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三戒要解03

智诚堪布辅导

第三课

前面已经介绍过,对于修持解脱道的修行者而言,通过出离心摄受的别解脱戒、通过菩提心摄受的菩萨戒、和通过密乘的清净见解所摄受的密乘戒其实也是我们获得解脱的一种殊胜的修法,不单单是一种戒律。狭义的戒律是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广义的戒律也包括了见解、修行和果。

下面学习在九乘中如何归摄一切万法。今天从外三续开始学,这里的内容有些牵扯到密法的观念、名词等等,一般而言也不能随便讲、随便学,但是既然大恩上师已经编了三戒论教材,把这些内容放在里面,我们以不是特别广、特别深的方式介绍一下里面的内容,让我们了解密宗或整个九乘的修行理念、次第,大恩上师开许的。

P37:“外三乘分事续、行续、瑜伽续,”

外三乘其实是针对密三乘而言,已经进入密乘中中间的事部、行部、瑜伽部或者事续、行续、瑜伽续称之为外三乘,前面声闻、缘觉和菩萨乘主要是从显宗方法安立修道的方法,后面六乘都属于密宗的次第,所以外三乘分为事续、行续、瑜伽续,这是他的名称。

“事续主要宣说外在的事宜;”

所谓的“事续”主要(“主要”这个词很重要)宣说的是外在的事宜,并不是说他内心中清净的见解、平等的见解是不存在的,而是在修行时以外在的事宜为主,这里如果没有说空性、光明藏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显宗中二转法讲空性,三转法轮讲光明如来藏,显宗中已经宣讲了清净圆满的法界,不可能密乘事部中不宣讲内在清净的见解,只宣讲外在的事宜,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安立事续的根据是在事部、事续中主要宣讲外在事宜,所谓“外在”就是讲身和语,对于身体清净的要求,对于语言清净的要求非常着重,通过外在的清净而相应内在的清净,是这样一个理念。为什么叫“事续”?“事”也叫“事业”,“事业续”,主要以外在的事业为主,如清洁、沐浴等等,所以称之为“事续”。

“行续因见行平等受持而得名;”

“行续”也叫做“平等续”。他的见解和瑜伽续相同,行为和事部(事续)相同,所以也称之为“二续”。对于见和行,对于内和外基本上是平等的方式进行行持,是见和行平等受持,行持平等的事业,所以叫作“行续”。

“瑜伽续主要宣讲内在修行。”

“瑜伽”就是“相应”的意思。主要宣讲内在的修行,并不是说他对身语方面不着重,但是主要从外在的修行转到内在的修行上面。

整个佛法的修持称之为“内道”的原因也是在内心中修持,所有的佛法都是在内心当中修持,都是改变内心、转变内心、认证内心实相的一种修行方法。但在修行过程中,在胜义谛、世俗谛见解的基础上、在行持、在相应、或趋向实相过程中有些主要侧重于外在的,有些侧重于内在的,并不是从瑜伽续才开始关注内心,才开始宣讲内在的修行,这方面一定要搞清楚。

“此三乘与因乘的方式相似,并从他处寻觅悉地,或者说,从他处寻求佛果,”

“因乘”是获得自果的直接因,声闻、缘觉和菩萨是可以获得自果的,是每一乘自果的直接因,是获得究竟佛果的间接因,所以从这方面讲和因乘的方式相似,而且得到的成就、悉地主要是从他处(“他处”的意思后面还要讲内三续时,不是说完全观照内心或观注内心的方式成佛的),如外在的天尊给自己加持,给自己赐予、悉地,这个悉地的来源是观想外在的天尊融入自己,或外在的天尊加持自己,慢慢获得悉地而证悟,这就是从他处获得悉地的意思。

“因而称为外三续。”

这个称为“外三续”,因为得到加持的一种来源、得到成佛悉地的来源不是从内心,而是从他处进行寻觅故。

“内三乘包括大瑜伽、随类瑜伽、明点瑜伽,梵语分别称为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

内三乘也有三个主要修行的方法:大瑜伽、随类瑜伽、明点瑜伽。

“瑜伽”是“相应”之意,从内心中进行安立的。

大瑜伽(玛哈约嘎)—主要观注内在殊胜无二的意义,而且这样一种修法超胜了前面的外三续,也超越了再前面的法相乘三乘的内容,故称之为“大”。“大”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主要安住内在无二的殊胜的本性中;第二,超用前面外续部等等,也称之为“大”。

随类瑜伽(阿努约嘎)—也有两种解释:随什么类而引发的呢?第一个跟随大瑜伽之后宣讲了阿努约嘎(随类瑜伽),他主要是跟随玛哈约嘎之后安立的修法,所以叫“随类”;还有一种意思是,跟随阿努约嘎之后,随着阿努约嘎会引发后面的阿底约嘎,从这方面讲也叫“随类瑜伽”。它是中间的一种安立,他即可以跟随前面的大瑜伽引发自己的修法,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法引发后面的修法。它是中间的,随前面的内或自己的引发后面的内,从这方面讲叫“随类瑜伽”。

明点瑜伽(阿底约嘎)—也有译成“最极瑜伽”。“明点”是一切万法究竟无二的本性,心的无二本性叫“明点”。并不是说显一个白色的明点、红色的明点,这些都是一种表示,其实是心性最圆满的本性称之为“明点”。因为这个瑜伽中宣讲了最圆满、最究竟的一种修行的方法,所以叫“最极”,九乘中的顶乘,再没有超胜它的,所以叫“最极瑜伽”或者“明点瑜伽”。

“尽管它有许多超胜外续之处,但归纳而言,主要以见修行不同而称为无上续部。”

尽管内三续有很多地方全方位超胜外续,但归纳而言,主要是见修行的不同而称之为“无上”,他上面再没有更越胜的了,在内三续中已经宣讲了非常深奥的、广大的修行方式,所以称之为“无上续”。

“如果详加分析,主要讲述方便生起次第为父续,称为大瑜伽;主要宣说智慧圆满次第为母续,共称随类瑜伽;主要宣讲双运光明次第则是无二续,也叫明点瑜伽。”

详加分析,麦彭仁波切在光明续中也是这样讲的,经典、论典主要(“主要”是关键词句)讲述方便生起次第是父续,“方便”、“智慧”“双运”有三层意思。

侧重讲“方便”的是生起次第,叫“父续”,称之为“大瑜伽”。生起次第修法时主要是“生起”本尊的次第—现在是一个凡夫有漏的五蕴,怎么将自己的五蕴通过一步步观想的次第自己逐渐生起本尊观的修法,很多仪轨中都有这样的修法,如首先观空性、月轮、月轮显现成种子字,种子字显现成本尊……等等一步步观想就生起本尊身,从这方面方便生起次第称为“父续”,主要是修持这些的。

“主要宣说智慧圆满次第为母续,共称随类瑜伽”,“智慧”是对应前面的“方便”的。主要宣讲智慧的是圆满次第,有地方也叫圆满成就的次第,再进一步就和内在的法性逐渐相应,可以获得最圆满的成就,就叫“母续”,他宣讲的内容侧重智慧。

“主要宣讲双运光明次第则是无二续,也叫明点瑜伽。”“双运”就是方便智慧双运,即不主要宣讲方便,也不主要宣讲智慧,方便与智慧无差别、同等的方式进行宣讲。“双运光明”就是最究竟的大平等、大清净为主,就是宣讲如何安住、如何现证光明的次第的修法就是“无二续”,就是大圆满的续部,也叫“明点瑜伽(因为他宣讲的是双运光明,双运光明就叫“明点”)”、“最极瑜伽(因为再没有比他高的法了)”。

“此三乘证悟轮涅为净等,不从他处寻求悉地,因而称为内三续。”

这三乘是证悟轮回和涅槃都是清净的平等的,没有任何不清净的分别念、五蕴等等,“平等”一切本性无有差别,密乘中最关键的见解就是“清等见”、“等净无二见”。而且“不从他处寻求悉地”,他主要是安住内心、安住于本面中获得佛果,不像前面那样祈祷本尊加持等等方式从外在寻求悉地,故称为“内三续”。

P38:如是乘的所有分类均可包括在此九乘次第中。《集密意续》中云:“决定胜义乘,决定有三种,集聚招引乘,苦行明觉乘,随转方便乘。”

众生分别念无量无边、无穷无尽,调伏分别念的乘也是无量无边的,但是把所有乘、所有意义分类、归摄为九乘次第,如果只讲三乘,还要在其中进一步安立大乘中的显宗、大乘中的密宗,所以如果只讲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话,就讲不到密乘;如果是讲六乘,最上面的三乘就没有了。显宗中讲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多一点,因为没有密乘的修行方式;其他宗派,如新密宗中主要讲六乘,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除了宁玛派之外其他宗派也没有;宁玛派有后面这三乘,所以讲到九乘次第。

“决定胜义乘,”其中“胜义”是殊胜的意义,“决定有三种”,可以让我们决定获得解脱的乘有三种,“集聚招引乘,苦行明觉乘,随转方便乘。”“集聚招引乘”—声闻、缘觉、菩萨乘;“苦行明觉乘”—外三续(事部、行部、瑜伽部);“随转方便乘”—内三乘。

“上述所说的三乘,每一乘又各自分三,决定共有九乘。对此九乘次第,下文会稍微加以说明。”

就是上面说的集聚招引乘,苦行明觉乘,随转方便乘每一乘又各分为三,所以决定可以分为九乘。从简单、总义的方式介绍了九乘这个数量。

“所谓的乘虽然并不决定有九种,众生的心未灭尽之前,乘的数量也非常之多,但总的来讲,声闻缘觉乘宣说的暂时相似之解脱果位,以及能获得此暂时果位的相似道,均可包括在大乘中,并非大乘以外的他乘。”

这一段和后面几段都在讲究竟一乘,但在安立究竟一乘时,显宗和密宗的安立方式是层层递进的。显宗中暂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大乘),究竟一乘,声闻乘和缘觉乘都是暂时安立的,究竟而言唯一只有成佛的菩萨乘(或只有佛乘)。因为从大乘了义经典思想来看,没有不定种性,都是决定种性,每个众生都有佛性,获得声闻、缘觉、无余涅槃也是暂时的解脱,不是究竟解脱。当他入定之(入涅槃)后安住一万大劫之后,他还会从定中而出,继续发菩提心,继续修持菩萨道而成佛。这一段是从大乘显宗角度安立究竟一乘。如何安立的呢?“声闻缘觉乘宣说的暂时相似之解脱果位”,声闻、缘觉乘所宣讲、证悟的是一种解脱,但这种解脱果位第一是暂时的,第二是相似的。

暂时”—《佛说妙法莲花经》说到,商主到宝洲取宝期间,由于中途过于遥远,很容易产生退心,大商主为了让他们在途中休息,化现城池,在精力恢复后继续前行。在求证佛道过程中佛陀针对一些不是利根的声闻缘觉众生的根基安立了一个阿罗汉解脱道,暂时的解脱道,当他在阿罗汉的果位得到休整后,因为他在无始以来已经被折磨得非常痛苦,他急于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如果此时告诉他,众生未尽,你不能获得涅槃,你必须在轮回中救度众生,很多众生就无法接受。所以佛陀首先告诉他们有一个解脱之道,可以获得究竟涅槃,可以永远脱离轮回,告诉他们修持阿罗汉果。当这些众生通过修持声闻乘、缘觉乘,达到无学道之后,已经灭掉了三毒,已经超越三界,获得解脱,在涅槃中安住一万劫,心逐渐得到调整。一万劫后再告诉他道还不究竟,只是暂时的道、暂时的果位,你要继续发菩提心,利益一切有情,这时他们可以在一个新的、更高的高度作为起点,就可以接受再发菩提心(站在阿罗汉高度,修整了一万劫后,再发菩提心,就可以)。

“相似”—不是假的意思,针对佛果而言,所谓的无学果、觉悟、菩提只是一种相似的菩提,相似的解脱果位而已,还没有真正获得大菩提,所以称为“相似”的解脱果位。

因为果位是暂时相似故,能获得暂时相似果的道也是暂时相似道,“以及能获得此暂时果位的相似道”。此处的“相似道”(声闻缘觉的道)是正道,是能够获得解脱之道,只不过观待于殊胜的大乘而言,针对通过大菩提心和最圆满的空性修行道而言,他的道是不究竟的,所以叫“相似道”。

这些道“均可包括在大乘中”,他们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修持真正的菩萨的修法,为什么可以包括在大乘中呢?因为他们虽然没有直接进入大乘之道,但是他是间接地进入大乘之道。因为佛陀引导众生修法时,佛陀很肯定地告诉声闻、缘觉乘的弟子:你们修持这样的道一定可以获得究竟涅槃。当他们获得阿罗汉果位时已经站在了迈向大乘道新的起点上了。佛陀最初很肯定地让他们修持声闻、缘觉道,最终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引导到大乘中来,只不过佛陀刚开始没有跟他们讲得这么清楚。只是告诉他们你达到这个果位就是最究竟了,再没有更超胜的果位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前期所做的出离心的修持、清净戒律的修持、人无我空性的修持、乃至于声闻、缘觉所获得果位的获得,都是为了进入大乘,都是大乘的支分,所以可以包括在大乘当中。

“并非大乘以外的他乘”。从这个角度而言,他并不是大乘以外的,但是如果分声闻、缘觉、大乘而言,从这个侧面分时,他当然不属于大乘,他是大乘以外的。但是从众生成佛究竟一乘看,他其实也是进入大乘的一个阶段,所以并不是大乘以外的他乘,声闻、缘觉乘是暂时来分的三乘,但是究竟而言只有一乘,就是这里所讲的大乘(从显宗来讲,大乘就是究竟一乘)。

“而菩萨乘与外三续部对究竟菩提果位与能获得的正道,只是笼统讲述而未圆满阐明,因此可包括在无上密乘之中,别无他乘。”

这里开始进一步讲到究竟一乘,“别无他乘”是很重要的。前面说的是“并非大乘以外的他乘”,其实也是讲究竟一乘,此处讲“别无他乘”也是在讲究竟一乘,只不过高度不一样了,此时已经是站在菩萨乘基础上宣讲更超胜的、趋入于法界实相的修法。菩萨乘在观待小乘修法时是最高的一种乘,是究竟一乘,但是菩萨乘再加上外三续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对于究竟菩提果位、能够获得究竟菩提的正道,还是像小乘那样根本没有宣讲,但是讲的方式只是笼统地讲述,不是明确、广大地进行宣讲。如在二转法轮、三转法轮中是宣讲空性、如来藏光明,只笼统的方式宣讲了法界自性,没有特别深细的方式宣讲,而且如何现证圆满的法界方式,如何修如来藏等等,只是笼统地讲述,没有圆满地阐明,有些是部分地介绍,有些是笼统地讲述,有些地方是全盘介绍,明确着重地讲述,当然后后比前前超胜。所以他是一种正道,但是宣讲现证菩提果位的本体,或能够趋入他的正道的时候,只是笼统讲,没有圆满讲。

“因此可包括在无上密乘之中,别无他乘。”菩萨乘和外三续可以包括在无上密续(内三乘)中,无上密续内三乘就是究竟一乘,究竟只有无上密乘,其余的菩萨乘和外三续也是一种阶段性地进入殊胜道的一种方便。“别无他乘”除了无上续之外没有其他乘了,他也是无上续部的支分。

“内三续中的下二续——玛哈、阿努,可以包括在明点瑜伽——阿底约嘎当中,此外再无他乘。”

除阿底之外没有他乘,阿底约嘎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究竟一乘,究竟一乘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确定。越往上走越殊胜,原因就是这样,到了最后阿底约嘎大圆满的修法外,再没有比他再超胜的了,所有修法都是为了趋入这一点。阿底约嘎即是佛果,圆满的果位状态,也是一种修持,获得这样果位的一种清净的修法。阿底约嘎讲到一切万法最圆满的究竟实相,一方面是讲了究竟的本体、究竟的实相,佛的境界,一方面讲了阿底约嘎的修法,也是观待他的果的究竟正道,是圆满正道,也是放在他的修法当中。所以无上密乘的大圆满修法的确在所有修法中最为超胜、最为圆满的修持方式。

P39:“所以说,究竟阿底约嘎唯一乘决定是大菩提的直接因。”

承接上面一段(此外再无他乘),所以阿底约嘎是究竟的唯一乘,最直接的因就是大圆满阿底约嘎的修法。

“这与《大海续》所说的‘各自佛法大海续,此说以此为此说,诸义此中均圆满’意义相同。”

各自佛法”—各自乘所宣讲的佛法;不了解“大海续”究竟意思是什么,也许是大海一样的各自不同的修法、各自不同的续部。“此说以此为此说”—这一句上师也没解释,大概我们分析“此说”比如说是法相乘的此说,“以此说”或讲的外三续,“为此说”可能是是上面的这些法;“诸义此中均圆满,”不管上面讲的间接的趋入大乘、还是趋入密乘的修法、还是真正宣讲最圆满的明空无二的智慧,“诸义”—一切修法的意义;“此中”—阿底约嘎;“均圆满”—达到最圆满,包括前面的“此说以此为此说”中所有的显宗、外续部所包括的所有意义、法要在“此中”(阿底约嘎)都是最为圆满的。其他修法都是成佛的间接因,而阿底约嘎是直接因,直接、广大的方式宣讲了如来藏,而且如何现证如来藏的殊胜的方法,究竟法界是无二无别,但修证或现证法界的法不相同,而大圆满一方面宣讲法界,一方面宣讲圆满趋入法界的直接、根本的修法。既然这样,佛陀为什么不直接宣讲呢?因为这样的法一般众生福德不够,无法接受、无法了解,所以无法为所有众生直接宣讲大圆满法。如小乘行者对菩萨乘都难以理解,对空性都无法理解,对如来藏光明无法理解;大乘显宗修行者对于密乘也不了解;有些学外三续的,对于无上续部中的超越因果等等最圆满的大圆满的修法也是很难理解。众生根基如此多,佛陀如果直接宣说大圆满,很多人就会丧失趋入佛法的机会,就不愿意踏入佛法的修持,也无法引导他们逐渐趋入最圆满的法界。所以一切万法的法界虽然是无二无别的,最究竟的法的确是大圆满的修法,但因众生根基千差万别故,佛陀、上师也不会笼统地对一切众生只宣讲一种殊胜的修法,因为这样做会伤害一些众生,而是分别九乘方式次第引导、阶梯性地引导,才能体现佛陀的大智慧,大悲心和殊胜的善巧方便。分九乘不但没有矛盾反而突显了佛陀的智慧,针对不同根基给予不同的修持方式。

下面以祥细的方式对各自法义进行比较。

P40:“如果按照各自的法义加以分析,因相三乘中第一声闻乘,入门:护持得而未失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种,也即首先需要受持别解脱戒中的任一种戒律,并精心护持。”

入门首先由守持戒律,“得而未失”—“得”是自己首先要通过如理如法的方式得戒;“未失”得戒后戒体在自己相续中还存在(失戒有两种:舍戒、破戒)。

“七种别解脱”—居士戒(优婆塞/优婆夷两种)、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女戒(介乎于沙弥尼和比丘尼之间的一个过渡戒律)。

如果八种别解脱,就加一个八关斋戒,他不是尽形寿,而是个很短暂的戒律,一日一夜,有些地方就不算是一种真正的别解脱戒。

“见解:虽然已了达五蕴所摄之人我为空性,却认为两种细微的微尘和刹那为实有,而未证悟空性。现在斯里兰卡、泰国等很多小乘国家,以及汉传佛教的很多律宗道场也是持这种见解。”

虽然已了达五蕴所摄之人我为空性”已经通达人无我。人我是安立在五蕴之上,尤其是粗大的五蕴整体。众生不了解,就把我们这个身心五蕴(受想行识)集聚体执为人我,变成众生流转的因,如果有了人我执就会造业,开始流转轮回。要获得解脱必须打破人我执,就开始分析五蕴中哪一个是我?是五蕴的整体还是分支是我?我和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通过五种观察或七种观察的方式了达所谓的五蕴集聚只是假相而已,在五蕴上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人我存在,因为五蕴的法相和人我的法相根本对不上,五蕴有五个,而人所认为的我只有一个,而且所谓的五蕴也是许多更细微的法的集聚,所以把色蕴分析到微尘时,其上再也无法安立人我了,因为所谓的人我的安立必须要集聚多体的,如果分析到最小微尘时,已经没有人我安立的基础,一般小乘分析到最细微的无分微尘为止就可以了,不用再打破了。剩下来的四蕴(受想行识),心法的自性,他也是分析到最后的刹那为止,因为无分刹那、最小的刹那再也安立不了人我了,他的见解已经了达了人我是空性,是在五蕴上安立的假名,从小乘的胜义谛而言,粗大的五蕴和其上安立的人我都没有。另一方面说,要想证悟人我空性必须要证悟粗大的五蕴的空,但是出定位抉择的时候,五蕴是可以有的,但五蕴上的人我是绝对没有的。所以“五蕴以人我为空”。

却认为两种细微的微尘和刹那为实有”,这里是说他们认为,微法和刹那这两种细微的法虽然是无常但却是实有的,不能再分、不能再空,如果再分,就失去了集聚的基础,因为一切万法是由微尘集聚的,它是最小单位所有粗大的心识也是由刹那为单位集聚的,所以小乘认为最小微尘和最小刹那绝对是实有的、不能再空的,所以他们没有证悟最细微的微尘和刹那的空性,只是证悟了粗大的五蕴和五蕴上安立的人我为空性。为是小乘的见解。

“修持:以九种住心使心安住下来而修持寂止,观察四谛十六行相而修胜观。”

修持方式是修寂止和胜观。《大幻化网》第二品中讲修行时和显宗许多修法中也都讲了九种住心,让我们现在散乱、粗大的心,通过安住把所有注意力放在一个所缘上,一念压万念,训练专注,心就能定在一处,缘于一境,之后就不会散乱。九种住心是九个次第,九个不同的阶段,从最初不能安住,到稍可安住、到九住时,专注时就不会散乱,在此基础上修持可以达到予心一境,得到初禅、二禅……等等殊胜的禅定。这是修持寂止的方式。

修持胜观的方式是观察四谛十六行相。苦集灭道是四谛,每一谛有四相,共十六相,如苦谛有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在《现观庄严论》、《俱舍论》中都有讲到,可以参考。

“行为:行持十二头陀行等。”

通过知足少欲的方式减少分别念、减少自己过多的行为,通过很多方式灭除烦恼,和圣果相应,这就是声闻乘的行为。

“果位:预流、一来、无来、阿罗汉四种,每一个都包括向与果两种,共有八果。”

预流果”—预圣者流,“预”已经到达;“流”行列;已经进入圣者的行列,这就讲了见道,见道就是初果。预流果之前是预流向,预流向是真正的见道,预流果是初果。“向”是即将达到果的一种预备阶段,但是预流向已经是见地了,之后马上就会得以这样的果位。

一来向和一来果—“一来”内心中虽然证悟了圣地,内心中欲界的烦恼还没有完全灭尽,所以通过内心中欲界中的烦恼程度,通过他的业力重新来欲界受生一次,下世就可以不来欲界受生了。

无来—欲界的烦恼已经断尽,但是还有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无来”只不过是不用再来欲界受生,但是会在色界、无色界继续受生,他虽然是圣者,但还没有出三界。

阿罗汉—得阿罗汉果已经超越三界,欲界的烦恼早就灭尽了,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也灭尽了,获得阿罗汉无学果位,舍弃身体,超越三界,不会再来三界受生,已经出离了轮回。有些地方宣讲说,阿罗汉入定的话,出定一定是在净土。因为他灭三界,通过自己业力转生三界的因缘没有了,而内心中也没有大悲心的愿力受生三界的因缘也没有,只有净土一个地方。出定后佛就会弹指放光,引发菩提心。

这就是沙门八果,如果是四果,讲的就是正果,如果是八果要加前面的四向。

下面讲缘觉乘。

P41:“第二缘觉乘,入门:与声闻乘相同。见解:在证悟人无我的基础上,又证悟了所取无自性,也即证悟了法无我的一半,因此说他证悟一个半无我。修持:观修十二缘起生灭之本体而断定十二空性。行为:与声闻乘相同。果位:利根者得麟角喻独觉果位,钝根者获得鹦鹉喻独觉果位。”

入门:前面讲到的“得而未失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种”作为他的入门。

见解:缘觉乘的见解比比声闻乘要深一点,在声闻证悟人无我(粗大的五蕴已经证悟空性,只剩下细微的微尘和细微的刹那)的基础上又证悟了“所取无自性”,“所取”就是前面所说的微尘。因为微尘是色法,是所取;刹那是心法,所以从色法和心法进行安立时,微尘属于所取。把微尘也证悟空性,内心只剩下刹那心识没有证悟空性,因此说他证悟一个半无我。”一般说声闻证悟了一个人无我,一个无我;缘觉在证悟了圆满人无我基础上对于微尘和刹那中的法我微尘部分的空性也证悟了,所以除了一个圆满人无我以外还有半个法无我的证悟,所以他的证悟要比声闻乘的高,但没有菩萨证悟的圆满。有《入中论》中讲,“声闻中佛能王生”(“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中佛”就是讲缘觉,是趋入声闻和佛之间的一种证悟。

修持:“观修十二缘起生灭之本体而断定十二空性”。观修十二缘起生灭的本体,断定十二空性。缘觉的“缘”就是通过修持十二缘起而证悟,“觉”就是“觉悟”。首先他在尸陀林中观察尸体从哪里来,然后开始观察到老—生—有—取—爱,慢慢推到前世的无明,无明是一切轮回的根本,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缘起的方式,最后就是生老死,他知道一切的根源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人我执,就是不了知万法的本性,所以他开始以修人无我的方式断掉无明,无明灭,行灭,识灭……生灭故老死灭,顺观十二缘起,逆观十二缘起,修持十二种空性,最后获得涅槃。

行为:“与声闻乘相同”,也是十二头陀行。

果位:“利根者得麟角喻独觉果位,钝根者获得鹦鹉喻独觉果位”。“麟角”—麒麟是独自而住的,比喻利根者不需要依靠团体,自己一个人在山里修行就可以解脱,但不是说他最早时不需要佛、善知识为他宣讲法要,缘觉是要累积一百劫的善根、修行,才可以证悟,最后有的时候不需要依靠任何佛、菩萨、善知识就可以证悟,在这之前还是需要依靠的;“鹦鹉”—聚集在一起的意思,比喻需要依靠团体,也叫“部行”。

“第三菩萨乘,有唯识宗与中观宗两类。入门:受愿行菩萨戒。见解:唯识宗既证悟了所取无自性也证悟了能取之心识为空性,但他承许自明心识本体不空。虽然他们自认为证悟了二无我,实际以中观衡量时,仍未证悟细微法无我。中观宗则已彻底证悟诸法二我为空性。这是见解方面的差别。修持:唯识与中观宗均修持不共三十七道品。行为:行持六度。果位:暂时获得十地,究竟获得第十一普光地,也就是佛果。由于此三乘能集聚于佛刹,并招引所化众生趋入解脱之道,所以称之为集聚招引乘。”

菩萨乘是显宗的,所以包含了唯识和中观两类。

入门:“受愿行菩萨戒。”首先发愿菩提心,然后受持愿菩萨戒和行菩萨戒,我们要进入大乘也必须要发菩萨心,必须要有菩萨戒律。

见解(唯识宗):“唯识宗既证悟了所取无自性也证悟了能取之心识为空性,但他承许自明心识本体不空。” 分析一下,和前面的独觉的安立方式,有些时候说唯实打破了外面的所取,只剩下心识没有证悟,有时候在看缘觉声闻乘时似乎也是证悟了外面的色法,只剩下心识中的刹那没证悟,那么缘觉会不会成为唯识宗呢?不会的。第一他没有唯实中的愿行菩萨戒;第二也没有通过唯识观点在世间抉择一切万法唯识;再有,在证悟外面色法空、打破外面所取空的时候,只是打破了色法的有边,唯识宗是对色法四边都已经了知无自性;所以从方方面面讲,独觉有点类似于唯实宗,但不是唯识宗。

那么唯识如何“即证悟了所取无自性,也证悟了能取之心识为空性”,但在证悟二取空的同时,他也“承许自明心识本体不空。”唯识宗通过三自性抉择一切万法的本性。

遍计所执性—对于一般的平凡者、世间人、小乘宗派,承许心和外境都是存在的,外境是所取,自己的心识是能取,心识和外境各有各的本体,即外面的法不是心识,外面的色法不是唯识所现,不是唯识的本体,他是单独存在的。世间人、小乘宗派都承认心外有境,境和心识之间互相没有联系,就叫“遍计所执性”,他执著外面的色法和心识是对立的。

依他起性—唯识宗认为“遍计所执”是不正确的,从世俗角度讲,他是依他起的,真正观察时,外面的色法就是心识的本体,虽然外面现是色法,但他的本性是心识。当他证悟了能取、所取无自性的时候,这个本体就是“所取空”和“能取空”,二者之间观待于依他起的。依他起就是依缘而起,依靠心识而安立。

圆成实性—而外面别别的所取和能取、实有能取和所取、二者分开的能取所取是没有的,是空性的,这就叫“圆成实”,所谓的“圆成实”就是“二取空”。

你认为所取、能取是真实存在的,是有人无我法无我的自性,他是错误的,他是空性的,本体是空性的。“本体空性”从两方面解释:一是,因为是依他起故,是依他而产生,是心识的本体故,所以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单独的所取,和观待所取的一种心识;二是从圆成实的角度讲,所谓的遍计所执性就是能取所取的自性,而遍计所执的人我,法我,和人我,法我空性,都是没有的。

千万不要把“即证悟了所取无自性,也证悟了能取之心识为空性”的意义与中观宗中宣讲了证悟二取空就是证悟了圆满的空性,他不是这样的。他名词上是证悟了外面的所取无自性,也证悟了内在的心识能取为空性,中观宗不也一样吗?证悟了能取所取是观待的,没有所取就没有能取,没有能取就没有所取,好像唯识宗是证悟了圆满的空性。但是通过三自性来理解,他在遍计所执中的所取和能取的空性证悟了,但是“他承许自明心识本体不空”,就是说,他有一个原始的心识,如水晶球一样透明,这个心识相当于一切万法的本基,本基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习气,产生外面的所取,产生能取的心识,这个能取的心识,如起心动念、或眼识、耳识……等等,这叫作“能取的心识”;“所取”就是所安立的、所了知的外在的色法,或外在的声音……等等。但在所谓的眼识、耳识……他们的还有一个本性,这个本性相当于自明自知的心识,这个自明自知的心识的本体是不空的。如果这个自明自知的心识都空了,相当于连阿赖耶识都没有了,那怎么安立习气?也没办法安立轮回了。他认为阿赖耶识上面的习气和习气所产生的能取所取法,他可以是空的,但阿赖耶识本身是不空的。就像梦中看到的山河大地,这相当于所取;和梦中我在想“噢,这是山”,这相当于能取。但这个能取所取不是实有的,早上醒来就能了知,昨天梦中所看到的山和能看到山的眼识、乃至于看到山产生的意识,在梦中都是不存在的,有了外在的山才有梦中能见的心识,如果没有外在的山,肯定不会有内在的取它的心识。而梦中的山是没有的,所以也没有梦中见山的眼识,梦中见山的眼识叫“能取”,这二者是空的。这二取虽然没有,但是梦心是有的,做梦的心本身是有的,这个有的心识是梦中显现梦中山和梦中见山眼识的根本,这个基应该是有的。再看这句话就比较容易理解。唯识宗“证悟了所取无自性”相当于梦中看到山的所取是空的,“也证悟了能取”,这个能取是见梦中山的眼识,这也是空性的,“但他承许自明心识本体不空”,“自明心识”相当于见梦中山的梦心,做梦的心,能够显现梦中山和见梦中山的能取心识的基础就是梦心,这个梦心是有的。如果这个心没有,醒来之后,心也没有,这不可能。如果修道时,不断熏习菩提心,不断熏习二取空性的见解,熏习圆成实的习气,逐渐将阿赖耶识上不清净的习气、轮回的习气清洗掉,之后在自明自知的心识本体上面累积、集聚了清净的解脱道、菩萨道、佛的习气,当习气成熟时就成佛了。某些唯识宗认为在成佛时,阿赖耶识也是存在的。如果成佛后阿赖耶识不存在,那成佛的种子习气安立在哪里呢?不可能。所以他一直承许自明自知的心识本体不空。

虽然他们自认为证悟了二无我,实际以中观衡量时,仍未证悟细微法无我。”他们自宗自认为已经将二无我证悟得很圆满了,能取所取全空了,人我法我全是戏论,都是遍计所执,都是不存在的,当把人无我和法无我去掉时,就叫“圆成实”,人我空和法我空这个空性叫“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依附于自明自知的心识,唯识的三自性是这样安立的。如果存在二取状态时,“圆成实性”虽然本来如是,却不显现;当现证了“圆成实性”时,二取、遍计所执肯定没有;“依他起性”相当于自明自知的心识,他作为基础应该永远存在的。

再打比喻讲他的三自性:如将一条花绳看作是蛇,绳子相当于本基、本体(“依他起性”);当我们将绳子看作蛇时,蛇本身就是“遍计所执性”,它本来是没有的,但我们错认为它有;当我们抉择时“噢,蛇是空的,是没有的”,蛇没有的部分、蛇空、二取空叫“圆成实”。而他的本体、绳子本身,是“依他起”。二取是蛇,是依靠绳子而有的;最后二取空(“圆成实”)、蛇空也是安住在绳子上面的,说:绳子上面没有蛇;依他起心识是存在的;在绳子上面安立了空性,就是所谓的“解脱”。

唯识和中观都说证悟了“二取空”,但“二取”的范围不一样。唯识的能取所取比中观宗的能取所取范围要窄。中观宗把自明自知的心识也包括在能取中,所以中观宗所说的能取空,不单单说梦中见山河大地的眼识是空的,连梦心本身也是空的,中观宗的能取比唯识宗的能取范围广。唯识宗的能取只是在依他起的心识上面的能取的心识是空的,他的本性是不空的。所以中观宗所说的“证悟二取空”一定是一切万法空;唯识宗所说的“证悟二取空”是依他起上面的二取空。

见解(唯识宗):“中观宗则已彻底证悟诸法二我为空性”。不但遍计所执性是空性的,依他起本性也是空性的,在“智慧品”、《入中论》中对依他起为空性部分都用了很多篇幅进行抉择。

修持:“唯识与中观宗均修持不共三十七道品”。修持是一样的,安立十地的断证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见解不一样。入门一样,都是受持菩萨戒;修持也一样,都修不共三十七道品;只不过见解方面在认证二无我的时候能取空有广和狭的差别,一个是圆满的,一个是部分的。

不共的三十七道品”—这是针对小乘而言,小乘也修持三十七道品,但大乘的三十七道品是不共的,如小乘的四念住(身受心法四念住):修身念住时观身不净,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中观宗的四念住是:观身空性,观受空性,观心突发,观法空性;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叫不共的三十七道品。大乘的三十七道品安立时在小资粮道时修持四念住,中资粮道时修持四正断,大资粮道时修持四如意足,在加行道暖位、顶位时修持五根,忍位和事业法时修持五力,在见道时修七菩提分,在修道时修八正道,这是和小乘不共的三十七道品修法,名称一样,内涵不同。

行为:“行持六度”。唯识和中观宗行为都是大乘行为,都修持布施乃至智慧六度。

果位:“暂时获得十地,究竟获得第十一普光地,也就是佛果。”唯识在安立时讲得很清楚,可以获得十地,但中观宗认为如果不打破自明自知的心识执著,如果修到最后不改变唯识的见解,无法登地,何况成佛。但是我们说他一定会登地的原因是,当他修持很长时间的空性、发菩提心、积累资粮,到一定时间,他根基成熟,一定有佛或菩萨的化身,向他宣讲最究竟了义的见解让他打破对心识的执著,所以唯识只是一个阶段性,到了某个阶段,他根基成熟一定会转变。但是如果一直坚持不放下这个执著的话,通过这个道修到底也是没办法登地的。

“由于此三乘能集聚于佛刹,并招引所化众生趋入解脱之道,所以称之为集聚招引乘。”“集聚”因为这三乘能够集聚佛刹,“招引”—能够招引所化众生趋入解脱道。另一种解释,“集”—集谛,众生流转轮回的因是集谛,“招引”—通过这样的修法可以把众生招引到解脱道中来。

外三续,第一个是事续部,入门:需要依靠宝瓶灌顶和五佛陀的冠冕灌顶来成熟自相续。

事续入门首先是得灌顶(所有密乘的入门首先都是得灌顶),灌顶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持,通过自己观想的方式成熟自相续,就可以进一步修持密法。所以一旦得到宝瓶灌顶就需要守护密乘戒律,密乘戒律是从灌顶开始,没有单独的传密乘戒的仪式。密乘法戒是得灌顶时自然得到,正式得到灌顶后,相续中自然得到誓言,此时自己必须要守护密乘戒,如果失坏,就无法获得解脱。

P42:“见解:证悟法性清净天尊”。“所谓的法性清净天尊,指自之心性明空离戏智慧,之后如果观修世俗现分完全为清净天尊之自性,最终将见到彼等世俗法成为清净天尊。”

所谓的“法性清净天尊”是胜义谛的本体、心性是明空双运、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相当于佛性如来藏,在讲《宝性论》、二转、三转法轮的时候,也提到心性本空和大空性、大光明双运的法界,但世俗谛是属于客尘,需要远离的部分,他在胜义谛中虽然一切万法的本性是清净的,但世俗的法他还没有抉择为清净,他把他安立成渣子、要舍弃、不存在的法。但密乘中不一样,胜义谛中是心性明光、离戏智慧,这是一样的,但是之后他要观修现在我们眼睛、耳朵所听所见到的一切世俗法、显现的这一部分完全也是清净的,这是密宗和显宗最大的不同之处。他没有什么可以舍弃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是完完全全客尘的东西,它的本性就是清净的,把一切法观为清净的天尊,身体、声音、山河大地……等等,要不是本尊的宫殿坛城,要不就是本尊的显现,密乘见解之超胜从此处可以表现。所以“观修世俗现分完全为清净天尊之自性,” 不单单是这样观想,“最终将见到彼等世俗法成为清净天尊。” 我们真正了解密宗见解之后才可以彻底了解为什么把我们的身体观为本尊、把一切声音观为咒语,把一切分别念观为智慧,把一切显现观为上师的游舞、上师的化现、上师的本体;为什么把一切都观成本尊的显现,原因就是这样,因为他本来就是清净的,只不过众生不认知而已。但是在显宗乘中佛陀还不敢对众生这样讲,因为众生暂时接受不了,所以佛陀只说胜义中这些都是圆满的法性,而世俗谛中他必须是要通过修法净化、舍弃后显现清净的胜义谛。而在密乘中说,一切世俗法也是清净的。

“修持:通过观四真如的方式来修持。一、自尊真如:在自己为真如的见解中安住。”

“自尊真如”—“真如”就是讲空性,首先是观察、了解、安住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境界,叫“自尊真如”。

“二、本尊真如:一般事续中不将自己观想为誓言尊者,只是在前方观想智慧尊者。”

一般事续在修法中自己身体平庸安住,在自己前方虚空中观想一个清净的本尊(只是观想一个真正的本尊降临在我们前方,依他而修,祈祷他,而得到悉地),不把自己观想成本尊的身相。观想的身相(需要融入的所依)叫“誓言尊者”。

“殊胜事续则通过空性、文字、声、色、手印、标志六尊来修持。”

事续六尊

空性本尊”—一切万法都是离戏的如来藏本体,这个空性如来藏也是本尊。

文字本尊”—在自己前方观想种子字,种子字本身也是本尊。

不是空性是空性,本尊是本尊;文字是文字,本尊是本尊,而是二者无差别,叫“空性本尊”、“文字本尊”。

“声音本尊”—咒串中发出声音,专注这个声音,叫“声音本尊”。

色本尊”—观想身相。

手印本尊”—通过手印印持,在身语意方面做不同的手印,和本尊做不同的相应或本尊的加持(印持)。

标志本尊”—如剑、杵等等。

P43:“三、念诵真如:按照事续六尊的方式观修,即将自己观为誓言尊者,于自己前方迎请智慧尊者,以主仆的方式成就悉地。”

在殊胜事续中,可以把自己观为誓言本尊形像,因为此时内心世俗的见解还没达到平等状态,所以观修时,智慧尊者是主人,自己是仆人,自己还是一个下劣的凡夫人,只不过把自相观为誓言尊者而已,前面观想的本尊才是真正的本尊,在他们面前祈求赐予悉地、赐予加持、赐予成就、赐予种种殊胜功德,通过不断祈祷得到相应,逐渐生起功德。

P44:“在修念诵真如时应具足三专注。其一专注本基:于自前明观天尊;其二专注内心:于天尊心间观想月轮;其三专注声音:于月轮上观想发声咒串,心专注于此而闭气念诵。”

专注本基时,能观清楚最好,实在观不清楚也要观想他就是一个真实的、清净的本尊在我面前。“闭气念诵”—有时需要以宝瓶气的方式念诵。

“四、禅定真如:将自己观为本尊,再于心间观想火焰中央日轮上有咒串,此为火住,是成就四种事业之根本;从中咒串发出自声,此为声住,是成就寂止的根本;观察咒声并于寂止无念中安住,此乃声际解脱,是显现胜观之因。”

四种事业—息、增、怀、诛。

“行为:主要行持沐浴、清洁等外在事宜。”

事部主要是行持外在的事业,所以他对于沐浴、经常性地洗澡、衣服要非常干净、有时身上要喷香、房子要打扫得很干净,而且对饮食也非常注意。事部的戒律中有不离开、不远离铃杵、不舍弃誓言物等等,很重要,还有很在意,不能食用葱蒜、萝卜、酒、肉。

“果位:获得三部金刚持果位。”

身语意分别是毗卢遮那佛、无量光佛和不动佛。通过七世就可以获得这样一种三部成就,是成佛的意思。时间是人间的七世,以一百年为一世,也就是通过这样一种见解和修持,在七百年中就可以获得成佛的果位。

P45:“第二行续,入门:通过觉性五灌顶来成熟相续。”

大圆满也有觉性灌顶,但此处的“觉性”不是指大圆满的觉性,他是指明觉灌顶的意思,也是宝瓶灌顶的分支。

“见解:与瑜伽续相同。”

为什么称为“二续”或“平等续”,因为他的行为和事续相同,他的见解和瑜伽续(是行续之上的)相同。

“修持:修有相与无相瑜伽。第一个有相瑜伽,《大日如来续》中云:‘文字结合字,基中成为基,极收意识中,念诵十万遍。’”“其中第一个文字,指观想胜义菩提心空性与彼之现分世俗菩提心结合,变成一个文字,此文字又变成月轮,”比如观吽字,吽字变成月轮。

第一个文字,也就是胜义菩提心空性与现分世俗菩提心结合后,显现成一个文字,也就是现为月轮的方式。

P46:第二个文字是在前者基础上,月轮上面出现咒串,咒串发出声音。“

这就是“文字结合字”。

“第一个基,指自己观为誓言尊者,第二个基是指自前观想智慧尊者,之后以兄弟、朋友的方式成就悉地。这是有相瑜伽。”

这就是“基中成为基”。此处已经不是主仆了,而是兄弟帮助兄弟或朋友帮助朋友的方式。胜义谛是不变的,就是明空无二的、大清净、大平等的见解和大空性、大光明的本体;在一般事续中自己还是平庸的人;在特殊事续中自己已经可以观成本尊了,通过主(殊胜)仆(下劣)方式赐予悉地;到行续时,自己可以观本尊,是以兄弟朋友的方式,形相上已经平等,见解上几乎达到平等。因为见解是跟随瑜伽续的,所以见解是越来越增长,自己与本尊之间也越来越清净。越往后越无二无别,自心就是殊胜的本尊,安住就可以获得解脱。

“极收意识中,念诵十万遍”。十万遍是基数,在贤劫、劫初时、密法刚刚出来时,众生根基比较利,念十万遍基本可以成就了,但现在是末法年代,有些说要加四倍,四十万遍。但由于我们见解、信心还不圆满,还要继续念,念到相应为止。这有上叫“有相瑜伽”。

“观察蕴等诸法而了达无生空性为趋入,现前无念本体为安住,从中对一切未证悟的众生生起大悲心即是起坐。以趋入、安住、起坐三者而观胜义菩提心,这是无相瑜伽的修法。”

“行为:与事续相同。”

也是注重于沐浴、清洁等外在的行为为主。

“果位:通过如是修行获得四部金刚持果位。”

“四部金刚持”—毗卢遮那佛、无量光佛、不动佛、宝生佛(身是如来部毗卢遮那佛,语是莲花部无量光佛,意是金刚部不动佛,功德是珍宝部宝生佛,事业是羯魔部不空成就佛)。时间是人间五世,即500年就可成佛。


第三课答疑

问:P41第三段:心识和心识的本体是他体法?还是……。

答:这里所谓的能取的心识、自明自知的心识作为他的本体,本体上面再安立他的习气,习气显现外面的色法和了知外面色法的心识,就像做梦时,梦心为基础,相当于心识的本体,上面显现的是能够了别梦境中的山河大地的眼识、耳识,这方面就叫“心识”,“能取的心识为空性”。

问:那心识的本体是阿赖耶识?

答:可以这样理解。

问:能取的心识就是前七识?

答:从这个方面可以这样讲。

问:P44第四段,是依靠什么最高的见解,他这种大乐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乐有什么区别?在什么见解下行持?

答:“乐”其实只是一个名称,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男女拥抱的快乐、接触的快乐完全是两回事。“大乐”指的是一种和智慧相应的一种证悟,就是殊胜的智慧叫“大乐”。所谓的“乐”有可能是有漏的乐,是属于有漏五蕴所包括的乐受,这个是有漏的、无常的。但是“大乐”加个“大”字其实表示他不是一般的众生通过身体、心识产生的所谓的快乐,他是远离一切快乐和远离一切痛苦、舍受之后,一切诸法本性已经现前的,叫“大乐”。通过目视、微笑、拥抱等方式生起的一种智慧,他是一种方便方法,产生一种殊胜证悟。他必须要怎样一种最高的见解呢?必须要了解一切万法空性、大光明。而且不单单是了知,他在修持中,内心中对空性的觉受,已经非常明显,内心烦恼几乎被成功压制时,没有欲界的烦恼和执著时,有一切万法是平等清净的见解当中,才开许去摄持的。否则,没有这么高的见解,非常容易落入到凡夫人有漏的快乐中去。此处的快乐与欲界的快乐不同。而色界、和无色界,基本是舍受,不存在所谓的乐的问题,主要是欲界中,人间的男男女女的快乐与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问:P40第二转般若法轮主要讲的是胜义菩提心,空性,与“众善奉行”连在一起,是不是有些……

答:二转法轮主要讲空性,所谓的“众善奉行”在修善法时,什么样的善法才是清净的善法?最清净的善法当然是空性摄受的善法,才是最殊胜的善法。《金刚经》中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安住在空性中行持布施、行持持戒、行持安忍、行持精进、行持禅定、行持智慧,如果能够以空性为基础来行持善法,这个善法才是最清净的善法。“众善奉行”包括这种善、最清净的善都要去做。而三转法轮中已经讲到心性光明如来藏,他的侧面也二转法轮不一样,所以可以从这方面安立“众善奉行”是二转般若法轮,“自净其意”是属于三转法轮。

问:“明点瑜伽”属于“最极瑜伽”,是一切万法的本性,是这样的吗?

答:对。“明点”就是讲明空无二的本体,叫“明点”。

问:P42“自心的离戏光明智慧,就是世俗天尊的本基”含义是不是,如我现在面前的电脑等是他世俗的相,但他的基础是空性的,是不是“色即是空”我们现在看的色法是从眼根角度讲的,是不是讲的这个意思?

答:这样理解还可以。世俗显现的色法除空性之外也是清净的,世俗法的本性是空性,自心离戏光明智慧,除了他的离戏空性之外,还有一种光明,这个光明就是他的清净的显现。如果把空性和清净的显现两者都了解了,就属于他的本基了。

问:噢,除了空性之外还有个光明。好。谢谢。第二个问题是P46,我们在讨论无相瑜伽时有点争论,“观察蕴等诸法而了达无生空性为趋入”是不是观察修?“现前无念本体而安住”是不是入定的状态?“…起坐”是不是后得位的状态?

答:还不能完全这样去安立。“观察蕴等诸法而了达无生空性为趋入”这个可以,首先我们面前现前的是五蕴,怎么样了解五蕴是空性的?我们通过步骤慢慢趋入到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然后再现前一切万法是无念的,就是把空性的思想、空性的念头,了解他本体无生,现前无念的本体,在空性的本体当中了知众生虽然都是空性的,但他没有证悟所以产生悲心。不一定要从入定出定安住,这个和菩萨的入定出定不一定是完完全全对照的。

问:P38第三段,关于九乘关系的论述,法相因三乘、外三乘、内三乘,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是否可以暂时理解为在声闻和缘觉的果位上,在法相因三乘法会最终趋入菩萨乘,是不是到菩萨乘十地时,我们会意识到必须要趋入到外三乘的密续中,就是讲记上说的“笼统讲述而未圆满阐明”的正道?在这个果位上才觉知没有得到圆满阐明,再趋入内三乘的下二续,最后到达阿底约嘎,得到最终的证悟?逻辑关系是这样的吗?

答:不一定到十地才开始意识要进入密乘。从安立九乘的方便而言,可以这样安立,其实在修法过程中,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光明藏论》中讲了,一般而言,显宗、密宗的差别只是在一地之前有,初地之后差别基本就没有了。因为初地后的根基会非常敏锐,而且一地以后的菩萨也会有许多神通、神变,他可以到各各刹土中去听密法,接受密法观点,从这方面讲,不需要到十地才意识到必须要如何如何。只不过在讲的时候,如果只是通过显宗道会不会有解脱成佛的机会?有。但是最后趋入佛道的方法只是在密乘中讲得非常圆满,但是不是只有到十地才醒悟不能依靠显宗道成佛,还是趋入外三续,外三续和内三续全部挤压在十地末尾成佛,这是不一定的。

问:P39关于《大海续》中第二句“此说以此为此说”,还是没有很明确的关于这几个词指的具体哪一方面吗?

答:这个我不敢肯定。我们自己可以去分析,但完完全全去肯定,很难,因为大恩上师也没有明显的方式讲。

问:您原来说过,如来藏就是本基,今天课中有两个地方涉及到本基,P42“自心离戏光明智慧,就是世俗天尊的本基”和P44“其一专注本基,于自前明观天尊”,这两处的“本基”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这里的本基,有的地方讲的是他的“本性”,本性就是本基,如来藏就是本基,不管是离戏也好,是光明也好。“本基”的意思,第一个就是“本性”。有的地方讲“本基”,就是修行的基础,最早的修持基础叫“本基”。要看出现的场合。“自前明观天尊”这个“天尊”和如来藏的本性也不是离开,我们修持自前的天尊其实就是修持获得如来藏或现前如来藏、现前大光明、大空性的本性无二无别的,所以“其一专注本基”的意思也是于自前明观天尊,这个天尊就是“本基”,天尊就代表了大空性、大光明双运的如来藏。所以,从这方面观察,他的意义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别,只不过是在修持时安立的侧面稍有不同而已。

问:您之前讲过“周遍轮涅的一切法就是如来藏”,比如桌子、电脑都可以说是如来藏吗?

答:桌子是如来藏所周遍的范围,他当然可以属于如来藏;但是我们交不是说,我们面前的桌子和电脑本身他可以周遍,他不是周遍轮涅的,只是可以周遍一切轮涅的本体才叫“如来藏”。而如来藏可以周遍一切轮回和涅槃的法,而我们面前的桌子、电脑他不能周遍轮涅,从显现上讲,桌子、电脑的显现不是如来藏,但桌子和电脑他是被如来藏周遍的。

问:请再详细解释一下P42“自尊真如”和“空性本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有时说安住于空性,在观察时,因为究竟的空性也是与光明是双运的,没有差别的,所以当讲到最究竟观点时,空性也好,如来藏的光明也好是没有分别的、一味一体、无二双运的,只不过有时在描绘时,他侧重于光明上面去表述,有些是侧重于空性去描绘,也是帮助我们众生趋入到实相中的方便。在观察时,如安住自身真如时,或安住在把自己观为真如、观为本尊,或把一切诸法安住于空性境界也好,其实都是一样的。一切万法究竟本性上讲没有一、二,没有自他,没有差别,所以诸法是空性的,或者说安住真如的见解也好,或安住于诸法空性的境界也好,或者安住如来藏本体也好,从究竟的实相角度而言,没有差别。

问:P45最后一段“也即通过四种条件”,这四种条件是什么?

答:是四种修持的方法,念诵咒语的方式。

问:这四种具体的修持方式和下面的两个字没有什么关联吧?

答:是有关联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意识极为摄受的条件下念诵……”就是通过这方面进行安立的。比如通过这样一种文字和文字、基和基,通过安住这四种条件,或者说不断地观修、不断地生起,在条件圆满时在这个基础上修持,第一个文字出现第二个文字,然后自己的基现前第二个基,在安住这样的方式中念诵咒语。就是讲基和文字,基中基的方式。

问:守戒时不能吃荤,不能食用葱蒜、萝卜、酒等,但丹东地区,每个菜中都加葱,这该怎么办呢?

答:尽量避免吧。如果避免不了,就念字母咒和缘起咒七遍后吹一下,加持,通过观想,用咒语的力量消掉他的力量,在密法中也有这样的方式。

问:P38第三行“苦行明觉乘”中的“苦行”怎么讲?

答:这个下堂课还要解释。

问:P38有关《上师心滴》,没有提条件,是不是灌顶后就可以看?

答:《上师心滴》属于非常高的法,必须要灌了大圆满的法才可以看。

问:P39“阿底约嘎唯一乘决定是大菩提的直接因”,是不是说有的利根者可以不修那些间接因?

答:其实前面讲了,间接因要修,但你要修阿底约嘎的话,是非常快速、直接的可以趋入一乘成佛,但根基不到,即便修阿底约嘎也不一定成为直接因。他根基到了,又遇到这个法,就是成佛的直接因。但是根基不到,你修下面的法暂时来讲更加相应,否则根基不到修阿底约嘎不一定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直接因。

问:上师有提到六个月成佛,是指修阿底约嘎吗?

答:对。如果修阿底约嘎再加上信心特别坚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