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三戒要解13

第十三课

思考题:

1.系统地闻思修行,对每位修行人来讲有什么必要性?

2.现在个别人放弃闻思修行,一心一意修建寺院、佛塔等。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结合经论意义具体分析。

3.请简要描述大乘三藏的结集和弘扬情况。

4.对于二转F轮和三转F轮,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这一问题,各宗派有何不同观点?你是怎么看的?

5.菩萨戒的本体到底是心王还是心所?

有关《三戒论》的作者阿里班智达班玛旺格嘉波,以及注释的作者堪布云嘎仁波切,前面根据《敦珠佛教史》和《佛教源流史》已经作了简单介绍。我们对作者应该有所了解,不然,学习了一部论典,对作者什么时候出生,身份是怎样的,对整个历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一概不知道的话,不太合理。

阿里班智达所造的《三戒论》,其中别解脱戒部分,未遇到任何困难,已经圆满讲完了。现在开始讲第三品菩萨戒。

第三品 菩萨戒

宣说别解脱戒之后,接下来要讲菩萨学处的界限。

不仅世间增上生的所有功德,就是一切声闻、缘觉的寂灭功德,也唯一来自于佛的传法。我们相续中所产生的大乘、小乘的任何功德,都需要依靠佛的传法以及自己思维以后才能得到。在藏传佛教,每个寺院都有学习和研究佛法的传统。现在比较遗憾的是,在泰国、汉地等寺院中,很缺乏这种讲闻佛法的传统。实际上,这种闻思修行的传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座的四众弟子,以后在自己的道场、寺院,甚至自己家里也应该讲经说法,这是每位佛弟子不可推卸的责任。哪怕只懂得一点佛法方面的道理,即便没有堪布、堪姆证,只是一片好心讲述一遍《入菩萨行论》的道理,也会有很大利益。

现在有些人认为:偷牦牛没什么可害羞的,但传法有点不好意思。有些人回来之后经常说:这次出去比较顺利,我给某某活佛化了一点缘,我没有传法、没有灌顶,这一点您放心!其实,你真正有境界的话,灌顶、传法也不是一件坏事,但化缘的话,不论给活佛还是空行母、地行母,都有点麻烦。现在很多人对化缘生起很大的厌烦心,有时候一个教派当中会冒出十多个法王来。一个法王圆寂后,下面又会出现很多法王,很多人因此生起很大的邪见。真正依靠灌顶传法的方式,令他人相续中种下善根,倒是可以的,但第一天召集人灌顶、传法,第二天开始化缘,第三天离开,不知去往何方……弟子们到处打电话、发传真问:有没有这位法王?这位法王拿很多钱跑了。这种现象,现在还是比较多的。

现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一种传统,认为仅仅拜佛、供佛,念个阿弥陀佛,就把佛教的所有问题全部解决了。这样不太好。真正佛法的道理,对自己的身心都会有很大帮助,不说其他的,比如从未学过佛法的人得了绝症以后,心里特别特别痛苦;如果学习过佛法,即使没有大圆满的证悟境界,只是生起一点无常观的境界,对世间生老病死的变化等不会很痛苦。

不管年轻人、老年人或者居士身份、出家身份,应该将自相续中有关佛法的殊胜境界以及道理传授给别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的迷惑性非常强,我们如果未传达这些道理,他们永远不会有了解佛法的机会,也许始终认为:所谓的佛法就是治病、求平安、求发财等简单的法门。除此之外,对如何解决内心的痛苦等问题根本不会考虑。实际上,真正的佛法,对暂时和究竟的痛苦全部都能解决。因此,传法非常重要。

佛陀行菩萨道时,于三大阿僧祇劫中积累二资而获得正觉果位,菩萨也是由发菩提心而生,因此菩提心宝是三宝的源泉,这是大乘佛教的殊胜教言。阿阇黎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到:“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中佛”即缘觉,声闻与缘觉皆由听闻佛陀所传法要获得自果,那佛陀从哪里产生呢?由菩萨而生。菩萨又是从哪里产生呢?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此三者即是佛子因。宣说这类内容的大乘三藏,为一切佛子无误开示了如何修学的意义,并作为持戒的根本而住于真正三宝的本体中。

乙三(菩萨戒)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已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所得戒之本体;三、分类。

丁一、真实缘起:

很多人前面两品已经背诵了,希望后面这两品接着背。有些背诵的人,可能时间比较紧张,但与以前相比,现在不算紧张的。大家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不应该有满足感,虽然有点累,但还是要苦行,不要让自己的分别念天天到处跑,应该强迫性地让分别念专注在背诵或者看书上。上师如意宝的传记里面说:德格印经的那种长篇儿经论,他每天要背十多篇。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得出来,法王如意宝每天讲法的时候,经常对《俱舍论》等很多论典的颂词大段大段地背下来。这时候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我自己对《俱舍论》确实没背诵过;其他论典基本背过一些,有些圆满究竟了,有些没有究竟,就像现在有些金刚道友一样中途失败了,也有这样的。现在稍微有点年轻的道友,自己的精力应该用在这方面,不要把时间花在形象的善法上,对后面的颂词还是要背诵。

贤劫众生导师佛,于鹰鹫山等圣地,

为诸大乘种性者,宣说无边广三藏。

文殊结集龙猛释,寂天弘扬深见派,

弥勒菩萨作结集,无著世亲作诠释,

阿底峡弘广行派,莲师自宗同龙猛。

贤劫众生导师之佛陀,在鹰鹫山等圣地,为大乘种性圣者宣说了无边广大的三藏法门。其中,大乘有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两种,前者由文殊菩萨作结集,龙猛菩萨解释佛陀的密意,后来由寂天菩萨等广泛弘扬;后者则由弥勒菩萨广作结集,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加以解释,在藏地,由阿底峡尊者等广泛弘扬。莲花生大士自宗,有关发菩提心的仪轨等,与龙猛菩萨的观点基本相同。因此,前译宁玛巴在菩萨戒方面,全部跟随自宗莲花生大士的观点而承许。

有一种说法认为,释迦牟尼佛原本是一介凡夫,后来经过苦行、积累二资粮而成佛。这在《敦珠佛教史》等很多佛教史中都有。一般大众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本师释迦佛在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就已成佛,佛号根顶如来,然而,为引导此娑婆世界的众生从三有到达寂灭城,再次以十二相等方式,于此贤劫中示现成就菩提。有关这方面,《白莲花论》中有详细讲述。

《宝性论》云:“以大悲心知世间,照见一切世间界,于法身中不动摇,以异化身之自性。”又云:“于不清净诸刹土,乃至世间示现住。”有些经里面说贤劫有一千零二尊佛,即加上梵天和手持金刚,千佛都是由梵天请转F轮,而手持金刚则作了结集,因此,对祈请者和结集者也以佛的名称来称呼。世尊以千佛等的形象应世利益有情,未来乃至世间存在期间,一直以不可思议的幻化任运自成饶益众生;而今在此具诤之时,以殊胜化身形象所演说的所有法门,仅是在众生心前显现而已,其自相实际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佛陀在众生面前所转的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一种显现,从了义和空性的角度来讲,佛从未传过一句法。

《功德庄严王经》中云:“我未说何法,众生前遍现。”佛陀说:我从成佛到最后涅槃之间,一句佛法都未说过,只是在众生前显现了此法门。原来我刚到学院的时候,觉得这句话特别稀有:佛不是转了三次F轮吗?为什么这里面说佛未说过任何法啊?

尤其是佛陀以具足五圆满的方式,宣说了极为广大的大乘三藏。其中,本师圆满:千佛中的第四佛,大能仁释迦牟尼佛。处圆满:鹰鹫山等地。以前跟随法王如意宝去印度的时候,见到了比较大的遗址,当时法王说佛陀在山顶上为大众转了第二转F轮。鹰鹫山,还有释迦牟尼佛转第一转F轮的鹿野苑,以及转密藏F轮的玛拉雅山,这三处圣地的照片我都是有的。眷属圆满:总的大乘种性者,分别的四众眷属以及天龙等共不共住地无量菩萨。法圆满:宣说定学为主的第二转无相F轮,其中经之律阐述菩萨学处的界限;经之经宣讲深广等持;经之论开显地道、总持、等持的详细分类。宣说慧学为主尤其是抉择如来藏的第三转广分别F轮,其中论之律,阐明以方便调伏烦恼,也即大乘观心方面的法门;论之经宣讲趋入深义之方法;论之论,如《大乘阿毗达磨》等广述蕴界处的详细分类等。也就是说,佛陀根据时间与所化众生的根基不同,次第或同时传讲了句义博大精深不可估量的三藏。《功德庄严王经》中云:“次第现求者,彼前如是说,同时趋入者,传讲圆满法,满足诸心愿,佛语之特点。”在渐悟者面前宣讲渐悟法门,顿悟者面前宣讲顿悟法门,针对众生不同的根基宣讲不同的法门,这就是佛语的特点。

关于三转F轮了义不了义的观点,一转F轮为不了义,这是各宗各派一致承认的。但所谓的不了义,也是从最究竟实相方面来讲,苦集灭道全部是一种暂时的显现。对这一点,各宗各派都没什么辩论的。对于二转与三转F轮,各宗观点则多有分歧。此处跟随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以及明朗罗扎瓦的观点,承许二转F轮一半了义、一半不了义,三转F轮为了义。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中,也讲到了第二转F轮了义、第三转F轮半了义半不了义的观点。堪布云嘎根据无垢光尊者的说法,讲到二转F轮半了义半不了义,因为第二转F轮当中只讲了般若空性,未宣讲如来藏的本体,比如现空无二,只讲了空性,未讲到现。由于法的本性并非单独一个空性,仅仅讲一个空性是不足够的。

像格鲁派等很多高僧大德认为二转F轮了义、三转F轮不了义,而觉囊派等很多大德则认为:第三转F轮是了义的,二转F轮和一转F轮都不了义。实际上,二转、三转都应该是了义的,只不过三转F轮讲得比较圆满。为什么呢?《定解宝灯论》当中讲得非常清楚,第三转F轮所承认的如来藏,其本体也承许为空性,因此,对现和空讲得非常圆满。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中也说:真正如理如实了解佛陀密意的,即觉囊派的多罗瓦。尊者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引用觉囊派达那他和多罗瓦的教言讲到:有人说二转F轮半了义半不了义,这种说法不太合理。宁玛巴自宗应该承认:第二转F轮是了义的。

其实觉囊派和格鲁派并无矛盾。《定解宝灯论》中明确讲到:二转的空性和三转的光明都是了义的。只不过在第二转F轮中,空性讲得圆满,光明讲得不太圆满,从这一角度来讲,第二转F轮一半不了义。而第三转F轮对空性和光明都讲得非常圆满。这些道理并非分别念的对境,而是智慧的对境,我们也这样承认是最好的。

《解深密经》中云:“初二转F轮其上仍有,亦有妨害,乃不了义,成诤论之源。”麦彭仁波切在给绕萨格西的辩论书里也引用过这个教证。佛经中说:第一转F轮和第二转F轮都是不了义的,成为争论的根源。最后佛转了稀奇殊胜的F轮,彼经又云:“此转F轮无上,无有妨害,乃了义,不成诤论之处。”第三转F轮至高无上,无有任何妨害,是最为了义的。

《涅槃经》与《总持王请问经》中以乳药与净宝的比喻等,说明以次第的方式净化补特伽罗相续。比如哺育婴孩时,一开始的时候,乳汁不能太烫了,需要根据他的口味儿慢慢喂养。同样,佛陀首先为众生宣讲四谛,再讲空性,最后讲如来藏的光明本体。又比如擦拭摩尼宝,有智慧的人探索宝山取到如意宝以后,先用严灰洗涤,再用粗布衣擦拭,这是第一个阶段;之后用辛味水清洗,再用稍细软的布缠在木棍上擦拭,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先用药水洗涤,最后用极细柔的软布轻轻擦拭。因此,佛陀对众生所转的三转F轮,也是根据次第来的。

有些人说:释迦牟尼佛先转第一转F轮,中间转第二转F轮,最后转第三转F轮。这种说法也不太合理,因为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时就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法性吾已得,为谁宣说亦不可证悟,故当无言安住寂林中。”这是释迦佛最开始第一转F轮还未宣说时讲的,实际二转、三转全部包括在深寂离戏无为光明法当中,所以以时间来区分不太合理。这一点,在《敦珠佛教史》当中也有辩论,所谓三转F轮的次第,是从所诠意义方面来安立的,不能以时间来分。

有关大乘三藏,诸随学者通过结集与注疏等方式加以弘扬的情况,一般显宗共同的结集如前所述,下面讲一下不共结集:在王舍城南方布玛萨瓦山,一百万佛子聚集一堂,由弥勒、文殊、金刚手菩萨结集三藏。

依照二大车轨而言,所有甚深经部由至尊文殊菩萨结集,后来文殊菩萨亲自摄受的大乘阿阇黎龙猛菩萨,撰著了解释中转F轮密意的《中观六论》,以及诠释末转F轮密意的赞颂集,如《赞心金刚经》、《赞法界论》等。

对于龙猛菩萨的宗轨,月称论师造了《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圣天论师则作了《中观四百论》,清辨论师等也通过著写大量解释密意的论典进行诠解。对于发心菩萨戒的法轨等,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前四品当中,已经完整无缺地宣讲了;则达热扎内南嘉论师也以《佛陀论》等论典加以弘扬。这是甚深见派。龙猛菩萨是佛陀涅槃四百年以后出世,在他未出世前,并没有真正的中观派。很多学者认为:在这四百年期间,印度佛教始终存留在唯识宗的状态当中,当时出现过五百位唯识论师。也有这种说法。

广博的一切经部由补处弥勒菩萨结集,之后他撰著了解释密意的《慈氏五论》,并传给圣者无著。无著菩萨著写了《瑜伽师地论》,也即《五部地论》。汉传佛教承许《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有关这方面,我问过很多法师,他们也说不出确凿的依据。一般有关历史都说:《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造的。在《印度佛教史》当中也是这样记载的。至于弥勒菩萨所造的说法,到底有没有比较确凿的根据呢?很难说。虽然唐玄奘翻译有一百卷,并说这是弥勒菩萨所造。但会不会是翻译或者打印过程中搞错了,这种现象也有可能发生。无著菩萨造了《瑜伽师地论》、世亲论师造了《八品论》等,由他们兄弟二人加以诠解并弘扬光大。这一源流菩萨戒的法轨,由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弘扬开来,一脉相传。这是广大行派。

追随莲花生大士的前译派自宗所有密乘续部中所说得受菩萨戒的方法,以及大多数支分学处都与龙猛菩萨相同,见解则随两大宗轨。麦彭仁波切在《前译教法兴盛愿文》中也说:“稀奇萨霍堪布之行为,无比具德龙树之见二,钦定双融传承之教规。”因此,宁玛巴的发心仪轨与龙猛菩萨所说的很多仪轨比较相同,发心方法应该与甚深见派相同。

共称广大行派的开创者圣者无著等的见解,像汉地很多论师认为:无著菩萨、唐玄奘、窥基大师等都属于唯识宗。实际上,他们最究竟应该是安住于中观见解的,只是在宗派与所化众生前宣讲唯识。世亲论师不仅是唯识宗的,有时在有部宗面前,也以有部的观点宣讲《俱舍论》。因此,诸佛菩萨以及这些高僧大德,在所化众生面前显示这些幻术并无相违之处。

丁二、所得戒之本体:

所得菩萨戒的本体是什么呢?其本体即为菩提心。前面讲别解脱戒时讲到,别解脱戒的本体即出离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如若没有出离心,不成为真正的别解脱戒。同样,所谓的菩萨戒,首先需要观察相续中具不具足菩提心?如果不具足,菩萨戒肯定是不具足的。

现在很多人对戒牒特别重视,因为没有戒牒的话,在寺院里面很难挂单,其他人也不认可。但实际上,自相续中具有出离心的戒体的话,外表的戒牒不是很重要。受菩萨戒也是如此,很多人说:我在某某上师处受了菩萨戒。然后拿出一个红本本到处展示。这样的话,是不是红本本掉在地上,菩萨戒也会掉在地上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菩萨戒的本体就是真正的菩提心。相续中若生起了菩提心,菩萨戒已经具足了。这时,所谓的红本本掉了也没有关系。

所以,大家首先必须认识到:所得戒的本体是什么?真正明白这一点以后,究竟以何种方法来守护它?希望大家在闻思过程中,一定要认识这一点。

那么,什么叫做菩提心呢?

本体慈悲润相续,以及为利他众生,

欲求获得菩提故,断除三门罪之心。

所谓的菩提心,即以慈悲心来滋润自相续,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令其获得无上圆满的菩提果,自己精进断除身口意罪业的一颗心。

菩提心的本体并不是一个本本,它的本体应该是断除损害众生、精进利益众生的一颗心。大家应该想一想:自己相续中到底有没有这颗心?这颗心如果具足,菩提心的本体已经有了。然后,出离心有没有?出离心有的话,无论什么身份,小乘别解脱戒已经具足了。希望大家在这方面时时刻刻都要注意,相续中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非常重要。

作为凡夫人,真的有一个不好的相续。很多人认识到自己的性格不好、相续不好的话,这是很好的一种相兆。因为我们以前从未观察过自己恶劣的相续,现在才知道,在利益他众方面的力量非常非常薄弱。我们相续中什么时候真正生起菩提心,才能称为初学者,三大阿僧祇劫从这时开始算起。莲花戒论师在发心仪轨中说:何时于自相续生起菩提心,这时才算是真正的发心。比如释迦牟尼佛从发心到最后成佛之间,需要三个阿僧祇劫,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那么,发心的界限是什么呢?莲花戒论师说:对一切众生,在自相续中生起如慈母怜病儿一般的慈悲心,说明相续中已经生起了菩提心。当然,每个人看到一个可怜的众生,可能都会生起一种同情心,但真正像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的悲悯心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位母亲,自己的孩子病得非常严重,这时她宁可自己丧失性命,也不忍见到孩子的疼痛。从一位菩萨的角度来讲,对于其他众生的事情,都会特别特别重视。在心里无伪地生起这种心态,这时才算是真正的菩提心已经生起了。

有关生起菩提心的方法,阿底峡尊者讲到七种窍诀,首先菩提心依靠胜解心而得到,胜解心依靠慈心得到,慈心依靠悲心得到,这四种心依靠报恩、念恩、知恩三种想获得。按照寂天菩萨的传统,以自他相换的方式来修持。无论依靠什么方法,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非常重要。一旦生起菩提心,哪怕天天睡懒觉也可以。否则,整天说自己是修大圆满的修行人,在门上贴上大大的“闭关”两个字,任何人不准进来,就像毒蛇在自己的洞里面也会散发毒气一样,不一定有很大利益。

所以,最主要是在相续中生起一种饶益众生的心。这时,你住在寂静地也可以,住在大城市里也可以,无论怎样做,善根都会越来越增上;任何众生见到你或者听到你的名号,都会获得很大的利益。以前噶当派的卓沃衮波在自己的教言里发誓:凡是听闻我名号的众生,一定不会堕入恶趣,因为我的相续中已经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谁与我结缘都会有很大利益。还有上师如意宝,真的是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大德,凡是听到他的声音或者名号的人,都可以结上非常殊胜的缘。我们自己在修行过程中,其他的境界一方面也很重要,比如见到明点、佛的形象等,但最关键的,在自相续中有没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如果没有生起,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生起。以慈悲心对待他人,为了利益他众而欲求菩提果位,这种菩提心必须生起来。

若问: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呢?菩提心的本体需要具足两个条件,一是对无量众生生起悦意的慈心以及不忍众生痛苦的悲心,二是唯一为利益他众而以智慧缘圆满菩提欲求获得佛果。也就是以智慧方便双运的愿行心所摄六度本体的特殊发心,断除利他之障碍以及自己圆满菩提之违缘三门罪业的相续心,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是法尊法师翻译的译本。实际从藏文来看,其中应该有“欲求”两个字,可能直接翻译出来还是有点困难。解脱部与狮子贤论师认为:菩萨戒的本体是心王,也就是意识。无著兄弟则认为是心所。学过《俱舍论》的道友,对心王和心所应该非常精通,对这些不同的观点,大家应该记住。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云:“菩萨殊胜愿即是发心。”这证明他承认菩萨戒的本体是欲乐。世亲论师在《经庄严论释》中说:“缘二利之思乃发心。”很显然,世亲论师认为菩萨戒的本体是思。思和欲求,一个属于动摇性,一个属于希求性,它们本体有一点差别,但都属于心所。全知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的《如意宝藏论》,以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心和心所就像太阳升起时光芒自然而然出现一样,所谓的发心,应具有心和心所。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心和心所是相应生,有心所不可能没有心王,心王也不可能离开心所单独出现。我非常喜欢无垢光尊者的说法。虽然无著兄弟以及狮子贤等在印度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们可能有一定的密意,但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不管发心的本体是思还是欲求,只要产生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心所自然产生,因而发心既是心王也是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