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当日教言解说1

第一节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一部教言类的法门——《当日教言》。

论名:当日教言

“当日”是一个地名,相当于东北,它是一个县城,不是特别大。翻译为“当日”比较好听,在拉萨语中它是另一种发音,以前我翻译《前行》时,就译为“当日瓦”。

《当日教言》是单巴桑吉尊者接近圆寂时对当地人做的殊胜开示,是藏传各大教派都极为重视的一部修心法。这部法的加持相当大,平日里经常念诵,能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

《当日教言》也可以叫《当日百法》,是2012年3月译的。翻译时,我参考了两个藏文版本:一个是学院印的,有几个颂词不全;还有一个,是顶果钦哲仁波切曾在国外某处讲的藏汉合集版,带有汉文略义,此版的藏文颂词较全。我是对照这两个版本翻译的。

两个短句或三个短句的后缀是“当日瓦”,如此算作一颂,论名上看当日“百法”有一百个颂词,其实共有97个或101个,不同版本也不尽相同。

在座的修行人,单是依靠“五部大论”,或者“弥勒五论”,或者其他大圆满法的修行仍不足够,尚且还需要一些具有加持力、具有传承的殊胜教言作为修行的补充和依处。我在两三年前就想传,但因尚未翻译等种种原因被搁置至今。

作者:单巴桑吉尊者

此论作者是单巴桑吉尊者,他是非常著名的印度论师,降生于印度南方的碑达地方,与龙猛菩萨的降生地相同。从小就精通声明等各种学问,在那烂陀寺的善天论师前出家,此后又依止了多位上师。《青史》中记载,他依止了54位大成就者,包括龙猛菩萨、圣天论师、法称论师等。也有其他历史中说,他依止了五百多位上师。在印度金刚座、八大尸陀林等很多地方不断修行,亲见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度母等三十六本尊,弘法利生事业非常广大。

正法从印度传入藏地,这些印度高僧大德、班智达的恩德非常大,如静命论师、阿底峡尊者以及莲花生大士,甚至包括静命论师在内的很多大德也是在藏地圆寂的。因此,在藏地任何高僧大德、修行者的心目中,印度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国度。在任何地方,如果有许多成就的大德,以他们的前世愿力、无缘大悲、无比智慧广弘佛法的话,后学者自然而然会对这个地方、这些大德,生起敬仰之心,这也是大家应该了知的事情。

据历史记载,尊者曾经五次来到藏地,最后一次,是在汉地驻留了十二年后,从汉地前往藏地的;也有些说他在汉地示现圆寂后,重新在藏地出现的。我曾翻阅了一些历史,说五台山有一个金刚窟,单巴桑吉尊者在那里不舍肉身而成就,二十年前我把这段历史记录在我著的《五台山志》中。前些年我去五台山,特意朝拜了东台的金刚窟。

现在有些年轻人说汉地的达摩祖师就是帕单巴桑吉,因为尊者的历史跟达摩祖师的传记有相似之处,如达摩祖师圆寂后,有人看到他穿一只鞋回印度了,很多人不相信,挖出龛来看,确实只剩下一只鞋。同样,单巴桑吉尊者在藏地某寺院圆寂,也显现此种形象。有这种说法。

但我看的历史中说,单巴桑吉尊者圆寂的时间是公元1117年,达摩祖师圆寂的时间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公元536年或528年,如此就有五六百年的偏差。不过也有历史记载,单巴桑吉尊者住世了五百年,如此勉强对得上,但也比较牵强。

单巴祖师着重弘扬般若法门,他所开创的法脉叫息结派,属于般若法门中直接断开分别念的断法系列,非常殊胜。这个法门跟汉地弘扬的禅宗比较相似,而达摩祖师是汉传禅宗初祖。

从单巴桑吉尊者的传记看,他还著有医学、天文学及其他教言类等论典。

尊者公认的上师也是阿底峡尊者的上师——金洲上师,在其面前得过菩提心的修法,因此,他也是一位具有菩提心的大德。

按照《米拉日巴道歌集》所记载,他来到藏地后,遇到了米拉日巴尊者。在米拉日巴尊者的一次梦中,狮面佛母告诉他:“明天印度非常著名的尊者,单巴桑吉来到藏地,你要见他。”当天单巴桑吉尊者也照样得到了狮面佛母的梦加持:“明天你会见到米拉日巴尊者,你们会在佛法上交流。”

“听说印度单巴桑吉尊者神通广大,到底是不是这样呢?”米拉日巴尊者为观察他的神通,在他的必经之路幻化成一簇花,单巴桑吉尊者路过时似未察觉,米拉日巴尊者便默默笑了,觉得他根本没有神通,此念一生,尊者回过头来,准备对这丛花踢上一脚,此时心里也产生一种意念:“听说米拉日巴尊者是大成就者,我踢大成就者恐怕不恭敬。”便没有踢。米拉日巴尊者也随即显现自己的身相,之后他们一起会供。

单巴桑吉尊者说:“你是西藏人,我是客人来到藏地,你应该尽地主之谊,准备会供品。”米拉日巴尊者原本也一无所有,他就如同断法中所说的,把身体放入自己的头颅中,用绝地火燃烧颅器,整个身体在颅器中化为甘露。

米拉日巴尊者在七株马尾草尖上幻化成七位尊者,单巴桑吉尊者亦同样显现神通而会供。他们的对话中说米拉日巴尊者的马尾草不太端直,是因为生在藏地的缘起。

单巴桑吉尊者与米拉日巴尊者均是后弘时期的成就者,与阿底峡尊者也处于同一时代。

尊者示现神通和度化众生的方式,难以思量,不可思议,法脉始终非常兴盛。他曾对米拉日巴尊者说:“我们离开人间后,不管是我的息结派还是你的噶举派,两种法脉会相互弘扬、非常圆满。”

单巴桑吉尊者是特别了不起的成就者,如果他是达摩祖师,就和汉地的因缘尤为不可思议。即使他不是达摩祖师,也在汉地停留了十二年。

在当时的汉地,尊者的具体事迹不甚明了。《五台山志》中记载:“有一位来自印度的尊者,戴着帽子进了金刚窟,尊者始终未曾出来,帽子却留下了……”

缘起:单巴强钦到单巴尊者前,见尊者年老体衰。

造论的缘起:有个叫做单巴强钦的人到单巴桑吉尊者面前,见到尊者已到迟暮之年,健康状况也不好,显现年老体衰。

便说:尊者您即将从安乐至安乐处,当日人们该依靠谁?该怎么办?说完失声哭泣。于是单巴尊者为当日人们留下遗训:

于是说:您这样的修行人,即生中具足快乐,远离世间痛苦,将来圆寂以后,也会前往清净刹土,具足安乐。如果您圆寂了,当日瓦依靠谁?以后该怎么办?要修什么法?我们是无依无靠的!他一边这样说,一边失声哭泣。于是单巴尊者为当日为主的天下众生,留下了遗训。

一般来讲,大圆满的祖师,比如嘎绕多吉、西日桑哈、嘉纳思扎,他们离开世间之前最后留给弟子们的教言是最深的,叫做遗训!

上师如意宝的“莫舍己道,勿扰他心”,也归纳了上师所有的教诲,以这八个字留给世人。希望大家永远谨记法王的教言。

我们每个人应时常提醒自己:作为居士,有居士的正道;作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正道;作为商人,有为商之道;作为非佛教徒,也有自己的人生之路,法王的教言仍可以指点迷津。再加上尽己所能地“勿扰他心”,也就是说没有特殊必要,尽量不扰乱,更不能伤害别人,这是大乘佛子基本的人格准则和底线。

顶礼上师!

首先应该顶礼上师。任何一个知恩图报的人,都会懂得自心的证悟完全来源于本传上师,所以,单巴桑吉尊者在造论时,也先顶礼自己的上师。尊者的大部分上师是印度人,《青史》中对他的历史有记载,在此不做广述。

我常这样想:如今我们虽然无缘亲见德高望重、具有圆满断证功德的祖师大德们,但却有幸见到他们的教言,所以,理应抛弃追求名闻利养的世间杂染之心,以清净、欢喜、恭敬的心来谛听,如此才能获得佛法的加持和甚深的成就。

很多道友在接受佛法时,有欢喜心,这很重要,人的心态很重要!有欢喜心,听法便会圆满。《大宝积经》中说:“于如来圣教,敬心而听法,于法恭敬已,速悟大菩提。”于如来的圣教,以恭敬心、欢喜心来听受,则可以迅速获证菩提。比如你在某位法师前听课,对法师不屑一顾,甚至有污蔑和讥笑的态度,那么不要说从他那儿得到佛法,连世间法也得不到。

对此我深有同感。想起我在读初中时很调皮,对老师不恭敬,给老师取外号:白萝卜、红萝卜等,那时的学校也不正规。有一位老师刚刚从外校调来,他的衣服破破烂烂,皮鞋是超大的军用鞋。有一个同学叫尼玛才让,个子特别高,现在在色达某处当门卫,当时最爱欺负老师,他说:“老师的皮鞋是雪猪子。”老师正在讲课时,所有的学生都在下面叽叽咕咕,老师全然不知,一直问:“你们说啥?哪有雪猪子?”哪知道是因他的皮鞋引起,甚至演变成老师就是雪猪子了。我们在他面前听了一年多的课,学得很差,因为对他不恭敬。

另外有一位老师非常厉害,也有善巧方便,经常给我们讲故事,我们对他很恭敬,学到的知识始终记在心里,初中时他讲的《岳阳楼记》等课文,我现在大部分都能记起。

所以,我们对法师、辅导员乃至普通道友都应恭敬。对于学会的辅导员,倘若他如理如法地传播佛法,我们就不要用世间眼光去看待,而应该用恭敬心和欢喜心来接受佛法,这样互相都得利。那么对大活佛、大上师就应该恭敬吗?也不一定。我们应依法不依人,所谓的不依人并非指不依止善知识,但在某种意义上以法为主,而法的来源是谁呢?我们也要去分析。

会聚当日众行者,犹如旧衣不变新,

寿尽无药可救疾,必然离世地上人!

《当日教言》中首先讲了无常法。当时帕单巴尊者的身体状况不如人意,他也觉得自己活在世间不会长久。(其实当日人们的信心很不错,前不久我遇到一些当日地方的老乡,我问当日现在如何,他们答非所问,只是恭敬地说:“皈依三宝,喇嘛钦!喇嘛钦!”他们具恭敬,不傲慢。我想:单巴尊者赐予这样殊胜的教言,当地人肯定具足恭敬心、欢喜心和对佛法虔诚的信心。)

他看到聚会的当日行者说,聚集的当日行者,对于每一个人,在生命中已经流逝的年华不可能重来,比如年轻的岁月已然逝去,重新变回年轻绝无可能,只能在年老的岁月中寻找美丽和快乐。又如一件旧衣,绞尽脑汁也不可能将之变成新衣。同样,寿命已尽,通过药物、经咒或其他任何方式也无法挽回,这是一个必然规律。世上所有人都会离开这个世间,不可能永远不死而长存于此。

诚如《正法念处经》里讲:“三界诸众生,现在及未来,生者必有死,无有法常者。”三界中的所有众生,现在也好、未来也罢,一定会离开此世间,凡所有生,必定有死,无有任何常法。

所以要思维,我们现在处于这个世界,何时离开很难说,可能有些人因为吃错了药,突然就撒手人寰,医生抢救也无力回天;可能有些人心态不正常,自己服药就离开世间了;还有些人虽不想死,但因交通事故等而死去。

前不久马来西亚航空出事,死了两百多人。

我认识一位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他常年统计全国发生的交通事故,我曾和他沟通过,他说如今每小时因交通事故离开人间的,比波音747容纳的乘客数量还要多。就相当于一架满载乘客的波音747飞机,在每小时中坠落一次一般。只算中国的交通事故,每小时中就有大概这么多人死亡,因交通事故而死的众生数不胜数。飞机在安全系数上还算是比较可靠的,如此看来,在任何处所,生命都极其脆弱。

因此,单巴桑吉尊者教诫道:我即将离开人间,你们虽然依依不舍,但是缘起已经坏灭,任谁也无法和合。间接教诫每一个人,因为很多人未曾想过自己会死亡,尤其是不学佛的人,真的很可怜,死时也非常痛苦。

以前法国有一个纯粹的无神论者叫华帝尔,他相当著名,有一定的成就和威望,但他死时特别痛苦,他说:“我非常害怕,似乎看见了前面有地狱,救命啊!”惨叫着离开了。他生前根本不承认所谓的地狱、天堂,临终非常可怜。没有任何信仰的人真的很可怜。

世界著名文学家歌德,死时也万分痛苦,他说:“我前面一片黑暗,希望你给我带来光明。”喊叫着痛苦离世。

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作为佛教徒,心里有什么准备?我们可以扪心自问。

汉地北方、上海等很多城市都设有濒死体验机构,交几百元就可体验一次死亡。先写遗书,之后躺在棺材里大概四五个小时,出来后类似重生,很多人在体验时心惊胆战,觉得“只要活着就可以,死亡是多么痛苦啊!”我在上海听说这种机构时曾赞叹过它的好处,至少能让有些人对死后到底有没有中阴身生起怀疑。不过,设立这些场所的人可能只为赚钱,抓住很多人比较执著自己生老病死的心态,目的并非是为了介绍中阴的情节,但有时大家也会依靠这种方便,思维自己活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多寡。

在这方面,佛教修行人确实不错,大家都知道生命脆弱。可是世间人有时就非常可怜,对生命无常、前生后世、业因果一点概念都没有的人,好像觉得自己已经长生不老、生命永恒,根本不会死亡,一提及死亡就忽略、逃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接受方式,这个问题比较重要。

犹如百川入大海,一切有情自归去,

犹如林中鸟雀飞,不会久留我迁徙。

这也是尊者即将圆寂时的交代,他在此比喻:比如世界上的各大江河,不可能停留在其他地方,全部不断奔流于大海。同样,世界上的一切有情,生命都是刹那无常的,均会归于后世,不可能永远存活。

有一个有智慧的出家人,他写了篇五六千字的文章来记录他的种族来历,我前些天看了这篇文章,发现年轻时听过的很多人名,如今全部已经死了,我很意外,不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每每看到历史人物或前辈大德的传记,自然感到生命的短暂,时间如白驹过隙,短短的人生中,如果没有好好修行,临终便没有把握,不知何时能得到解脱,何时能再次遇到如此难得的佛法和人身。看到身边发生的事情,自然而然浮想联翩并有所感悟。

前面两句是一个比喻,后面半颂也是比喻:就像森林中的鸟雀,最终都各自飞走,不会停留很久。同样,单巴桑吉尊者说,看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可能久留于世,很快会归西。(前段时间有个领导说:“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希望我死后,一定要喂尸陀林里的那些老鹰,这是我的愿望。”到底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如同飞禽,一旦天亮便飞于各处,我们现在集聚在此,却同树林中的鸟群一模一样。

佛陀在《本生心地观经》中说:“宿鸟平旦各分飞,命尽别离亦如是。”意思是说晚上一群鸟住在一起,一旦天亮各自分飞。同样的道理,世间上的所有人,包括今天在经堂里大家齐聚一堂,却跟鸟群没有差别,一旦因缘散尽,每个人都会死的。

一些没有修行过的人,听到死亡便惊慌失措,无论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别人身上,都会令他大惊失色。希望对死亡有过长期训练的佛教徒,在面对死亡时能够淡定,不要特别惊惧,得到医院的病危通知时,有些佛教徒情绪稳定,没有什么波动,有些则很害怕。

在刘宋时期的一个经典里,有一个故事,我觉得修行人也值得思维其中的意义,它是怎么讲的呢?

有一个婆罗门到舍卫城,路经一块田地,看见农民父子二人在耕地,儿子被毒蛇咬了,当场毙命,其父却若无其事,没有管儿子,照样耕他的地。这个婆罗门便好奇地到农夫跟前问:“这个年轻人刚刚死了,跟你是什么关系?”“这是我的儿子。”“你儿子死了,你怎么不伤心?”“不用啊,人死是正常的,只是我有个要求,你到城市里遇到我家人的时候,告诉他们中午给我送饭,只需要送一份就可以,不需要两份了。”(曾经我也对你们说过吧,我父亲死的时候,我没有哭。我跟德巴堪布给他念阿弥陀佛时很吉祥,还有一群喇嘛也在念,他自己也在念,他的嘴慢慢停下时,气也断了。我一个下午在那儿守着,特别饿,我说:“既然已经死了,现在吃晚饭吧,等一会儿要忙起来了。”之后我就弄了一大块糌粑吃,他们有些在哭,有些在闹,我都没有管,吃完糌粑就去做该做的事情了,到现在我弟弟都怨我,说我的心像石头一样。)他觉得有点惊讶,就前往城市他们的家中去了。

婆罗门当时很害怕死者的家人特别痛苦。他告诉死者的母亲:“你丈夫说你们的儿子已经死了,不需要给他送两份午餐,只要一份就可以。”她淡定地说:“好!”也没有哭,他也很惊讶:“你怎么不哭、不伤心啊?”死者的母亲说:“不用啊,他来的时候是自己来的,我没有邀请他,他走的时候,我也没有赶他走。就像一位客人,来去自由,走了以后,我们母子之间的缘分已尽,没什么可哭的,哭也没有用。”

他想不开,看到死者的姐姐也很淡定,没有哭,他就问:“你的弟弟就这样死了,你会不会很伤心?”她说:“没有什么可伤心的,世间的因缘就是如此,如同山中竹子做成的竹筏,依靠风的吹动会在水中各自散去,姐弟的因缘已经消散,哭也没有用。”

他看到的第四个人是死者的妻子,同样很淡定,没有哭,他又问:“你伤心吗?”她说:“我也不伤心,就像一群鸟,晚上住在一棵树上,到第二天天亮就各自飞于自己的地方一样,没有必要伤心,我们夫妻之间的因缘已经散了,哭也没有用。”

他看到的最后一个人是死者的仆人,仆人也没有哭,他再次去“采访”,“你的主人死了,作为仆人,你不伤心吗?”仆人说:“不用啊,我如同小牛,他就像大牛,大牛被其它的动物杀掉,小牛哭也于事无补,这就是一种因缘,哭也没有用。”

他百思不解,在他的印象中,舍卫城是一个敬仰三宝,人与人之间很尊重,感情很浓厚的地方,现在他特别绝望,觉得当地的这一家人那么无情,连点人情味都没有。他便前往城市里寻找佛陀,见到佛陀后,心情也很差,坐在那里闷闷不乐,也没有听法。

佛陀明知他的意趣,但特意问他:“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他说:“有一个年轻人死了,他家人的态度都很冷漠,我看到这一家人都没有哭,觉得很反常,非常不合理。”佛陀说:“这是最好的反应,为什么呢?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作为凡夫,对生老病死的痛苦非常执著,而作为圣者,就会觉得这是正常的现象……”听了佛陀的教言后,他心开意解,完全通达此理。

我虽然时常告诫道友,也许我自身发生无常的时候也不一定承受得了,但无论如何,明白佛教的无常观,在遇到问题时,有助于平衡心态。在你的家人身康体健时,你感觉不到他的重要性,一旦他病了、死了,你才发现原来他那么重要,这时就特别执著他,悲痛欲绝。作为凡夫人,这种心态在所难免;但从道理上看,无论是内在的身心,还是外在的环境,乃至整个世界的所有众生,都不可能永恒存在,寿命极其短暂,会无一避免地现前无常。通达了这样的理念,并且不断地修行之后,修行人与从未熏修过无常的世间人相比,处理问题的方式会大相径庭。

作为修行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思考,思考也是一种修行,否则,一旦发生家人死亡就无法接受。我们经常看到医院里有人死后,家属就昏厥在地;或者在生活中、感情上、工作上,出现无常就接受不了。因此,在世间生活中,知晓无常观念是非常有意义的。

现代人,一方面外在物质缺乏,另一方面心灵财富缺少得更加严重,所以,扶贫不仅仅要给钱。

做慈善事业时有两个项目要做:

一个是物质方面的救济。比如说为贫困的大学生提供学费,为看不起病的老年人提供药费等。

其次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食粮。尤其是汉地很多城市里的人,心灵比较贫穷,虽然在物质上,一个人拥有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但内心却非常孤独、焦虑、伤痛,始终都处于依靠安眠药才能入眠的状态。对于这些人,我觉得佛教的精神食粮很重要,因为在生活中,简单的死亡无常之理、生老病死的现象,这些现实的问题不得不接受,因此说佛教为我们带来无比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