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三戒要解20

第二十课

思考题:

1.“为除贫困三布施,以断心持三戒律,当忍怨害苦深法,擐甲摄善与利他,即行此三之精进,修世出世之静虑,行深闻思修智慧。”请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

2.请解释一下中观的五大因。这五大因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万法的?

3.请对四摄之一理分别解释。四摄定数为四的理由是什么?

4.本论所说的四正断是指什么?以四正断而修可起到什么作用?

5.正知正念在修行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6.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一切威仪均为善法?

下面继续讲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种戒律当中,现在正在讲第二个摄集善法戒。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讲得非常细致,在这里没必要特别详细地讲,只是给大家简单地念个传承。

庚二、详述:

摄善法戒修六度。为除贫困三布施,

以断心持三戒律,当忍怨害苦深法,

擐甲摄善与利他,即行此三之精进,

修世出世之静虑,行深闻思修智慧。

摄集善法戒主要以修持六种波罗蜜多为主,下面分别对六度的定义、分类等作详细分析。

布施度,本体:具足所缘广大、发心清净、作用广大、果报无尽这四种特法的施舍善心及其种子。

定义:梵语达那,意为遣除对方的贫穷,故称布施。

分类:有法施、财施、无畏施三种。

其中,法布施:观察法器以后,根据不同根基而于众生前以大悲心应机施教,发放正法喜宴。一般世间人经常你请我、我请你,在这种事情上荒废了自己所有的时光。大城市里面的很多人,每到节假日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请客,到饭店里面讲一些无聊的语言,吃海鲜、青蛙等造了很多恶业,这是世间的一种“喜宴”,没有什么意义。以正法的喜宴宴请所有众生,这才是法布施。

财施:有舍施、大舍施、极大舍施三种。《大圆满前行》中说,一般的布施叫舍施;将自己的财产、妻子、儿女以及房屋财产等布施,称为大舍施;极大舍施则是布施自己的身体。

无畏施:暂时救脱病魔等,究竟救离轮回。有人遇到病魔或者痛苦时,暂时将他们从痛苦当中解救出来;究竟来讲,令其离苦得乐,从轮回当中脱离出来,获得真实解脱。

一般所谓的放生也叫做无畏布施,一方面让旁生暂时离开遭杀的痛苦,另一方面,在它们的耳边念一些佛号,让它们永远离开痛苦,这才是最重要的。不然,暂时虽然救护了它的生命,延长了它的寿命,却没有以佛经、佛号在它的耳边念诵的话,有限的生命无论如何也延长不了很长时间,最后又遇到屠夫的杀害或者其他痛苦,同样无法获得解脱。所以,在放生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救护旁生这一世的生命,在救度过程中,一定要给它好好念经、念佛号、缘起咒以及《放生仪轨》里面的经文,这个非常重要。

希望以后在放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大家应该负起一种责任。藏地、汉地等很多地方,以前从来没有放生的传统,现在逐渐兴盛起来了,这一方面属于摄善法戒,应该做;另一方面,它也属于饶益有情戒。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来讲,自己明明有能力却不去度化众生,这是不太合理的。因此,大家对放生这件事情一定要重视。

现在很多出家人到处积累财产去作布施,这不是出家人的做法。实际上,在家菩萨以财布施为主,出家菩萨则主要作法施。

作为出家菩萨,没有必要以金钱、物资等作为报恩的方式,需要用佛法来帮助他们,这是出家人的责任。有些人回去的时候特别苦恼:我回家没脸见人,因为没钱给家里人买礼物。这是世间人的做法,有些刚出家的人可能不太懂。真正的出家人想饶益自己的亲朋好友,一定要用佛法方面来帮助,让他学佛或者给他一点加持丸。实在不行,给他一点龙泉水也可以,说“这是法王如意宝加持过的……”对有信心的人来讲,这样会真正获得利益,也是一种真正的法布施。

持戒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的断心并想防护罪业的善心及其种子。大乘以上都认为:持戒是断除违品的一种心,简称为断心。《入菩萨行论》当中,所谓戒的本体全部是一种断心,并非无表色等。

定义:梵语谢拉。《四百论》和《入中论》中说是“尸罗”,真正从梵语直接引申出来,应该“谢拉”好一点。以前唐译和法尊法师翻译的都是“尸罗”。意为不被损恼所害,获得清凉,故称持戒。

分类:如理奉行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安忍度,本体:具足四特法的清净善心及其种子。

定义:梵语坚达,意为忍受痛苦等,故称安忍。

分类:有忍耐怨害之安忍、不畏深法之安忍与承受苦行之安忍三种。

其中,忍耐怨害之安忍:思维嗔恨的过患而对他众的加害内心不计较、不烦乱,非但不予报复、怀恨在心,反而对其生起悲心。他人害你时,不会以牙还牙,而是自己修持安忍并对其生起极大悲心。这种安忍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噶当派有一位大德曾经说:在我死的时候,最好有人害我,这样我可以修持忍耐怨害之安忍。

不畏深法之安忍:对空性等甚深法义不生畏惧,对利他不生厌烦。

对甚深大圆满法、大空性法都能接受。有些人虽然不害怕,但是不愿意接受,这也是属于一种畏惧。有些人倒是不害怕,但始终觉得大乘佛法的空性道理、密法的生圆修法不太合理。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所谓的佛法有两种,一种是现在就可以亲自行持的,一种是现在不能行持,但愿以后可以行持的。比如修悲心,作为凡夫人基本上也可以行持,在分别念当中也可以接受;还有一种法门,作为初学者根本无法接受,比如大空性、大离戏、大智慧等等。现在不能接受也不代表不存在。不要说出世间法,世间上的有些学问,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本不能接受,但也不应该因此舍弃。

宗喀巴大师的意思,即所谓的佛法有两种对境,一种是我们亲自能行持的对境,一种是需要发愿的对境。希望大家在自己不能接受的时候,不要妄加诽谤,也没必要生起恐怖心。比如现在汉地很多学习净土的人,从未遇到过密法,所以觉得密法是特别可怕的,认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不可能存在这种法。或者以降伏法来降伏敌众,觉得这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就是恐怖心。

凡夫众生的境界极为狭窄,像以前龙猛菩萨、则达热等大成就者的行为,用世俗眼光来看,会觉得有很多相违之处。实际上并不相违。看过钦则益西多吉传记的人,大多也会觉得实在不可思议。因此,不仅仅是空性,密宗的各种行为、境界等,对于从未学过密宗的人来说,总觉得是不可能的,然后马上毁谤。这些人真的非常可怜!大家对空性等甚深法义,不应心生畏惧,对利他应不生厌烦。

承受苦行之安忍:为了究竟的无上安乐而不对暂时修法苦行等痛苦生厌烦而是欣然接受。

精进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欢喜的善心及其种子。

定义:梵语布雅,意为坚强不屈奉行殊胜道理,故称精进。

分类:有擐甲精进、加行精进、利他精进三种。

擐甲精进:意乐不被恶魔所害作为因,心想:在未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菩提之前,绝不舍弃精进。披上这种精进的盔甲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违缘和痛苦,都会坚持下去、绝不放弃。

在修法过程中,坚强的意乐非常重要。在当今末法时代,无论修行人还是世间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违缘、痛苦。对于坚强的人来说,不管怎样都会坚持下去,就像我们上师如意宝一样。因此,从个人或者建道场各方面来讲,一定要坚强,否则,任何修法都是不会成功的。

加行精进:历经五道十地而摄集一切善资,心不怯懦,不以稍许修行为满足,不被外缘所退,以恭敬恒时而精进。

这里讲到两个要点:恭敬心和恒常心。恭敬心的精进,就是对佛法和上师有一种恭敬心;而且并非一天两天,而是恒时精进。宗喀巴大师引用比喻说:一个患有麻风病的人,只吃一两天药根本不可能痊愈。同样,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疾病特别特别严重,一两天当中看一看某种法、修一修某种法,不可能制止心相续的烦恼,因此一定要有耐心。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我已经学佛一个月了、修了一个月了,怎么还没看见普贤如来,普贤如来跑到哪里去了?并不是那么容易啊,你老人家不要着急……

利他精进:欢喜成办二利之因、行持利益他之事,而倍加勤奋。

静虑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的一缘专注之善心及其种子。

定义:梵语得那,意为心相续不散他处,故称静虑。

分类:修持与外道相同的四禅四无色之世间静虑、修持以出世间道获得的三乘各自出世间等持静虑两种。

世间静虑,指外道所修持的禅定等;出世间静虑,是真正能拔除自相续烦恼的三乘不同的禅定。现在泰国多数是小乘修持静虑的方法,汉地禅宗则是以大乘禅定来修持。大乘当中也有显宗和密宗的不同,藏地一般以密宗静虑为主。有些孤陋寡闻的人,认为只有与自己相应的法才属于佛法,其他都不属于佛法。这一点是不合理的。

按照《楞伽经》中所说,静虑也可以分为三类,即未入道者相续中色界无色界的凡夫行静虑、入资粮加行道者的义分别静虑,以及见道以上圣者的缘真如静虑。未以资粮道和加行道的福慧资粮所摄受,仅仅观色无色界等持,叫做凡夫行静虑;已入资粮道和加行道者相续中的静虑,叫做义分别静虑;见道以上圣者的静虑称为缘真如静虑。

《大圆满前行》中有关这三种静虑方面,稍微难懂一点。大概1983年的时候,我在德巴堪布那里听过一次《大圆满前行》,觉得这三种静虑有点不好懂,就去问日嘎喇嘛。当时他边吃饭边说:这个比较难懂,你慢慢看书会懂的。我想他都闻思十二年了,怎么不给我认真回答这个问题?但后来再看的话,好像也不是很难。可能对没有学过基础法门的人来讲,有一点点难懂。

智慧度,本体:具足四种特法辨别万法的善心及其种子。这四种特法,一般大乘六波罗蜜多全部是具足的,小乘六波罗蜜多则不一定具足。

定义:梵语札嘉,意为证悟或通达,故称智慧。

分类:闻慧、思慧、修慧三种。

闻慧:精通佛经注疏的内明以及摄受所化的支分共同四明,《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伏他摄受,自成遍知勤。”如果没有通达五明,圣者也不能成佛,为了压伏、摄受他众,以及自己获得遍知佛陀的果位,应该精勤修习五明。

有些人说,工巧明等没必要学,会增加分别念。实际上,弥勒菩萨说:未通达五明的话,圣者也不可能成佛。不管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释迦牟尼佛真正的继承人就是弥勒菩萨,大家对他的教言应该会承认的。

尤其是想要彻底通达经典的所有意义,必须以了义、不了义、秘密、意趣等方式来衡量,但此处为了对诸法的真如实相生起闻所智慧,从而遣除增益,必须依靠观察本体的离一多因、观察因的金刚屑因、观察果的破有无生因、观察因果二者的破四边生因、遣除有无戏论的缘起因此五大因,对于将一切世俗戏论的贪执抉择为无戏的第二转F轮之密意,与超离心境的法性胜义光明智慧远离空不空等观察的境界不可思议本体的第三转F轮,以及所有密续中所说的意义,内心生起定解。这就是所谓闻思修里面的闻。

希望大家不管听俱舍还是其他论典,都要重视。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等很多论典中再再强调:首先打开闻慧很重要。上师如意宝也说:若没有闻慧,对佛经中了义、不了义、意趣、暂时等很多不同的观点,以及释迦牟尼佛所转三转F轮,尤其密宗所讲的道理根本无法通达。

因此,在善知识面前闻思非常重要,不要盲目地去修行。有些人可能以前学气功的原因,一来到这里,就特别喜欢把自己观成瓶子,肚子里面全部是气呀、明点呀……这样不是很好。首先学习显宗的因明、俱舍,在此基础上,再再闻思中观般若,然后学习《大幻化网》等,修持无上密法,这种修行是非常扎实的。

末法时代众生的习气比较严重,通过多年的闻思修行才能遣除自相续中的愚痴黑暗。我想,学院的一些老弟子、老金刚道友,对这一点会深深认识到。他们在刚来的时候可能也不接受,但现在会真正认识到闻思的重要性。的确如此,通过中观的四大因或者四大推理来抉择万法本性的时候,自然而然对佛法生起信心;用《俱舍论》的观点分析时,真的世俗中所有的分析方法是无有错谬的。所谓的佛法,对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有详细的观察和认识。所以,在观察世俗时,因明和俱舍是不可缺少的;观察胜义时,中观的五大因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这些论典学习起来不是很容易,但从有些道友背诵《俱舍论》来看,大家应该生起一些信心。尤其现在有时间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五部大论上,这样对佛法打上一个很好的基础,再修持密法可能比较稳固。

思慧:对所听闻的意义进行观察研究,融入自心,深思熟虑,分析揣摩,不是只停留在笼统的思维上,而要逐字逐句,对句义的次第、正确、错误深入细致钻研,确定无疑。

对于所听到的法,没有思维是不行的,应该反反复复地下一番功夫,真正对它的次第、定义,一字一句地深入细致研究,最后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思所生慧。

昨天我刚刚编完《博士访谈录》的时候,收到一封曾经来过学院的一位博士导师的信。他说:我以前特别傲慢,对世间法方面好像有过目不忘的智慧一样,但在佛法方面完全不同,经常要花很长时间去思考,佛法的智慧真是妙不可言。这里的很多知识分子也是这样,在世间法上好像没有任何困难,但从出世间法来讲,甚至考《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人身难得,似乎也很困难,这就是佛法的特点。因此,正确无误、深入细致地研究,最后确定断除一切怀疑,这一点很重要。

如《智藏集经》中云:“诸位比丘与智者,当如炼金细观察,切莫因是我之言,欣然接受而恭敬。”这是佛陀亲口说的,至于它的来源,也有些说是《密严庄严经》里讲到的。佛陀说:诸位比丘和智者,就像黄金通过十六次锤炼以后,方能显出它真正的本来面目一样,对于我所说的语言,你们也应该反复观察,千万不要因为是佛陀所说而欣然接受,一定要经过详细的思维观察,找出本来的甚深意义以后,再去接受它。

这个教证在很多经典中引用过,希望大家对这些有用的教证一定要背诵。无论外道还是不学佛者,他们都可以详详细细观察佛经的语言,如果谁能够真正说出它的过失,我们也可以承认。但不要说现在的一般人,像以前的爱因斯坦、鲁迅先生等,一辈子专研理论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们也未能说出释迦牟尼佛的过失,我们的智慧与他们比起来是更加有限的。无论如何,作为佛教徒不要仅以恭敬心接受佛陀所说的法,而要依靠生信来源的教证、事实力的理证前后互不矛盾来观察而接受。

《中观四百论》中云:“何义依教理,善妙明宣说,前后无相违,诸正士尽受。”任何一种道理,通过教证、理证善妙地进行宣说,前后无有任何矛盾和相违之处的话,作为正士可以全部接受。若是前后矛盾、无有意义,不论佛教还是其他教派,都不应接受。

因此,佛教可以说是将真理放在第一位的,并非全部以教证来宣说。现在有些从未闻思修的人说:佛教仅仅依靠教证来成立而已,真正用理证观察时还是站不住脚的,佛教已经太古老了,我们应该学习现代的新科学。慈诚罗珠堪布听到后很生气,马上给他写了一个辩论书:如果认为佛教很古老,对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有障碍,那么,美国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等如何发展,但他们当中学佛者有多少,学宗教者有多少。有关这方面写了很多。确实这样,现代的有些人认为:佛经的教证、理证,真正以现在的知识眼光来看,根本经不起观察。这完全是一种邪见,无论如何观察,佛教中都可以圆满完整地解释它的密意。

如果对所要思维的内容已经圆满思考,接下来就要在相续中生起甚深的修所智慧。总的来说,通过取舍一切了义法而实地修持,尤其是实修胜观妙慧无分别智慧。依靠思所智慧抉择二转、三转F轮与甚深密宗续部所说的一切密意均不相违,断除所有分别念的戏论而安住。

实修的时候,首先遣除一切怀疑进行思维,最后对释迦牟尼佛的二转三转F轮互不相违真正生起定解。上师如意宝前段时候也讲了:二转讲到的空性与三转所讲的光明,以不取不舍的方式融入一体。这一点,在《定解宝灯论》当中讲得比较细致。

以前《修行入门》和《札嘎山法》里面都有这种说法,有些老乡供护法的时候,“供养天龙八部、供养护法天尊,没有什么剩下的吧……”一般的人根本不知道里面的甚深教义。就像噶当派的修行人说:“你也会死,我也会死,我的上师以前只传了这个,除此之外什么都没传过。”现在的有些人,对他说“你也死,我也死”的话,可能会特别生气。实际上,这些平凡的语言,对于真正有信心的弟子来讲,会因此改变自己的心态,从此以后在自己的所作所行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禅宗的很多公案中也有这种现象。

下面引用《罗睺罗赞般若经》的一段教证进行说明。这是藏文《心经》开头都有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禅定休息净车疏》、《大圆满虚幻休息妙车疏》里面都引用过。如云:“无有言思智慧度,无生无灭虚空性,各别自证智行境,顶礼三世诸佛母。”通过如是安住,而如云散日出般使内心显现出入定觉性不成识别性自明赤裸安住的离思智慧,即心性光明。依靠反反复复修习之力,而对未证悟自住智慧的一切有情自然而然生起大悲心,这是一条规律,这样的空性大悲双运是所有大乘显密道的正行中不可或缺的无误要诀。

也就是说,以最初发心、正行无缘、后行回向三殊胜摄持而行,即是三智慧。

己三、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戒四摄,初以布施摄所化,

以爱语引令起信,九乘次第传利行,

为能引导彼等众,自己亦行即同事。

这里讲到以四摄来饶益有情,首先以布施摄受,其次通过爱语令其生信,再用利行传授正法,最后以同事的方式让这些众生像自己一样行持佛法。

阿里班智达在本论当中,通过六度来宣说摄集善法戒,以四摄来宣说饶益有情戒。

以六度成熟自相续后,不杂自私自利之心而以四摄随机利益所化众生。

布施:首先以财施摄受未被集聚的所化眷属。如《莲聚经》中云:“以布施招手。”在没有成为眷属之前,首先给他布施,这个人自然而然生起欢喜心,觉得这位上师真好,也就是以布施来招手。

爱语:对于所摄受的眷属,以爱语加以指引,传授妙法,令他们对修行生起希求心与欢喜心。彼经云:“以爱语迎接。”说一些与眷属相合的语言,令其生起欢喜心。这些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讲得比较细致,引用的教证也比较相同。一般来说,很多上师都能做到爱语,天天批评弟子的话,弟子不一定生起信心。

利行:对于具有希求心的弟子,应当像用稀稠食物次第喂养小孩一样,仅仅依靠一法不能成熟不同根基的众生,因此对下下、下中、下上三种根基者,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对中下、中中、中上根基者,以事、行、瑜伽三乘;对上下、上中、上上根基者,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也即以次第九乘加以引领,称为利行。如彼经云:“以利行安抚。”

有些上师以布施招手和爱语迎接做得还不错,但利行方面不太好。为什么呢?因为天天让弟子扫地、做事情,不一定会利益他,除非你自己真的是佛菩萨。一般来讲,让弟子通达法义,这才是真正的利行。

以后你们摄受弟子的时候,这方面一定要考虑。当然,有些人想:像我这样的人不可能摄受弟子。这也不一定,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接触到很多人,你应该让他懂得一些佛法方面的道理,这就叫做利行。

现在很多上师显现上有一种弊病,就是对三乘教法不重视。从上师如意宝来讲,从小到现在,利益众生的方法就是讲经说法。因此,众生相续中以前不存在教法和证法的功德,后来依靠上师,在相续中具有教法和证法的话,这就是利行。

同事:如是为了引导所接引的所化众生实修此等法义,自己必须同样奉行彼等之义。自己如果未加行持,则如麻风病者说大鹏修法一样,别人无法诚信。彼经云:“以同事劝谏。”

若自己未能好好行持,却在口头上如此宣说,就如同麻风病患者说大鹏的修法一样,毫无用处。本来麻风病是龙王不悦所造成的,而大鹏修法能够治愈龙王所造成的各种疾病,但是你自己的麻风病并未治愈,却说大鹏法如何如何好,这样不会有任何益处。

四摄的定数为四的理由:为暂时利益而布施,为成为究竟利益之因受持正法,深入意义、诚信彼义而需要后三摄,也可以说堪为法器,对此信解、实地修持、究竟奉行,为此数目确定四种,并可依此圆满利益他众。《经庄严论》中云:“令器及令信,令行亦令解,如是作四事,次第四摄业。”间接也说明了四摄的次序。

此外,尽管《菩萨地论》中宣说了十二种饶益有情戒的道理,但这部注释的作者堪布云丹嘉措认为:这也仅是就前面所说的四十六种恶作个别反体而安立的,实际无有不同,故未于此单独安立。

戊二(能护之方法)分四:一、以四正断之精进而护持;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护持;三、一切威仪中以善法度日而护持;四、以摄一切学处而护持。

己一、以四正断之精进而护持:

学诸同品断违品。

这个颂词里面,比如嗔恨心和慈悲心,同品就是指慈悲心,嗔恨心即指反方面的违品。

清净、增上一切学处的方法:《学集论》中云:“我身与受用,三世诸善根,施予诸有情,护彼清净增。”一般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受用以及三世善根比较重视。当然,从信佛教的角度来讲,三世善根比较重要;对不信佛教的人来说,对善根不一定重视,可能只是对自己的身体和受用比较重视。无论如何,将这些全部给予有情,护持他们、清净他们、增上他们。

这其中以布施三事、护持、清净、增上四种方式,概括宣说了一切菩萨戒。此处为何如此概括呢?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讲,持戒的方式是护持菩萨戒;从信解行中不清净七地圣者的角度来讲,持戒的主要方式则是修持清净;而清净三地圣者主要修增上。

此处宣说通过四正断精进使菩萨戒得以清净、增上的方法:为使相续中圆满菩提的一切同品善法,以前未生起者,通过这次闻法一定要生起;已经生起的越来越增上,通过发起猛厉希求心、三门精进而行、毫不拖延、孜孜不倦、默默不语的方式,使内心真实安住而修学。同样,为使圆满菩提的一切违品不善法,如嗔恨等以前未生起者令其不生、已生起者通过忏悔等方法令断除,从而以上述方式修学。

己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护持:

恒依知念不放逸。

知念是正知正念的意思。应当恒时依靠不忘失护戒之心的正念,与观察自相续是否出现罪业、精进善法与否等的正知,以及谨慎取舍的不放逸,而护持菩萨戒。

己三、一切威仪中以善法度日而护持:

行住坐卧威仪中,遵照清净之品行,

任何所作所为中,言相合语且发愿。

将一切无记之事均转为善法后,为了具有实义而修学的道理:行住坐卧四威仪的一切时分,不失正知正念而对《入行论•正知正念品》中所说的道理生起定解,再进一步遵循勤修。希望学习过《入菩萨行论》的道友,应该再再地看,从未学过的也可以看,这些没有灌过顶也没关系。

此外,《经庄严论》中云:“佛子行时当如何,随异根基之行境,如是以符种姓词,利有情故为现行。”因此,应当按照《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说,于行住坐卧威仪中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摄持而行事。这里面的教证,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全部引用了。

所作所为中,也是以恰如其分言说相合各类众生的话语,或者仅仅心里思维利益有情而发愿,如此一来,不用说善事,就是无记的一切事也将成为福德资粮。因此,深深认识到这一切所为均具有实义,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努力做到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