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三戒要解05

智诚堪布辅导

第五课

现在学习的是三戒论总论,安立戒律的本体,通过种性安立不同修道次第,按照宁玛派观点安立了九乘次第,法相因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乘);苦行明觉内三乘(外三续)事部、行部、瑜伽部的修法和次第;现在我们发立的是随转方便密三乘(内三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和阿底约嘎。前面大瑜伽已经介绍了,今天学习第二随类瑜伽。

P56“第二随类瑜伽,也即阿努约嘎。入门:以外十续灌顶、内十一大灌顶、十三修行灌顶、密二缘灌顶,共三十六殊胜灌顶来成熟相续。”

和前面一样,密宗都是通过灌顶成熟自己的相续、得到一种授权,一方面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本体,但是如果想要非常迅速、迅猛的方式成就佛果、成就佛的事业,必须要有不共的方法,所以要通过各式各样的灌顶。在随类瑜伽中是通过三十六种殊胜灌顶让自己相续成熟,灌顶某些方面讲是一种仪式,但是仪式本身也是隐含了非常深奥的秘意,有时的灌顶就是这密乘殊胜的见解、修法的浓缩,所以有些大德在灌顶中认知了心性,在传记中也有记载。

“见解:法界无生离戏普贤佛母坛城、有境自然智慧自性任运自成普贤佛父坛城、二者本体无别大乐佛子根本菩提心坛城。”

见解通过三坛城方式安立。“法界无生离戏普贤佛母坛城”主要通过认证一切对境都是法界无生本体,这方面大中观中讲了很多,一切外境、对境都抉择为空性,此处把法界无生的一切自性安立为普贤佛母坛城;“有境”指我们内心、我们的心识,“有境自然智慧自性任运自成普贤佛父坛城,”一个是对境无生的空性,一个是有境,就是我们的心识就是一种本来具足的智慧,“二者本体无别”法界无生或有境自然智慧,或者普贤佛母和普贤佛父本体无二无别,不管是对境还是有境,他的自性是没有差别,宣讲时分成一个是对境,一个是有境,一个是无生,一个是智慧,但他的本性是无二无别的。在宣讲法界自性时,也是这样提的,虽然二转法轮抉择大空性,三转法轮抉择大光明,其实大空性和大光明本身就是无二无别的。在菩萨、佛的智慧中没有一个分别说只证悟空性不证悟光明的、只证悟光明不证悟空性的,这样一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但在宣讲时针对众生要了解法界自性,所以说,这部分叫大空性,这部分叫大光明,二者无二无别就是圆满的法界。二转法轮的空性和三转法轮的光明和此处所宣讲的意义有相似的地方。“二者本体无别大乐佛子根本菩提心坛城。”把他无二无别的自性安立一个名称叫“大乐佛子根本菩提心”,好像有父母就会有儿子一样。

P57“对此三坛城,需要通过寻、伺的方式进行抉择。”

虽然安立了佛父、佛母、佛子无二无别的自性,但在阿努约嘎中还是要寻、伺,就是说他还是有一部分的分别心进行观察。“寻”和“伺”在讲《俱舍论》时也会提到,在讲很多法相乘时都会提到寻、伺。“寻”—对于比较粗大的一种认知,“伺”—比较细微的认知,都是一种分别的自性,都是心识的自性。大恩上师在讲义中说为什么和大圆满不一样?大圆满不是通过寻、伺的方式进行决定的,他首先区别了心识和智慧后安住在智慧的本性中。但在阿努约嘎中对于法界无二的三坛城的本体,但是还是要通过比较细微的分别心、寻伺的方法进行抉择,我们还是要了解这样一种特点。

“修持:解脱道和方便道,解脱道有随义和随句两种。”

解脱道和方便道在大幻化网中也有提到。

“安住于无分别念的境界中,即为随义瑜伽;仅以持诵咒语而明观妙力显现的天尊坛城,也就是安住于无缘当中,一边明观本尊一边念诵心咒,则为随句瑜伽。”

安住于无分别念的境界中,即为“随义瑜伽”,在修的时候必须安住在一切万法无自性或无分别念的智慧的状态中;“随句瑜伽”,仅以持诵咒语而明观妙力显现的天尊坛城,则为随句瑜伽。大恩上师在解释时说,首先安住于无缘当中,一边明观本尊一边念诵心咒,叫“随句瑜伽”。

“方便道则是依靠上门和下门的修持方式生起俱生智慧。”

解脱道有随义和随句两种,方便道是依靠上门和下门的修持窍诀,都是一种圆满次第的修行方式,如观想拙火,降下明点,上门窍诀,以及通过他生方便的下门窍诀,这样显现或生起俱生智慧,就叫“方便道”的修持。

“行为:了知一切心境均为大乐智慧的游舞,从而无有取舍地行持。”

因为他的修行本身就已经很深了,修持时安住无分别念,安住在无缘中,观想坛城本尊,通过上门或下门修持方法进行修持故,他的修行本来就很高深,一般而言,见解越深,修行越好,行为越没有取舍,所以行为也是跟随于见、修安立的,“了知一切心境均为大乐智慧的游舞,”不管心也好、境也好都是一种本性,“大乐智慧”就是指一种本性,他不是我们说的很快乐的一种大乐,那种快乐是有漏的心佛法,此处的大乐类似于无漏智慧。“游舞”就是显现,一切都是智慧的显现,就不需要刻意地做取舍,在外在的行住坐卧中有些大成就者、修和密宗的人在起坐后会显现一些超越凡夫人的心性的无取无舍的行为,就是类似于这种。所以他的行为很高。

凡夫对外界的贪著习气深厚,一方面想解脱,一方面又不想守持让自己不舒服的戒律或不能做的行为,所以看到密宗中的术语、行为,就觉得我应该这样做,因为佛法是这样教诲的,我们要无取无舍等等都是大乐智慧。其实这是不行的,因为能不能行持这样的行为,关键要看自己的见解和修持是不是达到了某种高度,如果见解很低,行为很高,则非常容易误入歧途,通过佛法造罪业,反成恶趣因。一方面失毁自己相续,一方面也会失坏佛法,而且让其他人对佛法产生邪见,所以一般的人不能这样行持,应该按照比较低的行为,如小乘的行为、菩萨行中比较调柔的行为,这些行为对自他都是有利益的。至于那些很了义的行为、很高深的行为,在自己达到了那种状态时才能去思维、去观察到底行持否。有些大德会到深山没人的地方去行持一些无取无舍的行为,或者他已经证悟了非常圆满,为了调伏众生时示现事业也会显现一些无取无舍的行为。

P58“果位:究竟五道本体的五瑜伽与十地,次第修持随法性真如的五道而净除十地的十种所净,显现自地的一切功德。”

“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次第修持”—是次第次第地按照自己智慧福德的增上而次第修持。

“真如”—一切万法本性。

“所净”—所清净的障碍。十地都有所净的障碍,有这种障碍就不会获得某种地,如有第一地的障碍就不会获得第一地,有第十地的障碍就不会获得第十地,这都叫“所净”。应该所被净除的对象。

“显现自地的一切功德”—净除十地障碍后显现各地所呈现的功德。

有些地方说,修持阿努约嘎(随类瑜伽)可以在今生中获得佛果。

前面讲过修持玛哈约嘎精进者在今生,一般讲是在中阴时获得佛果。事部是七世、行部五世、瑜伽部是三世、大瑜伽(玛哈)中阴(精进的今生)、阿努今生就可以获得。

下面讲到的十地的安立与以前讲的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的安立方法是不同的,这里是属于阿努约嘎的法脉,假如他是一个完整体系的话,在这个体系中的十地的安立,和其他教义的安立方法是不同的。

P59“一、资粮道意乐心瑜伽,包括第一不定迁变地与第二能依根本地。此瑜伽净除相续的粗、细业习,而次第成就五眼六通、细微神变等共同悉地,现见佛化身等显现资粮道的所有功德。”

资粮道是意乐心,包括有两地:不定迁变地和能依根本地。

意乐心瑜伽可以净除心相续自己这一阶段的一切粗、细业力,并不是安住在此地就可以把所有粗细业习全部净除掉。

按照一些显宗教义讲,如果获得“六通”那一定是圣者,因为六通中的前五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都是外道共同的,但是漏尽通(“漏”就是烦恼消尽)一定是圣者;“五眼”也是(肉天慧法佛)尤其是佛眼、慧眼、法眼都发生地以上乃至于佛的智慧,为什么说此处说资粮已经获得五眼六通?这里面有些是相似意义上的五眼六通功德而已,而不是真实的,否则获得六通至少是阿罗汉,五眼的获得一定是佛,所以只是把五眼六通安立为共同的悉地,(成就),还有一种不共的悉地,就是获得解脱的。细微的神变等等共同悉地、还有现见佛陀的化身,显现资粮道的所有功德。

“二、加行道辨大种瑜伽,包括第三净除粗障地、第四恒时修学地以及第五所依福德地。”

第三、四、五地还是属于凡夫地所摄,属于加行道,所以不能完全对照菩萨的十地。

“此瑜伽清净粗、中、细现行因习气,仅以风心成就天尊身,并显现昼夜不间断证悟一切如幻等加行道的所有功德。”

可以完全净除障碍他自地的粗、中、细因习气,“风心”—有些大德在解释时,其实就是身心的一种元素,最细微时在法性中也有相应法性中的风心,还有粗大的风心,风就是平时我们的呼吸等等;有时候风是形成世界的,按照《俱舍论》的讲法,地大下面的水,水下面是风轮,风轮是显现一切的基础,“风”其实是物质的基础,“心”当然是一切眼识、耳识的基础,“风心”其实就代表物质和心识。所以有些风心是最细微的风心,几乎到了无漏智慧阶段;也不能理解,风心就是物质和心,风心就一定是凡夫,这个不一定。有时“风心”是很了义的风心,很深、很细微的风心;有些是比较粗大的。

“以会供行为摧毁精、尘、风的粗乐,远离五怖畏,灭尽有漏而获得见道赐大安慰瑜伽。”

这必竟是密乘的修法,密乘中的资粮道、加行道等等的修行方法与显宗中的修行方法是不一样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精、尘、风”—指贪嗔痴细微的习气,也即经常所谓的三现迁移习气。有时叫“精、血、气”意义一样。

现在还是属于加行道,但是如果通过一些会供等的行为摧毁障碍的话,可以远离怖畏、灭尽有漏法而获得见道。

“赐大安慰瑜伽”是第三个,但第二个到达加行道时通过修法可以引发见道的意思。

“五种怖畏”—无有断食的怖畏(找不到食物、无法生存的怖畏在见道是没有的)、死亡怖畏、没有不赞自的怖畏,有些地方叫作“恶名畏”、恶趣畏、众眷属怖畏(大众威德畏),处于众生眷属中无所畏惧(不必担心说错话或因为行为不检点失去名声等等)。

P60“三、赐大安慰瑜伽,包括第六殊胜地,清净众生的障碍、现量见到法性自相,从而成就空乐智慧光明天尊身,一千二百功德获得自在,前往报身五部刹土听闻佛法等,显现见道的一切功德。从见道光明中出定而现证修道,获得大授记瑜伽。”

赐大安慰是第六殊胜地,从这开始就获得圣地,凡夫众生的一切障碍全部净清,可以现量见到法性自相。虽然在凡夫位我们也可以通过推理知道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但这不是自相,不是现量见,只是通过推理的方式了知总相而已。而此时可以现量见到一切法性的自相了,从而获得真正具有空乐智慧光明的天尊身,而不是前面说的风心的本尊。

“一千二百功德”—在《入中论》中讲到一地菩萨有十二类百功德(有十二类,每一类有一百种功德,总计一千二百种功德),如一刹那可以见到一百尊佛、一刹那可以救度一百个众生,一刹那可以显现一百化身等等,初地时就获得了这样一千二百种功德。

前往报身五部刹土听闻佛法,”按照显宗的观点也是这样的,登地后可见佛报身。

以见道为基础,出定后开始修持见道中的智慧,就可以安住于修道了。

“四、获大授记瑜伽,包括第七所缘生果地,此瑜伽清净同时存在的障碍后,成就证悟法性之智慧以及清净天尊身,显现不间断的双运身。”

在显宗中是第八地获得授记的,此处与显宗安立十地方法不一样,所以第七第所缘生果地获得大授记瑜伽。智慧也获得了,清净天尊身体也获得了,显现不间断双运身,不再分开。

“五、究竟道时获得大妙力道圆满瑜伽,此瑜伽包括第八安住不变地、第九周遍法性地以及第十圆满相融地,依次清净粗、中、细的随眠烦恼障碍。”

五瑜伽十地就圆满了。

“如是修道四地,按照共同乘而言,则为修道九地所摄,”

“修道四地”—从大授记瑜伽修道开始。

“共同乘”—显宗。按照显宗十地来安立,则为修道九地所摄。

在显宗中修道有九第,一般而言,一地安立为见道,从第二地到十地安立为修道。如果和共同乘显宗对应的话,在此处五瑜伽包含的十地中有后面的四地(因第四大授记瑜伽中有第七地,第五瑜伽中有八、九、十),所以“修道四地”对应共同乘显宗的第二到第九地所摄。

“修道的功德从见道的一千二百功德的千倍,直至等同千万俱胝那由他不可言语刹土极细微尘数之间次第增上,显现四幻化、十自在等所有功德。”

每一地都有十地类功德,如显宗中说,初地有十二类百功德,二地有十二类千功德……慢慢递增,最后达到“他不可言语刹土极细微尘数之间次第增上”。

“四幻化”上师没讲,四幻化的解释非常多,但是不敢肯定,前面也有四幻化(九乘中),但与此处不是一个意思。

“十种自在”—显宗共同的,如财富自在、寿命自在、神通禅定自在(即十相自在: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资具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等等……

“如此四学道究竟后,获得果灌顶末际所依精、尘、风三者的细微之因已断绝,从而使能依微细心识也得以清净,最终现前与二十五果法无二无别、任运自成的大乐身。”

第二个瑜伽时只是摧毁精尘风的初乐,此处是摧毁精尘风三者的微细之因,最微细的习气都断掉了。

“二十五果法”—主要指佛陀现前的功德法,五身、五智、五语。

P61“上述的五瑜伽与十地的定义,在显宗经部、根本续《大幻化网》以及窍诀大圆满当中,虽然未曾见过有明确宣说,但一般而言,五瑜伽中的第一意乐心瑜伽是指在资粮道时,光明与本尊身二者仅仅是由意乐引发的信解之对境,并非真正现量见到,因此称为意乐心瑜伽。”

五瑜伽的定义、十地的定义,在显宗经部中也没有,密法的大幻化网续中也没有,窍诀部大圆满中也没有,他只是随类瑜伽中的一种特殊的、不共的安立方式,没有见到明确的宣讲过。但是一般而言,所谓的“意乐心瑜伽”是指在资粮道时显现的光明、本尊身仅仅通过自己的意乐、自己的心识引发的信解的一种对境而已,还不是真正的见道,有点类似于我们的总相。但是和因明中的总相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观想佛菩萨、本尊的时候和观想瓶子、柱子不一样,那种总相是没有作用的,虽然观想的时候是总相,但是加持是真正的佛菩萨在给做加持,但是没有现前真正的本尊的自性而已,我们修行者在平时观释迦佛、在观本尊的时候虽然是我们分别心在观,大恩上师以前也讲过,我们是以分别心而观的本尊,但和通过分别心观瓶子、柱子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分别心观的佛菩萨、观的本尊,一定是佛陀的自相,只不过我们没有见到,我们得加持、我们观想佛的身相、本尊的身相一定是有作用的,他是可以给我们加持的,但我们观瓶子不能装水,这是不同的。因为并非现量见到,所以称之为“意乐心瑜伽”。“心”就是通过意乐去观想。

“第二辨大种瑜伽:获得加行道时,虽然仍属有漏法,但不会再度退转,因为种性已经确定了。”

“大种”—大种性,种性已经很确定了。获得加行道时还是属于凡夫有漏法,但是他已经不会再退转了,种性已经确定了,所以叫“辨大种瑜伽”。

“第三赐大安慰瑜伽:见道时远离五怖畏等,现量见到法性超离一切世间法,因而称为赐大安慰瑜伽。”

为什么叫“赐大安慰”呢?因为此时已经获得了圣者见道,已经不属于有漏了,已经可以远离五种怖畏。灭尽凡夫的有漏,现量见到超离一世世间法的法性,相当于得到很大安慰一样,已经度过的凡夫地,已经度过了危险地,现在可以放松了。相当走过了许多险地,现在终于安全了,他已经现量证悟一切万法法性之后在这个地方相当于获得了安慰(福德安慰、真正法性的安慰)。

“第四获大授记瑜伽:此处指获得修道时,在第八地以时处等固定方式真实获得如来的授记,因此称为获大授记瑜伽。”

为什么叫“大授记瑜伽”?在修道这个位置类似于显宗的八地,他是十处等固定方式获得佛的授记。虽然利根者在加行道得授记,中根者在初地的时候得授记,但是第八地得到的授记是最清楚的,时间也是固定的、处所也是固定的、佛名号是固定的、眷属也是固定的、有些时候他的寿命也是固定的,所以佛陀他的授记是很清楚的。不像说在资粮道、见道的时候,虽然得到授记,但那时候的时间、处所等等还不是很清楚、还不固定的,到第八地的时候,绝对很快就会成佛,所以他的授记也是非常非常清楚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第五大妙力圆满瑜伽:究竟道时,学道双运功德的妙力已经究竟圆满,所以称为大妙力圆满瑜伽。”

到这个地时所有修道必须圆满,所以称为“大妙力圆满瑜伽”。

“下面对十地的概念作个介绍:

由于资粮道时有漏与退转都有,因而称为第一不定迁变地;”

资粮道是不定迁变的自性,是有漏的本体,也是可以退转的自性,所以叫“不定迁变地”。

“第一瑜伽阶段的一切现证是生起能依加行道等的根本,故而称为第二能依根本地,”

在第一瑜伽中有两个地(一地和二地)。这个阶段一切修行、一切现证他是可以生起能依加行道的根本,第二个加行道是通过第一个作为根本,作为他的一种所依,所以称之为“第二能依根本地”。

“此二者均属资粮道。加行道时,净除障碍见道义光明之现行因的一切习气,因而称为第三净除粗障地;”

第三地扫除一切粗大的障碍,让自己获得见道的一些障碍、习气都可以清净。

“昼夜不间断以如幻方式修学双运之因,所以称为第四恒时修学地;”

昼夜不断地通过幻梦如幻的方式修学双运之因。

“依靠近因所积的福德获得无漏智慧,故而称为第五福德所依地,此三者包括在加行道当中。”

“近因”—很接近无漏智慧的因。无漏的福德所依就是在这个时候修持的。此时虽然是加行道,但是他已经非常接近无漏的见道。

P62“见道时现量见到义光明,依此可使无漏功德与日俱增,更为殊胜,故称为第六趋至殊胜地。”

此时不是再通过伺察、或通过这样一种觉受,而是真正是现量已经亲证到了义光明,真正的意义、真正的殊胜的光明本体。能够让无漏功德再再增上故,所以第六再再可以趋至殊胜,从殊胜到殊胜地意思。

“修道时,观想并修习有学道的双运之义,而成就无学果位的双运身,为此称为第七所缘生果地。”

在修道时,观想、修学有学道的双运,通过这个因最后可以成就无学果位的双运,所以第七的修行称之为“所缘生果”,因为通过这样一种有道的双运的所缘可以产生无学的果位的双运的果,所以叫“所缘生果地”。

“究竟道时,恒时安住于法界智慧无二无别的密意中,无有迁变,由此称为第八安住不变地;法性义光明与有法圣尊身的显现二者无离无合之法性手印周遍一切,因此称为第九周遍法性地;”“

在究竟道时,除了恒时安住于法界智慧无二无别的密意中,没有任何变化(八地),另外一个侧面的意思是,法性义光明与有法性圣尊身(有些时候,“法性”就是指一切万法的究竟本性,“有法”就是指世俗谛有漏的显现,但此处“法性”和“有法”也可以理解成他的显现部分和胜义谛部分,其实都是无二无别的)的显现二者无离无合的法性手印周遍一切(九地)。

“妙力显现的庄严色身均于无生法界中圆满究竟,圆融一味,为此称第十圆满相融地。”

“这一切地的大多数名称,是从不固定方面来说的,它们都属于有学地,各自的暂时障碍清净而获得上地功德,因而按照暂时安立的各自定义来看,那一地的补特伽罗也不一定具足所有的条件。”

这一些地的大多数名称都是不固定的,但从他们自地角度可以安立,并不是安立之后一定安立成佛地等等,并不是从固定、绝对的方面说的,他是从不固定的角度,从某一方面可以这样安立,因为都是属于有学地故,所以还可以清净各自的障碍,获得自地或上地的功德。虽然“那一地的补特伽罗也不一定具足所有的条件,”但是自己地的障碍是遣除掉的。

“最后一地虽然称为无学地,也只是名称而已,就像阿罗汉向也可以称为阿罗汉,实际并非真正的阿罗汉一样。”

因为已经达到究竟,上面再没有什么可学的了,但只不过是名称叫“无学地”还没有真正到达无学地,还没真正显现佛果,因为这全部是在有学地安立的、“修道所摄”,还不是真正的无学道所摄,还是属于修道所摄。就像前面讲的四向四果中,阿罗汉向,是第七果,还不是真正的阿罗汉果,但是阿罗汉向也可以被称之是阿罗汉。有时候十地可以称之为佛,但还不是佛的意思。

以上随类瑜伽讲完了。

“第三明点瑜伽,入门:着重强调获得有戏、无戏、极无戏、最无戏四灌顶。”

“戏”—勤作。

四种灌顶就是有勤作的灌顶、无勤作的灌顶、极无勤作的灌顶和最无勤作的鸿基。在最高的阿底约嘎中就是通过灌顶成熟相续。一般而言,明点瑜伽的灌顶就是上师心滴等等,但是阿底约嘎本身还要分心部、界部、窍诀部,窍诀部中还要分很多很多细分类,但这方面讲的是大概分类。

P63“见解:断定诸法于觉性本体中原本就已成佛,不需要依靠地道而再次修成。”

这些都是最殊胜的见解,基本这些见解都属于大圆满见解。

“修持:懈怠者无勤而解脱,以本来清净自然安住来护持境界。懈怠者每天观自己心的本性就可以,听课也不用去……现在可能很多人都是懈怠者无勤得解脱吧。精进者有勤而解脱,即依靠顿超六要开启如来藏之密藏门,从而现量见到如来藏光明。”

修持分懈怠者的修行和精进者的修行。

懈怠者是无勤解脱的,修行本来清净的修法,自然安住护持境界就可以了。不需要做很多,相当于坐在一个地方观自己的本性,护持本来清净的心性就可以了。

精进者是通过很勤奋的方式解脱的,是通过修顿超、托噶的方式开启最究竟的密藏门。通过三种看式或托噶六要等等现见究竟的如来藏,现前究竟的佛果。

“行为:一切显现均现为法性游舞,因此远离破立贪执而安住。”

远离一切破立,没有任何的贪执而安住。

“果位:究竟四相而趋至任运圆满普贤如来无别地或无上智慧地。”

一般来讲,阿底约嘎也是即生成佛,但即生成佛中,最利根者六个月就可以成就普贤如来果位,所以他是特别特别殊胜的修法,所以对根基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对需要的信心、需要积累的资粮的质量要求也是非常非常严格的。虽然我们接触到这个法,但是我们还不是最利的根基。

“此三乘无需依靠对治刻意断除一切烦恼,具有将觉性智慧转为道用的方便,因而称为随转方便乘。”

“随”—跟随之意。在这主要体现在不刻意对治、断除一切烦恼。需不需要像前面小乘一样把烦恼认定为大敌,然后刻意修持断除烦恼的方法?他不需要刻意对治,他只要跟随这个烦恼,通过觉性智慧把他转为道用的方便,所以叫“随转方便”他是通过觉性智慧,跟随烦恼,把他转变成殊胜的觉性。这就是内三乘的含义。

上面讲完了九乘。

P64“丙四(别解脱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分三:一、成立三种性趋入密宗道;二、以意乐差别略说趋入方式之分类;三、明确此处所抉择之义。”

第一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性都有趋入密宗道;第二是根据意乐的差别趋入密宗的方式有很多;第三在《三戒论》中要抉择的意义是什么。

丁一、成立三种性趋入密宗道:

五十万续之教证,成立声闻与缘觉,

以及菩萨分别有,趋入金刚持道者。

通过《五十万真如成智续》的教证可以安立声闻、缘觉和菩萨分别都在趋入金刚乘道者。

“金刚持道”—密乘道。

“如是九种次第的前六者,也即三种性的所化众生,都要趋入玛哈、阿努、阿底三约嘎。”

这就是总说。因为前面我们讲到了九乘次第的前三者就是声闻、缘觉和菩萨;再有事部、行部和瑜伽部,这六者都需要趋入到后三续中的,最后都要走到玛哈、阿努和阿底中去。

“一般说来,一切众生的界性或种性千差万别,但归纳而言,可分为下、中、上三种,下根指声闻种性,中根指缘觉种性,上根指菩萨种性。这三种根基,各自都有趋入无上金刚乘持明道者。”

“界性”和“种性”意思一样。声闻、缘觉和菩萨都有趋入密乘道,而密乘道当中事续、行续、瑜伽续,也有趋入到内三续当中的。

“关于这一点,以《五十万真如成智续》的教证可以明显成立。此续云:‘不同石头之种类,熔化成铁铜与银,依靠真实点金剂,悉皆转变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别,三类种性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坛城,则称之为金刚持。’”

铁矿石、铜矿石、银矿石都可以通过特殊点金剂(八种共同成就中就有一种金丹术,他通过不断修持,成就这种悉地就可以获得这种点金剂,放在铁上,刹那间,铁就变成黄金。在龙树菩萨传记中,一次他曾想把一座巨大的石头山变成黄金,但度母怕引发众生的贪欲、躁动或争斗,所以制止了)点成黄金,也不会再变回铜铁很的自性,不像汉地说的点金术,500年后还会变成以前的样子。而这里不是,点完后就永远变成金子,不会再变回铜铁银的自性。这个比喻非常非常殊胜。

以心之差别有三种种性,声闻种性可以成就声闻果,缘觉种性可以成就缘觉果,菩萨种性可以成就菩萨果,但是这三种种性的戒律如果进入此大坛城(大坛城—持明道、密乘中),都称之为“金刚持”修行者,就像铁、铜、银全部变成黄金一样,就变得没有差别了。

“其中,以上、中、下等石头比喻未趋入宗派的三类种性;以铁、铜、银三者来比喻已趋入三种性各道并已得各自果位者;这三种物质依靠点金剂可变成金子,比喻趋入无上密宗金刚乘者,毫不例外均成为持明者。”

“未趋入宗派,”如我们在学佛法之前还没有趋入宗派、还没有皈依佛法,但是在他们相续中其实已经有了某种种性的,有些内心中具有大乘种性,有些具有声闻、缘觉的种性,也就是虽然还没有入宗派,但是内心中已经具有了三种种性的,入什么宗派就看他内心中的种性,就像不同的矿石一样。三种种性趋入到各道之后(声闻种性进入声闻道、缘觉种性进入缘觉道。菩萨种性趋入大乘道),而且获得了各自的声闻、缘觉或菩萨果位(即已经从矿石成为铁、铜、银),而铁铜银都可以通过点金剂变成金子一样,“比喻趋入无上密宗金刚乘者,毫不例外均成为持明者。”这三种修行者如果进入大坛城、进入密乘坛城之后,毫不例外都可以变成金刚持。

上面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最后讲三戒一体时还会有阐释。

P65丁二、以意乐差别略说趋入方式之分类:

意乐差别入密宗,法门虽多不广说。

通过意乐进入密宗的法门虽然非常多(直接进入、次第趋入、资粮道入、初地入、十地末尾入、成佛后入密宗),跟随众生不同根基所安立的法义非常多,不一定完全一致,此处不广说。如果众生只是安住在世间分别念中,就会对佛法尤其是不可思议法教中不同的分法是矛盾的,其实世间众生根基都不相同,所以佛陀跟随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意乐分别赐予不同教法,在不同众生面前释迦牟尼佛显现的事业不同。就像在宁玛派传承中出现很多伏藏师,都会发掘莲师传记,但是所发掘出的莲师伏藏传记都不一样,就因为莲师在不再众生根基前显现不同的事业,显现不同的幻相,所以传记一定是不一样的。没有哪个是对哪个是错,针对不同的根基给以不同的调化。释迦牟尼佛针对八万四千种根基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小乘道中宣讲的法门,在大乘道中、在密乘道中讲法都不一样,原因就在于此。

P66“接下来,宣说以各自意乐的差别趋入内续无上密宗道之理:如颂云:‘基种性一道种四,大密无上不退转。’”

有一种叫“基种性”,四种“道种性”。

“从基趋入,即从未修学过其他宗派,直接趋入密宗,这是根基比较好的;”

基种性一:没有修学过小乘、显乘法等其他宗派直接进入密宗的。

“还有一种,一边修学人天、声缘、菩萨以及外三续一边趋入;

道种四:边修学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和外三续(或声闻、缘觉、菩萨、外三续)边趋入密乘。

在获得自道果位以后再趋入无上密乘,”

首先获得自道的一些功德或自道的一些果位后,在此基础上再趋入密乘。

“就像前面讲的一样,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幻身放在尼连禅河边,前往清净刹土趋入密宗,随后弘扬密法等,诸如此类。宣说趋入方式的法门虽然为数不少,此处由于会遮障本义,不作广述。”

就像有些传记中说的,佛陀的身体放在尼连禅定河六年苦行入定,智慧身已经前往色究竟天成佛,再回到尼连禅河边的肉身中,再示现起坐趋至金刚座重新显现成佛。在无垢光尊者的《虚幻休息》第二品(幻化类品)也是如是说。

“诸如此类。宣说趋入方式的法门虽然为数不少,此处由于会遮障本义,不作广述。”

趋入密法的方法非常多,但会遮障本论所要描绘的意义,所以不广说,只是略述而已。

P67丁三、明确此处所抉择之义:

于此上中下根中,曾经修行已究竟,

具有缘分上根者,得灌顶顿生三戒,

证悟解脱即同时,犹如恩札布德王。

“于此”—在此处。

“上中下根中”—的“中”就是指上中上三种根基之中。

上根者以前修了很长时间,福德智慧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修行几乎究竟,具有很殊胜的缘分,他不需要首先得小乘戒律,再去得菩萨戒律,再通过灌顶方式到密乘中去,他是在灌顶同时顿生三戒本体,三戒的本体在他相续中是同时获得的

“证悟”—在灌顶时证悟了灌顶的意义。

在得到灌顶的同时已经获得殊胜解脱,有些地方讲他已经成佛了。

三种戒律本体第一个不害众生,就是别解脱戒(居士戒、比丘戒等等),其核心就是不伤害众生,这是别解脱戒的本体;菩萨戒的本体是利益有情;通过特殊的方便,不害众生和利益众生就是密乘戒的本体。

利根者三种戒律的本体在同时一个相续中可以具足。

“此处,一切乘道之要点包括在三戒之中,”

一切乘道的要点包括在三戒中,”三戒不仅仅是一种戒条、只是遮止不能做的,其实所有乘的要点都包括在三戒中。

“受持三戒的方式因根基差别而有上、中、下三种,”

这是受三戒,三种戒的方式都要受的。因为我们现在很多道友最后是要趋入密乘的,可能已经获得了密乘戒,或者即将得到密乘戒,无论如何,在我们相续中三种戒都是要受的,都是要去守护的,此处讲的是在一个有情内心当中、一个众生内心当中如何生起三戒根基的次第。

“其中最上根者趋入密宗的方式,往昔二资修学已经达到究竟的具缘者,即生不必以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的次第来净化自相续,仅仅依靠获得灌顶便可顿时生起三戒。因为无上密乘戒以大平等智慧已经摄持,断除一切害他之事的别解脱戒与成办一切利他之事的菩萨戒已经圆满。就像证悟灌顶义智慧与相续解脱同时的邬金国王恩札布德一样,当时国王向佛陀请求不断除欲妙而成佛的方便法,佛是为他显示坛城灌顶,这时他立即获证双运身果位。”

上根者趋入密宗的方式:往昔对于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修学已经达到究竟,具有非常非常深厚因缘的人,“即生不必以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的次第来净化自相续,仅仅依靠获得灌顶便可顿时生起三戒。”因为得灌顶时他的智慧很高,在趋入密乘时,以通过大平等智慧摄持了下面的别解脱戒和菩萨戒故,他安住在如此高的证悟的状态中,当他获得灌顶生起密乘戒的时候他内心中已经具有一别解脱戒的功能和菩萨戒的功能。上根者已经现见法性缘故,已经获得最殊胜密乘戒的缘故,他绝对不会再有害他的发心和行为,也完完全全可以成办利他的事业。有时,上师在给我们灌顶时就是在给我们介绍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有时就在直指得受灌顶弟子的本性,越了义的灌顶直指心性的作用也越强,而且灌顶时不单单是用词句来直指,而且上师的加持力这时也是非常非常迅猛的。所以当我们得受灌顶时有一些很好的基础,如有很好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对上师的信心很强,非常可能在获得灌顶的同时就获得这样殊胜的证悟。证悟灌顶义智慧的同时他的相续就解脱了,获得了这样一种佛果。

有些道友会说,华智仁波切为什么说,修学佛法时世间法和佛法不能同时兼得,否则修学的只是世间法,那为什么邬金国王不舍弃王位、妻子、嫔妃、妙欲得灌顶成佛的嘛,我也要这样。想法与理论上是可以,但这里我们所学到的是往昔的福德和修学已经究竟的。修学已经圆满,离究竟只差一点因缘的那种人。那我们是不是这种上根利智呢?

P68中依三戒各仪轨,次第获得如龙猛。

中根者依靠三戒各自的仪轨次第获得,即首先获得别解脱戒律,修学后自己愿意发菩提心时再到大乘上师前得受菩萨戒,相续调伏后再依靠金刚上师灌顶得到密乘戒,此时内心中的三戒就具足了,一个人的相续中就有了三种戒律。

P69“中根者依靠戒律中的羯磨仪轨,得受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种;以龙猛、无著二大法轨中的任一种得受菩萨戒;通过密宗内外续仪轨得受密乘戒。也就是说,依靠三戒各自仪轨次第获得三戒,如怙主龙猛的传记中所说的一样,与利根者完全不相同。”

“羯磨”—事业。传戒时有种羯磨仪轨。

藏传佛教中受菩萨戒是两大法轨:龙猛(树)菩萨传承和无著菩萨传承(在菩萨戒是还会再讲)。

进入密宗时,要么通过外续部的灌顶仪式得受密乘戒,要么内续部的灌顶仪式得到密乘戒。

二观察续说下根,劣缘难化次第知,

长净十戒四宗派,事行瑜伽趋无上。

下根者因缘很差,刚强难化,需要次第地让他了解法义,如宣讲暇满难得、轮回过患、无常、解脱功德……等等,次第让他相续成熟,然后长(zhang三声)净,即受八关斋戒,因为他只是一日一夜,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守持。

“长净”—“长”就是增长善法,“净”就是清净罪业。

“十戒”—出家戒律以上,如沙弥戒、比丘戒等等。

“四宗派”—显宗的四个宗派有部、经部、唯识、中观。

即次第让他学习佛法,显宗四个宗派修完后,再学习事部、行部、瑜伽部,最后趋入无上密乘中,玛哈、阿努、阿底,这样次第修学。

“应当认识到,前世今生未曾积累二资的劣缘下根者,极其难以调化,对他们需要一步步引导入道。”

前世今生没有积累或积累过很少福德和智慧资粮的劣缘下根者,非常难以调化。观察我们自己的相续,对自己都很生厌烦,因为我们自己真的很难调化,佛法这么殊胜,上师讲这么多妙法让我们去调伏烦恼、让我们去修学佛法,但我们的心就是和殊胜的法义难以相融,末法时代很多众生的要基就是难以调化的。对于我们这些根基而言就需要一步一步引导,所以大恩上师给我们开了很多很多应该学习的法的单子,并不是说我们是上根弟子为什么让我们学这么多,就是因为我们真正很难以调化,我们的信心也很差,相续中的邪见很深重,如果再没有通过学习很多法一步一步引导,让我们一下子趋入密乘中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的很多上师显现很慈悲,不需要讲很多法义就灌很多殊胜的顶,灌最殊胜的大圆满、幻化网等等,但我们怎样去修行?怎样去相应?所以我们要修学很多共同教法,次第次第让我们心成熟,到某种阶段再进入密宗就比较容易相应。

“首先,为他们宣说轮回过患、解脱的功德;接下来传授长净八关斋戒,令其于每月十五、三十日短期守持;以此成熟相续后,再为其传授居士戒、沙弥十戒直至比丘戒。”

必须知道轮回的过患很大,解脱的功德很大。

八关斋戒和居士戒的区别—虽然八关斋戒的戒条多,但他的时间短;居士戒律可以受一条,可以受五条,但他是尽形寿的,从现在直至死亡之间都要守护的戒律。

“其后让他们修习有部、经部所抉择的无我道理,”

趋入小乘中,宣讲人无我的道理。

“随后发菩提心,以唯识、中观的见解修持自心。”

随后发菩提心进入大乘。大乘中主要是唯识和中观的见解,唯识中讲到三界为心、万法为识的观点。中观宗(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自空中观讲到一切万法的空性,他空中观讲到一切万法的光明,如来藏的思想已经讲的比较清楚了。大空性、大平等的见解已经有了,

“修心完毕,”

大空性、大平等的见解已经有了,修心完毕,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得灌顶。到这个位置的时候,该有的东西都有了—见解、菩提心、戒律,此时的根基相对而言是比较稳固的,就可以趋入密乘了。

“先获得各自灌顶,再次第了达主要宣说清洁威仪与念诵等身语事宜的事续、平等宣说身语事宜与心之等持的行续、主要宣讲心之等持的瑜伽续,对此三续的见修行所摄的一切修法次第修持并通达无碍。”

获得成熟相续的各自灌顶后,再次第了达事续、行续、瑜伽续各自的修行方法和行为,逐渐修持,通达无碍。此时对共同密乘的观点已经了知得很清楚了,并且通过修行已经有一定的觉受、感受了,在此基础上再修持无上密宗就很容易。

“之后,依靠方便智慧无二大乐瑜伽所宣说的殊胜方便无上内续的灌顶成熟相续,再循序渐进学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双运续部。”

如果一个修行者是这样一种修学次第上来的话,当他真正进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内心中不会有邪见,内心中的信心、菩提心都是非常稳固的,对密宗的基本修学原理也是非常清楚的,再趋入到更了义的修法就非常殊胜。

“关于下根者趋入密乘的方式,《喜金刚二观察续后戒律品》云:‘最初传长净,后授十戒律,于彼讲有部,经部亦复然,其后瑜伽行,再后说中观,密次第皆知,后传喜金刚。’”

“长净”就是讲八关斋,“十戒律”就是别解脱戒等,“瑜伽行”就是讲唯识,“密次第皆知”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各次第都了知后,最后传最了义的喜金刚修法,因为二观察续主要讲喜金刚,此处把喜金刚作为最高修法进行安立的。

大恩上师说,次第修学是比较保险的,先次第学共同乘的,再学密乘。现在的安排也是这样的。首先学习共同教言,前行、入行论、五大论的观点,最后再学密乘就比较容易了解密乘的殊胜性、修行的方法。

P70“与之相同,《普巴嗔怒续》亦云:‘初授别解脱,传彼声闻法;复授菩萨戒,讲诸中观法;最后果大乘,灌顶传果续。’”

和前面差不多。

“对此处所说三种根基的意义,一定要明确了知。”

上、中、下根者趋入三界的方法我们一定要了解。


第五课答疑

问:P61:精尘风三现迁移习气,和前面P30讲到的精血气,请对应一下。

答:一样的。气就是风。

问:P62:“近因所积的福德”不明白“近因所积”的意思。

答:“近因”就是接近到见道的因,他这种修法是见道的因,相当于获得见道的一种最近的因。

问:P64:“如是九种次第的前六者”前六者不是已经有外三续的事行、瑜伽续了吗,为什么他还是三种性呢?这个三种性不是因法相三乘中的声闻缘觉菩萨吗?那外三续属于哪个呢?

答:其实真正种性一般就是三种,但在菩萨种性中可以分为显宗和密宗。

问:那外三续属于菩萨种性?

答:可以理解为菩萨种性的升级版。他是“三种性的所化众生”,就是说九种次第前六者都要进入最后的、最高的玛哈等三续,所以“三种性的所化众生”都要趋入,如果说前面六者包括三种性的话,后面的事续、行续也是属于大乘,如果从大乘讲,三种性中哪个是大乘?肯定菩萨乘属于大乘,大乘中有共同显宗和不共密宗两种,所以从这里也可以安立,他其实也是包括在菩萨种性中。只不过划乘时,菩萨乘是菩萨乘,下面的事续乘是事续乘,行续乘是行续乘,这样不同的安立而已。

问:丁三科判讲到上中下三种根基,那中等的如龙猛菩萨,P69中根者“虽然是次第性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但各自戒体均一次性受持”的“一次性”如何理解?

答:“一次性”可以理解成在一个场合当中分三个阶段,如今天参加一个传戒法会,如1小时,一次性受了三戒,前阶段受小乘戒,中间阶段受菩萨戒,第三阶段受的是密乘戒,得灌顶,三个阶段是一次性受持的。

问:他就是受了戒,不需要像下根者一样还要次第修学?和下面的次第性是有差别的?

答:对。下面那个不是一次性的,这个是一次性的,在一个场合中就可以受三种戒律,是分三个阶段受,没分得很远的时间。

问:丁一、丁二、丁三看起来是讲了三种种性,第二个是从意乐,第三个是从上中下三种根基,这三个科判分别安立的差别重点是什么?是不同还是层层递进?

答:可以这样理解:第一个科判是总说,三种性都要趋入密宗道;第二个意乐不同有很多趋入方式,第三个就是我们这里要讲到的符合本论观点的、着重介绍上中下趋入得三戒的方法。

问:讲到入事续时叫守持总的密宗誓言,入行续时叫守持共同的密宗誓言,“总的密宗誓言”和“共同的密宗誓言”都指的是什么?是指十四条根本戒吗?

答:有些是,有些不一定,有些有不同的灌顶誓言,有些就是共同的不要舍弃密法,有些是十四条根本戒律,在讲密乘戒时要介绍一些。

问:在阿底瑜伽时讲到入门是四灌顶,有戏、无戏、极无戏、最无戏,这是四级灌顶吗?还是指另外有含义?

答:不是四级灌顶。

问:那四级灌顶对于外三续和内三续这么多灌顶如何对应?

答:他是属于阿底瑜伽自己本身的一些殊胜的灌顶方式。

问:那怎么叫四级灌顶呢?

答: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和句义灌顶就叫四级灌。这里面有戏灌顶不是宝瓶灌顶,无戏灌顶不是秘密灌顶,极无戏不是智慧,最无戏不是句义,他不是从这方面安立的,他是从句义灌顶当中安立的这些灌顶方法,着重强调的。

问:就是说这里的四灌顶都是句义灌顶的?

答:对,属于强调。

问:外三续和内三续六乘不是需要依次第修行吧?

答:现在众生的根基、时间、精力也没那么多时间修学,所以基本上讲并没有说先学事部、行部,再去学这个,但是在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把这些安立都讲到了,然后也讲了如何次第修行的仪轨,我觉得基本上还是要把前面的修法都修一修,理解理解,但是着重而言现在上师弘扬或让弟子修学的就是幻化网、大圆满,这些方面为主讲的多一点。

问:我们面临很多灌顶时如何抉择自己目前所处的基础呢?这些法门的入门、见解都讲明白了,但是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修这个法好像没说。

答:有啊,首先是出离心、然后是菩提心、再需要空性见解、如来藏、光明见,这些具有了之后再学密宗,有了前面的条件再学密宗就比较容易相应。或前面讲的五加行修完后再修密宗就比较容易修持。

问:是不是可以说能大概相似地达到见解再趋入这个乘就算具备条件了?

答:其实真正要学密宗的话,大概抉择还不行,他必须要抉择得很清楚,因为见解大概抉择,修的时候你的修法也是大概大概的,学密宗不是说让我们去搞一搞怎么样大概趋入,真正要产生功德的话,对他的见解必须要抉择得很清楚,现在大恩上师比较强调抉择的就是大幻化网的见解,这以上的见解我们要抉择和非常清楚,有这个见解摄持我们再去修学密宗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才是一个真正具格密乘弟子应该去行持之道。

问:P58:“果位,究竟五道”和“随法性真如的五道”有什么区别?

答:没什么区别,一个意思。他是次第修行五道净除十地的十种所净,他和第一句是对应的,究竟五道本体五瑜伽与十地,意思是次第修行随法性的五道。五道就是资粮道、加行首、见道、修道、无学道。五道本体中有五瑜伽和十地,最后得到果。

问:1.P55大瑜伽的果位“究竟四持明所摄的五道而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请具体解释一下四持明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和任运持明的概念。2.另外,四持明和五道在这个果位中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要在双运金刚持果位之前加了一个“究竟四持明所摄的五道而获得”,前后是什么关系?

答:异熟持明—有些方面讲,他的心已经解脱,但是身体还是有漏的,异熟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心已经成熟了这样一种果位。

长寿持明—凡夫人短寿的情况没有了,基本获得长寿果位,寿命特别长,在一生中就可以成就佛果。

大手印持明—对于一切万法的究竟本体已经证悟得非常非常圆满。

任运持明—几乎达到任运究竟的状态。

这种安立的方式有很多观点说法,其中一种观点:异熟持明是凡夫地所摄;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属见道、修道,是有学道所摄;任运持明属于佛道所摄。还有一种观点: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都属于有学道所摄。

为什么说“究竟四持明所摄的五道而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呢?因为五道是以四持明所摄的五道,通过四种持明所摄的五道圆满后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前面讲过,这方面的观点很多,四种持明所摄的道位观点很多,有些属于凡夫地,有些是属于有学地,所以必须通过四种持明,有些是四持明的方便,有些是四持明的本体、有些是四持明圆满后获得双运金刚持佛果,我们可以说四持明所摄的五道、究竟五道后获得金刚持。这个五道属于四持明所摄的五道,所以他其实是究竟五道来成就金刚持果位的意思。

问:五道中每一道都要四持明所摄吗?

答:不一定,有些是他的因,有些是他的本体。

问:前几节课您讲过,缘觉是证悟了有边,唯识是证悟了色法的四边,请具体讲一下。

答:缘觉的证悟有些类似于唯识,某些方面把万法分为五蕴、五蕴中有色法和心法所摄。唯识宗讲“万法唯识”,一切色法了知为心识的自性;缘觉已将粗大的五蕴证悟为空性,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只余很细微的心识和色法的自性,缘觉已经把细微的色法抉择为空性了,好像只余内心中的心识,所以有些时候与唯识的观点有些类似,但是不一样的原因之一缘觉所证悟的微尘无自性,只证悟了微尘的有边、无边,即有即无、非有非无四边中的有边打破了,无边还没有打破。但是唯识在抉择色法无自性的时候,不但有边不执著,是空性的,连后面的无边,即有即无、非有非无,色法的四边都是不执著的,他完全理解色法一点本体都没有,一点戏论都没有,这是二者差别之一。

问:第三课P45:在观想文字和基结合的时候,倒数第二行“其中第一个文字,指观想胜义……这成一个文字”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说,这个文字的本体没离开胜义菩提心的空性和世俗菩提心的显现,空性和他究竟清净的显现的本体显现成一个文字,这个文字就是我们需要观修的步骤之一,就是说,这个文字是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的结合体。

问:比如在观想一个“德”字时要把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是吗?

答: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文字并不是外表比写一个“德”字,好像就是书上面的一个“德”字,但我们要观想这个“德”字其实是这个“德”字本身要表现某种意义,我们在观这个字时要了达他的意义,他的意义就是说“德”字里面有胜义菩提心的状态,也有世俗菩提心的状态,我们安住在这个状态中观想这个文字,所以说我们在观想文字时并没有离开万法的本性和他的世俗的显现,所以在了解本体观文字,就变成了生起殊胜本尊次第的修法,他不是单纯的文字而已,他是次第观修的方式。

问:那是不是在观修文字的时相当于要用三殊胜摄持?

答:这个不是三殊胜的意思,当然我们修任何法都是三殊胜,但这里是讲如何念诵本尊、观修本尊的修法,是次第地让我们和大空性、大清净,我本尊相应的一种修行方式,所以你不能离开空性的状态,也不能离开显分的清净的显现,这样一种世俗菩提心的结合。从这个文字所生起的后面一系列的修法都没离开这个状态。所以我们在安住、观修、念咒时都是空性和世俗菩提心永远不分离的状态。

问:P57:“方便道则是依靠上门和下门……俱生智慧”,上门和下门指的是什么?

答:有些修法中上门是说自己观想融化头顶上的文字降下明点,在修持圆满次第时有些修法,上门的有些方便的话,一些双运的修法进行观修,上门和下门在一些专门的修法中有介绍的。

问:P59:第四恒时修学地“并显现昼夜不间断证悟一切……所有功德”。处于这地时是指我们不会懈怠、但是还需要勤作去修行?还是指此时他会向我们之前学《入行论》时提到的类似菩提心会不断地增上?是属于哪一种?

答:第一种。

问:随类瑜伽中的十地和显宗中的十地不一样,也特别在P60讲几地关系时说:“如是大授记瑜伽和大妙力道 ……则为九地所摄”,同时我们在第三个赐大安慰瑜伽时,“包括第六殊胜地”能说第六地对应显宗十地中的第一地见道那一地吗?

答:可以。

问:如果这样,那是不是说我们前面两个瑜伽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时对应的五地事实上只是凡夫的五地?

答:对。

问:P65堪布特别提到“还有一种说法,释迦牟尼佛成佛后才入密宗”。我记得咱们在学前面的课程中也特别提到过菩萨在十地末尾时所有佛陀会心间放光对菩萨做密宗灌顶,那这里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佛陀成佛后才趋入密宗,按照前面的说法,最后入于密宗的时间是不是应该在十地末尾呢?

答: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有些是十地末尾时通过密宗成佛,有些是成佛后显现上再入密宗然后弘扬密宗的意思。名义上没什么大差别,只不过是通过密宗成佛,有些是成佛后显现上再次入密宗,通过密宗法要再显现成佛,再通过密宗度化众生。两种观点针对众生根基意乐,要表达的意义也是不相同。

问:刚才课上说了,入密乘有很高要求,一是对上师的信心,还有根器和资粮问题,资粮问题是不是就是《前行》讲的五十万加行呢?

答:五十万加行是圆满资粮的一个很殊胜的方便,但是我们修完五十万加行不等于我们资粮圆满,有些人虽然没有修完五十万,可能质量好吧,虽然没完成但是他的资粮够了;但像我们修完了五十万加行,但资粮可能差一点,可能还要修第二次、第三次。当他内心中真正的资粮,不是外在的修行数量,真正通过修行五十万加行获得的福德,获得的智慧,当这种状态在相续中很深厚的时候,这时候就说明我们资粮比较具足了,在再这个基础上再去观修密宗就比较容易相应。

问:资粮是不是起让根器更加利的作用?

答:可以有这个作用。

问:资粮是不是还有一个作用,在因缘上好,能遇到大成就的上师?这个也是资粮起的作用吗?

答:对。

问:上节课您讲的戒律上提到不能吃萝卜,为什么?

答:可能是吃后会放屁、身体不干净或出一些不好闻的味道,对于一些非常爱干净的修行者而言,尤其是修持事续时,因为特别强调外在的清洁,尤其是在坛城中,观修本尊时,如果出现口中的味道或放屁这种情况可能他会觉得会影响对清洁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