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胜道宝鬘论26

《胜道宝鬘论》传讲(26)

索达吉堪布2018.11.28

大家都在咳嗽是吧?这个冬天我们很多道友感冒。证悟人无我的人,感冒也可以,不感冒也可以;没有证悟人无我的人,感冒也痛苦,不感冒也痛苦;证悟空性的人,感冒也快乐,不感冒也快乐。

今天我们说“如何皆好之十法”——不管做什么、发生什么都很好。对个别人来讲,发生什么都可以,没有什么不好的。当然这是对有一定境界的人来讲的,不是对所有的人。对很多人来讲,可能发生的众多事情不是很好的。

下面我们讲这十种教言,做什么事都很好、发生什么事都很好的十种法。

第一个:心融入正法的行者,舍弃所作很好,不舍所作也很好。

心融入法的行人——心融入法,或者说是法融入心也可以吧——通过修行,最后佛法当中所讲的道理全部融入心的话,那在生活中、在修行中怎么样都可以。

但是我们好多人可能法没有融入心,或者说心没有融入法,意思就是法跟心没有融为一体。很多大德都讲,法要融入心的话,刚开始修共同四加行很重要,再修不共的五加行,这样次第性地,逐渐逐渐心会融入法,这非常重要!还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要对法产生信心。如果退失信心或者不生起信心,或者说不生起出离心的时候,就应该经常阅读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和经论。以前阿底峡尊者也经常跟弟子说:“现在我的善心有点退失,我的信心有点退失,马上拿大乘经典来,我要阅读。”他传记当中是这样讲的。

法融入心的行者,他舍弃所作也好,不舍弃所作也很好。我们经常说的很好的修行人,他全部琐事都已经舍弃了,变成一个舍弃世事的、舍弃一切琐事的人。比如有些修行人住在山里面,所有的琐事、世间八法全部都舍完了,有这么一部分人。但是如果法融入心的话,你手头各种各样的琐事舍弃也可以;其实就算你不舍弃,你人还在红尘当中,经常跟其他世间人一模一样,但你的内心与法完全都是融入的。

有些人可能想:“哦,不行,我现在心越来越背离佛法,我还是要去寂静的地方。我一定要舍弃我手头的工作;家里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全部要舍弃;亲朋好友也全部要舍弃,不然他们给我的修行带来很大的障碍……”有些人是这样说的。

当然对法没有融入心的人、对一些初学者来讲,周围环境可能还是会有影响;真正修行非常不错、法融入心的时候,那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处在恶人当中也是可以的。很多大德包括六祖,也是经常处在猎人当中,经常跟这些人一起生活,这种时候,周围的这些人,对他的信心更多的是一种增上缘。

所以,心融入法的行者,舍和不舍都是可以的;如果法没有融入心,那可能再怎么修持也没有用。就像《前行》里面讲的一样,有些人心胸很狭窄,最后变成卫藏的厉鬼一样,特别敏感敏锐,那可能修再多的时间也没有用,舍弃所有的事情一个人在山里闭关也不行的。原则上有人闭关的话我们还是赞叹的,但是有些修不好的话……可能闭关暂时不着急,还是先参加一些真正有系统闻思的班学习一下好一点。

第二个:心中已断增益的行者,修行很好,不修也很好。

断除了十二种增益、十二种增损,或者说是所有的邪知邪见,俱生和遍计的烦恼,断除了这一切分别的话,肯定已经获得了一地以上或者说得到了一定的开悟,那么这种人有勤作的修行也可以,因为开悟的人也可以继续修行,一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的时候他们还要修行的,从一地到十地之间也叫“修道”嘛,修道的话就要修行,所以也可以修行的;但是不修行也是可以的,因为你到达最高境界的时候,好像也没有什么可修的。就像我们密法当中经常讲的“远离十种自性的法”,就是念诵、读诵等十种自性的法全部远离,没有什么可修的。

所以真正已经证悟的人是很快乐的,他修也可以,在别人面前拿着念珠啊、转经轮啊,这些都可以;不修也可以,因为他的心已经完全跟法界融为一体。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证悟的境界不断地稳固,那么他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其实也就没有什么可修的了。我们讲《法界宝藏论》或者《实相宝藏论》的时候经常会讲:“没有什么可修的。修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所谓的修其实微尘许也无有等等,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修和不修都很好——不修也很好,所以我们有些道友不爱修行也是很好的(众笑),经常特别散乱,从来不好好修行,所以他们肯定是已经断除增益了,很好的了。

第三个:斩断欲妙牵绊的行者,无贪而行很好,无贪不行也很好。

斩断欲妙的牵连,斩断贪欲、世间各种各样的贪念,这样的修行人无贪而行——就像声闻乘的,我们经常看到比如有些比丘化缘,但他们不积累任何的财产,知足少欲,这样行持实际上是可以的;或者无贪不行,他的行为是具贪而行的,也可以说是具足贪心,表面上看好像他具有世间的各种欲妙、各种财富,这样来行持实际上也可以。因为他已经真正断除了世间所有欲妙的牵连,从根本上已经断了的话,表面上无贪而行或者具贪而行是没有什么的。因为真正的贪欲、真正的执著是在内心安立的,并不是外在的形式上安立。

就像《大乘庄严论经》当中说的“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所谓的少欲者并不是非要穿一件不好的衣服,或者是吃比较简单的食物;“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也并不是非要减少一些资具,减少一些财富才称之为少欲,不是这样的;“夫少欲者,虽有财物,心不爱着”,所谓的少欲者,实际上是虽然他有很多的财物,但是心从来不耽著。心不耽著是很重要的。表面看有没有财物也可能分不清楚,就像我们以前经常讲到的,华智仁波切有一个小的木碗,他特别特别地喜欢。然后有一次见到蒋阳钦哲旺波的时候,看到蒋阳钦哲旺波的住处像皇宫一样,里里外外财产特别多。他当时心里想:“哇,上师不是知足少欲啊,太多太多财物了!”上师洞察到华智仁波切的心,他说:“你不要这么认为,我虽然有很多很多的财富,但是对这些我还没有你对你的木碗那么执著。”华智仁波切就特别不好意思吧。

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可能要从内在来看,当然这可能自己才知道,别人不一定清楚。自己装着“无有牵连、无有贪执”,但也许根本没有断除的。如果没有断除却装着断了贪欲的话,那也不是很好的修行人。

真正断除贪欲的人,表面上看比如日中一食啊、知足少欲啊,穿的、住的也是特别破破烂烂,这种形象也是可以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享用各种各样的财富,那就像有些别解脱戒当中说的,如果你没有损害其他众生,即使你享用价值连城的财物也没有过失。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眼里的佛教徒是比较清贫、比较清静生活的,他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如果穿得特别奢华,享受一些一般人都难以享受的世间财物,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非法的,是不合理的。

不过佛法兴盛地域的传统也有差别,比如像藏地,一般看到双身像是从来不会产生邪见、贪念的,没有这样的;而且有些佛教徒条件好一点的话,也不一定会指指点点,这可能是传统上的。如果是南传佛教,它的传统方式也不同,如果看见一些佛教徒的行为与他自己的传统不符合,他可能也无法接受。所以可能每个地方都是不同的,包括在西方,西方佛教徒眼里的佛教跟东方佛教徒眼里的佛教也有所不同。

所以多看一下、多了解一下不同众生的心态和习惯,以及他们的威仪和仪式,这个时候我们会知道,“哦,原来是我自己特别孤陋寡闻,以前自己鼠目寸光,很多事情这也接受不了、那也接受不了,所以很容易诋毁、诽谤啊……”

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希望不要一开始就诽谤、诋毁,这可能不合理,因为我们的智慧毕竟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有些人对佛教整体了解得不多。像我的话,可以说接近三十多年基本上是全力以赴地学习佛法,但自己认为在佛法浩如烟海的智慧面前,可以说自己的智慧是非常的微弱。我看我们有些人对佛教的了解不一定特别丰富,所以你还没有了解之前就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只是看过一两本书或者听过一两节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对浩如烟海的佛法一口否决,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一种表现。

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或者弘扬佛法、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大家不应该傲慢。其实我们很多人懂得的的确不是很多,不要说佛法,世间法的知识也很有限。有些人认为:“不是啊,我是大学毕业生,我是博士毕业生……”但其实大学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的知识也非常有限的。真正的前辈大德们,现在一些非常伟大的科学家,包括我们现在特别爱学习的一些智者面前,有些人只不过是得到了一个文凭而已,实际上你的智慧真的有那么高吗?有那么大吗?不一定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最好不要有特别大的傲慢心。现在有些年轻人好像觉得自己大学毕业了,就特别特别的……当然一方面你大学毕业了也是非常光荣、非常欢喜的,毕业证拿回来给父母看,“我得到大学毕业证了,我得到博士毕业证了,我得到了……”你确实很光荣的,这也是可以说的;但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这个原因就引发一些傲慢,最后摧毁自相续的很多功德。

刚才讲的是“无贪而行很好,无贪不行也很好”,只要断除了贪欲,行为怎么样都可以。当然这种境界是比较高的,我们没有断除的话,最好不要“具贪而行”,行为要尽量地学声闻乘,这样的话非常清净。

第四个:现量证悟法性的行者,住在空空的山洞很好,作为群体之首也很好。

现量证悟法性,也就是已经如理如实地现量证悟了一切万法的自性,这样的行者,住在空无一人的山洞里面,就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话是非常好的,非常随喜!

我看到拉萨那边好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山洞,一个山洞里边一个修行人。但是我们要住的话可能就不行了,我们原来有一个堪布住了大概两个礼拜,后来病得不行,然后半夜三更背着东西下山了,害怕自己死在那里。其实按照噶当派“四依”的话,应该是“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所以证悟法性的人在山洞里住也是可以的,继续这样住的话,肯定修行会有进步的。如果不住在山洞里面,到红尘当中、到城市当中去讲经说法、当法师也是可以的;或者就像我们有时候提到的一样,你不是讲经说法的人,但是为了帮助很多人就当一些领导、当一些首领,到一些有组织的群体当中也是可以的。因为你已经证悟了法性,不一定非要住在山里面,可以去人群当中,以前很多大德也是在人群当中弘扬佛法的。

当然每个大德的情况都不相同,按照米拉日巴传记所说,米拉日巴证悟之后还是一直住在山洞里面。后来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不到城市里面去弘法,他说:“我上师要求我这样的,所以我终身待在山洞里面。”包括米拉日巴证悟之后,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住在山洞里面修行。当然这样修行他也有很多的弟子、眷属,就像《格言》里面讲的一样,有芳香的花在的地方,再遥远也会有蜜蜂。《水木格言》当中也是这么说的:“圣者虽居静处,美名天人传扬,南方山中所生,旃檀香味风送。”有些人虽然居住在比较寂静的地方,但是通过讲经说法也好,通过修行也好,逐渐逐渐,他的美名会传扬到其他的地方。就像米拉日巴一样,他终身在山洞里面,但是他的名声、他弘法利生的事业也是千古不灭的,一直传到现在这个时代。

所以有证悟的话在山洞里也可以,闭关修行也可以;或者到城市里面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作为证悟者,红尘的世间八法不会对他有任何害处。所以我们有些人的行为自己应该观察,会明白的。

第五个:了知显现虚幻的行者,独居深山很好,云游四方也很好。

确实如果我们证悟了诸法空性的道理,在这个世俗当中,一切万法都是《维摩诘经》当中所讲的那样,是“十种幻”:如幻、如梦、如阳焰、如水月、如乾达婆城等等。懂得了“十种幻”的话,确实完全没有什么可贪执的,对众生完全就像幻人一样的,或者说看到众生的时候就像看到水月一样,还有像水泡啊、聚沫啊、芭蕉树啊……这样的行人,他终身居住在深山里面也是可以的;或者云游四方也是很好的。

而我们初学者经常害怕被环境污染。确实有些初学者就是这样的,他如果待在一个寂静的地方,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因为他还没有成熟,修行境界还没有稳固;但是可能去云游四方的原因,后来出现一些违缘,然后本身凡夫的习气比较重,遇到这些对境的时候没有办法转为道用,最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有的修行半途而废,有这种情况。

因此真正的修行人到哪里都是可以的。当然这个境界比较高,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达到。如果达到那样的境界,尤其是学得时间比较长一点的人,应该多出去走一走,云游四方。比如在我们这里待了10年以上,20、30年的这种人,应该有一些境界吧?那么应该走一走。而刚来的或者是刚刚学修的这些人,修行并不稳固,就像刚刚生下来的婴儿,头都是软的,稍微碰一下就很危险。

但是有些人好像有点颠倒,我们这里也是,有些稍微待的时间长一点的,让他出去护持一些道场,不到两天就跑回来了;然后刚刚出家、刚刚修学的这些人,我想他至少先待个五年、十年,这样的话……不行,待了两三年的时候,“我请个假,我要下山。有一个道场请我,我准备到那边去转个小小的法轮。”(众笑、上师笑)因为他来的时间不长嘛,所以转大法轮有点转不动,所以他想比如讲个《佛子行》,短短的、小小的法轮。但是这样就有点……这个时间好像还太短,因缘不是那么成熟,还没有到达云游四方的境界。

确实人有点颠倒,有时候我都想,他们待的时间比较长一点的人现在应该有点境界吧?不应该一直待着,一直待着的话有点浪费人才。但是有些人已经习惯了,也不想弘法,也不想出去,也不想修行,反正不管怎么样生活也还过得可以……(上师笑)我想起了一些人,我尽量不说出来,不然我一“表演”,万一对号入座的话也不太好嘛,对吧?

还有一些人,因为实执非常重,在深山里也待不住,待两天就非常烦恼;云游四方的话也没有去的地方,也很苦恼。反正闻思也不想闻思,发心的话性格又不好,跟谁都合不拢,什么都很痛苦。好像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信心,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个错误的选择,所以有时候也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让我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间?”其实也不怪父母,应该怪自己前世造的业,这样才是对的。这种人,可能居住在山里也不好,云游四方也很不好,什么都不好,对吧?相反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呢,住在山里修行也很好,心也能获得自在,什么都可以;跟别人交往的话也很好,出去云游四方啊、度化众生啊、讲经说法啊,随顺众生特别好,这样的人也有。

其实有时候是修行境界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有些是自己前世的福报不同,确实福报有差别的。所以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第六个:心得自在的行者,断除欲妙很好,享受欲妙也很好。

因为他的心已经获得了自在,不被任何外缘所转,这个时候,他可以断除贪嗔痴,包括色声香味触的欲妙,世间的六种欲妙断除也可以;或者不断除世间欲妙,世间所有色声香味等欲妙直接享用也是很好的。当然,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得到自在,这些对我们不一定很好。如果心得到自在,表面上看,断除欲妙就像有些出家人行梵净行,这样也是很好的;或者他不出家,享受世间各种各样的欲妙也是可以的。

以前我好像翻译过一个《圣行集萃》,介绍了印度的很多大成就者。里面有一个叫做拉瓦巴尊者,他在一个地方苦行十二年,是特别特别有境界的一个修行人。在他附近不太远的地方有一个国王,有一天,国王叫他的王妃准备一些很好的食物送给拉瓦巴大成就者,他要求一定要在食物的热气还没有消失之前送到拉瓦巴那里。

王妃说:“他那里离我们很远很远,我怎么能送到他那儿?”国王说:“你就发一个谛实愿:‘如果拉瓦巴尊者远离了睡梦的贪欲,希望我一刹那间就到他跟前。’这样说一个谛实愿也许可以。”确实王妃说了谛实愿之后马上到了拉瓦巴尊者跟前。然后她说:“这是国王供养给您的,请您享用。”享用了一半以后,拉瓦巴尊者要求王妃把剩下的菜,在热气消失之前送到国王那里去。王妃说:“我怎么能送到呢?我现在离那里很远很远的。”拉瓦巴尊者说:“你说一个谛实语就可以:如果国王能做梵净行的话,愿我马上回到皇宫。”王妃说了这个谛实语之后,确实很快的时间当中回去了。

所以表面上看来,好像国王有很多的王妃,是在家的形象,但其实他行持的是出家人一样的梵净行的行为。离贪和具贪,有时候表面上不一定看得出来,有些看起来好像行为很糟糕的,但实际上修行很高。当然这是极少数人,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效仿,自己被贪嗔痴烦恼所染污,却行持各种各样的非法行为,那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当然我们承认有这样的修行人、密咒师,就像贡塘丹毕准美在《水木格言》当中说的“证悟真如咒师,虽享欲妙无贪”,有些密咒师虽然享用一些欲妙,但他实际上没有贪执;“鱼儿畅游水底,然不会被水淹”,就像这个鱼儿的比喻一样,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在享受世间的安乐,但是他不会被染污。

第七个:具有菩提心的行者,在静处修行很好,在众会中利他也很好。

关键是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菩提心,真正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大乘行者,住在一个寂静的地方,山谷里面也好,寺院里面也好,跟谁都不见也是很好的。因为他相续当中有菩提心,他天天都发愿,天天都加持所有的众生,这样给众生带来非常大的利益,就像《入菩萨行论》的回向愿文那么多,所以在静处修行也是很好的。

或者具有菩提心的人,不在静处,在众会当中,在人非常多、络绎不绝的一些红尘当中,这样也是很好的,因为可以去利他。相续当中有菩提心的话,可以到各个地方去讲经说法;讲经说法不太方便的话,可以讲各个地方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不方便的话,你可以表面上讲世间的语言,实际上用一种饶益的心,那对众生也是非常非常有利的。

所以具有菩提心的人,确实在哪里都可以。我们有些人经常说,“我好好在寂静地方修菩提心就可以”,不愿意出去度化众生。也可以,也有一些理由吧,因为你真正具有菩提心的话,在静处经常发愿、经常祈祷,也是利益众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有菩提心的话,到什么地方去也很好。最主要的,我们修行也好,或者跟别人做弘法和利他的事情,一定要有利他心。现在人心越来越败坏,自私自利的心越来越猖狂、越来越疯狂,甚至掠夺别人拥有的财物,包括世间很多人垄断资源私吞,最后给人类带来的痛苦越来越严重!

我们东方大乘佛教利他的思想确实是非常珍贵的,非常珍贵!可是现在西方的一些批判主义、自我主义的风气下,全世界大多数人表面上也许讲得很好的,包括开一些国际会议,可能会喊一些很好的口号;但实际上在非常坚固的一种自私心的驱使下,所作所为都是破坏环境、破坏人类,想的全是获得自己的利益,其实结果自己也得不到利益,最后自己也陷在里面,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

所以我们的菩提心是唯一的妙法甘露。希望我们在座的人,虽然我自己也是没有什么修行的人,经常这样空口跟大家祈求的话也不是很好吧,但确实我们这个时代当中非常需要佛法。为什么需要佛法呢?因为依靠佛法,可以给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思想带来很多的利益,自自然然,最后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身心的快乐,有这样一种因缘。应该是《大宝积经》里面讲的吧,“邪命求利常无快乐”,靠邪命养活,靠邪命求取自己的利益,常常是没有快乐的;反过来说——当然经典里这个不明显,我们可以说“正命求利常有快乐”,我们的生活很清净,发心也很清净,行为也很清净,这样的话,今生来世常常都是感受快乐的,甚至众多的人类和白法护法神也会经常拥护保佑。

所以具有菩提心的人非常伟大,哪怕没有什么空性见解,没有大圆满的见解都可以,只要有一颗金子般的利他心。如果自己的利他心越来越增加,那自己应该给自己点赞,“啊!我好棒哦,么么哒!”(众笑)。如果自己的菩提心越来越退失,那自己看看对自己要怎么样地好好观察观察,对吧?这是第七个。

第八个:恭敬心、信解心持之以恒的行者,住在上师前很好,不住在上师前也很好。

有恭敬心,还有信解心,就是对上师不是今天很恭敬,明天就特别讨厌,非常恨,不是这样的,应该有一个持之以恒的恭敬心;还有信解心,明白道理的一种非常坚定的信心,以这样的信心来依止上师。这样依止的话,在上师跟前也很好,经常在上师面前听闻佛法、修行,然后一起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事情;即使因为各种因缘不具足,不在上师身边的话也是很好的。因为只要心连在一起,人不在一起实际上也是可以的。

好像是《格言宝藏论》当中说的吧,“同心虽远亦得益,异心虽近将远离”,如果我们有共同的心,虽然相距很远但心是连在一起的;如果心不合,虽然人很近,但实际上已经远离了;“如同莲花泥不染,太阳时常抚育彼。”意思就是说太阳和莲花之间的关系虽然很遥远,但是它经常依靠阳光来培育;淤泥跟莲花的关系虽然很近,但是互不相染。

每个人的情况可能都不同吧,有些一直如理如实依止上师很多年,从来都没有烦恼;有些可能在上师跟前的因缘不是很好,敬而远之。有些人经常讲,“我依止得可以了,我现在离得远远的话更好。”——也可以的,只要对上师有信心,离得很远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以前好像是益西措嘉的传记里面说,莲花生大士已经到了罗刹国以后,益西措嘉通过祈祷,修与莲师的相应法,后来获得了特别殊胜的成就。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的,上师肉身在跟前的时候可能有一些信心;到一定的时候,上师的肉身已经不在自己的跟前,但是自己的心也可以跟上师连在一起——心心相印!很多人说跟上师心心相印,但可能有些人理解得不是很对。是什么意思呢?真正上师的智慧融入自己的心、悲心融入自己心,这才叫做心心相印。

所以,如果有信心的话,在跟前不在跟前都可以,对吧?

第九个:具有多闻、解义的行者,现前成就很好,遭遇违缘也很好。

具有多闻和解义,一方面广闻博学,一方面光听到不行,还对每一个法的法义完全明白,这样的修行人显现成就也很好,遭遇违缘也是很好的。

大乘的有些修行人,修行的过程中因为他是广闻博学的,懂得教义的,因此现前一些成就,获得共同、不共的成就——获得神通,获得证悟空性的境界,这些都是成就。真正广闻博学的人,完全获得成就是很好的,遇到一些违缘的话也是很好的,这个很关键。我们有些人获得成就的时候就非常高兴,“我现在修行很不错了,特别开心!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上师了,特别好!”第二天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然后遇到一点违缘,比如别人说你的坏话,或者考试考得不是很好,考试期间遇到了一些违缘,心里就特别伤心。其实这是因为没有证悟的原因,如果真的证悟了心性,广闻博学的意义融入了自己的心,获得成就相和遭到违缘其实对真正的修行人是一样的,甚至遇到真正的一些违缘,他还会认为这是上师三宝的加持。以前很多藏传佛教的大德遇到违缘时会更快乐,他根本不会去遣除它,会很欢喜;遇到别人赞叹、供养、恭敬的时候,他觉得是很不好的。

所以,有些真正的修行人,他把违缘和悉地同等来看待;还有一种修行人,他通过祈祷等方式把违缘转为道用。“恒以恭敬清净之信心,猛厉祈祷上师莲花生,决定不为违缘所转变”,以前好像也用过吧,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的,我们只要好好地祈祷莲花生大士,就不会被违缘所转,经常这样讲过。一方面可以这样说,另一方面自己有所成就的话,违缘出现也是三宝的加持,这是很好的一种修行的观察:“我到底修得怎么样?没有违缘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修行很厉害,出现违缘的时候,我怎么会那么脆弱啊?”自己对自己可以有个比较明确的判断。所以违缘实际上有时候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可以这么来理解吧。

第十个:获得殊胜证悟的行者,出现成就相很好,没出现成就相也很好。

我们有些获得了证悟的修行人,出现一些成就相是很好的。修行过程当中,真的已经证悟了,观明点也好,观生起次第、观圆满次第的话,很多成就的相就自然而然来了,这样也是可以的。或者修行过程当中没有任何的成就相,比如我们有些道友:“我出家了这么多年,现在好像出离心越来越退了,修行境界越来越没有了。”其实这个不是很重要,出现什么样的相不一定很重要。有些大成就者,外相上根本看不出是成就者,包括以前印度的大德们也是这样的。

“何行皆莫起邪见,印度多数自在者。”现见的是屠夫、恶人,乃至极其低劣的人……(上师背藏文教证)我刚才引用的教证是《功德藏》里面智悲光尊者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看到什么样的最好都不要产生邪见,因为印度的大成就者,有些是特别低贱的,像屠夫、妓女、恶人这种相,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大成就者,真正的大成就者。所以有时候也很难确定吧。

以前汉地也有,有一个人好像一辈子都杀牛,到了最后他接近死的时候特别痛苦,正在痛苦挣扎的时候来了一个和尚,和尚让他念阿弥陀佛,结果念了十声阿弥陀佛就往生了,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我们有时候表面上看到这个很低劣、那个修行不好、这个精神不正常……其实恰恰他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观音菩萨的化身,有这个可能性。当然不是说这些不好的人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不然我们有时候也开除这种人,大多数是菩萨被开除的话……也不好说啊,像以前那烂陀寺,包括阿底峡尊者、迦叶尊者他们当管家的时候,也经常开除错了,有这样的。

所以真正的成就相不在外面,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尤其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没有必要非要见到什么东西:我能不能做一个好梦啊?我能不能看到什么东西啊?我能不能打开天眼啊?……你们如果真想打开天眼的话,现在国外专门有一些班可以参加——但是我问了,好像后来他们也没有打开什么天眼,只是把钱收了,然后说是让他们好好地、慢慢地修练,以后会打开的。呵呵!(众笑)

所以获得成就的修行者,成就的相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吧。以前多钦哲的传记里面,好像是民间说的,当时有一个大德病得很严重,最后示现圆寂了。然后多钦哲拿着武器还是什么,要求他马上站起来:“你应该示现你大圆满传承的骄傲!”他突然就站起来了,在空中打坐……如果不是吹牛的话呢,应该讲得是很好的。但有时候也不好说,因为弟子写上师的时候,有时候好像吹得比较厉害,不要说古代,现在有些人说自己的上师,怎么飞啦,本来是哭他可能会说是笑得如何如何……现在我们有些弟子对自己上师的赞叹比较过头,上师根本都没有的成就相,他自己认为而已,也许是他自己的一个迷乱显现,他自己做梦还是什么的。

所以古代有个别的上师传记可能有一点神话般的,但有一些确确实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尤其是在印度也好、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很多高僧大德的成就相,我们一般凡夫人是很难以想象的,这一点我们也要承认。不能一味地全部承认,也不能一味地全部否认,最好自己能用智慧取舍。当然没有智慧的话取舍也是很难的,自己分别念认为是对的,也许根本不对;分别念认为不对的也许是对的。所以要看看我们的智慧怎么样,自己也许比较清楚吧。

以上所讲的都是境界比较高的,境界比较高的话什么都可以:住在山洞里也可以,出去也可以;下山也可以,上山也可以;闻思也可以,不闻思也可以;考试也可以,不考试也可以;违反纪律也可以,不违反也可以;发心也可以,不发心也可以;听课也可以,不听课也可以;赚钱也可以,不赚钱也可以……前提是要有高的境界,有高的境界就什么都可以。就像济公,吃肉也可以,不吃肉也可以,但是我们作为一般的凡夫人就要谨慎,老虎虽然跳得很高很远,但小乌龟或者小青蛙的话,要看看自己能不能跳。老虎跳得很高的时候,青蛙也跟着跳的话……以前小时候看到那些泥子当中的青蛙还是比较可爱的,但它们的跳跃跟老虎相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上师如意宝的金刚道歌里面……(上师唱起了藏语的金刚道歌)我的声音不太行,(众鼓掌)我不唱了,算了(众笑)。

好吧,今天讲到这里。下个礼拜的课,星期一和二讲《维摩诘经》,星期三讲《胜道宝鬘论》,星期六是《孝经》,跟这星期应该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