上师问坐下的人,下面回答《胜道宝鬘论》)好嘛,那星期三还是讲《胜道宝鬘论》。然后星期四、五讲密法班的课。下个礼拜六可能要念一下《阿弥陀经》的传承,简单地讲一下,为我们这次往生极乐世界的发愿也创造一个缘起吧。《阿弥陀经》比较短。这是下一个礼拜的课程。

还有一件事情想说一下,今天是我们佛教的天降日啊!今天看了一下我2010年的微博,第一次开通的时候也是天降日,不知不觉到今天已经有九个年头了。我看了当时第一条微博是说:“今天开始开通微博。学院下雪了,我的院子里面有一颗树,树下有两个鸟雀,很可爱。”以前也没有写过微博,不知道写什么。当时好像是刚好有两个北京的居士来,他们说:“现在有一种叫做微博的,很有意义,您看要不要开通?”然后我就稍微了解了一下,觉得也是有意义的,于是就在天降日那天开通了。是比较吉祥的日子,然后一直九年了。

刚开始的时候每天都写,现在的话有时候一个月写一次。有好多关注的,有些是佛教徒,有些是非佛教徒,有些可能是一直看着的,有些是中间偶尔来看一下。不管怎么样,我在这里也说一声“非常感谢你们!”

刚开始我很希望有一些阅读的人、点赞的人,但现在好像就不太希望人多,不知道人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十年前的时候我出去讲课,希望人多一点;但现在好像思维方式不同了,人多很多麻烦的,现在比较小心、低调、人少一点,安全一点。

很多方面人的心态都是不同的。刚开始觉得人多可能得到的利益多一点,现在觉得只要有少数人真正地修行、真正地闻思就可以了,有这种感觉,那么以后不知道怎么样。这件事情基本上也坚持到今天了,去年我们是一个礼拜当中给大家提供一个《大学演讲》;今年是将藏文当中的有些教言一天给大家提供一个,都是我喜欢的;明年如果没有死,还待在这个世间的话,我想每天发法王如意宝的一张照片和一段教言,如果我有时间的话。我那里现在有一些照片,但不知道够不够,所以过段时间我也给大家提供一个邮箱,你们有比较好的法王照片的话,也可以发到我的邮箱里面,然后我给大家提供。我想每天给大家提供一张上师照片的话,那么我们思念上师,或者说想念上师的那一刹那的功德,比观修本尊多少劫的功德还大。

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多的佛教徒,虽然你们有些没有见过上师、没有听到过上师的法音,但确实直接或间接依靠他老人家的大慈大悲力,才有了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特别殊胜的机缘。世间当中也经常说“饮水思源”,所以我们要感恩我们的传承上师。作为一个知恩、报恩的佛教徒,对自己的传承上师有着不可退转的信心,或者说有感恩之心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义务,或者说是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因为各方面的琐事散乱,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要求,很有可能不能坚持下去。有了这样的硬性要求也许能坚持,即使不能坚持、不能继续,初心也是好的。

所以,明年2019年,我想能不能每天给大家提供一张法王的照片,大家看一下也是有意义的吧,我是这样想的。

还有这本《智者入门论》,大家看过没有?是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今年出版的。翻译的话应该是2014年的时候就已经翻译完了,但是现在才正式出版。这里面讲的所有都是跟佛教有关的智慧,确实非常殊胜。以前我看过,也给别人讲过,前面的颂词自己刚来学院的时候背得还比较不错的,但现在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前面的颂词有机会的时候也可以跟大家分享。当然这个内容是很多的,不可能全部讲完吧。本来当时想写个译序的,后来好像忘了。

下面我们开始讲《胜道宝鬘论》。我还是念一下藏文传承吧,那么这一堂课听了的人也得到一些加持吧!(上师念传承)

《胜道宝鬘论》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教言,是教言型的窍诀。可能有些地方非常有逻辑性,有些地方不一定,不是每一个十法都有逻辑性,每一个都是独立的教言。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每天哪怕是听一堂课,哪怕能记住一句、一个偈颂,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吧。比如说我们今天讲了十法,十法里面你最喜欢的那一法,把它记在笔记本上面,或者在心里记下来,这个很重要的,这是一种闻思的态度。

我们昨天学《维摩诘经》的时候,讲菩萨得病的话,是以大悲心为因。像这样的话,哪怕是很短很短的一句话,(上师念藏文)这个藏文我一直记着。有时候藏文和汉文两个都能记着,有时候只能记一个。我看你们很多是年轻人,就算到了我这种年龄,我有时候也是闭着眼睛,走路的时候也在背。闻思的时候,自己还是要下一些功夫,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定解。

今天讲的是“需要之十法”。什么样的需要呢?就是作为一个修行人是非常需要的。作为商人、政治家、艺术家,他们不一定需要,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不同的。而我们依靠佛法来修行的话,那确实这个是很需要的。有些虽然是佛教徒,但他完全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学者,他用不用呢?他也不一定用。这里面的很多窍诀,作为修行者才是需要的。

第一个:最初需要有待宰的鹿从地牢逃出般深深畏惧生死的信心。

这里说最初的时候,我们要有对轮回非常害怕、非常恐惧的一种信心。前面的教言当中也讲过,我们最初的时候对法、对上师、对三宝,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信心,那可能根本就没办法了。前几天也讲了吧,我们作为佛教徒,刚开始要有一个信心,这种信心能不能一直保持下去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信心也叫兴趣、喜欢,对三宝真正有一种喜欢他、爱上他的感觉。

生死轮回是非常可怕的,整个世间当中的政治家、经济家、科学家他们能不能把我们从轮回的苦海当中救护出来呢?确实他们自己都没有这个能力。那么世间当中所谓的国王、总统,还有其他所谓的艺术家,他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呢?也没有这个能力。包括什么梵天、帝释等等,有没有能力呢?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

轮回是不是很可怕呢?确实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每个人最开始的时候需要有一种出离心,“哇,这个轮回非常可怕,我再不断地生死,何时能了?要尽快从中获得解脱啊!”有一种迫切感。这个叫一种信心,一种出离心,一种求法的意乐。就像野鹿如果被关在地牢当中,门一旦打开,它会义无反顾地跑,根本不会愿意停留在关它的地牢或笼子当中。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要想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话,要一点留恋都没有,有一定要从中获得解脱的这样一颗心,这叫做是一种信心,也叫做是一种出离心。

实际上世间当中的恐惧,主要来自于生死。比如我们很害怕什么呢?就是害怕死亡。龙猛菩萨说:“若有畏惧者,应畏于生死。”如果有一个畏惧、害怕的,那就是怕生死,怕轮回。轮回的恐怖可能我们凡夫人不知道,如果真的知道轮回具体的痛苦,如果完全明白的话,那确实是特别恐怖的。《中观四百论》中圣天论师也讲过“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如果凡夫人知道生死的苦,生生世世在轮回中,地狱的痛苦、饿鬼的痛苦、旁生的痛苦、人类的痛苦,那么“则于彼刹那,身心同毁灭”,如果凡夫人真的知道轮回具体的痛苦,可能会在刹那间身心都毁坏,被吓坏了。我们经常说的“吓死我了!”经常有这种说法吧。

原来有一个比丘,他每天一想起轮回的痛苦身上就开始流血,因为以前做过地狱众生等等。后来佛陀也特别开许,允许他穿花色的衣服,他就叫花色比丘。所以我们对轮回真的有一种畏惧心的话,那这是最好的一种信心。当然这个信心应该是不可退转、非常坚定的;否则可能偶尔有一点出离心、一点信心,但是这种信心随着时间的变异,然后慢慢慢慢退失了。

很多人刚来的时候信心特别大,对轮回也很害怕,但好像慢慢慢慢对轮回不怕了,胆子越来越大了,这也是我们修行人的一种失败吧。刚开始好像对法很有意乐,对三宝好像有非常坚定的信心,但其实你当时的信心不是特别的坚固,依靠一些因缘退失得一无所有,那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刚开始的时候要对轮回有一个真正的认识,然后对三宝有信心,这在我们刚开始求法的时候是很重要的。

现在有些道友,刚开始比如说出家的时候,“我要穿好一点的出家僧衣,住好一点的宿舍……”有很多外在的这个那个东西,“我要不要准备什么法器?要不要准备这样那样……”其实这些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最关键的是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这颗心,这个很重要。

这是最开始的时候。那么中间的时候需要什么呢?

第二个:中间需要有农夫辛勤耕耘般死也不悔的精进。

刚开始你皈依、学佛、出家等等,然后到了中间的时候,光是办了一个皈依证,穿一件出家衣服,天天都非常懒惰、懈怠,一直这样度过的话,其实也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应该对修行法门要有一种意乐,然后不断地精进,听闻佛法,然后中间开始不断地思维,不断地修行,对法一定要有一种精进的心。刚开始要有信心,中间要有精进心。

这种精进就像比喻里面讲的:比如农夫,他为了秋天的时候能够有庄稼的收获、丰收,农务的过程中,不管是浇肥料、拔杂草、耕耘,他都会非常努力,该做的所有事情都会做。这样到了最后的时候,他心里就胸有成竹,非常有把握。他想:现在我肯定没有问题的,该做的所有农活我都已经做了,该耕耘的都耕耘了,没有什么了,所以他非常有把握地等待他最后的收获。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修行人,一生当中,当你学到这个法之后,非常努力、精进地去做,到了最后死也无悔。

这一点,确实我们在座的好多道友,有些可能因为种种因缘,可能比较年轻或者很小的时候没有遇到佛法,但自从皈依佛门以后,一直很精进、很努力。我自己也在想,虽然我修行的时间确实少一点,但是自从来到喇荣以后,不管是哪方面都比较努力。讲经说法方面、学院的发心方面,还有自己该做的一些文字翻译方面,都还是很努力,一旦离开人间,后悔应该是没有的。但也不算特别精进吧,真正的一些前辈大德,看到他们的一些传记,自己也觉得很多地方根本没办法与他们相比。

不管怎么样,我们作为修行人,就是要有一种非常大的精进,而且这种精进是持之以恒的。如果持之以恒精进的话,做什么善法都会越来越增长。就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当中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譬如风吹火,随小渐成大”,就如风吹火的时候,刚开始虽然火很小,但是慢慢慢慢火会变大;“精进亦复然,善法而增广”,精进也是这样,如果不断地精进,那么很小很小的善法慢慢慢慢也会增上广大。这样一来,我们闻思的任何法,通过长期性的精进……我看我们这里的有些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刚开始他的学识也不是那么渊博,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一直没有放弃,这样到了最后,确实像农民非常认真地耕耘,最后一定会有收获一样的。

包括我每天看身边这些道友们的讲考,有些已经很多年了,虽然有时候可能没有轮到他讲考,但他一直努力,一直没有放弃。有些道友的话,中间就有点可惜。我认识的个别道友,中间学着学着最后消失了,我通过不同途径打听这个人是不是还活着,是不是还在这个山沟里面。他们说“这个人是在这个山沟里面,但是他修一个特殊的法……”是不是不知道。修什么特殊的法成功的话倒是可以,但有时候也不好说。我们正常的闻思轨道如果离开的话,成功率是比较低的。所以希望以前特别爱闻思的,中间身体不好啊、心态不好啊……当然一两天出一点问题也没事,任何事情出一点故障也是正常现象,有为法的原因。但是如果也慢慢慢慢……我还是喜欢“老朋友”。

所以持之以恒的精进是非常重要的,确实中间需要农夫耕耘般的一种长期的精进,最后真的非常精进的这些人,什么时候死也不会有遗憾。否则当你死的时候,可能会留下一点点遗憾。不过也有些人,可能到死也还是醒不过来。

最近武侠小说的作者金庸,好像昨天还是前天死了,我看到我们很多佛教徒也特别的伤心。当然我也知道你们很多人是因为看过他的很多很多不同的小说、电视剧,是这个导致的。我看有些道友还一直祈祷他再转世——“乘愿再来”啊(上师笑)。我对他有认可的地方,也有不认可的地方。认可的地方呢,就是他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些深挖,还有一些不共的艺术,这方面可能很多人都难以比拟。但有些不认可的话,就是他早期的所有小说里面,对藏传佛教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的一种方式。他的小说中凡是藏传佛教的所谓法王也好、大师也好,那些人物都是无恶不作的。我虽然看的不多,但是以前比较了解的就是这样的。

所以有一次在香港的时候我很想当面跟他说一下,因为他的很多方面……不仅仅是这个。但后来好像我看到有一本书,他在序里面说:他以前的那些作品,对所有的民族、宗教都是一视同仁的,比如说藏传佛教和蒙古等等其他教徒当中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一样的。当然可能他也是因为不同的议论,最后改了一部分。但是他以前的那些影片,在人世间蔓延的话,以前的有些思想就会……

所以有一些思想家离开的时候,有很多人开始赞叹,有一部分人保持沉默,有一部分人对他的思想有不同的看法。我是不想他“乘愿再来”的。因为确实每一次扮演出来的那些大师,虽然有很多功夫,但是干很多坏事。如果藏传佛教真的是这样的话,我觉得这样演绎出来或者说这样描述出来也无有不可,但其实并不是。

现在有些佛教徒,包括我们一些藏传佛教徒,他们可以说是比较愚笨的,一个可能是以前像这样的一些小说、一些影视文化导致的;还有一部分,他们对于西方的一些大德,包括一些学密宗的,他们的一些行为,好的方面不学,不好的方面——“不执著啊,密宗就是什么都可以信啊,什么双运啊、喝酒啊……”确实这是很高深莫测的一种境界,有没有呢?极少数的修行境界当中是有的;但大多数像我们这样的人,绝对是不能做的。

我们有些道友,现在开始包括弘扬生活佛教、人间佛教的时候,该弘扬的不弘扬,不该做、不该说的有些事情就在中间开始穿插。这样的话,是自欺欺人的。我想你真的已经到达那种境界的话,我们也是不否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以这些人对佛教的了解,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今天我门口有一个人,说是他已经破了根本戒,但是他想马上恢复,然后说是因为菩萨戒当中有这种说法。我说如果这样的话,你最好不要待在学院,我们学院不弘扬这样的事情,学院当中没有这样的传承。所以我们的居士、出家人,你们弘扬佛法按照别解脱戒清净地、无有增益地弘扬是最好的;如果实在自己无能为力,最好不要……

原来法王如意宝的一个教言里面说,老虎跳崖很厉害,但是青蛙最好不要学它(上师念藏文)。如果你自己好好修行的话,你能得到解脱。但是青蛙要学老虎的话,可能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藏传佛教当中,有些青蛙特别喜欢学老虎,因为老虎跳得比较远,青蛙很想跟老虎扮演一样的角色。

所以,我想有一部分人可能是以前这方面的一些原因导致的。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往上拽,一百个人也很困难;往下拉,一个人也很轻松。”要想拽一个人、捞一个人上来,可能一百人都有点困难;但让他下堕、拉他下去,一个人都轻而易举。

所以,我们现在在人世间弘扬正能量、正法,虽然很多人非常努力,但是特别特别难,真正的一些正法弘扬的话是很难的。而所谓的邪法,或者说与正法相别的有些事情,似是而非的,很多人很容易说出来,也很容易做出来,也特别容易学出来。这方面,希望大家精进的时候,应该要精进于佛法,精进弘扬佛法。弘扬佛法的话,也应该做一些“死也不悔”的事情吧。否则的话,在你健康的时候,干了很多实际上是不如法的情况,但表面上用很多好的名称来这样做的话,到死的时候肯定会后悔的。

所以大家应该要注意啊!这里讲中间需要这样的“死也不悔”的精进。

第三个:最后需要有完成大事之人般无所死亡的安心。

最后需要有完成大事之人一般的无有死亡、无所死亡的一种安心吧……(上师说藏文)“无有死亡”,版本不同是吧,这个版本里面不是很明显。意思是什么呢?因为刚开始对法有信心,中间精进,最后这个心非常可能得到这种无死的境界吧。就是即使死亡,也没有什么恐惧心,这样的一种非常安稳的境界。

就像世间当中已经完成了大事的人,比如一个人通过竞选最后得到了总统的地位;一个人在竞争中赚到了很大很大的一笔钱;或者说一个人求到了他喜欢的人或事,虽然可能后面还不断地烦恼、不断地不满足,但刚成功的时候,“哇!我终于得到了!终于成办了这件大事!”就像我们在学院当中,每次有些宿舍楼、经堂真正建好了,刚建好的时候——“哇,这件事情终于已经完成了!”我都有这种想法。

所以已经完成大事的话是特别安心的。那么作为修行人也是同样的,因为你一辈子都是精进地修行,最后死亡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畏惧的,应该心很安乐、很快乐。那个时候即使你到城市里面,不管住在哪里,都是非常安心的。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也说过(上师念藏文), “吾初畏死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就是“我最初的时候害怕死亡,就去到山里数数观修死无定,已经获得了那种无死的境界,我现在远离了对死亡的畏惧和害怕。”我们也很希望到达这样。刚开始特别害怕,到一个山沟里或者到哪里去修行,然后整天观修死亡无常,最后好像已经得到了无死的境界,那何时死的话都没有什么害怕的了。

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呢?就是死亡。但是修行好的话,时刻都已经准备好了,对死亡就没有什么害怕的。我们一般的修行人肯定没有这个问题吧,包括我母亲,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她死的时候说她不怕,真的还是假的也不太清楚,但后来看起来确实她好像没有死亡的畏惧。她倒是没有什么大圆满啊这些,但是她一心一意地特别喜欢念《极乐愿文》。所以我们非常普通的人遇到佛法之后,确实也能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

其实我们人越来越老的时候,越会感觉到正法带来的非常好的安全感。世间当中认为,所谓的安心、快乐要在物质上寻找。17、18、19、20这几个世纪,因为西方工业革命的一些指导思想,在唯物论的引导下,大家都是谋求心以外的一种快乐。其实所谓的唯物主义,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佛陀在世的时候应该就有,佛陀之前也有。印度的有些包括顺世外道的一些思想,就只是求一些外在的,不承认因果。

其实顺世外道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这样的唯物主义,后来西方国家一直提倡,然后人们都觉得,我们人世间所谓的快乐应该是从物质上得到的,所以就拼命地……包括污染环境、摧毁环境、摧毁资源、摧毁我们人类的良心。你们有机会的时候可以去看一看非洲的国家,欧洲国家都跑到那边,把所有的资源抢占了,把好多原住民通过各种兵器来杀害。反正我们人类确实是做了很多很多违背良知的事情,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我”要获得快乐,所以占据很多的资源,觉得从中“我”可以永远得到快乐,而实际上快乐并不是物质带来的。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所谓的明星、官员、商人,他们拥有的外在物质,应该是应有尽有。如果说得到名声、财富、地位、爱情这些就可以真正永远快乐的话,那在人世间当中,他们占有的很多很多,可最后还是不快乐,很多人得抑郁症,很多人自杀。所以我们的快乐,其实并不是全部依靠物质而得到的。

因此,现在包括世间当中的很多名人、智者,他们都觉得快乐就像佛教所讲的一样,是从我们内心当中获得的。就像一个修行人,外在的财富是很薄弱的,但内心应该有满满的快乐。当然这一点没有修行的人不一定能得到,如果你修行的话,到最后就是死也不会害怕,或者像已经成办大事的人一样。

在这个世间上,确实佛法给我带来了无比的力量,这种力量也许超过世间的一些财富。我们也遇到过很多很多非常非常有钱的人,没有钱的时候他们觉得有了钱肯定很快乐。比如没有车的话,特别希望能开上豪车,觉得“某个人开个奔驰,他肯定很幸福”,但当他真的拥有的时候,刚开始一两天可能觉得比较舒适;然后就——仅此而已;最后,产生更多的烦恼和痛苦。这就是我们这个世间快乐的本质。当然我们也并不是排斥,所谓的社会发展也好,所谓的丰富物质的享受,这些佛教从来也不排斥,我们在不同场合当中也讲过。

中间的三个:

第四个:最初需要像箭中人的要害般了知无暇。

第五个:中间需要像死去独子的母亲般修行无散乱。

第六个:最后需要像牛群被冤家赶走的牧童般了知无作。

这也是初、中、后三个:首先要了知无暇,对修行非常着急,没有空闲散乱,一定要像一个人的心脏或者说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中了箭一样,那个时候,什么看节目啊或者什么其他的都没办法的,想尽一切办法就是看能不能得救。同样的道理,作为修行人的话,首先修什么法都不要等待,应该很快的时间当中,立即就去修行。

前行里面也讲了,不要跟父亲、母亲、亲朋好友商量,你自己产生出离心,自己想求法的话,你就要马上……你要是问“上师,我怎么办哪?”原来我想出家的时候也问过很多上师,很多上师的说法都不同,有些说:“你千万不要出家,不然的话很危险的,很麻烦的。”有些说:“你出家可能好一点,但是再等一等吧。”反正有很多很多的说法,虽然很了不起的大德们,都有不同的建议。

所以应该要了知无暇。《佛说八无暇有暇经》,短短的,里面讲了我们修行没有空闲等待,包括我们讲的八无暇,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这些都没有修行的机会。所以佛在经中说“我说八无暇,是众生难处”,八无暇就是众生没有修法的机会;“得住有暇者,斯人世稀有”,世间当中真的有修行机会的人,是非常罕见,很稀有的。我们现在人类有74亿,有些统计里面说是75亿多,反正七十多亿吧。那这些人当中真正了知人生难得而修行的人有多少?很少很少的。所以我们有机会的时候,就像箭中了要害一样,很快的时间当中要去修行,这是最开始的时候。

中间的时候,就像一个人的独生子死去,那个母亲她不会想别的,整天都是思念她的独生子,不管是好的节目、好的饮食,什么都没有兴趣。现在不是也这么说嘛,独生子死了的话,叫失独母亲,现在这种人非常多。这些父母都特别地可怜,有些在网上开两个QQ号,一个扮演她死去的那个孩子,一个是自己:“孩子你好,你怎么样?”她自己在那边发:“母亲我很好,你现在怎么样?”……一直24小时当中这样聊。可能是精神不太正常吧,这种做法其实很可怜。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无有散乱。你看独子死去的母亲,她整天都是这样想;我们对法也应该是如饥似渴,一定要一直很认真地去修。

其实刚来的时候,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有些人真的特别有紧迫感,“不能散乱啊!”我刚来的时候也算有。我们当时开金刚舞法会呀,或者是夏天耍三天的坝子呀,我觉得“死亡无常,法王怎么会这样?”(众笑)真的,有时候这个也理解。现在我在学院里面经常开一些建筑会议的时候,我们下面的一些堪布、一些道友,就经常说我的坏话,“唉,我们的很多事情堪布都不管,他天天干这些啊!”有时候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众笑)

确实是,尤其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非常专注,觉得一点散乱都是不行的。世亲论师讲的《十地经论》的一个注释里面也讲了,“如渴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就像刚才讲的一样,非常渴的人想喝水,非常饥饿的人想获得美味佳肴,我们也是这样,修行一点都不散乱,一直想获得什么呢?就是获得一定的境界,非常非常地迫切,是这种人。

但实际上可能因为业力的原因,或者是烦恼的原因,有些人还是不同的。因为业力很深重的话,前世是特别散乱的人,那即生当中不散乱也很难的,你的同行等流果已经出来了;有些因为烦恼严重,你的贪心严重、嗔心严重的话,一旦对境呈现,你就没办法克制的。所以不散乱而修行,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所以刚开始要了知无暇,“哦,来不及了!”见解上要知道。然后中间的行为上要不散乱地去修行,一点不散乱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每天都念点经,十年如一日地这样持续下去也是很好的。那最后需要什么呢?就像牛群被冤家赶走的牧童。

有些比喻好像是反面的比喻,没有讲的话很多道友不一定知道,但实际上是正面的境界。当时噶当派的有些大德的比喻方式也是这样吧,以前我们讲《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里面的很多比喻特别难懂,讲了以后才知道,“哦,原来是这样的意思啊!”这里也是这样。

通过修行,最后真的已经得到了能修所修……就像我们密法里面讲的一样,或者说是能知所知一切都是了无可得,特别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比如一个牛童,他的牛群被冤家赶走了,全部都已经赶走了,作为牛童,他的所有财产就是这个,然后全部就没有了话,他一下子就愣住了,傻了:“啊!我的牛全部都没有了……”就像我们现在汉地的有些大老板,或者有些非常富裕的人,后来炒股,最后股票一跌全部都没有了,全部泡汤了,当下他就:“啊!我的两千万就没有啦?!哇……”一看电脑什么都没有了,就安住在一个不可思议的状态当中——可能过一会儿他就出来了。

原来我们色达也有好多个中间人被杀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听说很多钱存在他那里的人就傻眼了。有些人开车的时候车门都没关,因为他的钱全部都已经没有了,路上没有任何人的时候他也拼命地按喇叭……所以有些人已经到了这种境界。

以前我还没有去上学的时候,当时我们家是养合作社的公牛,大概有几百头,然后有一次好像牛被他人赶走了,我骑马追了好几个山沟。大概有六十头牦牛吧,我追到这边山沟的时候,它们被赶到那边山沟去了;然后我又骑着马追到那边山沟,到了那里的时候又看到它们到了另外一个山沟……看是看得到,但是一直追不上。这样追了好几个山沟,最后实在是赶不上,我就回来了,还有剩下的一些牛群。

当时我父亲病得很厉害,他没办法站起来。以前的牦牛需要喝盐水,现在好像不用,当时我们专门喂盐水去了,结果路上就出现了这个事情。然后我把剩下的那些牛赶下去,又把父亲背下来,再又把牛赶下来,大概一天的时间都这样。

那些牛有些说是被冤家,有些说是被土地神赶走的,当时我们两个就傻了。因为当时如果牛没有养好的话家里肯定就一无所有了,而且当时合作社扣分很厉害的,那个时候的政策比较特殊。所以牛群被冤家赶走我是亲身有体会的(上师笑、众笑)。这种境界让我来讲可以给你们讲得更广一点。去年有一个人问我的生平,我给她讲的故事比较细,今天因为时间关系不讲,有兴趣的话以后再给你们讲。

确实最后修法到了最高境界的时候,就安住于一种无法言说的境界。最后应该到达这种境界。

最后有三个:

第七个:最初需要像饥饿之人遇到美食般对正法生起定解。

第八个:中间需要像得到大力士之宝般对自心生起定解。

第九个:最后需要像虚伪的骗子被揭穿般对无二生起定解。

最初的修行像饥饿的人遇到美食一样,对正法产生定解。不管是因明、中观哪一个法,要产生定解,毫不犹豫、断除一切怀疑。就像一个人非常非常饥饿的时候遇到食物,当然如果美味佳肴更不用说了;就算不是美味佳肴,凡是食物,他都会遣除一切怀疑,第一时间去吃东西。我们对正法也应该生起这样的定解,没有任何怀疑。

比如你要学中观的话,中观的内容要真的深入自己的心,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闻思的时候不应该是表面上的,有些道友听课的时候,法师在那边讲,他在下面吃东西,一直吃吃吃,最后下课的时候他一顿美餐也已经完成了,然后很勉强地离开。有些人听课只是表面上为了一个毕业证,为了一个学士证,为了在班里面不被开除。不应该这样,真正的一些修行,就像非洲人遇到了食物。

我去了非洲以后,现在什么吃的东西都觉得好吃。我本身也不是很挑剔,但是到了那边以后更是觉得,只要有个米饭、只要有个菜就可以。他们什么米饭、菜都没有,天天都是喝一点玉米汤。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尤其是今年,感受更深!

今年我们去马拉维,感受很深,以前去纳米比亚和莱索托,也没有直接去一些部落里面。现在对我来讲,对正法倒是没有产生什么,但是对食物还是产生一个很好的定解,凡是有吃的东西……这几天你们可能发现,什么吃的东西对我来讲都觉得特别好吃。不仅仅是我,我看很多人如果亲自去了那里……反正我们都有吃的,有吃的就已经非常非常不错了,包括纯净的水我们何时都可以喝到,那边连水都全部是污浊的。所以这种人很有感觉的,真正饥饿的话,会遣除一切怀疑,直接奔到食物上面去。

所以我们对法产生非常正面信心的时候,要没有任何怀疑,学密法也好,学显宗法也好,最关键是产生这样一个定解。刚开始对法产生定解,中间的时候需要像得到大力士的珍宝一样,对自心生起定解。刚才是对法产生定解,现在是对自己的心,通过大手印、大圆满,或者说般若空性,这些方法来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本来都是每一个众生具足的,一旦通过善知识的引导你认识它以后,“哇,原来是这样的!”会非常欢喜,有特别不可思议的感觉。

《大般涅槃经》里面有这个比喻。大力士就是比身体力气的,就像我们现在摔跤一样的——“相扑”,两个大力士都很强壮,strong,这样的两个人开始比力气。又都特别胖,比力气的时候,一个撞到了另一个大力士,结果那个大力士的一个钻石宝珠就沉到他头部的肉里面。因为他特别胖,所以自己没有感觉到,他以为珠宝丢了,就特别伤心。后来遇到一个医生给他做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了,“你的珠宝还是在头上,只不过是沉在肉里面了。”因为他特别肥,一点感受都没有,所以他有点不相信。后来通过镜子他真的看到了——可能刚开始没有镜子,然后他就特别感谢这个医生,自己也非常欢喜,“啊,原来我的珠宝没有丢失。”

然后佛陀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众生,如来藏都是具足的,没有丢失。不过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开示,没有善知识像金子一般的教言,很多人都没办法得到。后来依靠一些善知识的指点和教言,你真正知道自己拥有如来藏,这个时候你就已经完全明白了这个真相。

所以我们上师的直指也好,对自性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依靠一种方法得到的时候,每个众生都应该是非常欢喜,就像《华严经》里面讲的“奇哉诸众生,本具如来藏”等等。所以首先是对法产生定解,然后中间所有万法的根本就是自己的心,原来是这样的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对自性产生极大的定解。这就是什么呢?就是中间认识心的本性。

刚开始对法产生定解,然后中间对自己的心产生定解,最后需要什么呢?就像虚伪的骗子被揭穿一样,对无二法产生定解。因为通过这样的修行或是上师的直指,最后对不二法门——禅宗经常也是说不二不二……以前最早的时候法王面前来了一个汉地和尚,他的袈裟穿得很特别。他个子比较小,穿的袈裟特别大,然后走的时候好像在飞。因为当时我们喇荣灰尘也比较多,他走路的时候整个灰尘都被扬起来。他在上师面前说:“我要修不二法门,我要修不二法门。”当时我也刚开始接触一些佛法,我说:“不二法门,是什么?”我就一点听不懂。不过他修行还算是可以的,人比较稳重,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最早期的很多佛教徒,现在也不知道死了还是活着,我们可能都联系不上……

到了最后的时候需要什么呢?就像世间骗子的骗术最后被揭穿了,现在有些非法集团全部被揭穿了,然后全部被抓起来了,那个时候……当然这看起来是一个反面的比喻吧,但实际上,比如一个人他的骗术被别人发现的时候,他可能好的坏的都没有什么说的了,就是那种境界吧。那个时候的心态也是愣然的,也是一种好的不好的都没办法取舍,这也叫作一种无二,虽然它是一种反面的比喻。同样的道理,我们对法,尤其是对自心的认识,通过不断地修行,最后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清净也好、不清净也好,轮回也好、涅槃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二法,完全融入在一种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当中。

虽然刚才的这个比喻他不是已经有这么高的境界,但至少也是好坏的执著都已经没有了。以前可能为了他的骗术,语言上还经常说好和坏的,最后被揭穿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同样的道理,最后我们真正认识心的本性,真正产生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定解的时候,那就没有什么说的了。

其实汉地的《景德传灯录》里面也讲了很多的不二法门,比如禅宗里面,菩提和烦恼也不二,佛和众生也是不二,善和恶也是不二,涅槃和轮回也是不二,苦和乐也不二,有很多不二法门。我们讲《圆觉经》还有《涅槃经》的时候也经常提到不二法门。但其实不二法门在藏传佛教的《大幻化网》当中叫等净无二,就是平等和清净无二、光明和空性无二,这样的境界到达的时候,那一切都已经摆在面前了。所以这个比喻可能没有人讲的话不知道懂不懂。

第十个:需要像从船头飞起的乌鸦般断定真如。

所有这些总结性说的话,就是作为一个修行人最后需要的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对一切诸法的真相、真如或者说法界遣除一切怀疑的这种断定的证悟和断定的一种认识。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呢,平时安住在他的境界当中,偶尔可能会有一些散乱,但是这种散乱从来都不离开他的觉性。

以这个比喻来说的话,以前古印度的时候,人们经常到周围的一些宝洲去取宝,取所谓的珍宝。当时可能因为没有很好的海上航行的工具,没有现在的科学,那么在海上为了安全,他们经常带一些鸽子和乌鸦。然后如果发现乌鸦不敢落的时候,那可能就有鲸鱼,有一些危险。所以当时航海的一种标志,依靠乌鸦或者鸽子来表示。当然前几百年的时候就依靠一些其他的仪器了,现在卫星定位就更方便的。

那么作为修行人,最后认识真如的时候,好像偶尔会散乱产生分别念,但是他不会去遥远的地方。同样的道理,刚才船上的鸟儿也是,它不会飞得很远的,因为大海是无边无际的,它不可能飞到很远的地方去,它最后还是要落到小船上面来,听说现在有些到了海里的时候也会这样的,因为大海特别大。可能当时一些去印度的商人……现在去的话,可能去现在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还有也门。

有些大德说我们的红色铜山在也门那个海岛上,但不知道这个能不能成立,不太清楚。但确实印度附近阿拉伯国家的有些海岛,那里现在也有什么钻石啊、红宝珠啊、蓝宝石啊,很多非常珍贵的宝石。所以以前印度很多人都到那里去,当时的航海工具就是一般的船只,所以佛经当中经常有一些比喻,也是这个原因吧。包括金州上师的寺院,前段时间我也遇到过一些旅游的人,他们说好像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因为那是菩提心的非常重要的地方,所以以后……但我不能说,不然全部又跑到印度尼西亚去了。我有时候一讲印度,好多人就跑到印度去了;一讲不丹,又跑到不丹去了。所以以后我就不做这方面的广告,对吧?反正有很多地方也有很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