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三戒要解11

智诚堪布辅导

第十一课

别解脱戒主要是出家戒律,藏传中不分在家菩萨戒和出家菩萨戒,密乘戒也一样,只要受了灌顶出家与在家守持的戒律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就是别解脱戒律,有些戒条很多,有些戒条少一些。

今天主要学习八关斋戒。大恩上师在讲这一堂内容时八关斋戒内容讲的不多,主要是对上堂课的内容做了补充,我们针对其中主要的内容进行辅导。

道德大恩上师强调受戒时出离心非常重要、非常关键,无论受持什么戒律首先发一个出离心都非常关键。轮回等于火坑,通过不同的痛苦、不同的烦恼对有情进行干扰、折磨。如果在受戒之前对于出离心有所修持,是非常好的。受戒、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首先在内心中要反复串习这种理念,则在受戒时就不会忘记,在受戒时作意:“我一定要从轮回中出离”,一定要具足样一种条件、心态。严格讲真正要从三界中出离、解脱的心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但在受戒时应有这样一种观念,即便内心中没有产生真实、坚固的、稳定的出离心,但是能够作意一下,也是非常好的。

另外,佛教中的戒律必须通过仪轨得到,要获得皈依戒也是上师要传皈依,弹指时自己观想获得皈依式;在斋戒时也是要上师传;居士戒上师也要传;菩萨戒也是要具有菩提心、具有清净菩萨戒的大乘上师传授;密乘中也是必须通过灌顶方式得到密乘誓言;单单通过自己的发心是得不到,尤其是针对凡夫人、轮回中的众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故无论如何,现在佛法还住世,还比较兴盛,我们要受戒应该知道受戒的方法,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发了心就得到戒律了。当然,从其他方面讲,有些中戒、斋戒等等之外的如发誓不杀生等等,也会有无表色的戒,但这是从其他角度讲,真正获得解脱方面的戒律、正规的角度说,都要通过仪轨,自己发誓、承诺之后才能获得。所以受戒或出家之前的作意很重要。如果在出离心基础上发誓受戒,如在此基础上再具有菩提心,通过菩提心摄受我们受任何戒律,则这样的受戒方法和受戒仪轨可能是小乘的,本体也可能算是小乘的别解脱戒,但以菩提心摄受之后,戒体可转变成菩萨戒,它可以算是菩萨戒的一部分。当然大乘菩萨戒有相关的戒条、遮止等等修学的方面,那么居士戒和别解脱戒怎么样算是菩萨戒呢?其实它可以算是广大菩萨戒的一部分。广大菩萨戒中有很多,如十八种根本戒和其他四种根本戒,有菩萨戒自己的禁恶行戒,但有些地方可以这样安立:居士五戒等,可以算是一种禁恶行戒另外一种体现、表现方式,故,我们现在已经接触了大乘,内心中也有相似或真实的菩提心摄受,有些居士可能只受了一条、两条戒,以后再受戒或受斋戒或以后出家时都应该以菩提心摄持。一般而言,在藏传佛教中如果要受沙弥戒、比丘戒时,大乘戒和尚们都要提醒受戒人首先发出离心,然后发菩提心,则戒律成了菩萨的别解脱戒,功德、意义方面完全不一样。

如果要出家,第一具足出离心,第二有很强烈的、坚定的要出家的意乐,否则虽然参加了受戒仪式,也不一定能得到戒体。

无论是得沙弥戒、比丘戒,对传戒的师父应该对他相续中有清净的戒体产生信心,传戒的上师有能力让我相续中得到戒体,这种发心与作意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觉得传戒上师不清净,则我们不一定能得到戒律。但传戒如果的10个比丘传戒,如果觉得有4个以上是清净的(因为4个以上代表僧团)则可以得到戒体;如果5个比丘传戒,认为3个以上是不清净的,则得不到戒体。如果传戒师父破了根本戒,就没有资格继续传戒;但若受戒人对传戒上师不了解,认为他的戒体是清净,或他有清净观,在此种情况下传戒,也能够得到戒律。

大恩上师在此还讲了共同学处与不共同学处的差别:

不共同学处:皈依佛的戒条属于皈依佛戒条中遮止(不能逾越的)与应行;皈依法的戒条主要与皈依法有关,不能伤害众生,要把文字当成法宝看待,和皈依佛、皈依僧不同;皈依僧之后不能交外道,对于僧衣都需要恭敬;总之不共戒律主要指内部差别,即在皈依三宝中自己的戒条与其他两条戒律不一样的、不共同的学处。

共同学处:没分某某条是皈依佛、某条是皈依法、某某是皈依僧这样的差别,只要皈依了三宝,这五种学处都要学习。

第一条,宁舍生命不舍三宝。内心中要有强烈的信心与誓愿。

第二条,任何事情不求他,只求三宝救护。平时要向上师三宝祈祷,一切都来自于上师三宝的事业,一切都是来自于上师三宝的加持,天气热时,凉风也是上师三宝的加持……生病也想是上师三宝加持消业,快乐也想是上师三宝的加持,生病时通过念经、做佛事遣除,如果实在不行,要去医院看病,也要想到医院、医生、护士、药品都是上师三宝的化现,如果这样就没有舍弃三宝。其实从很深层次角度而言,这样观想不是牵强,有很多原理可以证成。如果认为三宝已经救护不了,要寻找三宝以外的救护,则皈依三宝的信心已经动摇。

皈依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有皈依才能受八关斋戒、居士戒、其他出家戒,如果破了皈依戒,其他戒律则无法安立;如果真正破了皈依戒,还需要重新受。

如果害了众生,是否破了皈依戒?要看害的方式、程度,如果具足大束缚的烦恼(屡屡再犯、毫无惭愧、以此为乐、视这功德等所有条件具足)有些地方叫“上品缠犯”就有可能破了皈依戒(P138),则其他戒律也无法如是安住了。故,皈依法后要慈爱众生,不要屡屡犯伤害众生,要有后悔心,要有对治等等,这样虽然有时可能有些破损,但不会从根本上失坏。

第三条,不间断地供养三宝。供养就是忆念三宝的功德,没有忘记三宝,内心中忆念三宝的相续不断,供养不断,则内心中功德就会增长。其中都有其必要性,让我们经常性地忆念三宝功德,对三宝做供养,一方面是培福,一方面是持续性地建立这样一种联系,对内心中功德的增长有很大必要。如果长时间不供养,逐渐就不会忆念三宝,皈依三宝的心就会淡,此时若遇到违缘、烦恼,就可能会舍弃三宝。故,不间断地供养对于守护内心中的皈依心,从一个角度讲皈依戒是学处,但从深层次角度说,经常性地与三宝建立联系,则自己不太可能舍弃三宝,就会成为三宝弟子。

第四,自他皈依。每天早上起床后要皈依三宝(念皈依偈),发菩提心。上师三宝作为自己究竟的依止、皈依处,经常性地皈依,经常性地得加持。介绍他人皈依,有些人皈依后作为一个缘起,之后慢慢开始深入学习;而有些人仅仅是皈依,之后没有其他动静,但只要参加了皈依,就会对于他的相续,以后获得解脱也是种下种子,还是有很大必要。

第五,无论去向哪方都要对那方的三宝做顶礼,到了之后也要对当地的三宝做顶礼(即便不方便去,在自住的地方顶礼就可以),关键是信心。从本性而言,并无此处三宝、彼处三宝之差别,但显现上、世俗角度讲,也会有差别,而且作为修行者而言,内心中会有很多分别念,故针对分别念而言,无论如何,此处、三宝都要经常顶礼皈依,彼处的三宝也需要顶礼皈依。

皈依三宝可以得到三宝的庇护,从皈依三宝的侧面而言很多大德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总而言之,皈依三宝是趋入佛法第一步,内处道以皈依别,成为内道修行者就是从皈依开始,如果没有通过皈依仪式得到皈依戒,虽然对佛法的好感、和一些大德关系密切等等,但仍然不能算是一个佛弟子,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内道修行者,皈依与皈依的仪式都是很重要的。有时为了让大家对皈依产生非常深的印象,皈依的仪式、法会搞得非常隆重,请师父、唱赞、顶礼……做很多很隆重,有些时候很简单,有些人希望得到皈依证,有些人认为内心中的信心就是我的皈依证,从这方面讲,皈依的戒律就是皈依证,也可以。所以皈依证有内外两种,内在的皈依,就是对三宝的信心,对于皈依的戒律、戒体的安住与守持;外在的就是在哪个地方,某某师父介绍皈依的。

下面讲斋戒。

从意义上说,从未受过戒律的人受持八关斋称“斋戒”;若受过居士戒的人再受持八关斋则称为“长净戒”,但现在名言、习俗一般还是都称“斋戒”。

对于无法一辈子持戒人而言是比较方便的,时间很短;且别解脱戒对六根是否健全等等有一定的严格规定,但斋戒没有,黄门等都是可以受斋戒,方便,且功德非常大。作为居士在平时修行中支分戒律有些违犯,可以通过受斋戒方式予以清净,相当于出家人诵戒(布萨)一样。

P142:“戊二、斋戒:

四根本戒四支分,戒酒不放逸分支,

高床歌鬘过午食,禁行分支乃斋戒,

此八分支非终身,亦非功德所依故,

别解脱戒唯七种,此八有生之年护,

居士虽非有部说,世亲许为上座宗。”

八关斋戒在安立时首先四条根本戒(杀盗妄淫),四支分(不饮酒—不放逸分支;高床歌鬘过午食属行分支);但在斋和戒可以安立为两种:“斋”—主要吃饭的讲时间,主要针对过午不食;“戒”—其他要断掉、戒除的;“关”—关闭恶趣、关闭烦恼、关闭罪业。

饮酒—不放逸的分支,因为饮酒可能会让自己迷糊,不知取舍,很容易处于放逸中,就不能守护其他戒律了;

其他三个(高床歌鬘过午食)是禁行的分支,即禁恶行的行为,是让我们内心中产生厌离心,随顺解脱道的方便:

过午不食—可以提醒自己正在守持斋戒,安住在戒律中;

不高床歌鬘—属于断除骄傲,如果骄傲则自己就与解脱无关了。

八关斋戒是最接近出家的戒律(出家的沙弥戒是十条戒),八关斋再展开类似于九条戒,也可以体会出家修行的感觉(出家是终身戒,此戒是一日一夜以上安立的时戒),这样的斋戒有很多必要性,功德也很大,是佛陀针对不同的根基、不同时间的修行者而制定的不同戒律。

此八分支非终身,亦非功德所依故,”这八条(4根本、4支分)并不是终身戒律,也不是上上功德所依(上面戒主要指菩萨戒),即守过八关斋戒,在此基础上是否可受菩萨戒?此处说了,不是上戒功德的所依,故,单单守持八关斋戒(因他只是一日一夜的戒律),在其上无法安立菩萨戒的戒体。

别解脱戒唯七种,”其他的功德所依,即上上的菩萨戒的功德所依、戒体所依是七种别解脱戒,从一分居士戒也可以,必须有终身守持的别解脱戒,

此八有生之年护,居士虽非有部说,”此八种戒律(八关斋戒),也有在有生之年一辈子护持的,叫“八戒居士”,“虽非有部说”—一切有部的戒律中没有终身守持八戒这样的安立(因为藏地都是一切有部的传承),但是“世亲许为上座宗”—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说,这是上座部的窍诀、上座部的观点。但是八戒也有大德终身守持,如旃札古昧上师和萨迦五祖之一。

P143:“关于所护的斋戒,《俱舍论》中云:‘次第四为戒律支,一不放逸三禁行。’”

八关斋中的四根本戒与居士五戒之差别:

不杀生—五戒因是终身戒律,其根本戒的界限是杀人和杀胎儿(堕胎)其他的安立为同分,如拍死蚊子、苍蝇,虽过失很大,但没有破根本戒;而斋戒时间很短,所以他的不杀生指只要有生命都不能杀,即不故意杀一切众生,比居士戒严格。

不偷盗—居士戒中有个界限,即2.47元,超过这个价值,会破戒,否则算分支过失;但在斋戒中无价值差别,一根针、一根线均算犯戒;

非梵行—居士戒中是不邪淫(不适当时间、不适当地点、和配偶以外的有情做不净行);但在斋戒中是非梵行,任何不净行都不能做(不管是配偶还是非配偶);

妄语—居士戒中妄语根本戒是主要不能说上人法妄语(如自己没得到初禅却说得到了一禅、二禅……说自己有神通,是圣者等等凡是超过欲界功能的都算是上人法);而斋戒中包括开玩笑中的妄语也不能说。

四种分支戒与居士五戒之差别:

戒酒—居士戒中的不饮酒与此处的不饮酒意义是一样的;

高广大床—有时叫“高广床”,“广”有些说是好的意思,有些说是床只能让自己翻身的程度,太大就算广了,“高广”又高又广,高—床的高度不能超过自己手的一肘高;广—很宽广的大床;但慈诚罗珠堪布讲是指高级豪华的床,这样容易滋生傲慢心,就不会对轮回产生厌离心,不随顺厌离,就不知道自己是个修行者,正在受斋戒,准备出离轮回,如果自己过度享受,内心中易生娇慢、傲慢故,对自己守式不利,故不能睡高广床。

歌鬘—“歌”指唱歌跳舞,这些容易自己耽著轮回、产生傲慢,不随顺出离;“鬘”指头上戴花鬘,指种种装饰品,慈诚罗珠堪布说,如果是平时佩戴的项链等不需要,但如果是用以前没戴过的更好的东西装饰,是不行的,容易产生傲慢心;其他的化妆品也不能用(口红、描眉、涂指甲),但一般护肤品可以用。如果自己走路时无意间看到一些电视中的跳舞或听到别人放的歌曲,不是故意、刻意、以耽著心、染污心去听去看,就没问题。慈诚罗珠堪布也说,如果这一天中因工作问题必须唱歌跳舞,此时可以观想成对上师三宝的供养,也可以,主要以调伏心为主。

过午不食—在当地正午之前吃完饭,过午之后就不能再吃固体食物(包括酸奶、牛奶),但是可以喝水、茶(小乘斋戒中)。

“断除非梵行等四根本戒及其同分是使戒律稳固的四种分支。”“

四根本戒是让戒律稳固,“同分”—杀生的同分(没那么严重,但是属于随顺)就是损害众生;根本戒不能犯,同分方面也要遮止。

《念住经》中云:‘谓此不能损害我,具智慧者不依酒,醉时清凉异熟大,依酒堕入地狱中。’”

谓此不能伤害我”—上师没解释,大概意思是:如喝酒,有些人认为喝点酒不能伤害我,但这也不允许;因为它的异熟果很严重,“依酒堕入地狱中,”故有智慧的人也不会依酒。

“了知饮酒的过患以后应该励力戒酒,这是增上不放逸之分支。高广大床、歌舞花鬘等、非时过午进餐,”

最好发愿生生世世远离酒精的迷醉,实在不行也要在斋戒中滴酒不沾;这是让我们不放逸,能够安住在清净善所缘当中,修持善法的殊用分支,有增上功德的作用。

有些地方讲因为自己正在受斋戒,正在守持过午不食,因他自己安住在清净的本体中,再看其他世间人因没受斋戒故,吃很多东西,就会对轮回产生厌离,随顺出离心、随顺厌离心,还有说晚饭吃得过多易昏沉,不堪能晚上修善法,故也有很多必要性。

“断除这三者是清净禁行之分支,护持此八种戒者即为八戒居士。”

此处的八戒居士与下面的八戒居士意义不一定一样,因此处讲到的是一般的一日一夜的斋戒。严格意义上讲,一日一夜的斋戒也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居士,但是前面说过“皈依居士”,只要皈依了三宝就可以叫居士了,故在此日守持八戒,也可称此日中的八戒居士,也有这样一种说法。

P144“由于此八种支分并不是终身戒,所以不属于一切上戒功德的所依。”

“上戒功德”指别解脱以上的,如菩萨戒,或再往上的密乘戒等等,虽然八关斋戒的功德非常大,但还不能作为菩萨戒的基础,不能作为受菩萨戒的所依;但仅仅一日一夜守持,也有很大必要,功德也非常大。

“真正成为诸功德所依的别解脱戒,决定只有具相的七种。《道炬论》中云:‘恒俱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善根非余有。’”

《道炬论》为阿底峡尊者所造。“恒俱余七种,”恒时具有其余的七种别解脱戒身份的人,“乃有菩萨戒,”才具有菩萨戒,“善根非余有”具有七种别解脱戒具缘善根的人才会具有菩萨戒,其他人是不会有菩萨戒的。此处也直接讲到八关斋戒不能成为上戒所依的内容。

“假设承诺有生之年一直守护此八支分,旃札古昧上师曾经也是受持此戒律,因而被共称八戒居士。”

如果一辈子都承诺守持八关斋可称为八戒居士。旃札古昧上师(他空中观)也称为月观上师,与月称论师(自空中观)曾经辩论很长时间,在那烂陀寺对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辩论了七年,谁胜谁负也没有具体说法,通过二位大德的辩论,对于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有观点都能了解,对于弘扬自空与他空不共观点起到很大作用。一般人关心胜负,但真正对佛法负责的人会在辩论中把自空与他空观点弘扬广大,这才是辩论不共的必要性。月称菩萨是文珠菩萨摄受,月观论师是观音菩萨摄受,二位在辩论时,文殊菩萨给月称论师传授很多窍诀,白天辩论时有时月观论师当时没有回答,而是说明天再回答,月称论师奇怪,就悄悄跟着月观论师去看,就看到那烂陀寺中有尊观音菩萨塑像,正在给月观论师指点答案,月称论师把门推开,说:“请圣者不要做亲疏偏袒之事”,此时观音菩萨一根手指正在竖起,月称进入后就停止了,所以这个塑像的姿势一直保持,叫“竖指观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月称论师进入说:“请圣者不要做亲疏偏袒之事”时,观音菩萨说:“其实这也没什么,文殊菩萨指点你,我指点月观论师,这很公平”。

旃札古昧上师生平(益西堪布在讲《定解宝灯论》时专门介绍旃札古昧上师的功德):旃札古昧上师一出生就对母亲说:“母亲怀孕十个月,母亲辛苦了,”当时把家人吓坏了,告诉他:“不能再说话”。他七岁之前没有开口说话。七岁时,有个厉害的外道与内道班智达辩论佛法,写下许多问题,当时国王很犯难,内道班智达显现上有点力不从心,就把外道提出的问题带到各各地方看有没有人能回答,当时有人把写有辩论问题的纸带到旃札古昧上师家中,放在桌子上,旃札古昧上师看后就用笔写下所有答案,当班智达回来看到后,问:“这是谁回答的?这么善妙!”有人告诉说是这位七岁的小孩子,当问到旃札古昧上师时,他看他的母亲,母亲说:“可以嘛,你说话嘛”,此时旃札古昧上师才开始说话,说:“这些外道观点不值一驳,”最后由他一人驳斥了全部的外道观点。这是历史中不经过学习自然而然通达一切法义的、为数不多的在德,在印度显现很明显的就是旃札古昧上师(其他上师也有这样的功德,但没有显现这么明显)。

在西藏西藏中不经过学习就精通佛法的是荣树班智达(在大恩上师翻译的《藏密佛教史》中就有荣树班智达的传记),他很小的时候,阿底峡尊者进藏,听说有一个小孩子很厉害,找到荣树班智达,他非常小,还不到七岁,把他放在膝盖上面与他辩论,阿底峡尊者显现上辩输了,阿底峡尊者说:“我根本辩不过他,他是我两位上师的化现”。

在近代佛教史上面就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七岁造《定解宝灯论》,把深广的自空、他空观点在玩耍时口述出来,由侍者写下来。

“尽管一切有部的戒律当中并未如是宣说,但世亲论师认为这是上座部的观点,他说:所谓的居士,在上座部的窍诀传承中听说过,但未见过如来有明说。”

在一切有部传承中没有一辈子守持八戒的余戒居士,但是世亲论师认为这是上座部的观点(《俱舍论自释》),但没过如来在经典中明确说过,只是上座部以窍诀的方式安立的。

P145:“但在大乘经典中的确有讲到,如《宝积经》中如是记载:‘大悲王子以此方式受此戒。’”

在大乘经典《宝积经》中非常明显地说,佛陀曾经转生为大悲王子时,通过一辈子守持八关斋戒的方式成为八戒居士。


第十一课答疑

问:P136:第一段讲到传戒时要对传戒师有信心“如有10位比丘传戒,如果你觉得有4位比丘清净就可以得到戒体”可后面又说如果是5 位传戒,3位不清净,2位清净就可以得到戒体,与前面比例不一样啊?

答:反正是4位以上吧,前面是4位以上,后面也是若觉得4位以上肯定清净,其中一个可能不清净,反正4个以上级成僧团。

问:P144第二段:“由于此八种支分并不是终身戒,所以不属于一切上戒功德的所依”而后面讲到的月观论师,有生之年都守持八关斋戒,算不算终生戒呢?可不可以作为功德的所依?

答:月观论师他们不仅仅只有八戒,他内心中应该还有五戒的本体,从时间角度讲他所守的好像是终身的,但从戒性而言,八支戒普遍讲都属于时戒,但各别的终身守持八戒的居士,一般讲他相续中都是有五或的,所以终身守的八戒到底能不能成为上戒的所依这里面没讲,只讲了七种别解脱,有该著及颂词中都没有讲这样的八戒居士可以成为上戒功德的所依,我们也不能这样承许。

问:1,为什么说佛教的戒律必须依靠仪轨来获得?2,自己没有出家的意乐,也参加了受戒仪式,为什么说不一定得到戒体?3,上师给我们诵戒时如果自己没有如理观想:“我已经获得所受之戒的戒体”,没有生起这种得心,也不一定得到戒体,为什么?

答:1,仪轨必须要上师传给自己,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把戒律传受,不能说自己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样可以,他觉得那样可以,到底谁能得谁不能得就没有一个定准了。所以从某些角度讲,佛陀制定了一个规则,通过这个仪式,符合这个仪式的都可以得到,不符合这个仪式单单凭自己的发心、单凭自己的想法是得不到的,佛法中就是通过仪轨的方式让我们得戒,原因也是如此。

2,因为自己得戒的意乐不强,自己能不能得戒与自己想不想得戒的发心有很大关系,如果自己一点也不想得,虽然参加了仪式,但是得不到;如果自己意乐很强,因缘合和,因缘具足,就可以得到戒律;如果仪式不全,或自己意乐不强,或其他条件不具足,任何一个法都是因缘合和才能生的,自己想要出家的意乐、想要得戒的意乐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缘,如果缺少这个比较重要的因缘,虽然你参加了仪式(这个因缘具足了),缺缘不生,果法就产生不了,所以得不到戒体。如果自己中途改变了主意,有可能会得戒。

3,要观想自己能得戒,如果在上师弹指时你没有观想得戒,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是得不到戒体。

问:如何了知对方是个破戒者?在验相、觉受上有什么感受?

答:这个很难知道吧,除非自己亲眼见到,或去问的时候他自己承认了;有些时候即便自己看到了也不一定能确定对方是破戒者。佛陀虽然有神通,知道他的弟子中哪些是具戒的,哪些是破戒的,但若其他人没有检举、揭发、自己也没承认的话,佛陀也不会用神通去说谁是破戒的,谁不是破戒的。从小乘有部看,戒体是无表色,没办法了解;大乘角度说,戒体是一种断心,是内心中存在的方式,这也很难了解。

问:上节课的问题,P130护持方法第三条,皈依僧众不得结交外道,但有的同事可以是基督教徒,中午睡觉或吃饭都在一起,这个度该如何把握?

答:这个没事吧。自己不是很欢喜地接受他的教义,暂时工作和性质接触不应算是与外道交往。

问:灌顶时可能也会有誓言者,该如何做?

答:灌顶时用手指沾一点点酒,在自己嘴唇上稍微涂一下、表示一下;慈诚罗珠堪布讲了,用手指沾酒后在外面(不要接触自己的身体)比一个喝酒的动作,就算是接受了,都不用沾嘴唇的;这样即没有舍弃誓言,也没有犯酒戒。

问:今天讲的颂词中“四根本戒四支分” P143最后一段第3行“前四者为戒律支”,能不能理解为四根本戒是戒律的四个支分呢?还是四支分针对后面的酒戒、高床……

答:都可以。如果从四根本讲,有两种分法:八戒中前四种属根本戒体,后面四个属于分支,这里的“分支”是针对(观待)前面的“根本”而安立的,所以说四根本,四支分;后面一个八支,八个分支,就可以说,前面四个属于戒律支(本体属于戒律),中间一个是不放逸支,后面三个是禁行支,把八条戒律分成四个支;这样两种安立方式都可以。

问:守八关斋那天有些道友必须要上网收邮件、在网上处理一些事情,可能无意间会浏览一些网页,如何做?

答:无意间不要紧吧。前面也讲了慈诚罗珠堪布讲如果工作关系,必须要唱歌跳舞,观想供养三宝也可以;只要内心中安住在戒律中,应该不会有问题。

问:宁八关斋那天办公室凳子高过一肘如何办?

答:主要是指高广床。有时条件所限,自己也没有其他耽执,应该不会有问题。

问:P114第二段“异熟障”是什么意思?

答:指报障。“异熟”就是通过以前异熟的因产生今生的果,这个果对我们今生的修行、获得安乐会有一种障碍,叫“异熟障”,也叫“报障”,报障就是果报,他成熟的果报对我们修行等等产生障碍。

问:五戒与八关斋戒中的杀戒意义不同,五戒中的杀戒指杀人,八关斋中是戒杀一切有情众生,那五戒中的妄语与八关斋戒的妄语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五戒中的妄语的根本戒是上人法妄语,其他小妄语也是它的分支,同分方面会犯一些;在斋戒中,一些大德解释中也是很严格的,不一定是上人法妄语,包括开玩笑以上的妄语都不要讲,还是不同。

问:受了菩萨戒,里面有每月六斋日要受持八关斋戒,由于工作原因要上网,会出现新闻网页,如果故意看,算不算破戒?

答:像刚才所讲一样,主要讲的是与歌舞有关的内容,尽量避免,但新闻能不能看也没有详细描述,新闻内容是否属于歌舞,也不知道,尽量不看,如工作关系,也可以看。不要故意产生染污心去看,参考前面标准,主要心为主。

问:过午不食,上午吃零食算不算?

答:有些地方讲在过午之前把该吃的都吃了,过午之后就不能吃,午前可以吃,也有说午前吃多少顿都可以。

问:P134第二段,佛教戒律通常情况下必须由仪轨得到,下面又说,“密乘戒也如此,即便自己已经具足了等净无二的见解……”上节课说过,佛陀证果或圣者见道后均可获得别解脱戒,这里说已经获得等净无二的见解,说明已经证悟了,为什么还要通过灌顶呢?是不是证果只能得到别解脱戒和菩萨戒?

答:这个理解有错误的地方,获得等净无二的见解不等于证悟。如通过学习《大幻化网》内心中大概知道一切万法是平等、清净的,这种见解获得了,但是不是证悟,只是内心对于法界有个大概的认知。现在角度说,有些化身早就获得佛的果位、阿罗汉果位,他们心中的戒体属于永远没有失去的,但今生重新显现发心求学,首先也要在上师面前求灌顶的方式具足密乘戒,他也必须这样示现。一般人如果没有最早就进入密乘,他也没有办法修行密乘,学习密乘的精典就会得到等净清净的见解,他必须在这个见解上进行修行地才能证悟这样的平等清净,那里他的戒体就会变成一种无漏的戒体。所以见解与证悟是两回事。

问:如果他已经证悟了明空无二的境界,就该具足三戒了吧?

答:一般而言,凡夫要证悟明空无二的境界,前面要修学很长时间,需要次第次第获得戒律,所以他是先获得戒律再证悟的,不是先证悟再获得戒律。

问:P128第二行:“月称论师在《辨五蕴》中说,戒律是一种无表色,”月称论师他是中观论师,按照中观讲戒律应是一种心法?

答:月称论师他也可以讲有部的观点。在讲自宗如何安立戒体时,他会说这是断心,如果月称论师在讲其他观点,如在讲世俗谛、其他有部,他也可以称许有部说他是无表色,只不过无表色安立的方法。有部安立无表色是一种实有的色法,其他的(宗派认为)无表色就是一种名称,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色法,所以有时是名字相同,意义不相同;有时,他虽然证悟很高,也可以观待于其他众生讲自己下面的观点。

(下面是屏幕上的问题)

问:第五课依靠六要顿超怎么理解?

答:这是讲大圆满的最高境界,我们在这里不敢回答顿超中的最高境界。我们知道有这些六要,语要,身要、心要、境要、门要、显现要,在修最高最高法门时才能接触到这些。他的究竟意义,自己有福报进入大圆满修行时,自然而然大恩上师会给大家介绍。

问:思考题31,皈依破了后,相续中的其他戒律能否存在……2,如果只受皈依戒不受居士戒……

答:1,如果皈依戒真的破了,其他戒律是没有了,因为皈依戒是他的基础,其他戒律可能会失坏;真正皈依戒破了,有些地方讲还需要重新去受戒。

2,当然可以。关键是我们要做什么。如果既生中只以受皈依戒的方式度过一生也可以,也可以算是居士;但若自己进一步需要修持更高的如得到别解脱戒,进一步修持解脱道、菩萨道,就不行;所以要看自己的目的。

问:请问七种别解脱是哪七种?

答:男居士、女居士、沙弥、沙弥尼、正学女、比丘和比丘尼戒。

问:守八关斋戒要禁语吗?

答:最好止语,可以念咒,做其他很多功德。小乘八关斋戒中没有要求禁语,也可以不禁语。但尽量不要说很多废话,否则可能会牵扯到斋戒的妄语戒(如开玩笑时就容易打妄语),所以禁语最好。密乘斋戒很严格,必须禁语,这个说法也有。

问:四根本戒四支分,四支分是指四根本戒的四支分还是指下面的戒酒、高床、歌舞、过午不食?

答:指后面这四个支分。即四根本和四支分,是观待于根本而安立的分支。

问:如果想晚上受八关斋戒,已经吃了晚饭可以吗?

答:可以类推。第一次受戒之前不以吃饭;有一种说法如果受了一次性的戒,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吃饭的也有;如果要严格一点在晚上受戒之前尽量不吃。因为这种守戒的传统比较少,很多大德在解释的时候,吃过晚饭能不能受戒,没看到很明显的记载。

问:九乘的安立是以何而立?

答:当然是以众生根基,对法界的了解次第或接受能力而安立的。法界是平等清净或空性与光明双运的本体,对于这样究竟的法界,有些人能完全理解,就这立了上面的密乘或大圆满的;有些可能对殊胜的法界没办法完全理解,所以就安立了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逐渐对法界的空性、法界光明如来藏,然后趋入光明如来藏的,了解的次第是从声闻中明空无二,到世俗谛一切显现逐渐清净,所以九乘的安立是以众生对圆满法界本体接受的能力、众生的心、众生的根基安立的,越接近上面,对法界的等净本体越能够了解得清楚。

问:如果受全分居士戒,喝了酒是否破了居士的根本戒?

答:居士的根本戒,是前面的四种,犯了酒戒,可以忏悔,戒酒属于不放逸的分支,让我们更好地守护根本戒的保障,但酒戒本身不是破了根本戒的戒体;但前面四条如果破了,戒体就没有了。

问:怎么知道是否得到戒体?

答:要看当时受戒时的心态,如果心态有了,上师的话也听懂了,让观想的也观想好了,作意也作意好了,上师弹指让你观想得戒体时也观想了,如果这些条件都具足,就有戒体了。如果这些明显不具足或主要因缘不具足,就可能没得到,就需要重新受重新得。

问:早几年受过八关斋,现在能在佛像前自受吗?

答:如果以前受过,后来一直没受的话,现在若想受戒,还是要在上师面前重新受。除了一次性的受戒,如在年初时在上师面前受一次戒,在传戒时就发愿作意:今年每个月中某日都要受此戒,这样一次性受戒后以后的一年中都可以自受戒。

问:旧仪轨的百四羯磨和现行仪轨的百四羯磨一样吗?

答:一样的。

问:P143戒律支的禁行支的区别。

答:戒律支是戒律的本体,斋戒中主要的戒律部分是前四种;第四个属于不放逸的部分,“支”可以理解为“部分”;最后三个属于禁行部分,不骄傲、不傲慢,让我们随顺产生出离心的部分;都是戒律,但还要分主要的部分。

问:佛教的戒律必须通过仪轨得到,P108一般来讲密乘戒依靠灌顶获得戒律,菩萨戒通过发心获得,而别解脱一定要通过仪轨才能获得,

答:菩萨戒主要是通过发心,其实发心过程中也是一种仪轨,只不过小乘根基比较注重形式,故仪轨的侧重比较明显,仪式方面的内容比较明显;菩萨戒发心比较主要,比较明显,他也有仪轨,只不过强调发心,心到量才能生起菩萨戒,如果不到量就没有(戒体),并不是说没有仪轨,而是说主要通过发心获得;密乘戒的灌顶也是一种仪轨;故二者之间并没有本质性差别,只不过从讲解侧面、从三乘修行的方法,一般而言,越往下执著比较重一点,仪式、仪轨、身语就比较着重;中间到菩萨乘时,比较侧重发心,也有仪式,只不过发心的成份更多,强调时更重要;再往上去到密乘,见解最重要,也是通过灌顶方式,这些都属于仪轨;受菩萨戒也是上师给我们传仪轨,传这样一种仪式,受过菩萨戒后以后可以自己在佛像前自受,自受进也是要念诵仪轨、念诵发心偈得到菩萨戒,这也是通过仪轨获得的,不仅仅是发个心就有了。

问:思考题2

答:有些人对佛教有些因缘,有些人可能与外道有因缘,在有因缘时可以遣除,如果在佛法中因缘差一点,信心不够,不一定得到加持;有些可能前世再前世与某些人或某些教义有这样一些善缘,所以通过这方面就遣除疾病也有。还有是一些魔王、非人对修行人估干扰,在他求外道时给他一些明显的加持,也有这种情况。但是我们在讲皈依的时候,如果从原则性来看,既然我们可以把医生、医院、药都当成上师三宝的事业,其他通过外道的事业得到一些感应、遣除违缘也可以这样想:外道相续中也有如来藏,佛陀事业可以通过任何的载体、任何方式让我们得到利益,只要做一个佛弟子,有信心的话,任何东西都可以看成是上师三宝的事业加的地,乃至于形式上可能来自于外道,但本质是来自于三宝加持。佛经中讲,佛可以加持魔讲法,魔就讲了一些遣除魔障的方式、认清什么是魔障、如何遣除魔障,佛陀可以加持魔来讲法,可以加持魔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业,从这个角度,外道遣除疾病也是上师三宝慈悲加被,只要能得到利益、得到安乐的都可以想是上师三宝给予的加持,哪怕来源显现上是来自于外道也可以。

问:已受密乘戒,没受八关斋戒,还要守十斋日过午不食吗?

答:密乘戒中没有说十斋日过午不食。

问:有个师兄受过密乘戒,家里人生病去求大仙看病,算破戒吗?

答:不一定,和前面一样。就像有病吃药一样,如果没想去皈依大仙,如果把大仙等等当成是三宝佛菩萨事业的化现,有这样的见解、有这样的发心,也不能算破戒。算不算破戒,关键是如果我们认为佛菩萨已经没有加持了,必须去求其他的佛菩萨之外的大仙,这样当然不行。在八大法行中也有供赞山神,通过这样供赞山神得到世间一些事业,成就弘法利生事业,有些护法神也是世间的鬼神,也可以供养、祈祷,但是不要皈依。但是作为初学者,最好多祈祷佛菩萨加持。

问:P136,如果认为传戒法师不清净本身是否有过失?此时受戒能否得戒?

答:如果真的认为传戒法师不清净或不清净的数量已经超过我们能得戒的标准,此时不一定能得戒,就有过失。在过失下面还受戒可能就不一定得到戒体,因为你已经对传戒的来源产生怀疑,还是要对传戒的法师有信心。

问:为什么佛教的戒律必须由仪轨获得?

答:前面已经讲过了,因为不依靠仪轨获得,没有一个标准仪式,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想法、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发心,不一定能得戒。如果有仪轨(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的菩萨戒仪轨、还是密乘灌顶仪轨)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仪轨,因为仪轨中有皈依、次第的发心、观想、上师弹指表示部分、自己承诺得戒部分,都具足就可以。自己受菩萨戒也是通过这样的仪式,念诵,通过仪轨的加持,也可以得到戒律。

问:P130最后一段“所谓有破戒者已经变成一种僧从形相,或行为不如法……”如何理解这里的皈依?是否可以由破戒引导?

答:他形相上还属于出家人(穿着福田裙),前面已经讲,皈依后哪怕是红黄补丁以上的要当成僧宝看待,都要皈依它,僧宝当然在皈依了,所以他还是一个形相的出家人,还持着僧的形相,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他当作僧宝皈依呢?并不是对他单个人如何,而是把他当作整个僧宝中的一位,即把他作为皈依境。并不是皈依他破戒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