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三戒要解13

智诚堪布辅导

第十三课

前面已经学了三戒的主说,也学习了别解脱戒中针对居士宣讲的斋戒、居士戒,今天学习第三品—菩萨戒。我们现在是为了利益众生发誓成佛的菩萨践行者,则必须要修行菩萨行,护持菩萨戒,就必须要学习菩萨戒,故很有必要对菩萨戒进行学习。菩萨戒的功德利益远远比别解脱戒的功德利益大,在很多大乘宣讲菩萨戒的论典中讲了很多守持菩萨戒远远超胜守持小乘的戒律,则破菩萨戒的过患也远远超胜破别解脱戒的过患。

P157:“宣说别解脱戒之后,接下来要讲菩萨学处的界限。”

我们已经宣讲了别解脱戒,但居士戒中很详细的戒条听一次是远远不够的,要详加了解,在修学中尽量不违犯,违犯之后按照小乘规定别别忏悔,重新受戒,都是有必要的。下面宣讲菩萨戒。

“不仅世间增上生的所有功德,就是一切声闻、缘觉的寂灭功德,也唯一来自于佛的传法。”

宣讲方式:首先宣讲一切功德来自于佛,再宣讲佛陀功德来自于菩萨,菩萨的功德来自于菩提心(菩萨戒),菩提心包含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包括行菩提心戒和愿菩提心戒),如此引出菩萨戒的缘起、得戒的方法等等。

“决定胜”—出世间的功得,决定的一种胜利,获得解脱才是决定的胜利;如果没有获得解脱就无法安立为这样一种殊胜、决定性的胜利。

“增上生”—针对决定胜就是“增上生”,代表善趣中的种种安乐。为什么叫“增上”?在善趣中通过修持种种善根和福报,其福报是增上而产生,也就是增上而产生种种的善趣功德,和解脱没有直接关系。我们没有以出离心摄受守持五戒、十善,或没有以出离心摄受的放生等善法,都可以叫“增上生”,在轮回中福报可以增上而产生。比现在要殊胜叫“增上”,如果我们现在修行殊胜的正法,内心中在善趣中感受殊胜福德的这些善根可以增上而产生。

所以“增上生”针对善趣而安立,而决定胜是针对究竟解脱的。

世间增上生来自于佛陀的讲法,针对佛弟子就非常明显,因为佛陀在宣讲佛法时,不管弟子只发了人天乘的心也好,还是说修行者发了菩提心摄持善法也好,五戒,十善增上生的功德来自于佛陀宣讲了因果的道理,只是追求人天善趣的人按照佛陀宣讲的因果法要进行实践,就会获得轮回中善趣的安乐;发了出离心和菩提心摄受的善根虽然是直接获得成佛的善根,但在乃至还没有获得佛果,还没有获得解脱之前,这些功德也可以在世间增上而产生,如获得人身、获得广大福报,获得很好容貌等等,这些功德是顺便产生的,所以以出离心摄受这些善根,不单单可以直接引发成佛的功德,也可以间接引发增上生功德;不是佛弟子,没有依照佛行持,针对人天善根,有些是佛直接宣讲的,如佛在世时直接宣讲,有些是佛不在世时时,虽然不能直接宣讲,但可以示现许多化身—世间贤德,给众生宣讲人天善道,有时菩萨、佛也可以化现成转轮王给众生宣讲十善业道,让众生死后转生天界等等;还有一些佛陀加持世间人明了因果之道,让人们进行取舍;还有是佛陀直接化现为外相是外道,但实际上是佛本体,这样一种因果是非常微细,一般人不能了知,佛陀可以用各种方便色身—直接是佛弟子因缘的,就直接宣讲人间增上生的修行方法,不是佛弟子,佛陀也会化现为其他的身份给众生宣讲,虽然这些众生尚无法直接发起解脱的心,但佛陀必定是太爱护一切众生了,佛陀从修菩萨道乃至于成佛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心、修道、讲法,佛陀不会因为信仰与信心而分别对待众生,佛陀会显现成另外一些形相身份尽量饶益他们,让他们虽然不能直接获得解脱,但在世间能够获得最大利益,故佛陀也会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让众生取舍因果之道,所以增上生功德也来自于佛陀。

一切声闻缘觉的寂灭功德也唯一来自于佛陀传法,声闻要成为声闻罗汉、缘觉要成为缘觉罗汉,都要来自于佛的传法。虽然缘觉在最后一世不需要佛的教育,但他最后一世解脱的善根决定成佛之前一百劫中积累功德,最初要值遇佛陀,中间要值遇很多佛陀、善知识学习佛法,所以缘觉要能发起缘觉心,懂得修学之道也来自于佛陀传法。

所以在佛法中,真正利益众生最直接的还是讲经说法,佛这么多利益众生的事业,最殊胜的也是讲给众生宣讲了因果取舍之道。

所以我们自己在学习佛法中有了一定境界,有了一些佛法知识也尽量把这些佛法知识传递给别人,让别人在世间多多少少能够得到佛法的智慧。有些众生因缘成熟可以直接入佛门,直接求解脱法要;有些善根较微薄,我们尽量在相续中种下一点点的善根也可以,劝他受皈依、受八关斋戒、放一次生、听一次佛号等等,尽量让他们与三宝结下缘,以后就可以成为三宝的调化弟子。佛法是非常殊手的,让我们相续中的烦恼、迷惑、痛苦完全消尽的殊胜对治法门。而磕头求平安是佛法中的一部分,但不是核心、不是根本,但众生颠倒故,把非根本、非核心的认为是最重要的佛法,所以很多人认为佛法就是很简单、愚昧、迷信,根本不知道佛法中对治烦恼的教义,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所以我们自己在学习佛法时要认真地学,尽量把佛法的殊胜意义传递给他人,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一切世间增上生和二乘的寂灭功德来自于佛的传法,那么佛陀的来源是什么呢?

P159“佛陀行菩萨道时,于三大阿僧祇劫中积累二资而获得正觉果位,菩萨也是由发菩提心而生,因此菩提心宝是三宝的源泉,”

既然一切来自于佛陀,佛陀是因为行持菩萨道而圆满了三大阿僧祇,“阿僧祇”—无数之意。三大无数劫,积累圆满二资粮成就佛果,佛陀是经由菩萨而生;菩萨也是由内心中真正发起菩提心而生;故,殊胜菩提心宝是整个三宝的源泉。佛陀首先由菩提心发愿,菩提心是法,通过这样的菩提心不断修持就会变成僧宝,通过僧宝不断学习,到究竟时就成了佛宝。所以按大乘而说,佛宝是僧宝的究竟。按《宝性论》观点,所谓僧宝是一地以上的圣者,菩萨从一地到十地,在十地末尾,僧宝究竟了,就是佛宝(现前佛果,现前佛宝),所以佛相续中的灭谛、菩萨相续中的道谛等等,一切都属于法宝的自性,菩提心就是三宝的源泉。

“阿阇黎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到:‘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声闻”—声闻阿罗汉,利根者三生即可。

“中佛”—缘觉阿罗汉,需要积累一百大劫的福德,他积累福德时间比声闻长,根基比声闻利,所证悟的阿罗汉境界比声闻阿罗汉殊胜,但不如佛,故称“中佛”。“佛”即觉悟,平时我们所说的“三菩提”,其中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中佛优于声闻,略于佛闻。

“能王”—佛陀。

诸佛复从菩萨生,”的两个根据—一,佛陀的近取因是十地菩萨,由金刚喻定断除最微细烦恼之后成佛;二,佛陀最初发心都是以菩萨劝请发菩提心(如佛陀等贤劫千佛都是由文殊菩萨劝发菩提心的)。

“佛子”—菩萨。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大悲心(缘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菩提心和无二慧(没有有无、是非、常断、人我、法我,远离四边八戏的殊胜智慧)是菩萨因。有了空性见就会产生无二慧的因。有时大悲心就是指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指大悲心;有时侧面不同,大悲心主要缘众生,要彻底拔除众生的痛苦;菩提心有两种本体:一是利他心,一个是为利他而发誓成佛心;故从侧面讲,体性稍有不同。

“宣说这类内容的大乘三藏,为一切佛子无误开示了如何修学的意义,并作为持戒的根本而住于真正三宝的本体中。”

此处的持戒主要是讲守持菩萨戒,菩提心作为菩萨戒的根本,如果没有菩提心菩萨戒就无法守持。不管是佛宝、法宝、僧宝,都是以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作为核心。

修行者因为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法而成为圣僧,所修行的法要叫“法宝”;通过法要断除二障,就属于“僧宝”;菩提心究竟就称之为“佛宝”(“住于真正三宝的本体中”)。

下面正式宣讲菩萨戒。

“乙三(菩萨戒)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已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和别解脱戒一样,首先讲缘起,佛陀成佛的方法,如何宣讲,如何集结,如何弘扬的缘起;第二如果没得菩萨戒如何得戒的方法;第三如果得到菩萨戒如何守护不让失坏的方法;第四,如果失坏了,如何恢复。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所得戒之本体;三、分类。

丁一、真实缘起:”

P160:“贤劫众生导师佛,于鹰鹫山等圣地,

为诸大乘种性者,宣说无边广三藏。

文殊结集龙猛释,寂天弘扬深见派,

弥勒菩萨作结集,无著世亲作诠释,

阿底峡弘广行派,莲师自宗同龙猛。”

真实缘起的内容包括:佛陀怎样成佛,如何宣讲大乘法要,谁结,谁著论弘扬,自守观点。

贤劫众生导师佛”—贤劫千佛中众生第四导师是释迦牟尼佛。

于鹰鹫山等圣地”—初转法轮在鹿野苑,宣讲四谛等;而第二转法轮是在鹰鹫山(灵鹫山);“”—广严城、楞枷山、龙宫、天界……宣讲大乘佛法(有些是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

为诸大乘种性者”—给一切大乘种性者,有些直接就已经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有些是拥有大乘种性,虽然种性没有成熟,但内心中安住大乘种性的人也有。从自性佛性而言,从每个众生拥有佛性如来藏角度讲,每个众生都是大乘种性,但在阶段性中,有些众生种性没有苏醒,所以成了无种性者或断善根者,根本不想追求解脱道的也有;还有一些暂时性苏醒了小乘种性,入了小乘;有些苏醒大乘种性。在《大乘经庄严论》第四品中专门有一个种性品, 其中高度赞叹大乘种性。具有大乘种性的外相(标志):第一是大悲(还没有入真正发菩提心进入大乘之前,以普通世俗人的身份,但他内心中的悲心强烈,无法忍受众生痛苦);第二是大信(信心。听闻到如大悲心、菩提心、空性等大乘法义,不一定听懂,但内心中特别生起信心、流泪、感觉殊胜);第三叫大忍(听到菩萨道,如果要成佛必须修持三个无数劫,在三个无数劫中要修很多苦行,要布施自己内外财物、身体,守护清净戒律,修安忍……对于六度的法要听后不觉得痛苦而无法实行,而是觉得稀有,内心能接受);第四是大行(修持六度)。

宣说无边广三藏”—大乘三藏无边无际。目前翻译的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佛陀在宣说大乘法要时,有些是在天界、龙宫……等一般人到不了的地方,有些在人间宣讲,但印度佛法遭到过三次毁灭,很多经典也散失毁坏了;而且翻译时也只选择了一部分。龙树菩萨当年到龙宫时仅佛陀所宣讲的法要目录,一个月都看不完。因为佛陀不单单是化身宣讲大乘教法,佛陀的报身也在不间断地在不同刹土中给不同的菩萨宣讲大乘法要,我们现在智慧很狭隘而已,如果我们获得深广智慧,有殊胜神通或殊胜天眼等等也可以看到佛陀在无边刹土宣讲无边三藏。

这以上就是佛陀宣讲大乘三藏的过程,下面是集结和弘扬的过程。

文殊结集龙猛释,寂天弘扬深见派,

整个大乘分为“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

“甚深见派”—集结者是文殊菩萨。龙猛(即旧译中的龙树)菩萨注释、解释了甚深见的内容,如对于《般若经》空性方面的意义龙树菩萨写了《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等等龙树六论(*龙树六论是:《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和《成名言论》),解释《般若经》。对于第三转法轮的如不藏思想也造了《赞法界颂》、《三身赞》等等。甚深见派主要诠释空性方面的内容;除龙树菩萨外,还有佛护论师、月称论师、清辩论师等等中观派论师。最后是寂天菩萨造了《入行论》、《学集论》、《经集论》弘扬甚深见派观点、弘扬菩萨行。

弥勒菩萨作结集,无著世亲作诠释。

“广大行派”—弥勒菩萨作集结。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对于广大行派观点写了很多注释。

阿底峡弘广行派,”—阿底峡尊者弘扬广大行派。

莲师自宗同龙猛。”—莲花生大师为开山祖师的自宗(当然就是宁玛派)主要守持甚深见派(同龙猛)。

P161:“本师释迦佛在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就已成佛,佛号根顶如来,然而,为引导此娑婆世界的众生从三有到达寂灭城,再次以十二相等方式,于此贤劫中示现成就菩提。”

  前面在介绍别解脱时,对佛陀十二相成道已经作了介绍,小乘观点认为佛陀成佛前是凡夫;大乘观点有些说是十地菩萨;最了义的观点释迦牟尼佛在不可思议劫前早已成佛,佛号叫根顶如来。佛陀示现成佛已经无数次,为了救度众生、引领众生趋入解脱,一次又一次地示现成佛,一次又一次地以佛的身份调化众生。

“《宝性论》云:‘以大悲心知世间,照见一切世间界,于法身中不动摇,以异化身之自性。’又云:‘于不清净诸刹土,乃至世间示现住。’”

  佛陀有非常殊胜的大悲心和非常殊胜的智慧,大悲与智慧无二无别,以大悲心了知世间痛苦,照见一切世间界众生根基,在法身不动摇(佛陀法身没有相状,没有颜色)当中,显现异(各式各样不同的)化身的自性去引导众生。有些是属于殊胜化身(相当于释迦牟尼佛,因为以十二相成道,示现为正等正觉形相,故很殊胜);有些属于其他工巧(示现成世间一般工匠)化身,通过其他方式利益众生;有些示现为领导、国王、乃至于明星,都有可能。在不清净的刹土中,乃至世间没有穷尽,佛陀都会示现这样一种化身,只不过在众生福报比较圆满时佛陀示现的化身如释迦牟尼佛一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宣讲佛法;如果众生福报没那么圆满,佛陀就不会显现佛的形相,也不一定宣讲佛法,但会显现为其他形相,其他众生与佛结缘,逐渐可以获得解脱;乃至世间未空之前,佛陀都会不断地示现殊胜化身。

“世尊以千佛等的形象应世利益有情,未来乃至世间存在期间,一直以不可思议的幻化任运自成饶益众生;而今在此具诤之时,以殊胜化身形象所演说的所有法门,仅是在众生心前显现而已,其自相实际根本不存在。”

“具诤之时”—具有很多诤论,为地盘、饮食财产、思想等等诤论,统称“具诤之时”。

因为众生有分别念,就在众生心前显现调伏分别念、调伏烦恼的种种法要,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只是要众生心前显现而已,而所宣讲法的自相根本不存在,在胜义中没有法的存在;在名言谛中,在众生存在的时候,三藏法都是存在的;但从究竟实相角度而言,没有佛,也没有众生,当然也就没有调化众生心的法。

P162“《功德庄严王经》中云:‘我未说何法,众生前遍现。’”

佛陀从他自己侧面、他证悟的层面说他一个字也没说法,也从来没有要讲法的分别念,从他自己字住的境界而言也没有任何法宣讲,因为佛陀已经证悟了一切显现都是光明,都是殊胜的法界;所以在佛的境界中众生也是安住在佛本性中,佛对佛不需要传法,从他自己究竟角度而言全是清净的。但如果观待众生角度而言,众生有分别念、有烦恼、需要法来调伏,所以佛陀从自己角度讲没有宣讲一个法,但在众生面前变现了八万四千法门,变现了从人间乘到声闻乘、到缘觉乘、到菩萨乘乃至于密乘的很多无尽法要,只要众生心存在,法就存在,胜义谛中众生的心也是空性的,在这个角度没有能调伏、所调伏;也没有能对治、所对治;也没有众生的心和法要的存在。所以这两个问题,一个是从世俗谛角度讲,一个是从胜义谛角度进行安立。

“尤其是佛陀以具足五圆满的方式,宣说了极为广大的大乘三藏。”

在讲记中,前四种圆满是直接宣讲了,但时间圆满在讲记中不明显,但意义是能体现的。

“其中,本师圆满:千佛中的第四佛,大能仁释迦牟尼佛。”

第一是本师圆满,示现的本师是千佛中第四尊佛,大能仁释迦牟尼佛。

“处圆满:鹰鹫山等地。”

“眷属圆满:总的大乘种性者,分别的四众眷属以及天龙等共不共住地无量菩萨。”

佛陀在讲法是总而言之是针对大乘种性,即大乘法要直接的当机者、直接的调化者;还有一些是间接调化,分别而言是四众眷属,有的是种个善因,有些首先是小乘眷属,听了大乘法要后而转发菩提心,还有天龙八部等等,共同、不共的住地的无量菩萨。

“法圆满:宣说定学为主的第二转无相法轮,”

三转法轮中第一转法轮是小乘的法,第二和第三转法轮是大乘的法,此处讲大乘法包含了第二、第三转法轮的意义。第一转叫四谛法轮,第二转叫无相法轮,第三转叫广分别(或善辨)法轮。第二转轮叫无相法轮,主要宣讲定学为主,第一转法轮是以戒学主要是小乘的四谛法,是以戒学为主,第三转法轮以慧学为主。当然戒学中也有戒定慧,定学中也有戒定慧,慧学中也有戒定慧。

“其中经之律阐述菩萨学处的界限;”

定学所对应的就是“经”(前面戒学所对应的三藏属于律为主),经典中的戒律主要是宣讲菩萨的种种学处界限,怎样守护菩萨学处、怎样算是违犯、怎样属于还净。

“经之经宣讲深广等持;”

经典中的经藏宣讲菩萨很深广禅定。

“经之论开显地道、总持、等持的详细分类。”

经典中的论藏是开显十地五道(地道)、总持(陀罗尼),有句总持(听了词句文字就不会忘记)、意总持(意义了解之后就不会忘记),句意二者总持(句意二者都不忘记)、等持(种种禅定)。前面讲修法,此处讲详细分类,如地道如何分?分为几种?

“宣说慧学为主尤其是抉择如来藏的第三转广分别法轮,”

大乘中第三转是广分别(也叫善辨—辨别),主要是慧学为主,尤其是抉择了慧学中最深的部分—如来藏的观点。

“其中论之律,阐明以方便调伏烦恼,也即大乘观心方面的法门;”

“论”主要是与第三转法轮为对照。

“论之经宣讲趋入深义之方法;”

如何趋入深义如怎样趋入如来藏等等殊胜方法。

“论之论,如《大乘阿毗达磨》等广述蕴界处的详细分类等。”

五蕴、十八界。大乘与小乘蕴界处的讲法的些是一样的,有些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佛陀根据时间与所化众生的根基不同,次第或同时传讲了句义博大精深不可估量的三藏。”

此处隐含了时间圆满,大乘法轮是在宣讲完一转法轮之后;有些说不一定纯粹是先讲一转、再讲二转、再讲三转,也有不同观点。有些是次第宣讲,有些是同时宣讲。渐悟法器,根基不利,就次第开显;是顿悟根基就同时宣讲。

“《功德庄严王经》中云:‘次第现求者,彼前如是说,同时趋入者,传讲圆满法,满足诸心愿,佛语之特点。’”

次第现求者,彼前如是说”—理解成渐悟者面前逐渐宣讲,他是次第现前法义的求法者。

同时趋入者,传讲圆满法,”—不需要次第次第地现前他的意义,同时可以趋入的利根者,传讲圆满法。

满足诸心愿,佛语之特点。”—能够满足一切众生根基不同的每个众生的心愿,这是佛语的特点,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语也是圆满的。

P163“关于三转法轮了义不了义的观点,一转法轮为不了义,这是各宗各派一致承认的。”

所谓不了义不是错误,他是针对众生根基,有时众生根基还没那么圆满,接受能力有限,如果直接宣讲空性、如来藏接受不了,对他断除烦恼或解脱没有意义,佛陀就很低标准,对这些众生宣讲了部分法界的意义,宣讲人无我空性,保留了法无我没有宣讲;有时是宣讲了空性部分,没有宣讲如来藏……等等,针对众生根基有些是全盘托出,有些是宣讲一部分,有些是必须要转变一下再宣讲才能理解的。佛陀刚开始成佛时不愿意讲法的原因也是佛陀所证悟的法界如来藏太过于甚深微妙,当时众生有根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无法消化,后来通过梵天等三次劝请佛陀才开始讲法。讲法的方式也是没有直接讲佛陀的证悟,而是相应他们能接受的程式,宣讲了能够让他们趋向解脱的殊胜法要。

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各中观点不同,下面讲几种观点。

““对于二转与三转法轮,各宗观点承许二转法轮一半了义、一半不了义,三转法轮为了义。”

一半了义、一半不了义”的意思:圆满法界是大空性、大光明双运,在法界中即具有大空性部分,也具有在光明如来藏部分,但是二转法轮是宣讲空性的,大空性部分已经宣讲到极致,再无法超越,空性方面讲的特别圆满,但《般若经》的体系中没有宣讲如来藏的光明,故,宣讲空性部分是了义的,但从没有宣讲如来藏角度说,是不了义,还没有真正把圆满法界讲出来,从这个角度说,一半了义,一半不了义。

为什么三转法轮了义呢?因为宣讲了圆满的法界,一方面也承认二转法轮中所宣讲的空性,二转法轮中没有讲的如来藏也是圆满地宣讲了,故三转法轮属于最了义的,最契合于圆满法界的本来意义。圆满法界中的大空性和大光明三转法轮中都如实地宣讲了,他所宣讲的方式是通过非常了义的方式进行观察的。

下面大恩上师也提到了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他在其他论典中也讲到二转法轮是了义的,三转法轮是半了义,半不了义的,这是怎么安立的呢?二转法轮从讲空性角度讲,是属于真实的法界,从大空性观点讲属于了义的,二转法轮空性没有再超越的,佛陀所证悟的空性也是这样,二转法轮宣讲了圆满的空性,所以说是了义的。第三转法轮是如何安立为半了义半不了义呢?他不是从如来藏角度说,而是从整个三转法轮讲的,因为三转法轮中有一部分宣讲唯实(但那里还不存在唯实宗,只是佛陀宣讲了部分唯实的观点),还没有真正抉择到如来藏,宣说唯实观点是显现有法方面,这当然不是究竟法义的实相,故宣讲世俗唯实部分是属于不了义的观点。另一部分是宣讲如来藏的观点(三转法轮分两部分,一部分没有讲如来藏,一部分讲了如来藏),所以没有讲如来藏部分是不了义的,宣讲如来藏部分(《大般若涅槃经》、《如来藏经》等等)是了属于义的观点。麦彭仁波切是从方面讲的,和前面的分法不一样,二转法轮是讲大空性,当然属于了义的观点,从抉择空性角度讲没有再超过它的了,从空性角度讲没有任何妨碍,故从这个角度安立为二转法轮完全了义;三转法轮有一部分没有宣讲如来藏,不了义,宣讲如来藏的部分是了义的;是从这个角度划分的。

不论是无垢光尊者的观点,还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都可以从不同的观点进行安立。

格鲁派的很多高僧大德认为二转法轮是了义的,三转法轮是不了义的,但他们与前面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还不一样。因为格鲁派主要宣讲空性,所以二转法轮是了义的,而如来藏观点也分两派:一派也承许如来藏,但是绝大多数智者有一定必要,认为佛陀在三转法轮中所宣讲的如来藏常乐我净的观点是不了义的说法。没有一个常乐我净、实有不变的如来藏本体,因为从二转法轮空性衡量时,不可能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佛陀宣讲如来藏是为了接引一些实执性很重的外道,因为有些外道在入佛门之前对于神我等等执著很重,佛为了引导他们,安立了不空的、常乐我净的如来藏,故格鲁派智者们认为三转法轮中宣讲的如来藏是不了义的,这种如来藏是不存在的。所以一概地认为二转法轮了义,三转法轮不了义。

觉囊派观点相反,他空派为主承许如来藏观点,所以觉囊派智者认为三转法轮是了义的,二转法轮和一转法轮是不了义的。三转法轮是了义的,主要是宣讲如来藏,宣讲了圆满的法界实相,从这个角度说是了义的。二转法轮空性部分是为了灭除实执而讲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没有宣讲如来藏光明,所以是不了义的。

自宗观点: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从大空性侧面和大光明的侧面而言,都是了义的,从这方面进行安立。

我们应该对各种智者的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都是针对众生根基进行安立的,没有哪一个是错误的观点,都是佛陀的法要,只不过在宣讲抉择时针对众生的接受能力和众生根基有些侧重说大空性,所以说大空性是最了义的;有些侧重说如来藏光明,说如来藏光明是最了义的;有些是从大光明、大空性二者双运角度讲,如宁玛派观点,大空性和大光明是双运的,所以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都是了义的;这样不同观点抉择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向于佛智。

P164“《解深密经》中云:‘初二转法轮其上仍有,亦有妨害,乃不了义,成诤论之源。’”

《解深密经》本身是三转法轮的经典,其中说,初转法轮和二转法轮上面还有三转法轮(“其上仍有”),而且初转法轮的法义和二转法轮的法义还有妨害(不圆满、有过失的地方),初转法轮不用讲,因为对于五蕴细相方面还没抉择空性,当然有理证妨害。而二转法轮有什么理证妨害呢?如果只是大空性,没有佛性如来藏的话,在抉择时还是会有过患,如,如果佛智不是本具的,如来藏如果不是恒常不变、不是本具的,则佛陀证悟成佛后,佛陀的智慧就应该是一种变化的智慧的本体……等等,就会有很多问题,有妨害是从这个角度说,不了义的观点是诤论的根源。在这方面还有继续发掘的潜力,还可以在上面诤论、辩论,可以出现很多过患,所以初转和二转法轮是不了义的。

“最后佛转了稀奇殊胜的法轮,彼经又云:‘此转法轮无上,无有妨害,乃了义,不成诤论之处。’”

三转法轮是最为无上的,上面再没有了,理证方面没有妨害,因为他已经宣讲了如来藏思想。

“《涅槃经》与《总持王请问经》中以乳药与净宝的比喻等,说明以次第的方式净化补特伽罗相续。”

为什么首先要讲初转法轮、再讲二转法轮、再讲三转法轮?因为众生相续是逐渐净化的,因为有些众生根基不是顿悟根基,所以必须次第通过不同法要净化相续。

乳药”—除了大恩上师讲记中的解释外,还有另一种解释:一个母亲有个儿子,嘴里生疮,医生针对他的病调配一些药,告诉母亲这个药没有消化之前不能母乳,否则会对孩子生命有危险。但小孩肯定要喝母乳,母亲就在乳房上涂一些很苦的药,但小孩想喝,但一喝这么苦就不想喝了,通过这种方式让小孩暂时不喝母乳,当他的药已经消化了,病也好了,母亲把乳房洗干净让他喝母乳,但小孩还是害怕,因为以前喝时很苦,就不敢喝,母亲就说:因为喝药不能喝母乳故,我在乳房上涂了些药,现在你的病也好了,药也洗掉了,现在可以喝了。这也是对应三转法轮的。因为众生(小孩)身体上有病,众生内心最早出现的病就是我执,对治我执当然是用空性、无我的观点(这就是医生配的药),但这时不能喝母乳,否则对他的病没好处,此时佛陀宣讲的主要是针对众生人无我、法无我,不宣讲如来藏观点。当众生内心中的我执消灭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宣讲如来藏常乐我净的思想,因为内心中没有我执、没有实执了,再宣讲如来藏观点就不会有问题。所以,针对众生根基首先宣讲五蕴存在,五蕴是有的,只不过五蕴上而把我是不存在的,此时佛陀给众生宣讲人无我,但是法无我(胜义中微细的我执)没有破,名言谛中的五蕴也没有破,只是说无我而已。到了二转法轮时,不单单人我没有了,法我也要空掉。一转法轮中没有破法无我,还有如何发菩提心的方式逐渐开始宣讲。当他内心中对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所有法都不产生实执时,佛陀宣讲三转法轮的如来藏,这时众生理解、接受都没有任何副作用。三转法轮的次第是这样的。通过乳药的比喻,是这样理解。

再就是通过净宝比喻。用三个阶段代表众生的最粗大的垢染(宣讲轮回痛苦、人无我空性等等,让众生对解脱产生兴趣)、中等垢染(宣讲万法无我,发菩提心,六度万行的修法)、最微细垢染(宣讲如来藏,了知一切垢染都是客尘、都是不存在的,通过最深细的法要让众生去掉垢染),第三个步骤完成后,佛性就像如意宝一样,光明就显现出来(光明如来藏)、功能就会显现出来。如意宝可以赐予众生所欲,所以众生佛性完全显现时,也可以赐予众生的一切所欲。是从这三个步骤进行对照的。

P165“有关大乘三藏,诸随学者通过结集与注疏等方式加以弘扬的情况,一般显宗共同的结集如前所述,下面讲一下不共结集:”

显宗共同集结是小乘、大乘共同的,就是前面在七叶窟等地的三次集结;下面讲一下不共的大乘集结方式:

“在王舍城南方布玛萨瓦山,一百万佛子聚集一堂,由弥勒、文殊、金刚手菩萨结集三藏。

依照二大车轨而言,所有甚深经部由至尊文殊菩萨结集,后来文殊菩萨亲自摄受的大乘阿阇黎龙猛菩萨,撰著了解释中转法轮密意的《中观六论》,以及诠释末转法轮密意的赞颂集,如《赞心金刚经》、《赞法界论》等。”

有些也说金刚手菩萨集结的是密乘。

“二大车轨”—一个是甚深见派,一个是广大行派。“轨”—所创立的流派,修行的一种轨、修行的方式、修行仪轨等等。

“中观六论”—解释空性的,如何理解佛陀在《般若经》中所讲的空性,不能按照众生凡夫的分别心去理解,所以佛陀早就在经典中授记龙树菩萨可以解释空性的密意。

以及诠释末转法轮密意的赞颂集,如《赞心金刚经》、《赞法界论》等”,还有《三身赞》等都是宣讲如来藏思想的。龙树菩萨一方面解释了二转法轮,一方面少量解释了三转法轮的意趣。

“对于龙猛菩萨的宗轨,月称、圣天、清辨论师等也通过著写大量解释密意的论典进行诠解。”

首先是龙树菩萨造了《中观论》之后,圣天造了《中观四百论》,佛护论师解释龙树菩萨的观点,写了《佛护论》,清辨论师也写了《般若灯论》解释中论词句的,还有《中观宝灯论》(听录音好像是灯论》,但网上没查到,故不确定此处是哪部论典),解释中论的意义。月称造了《显句论》对中论句的解释和《入中论》是对中论意的解释。大德们通过大量著写解释密意的著书进行诠解。我们学习龙树菩萨《中论》、《四百论》、《入中论》等等,就会慢慢了解空性,理解了中观的空性,佛陀在《般若经》中的空性也可以比较圆满去解释。

“对于发心菩萨戒的法轨等,寂天菩萨、则达热扎内南嘉论师也以《佛陀论》等论典加以弘扬。这是甚深见派。”

对于菩萨戒的仪轨,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第一品、第二品、尤其第三品中讲到得戒方式。

这是属于甚深见派观点。

P166“广博的一切经部由补处弥勒菩萨结集,之后他撰著了解释密意的《慈氏五论》,并传给圣者无著。无著菩萨著写了《瑜伽师地论》,也即《五部地论》。这一源流菩萨戒的法轨,由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弘扬开来,一脉相传。这是广大行派。”

《弥勒五论》,像《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现观庄严论》、《辨法法性论》(又称《法法性分别论》)、《究竟一乘宝性论》都有汉译,上师们都讲了。《现观庄严论》是解释《般若经》的;《辨中边论》主要是大乘经典中辨别中和边的内容进行安立,也有很多修行的方式;《辨法法性论》是佛经中法和法性,什么是有法,什么是法性,辨别之后,通过安住法性让有法的客尘消于法界中;《宝性论》讲如来藏思想;《经庄严论》把所有的大乘经典总集结,有些地方说,听闻一遍《经庄严论》相当于听了一切大乘三藏的功德,听闻此论就相当于听闻了一切大乘的法。

当时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了12年的弥勒菩萨本尊,最后现前本尊后,弥勒菩萨把无著菩萨带到兜率天,在一个午时为他传讲了《慈氏五论》,无著菩萨回到人间已经过去了人间53年,开始在人间弘扬《弥勒五论》,并写了《瑜伽师地论》(但汉地都说此论是弥勒菩萨写的,而藏地都说是无著菩萨写的),弘扬瑜伽派观点。

“世亲论师造了《八品论》等,由他们兄弟二人加以诠解并弘扬光大。”

《八品论》有《辨中边论注释》、《辨法法性论注释》、大乘《经庄严论注释》、《唯实二十颂》、《唯实三十颂》、《注疏的道理》、《五蕴品》、《作业品》……,世亲论师在世间被称为千部论,不单单是这八品,还有很多,主要是以《八品论》为主弘扬大乘。

在印度由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进行弘扬,力量非常强大,现在我们能学习大乘与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在护持、弘扬大乘的加持无法分开,在学习大乘同时也非常感恩这些大德。

“追随莲花生大士的前译派自宗所有密乘续部中所说得受菩萨戒的方法,以及大多数支分学处都与龙猛菩萨相同,见解则随两大宗轨。”

宁玛派自宗观点与甚深见派观点相同,但学习戒条时是两大车轨的戒条都有;甚深派见解主要以中观宗为主,广大行派见解主要以唯实见为主。宁玛派自宗见解跟随两大车轨,胜义中以中观宗为主,名言谛中以唯实观点为主。宁玛派的静命论师造的《中观庄严论》,在世俗谛中以承许唯实观点为主,胜义中承许中观的观点。全知麦彭仁波切对于《中观庄严论》作了一个注释,也是在名言中着重弘扬唯实,在胜义中着重弘扬中观。所以说宁玛派自宗两大宗轨的见解都承认,只不过一个在世俗中承认,一个在胜义中承认。

P167“共称广大行派的开创者圣者无著等的见解,最究竟应该是安住于中观见解的,只是在宗派与所化众生前宣讲唯识。并无相违之处。”

虽然圣者无著表面上是唯实论师,但他们最究竟的观点都应该是安住在中观的意趣,授记中讲无著菩萨是三地菩萨,那他不可能不安住在中观见解,而且在《宝性论》中的空性观点与中观观点无二无别。只不过在安立宗派和所化众生面前着重宣讲唯实的观点,二者之间没有相违之处。很多大德都是这样的,虽然他们在宣讲小乘观点与戒律,但他们内心中具有的是中观大乘思想,如二庄严中的功德光尊者、释迦光尊者他们主要对小乘戒律做了很多注释、弘扬,但他们自己本身是安住在大乘菩萨境界中,这二者之间是没有矛盾的。佛陀已经完全证得法界,但在针对小乘众生弘扬时也主要讲小乘观点,也没有讲如来藏等等观点。佛陀在讲小乘观点时,他自己的境界是安住在佛境界中,这也是没有相违之处的。这里是让我们知道对无著菩萨、世亲论师等等也需要平等恭敬,否则对圣者产生邪见也会有很大过患。

丁二、所得戒之本体:

首先要有菩提心摄受,再的菩萨戒。

P168“本体慈悲润相续,以及为利他众生,

欲求获得菩提故,断除三门罪之心。”

菩提心本体“慈悲润相续”,首先要用慈悲滋润自己相续,慈悲就是针对众生,就是为利他,利益众生,“为利他众生,欲求获得菩提”,以及为了利益众生自己追求菩提果;这其中菩提心的两个体相都有了,一个是以大悲缘众生,一个是以智慧缘佛果。因为众生最大的利益来自于成佛,所以我要为利益众生发誓成佛。如果只有利他心,没有智慧缘佛果,则只是支分的一种菩提心,并不圆满;如果只有以智慧缘佛果,没有以大悲缘众生,这种菩提心也不圆满,也只是一部分;所以只有通过大悲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两个条件具足才能叫圆满菩提心。菩提心就成为菩萨戒的本体,成为菩萨戒的基础。

断除三门罪之心”—在这个基础上自己精进断除身口意罪业的心态,叫菩提心或菩萨戒。大乘中观宗不承许无表色,他就是一种断除三门罪之心,是一种断心,断除罪业的心,这方面是一种戒。当然三门的罪,自私自利也是一种罪业,以吝啬心不愿意布施都是罪,后面学习戒条时都会学到。在菩提心基础上断除三门罪之心,就叫菩萨戒。

首先要有菩提心,菩萨戒的“戒”就是断除三门罪之心,在心相续上安立的断心叫菩萨戒。

P170“若问: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呢?菩提心的本体需要具足两个条件,一是对无量众生生起悦意的慈心以及不忍众生痛苦的悲心,”

“悦意慈”—是通过七果因果教授中的知母(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母亲)、念恩(做母亲时对我恩德很大)、报恩(我一定要报答)引发,如此拉近与众生的心。要通过不断观修,安住在这种状态,而不仅仅是词句上了知,内心确产生不了亲切的感情。有悦意慈心,就会对众生予乐拔苦,一点也不能忍受众生的痛苦,一定要想方设法拔除众生的痛苦。

“二是唯一为利益他众而以智慧缘圆满菩提欲求获得佛果。”

为利他众故,用自己的智慧去缘或想得到圆满菩提获得佛果,为利他故发誓成佛。

“也就是以智慧方便双运的愿行心所摄六度本体的特殊发心,断除利他之障碍以及自己圆满菩提之违缘三门罪业的相续心,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通过智慧方便双运的愿行菩提心所摄的六度本体的特殊发心,断除利他之障碍以及自己圆满菩提之违缘三门罪业的相续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就是真正的菩萨戒。

“《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所谓的发菩提心,就是为利他,二是求正等菩提。

“解脱部与狮子贤论师认为:菩萨戒的本体是心王,也就是意识。无著兄弟则认为是心所。”

解脱部论师与狮子贤论师在解释菩萨戒方面也是非常权威的,他们认为所谓菩萨戒的本体是心王,也就是第六意识,心王有六种,或八种,眼识、耳识……乃至于意识都属于心王,第七识、第八识都属于心王,也就是以第六意识为主。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认为是心所。

心王和心所在大乘的阿毗达磨或小乘的《俱舍论》中都讲得很清楚,心王是总体了解,心所是支分方面了解,心所是心王所有法,好像大臣、人民是王所有,心所有,心王所有的这些其他心识就叫心所法。如在看一朵花时,心王(眼识)主要缘花的总体,心所缘细微的花瓣、黄色等等,更细方面分别,叫心所,心所有很多种,在大乘中讲51种心所法,有些地方讲有46种心所法,心所有很多细微差别,佛法在讲心识时不单单说眼识、耳识……乃至于意识等等,还要讲很多与眼识同时产生的心所,和耳识同时产生的很多细微的心所,它是同时产生的。虽然同时产生,但是我们没有学习佛法都不知道。如善心与很多种善的心所法同时生起,如果是个恶心,除了心识产生之外还有很多烦恼性、不善性的心所同时产生,这里有很多的辨别,以后《俱舍论》就可以了解。

“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云:“菩萨殊胜愿即是发心。”这证明他承认菩萨戒的本体是欲乐。”很显然,世亲论师认为菩萨戒的本体是思。”

欲乐是心所之一,“十种遍大地法之一”。

“遍大地法”—不管是什么心,善心也好,恶心也罢,无记心也好,只要是一个心王产生的时候,这十种心所一定是同时产生,其中一种就叫“欲乐”就是希求,利益众生,想要成佛的心叫“欲乐”。无著菩萨承许菩萨的发心是心所法,是欲乐的发心。

“世亲论师在《经庄严论释》中说:“缘二利之思乃发心。”

世亲论师承认是一种思,思也是心所法,任何一个心产生都会有思心所,它是一种造作的心,是一种能够缘于对境或动摇性的心。

下面大恩上师解释了“思”与“欲求”,所谓的“思”具有动摇性,如我们想要说话之前,我们的心产生一个想要说的欲乐、想要说的动摇,这叫“思”,思心所;“欲求”属于希求性。所以一个是承许是思心所,一个是承许是欲求心所,但二者都属于心所。

“全知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的《如意宝藏论》,以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心和心所就像太阳升起时光芒自然而然出现一样,所谓的发心,应具有心和心所。”

“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不管发心的本体是思还是欲求,只要产生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心所自然产生,因而发心既是心王也是心所。”

无垢光尊者意思是在发菩提心过程中即有心王也有心所。因为心王产生时,心所是一定会产生的,没有任何一个法只有心所没有心王,只有心王,没有心所的法是不存在的,就像国王出现,他的大臣、民众肯定会在身边同时出现,同理,心王出现,心所法一定会同时产生,所以当我们产生要利益众生的善心时,思心所或欲求心所也同时产生,所以发心即是心王也是心所,这是自宗无垢光尊者比较圆满的观点。


第十三课答疑

问:前面写到麦彭仁波切认为二转法轮了义,三转法轮半了义半不了义;但在P163最下面又说麦彭仁波切等同觉囊派多罗瓦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二、三转法轮都是了义的;P164麦彭仁波切在给绕萨格西的辩论书引用的《解深密经》中也是说二、三转法轮全是了义的。我想了解一下麦彭仁波切到底是什么样的观点?

答:麦彭仁波切观点安立:无论如何,从讲空性角度,二转法轮大空性方面是完全了义的;三转法轮中一半了义一半不了义,主要是三转法轮经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讲唯实的,一部分讲如来藏,所以这是半了义,半不了义;站在这个角度,当然二转法转是了义,三转法转是半了义半不了义。后面的观点主要是从二转法轮没有讲到如来藏的解度讲的,二转法轮虽然空性讲得很圆满,但圆满法界是空性光明无二,如果只讲空性当然不圆满。三转法轮从如来藏诠释圆满法界(不是从经典分两部分)侧面而言,当然承许这个观点。麦彭仁波切两种观点都承认。只是我们自己在理解时关键要看麦彭仁波切前面观点是从哪个地方安立,后面这个观点是从哪个地方安立。对自宗而言,两种观点都是可以承许的,没有什么矛盾,主要是从了解意义之后理解。

问:补处(弥勒菩萨)是什么意思?

答: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佛,弥勒菩萨是贤劫第五佛,补释迦牟尼佛的位子,这叫“补处”,候补。虽然现在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但他的教法还在世间安住,等佛陀的教法全部隐没之后,弥勒佛在世间成佛,继续成佛利益众生,相当于世间的候选人,世间王储,国王去世,他会继位,补他的位置。

问:P170第二段倒第三行,一个是断除利他的障碍,还有断除违缘罪业三门之相续心,是不是这个意思啊?

答:因为我们现在的发心是要利他,以大悲利他,所以第一个利他的障碍要断除,第二自己发愿成佛的违缘也要断除。

问:您上课时讲三门罪业是指身口意,也就是指菩萨戒的内容,那利他的障碍是什么障碍啊?

答:一样的,菩提心的本体是利他的、要利益众生,我们要利益众生的时候,我们自己内心中如果有身语意的罪业,就会障碍我们去利他,就没办法让我们发挥最大的利他功效,所以要利他,这个障碍也是三门罪业;我们要圆满菩提,的障碍也是三门罪业。

问:我是修净土法的,也接触了大圆满前行,深受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影响,要修50万加行,请教,如果修净土,要不要修50万加行?

答:还是需要。修50万加行不是为了直接听密法等等。修50万加行的内容与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有很密切联系,如皈依心,通过修50万加行修皈依,皈依的功德本来很大,修完10万后,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陀、皈依阿弥陀佛的心就会非常强烈,这时我们就不会再皈依其他外道、其他似是而非的导师,只是皈依三宝而已,所以皈依对我们往生有很大帮助。第二菩提心的修法对我们往生也很在帮助,因为往生四因中本来就有菩提心,如果在50万加行中通过10万发菩提心的念诵,能够让我们内心中的菩提心很坚固,也可以帮我们成为真正的大乘往生的正因。第三个是百字明,是能够清净罪业的,往生极乐世界罪业是拖后腿的东西,不管是重罪还是轻罪,如果罪业清净,往生更轻便、更容易,所以在念10万百字明时就发愿清净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有的罪障。第四个是供曼札,是积累资粮的,在往生法中积资净障,“净障”可以安立成10万百字明,“积资”可以10万曼札。而且阿弥陀佛也讲往生极乐世界不可少福德善根,其实我们的福德善根越深厚,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品位就越高,也更容易,所以通过短短时间中可以累积无量无边资粮的曼札修法也是非常关键的。上师瑜伽,我们可以把上师和阿弥陀佛等等观为无二无别的方式去祈祷念诵,莲花生大师本身也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如果我们在念的时候能够把莲师、阿弥陀佛、上师观为无二无别,我们和阿弥陀佛相应,和上师相应,临死时能忆念上师,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50万加行能够保证我们更好、更容易往生极乐世界的一个很好的保证。50万加行在积资净障、更坚定趋入佛法修行方面帮助很大,所以修持净土法门也要修持50万加行。但并不是硬性规定,如果说我们到底选择是修还是不修,我的建议是修的好,因为其中积累资粮、清净罪障非常非常殊胜,比一般的法要殊胜得多,如果有这样的时间精力能够修50万加行是最好的。

问:这里的了义及我们不同宗派的承许是不是因为对了义的定义不同啊?有些宗派好像认为如果宣讲大乘如来藏而把他定义为了义,而另外一些宗派是对于空性的宣讲认为是了义的。是因为对了义的定义不同吗?

答:真正来讲是宣讲方式不一样,作为大乘宗派(小乘不用讲,他的教义中本来就没有二转和三转的意义,而有二转三转法轮的教义中本来就有一转,所以在一转中本来就不用观察了),就是说,修学二转、三转法轮的修学者都是大乘学者,但根基不一样。所以有些大德在安立了义不了义时,有些是跟随真正纯粹的了义不了义进行分辨的,有些是跟随众生需要来安立了义不了义的,就不一定与真正的了义观点相合,因为众生需要这种安立,而如何他直接告诉众生说:“你修的这个就是不了义的”,按照众生习惯,“既然不了义,我就不学了,我就要学最了义的”,而他的根基又跟不上最了义的法,所以有些大德在安立了义不了义时,他会把不了义通过很多教证和理证安立为了义,让修学者认为“我学的这是了义的”,当他学完后,思想会转变,这是有一定必要。所以有些时候安立了义不了义纯粹是按照教义本身,是了义就是了义,如麦彭仁波切安立的大空性、大光明是了义的,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他安立是了义或半了义半不了义,他都是按照实际法界的如是、如是地存在而如是、如是安立的。有些是按照教义安立的,有些是众生根基安立的,安立的方式不一样。有些时候是有意趣、有密意的,没有全盘托出;第二方面有一定的必要;第三就是有理证妨害;如有这三个条件就属于不了义的。如初转法轮中宣讲有最细微的五蕴是存在的,这就是理证妨害,如果通过理证观察就无法安立,最关键是理证妨害和有必要。为什么这样讲?是根据有些众生的必要这样安立,所以说是不了义的。如果没有理证妨害等等就是了义的,所以一般来讲,大空性和大光明二者和合的就是最了义的观点。但大空性是不是了义的?从空性角度讲它是了义的,但从它没有宣讲如来藏这个侧面而言,也是没有全盘托出,所以是不了义的。所以我们有时是从它的意义安立;有时是从范围,如果因为范围没有完全包括故,有些是不了义的;有时是它的所诠义,所诠意义已经达到标准,我们说是了义的。所以宣讲了义不了义也有不同的方式,但总的来讲,真正安立了义不了义的观点应该说是前面三种:一个是有密意,第二是有必要,第三是有理证妨害,具足三个条件就是不了义,没有具足三个条件是了义的。

问:P162佛陀以具足五圆满的方式宣说了极为广大的大乘三藏,我只看到这里四个圆满,第五圆满是什么?请简单解释一下。

答:第五个是时间圆满。这里没有直接讲,但后面有一句话:“佛陀根据时间与所化众生的根基不同,次第或……的三藏。”

问:关于大道三藏结集由弥勒、文殊、金刚手结集三藏,是不是佛陀在世时间结集的?

答:这是佛入灭之后结集的。

问:那前面很多课以前不是有三次结集,那每一、第二、第三次结集有什么区别?

答:前面是大小乘共同的结集,主要以小乘三藏为主,大乘的经律论在前面共同结集中没有,这里弥勒、文殊、金刚手主要结集大乘法要、大乘三藏。前面第一、第二、第三次结集都属于小乘三藏。二者结集的内定不一样。

问:对于三转法轮的说法是在佛经中所说还是古印度大德如龙树菩萨所说的?还是藏传佛教自己的说法?因为在汉传佛教中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

答:P164“《解深密意经》中云,初二转法轮其上仍有……此转法轮无上,无有妨害”所以所谓三转法轮的说法是在佛经中,经典中直接引用是佛经中讲三转法轮。除这个之外,其他佛经中还有讲三转法轮,如《大涅槃经》等等。

问:既然是佛经中讲的为什么汉传佛教中很少提到?

答:有、有、有,汉传佛教中有三转法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