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三戒要解9

第九课

思考题:

1.首先认识别解脱戒的本体为何如此重要?请观察一下自身所受持的哪怕一分戒律以上,是否具足此处所说的真实戒体?

2.作为居士,所应受持的戒律有哪几种?请分别作分析。

3.请简明扼要地描述十种旧仪轨。

4.若中断闻法传承而去受戒是否合理?请作详细分析。

5.有人认为:这么戒条太麻烦了,我只要精进行善就可以,没必要去受戒。这种想法是否合理?请作详细分析。

阿里班智达班玛旺嘉所造的《三戒论》当中,现在正在讲第二品别解脱戒。因为小乘宗想自己单独获得解脱,也即个别的获得解脱,因而称为别解脱。对此,有人说是别解脱戒,有些说小乘戒,有些称为声闻戒,称呼方法都不相同,实际都是一样的。

对于这种别解脱戒,前面已经讲了缘起,释迦牟尼佛如何转F轮、结集者如何结集,以及别解脱戒的本体是什么。具有出离心、遣除害他、欲界所摄,即是别解脱戒的本体。有些人认为它是色法,不管有表色还是无表色,反正是一种色法;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心法,断除恶业的一种心。

这些观点比较重要。很多人认为:我已经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居士戒。那所谓戒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应该有所认识。一般藏传佛教的闻思方法比较系统,上述讲过本体之后,别解脱戒到底有多少种?下面讲它的种类。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炬论》中说七种别解脱戒,其他论典如《毗奈耶经》中,讲到八种别解脱戒,有几种说法,实际意思都是一样的。

丁三、以分类方式概括:

分类八关斋戒者,男女居士在家方。

男女沙弥正学女,比丘与尼出家方,

即是八种别解脱,归纳则许四戒体。

别解脱戒分出家戒和在家戒两种,一般来说,八关斋戒以及男女居士戒属于在家方面的戒律;沙弥沙弥尼、正学女以及比丘比丘尼戒,属于出家方面的戒律。在家戒律三种,加上出家戒律五种,共有八种别解脱戒。归纳起来则有四种戒体,因为沙弥和沙弥尼从戒条上来讲无有差别,可以说为一个戒体;比丘和比丘尼也属于一个戒体,如果出现变性的情况,在变性三次之前,原来的比丘戒或比丘尼戒不变,从戒体的本质上基本相同;男居士和女居士所守护的戒体相同;八关斋戒称为时戒,是暂时性的,有生之年不能守戒的在家人,在初八、十五、三十等吉祥日子,可以守八关斋戒。所谓的正学女戒,在沙弥尼戒的基础上,需要多守护十二条戒,实际也是沙弥尼的戒体,因此包括在沙弥尼戒当中。因此,本体上可以归纳为四种,以种类而分则有八种。

大家对这些道理应该明白,不然,所谓别解脱戒的分类也不知道,戒的本体具有出离心等道理也不懂,那所谓的学戒也是没学好。我想《三戒论》当中,沙弥戒之前居士都可以听,沙弥戒之后全部属于比丘比丘尼和沙弥沙弥尼的戒条,只有出家人才能听。如果你想在尽快时间中出家,也开许听,除此之外,一般在家居士不开许。

有些居士想:即生当中我肯定不会出家,不出家我也要听,到底比丘在干什么,我想观察观察。这没什么必要。一般来说,藏传和汉传都有这种传统,居士戒等各种别解脱戒基本都有一些共同的戒律,比如从戒律的本体来说,受居士戒的人也应该具有出离心,否则,他相续中的居士戒不算是真正的别解脱戒,只是一种善愿戒或者远离怖畏的救畏戒,是一种暂时的戒律,不算真正的戒律。因此,对于别解脱戒的分类、本体等,居士也应该知道,没什么可保密的。

不过有些人是这样的,特别好奇,下面到底要讲什么,回去偷偷地看。你看了的话也没什么不知道的,只不过有些地方你们用不上,比如出家人具的大小、法衣的大小……这些对居士来说,知道也没有很大必要。

如果以戒律本体分类,一般而言,依靠能成立各自戒律的因圆满而获得的是出离心的律仪,比如你想受八关斋戒,它的因缘需要圆满;想受沙弥戒或者居士戒,它的因缘也必须圆满,然后在具足出离心的前提下受持戒律,这就是别解脱戒。尽管这一点都相同,分别来说,根据自己不同方面的所断差别,比如所有罪业全部断除而受比丘比丘尼戒的也有;根据众生根基不同,只受八关斋戒的也有,或者有些只能受居士戒,而居士戒也不能全部受,只受一分戒或多分戒等等。所以,自己基本上比较了解自己的烦恼,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来受戒,由此在所断上也出现了差别。

于一日中立誓断除八种所断为斋戒,因为是暂时性的,并非有生之年守持的戒律,因此称为时戒。具体戒条下面还会讲,我在这里不作介绍。居士如果受斋戒,称为长净,像过午不食等。本来居士戒中并没有这种要求,但在初十、三十等日受持八关斋戒,叫做居士的长净戒。同样,承诺有生之年断除一至五之间的所断,为男女居士戒;或者居士五戒中不能全部守持的话,仅仅守持其中的一条、两条、三条或四条也可以。在《毗奈耶经》等律典中,虽然只说了近圆居士,但《俱舍论》和其他小乘论典中讲到:凡是已经皈依三宝者,都可以称为居士;或者皈依三宝后,仅守一分戒、两分戒等,有很多分类。

因此,有些人只守皈依三宝的戒律,他是不是居士呢?从广义来说可以称为居士。实际皈依戒当中,皈依法以后不害众生,与居士戒中不杀生的戒律是一样的,已经守持了一分戒,只要皈依三宝肯定是居士,没什么可说的。有些人说:我只能皈依,不敢受居士戒。你皈依的话,皈依佛以后不能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以后不能杀害众生,不害众生就是居士戒中的第一条,可以说已经受了一分居士戒了。

我想:不管在家人、出家人都应该知道,皈依三宝的人是否具足别解脱戒呢?应该具足。那是什么戒律呢?就是居士戒。居士戒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很多不懂戒律的人说:我已经皈依三宝了,但居士戒从来没受过。好像皈依三宝的时候,什么都不需要守持一样,只有口头上皈依三宝、拜一拜就可以了。其实,皈依三宝以后也有需要守持的戒条。

上述三种戒是在家方面的戒律。

承诺有生之年断除十种所断,即是沙弥与沙弥尼。在此基础上,在两年期间立誓断除十二种所断为正学女戒。汉地有些地方现在也有正学女,以前印度普遍有这种戒律,藏传佛教当中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所以正学女戒的传承也是没有的。按理来说,受了沙弥尼戒以后,为了观察这个人到底能否受持比丘尼戒,在沙弥尼戒的基础上,需要守持不能独行、不能与男人接触等十二条正学女戒,就像培训一样,看这个人到底能否受比丘尼戒。

但现在汉传佛教当中,个别人根本没有经过这个过程,今天是居士,明天就变成比丘尼了,特别简单。按照真正戒律的传承,必须先受沙弥尼戒,几年之后如果行为各方面比较如法,她自己也愿意受比丘尼戒的话,需要在沙弥尼戒的基础上多守持十二条戒,在两年期间做正学女。

承诺有生之年断七及其从属,就是比丘与比丘尼的戒律。一般在小乘戒当中,对十不善业中的贪心、嗔心等难以制止,因此不作强调,只是对身语的七种罪业以及它的从属作了遮止。所谓的从属,比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律,全部称为它的从属。有生之年守持这些戒条,叫做比丘比丘尼戒。当然,比丘尼戒在从属方面的戒条比较多一点。

上述沙弥、沙弥尼、正学女,以及比丘、比丘尼五种,即是出家方面的戒律。

综上所述,别解脱戒共有八种,归纳而言,则有男女比丘、男女沙弥、正学女以及男女居士,其中正学女可以包括在沙弥尼戒当中,男女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本体上无有不同,实际只有三种戒体,加上斋戒,共有四种戒律。这就是《俱舍论》的观点,如云:“所谓八种别解脱,实际戒体唯有四,除名称外无变故,彼等异体不相违。”将八种别解脱归纳来讲,从戒体方面只有四种,除名称以外,其他本质性的改变并不存在,从戒条角度来讲可以说为异体,从出离心、无害他心的角度来讲应该称为同体,比如居士戒和比丘戒是不是一个本体呢?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出离心来讲,功德越来越增上,二者无有不同,应该是同体;从戒条来讲,比丘所受的戒律与居士所受的戒律有很大差别,当然是异体的。所以,说为异体也并不相违。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旧仪轨;二、现行仪轨。

下面讲没有得戒者依靠什么方法在自相续中获得戒律。

一般来讲,密乘戒依靠灌顶来获得戒律,菩萨戒通过发心获得,而别解脱戒一定要依靠仪轨才能获得。所谓的仪轨有旧仪轨和现行仪轨两种,旧仪轨是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前所用的仪轨;现行仪轨是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人们现行的受戒仪轨,也通称为新仪轨。

在新仪轨和旧仪轨这个问题上,《根本律》辩论非常多。《根本律》的讲义有《大海疏》和《小海疏》两种,《大海疏》当中对新旧仪轨本体、分类方面的辩论特别多。我好像是十几年前学过,中间一直没讲过,很多都忘了,所以字面大概意思给大家解释一下。

丁一、旧仪轨:

初未得戒得受法:受法分二旧仪轨:

自然证智传信圆,承认本师许八难,

善来四白问答等,受者心净圣者师。

以前从来没有得过戒的话,得受的方法是什么呢?受法的仪轨有新仪轨和旧仪轨两种,首先讲旧仪轨。所谓的旧仪轨分为十种:“自然”,佛陀和独觉在证果时,相续中自然而然获得戒律;“证智”,五比丘在证得见地时,自然而然受戒;“传信”、“承认”……下面根据意思来讲比较好懂,因为每一个都有很多公案,我在这里讲好像有点可惜,干脆读下去……

上述这些戒律,除个别的如佛陀和独觉等,都不是自然获得,而是需要观待表示来获得的。实际上,旧仪轨虽也承许为仪轨,但不像现在,一位上师在上边念、下面开始顶礼,与这些仪轨不相同。比如佛陀说“请你过来”,弟子生起信心过来了,这时就已经变成比丘了,这就是一种仪轨。因此,这里仪轨的范围比较广。

现在传戒的时候,一般有十位法师传三坛戒,这时候认为完成了一个仪轨。但旧仪轨里面不是这样的,这里面对得戒的方法就称之为仪轨。下面对十种旧仪轨一一作解释。

最初未受戒者得戒之方法,有非常简单、无勤作而圆满的旧仪轨,与比较复杂、有勤作而圆满的新仪轨两种受法。

所谓的旧仪轨,指最初本师成佛之前、成佛之时、成佛后不久以及涅槃之前受近圆戒的仪轨。此仪轨有十种分类:佛与独觉由证尽智及无生智而得大菩提,从而出现二种近圆戒。也就是说,佛陀在印度金刚座证得佛果时,相续中自然而然成为比丘;独觉在一百劫中积累资粮,后来在寂静处,于一个坐垫上,从资粮道到最后无学地之间全部圆满而证悟独觉果位,此时自然获得比丘戒。

释迦牟尼佛最初并没有一个人给他传戒,因为他是世间的第一个明灯,在整个娑婆世界中,只有唯一的佛陀,不存在给他传授佛法和传戒的阿阇黎,所以佛陀最初证悟时自然而然获得戒体。而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转F轮时,五比丘证得四谛本体而获得阿罗汉果位、八万天子获得解脱,这时,五比丘的相续已经具足比丘戒体。

五比丘可以说是世间第一个僧团,在《敦珠佛教史》中是这样讲的:五比丘出现后,世间出现了第一个僧团。这个僧团也并非别人为他们传授戒律,而是在获得见道的同时,相续中自然获得比丘戒,即由内证得近圆戒。上述三者是在自相续中自然生起胜义比丘戒而得近圆戒的。

供施女因未获父母允许,由佛遣使比丘尼邬巴往告音讯,依僧传信而得近圆。供施女特别想出家,但父母不允许,给她围了一个院子,始终不准出去。她特别痛苦,于是对邬巴罗即莲华色比丘尼说:“有没有什么办法呢?我特别想出家,但父母不让我出去。”邬巴罗找到众生主母——管比丘尼的“大堪姆”,她也没办法,就去告诉佛陀。于是佛陀开许:你们可以通过音讯的方式让她出家。当时具体是什么样的羯磨并没有详细说,要是现在比丘尼的仪轨可能比较麻烦……现在僧众叫你磕三个头,到那边传信说“你磕三个头”又回来;现在她说“拉索”……可能不是这样的。总而言之,当时僧众在这边,通过传信的方式使供施女相续中获得了近圆戒,颂词中说“传信圆”。现在没有这种受戒方式,这是旧仪轨来讲的,比较特殊。

大迦叶等由承认“您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声闻”而得近圆。大迦叶的根基非常好,他在释迦牟尼佛面前说:释迦牟尼佛您老人家就是我的导师,我就是您的好弟子,我就是您的好声闻。这样说的时候,他马上得戒,这就是仪轨。现在肯定不行,不然,很多人说:上师,我就是您的好弟子,您就是我的上师,除您以外,任何人我都不皈依,您一定要记住啊……。没有两三天,这个人又对其他人说:那天那个上师特别坏,我现在要把他舍弃,一定要皈依您老人家。

舍利子等由佛说“善来”持梵行而得近圆。“善来”是戒律上的一种敬语,也即过来的意思。当时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子,请你过来。舍利子恭恭敬敬地过来以后,依靠舍利子的信心力和佛陀的加持力,他相续中的比丘戒已经圆满,这就是善来比丘的方法。《百业经》和《贤愚经》中,很多人都是以“善来比丘”的方式获得近圆戒。还有《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当中,有些公案也是以这种方式受近圆戒。

僧伽会众,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圆。白四羯磨在现行仪轨当中经常应用,下面会有广说。如果是佛教中土或者地界中土,需要十位比丘,因为中土佛法比较兴盛,比丘比较好找;在边地,教法和证法都不存在,或者除印度金刚座中央以外的地方,不一定具足这么多的比丘,只有五位比丘给大家传授比丘戒也是可以的。

最初的时候,人们多数都在释迦牟尼佛面前以“善来比丘”的方式出家。后来有一次,住在森林中的很多人千里迢迢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准备受戒,其中有一个人,因为路途特别遥远而死亡。释迦牟尼佛询问具体情况以后,开许僧团可以各自传戒,白四羯磨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佛陀说:在中土,僧众比较聚集的地方,需要有十位比丘来传戒;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只有五位比丘也可以。释迦牟尼佛如此宣说以后,便形成这种因缘规律,通过白四羯磨来获得近圆戒。

佛陀问一位叫善施的比丘:“何为唯一善法?”彼答:“解脱。”又问:“解脱需何法?”答:“信心。”这是以问答令佛欢喜而获得近圆戒。

众生主母因为承诺修学八难断法而获得了近圆戒。所谓八难断法,在《律词品》中说:“亲从比丘受近圆,半月比丘处受教,于比丘处许夏住,僧尼二众作解制,犯此于二众迁悦,不言比丘犯戒过,不得轻侮诸比丘,顶礼恭敬新比丘。”八难当中的第一个,从比丘僧团处受近圆戒;第二,每半个月,再从比丘处听受教言;第三,立誓在具足比丘的地方安居;第四,作解制时,须在僧尼二众前解除夏安居;第五,如若违越难断法,则在僧尼二众前履行迁悦;第六,不能谈论比丘破戒;第七,不能对比丘轻视、侮辱;第八,对新比丘也要恭敬礼拜。

颂词中的“等”字,指第十种旧仪轨,即六十位善群比丘因为承诺皈依而获得了近圆戒。

有些人说:居士只是名称上的近圆戒。所以,最后一种不算是真正旧仪轨当中的戒律。除了白四羯磨与传信以外的五种是由本师加持而得的近圆戒。这方面的辩论比较大,有人认为:除白四羯磨和传信可以算真正的仪轨以外,其他五种全部通过佛陀不可思议加持而得,因此,除白四羯磨和传信以外的八种都是假立的,不算真实仪轨。虽然传信属于现行仪轨,但旧仪轨中如是出现,也仅仅是一种安立而已,并非完全固定。真实的旧仪轨是白四羯磨。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讲到菩萨戒时提过,他说:宁玛巴自宗虽然有十种旧仪轨,但其中真正的仪轨就是白四羯磨,其他大多数是以佛陀不可思议加持得到近圆的,不算是真实仪轨。

由于以前的所化众生业力、烦恼、异熟三障轻微,智慧、相续与根基成熟,内心清净,能传近圆戒的上师也绝对是圣者,因为具备这些特点,故而十分容易得戒。

确实当时众生的根基比较成熟,善知识唯有佛陀和阿罗汉,这样一来,传戒比较容易。现在的话,可能说一百遍“善来”,不要说近圆戒,连居士戒、皈依戒也不一定得到。这是什么原因呢?现在众生的业力、烦恼和异熟障碍都比较重,智慧、相续、根基不容易成熟,再加上上师也有可能是凡夫,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现在得戒不是那么容易的。

现在很多的人可能只是希求名声,听说什么地方受戒的话一定要去受,到底有没有出离心也不知道。你们真正要受戒的话,出离心还是很重要的。不然,只要有个地方要传三坛大戒,而且听说那位法师马上要圆寂了,哪怕断十个传承也无所谓,我一定要去那里受戒。实际这种形象上的受戒不是很重要。按理来说,刚出家的时候,首先学习各种学处,先从沙弥戒开始,过了五六年以后,觉得自己真的可以受比丘比丘尼戒的话,这时候再受也不迟。受的过程当中,尽量在自相续中生起出离心,因为小乘戒的戒体必须具足出离心。如果出离心不具足,所谓的戒也不能称为真正的戒。

当然,以前受戒时虽然没有生起出离心,但也不需要重新受。一开始受戒的时候,可能是善愿戒、救畏戒或者无记状态下受的一种戒。现在藏地很多地方也是这样,一般安居的时候只有沙弥以上可以参加,听说安居一个月的收入比较多,有些父母就强迫自己的孩子受个沙弥戒,这种情况下,他自己的发心肯定是没有的。还有些人:这个人已经受戒了,我也应该受。以一种竞争心来受戒。有些人觉得:反正要出家,所谓的受戒就像参加解放军的一种仪式一样。以一种无记的状态就受戒了。最初受戒的时候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心态,这些都不要紧,最关键是你现在必须断除害众生的心,身体本来属于欲界所摄,发起真正的出离心时,戒体自然而然会成为真正的别解脱戒。

所以对这个戒体,大家应该好好观察分析,这是比较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