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三戒要解11

第十一课

思考题:

1.为何说佛教的戒律必须依靠仪轨来获得?

2.有些人在生病或遇到违缘后,通过祈祷佛菩萨的方式,未得到任何感应,而在其他宗教中,却得到了某种感应或遣除了疾病违缘,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如何解释?

3.皈依破了以后,相续中的其他戒律能否存在?若只受皈依戒不受居士戒,是否可行?为什么?

4.上师仁波切再再强调了阿底尊者的五条共同学处,为什么?

5.斋戒的八条戒律分别是什么?守持这八条戒,能否成为上戒的功德所依?若不能,是否有守持的必要?为什么?

下面继续讲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本论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缘起,其次是未得戒者如何得戒,第三个是已经得戒者如何守护,第四个是若违犯如何恢复。前面两个问题已经讲了。在第二个问题当中,大家应该知道到底什么是旧仪轨和现行仪轨。所谓的旧仪轨是佛陀时代的传戒方法,共有十种。在其他律藏中不仅十种,还有很多。一般来说,旧仪轨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六年之前使用的,有这样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些白四羯磨仪轨,也可以称为现行仪轨。

受戒的时候,首先必须具足出离心。比如正在传戒的时候,不管给你传居士戒或者沙弥戒、比丘戒,当亲教师告诉你:“三界轮回犹如火坑,你应从中获得解脱。”此时,你也应如是观想:三界轮回如同火坑一般,痛苦无边无际,为了从中获得解脱,我今天发心受戒。不过这个时候,可能在场的人比较多,马上发这样的出离心有点困难。无论如何,在受戒之前自己要做好准备,应该想:我出家的目的就是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时时刻刻在自相续中串习这种出离心,在真正受戒时稍微作意一下就可以了。

佛教的戒律,必须通过仪轨得到,这是一般的规律。比如受菩萨戒,你可以自己发菩提心,但要获得戒律,必须在上师面前通过仪轨获得;发出离心的话,可以自己发心,但要获得别解脱戒,需要通过亲教师和轨范师传戒以后才能获得;密乘戒也是如此,即使自己已经具足了等净无二的见解,要获得密乘戒,也必须经过阿阇黎灌顶才可以。甚至皈依戒以上,都需要通过不同的仪式才能得到。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也讲到发心和菩萨戒之间的差别。一般发心指自己内心所发的一种誓言: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种誓言是否成为菩萨戒呢?如若未在佛菩萨面前以念诵仪轨的方式,或者上师没有传授菩萨戒,这种发心不能称为真正的菩萨戒。

很多金刚道友可能有受戒的想法,在受戒之前,首先应该做好准备:到底为什么出家呢?如果是为了避免世间痛苦,或者在社会上实在过不下去,或者想在出家僧团中获得一种名声、地位等等,以这种目的出家,只是一种救畏戒或善愿戒。当然,以菩提心来摄持是最好不过的。这一点若不具足,最起码应该生起一个出离心:为了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而出家。

有些人刚出家的时候,上师对你说:现在要生起出离心。这时不一定生得起来,虽然仪式上这样做,旁边翻译得也很好,告诉你:三界轮回如同火坑,轮回如何痛苦,你一定要从中获得出离……。但最关键的是,在未受戒之前,自己生起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心非常重要。

以前已经受过戒的人,前面已经再三讲了,别解脱戒真正的本体就是具足出离心。现在很多人认为:我已经受了十几年的比丘戒或比丘尼戒了,相续中肯定有别解脱戒。出离心不具足的话,你相续中的戒律,或者是善愿戒——想获得天界果位,离苦得乐;或者是救畏戒。所以现在应该以出离心摄持,随后再以菩萨心摄持,这时已经变成菩萨戒了。所谓的菩萨戒,也是不舍弃别解脱戒的一种菩萨戒,有关这方面,第五品会讲到。你如果生起了无伪菩提心,你相续中的戒律实际已经成了菩萨戒,这种菩萨戒具不具足别解脱戒呢?应该是具足的。有关这方面,第五品会讲到。

受戒的时候,一个是要具足出离心,这一点很重要;第二个是自己有一种非常坚定地想要出家的意乐。比如受出家沙弥戒,自己要有这种意乐,否则不一定得到戒体,这是比较关键的问题。相关律典中的要求特别多,归纳起来,就是这两个条件,一是自相续中具足出离心,二是自己有出家的意乐。有些人在父母强迫等种种原因下,不得不出家,虽然参加受戒仪式等,不一定得到戒体。另外,对传戒师要有信心,应该想:传戒师肯定有能力令我相续获得戒律。这种清净心很重要。这一点,在释迦光和功德光的律藏论典中也再三讲过,比如有十位比丘传戒,你觉得某某比丘可能不清净,但其他比丘还是可以的,只要有四人以上清净,即使有些人不清净也可以得到戒体。如果是五位传戒比丘,你若觉得三位比丘不清净,则你相续中得不到戒体;若觉得四位以上肯定清净,其中一个可能不清净,这样也可以得到戒体。释迦光和功德光都是这样讲的

这部《三戒论》讲得特别略,有关戒律方面的所有道理要讲出来,恐怕很困难,大家只能大概了解一下。尤其有些人想受戒,最关键的,一个是出离心很重要;第二个,当上师给你弹手指时,自己应该观想已经获得所受之戒的戒体,假设未生起这种得心,按照有事宗的观点不一定得到戒体,这也是比较关键的问题。

前面已经讲了皈依三宝的共同学处和不共同学处。为什么说不共学处呢?比如皈依佛,不能皈依外道本师,对所有佛像均应生起恭敬之想,皈依佛的戒条不是皈依法的戒条;皈依法的戒条不是皈依佛和皈依僧的共同戒律,这里说不共也是指内部的差别。阿底峡尊者讲到的共同五种学处,所有皈依三宝的人都必须遵守,所以是共同学处。

阿底峡尊者讲到这五条共同学处非常重要,这里再次强调一下。

第一条,为了生命和获得奖励也不舍弃三宝。这方面大家应该好好发愿,在座的人全部是皈依佛门的人,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不应舍弃三宝。或者,有人说:你现在舍弃三宝,可以成为国家总统。即使如此也不舍弃三宝,说明这个人已经具足第一条了。

第二条,无论如何重要的事,也不会认为三宝不能救护,而去寻找其他的方法。比如天气特别酷热时,哪怕一丝凉风也是三宝的加持;刀很锋利,能割东西,也是三宝的加持……对任何微乎其微的小事以上,全部观想为三宝的加持。以生病而言,念经、做佛事等实在起不到作用的话,到医院里面去看病,也应该观想:所有的医生、护士以及药品等,全部是佛菩萨的幻化显现。这样想的话不会舍弃三宝。如果舍弃三宝以外再寻找一个解决的办法,这是不合理的。

大家对皈依三宝的戒条应该要懂,但有时候对这些戒条讲得太细致的话,还是有点麻烦。我已经很长时间没进过辩论场了,以前去的时候经常对这方面会辩论,比如皈依法以后不害众生,那害众生以后是不是已经破了皈依三宝的戒,而所有戒的基础就是皈依戒,比如一位比丘害了众生,皈依戒已经破了,他相续中所有的更高一层的戒律会不会全部破了?这方面详细观察确实不好说。

有时候我们自己认为:我现在戒律很清净、很了不起。但是你的嗔恨心很大,故意害过众生的话,杀生就不用说了,肯定是害众生,若以很大的嗔恨心打众生,其实也是害众生。所谓的“害”,本论下文也会讲:烦恼支分全部圆满,称之为大束缚烦恼。这里的害应该就是指大束缚的烦恼。仅仅在心里对别人生起一种害心,是不是害众生呢?一方面来讲,当然属于害心当中,不过不算最严重的害心;打别人是不是害众生呢?别人特别痛,肯定是害众生。关键是,自己以大束缚烦恼来损害众生,才是此处讲到的“害”。

那么,大束缚的烦恼是什么呢?害众生的过程中,无有惭愧心、后悔心以及对治心。比如生起很大的嗔恨心,用石头打别人,根本没有对治心;很多人劝你的时候,也没有后悔心和惭愧心。在这种心态下害众生,就已经破了皈依戒。

当然,有关这方面,一般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很多律师没有研究的话,我们在这里研究也没必要,但实际上这些问题还是需要观察的。有时候说皈依戒是所有戒律的基础,那么皈依戒破了以后,基础已经破了,基础一半破了一半没有破,有没有这种教证?这些方面,有时候观察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有些人说:我现在戒律清不清净?到底最初的时候,自己相续中有没有得到别解脱戒?也有这种怀疑。因为真正的别解脱戒必须具有出离心,否则根本不是别解脱戒,要么是救畏戒,要么是善愿戒。因此,真正观察自相续的时候,还是比较困难。

第三条,恒时忆念三宝的功德,不间断供养。我今天特别想强调的就是这一条。当然,所谓的不间断,也并不是说二十四小时不停止地一直供养。一般来说,一天供一次或者最少也是两天供一次,将一些比较好的饮食受用以及其他供品,稍微作一点供养,这是不间断供养。作为佛教徒,没有其他供品的话,每天早上起来点一支香,或者供七杯水,只要有耐心和信心,这一点不是很困难。

所谓的供养三宝,并不是你拿一点生活费去供养上师,或者包点饺子给上师,不一定这样。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平时内心的供养很重要,意幻供养也可以……现在有些人的境界可能很高:这些勤作的事情都不用,只要坐禅就可以。你住在山里面的时候,最起码有一个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在他面前供一点清净的水和香。作为一个修行人,这是不可缺少的。有些人想,以后一定要弘法利生;有些人想在寂静的山里闭关,人的想法虽然不一定能够全部实现,但随时随地供养三宝,是一个三宝弟子一定不能忘的。

第四条是令自他皈依,了知三宝的功德以后,不仅自己虔诚皈依,也应令他众皈依三宝。

第五条,无论去往何方,皆应对那一方的佛陀、佛像作顶礼。比如到东方去,就应该顶礼东方的佛陀和佛像。不管到哪一个寺院,凡是佛像就要顶礼,也可以这样解释。比如你到汉传寺院,有什么样的佛像都应该去顶礼;见到藏传佛教的佛像,也要顶礼;看见南传佛教的佛像,也要顶礼。《亲友书》中一开头说:智者对木造的佛像也会虔诚顶礼。作为佛教徒,不管在任何环境,见到佛像、佛经,一定要顶礼。

现在很多人见到上师的时候,整个腰弯九十度,这样不是很好看。你们现在可能已经习惯了,改不过来。那天我说了以后,有些人见到我就把腰弯下去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想起来了,马上直起来又直不好……其实点点头也是可以的。不过见到佛像的时候,不管弯腰还是怎么样,都应该以最恭敬的方式来顶礼,这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阿底峡尊者讲到的五条共同学处。《大圆满前行》当中也讲了,阿底峡尊者在藏地期间,一直弘扬皈依和发心。你们以后摄受弟子的时候,让他皈依、受八关斋戒等是非常保险的,这些一定是有利益的法门。如果给别人灌顶,到底有利还是有害也说不清楚。有些人介绍别人去灌顶,他如果真正趋入密法,有所成就,你对他的帮助非常大;如果他对密法生起邪见,不仅得不到灌顶,还很危险。我们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凡是在自己身边的人,以前没皈依过的,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皈依,这是很重要的。这样的话,对自他来说都有利益。如若找不到其他上师,就让他在三宝面前皈依也是可以的。

现在很多人说:皈依我、皈依我……。皈依你干什么,皈依你没什么用的。很多上师经常说:我的皈依弟子,我的皈依弟子。皈依人不是很好,皈依三宝是最好的。以前我在《泰国游记》里面也说过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没起到什么作用。在皈依三宝的过程中,你帮他作一点仪式或者将佛像、佛塔放在他的头上,让他自己发誓愿:从现在开始皈依三宝。这样是可以的。皈依三宝真的有很大的利益,皈依一个人有没有利益也不好说。

在这里将皈依给大家简单补充一下。下面讲八关斋戒,一般来说,在家人受这种斋戒的功德非常大,因为有些在家人没有终身守戒的缘分和信心,而斋戒一般是二十四小时算一日,这种一日戒暂时都是可以受的。

这种斋戒,从未受过任何戒律的人,让他受戒叫做斋戒;以前受过居士戒,让他受则叫做长净戒,不称为斋戒;一般出家人已经具足一切戒条,不需要受这种斋戒。有些沙弥说:听说要传八关斋戒,我明天要去参加参加。所谓的长净仪式,一般出家沙弥以上在每月十五、三十号都会受,所以你可能是搞错了。

以后方便的时候,我可以把斋戒的仪轨翻译出来。这种仪轨,一般来说,比丘、沙弥都可以给其他人传授,实在没有人的话,相续中受了斋戒的居士也可以给别人传戒,这也是合理的。

至于守戒的时间,有些人说:从当日早晨看不见掌纹时开始,直到次日黎明之前守持。也有些人在一昼夜当中实在不能守持,只是白天守持也可以,《毗奈耶经》也有开许。比如有些人晚上不能守淫戒,那么白天不行淫的话,从今天早上到晚上天黑之前守戒也可以;有些人白天不能守持不杀生、晚上可以守,像屠夫等。《大圆满前行》当中讲到了很多公案。

这样的时戒是功德之因,一些在家人应该经常受持,有些出家人方便的时候,应该给别人传这种戒。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传八关斋戒特别不好意思……其实灌顶真的有点不好意思,自己没有一点境界,灌顶确实很困难。但给别人讲一点、传个八关斋戒,没什么不好意思的。现在很多人不明白佛法的真相,因此对该害怕的地方一点都不怕,不用怕的地方特别怕。

当然,你个人搞世间法摄受很多皈依弟子,这样没什么必要。听说我们这里的人摄受自己的皈依弟子,男众、女众都有,到处招集弟子。实际他们都是皈依三宝的弟子,皈依人并不是很重要,这是历史的一种传统而已,并不是很符合佛教教义。如果只是对佛法方面的道理进行沟通和宣讲,这没什么危险。大家不管辅导还是讲授佛法的道理,都很有必要。现在汉传佛教大寺院和大道场里面,所谓的教法基本上已经隐没了。在很多大和尚的相续中,也许有一些证法,据说有些人称自己有一禅、二禅的证悟,这其实是色界无色界的因,不是很重要。倒也不是所有道场,但大多数道场的确如此,所谓的佛法已经变成拜一拜佛、供一点水果。虽然造了很大的佛像,寺院内外金碧輝煌,特别庄严,里面只有一些老太太供个香,这是佛法的一种形象。真正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证法。

学院的出家人,在上师如意宝的加持下,很多人对佛法的真相还是明白的。自己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应该传给别人,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这应该会对别人有利。

戊二、斋戒:

四根本戒四支分,戒酒不放逸分支,

高床歌鬘过午食,禁行分支乃斋戒,

此八分支非终身,亦非功德所依故,

别解脱戒唯七种,此八有生之年护,

居士虽非有部说,世亲许为上座宗。

杀盗淫妄是四根本戒,此处“淫”主要指非梵行。以前古代多译为“支分”,现代译文中多数用“分支”,二者没有很大差别。戒酒称为不放逸分支,因为喝酒就会放逸。“高床”、“歌鬘”、“过午食”这三条是禁行分支。以上总共八条即为斋戒。

上述八条戒律并非终身戒,不能像其他的别解脱戒一样,成为真正的功德之因。真正一切功德的根源,就是七种别解脱戒。对于八关斋戒的八条戒律,若能在有生之年精进护持,则叫做居士。这虽然不是一切有部的观点,但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也讲到,据说这是声闻十八部当中上座部的观点。因此,世亲论师认为:一切有部虽然不承认这是真正的居士,但根据上座部的观点应该承许为居士。

关于所护的斋戒,《俱舍论》中云:“次第四为戒律支,一不放逸三禁行。”此八条戒律,按照次第来讲,前四者为戒律支,中间一者为不放逸支,后三者为禁行支。断除非梵行等四根本戒及其同分是使戒律稳固的四种分支。《念住经》中云:“谓此不能损害我,具智慧者不依酒,醉时清凉异熟大,依酒堕入地狱中。”具有智慧者不会喝酒,因为在享用酒类的时候似乎比较清凉,但它的异熟果一定会堕入地狱当中。了知饮酒的过患以后应该励力戒酒,这是增上不放逸之分支。高广大床、歌舞花鬘等、非时过午进餐,断除这三者是清净禁行之分支,护持此八种戒者即为八戒居士。

由于此八种支分并不是终身戒,所以不属于一切上戒功德的所依。虽然如此,仅仅守持八关斋戒的功德也非常大。一般的在家人,如果连在家戒律也不能守持,让他每个月的初八、初十、十五日守持八关斋戒,这样有很大功德。真正成为诸功德所依的别解脱戒,决定只有具相的七种。《道炬论》中云:“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善根非余有。”恒时具有七种别解脱戒的具缘善根者才会具足菩萨戒,其他人不会有。

假设承诺有生之年一直守护此八支分,旃札古昧上师曾经也是受持此戒律,因而被共称八戒居士。旃札古昧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诗学家、中观学家,他曾与月称菩萨辩论了很长时间,文殊菩萨也是经常赞叹他的功德,因此他在印度非常出名。他也是终生守持八关斋戒,人们称之为八戒居士。尽管一切有部的戒律当中并未如是宣说,但世亲论师认为这是上座部的观点,他说:所谓的居士,在上座部的窍诀传承中听说过,但未见过如来有明说。这里面其实并没有说是八关斋戒,所谓居士的范围也比较广,如果这里是世亲论师专门讲到八关斋戒时引用的话,这个教证的确非常吻合。

虽然与别解脱相关的如来教法中不一定有明显宣说,但在大乘经典中的确有讲到,如《宝积经》中如是记载:“大悲王子以此方式受此戒。”以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大悲王子,他以这种方式受了八关斋戒,所以称为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