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 三戒要解22

智诚堪布辅导

第二十二课

《三戒要解》宣讲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和三戒圆融,现在学习的菩萨戒内容,我们已经学习了菩萨戒如何产生、佛陀如何宣讲大乘教法、大菩萨如何集结、流传的历史;菩萨戒本体菩提心、通过菩提心安立的三种菩萨戒(禁恶行戒、饶益有情戒和摄善法戒)分别以二大车轨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作了安立、宣讲、学习;什么样的因缘能让自己相续中失去戒律,如何在失去戒律后重新还净方法,今天要学习。

P278:“丁二(真实还净方法)分二:一、龙猛菩萨之观点;二、圣者无著之观点。”

如果犯了菩萨戒如何清净?如果在相续中失去菩萨戒后如何重新得到?如果失去菩萨戒,一定有失去菩萨戒的过患,如果不忏悔一定会成熟非常难忍的苦果,故我们要忏悔失坏菩萨戒的过患;单单忏悔还不够,因为我们相续中的菩萨戒并没有因为忏悔而恢复,故要在忏悔后,相续清净后重新受戒。

什么情况是违背菩萨戒?什么情况不需要重新受戒?都必须要了解。

“戊一、龙猛菩萨之观点:

越时失毁黎明时,祈祷圣者虚空藏,

梦中堕罪得忏净,余罪昼夜诵三遍,

三聚经而得清净,此乃龙猛之观点。”

越时失毁”,如果违犯于菩萨的根本戒,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违犯之后没有越时,忏悔就可以清净,不需要重新受戒。

第二个是违犯之后越时了,真实失毁了菩萨戒,必须要重新受戒,受戒之前必须忏悔。

黎明时,祈祷圣者虚空藏”,虚空藏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他发了殊胜的愿:修行者中谁违犯了菩萨戒,如果在他面前忏悔即可清净。

梦中堕罪得忏净”,如果祈祷虚空藏菩萨,他在梦中给我们宣讲忏罪的方法,还净的方式,我们在梦中得到这样的瑞相,堕罪就可以清净。

余罪昼夜诵三遍,三聚经而得清净”,除了越时的根本罪之外其余的罪,如恶作罪,在违犯菩萨罪时没有通过上品残犯、或在违背菩萨戒时不是通过染污心违犯等等,这些就可以通过颂三聚经(即三十五佛忏悔文),昼夜诵三遍(白天诵三遍,夜晚诵在遍),就可以得到清净。

此乃龙猛之观点”,这就是龙树菩萨的观点。

学习中这些关键、重要的问题一定要了解。

P279:“舍戒失戒之缘:有舍根本愿菩提心、犯违品根本罪、还菩萨戒三种,初终二种是菩萨戒即刻就根本不存在的因与缘。”

舍戒与失戒的因缘有三种:

舍根本愿菩提心”,自己根本不愿发菩提心,舍弃了愿菩提心。愿菩提心是基础,如果舍弃愿菩提心就是从上舍弃了菩萨戒。

犯违品根本罪”,违犯了前面所讲的十八条、十四条等等根本罪;

还菩萨戒三种”,自己直接还菩萨戒。还菩萨戒属于戒存在的

初终二种是菩萨戒即刻就根本不存在的因与缘”,即第一(初)和第三种(终),舍弃、还菩提心即刻菩萨戒就不存在了。

“仅仅依靠忏悔还不足够,必须再次受戒。”

第一、第三种菩萨戒即刻不存在,单单靠忏悔是不行的,没办法通过忏悔恢复。舍愿菩提心和还菩萨戒的罪业必须忏悔,忏悔之后还必须再次受戒。

“除此之外的一切根本罪,在白天三时、夜晚三时即一日六时中,若从犯罪时起已超越了对治期限,就称为越时堕罪。”

这是第二种,犯违品根本罪,分为越时和不越时两种。时间怎么算?

在白天三时、夜晚三时即一日六时中”,按我们现在的算法一天24个小时,六时,一时就是4个小时。如果违犯了菩萨戒,在4个小时当中就产生后悔心,猛烈忏悔,清净即可,不需要重新受戒。虽然从某个角度是犯了根本罪,但并未越时,时间没有超过,马上忏悔,马上清净。

若从犯罪时起已超越了对治期限,就称为越时堕罪”。如果超过4小时,到了第二个4小时时还没有忏悔,叫“越时”,即“越时失毁”,就称为“越时堕罪”,已经超越了对治期限,相当于所犯的根本罪已经定性,已经破戒,必须忏悔,并在忏悔后重新受戒。

“出现堕罪以后,还净的方法,中根者通过在本尊前忏悔得以清净。如果想在总的密主本尊圣者虚空藏菩萨前忏悔,则未过夜前沐浴、清洁,供香、持诵其名号、顶礼,并猛厉祈祷:‘祈求圣尊为我显相,令我罪业得以清净。’如此真实或于梦中根据缘分,虚空藏菩萨显现人等各种形象来表明清净堕罪。”

既然堕罪出现了,不能破罐破摔,在佛法中还有还净的方法。佛陀、菩萨们在经论中告诉我们守护菩萨戒的方式就是要求我们最好不要犯戒,最好从始至终都一心一意守护菩萨根本戒;但出现犯戒情况还可以忏悔,忏悔清净后还可以重新受戒、重新修行。

根据根基,有利根者的忏悔方法、中根者的忏悔方法和下根者的忏悔方法。

中根者通过在本尊前忏悔得以清净”,首先从中根角度进行安立。中根者在“本尊”(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就可以得到清净,菩萨戒总的本尊就是虚空藏菩萨,因为他以前曾发过殊胜的愿,谁祈祷、供养、在虚空藏菩萨忏悔,他就可以通过各式各样方式、加持力将忏悔者相续得到清净、安慰。

如果想在总的密主本尊圣者虚空藏菩萨前忏悔,则未过夜前沐浴、清洁,供香、持诵其名号、顶礼,并猛厉祈祷:‘祈求圣尊为我显相,令我罪业得以清净。’如此真实或于梦中根据缘分,虚空藏菩萨显现人等各种形象来表明清净堕罪。

密主”有的说是金刚手菩萨,在此处,以菩萨戒角度讲,虚空藏菩萨也可以作为这一部的、或修持菩萨戒、忏悔菩萨戒这一部分的密宗主尊,他是八大菩萨之一,在佛法中也是具有非常殊胜加持力、殊胜功德的殊胜菩萨,尤其在不共的忏悔菩萨戒方面他有不共的能力。现在也有虚空藏菩萨的相片,如果忏悔时首先把虚空藏菩萨的相片供在佛台上,此处的时间是没过夜前,沐浴身体(外清洁),有时里面的罪业要清净也通过外面的形象要沐浴,代表清净的缘起;通过外在的清洁引发内在的清净,或通过外在沐浴清洁引发恭敬心、殷重心,而不是随随便便、儿戏地忏悔。“清洁”清洁坛城。供养很好的香、持诵虚空藏菩萨的名号、顶礼虚空藏菩萨之后,“并猛厉祈祷:‘祈求圣尊为我显相”,我在你面前祈祷,你在我面前显现出你的身相、显现各种净相之后,“令我罪业得以清净”。上根者、修行很好的人于醒觉位,真实中见到殊胜的菩萨,得以清净;或梦中根据自己的缘份、福报浓厚等,虚空藏菩萨或显现人的形象,或显现旁生的形象,显现各式各样的形相来表明清净堕罪。

P280:“假设未出现验相,则在黎明时,如前而行,沐浴、清洁、供香、持名号等,并诚心祈祷:‘黎明啊黎明,当您在赡部洲出现时,愿立即以大悲关照我,将我的话语迅速转给大慈大悲的虚空藏菩萨,请他在我的梦里显示快速忏净堕罪、获得大乘圣者之方便与智慧的方法。’如是祈祷后入眠,结果虚空藏菩萨在梦中随机显相令堕罪忏净。”

如果黎明时醒来还没有出现验相,还可以做对治、忏悔,如前而行,再次沐浴、清洁、供香、持名号等,并诚心祈祷。

黎明啊黎明”,是以黎明作为使者、信使;有些地方说“黎明”是具有很大威力的天子;意义一样,就是缘起、加持。有些地方说,天色从夜晚到凌晨有几种现象:天边刚刚出现第一道青光(青色)时,就是明相开始现前,这时候开始祈祷;再出现白光、拂晓等等。

虚空藏菩萨这次会随着自己的根基显现,有时就直接说:你的堕罪清净了,有是梦见其他的净罪之相,如登上雪山、穿白色衣服等等,说明自己违犯的菩萨戒得以清净。

《学集论》中也是讲到这样一种忏悔方式,这是龙树菩萨的传承,必须要了解。

P281:“下根者通过四种对治力来忏悔,所依对治力即大乘善知识与殊胜佛像、佛经、佛塔等,内在所依即自己从内心皈依三宝与发菩提心;现行对治力即诵读值得赞叹的大乘经典、陀罗尼咒、金刚萨埵心咒以及百咒功德等;厌患对治力以及返回对治力与前面别解脱时所讲的相同。”

下根者通过四对治力忏悔。

所依对治力—大乘具有菩提心、具有菩萨戒的善知识,依靠他们的能力、加持力清净我们的罪业;具有加持力佛像为主的佛经、佛塔等等也是所依对治力;这些是外在所依。内在所依就是自己从内心中皈依三宝,皈依的功德非常大,有些地方讲,即便是心散乱、即便是犯了戒律等,但若有皈依,绝不堕恶趣;所以平时也不要小看皈依,觉得它是一个入门法,皈依每天都需要修持、忆念,忆念皈依就很容易与三宝相应,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内心中因皈依故清净罪业,获得巨大的福报等等,功德无量无边。发菩提心也是一个殊胜的所依。皈依与发菩提心就是所依力量。

现行对治力—“现行”的意思是我们在修持一些善法,真正能够对治恶业的方法就是善业。现行对治力就是修持一些善法,而且所修加持力很大的善法,如读诵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是宣讲一切万法的大乘修行方式、或讲大乘的果位、大乘因的修行方法、或讲一切万法的实相,大乘经典很靠近佛果、很靠近实相,读诵、礼拜越接近实相的经论,功德越大,大为这些大乘经典能诠所指的意义是很了义的究竟法界,如果我们依止这些大乘经典读诵、礼拜、供养可以获得很大功德,所以此处是通过读诵大乘经典的方式忏罪,因为读诵大乘经典可以产生巨大的善根,这个巨大的善根就可以清净我们内心中所违背的菩萨戒的过患。再读诵一些陀罗尼咒语,陀罗尼咒很多,如金刚萨埵、百字明等等,或百咒,大恩上师也翻译过百咒,百咒中有一百个咒语,都是功德很大、能忏罪的殊胜咒语;还有一些威猛的咒语等都会有净罪功能;但在所有净罪咒语中,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力量是最大的。所以在我们有机会参加金刚萨埵法会时也是要用这样的机会忏悔相续中的罪业;另外在我们每天的功课中安排百字明、金刚萨埵的咒语,在念诵咒语时尽量把咒语用在对治自己违背戒律的过患上,这个很关键。

厌患对治力—要了解违犯菩萨戒的重大过患,我们都知道,杀生、破别解脱戒的过患很大,菩萨戒功德远远超胜一般的善法和守持别解脱戒的功德,故违犯菩萨戒的过患也远远比破别解脱戒的过患要大得多,了知后内心中要产生后悔心,产生一种厌患罪业的心,叫厌患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返回到比较清净的状态,发誓以后不再造了,忏前戒后,“返回”就是戒后的意思,以后纵遇命难也绝对不再造这样的过失,叫“返回对治”。

厌患对治力与返回对治力与前面讲别解脱戒中所说的一样。

“利根者以如梦如幻的方式,首先观想遍布虚空界的佛菩萨,于其前以词句来忏悔,之后于真实义中入定,”

利根者见解很高、根基很好,就可以用一些更殊胜的方法忏悔。

中、下根对于罪业多多少少都会有实有的执著,如果在忏悔、修持之时认为这些法都是实有的话,在修法时也不会迅速得到很大功德;忏悔时虽然用了很大的恭敬心、后悔心,但效果不一定很好。

如果能了知罪性如梦如幻化、罪业的本性是空性的,不但功用很大,而且忏悔时稍做观修就远远超胜前面,因为他相应于罪业本身的本性;如果执著罪业实有,与罪业本性不符;如果了知罪业本性空性,就与罪业自己的本性相应;任何因缘所产生的法,不管是罪业还是善根,都是无自性的。只不管如梦如幻的善根可以成熟安乐,如梦如幻的罪业可以成熟痛苦,但不管是善还是恶,其本性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性的;故,了解罪性本空,安住在罪性本空当中,就可以很快地瓦解罪业。因为了知罪业只是虚幻的显现而已,如是对治,消失的缘起就非常非常敏税,消失的迅速就会很快,因相应了它本身不存在的本性故。利根者的智慧见解很高,他可以知道一切诸法如梦如幻化,而且罪业也是如梦如幻的。

首先观想遍布虚空界的佛菩萨,于其前以词句来忏悔”,相当于利根者中世俗谛中的忏悔;用词句在有法上做忏悔后,“于真实义中入定”,“真实义”就是一切万法无自性,此处主要是说能造罪业的人(我们是造罪者,能忏者就是空性的,没有能忏)、所忏的罪业也是空性的,没有能忏、所忏,这是离二趣的法性。我们了知离二趣法性后安住在这种离二趣的法性真实中,入定在真实义中,没有能忏、没有所忏,就是最清净、最殊胜的忏悔,这叫安住在胜义本体中的忏悔。

“《广方经》中云:‘何者欲悔戒,端坐观真义,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彼为胜悔忏。’”

何者欲悔戒”,不管任何一个利根者,想要真实地忏悔违犯戒律。

端坐观真义”,应该端坐,观察能忏者的本性,造罪者是空性的,所造的罪业也是空性的,能忏的本性也是空性的;能忏者是我们自己,所忏的罪业也是空性的,一切无所执、无所缘中,如是进行观想。

真实观真性”,真实安住在真性中,真实地观察一切万法的本性。“真实”的意思是从抉择见解而言,是非常确定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真实地了解一切万法的本性,叫“真实”;“观真性”就是一切万法的真正本性。

见真性解脱”,见到真实的本性,罪性本来空性,罪业本来是不存在的,见真性之后,罪业就可以从这样见真性中解脱出来,很快就可以从罪性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把罪业执为实有,忏悔就很费劲,一方面我们内心可能会产生恐怖心(罪业这么大,又是真实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忏净),勇气就没那么足,觉得可能没办法忏悔清净;但若能了知罪性本空,我们就勇气倍增,罪业是空性的,假立的,绝对可以忏悔清净,根本不会产生恐怖心,忏悔的力量也会很大,因为罪性本来空性就是它的法性,它本来就是如上此,相应它的法性去做忏悔,当然迅速。

彼为胜悔忏”,这就是最殊胜的忏悔方式。但是前提必须懂得观察罪性本空的方式。在观察罪业本空时可以用金刚屑因、离一多因、大缘起因观察。

如果用缘起因观察,罪业是依缘而生,依靠我们的身体、心、心中烦恼障碍的种子、当时的非理作意等等产生了罪业,罪业依缘而生故,所以是无自性的。龙树菩萨说过:“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没有一个法不是因缘生的,所以没有一个法不是空性的,罪业也是依因缘生,所以罪业本身也是空性的。通过缘起的道理就可以观察罪性本空,罪业依缘而生,其果无自性,是假立的,如果能了知并安住在罪性本空、假立当中,就可以获得一个很强的对治力。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抉择罪业本空的方法,如果不懂,如何端坐观真义呢?如何做到真实观真性呢?所以对于抉择万法空性,尤其相应此处的意义,观察罪性抉择之道、步骤必须了解,经常必训练,打坐时训练罪业如何显而无自性、虚幻,安住在罪业本空中;安住中若产生分别念、怀疑时再重新观察,反复观察,一方面训练了胜观空性,一方面也观察罪性本空的一种步骤方式。《大圆满前行》中……(没听清,00:33:33)仁波切有一个弟子因贩卖经典很后悔,想忏悔,上师让他去印刷曾经贩卖的经典赎罪,他去在印刷经典觉得非常散乱,就说,我去观察实相、观察罪业本空是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他师父就很高兴,说,所有的忏悔中没有比观察实相、安住实相最殊胜的忏悔方法了。如果能够见到实相,须弥山大的罪业,一刹那间完全消失不见。如果有空正见观察罪业本空,忏悔是非常迅速的。不单单是忏悔,而且做其他的善法,如果用空正见摄持,都会成为迅速成佛的殊胜因缘,空性正见的力量非常巨大。一个是世俗菩提心、一个是胜义菩提心、空性的力量,这两个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在学《入行论》时说如何发菩提心,第九品也曾提到胜义菩提心。当然听一次还不行,内心中必须对世俗菩提心产生定解,反复串习,对胜义菩提心也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产生定解,反复串习,内心中才能得到真实的收获。

“此外,对于恶作以及因忘失、未以正知摄持而未能还净的剩余所有堕罪,通过昼夜各三遍诵《三聚经》、精进奉行善法来忏悔。”

前面是根本罪忏悔的方式,对于这些恶作、通过忘失、未以正念摄持而不能够还净的剩余的所有堕罪,有些地方说也是根本罪。前面说,堕罪有几种,一种是以染污心、烦恼心引发的根本罪,这个罪业很大;还有一些是通过忘失、或没有用正念摄持犯了一些根本罪,虽然是根本罪,但力量不是很大;也可以“通过昼夜各三遍诵《三聚经》、精进奉行善法来忏悔”,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佛弟子,每天在功课中一定要加入忏悔的内容,不管是百字明、金刚萨埵的修法、三十五佛忏悔文,还是把百咒作为自己的功课,都是需要的。有些修行者每天很清闲,从早到晚没什么压力,如果每天都很清闲,该积累的资粮没有积累,该通过念诵提醒自己发菩提心也没有提醒,该念诵忏悔自己每天累积的罪业也没有忏悔,到死时,自己累积了很多很多的恶业没有忏悔,后悔的还是自己。所以每天都应该做一些定课,定课中要加一些很对我们修行很关键的内容,如发菩提心、释迦牟尼佛的修法、普贤行愿品、金刚萨埵一些简单的修法,或三十五佛忏悔文等等,每天都忏悔,罪业不会特别强大,这方面也是需要了解的。

P282:“一般说来,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同,如果每天反复受,戒体具有越来越增上的功德。”

此处讲到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同之处。

别解脱戒受过一次之后,不能反复受,如刚开始时受了一个沙弥或比丘戒等等,如果第二次受的时候,要不就不得戒,要得戒的话必须舍弃前面的戒律才能得到后面的戒律,所以没有必要,而且有一定的过失。居士戒的要求要宽松一点,如果犯了居士根本戒,有时开许忏悔后,重新再受。出家戒(不管是沙弥还是比丘戒)中没有这样的开许,只能受一次,如果犯戒就没办法再重新受戒。

菩萨戒不一样,每天都可以受,而且每天受很多次都可以,一方面与前面的戒体不会有矛盾、冲突之处,而且受的越多,戒体越具有增上的功德,力量越大。

因为从原理上讲,别解脱戒主要安住在无表色,是一种色法的自性,无表色的状态,别解脱戒是身语七断,断除身三语四的恶业为主,所以没办法重复受。菩萨戒是从心上面安立的,以调心为主,菩萨戒可以重复受,而且重复受,每天都受,一方面以前所违背的一些不是很严重的戒律,可以通过受菩萨戒的方式得到清净,第二菩萨戒的戒体功德可以增上。

“而且所犯根本罪未逾越期限之时,仅仅依靠忏悔也可以恢复;如若超过期限,则已经毁戒,必须重新受。”

前面讲过,虽犯了根本罪,但没有越时,没超过4小时,仅仅依靠忏悔,如三十五佛忏悔文、通过受菩萨戒的方式,也是可以恢复的。如果超越的界线同,已经毁戒了,单单忏悔不行,必须重受。

“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受戒次数不固定。”

重新受多少次都可以。

“对于所犯总的自性罪与佛制罪,尤其是违犯一切菩萨学处,每日受菩萨戒是甚深殊胜的对治法。”

每天受菩萨戒,念诵菩萨戒仪轨,对于总的自性罪、佛制罪的忏悔清净都有加持力,尤其是违犯了菩萨戒,每天都受菩萨戒就可以清净罪业,这是甚深的对治。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在《喇荣课诵》中受菩萨戒仪轨很好用,一方面很殊胜,加持力大,一方面也不长,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受一次,应该放在我们每天的功课中念诵,非常重要。有些时候说每天中要受六次菩萨戒,有些说三次,至少一天一次是肯定需要的。如果一天一次都没有,我们相续中经常性地违犯菩萨戒,也没有通过这些方法对治、忏悔,相续中戒律的力量越来越弱,反方面的违品会越来越强,对我们的修行利益不大。

P283:“戊二、圣者无著之观点:

行四黑法舍众生,则已舍弃愿心戒,

不间断行无惭愧,以此喜悦视为德,

乃大束缚毁戒律,称为他胜小中非。”

行四黑法舍众生,则已舍弃愿心戒”,分为两部分:一是舍愿心戒,有两个条件,一是行四黑法,二是舍众生。后面大恩上师也会讲到,单单行持四黑法不一定是舍弃愿心戒;但若行持四黑法又舍弃众生,就会舍弃愿菩提心的戒律。所以前面所讲的四种黑法,在历历对治,不要让四种黑法现前,再加上一定不要舍弃众生。舍弃众生是强烈发愿:以后不管怎么样,就算是我有能力也不再帮助你,永远舍弃你;有时候说,现在没有能力,暂时没办法帮助你,等以后有能力再说,这不属于舍弃众生。有时自己能力有限,接触有些众生时可能会让自己相续中的菩提心退失,为保护自己的修行,暂时远离这个众生不叫真实的舍弃。真实的舍弃是,无论如何,从现在开始到将来,即便自己有能力也不再帮助某某众生,就会舍弃愿菩提心戒。

不间断行无惭愧,以此喜悦视为德,乃大束缚毁戒律”,大束缚一定要有四个条件:不间断行(再再行持犯戒行为)、无惭愧心(犯戒生没有丝毫惭愧心)、以此喜悦(非但没有惭愧心还产生很大欢喜心),视为德(把犯戒作为一种功德进行安立),乃大束缚毁戒。“大束缚”有些地方讲到上品残犯,咱们这翻译的是“大束缚”。

大束缚上品残犯就会毁坏戒律,称为“他胜罪”。“”指烦恼,烦恼已经胜过自己,叫“他胜”;“小中非”就是小束缚、小品残犯、中束缚、中品残犯,这不是毁戒的因,不是他胜;小束缚非,不会毁戒,中束缚非,也不会毁戒。

P284:“无著菩萨的观点:行四黑法以及存心舍弃众生,具足这两点,已经舍弃了愿心菩萨戒。”

这是两点:行持四黑法,存心舍弃众生(不愿意再帮助众生),舍弃菩提心;或舍弃某一个众生,或舍弃一切众生,只求自我解脱等等都算是舍弃众生;就会舍弃愿心菩萨戒,则行心肯定会失毁,因为愿心是根本。但有时候,只有时愿心没舍,毁坏行心的情况还是有的。

单单行四黑法会不会真正犯菩萨戒?有些观点大恩上师也讲过,不一定。如克主杰论师、萨迦班智达观点等等,行持四黑法是不一定,但舍弃菩提心算。

P285:“如果舍弃愿心,行心也必将失毁。对于诸如为了利养而赞自毁他等四他胜罪中的任何一种,如若具有不间断屡屡再犯、毫无惭愧、以此为乐心生欢喜、对此事视为功德四种支分,就称为大束缚堕罪,将会毁掉戒律,因此称为他胜罪。”

无著菩萨在讲行菩提心时提到四种根本罪,如“为了利养而赞自毁他”是四根本罪第一条,以这条为例进行宣讲解脱:是汪是“为了利养而赞自毁他”就犯根本罪?不一定。原因是需要具有四种条件(四种支分):

第一,“不间断屡屡再犯”,反复犯;如果偶尔为了利养自赞毁他不算犯根本戒,因不具有不间断屡屡再犯故;

第二,“毫无惭愧”,一点惭愧心也没有,完全没有对治;

第三,“以此为乐心生欢喜”,内心中对为了利养自赞毁他很高兴、很欢喜;

第四,“对此事视为功德”。

如果具足这四个分支,就是大束缚,上品残犯,真实地毁坏了自己的菩萨戒,称为“他胜罪”。

所以从根本上真正违犯菩萨戒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内心中会有一些惭愧心,也不会屡屡再犯,所以有惭愧心这一点很重要,有惭愧心罪业、罪性马上降低。即便我们对这里的四根本、还是前面十八种根本罪,如果不间断屡屡再犯或没有惭愧心等等,四种条件具足称为上品残犯,大束缚堕罪,会真正毁坏戒律,称之为“他胜罪”。如果我们经常性串习,犯这样的大束缚罪,从根本上毁坏戒律是不太容易的;但如果不学习,单单看戒律,觉得自己这条也在犯,那条也在犯,是不是自己相续中根本戒一点也不存在了?这个不确定。要分析是不是上品残犯,如果是大束缚上品残犯,就会真正毁掉戒律,虽然不容易,但肯定会存在违犯戒律的情况。

一方面别人在学习、守护菩萨戒过程中会有这个疑惑,我们可以引用这方面 的意思给他解释,劝他不用过于沮丧,因为在论典中讲根本戒时有四个条件,如果是大束缚才会真正毁坏戒律,否则可以通过忏悔清净掉,这样我们可以解除别人内心中的忧虑、忧愁。

另一方面,自己内心中也不会因为没有学习的缘故天天处在忧愁中,都担心自己犯了这个戒,那个戒,其实有时候没那么严重。

所以凡夫人学佛,如果对所学的教义不精通的话,该操心的不操心,已经犯了戒律还觉得自己没犯戒,这是一种颠倒;还有一种是没有犯戒天天操心自己犯了戒;这两种都是不对的。佛经论典中讲得很清楚,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作为判定的标准,应该以佛经论典的思想作为判定的标准。

P286:“任何一支均具足,但对此生起强烈的惭愧心,并不观待他缘自己快速中止恶行,则为小束缚;”

虽然前面任一支都具足了,但自己马上产生强烈的惭愧心,在造作时可能没有惭愧心,但后来马上觉得不对,不观待他人劝,自己快速产生一个强烈的惭愧心,就叫“小束缚”。形象上好像犯了根本戒,通过利养心自赞毁他,但他自己生起强烈惭愧心,而且不观待他缘,快速自行终止这样的恶行,叫“小束缚”,过失很轻微。

“支分具足,但略生惭愧,经他人规劝而中止恶行,称为中束缚。后两种并不是真实舍戒。”

支分具足,略生惭愧,自己没办法中止恶行,通过他人规劝才放弃恶行,叫“中束缚”,也叫“中品残犯”。

后两种并不是真实舍戒,这里讲得很清楚,小束缚和中束缚有一定的过失,但没有直实破戒,也不是真实舍戒的因缘。

“犯他胜罪重受戒,中等者于三人前,

下等者于一人前,以说罪体而忏悔,

无相合者意念戒,广大行派无伦比。”

这三种情况如何忏悔?

犯他胜罪”上品残犯,犯了根本罪,一方面要忏悔,一方面必须重新受戒,只有重新受戒,他相续中才能有戒体。

中等者于三人前,以说罪体而忏悔”,中品残、中束缚,因没破戒体,只需要忏悔即可,忏悔的对境需要3个真正具有大乘菩萨戒的人;忏悔的方式是以说罪体而忏悔,通过说自己所犯的罪业而忏悔。

下等者于一人前,以说罪体而忏悔”,小品残、小束缚,只需在1个具有菩萨戒的上师或具有菩萨戒的道友面前,以说罪体的方式忏悔,就可以清净。

无相合者意念戒”,如果找不到具有大乘的、具有戒律的人,如3个人也找不到,1个人也找不到,“意念戒”即在佛像面前忆念,或忆念观想自己在佛、佛子面前忏悔自己所犯的戒律,也可以。

广大行派无伦比”,广大行派无著菩萨的观点对于犯戒的界线、忏悔方式比较严格,对初学者而言非常好,所以赞叹。

P287:“忏悔以上罪业的方法:如果出现以舍愿心、大束缚他胜根本堕罪而舍菩萨戒的情况,在具足大乘戒的四人以上前励力忏悔戒犯,积资净障,再度受戒,重复受戒次数不能超过三次。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是两次,可能是不能多于三次,说法稍有不同,不过也不矛盾。”

如果出现通过舍弃菩提心所犯的戒律,或通过上品残大束缚所造的根本堕罪,此时要忏悔,需在四个以上相续中真实具足大乘菩萨戒的修行者面前,通过宣讲自己所犯罪业的方式励力忏悔所犯的戒律,然后积累资粮、清净罪障之后,再度重新受菩萨戒。

重复受菩萨戒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前面龙树菩萨的观点没有规定次数,多少次都行,而无著菩萨的观点是重复受戒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是比较严格的。

“以中等束缚引起的所有相似他胜罪,在三人以上前忏悔。以下等小束缚所造的根本罪以及除此之外的四十六恶作,根据是否具染污性发心也有成为无堕的。无论如何,犯下这些堕罪以后,若在一人以上前言说罪体而忏悔戒犯,则可清净。《菩萨地论》中专门讲到了忏悔的方式。”

相似他胜罪”,因他略生惭愧,通过他人规劝终止恶行故,还没的真正舍戒,菩萨戒的戒体还存在,叫“相似他胜罪”,还不是真实的他胜罪。

下等小束缚所造的根本罪、恶作罪,“根据是否具染污性发心”,根据是不是通过烦恼心引起的罪业,如果是忘失等等,不是染污心发心,有可能不成为堕罪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但无论如何,如果犯了小束缚戒,在一个具有大乘菩萨戒的善知识,或修行人面前,通过言说自己所犯戒体的方式忏悔所犯的戒律,就可以清净。

“《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大缚罪当重受戒,中缚三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有无染污依自心。’如果以大束缚而犯戒,则需要重新受戒。忏悔时,需要观察自己是否具有染污心,以这种方式来忏悔。若不具足能作为忏悔此等罪业对境的大乘具戒者,应当意念观想在佛佛子前忏悔戒犯。”

此处引用教证说,大束缚重新受戒,中束缚,在三个菩萨面前忏悔,小束缚等等,在1个人面前忏悔。“有无染污依自心”如前面所说,如果不是通过染污心引发,也有没有罪业的情况。大、中束缚多多少少都有染污心;但有时恶作罪,只是忘记了,没有染污心,就不一定是真实的堕罪。

如果自己犯戒后,在自己周围没有学佛的人,没有显现上具有菩萨戒的菩萨时,观想在佛面前,在佛像面前忏悔,也可以。

“《道灯论释》中云:‘初时能恢复,上士中二时,末时恢复下。’总的来说,一天可以分为六时,而六时中的每一时均可分为三份,在这些时间里,依靠上、中、下根者的对治法得以恢复。”

《道灯论释》中也如是安立,把一天分为六时,一时是四个小时,每一时都可以分为三份。初时,即四个小时分为三份的第一份中自己忏悔就能恢复,这是上士,即上根者的恢复方式;“中二时”讲的是中根者,在第一时间段,烦恼还没消化掉,嗔恨心还没打下去,在第二个时间段(四个小时分为三份的第二份)当中通过忏悔就能清净;“末时恢复”,第三份时间段当中恢复就是下根者。如果越时了,就像前面所讲的有可能犯他胜罪。

三种根基不同的安立,了解之后,给我们一个提醒,平时在修法过程中,和道友接触的时候,如果自己犯了通过利养心自赞毁他、通过悭吝心没有布施财法等等,在不越时情况下忏悔就不需要得受戒,就可以马上寻找对治,忏悔越快,对我们相续越有利。

P288:“广大行派的护戒界限以及恢复方法等,是针对初学者来严格要求的,因此无与伦比。”

广大行派无与伦比的原因就是对护戒界限、恢复的方法,包括前面所讲的重复受戒不能超过三次等等,针对初学者严格要求,帮助很大。

丁三、“如理护戒之功德:

若为菩提心摄持,眠等放逸亦不断,

生福德力成佛子,三七卅()三劫成佛。”

如果我们在修法时以菩提心摄持,就会得到三大功德:

第一,“眠等放逸亦不断生福德力”,睡眠等放逸的时间中,也不断地产生福德力,

第二,“成佛子”,发菩提心后自己的名称、意义都转变成“菩萨”,

第三,“三七卅三劫成佛”,根据大乘显教说法,上根者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中根者七大阿僧祇劫成佛,下根者卅三,即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P289:“一、善根持续产生之功德:如果瞬间生起了愿菩提心,那么产生暂时增上生之果的能力永远不会灭尽,并成为究竟获得菩提之因。若在这样的愿心基础上,被行菩提心摄持,除了造不善业时菩提心不会增长以外,即便在睡眠、游乐、散乱等放逸状态当中,也会接连不断产生福德力,其果报不会穷尽就不言而喻了。”

若在一刹那间发起愿菩提心,“产生暂时增”,在善趣中一生比一生殊胜,可以获得善趣的安乐,不单单能引发增上生的果,而且也能成为究竟成佛的一种因(不管是直接因还是间接因)。

P290:《“入行论》中云:‘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引用《入行论》教证。从发菩提心开始,纵然是在睡眠、放逸过程中,福德在相续中不断产生,“量多等虚空”,如果虚空有形相,也装不下这么多功德;或,因虚空无量故,相续中产生的福德也是没的穷尽的。

“二、名句转依之功德:此外,何者生起菩提心,名称立即就变成了佛子,成为人天应礼处。《入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有菩提心才可以安立为菩萨,没有菩提心不可以安立为菩萨。当心中有了菩提心,他的名称马上转为佛了了,成为人天应供处,具有很大的福报。

P291:“即便犯了某些罪业,但不舍愿菩提心的话,种性已经胜过了声闻缘觉阿罗汉,不会失去菩萨的名称。”

声闻缘觉阿罗汉内心中烦恼已经断尽,从来不会犯罪业,一方面有小乘无学的功德,另一方面身心非常清净,相续中没有烦恼状态的种子,而且有很大的神通、智慧;即便这样,一个凡夫菩萨犯了某些罪业,就是因为他没有舍弃菩提心,从种性角度讲,仍然超胜一切声闻缘觉阿罗汉,而且也不会失去菩萨的名称。一方面这位菩萨受了菩萨戒,一方面又在犯罪业,但会不会因此失去菩萨的名称呢?不会。失去菩萨的名称因缘之一是舍弃菩提心,因没舍弃菩提心故,菩萨的名称也不会失去。

“《弥勒菩萨传记》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虽破损亦胜过诸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亦能遣除贫困。同理,精勤遍知菩提心之金刚宝者亦胜过声缘一切功德并不失菩萨之名,亦能遣除轮回一切贫穷。’”

有些地方说引用的是《华严经》的观点。

金刚宝虽破损亦胜过诸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对照前面犯了罪业还不会失去菩萨的名称,没有舍弃菩提心的话,也胜过声闻缘觉。声闻缘觉就像黄金一样,破损的金刚宝就像是犯了罪业的菩萨一样,因没舍弃菩提心故,还是菩萨的名称,还是能够遣除贫困。菩提心的功德就这么大。

所以学习佛法时,共同乘的教义也需要学习,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学习大乘的思想,大乘的发心、功德、利益真的是不可思议。如果我们通过学习大乘教言生起菩提心,即便有时犯一些罪业、放逸,相续中还是可以不断产生福德,内心中菩萨的名称也不会失去,也能遣除世间的一切贫困,最终成佛,从种性等方方面面超胜声闻缘觉的。

“三、获得无上菩提果位之功德:获得究竟果位的方法。总的来说,在资粮道中通过修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而获得五通与法续等持等。”

菩提果位是通过三十七道品获得。

首先是五道中资粮道,资粮道分三类:

小资粮道—修观身受心法的四念住,以智慧为体。

中资粮道—修四正断,以精进为体。在四正断中修持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已经生起、曾经造过的恶业忏悔的方式令断除、终止;未生起的恶业精进不让它产生;在中资粮道时特别特别精进;以前修过的善业让它再再增上,以前没修过的善法让它生起来。

有些道友问,我是不是在中资粮道中了?有些上师说我已经成了初地菩萨了,是不是,要通过功德衡量,内心中对四念住有没有安住?有没有这么精进地断恶行善?

大资粮道—修四神足,以禅定为体。通过修四神足的方式,欲勤心观。

通过修持四正断、四神足,尤其是四神足可以获得五神通,四神足的“神”就是“神通”的意思;“足”是“方便”之意。通过修持欲勤心观就可以获得禅定,获得禅定后就可以获得神通,禅定是获得神通的脚、足一样,是方便,所以叫“四神通足”。

法续等持”,有些地方翻译是“法流三摩地”,安住在大资粮道时,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法流三摩地到其他清净刹土去听佛、菩萨讲解清净的正法,显、密法都可以听闻,也是求法方面很殊胜的助缘。

“尔后加行道暖、顶、忍、胜法位在四顺抉择分前二分时修五根、后二分时修五力,从而减弱一切能取所取分别念,功德也大大超过资粮道。”

前面资粮道有三类,后面就进入加行道。加行道是通过修持暖、顶、忍、胜法位(也叫世第一法)。

四顺抉择分”—“抉择”有时是讲初地的智慧、见道的智慧叫“抉择”。“顺抉择”是随顺于初地的智慧,他还没有真正到达初地的智慧,但是他的修法已经随顺得到初地的智慧,叫“顺抉择分”;一般在加行道时安立顺抉择分,,因为随顺初地智慧的缘故。

这里有四种顺抉择分,就是讲暖、顶、忍、胜法位(也叫世第一法)。

前二分修五根,即暖、顶二位修持信、進、念、定、慧五根,也叫“五涅槃根”,因为是获得涅槃、获得抉择、获得初地功德的缘故。

在后二他中修五力,也是信、進、念、定、慧。

五根五力的差别:

五根时还可以被违品胜服,通过修持五根,五力的“力”是到后面力量已经增强,违缘、违品已经无法超胜,叫“力”,还是信、進、念、定、慧,这是五根五力的差别。

通过胜法位进入初地。

“在一地菩萨时,从根本上断除能取所取,现量见到法性真谛而根除遍计所摄的二障,获得一千二百等功德。”

初地菩萨不是通过推理,也不是一种觉受,而是亲证,现量见到法性真谛,这是他的“证德”;“断德”是断除遍计所摄二障(遍计烦恼障,遍计所知障),通过外道引起的二障,一见道就远离、根除了;出定位功德是“获得一千二百等功德”,在《入中论》中讲的很清楚,有十二类百功德,“百功德”是初地菩萨在出定位时,通过入定的力量,如一刹那可以往诣一百个刹土、一刹那中可以震动一百个世界、同时见一百尊佛、同时显现一百个化身……等等一百种功德,他有十二种百功德,第一种都是一百,总共加起来就是一千二百功德。

我们有没有登初地,就看有没有这些功德,如果没有这些功德,谁说你是初地菩萨也没用。

初地菩萨入定位现见法性、断除遍计二障;出定位,获得一千二百种功德,如果没有这些绝对不是一位真正的圣者。当然圣者会不会显现这些?不一定。但他内心中很明了,他是有这个能力的。但在众人面前是显现还是不示现,要看必要而定。

“修道九地依靠再三串习现见的法性智慧之力,而在一至六地次第断除俱生二障,三清净地灭尽烦恼障后渐次断除细微所知障。”

修道是从第二地开始,二地到十地之间,修道有九地。

所现见的法性智慧是见道所见,在初地时他已经见到法性真谛,修道时修什么?再再串习初地所现见的法性力,所以“在一至六地次第断除俱生二障”,一至六地要了解,不要混淆。一般而言,断除俱生二障都是从二地到七地末尾、八地开始之前,烦恼障断尽,到八地,俱生烦恼障断尽,只剩下俱生所知障。但此处说的“一至六地”,好像是从一至六地断除俱生所知障,六地一过就是三清净地了。但此处“一至六地”是从修道九地分出来的一至六,其实就是从第二地开始,第二地是此处所讲的“第一”,“一至六”的“六”就是七地的意思,因为十地中的初地已经讲完了,剩下的修道有九地,九地中的第一地其实就是十地中的第二地,此处的第六地就是十地中的第七地,所以就没有什么问题。在七地末尾时次第次第断除俱生二障,这也是宁玛派的观点,麦彭仁波切,云丹仁波切都是这样讲的,在初地时断除遍计的烦恼障、所知障;在二地到十地之间断除俱生的烦恼障、所知障;而在二地到七地中间次第次第地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在第七地末尾俱生烦恼障断尽;三清净地已经灭尽烦恼障,只需断除俱生细微的所知障和烦恼障的习气。其实在到达三清净地的时候俱生烦恼障已经断尽(在七地末尾已经断尽)。

“在此等地之时,一万二千等世俗功德愈加增上,到了十地末际,以金刚喻定摧毁细微习气,从而现前圆满正等正觉果位。”

“一万二千”是二地菩萨的,他的功德也是十二类,但功德增上了,如初地菩萨在一刹那间可以往诣一百个佛刹土、可以同时化现一百个化身、可以震动一百个世界……;到了二地菩萨,一刹那可以往诣一千个刹土、可以震动一千个世界、一刹那可以化现一千个化身……等等,所以到二地是一万二千功德。再往上三地、四地、五地……通过几何的方式增长。

到十地末尾,以金刚喻定将最细微的习气完全摧毁,所有阻碍如来藏现前的违缘都没有了,从此时开始现前圆满正等正觉的果位,成佛了。

“利根、中根、下根菩萨证道之理:”

前面是总说,下面针对三种根性分别安立证道之理:

“如牧童或称不可比喻发心的利根者,愿度一切众生成佛后自己再解脱,”

这个我们很熟悉,在《前行》讲过,上根者如牧童一样的发心,牧童总是把羊赶在最前面,自己跟在最后面,牧童一样的发心是发愿:一切众生先成佛之后,我自己再成佛。

“此等者不迟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即第一大劫究竟资粮加行道,第二大劫圆满不清净七地,第三大劫究竟三清净地,最终得果。”

在三个无数劫中的第一个无数劫他圆满资粮道和加行道;第二大劫圆满不清净七地,即登地之后,从一地到七地之间,通过第二个大劫圆满;第三大劫究竟三清净地(八-十地)而得果。

大恩上师此处也是引用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其实有时不一定需要三个无数劫的,在其他大德论述中也说了所谓的三个无数劫成佛、七个无数劫成佛、三卅无数劫成佛,是一个不了义的说法,他是什么根据安立的三个无数劫呢?是从他刚进入小资粮道时的发心速度、修道的速度,也就是以他在进入小资粮道时候的速度计算,如果从现在小资料道开始修,积累资粮的速度不变,如此速度积累,成佛需要三个无数劫。但我们都知道刚开始在小资粮道积累资粮的速度是很慢很慢的,相当于我们在地上走路一样。但随着他资粮不断地累积,他相续中积累资粮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所以越往后修越快,好像刚开始是在走路,一边走路一边攒钱,当攒的钱多了可以坐汽车了,速度比走路快很多倍,然后坐汽车到了飞机场,坐上飞机就更快了。菩萨道修行不是永远匀速,他是越来越快的,内心中菩提心越来越强烈,空性越来越强烈,罪障越来越薄,他修道的速度当然越来越快。所以一般而言,三个无数劫是按照你刚开始入道的速度计算,永远不变的话,是三个无数劫,但这是不可能的,绝对是越来越快的;其他论典中也说到三个无数劫的安立方式主要是从刚开始的进修安立的,一般而言,不需绝对要这么长的时间,真正依靠三个无数劫成佛应该是没有的,没有一个菩萨是通过三个无数劫成佛的,尤其在八地时,以前几个劫的资粮,他一刹那当中就圆满了,这个时候的迅速是非常迅猛,而且有非常多的善巧方便。

P292:“称为如舟子或具殊胜智慧发心的中根者,即愿自己与众生一同解脱的菩萨们,经七大阿僧祇劫成佛,也就是说,资粮道加行道各经两大劫,见道一大劫,修道两大劫,究竟证道。”

这是中根者,犹如舟子一样的菩萨,叫作“具殊胜智慧发心”,摆度的船夫一样的,与客人同时到彼岸,他的发心:愿我和一切众生同时成佛,他需要七个无数劫成佛。

资粮道需要两个无数劫,加行道需要两个无数劫,见道一个无数劫,修道(二到十地)两个无数劫,七个无数劫,究竟成佛。其原理与前面一样。为什么需要七个无数劫?因为他的发心比牧童的发心弱一些,心力弱,出发的速度就慢,如果按照他出发的速度、按照小资粮道速度修下去,速度永远不变,就需要七个无数劫才能成佛,但这也是不可能的,刚开始可能发心弱一些,但通过菩提心不断地增上、清净,最后他也会发起像前面牧童一样的发心,完完全全根本不考虑自己,一心一意利益众生,菩提心会转变的,根基会越来越利,故究竟而言不需要这么长时间。

“如国王或具大意乐发心的钝根者,也就是希望自己解脱后再度化他众的菩萨们,历经三十三大阿僧祇劫中成佛,资粮道加行道经三大劫,十地每一地经三大劫,最终获得菩提。”

国王一样的发心,也叫“具大意乐”。他发心的本体是希望自己先成佛之后再去度化众生,就像我先登上国王的宝座,有能力了再去帮助我的人民,现在很多人比较适合这种发心,相对而言是钝根,他要经历三十三个无数劫才成佛,其中:资粮道和加行道需要三个无数劫圆满,然后十地每一地都经过三大劫。因为他发心比较弱,从小资粮道出发就很慢,因为心越强烈,积累资粮的速度就越快。

利根者从小资粮道出发时,发心很强烈,积累资粮的速度也快,他需要三个无数劫;中根者与众生一起成佛,他的心力比前面弱一点,但比后面要强一点,所以从小资粮道也发需要七个无数劫;国王的发心,其心力比前面都要差一些,如果从小资粮道出发,永远保持这个速度,会经历三十三个无数劫才能成佛。但他的心会转变,刚开始犹如国王一样比较弱的心不可能修到初地时心还没有变化,都到十地菩萨了还没变化,这不可能。刚开始可能是心发不起来或发心弱一点,但随着他菩提心的清净,他的资粮增长,他的心一定会转变,从钝根转为利根,也会提速,也不需要三十三个无数劫,也会很快成佛。因为在菩萨道中有很多很多善巧方便可以迅速积累资粮的方法,所以这方面我们要了解,发了菩提心之后,最终成佛的功德利益。

这以上就讲完了菩萨戒方方面面的内容。


第二十二课答疑

问:所知障的粗大障碍和所知障的细微障碍指的是什么(在二地到七地末断除粗大障碍,三清净地断除细微所知障)?

答:障碍可以分为九品,二地到十地之间有九地,九地分为九品,可以分为粗粗的障碍、粗中的障碍、粗细的障碍……如果从粗细角度讲,越靠前的越粗,比如说二地、三地、四地这些所知障就很粗,五、六、七就是中等的,八、九、十就是细微的,越靠近后面的障碍越细,越靠近前面就越粗大。

问:还有一个问题,您刚刚讲到越时,说4个小时就算是越时,可课本上讲,一天当中六时,那越时指的是超过24小时呢?还是超过4个小时呢?

答:超过4个小时。24小时分为6部分,每一部分就是4个小时。

问: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在受灌顶时,先是受居士戒、菩萨戒、再受密乘戒,如有些人没有受居士戒,那他能不能得到灌顶呢?

答:居士戒要分,有时在仪轨中有真实的居士戒仪轨,如果我们已经受过的话,灌顶中的居士戒、沙弥戒和比丘戒和真实当中的不一样。如果没有得到居士戒的人受灌顶,而在灌顶当中有一个传居士戒的仪轨的话,他依靠这个基础就可以受后面的灌顶,如果在灌顶当中本身有一个传居士戒的仪轨,他就可以依靠这个基础得到后面的灌顶。如果没有的话,可能就有点困难。

问:那您的意思是讲,即便有那个仪轨,即便他当时没有发心受居士戒,他其实也是可以得到灌顶的。

答:对。前面我们说受菩萨戒也是一样的。至少来讲,不管是龙树菩萨的观点也好,还是什么观点也好,他内心中断除伤害众生这一条,一定是具有的,所以在灌顶之前可能是要求我们多多少少要断一些所断,断除一些罪业,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受菩萨戒、再去受灌顶才有它的基础。

问:弟子有两个问题:资粮道和加行道各经两个大劫,这是如舟子之发心,如国王之发心,就是资粮道、加行道一共经过三大劫,这样看起来,钝根者比前面这两个道时间好像要短一些,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虽然前面短一些,但是后面的时间是很长的,所以说从总的角度来讲,还是后面的长。虽然有些时候资粮道、加行道合起来三个大劫,前面好像是四个大劫,但从总体来讲还是要长很多。

问:另外像初学者,如果受菩萨戒按照无著菩萨无与伦比的方法,可是初学者最容易犯戒,尤其在对菩萨戒的守护方面不是特别了解的时候,非常容易犯,顶多可以重新受持三次,那如果之后的话,是不是就没有一个重新受的机会了?还是按照龙猛菩萨的方法再去受?

答:如果自己经常容易犯的话,就按照龙树菩萨的去施行也可以。因为两种都可以,只不过是赞叹地说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是无与伦比的,并没有说我们就不能按照龙树菩萨的观点去做。如果让我们挑选一个比较严格的约束自己,我们可以选择无著菩萨的,虽然他无与伦比,但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进行实行,他们也可以选择龙树菩萨的观点。龙树菩萨的观点比较宽泛一点,对于初学者可能成为一个继续修学下去的基础。

问:好像记得说,宁玛巴基本都是龙猛菩萨的传承。

答:对,是的。但是我们在实行的时候可以按照无著菩萨的严格要求。

问: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P288的颂词里的菩提心应该如何理解?

答:前面“眠等放逸亦不断生福德力”这个生福德力量主要从行菩提心角度讲的。当然行菩提心是以愿菩提心为基础,但他如果能做到“眠等放逸亦不断生福德力”一定是行菩提心。“成佛子”这一点愿菩提心也可以。只要发起愿菩提心,马上就可以转变成佛子。“三七卅三劫成佛”是愿行菩提心都要有,单单是愿菩提心不够,必须要行菩提心去行持才可以做到。所以这三种功德,即有愿菩提心,也有行菩提心。

问:还有一个思考题4“以菩提心摄持而修与以菩提心摄持自相结,二者有何差别?

答:这个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大差别。一方面说菩提心摄持来修法,就是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也是通过菩提心来摄持的;菩提心摄持自相续也是一样的,让我们的相续安住在菩提心当中,从差别看不大。如果一定要去分差别,一个是菩提心摄持去修行,首先要有菩提心,内心中安住菩提心,然后在菩提心基础上去修持种种法;第二个菩提心摄持自相续,不一定有修行的意思,只是以菩提心摄持自相续,就是我们相续中安住菩提心;但是安住菩提心有没有去行持其他的法呢?这就不一定、不确定。从某个角度讲是差不多意思,如果要分析的话,一个是“而修”,一个只是“摄持自相续”而已。

问:第三个问题,P291刚才师父讲的获得无上菩提果的功德,总的来说,正常修有四念住、四正断……正面又说利根、中根、下根菩提道又分别根据发愿力的不同分三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三十三劫,我不明白的地方是前面正常来修这一段是在菩提心摄持下的修法吗?如果利根、中根、下根又是以不同的菩提心心力而修,是不是还要修四念住、四正断呢?

答:前面也是有菩提心摄持的,前面一段和后面一段所有的这些都是有菩提心摄持的。前面是从三十七道品、从资粮道、加行道到一地到十地之间的修行过程;正面这一段也不是说不需要这些过程,他也要经历,只不过他侧面把是解释加行道、资粮道、见道和修道的修法换成利根、中根、下根的证道的方法,即便是利根他也需要前面的三十七道品,也是需要从资粮道、加行道、乃至于见道、修道,中根、下根也需要。只不过第二段中并没有提,但没提不等于没用,虽然没提,也是需要的,不管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都需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都是需要的,前后的意思是一致的。

问:这两天在网上看,捻念珠有的说越佛头,有的说不越佛头,说经书上说不能越,越了犯什么罪;海涛法师说可以越,说不能反转;我不知道到底捻念珠到底越不越过佛头?

答:都有自己的传承,越佛头、不越佛头,都有自己的根据,但我们在实行时按照自己传统的做法就可以了。大恩上师在开示时也没有说不能越佛头,而且越过去应该没有问题,所以在我们这里也没有说念到这里必须反过去。有些传承中是这样要求的,所以我们在传承中有这样要求,就这样去做;如果没有要求,可以不这样做也行。既然两种都可以,就按照自己的传统去选择;我们的传统中还没有很明显的要求念到佛头必须反转、不能越佛头的说法,现在很多都是越过去的。

问:弟子有两个问题,……的方法,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为什么没有舍菩提心的……颂词中不涉及这点?而无著菩萨专门有涉及舍菩提心这一块?原因在哪里?(炎:13:00此处录音有点卡,听不太清楚)

答:其实在龙树菩萨的戒条中已经讲过,在根本戒当中,如果是18条中没包括,但是在20条中就包括了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虽然没有明显地提出来,也是有的,如果舍弃菩提心就不可能再有菩提心。而且在咱们注释中讲龙树菩萨观点时,也提到,舍弃的因缘当中舍根本愿菩提心这是第一个,最后一个,还菩萨戒是第三个,中间是违犯根本罪,颂词是虽然没有提,但意义中也是包括了的。

问:法师因为这一周《三戒论》就学完了,下一周是不是直接辅导《般若摄颂》?

答:休息两个星期吧,休息两周后再开。

问:P286“任何一支均具足”是指什么?

答:“任何一支”就是前面所讲的四个条件,成为大束缚的条件,任何一次顺缘具足了,但是后面产生的惭愧心,任何一支都是讲到前面四个条件都是具有的意思,支分都是具足的。

问:上次课在无著菩萨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具足七种别解脱戒,必须具足南洲的人身,不能是非男非女的,但是,例如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宦官,他虽然不能出家,但他可以受居士戒,如此说来,他应该已经具足七种别解脱戒之一,那他也可以获得菩萨戒的戒体吧?

答:居士戒受不了。其实受居士戒也需要非黄门、非二行,宦官属于黄门,他不是别解脱戒的基础,历史上说受居士戒,其实是不是我怀疑可能只是个名称而已。或者有时他受了这个戒,不得这个戒,但是有些地方说可以得到“妙行”,就是善行。他发誓不杀生、不偷盗……他就可以受这个,但受后不得戒,他也许是参加过这个仪式,但因他是黄门故,他不能得戒,但他可以得到一种妙行,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宦官是没办法得戒的。他没办法得戒,也没办法(按照这里所讲)得菩提心戒。

问:在法本中引用《大般涅槃经》说只要是皈依了佛陀就是真正的居士,或者获得居士只要受里面一个戒律就可以,比如说不杀生戒或者不偷盗戒,里面没有一定要受不邪淫戒,请师父开示一下。

答:有些时候说三皈居士,只要受了三皈依就可以叫居士,这叫“三皈居士”。但如果是五戒居士的话,也已就是受别解脱戒的居士,他就没办法得到,可以受一条戒的基础是不能是黄门;如果是黄门,一条戒也没办法受;不是说你不能受不邪淫的戒律就可以了,其实连不杀生的戒律也不能受,因是黄门故,得不到别解脱戒。但是他可以去守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下不能得戒,是一种妙行,是一种好的行为,但是严格来讲不能叫戒律;他可以去受这个仪式,但是不能够得到戒律,因为他是黄门故。黄门和二行,二行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生了男根和女根,他也没办法得戒,再加上黄门也没办法得戒。所以他所受的戒律不是真正的五戒,不是真正的别解脱戒,但是可以说是居士,因为有三皈居士,三皈依就可以是居士了,但是五戒居士、别解脱戒居士,是没办法的。

问:还有一个问题,P285按照格鲁派克主杰的说法,仅仅是行持这样的四黑法就会犯堕罪,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弟子以前在学习《广论》的时候对这个地方也有点疑惑,比如里面有不欺诳上师这一条,从世间人角度讲,欺骗自己的师父都是一个不贤善的一个表相,世间的好人也是不敢欺骗自己的师父的,因为他是来历的对境,格鲁派自己也说“万善根本从师出”,但是他如果欺骗了自己的上师的话,怎么还会有菩提心呢?

答:他是有故事嘛。有故事是一方面,但是有故事和堕罪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在戒律中,居士在受持了不杀生戒律之后,杀了蚂蚁、虫子,是有过失,但不是犯居士戒律;真正犯居士戒律是杀人,杀人会犯根本罪,这是个堕罪。但是杀其他旁生会有过失,有过失和不犯堕罪不是真实矛盾的。虽然一切根本的善根都是从上师而产生的,但是你欺骗他,会有很大的过失,但是会不会犯堕罪呢?这是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