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三戒要解5

第五课

思考题:

1.现在的很多人,连小乘的见解都不具足却去行持密宗行为,请分析一下导致这种现象的误区。

2.请将五瑜伽与十地对应分析,并对十地的概念作个简单介绍。

3.趋入密宗有几种方式?请结合教理进行说明。对此,各宗派有何不同观点?

4.将自身实际情况与本论所说意义对应,请分析一下究竟应该如何守持三乘戒律?

第二随类瑜伽,也即阿努约嘎。入门:以外十续灌顶、内十一大灌顶、十三修行灌顶、密二缘灌顶,共三十六殊胜灌顶来成熟相续。比如手印灌顶、标帜灌顶、明妃灌顶、八吉祥灌顶、七轮王灌顶等等。以前谛察活佛没有圆寂的时候,在学院专门灌过顶。对阿努约嘎的三十六种灌顶,在《集密意续》中有非常广的讲述,我在这里不广说。

见解:法界无生离戏普贤佛母坛城、有境自然智慧自性任运自成普贤佛父坛城、二者本体无别大乐佛子根本菩提心坛城。也就是说,法界是从对境空性方面讲的,智慧是从有境方面讲的,佛子根本菩提心坛城,则是指外境空性和心识智慧二者无二无别,这就是所谓阿努约嘎的三大坛城,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三垫天尊坛城。对此三坛城,并未如大圆满一般远离一切寻伺方式来修行,在阿努约嘎中需要通过寻、伺的方式进行抉择。

修持:修持解脱道和方便道。解脱道有随义和随句两种。其中,安住于无分别念的境界中,即为随义瑜伽;仅以持诵咒语而明观妙力显现的天尊坛城,也就是安住于无缘当中,一边明观本尊一边念诵心咒,则为随句瑜伽。方便道则是依靠上门和下门的修持方式生起俱生智慧。

行为:了知一切心境均为大乐智慧的游舞,从而无有取舍地行持。

不管对心还是外境,全部了知为大乐智慧。有很多人说密宗大乐智慧,非常好听,可是很多道友的心态和行为,根本不是玛哈约嘎、阿努约嘎或者大圆满的根基。金刚道友之间不和,经常生嗔恨心,对一点点小事斤斤计较……看到这些行为,不要说密法,连大乘根基都没有成熟。因此,希望你们应该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根基,不要太高攀了。有些人,甚至小乘讲的沙门四法到底能不能做到?大家还是要想一想。如果做不到,想成为小乘根基和小乘的法器都不具足条件。这样的话,名相上虽然是修行人,实际与世间不信佛的人没有很大差别。

我对有些人的所作所为,真的生起厌离心。看他们的相续好像越来越与法不相应,我这样讲经说法到底有没有很大意义?尤其讲这些殊胜窍诀觉得特别可惜!应该隐藏在自己的心宝当中,没必要在刚强难化的众生面前泄露秘密!

果位:究竟五道本体的五瑜伽与十地,次第修持随法性真如的五道而净除十地的十种所净,显现自地的一切功德。

本来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是无上密法中最高的法门,也就是宁玛巴最殊胜的法门。只是有些大德的法本里面有不同的表示,比如有些说经、幻、心三部,经指阿努约嘎的《集密意续》,幻指玛哈约嘎的《大幻化网》,心是心滴大圆满;也有些法本中说:续部、圣教和窍诀,续部指玛哈约嘎的《大幻化网续》,圣教就是阿努约嘎的《集密意续》,窍诀指阿底约嘎。

所谓的玛哈约嘎,在宁玛巴比较兴盛,也即大幻化网的教法比较兴盛;阿努约嘎不太兴盛,不像大圆满一样。你们也记得吧,以前法王如意宝在课堂上说过:堪布尼登曾经专门闭关,用了好几年的时间,作了《集密意续》的讲义,大概有四函。意科喇嘛知道以后说:以阿努约嘎《集密意续》度化众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造了这么多的论典只是浪费笔墨而已。堪布阿琼的密传中也有:有一次他在光明梦境中到了噶陀的一个寺院,在翻阅续部时,密主护法神亲自对他说:现在阿努约嘎《集密意续》度化众生的时间已经过了,你翻阅这些有什么用呢?

当时学院里面,《大幻化网》和大圆满都是很兴盛的,后来很想好好地弘扬《集密意续》,学院的很多堪布商量以后,迎请谛察活佛在大经堂里给大家灌《集密意续》的顶。当时可能是1993年,灌完顶以后,德巴堪布给大家念了尼登堪布讲义的传承。我好像只听了一函,因为跟随法王到美国去,没有听完。但从此以后,学院当中一直没有讲,到现在已经将近十年了吧。十年当中,密宗班每年都会讲《大幻化网》、大圆满。按理来说,宁玛巴的经幻心三部是不能分开的,但就像意科喇嘛和堪布阿琼说的那样,可能现在以《集密意续》度化众生的时间已经过了,因此,学院当中有关阿努约嘎《集密意续》方面的闻思不太兴盛。

无论如何,堪布云嘎引用《集密意续》当中有关地道不同的名词和用法,在这里已经讲了。下面将五种瑜伽和十地对应起来讲。

一、资粮道意乐心瑜伽,包括第一不定迁变地与第二能依根本地。此瑜伽净除相续的粗、细业习,而次第成就五眼六通、细微神变等共同悉地,现见佛化身等显现资粮道的所有功德。

这里讲到了意乐心瑜伽、辨大种瑜伽、赐大安慰瑜伽、获大授记瑜伽,以及大妙力道圆满瑜伽。这五种瑜伽每一个都包括几个地,总共十地。这种说法,《大幻化网》和大圆满当中都没有提,显宗也未提及,是有关五瑜伽和十地比较独特的一种说法。

二、加行道辨大种瑜伽,包括第三净除粗障地、第四恒时修学地以及第五所依福德地。前面资粮道包括两个地,加行道包括三个地。此瑜伽清净粗、中、细现行因习气,仅以风心成就天尊身,并显现昼夜不间断证悟一切如幻等加行道的所有功德。

以会供行为摧毁精、尘、风的粗乐,远离五怖畏,灭尽有漏而获得见道赐大安慰瑜伽。获得见道时会远离五种怖畏,第一,无有断食的怖畏,比如我现在找不到食物,“会不会没有饮食啊”这种怖畏是没有的;第二无有死亡的怖畏,获得一地菩萨以上,对死亡不再担忧;第三,无有不赞自的畏惧,“为什么赞叹他、不赞叹我”,这种怖畏是没有的;第四,无有堕恶趣的畏惧;第五,于众眷属中无有畏惧。《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应该有。

三、赐大安慰瑜伽,包括第六殊胜地,清净众生的障碍、现量见到法性自相,从而成就空乐智慧光明天尊身,一千二百功德获得自在,前往报身五部刹土听闻佛法等,显现见道的一切功德。从见道光明中出定而现证修道,获得大授记瑜伽。

四、获大授记瑜伽,包括第七所缘生果地,此瑜伽清净同时存在的障碍后,成就证悟法性之智慧以及清净天尊身,显现不间断的双运身。

五、究竟道时获得大妙力道圆满瑜伽,此瑜伽包括第八安住不变地、第九周遍法性地以及第十圆满相融地,依次清净粗、中、细的随眠烦恼障碍。

如是大授记瑜伽和大妙力道圆满瑜伽所包括的修道四地,按照共同乘而言,则为修道九地所摄,修道的功德从见道的一千二百功德的千倍,直至等同千万俱胝那由他不可言语刹土极细微尘数之间次第增上,显现四幻化、十自在等所有功德。如此四学道究竟后,获得果灌顶末际所依精、尘、风三者的细微之因已断绝,从而使能依微细心识也得以清净,最终现前与二十五果法无二无别、任运自成的大乐身。

上述的五瑜伽与十地的定义,在显宗经部、根本续《大幻化网》以及窍诀大圆满当中,虽然未曾见过有明确宣说,但一般而言,五瑜伽中的第一意乐心瑜伽是指在资粮道时,光明与本尊身二者仅仅是由意乐引发的信解之对境,并非真正现量见到,因此称为意乐心瑜伽。第二辨大种瑜伽:获得加行道时,虽然仍属有漏法,但不会再度退转,因为种性已经确定了。《现观庄严论》也说:获得加行道忍位时,不会堕入恶趣。此瑜伽包括三个地。第三赐大安慰瑜伽:见道时远离五怖畏等,现量见到法性超离一切世间法,因而称为赐大安慰瑜伽。第四获大授记瑜伽:此处指获得修道时,在第八地以时处等固定方式真实获得如来的授记,因此称为获大授记瑜伽。第五大妙力圆满瑜伽:究竟道时,学道双运功德的妙力已经究竟圆满,所以称为大妙力圆满瑜伽。

下面对十地的概念作个介绍:

由于资粮道时有漏与退转都有,因而称为第一不定迁变地;第一瑜伽阶段的一切现证是生起能依加行道等的根本,故而称为第二能依根本地,此二者均属资粮道。加行道时,净除障碍见道义光明之现行因的一切习气,因而称为第三净除粗障地;昼夜不间断以如幻方式修学双运之因,所以称为第四恒时修学地;依靠近因所积的福德获得无漏智慧,故而称为第五福德所依地,此三者包括在加行道当中。

堪布云嘎在《三戒论》的讲义里面,把阿努约嘎这一部分讲得特别广,对五瑜伽和十地的每一个概念都解释得非常清楚。以前堪布德巴讲过一次,谛察活佛给大家灌顶以后,在窍诀修持时特别喜欢亲自去指导,并要求一定要背诵五瑜伽、十地等。有些大善知识和有智慧的人,不论遇到什么学问,都会有浓厚的兴趣;很愚笨和性格与法不相应的人,不管看到什么书,都觉得:这个与我不相应、那个与我不相应……就像胃病患者见到食物一样。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法,都应该以恭敬心接受,这一点非常重要。

见道时现量见到义光明,依此可使无漏功德与日俱增,更为殊胜,故称为第六趋至殊胜地。修道时,观想并修习有学道的双运之义,而成就无学果位的双运身,为此称为第七所缘生果地。这一地由修道所包括。究竟道时,恒时安住于法界智慧无二无别的密意中,无有迁变,由此称为第八安住不变地;法性义光明与有法圣尊身的显现二者无离无合之法性手印周遍一切,因此称为第九周遍法性地;妙力显现的庄严色身均于无生法界中圆满究竟,圆融一味,为此称第十圆满相融地。

这一切地的大多数名称,是从不固定方面来说的,它们都属于有学地,各自的暂时障碍清净而获得上地功德,因而按照暂时安立的各自定义来看,那一地的补特伽罗也不一定具足所有的条件。最后一地虽然称为无学地,也只是名称而已,就像阿罗汉向也可以称为阿罗汉,实际并非真正的阿罗汉一样。

第三明点瑜伽,入门:着重强调获得有戏、无戏、极无戏、最无戏四灌顶。《上师心滴》和《杰珍大圆满》当中都讲到了这四种灌顶。“戏”一般是勤作的意思,最初宝瓶灌顶是有勤作的,中间无有勤作,最后是最无勤作,在最无戏的时候只要观一观自心……很多人得过上师心滴的灌顶,在最无戏灌顶时比较简单,什么都不用准备,只要观赤裸本性就可以了。

见解:断定诸法于觉性本体中原本就已成佛,不需要依靠地道而再次修成。

修持:懈怠者无勤而解脱,以本来清净自然安住来护持境界。懈怠者每天观自己心的本性就可以,听课也不用去……现在可能很多人都是懈怠者无勤得解脱吧。精进者有勤而解脱,即依靠顿超六要开启如来藏之密藏门,从而现量见到如来藏光明。

行为:一切显现均现为法性游舞,因此远离破立贪执而安住。

果位:究竟四相而趋至任运圆满普贤如来无别地或无上智慧地。

此三乘无需依靠对治刻意断除一切烦恼,具有将觉性智慧转为道用的方便,因而称为随转方便乘。

丙四(别解脱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分三:一、成立三种性趋入密宗道;二、以意乐差别略说趋入方式之分类;三、明确此处所抉择之义。

丁一、成立三种性趋入密宗道:

五十万续之教证,成立声闻与缘觉,

以及菩萨分别有,趋入金刚持道者。

此处根据《五十万真如成智续》的教证来成立,声闻、缘觉、菩萨乘分别都会趋入密宗道。前面已经讲了,最后依靠能成熟的灌顶以及能解脱的窍诀,趋入密宗以后,才可以获得成就,这是诸多续部的观点。在这里也讲到这一特殊观点,声闻、缘觉、菩萨都有各自趋入密乘道的途径,也就是最后必须趋入密宗道。

如是九种次第的前六者,也即三种性的所化众生,都要趋入玛哈、阿努、阿底三约嘎。一般说来,一切众生的界性或种性千差万别,但归纳而言,可分为下、中、上三种,下根指声闻种性,中根指缘觉种性,上根指菩萨种性。这三种根基,各自都有趋入无上金刚乘持明道者。

关于这一点,以《五十万真如成智续》的教证可以明显成立。此续云:“不同石头之种类,熔化成铁铜与银,依靠真实点金剂,悉皆转变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别,三类种性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坛城,则称之为金刚持。”比如有三种不同的石头,熔化之后分别会变成钢铁、铜和银子,以此比喻三类人,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分别成熟声闻、缘觉、菩萨三种种性。那么依靠点金剂,不论铁、铜还是银子,最后全部会变成金子;同理,声闻、缘觉、菩萨入于密宗大坛城以后,相续中的戒律全部会转变成密乘戒。其中,以上、中、下等石头比喻未趋入宗派的三类种性;以铁、铜、银三者来比喻已趋入三种性各道并已得各自果位者;这三种物质依靠点金剂可变成金子,比喻趋入无上密宗金刚乘者,毫不例外均成为持明者。以上分别将比喻对应意义作了说明。

麦彭仁波切曾将这个教证用在《建立三戒一体论》当中,今年我们讲戒律的话,应该三个戒律全部融合,了知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三者不相违,本论最后一品也是主要讲三戒圆融,大家对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丁二、以意乐差别略说趋入方式之分类:

既然这三种根基都有趋入密宗的一种方法,究竟是如何趋入的呢?此处根据根基不同或者说意乐差别,简单说明了趋入密乘的方法。

意乐差别入密宗,法门虽多不广说。

阿里班智达说,众生意乐各不相同,趋入密宗的方法也是非常多,但在这里担心文字太多,不作广说。

所谓的趋入密宗,从资粮道入的说法也有,在一地菩萨时入的说法也有,从十地末尾入密宗的说法也有。还有一种说法: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才入密宗。对这种说法,有些人认为特别可怕,怎么成佛以后还要入密宗呢?!其实有关这一点,在续部里有非常明显的记载,智悲光尊者、无垢光尊者也专门引用续部作过解释。一般索巴派也是这样承认的。竹庆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前面讲了这两种说法:第一种,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以后,将幻化身放在尼连禅河旁边,他自己依靠清净虚空等持前往天界,获得成就,随后在兜率天、邬金刹土、香巴拉国土等很多地方,以不同身相广弘密法;第二种,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以后,在印度金刚座现前成佛,后来他的幻化身前往清净刹土,趋入密宗,并宣说了密宗F轮。麦彭仁波切在《八大法行》当中,曾引用教证作了说明。无垢光尊者在《密宗总说》等论典中说:原本十一地是成佛的时候,而十二地、十三地趋入密宗的说法,实际是指加行道因十地和果十地,所以加行道分别为十地,最后入于第一菩萨地的意思。这方面的解释比较多。

总而言之,入密宗的方式比较多,像格鲁派也有十一地趋入密宗的说法。但自宗麦彭仁波切,尤其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有关教言中说:声闻、缘觉入大乘以后,在入大资粮道的时候趋入密宗,这种说法比较可靠。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圣天论师在《摄行论》中有详细记载。

接下来,宣说以各自意乐的差别趋入内续无上密宗道之理:如颂云:“基种性一道种四,大密无上不退转。”趋入密宗,有些从基趋入,有些从道趋入,有些则从果趋入。从基趋入,即从未修学过其他宗派,直接趋入密宗,这是根基比较好的;还有一种,一边修学人天、声缘、菩萨以及外三续一边趋入;在获得自道果位以后再趋入无上密乘,就像前面讲的一样,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幻身放在尼连禅河边,前往清净刹土趋入密宗,随后弘扬密法等,诸如此类。宣说趋入方式的法门虽然为数不少,此处由于会遮障本义,不作广述。

丁三、明确此处所抉择之义:

下面讲三种戒律所抉择的意义。

于此上中下根中,曾经修行已究竟,

具有缘分上根者,得灌顶顿生三戒,

证悟解脱即同时,犹如恩札布德王。

上中下三种根基当中,具有往昔修行圆满之缘分的上根者,即生在获得灌顶的同时,相续中顿时生起密乘戒、菩萨戒以及别解脱戒,无须先受居士戒、比丘戒等。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三种戒律,不害众生是别解脱戒的本体;利益众生是菩萨戒的本体;以特殊方便摄持不害众生和利益众生二者,即为密乘戒的本体。作为利根者,三戒于相续中全部圆满,证悟和解脱也是同时的,就像国王恩札布德一样。

此处,一切乘道之要点包括在三戒之中,受持三戒的方式因根基差别而有上、中、下三种,其中最上根者趋入密宗的方式,往昔二资修学已经达到究竟的具缘者,即生不必以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的次第来净化自相续,仅仅依靠获得灌顶便可顿时生起三戒。因为无上密乘戒以大平等智慧已经摄持,断除一切害他之事的别解脱戒与成办一切利他之事的菩萨戒已经圆满。就像证悟灌顶义智慧与相续解脱同时的邬金国王恩札布德一样,当时国王向佛陀请求不断除欲妙而成佛的方便法,佛于是为他显示坛城灌顶,这时他立即获证双运身果位。

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想给大家说一下。现在很多人说:密宗不是佛陀宣说的。对普贤如来、喜金刚也不太明白。大家应该知道,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二十八年的时候,从国王匝开始出现密法,这是对未来授记的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为国王恩札布德等亲自灌顶,国王在未舍弃世间妙欲的同时直接获得果位。这在《敦珠佛教史》当中非常广:国王的十万个眷属甚至蚂蚁以上全部获得虹身成就,当地变成一片空地,后来此处变成大海。再后来,大海里面的众生全部变成龙类,金刚手又为它们传授密法,这些龙类变成人,又继续修持密法,最终获得成就。他们获得成就的地方应该就是邬金莲花刹土。有关密法的有些历史和公案的确很不可思议。

很多人对这些历史不太懂,尤其一些学术界的人,认为密法不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实际上,有一部分密法,如《时轮金刚》、《密集金刚》等等,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有一部分,是当时授记未来会出现的,如玛哈约嘎;还有一部分,释迦牟尼佛亲自给国王恩札布德等作灌顶,以此获得成就的。对这些历史,大家应该明白。

中依三戒各仪轨,次第获得如龙猛。

中等根基者,依靠各自的仪轨,次第获得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就像龙猛菩萨一样。从根基来讲,龙猛菩萨当然可以说是上根者,但在众生面前,他也是以中根者的身份示现。

中根者依靠戒律中的羯磨仪轨,得受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种;以龙猛、无著二大法轨中的任一种得受菩萨戒;通过密宗内外续仪轨得受密乘戒。也就是说,依靠三戒各自仪轨次第获得三戒,如怙主龙猛的传记中所说的一样,与利根者完全不相同。

二观察续说下根,劣缘难化次第知,

长净十戒四宗派,事行瑜伽趋无上。

像龙猛菩萨那样的中根者,虽然是次第性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但各自戒体均一次性受持,只是分三个阶段而已。而劣缘难化的下根者,对别解脱戒首先需要皈依三宝做居士,其次做沙弥、比丘……是次第性一步一步上来的,然后修学事续、行续、瑜伽续,再进入无上密法。

应当认识到,前世今生未曾积累二资的劣缘下根者,极其难以调化,对他们需要一步步引导入道。首先,为他们宣说轮回过患、解脱的功德;接下来传授长净八关斋戒,令其于每月十五、三十日短期守持;以此成熟相续后,再为其传授居士戒、沙弥十戒直至比丘戒。其后让他们修习有部、经部所抉择的无我道理,随后发菩提心,以唯识、中观的见解修持自心。修心完毕,先获得各自灌顶,再次第了达主要宣说清洁威仪与念诵等身语事宜的事续、平等宣说身语事宜与心之等持的行续、主要宣讲心之等持的瑜伽续,对此三续的见修行所摄的一切修法次第修持并通达无碍。之后,依靠方便智慧无二大乐瑜伽所宣说的殊胜方便无上内续的灌顶成熟相续,再循序渐进学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双运续部。

一般来说,下根者的趋入方式比较保险。关于下根者趋入密乘的方式,《喜金刚二观察续后戒律品》云:“最初传长净,后授十戒律,于彼讲有部,经部亦复然,其后瑜伽行,再后说中观,密次第皆知,后传喜金刚。”“瑜伽行”也即唯识宗,所谓的四宗,即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之后是外密续,喜金刚则是无上密法。与之相同,《普巴嗔怒续》亦云:“初授别解脱,传彼声闻法;复授菩萨戒,讲诸中观法;最后果大乘,灌顶传果续。”首先给他传授别解脱戒以及声闻法门,然后再传授菩萨戒和中观法门……大家对此处所说三种根基的意义,一定要明确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