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当日教言解说11

第十一课

《当日教言》中用不同的比喻来阐明修行,这几天的教言,讲了一些密法还有禅宗最高的境界。今天所要讲的是,所有的过患、烦恼、错误均不可得,就像空中的云彩或者山谷的风,用很多比喻说明这个世界非常广阔,没有烦恼、没有我、没有自性。

只是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确实很快乐,我相信很多人通过闻思和修行,会达到的。也特别希望你们在短暂的人生中都能值遇佛法,遇到之后不是停留在形象上,而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刚开始依止善知识,次第去闻思,然后自己实修,这样做临终不会后悔,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现贪嗔如鸟无迹,不耽觉受当日瓦!

我们时常对悦意的对境产生贪爱之心,对不悦意、不可爱的对境产生嗔恨心,贪嗔都非常强烈,人们经常在相续当中冒现贪嗔烦恼。对于我们这些地地道道的凡夫人,贪嗔烦恼对相续是有损害的,非常可怕,一旦产生贪心,不管是贪人、贪财,后果都很恐怖,产生嗔恨心也有特别大的后果。但是如果认识了心的本性、烦恼的本性,那么贪嗔就像一群飞在空中的鸟,飞过之后,根本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同样,所产生的贪嗔之心,也只不过是显现罢了,它真正的本体了无可得。所以,贪心、嗔心等一切感受,都不要去耽著。

但是虽然口头上说“不耽著贪嗔之境”,实际却难以做到,你可以用中观的方法进行观察,这种方法虽然会慢一点,但却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或者你也可以用密法的窍诀来观察。总的来讲,一旦了悟贪嗔的本性,那就没有什么能损害你。

以前禅宗的第三祖也讲过:“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我们只要不对憎恨的对境生起嗔恨,爱恋的对境生起贪欲,这个时候会“洞然明白”,意即恍然开悟。凡夫人经常心生贪嗔,无始以来都被贪嗔所害,我们都是它的受害者吧?有些修行人,虽然很想做一个好修行人,可是一产生贪嗔之心,就没办法对治,但如果稍微认识了心的本性,从道理上也会明白,“噢,贪心和嗔心只不过是心的一种映射而已,实际上在法界中从来没有动摇过。”

比如说波涛虽然显现上汹涌,但实际上是如如不动的,可惜懂得此理的人少之又少。现在人与人之间很多的不愉快都因贪嗔而引发,因为贪爱而产生嗔恨,因为嗔恨而发生种种冲突,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产生巨大的矛盾等等,导致死亡的人数相当惊人。

可能学院的人不一定知道,今天国际上有个比较大的新闻,载298个人的“马航”客机,可能是被乌克兰所击落,飞机在空中就已经解体,尸体全部落下来,一个人都没有逃脱,好像机内还有多名国际艾滋病协会的专家,有人分析是乌克兰准备打普京,搞错了飞机。不管怎么样,一下子就死去了那么多人,生命很脆弱,“马航”今年不断地发生灾难。我在想:这些人在飞机上,事故发生的当下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态,总之全部都已经离开了。(我出门做飞机的时候,也经常产生很多无常的分别念。)

同样,世间中因个人的冲突而互相杀害,也是由嗔恨心引起的。如果在座的人都是开悟者,贪心和嗔心并不会特别强烈,产生贪嗔会认识它的本性,在与这样的人相处的时候也会非常快乐,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徒增烦恼,自己的生活也会过得无忧无虑。一些修行境界特别好的人,比如我认识的几个喇嘛,不知道有没有证悟,但从外相上看是有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在他们眼里好像都无关紧要,不会突然产生极大的烦恼,然后非常痛苦,我们也希望懂得心的本性。

《当日教言》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教言,你们日后如有时间可以把它背下来,这样在生活中产生特别猛烈的贪嗔烦恼时,就会想起它像空中的鸟迹一样无踪无影,当下即逝、无足轻重,特意去执著、痛苦,只不过是自己愚痴罢了。上师的教言自然而然会出现在你的脑海,如此便非常容易安住在这种境界当中。

法身无生如日轮,光无明蔽当日瓦!

认识了心的无生空性的本来面目,这叫做法身。我们经常讲上师是法身无垢光尊者、法身金刚上师,用法身来表示。自心从本体空性方面讲是法身。

法身在此处比喻成日轮,光明自然具足,报身以日光来比喻,化身是从光能够无有偏袒地照射到一切所缘,成熟万物的能力方面来比喻的。

我们知道,真正的觉悟或者说法身,就像日轮一样没有盈亏,不同于月亮或其他,永远都是光明自然具足的方式而存在,而且它的光并不会因为遮蔽而忽明忽暗,是始终如一的存在。自性清净的法身,每一个众生自性如来藏的光明,按照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所言,都是以五种光、五种功德的方式自然具足。当你还是众生的时候,这种法身的光明自然具足,最后你现前成佛的时候,也只不过是现前而已,原来所具足的始终无增无减。这种法身本空的道理,在认识心的自性光明时才会明白。

很多人认为所谓的光明,就像太阳光、灯光,或者其他的光那样,一会儿亮,一会儿暗,其实不是这样,不认识心性光明的人,可能会用比较明亮的光来表示,但实际上它远离了一切愚痴、黑暗,是一种能照耀一切的佛性。我们现在无法理解这样的境界,只有通达这种境界的时候才知道,法身是恒常的,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

这里所讲的法性如日般的光明,对每一位修行者而言,从来都是以无离无合的方式而存在的。这在有些经论中叫“如来藏”,有些经论中叫“了义的文殊菩萨”,有些经论中叫做“智慧明点”等等,有不同的称呼方式。只不过我们现在只能以盲人摸象的方式,凭自己的分别念,大概地认识法身光明就可以了。

相续念如空室贼,实无得失当日瓦!

在没有认识心的本性时,心中的动念是有利有弊的,而认识以后,动多少念头也不会有害。一天当中,相续中一会儿显现嗔恨心,一会儿生起信心,一会儿产生欢喜心,各种各样的动念,对证悟者来讲不会有害,不必担心。

还没有证悟的时候就会特别担心,“我刚才产生了一个嗔恨心,‘嗡班扎萨埵吽……’我错了。”“我刚才睡着了,产生了一种愚痴心。”产生好的念头时,就高兴得手舞足蹈,“我昨天做了好梦,好幸福,今天我好开心啊,整个世界是那么的美好啊!”旁人看来也非常欢喜。我们就在这样的痛苦和担忧的状态中患得患失。

但是有证悟境界的人对这些不以为意,就像是一个空的房子里入了盗贼,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家里财宝盈满,进了小偷才会惊慌失措。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道友说:“我的房子被撬了。”我问:“丢了什么东西没有?”他说:“所有的包全都被偷了。”我想是不是他家里藏有金银、玛瑙、珊瑚,其实也不是,“所有的包”可能是指加持品吧。

如果屋里没有很多财富则不会担心。以前米拉日巴尊者正在苦行,身体都变成了绿色,特别虚弱。有个猎人供养了他一块肉,就像释迦牟尼佛苦行以后,有人供养奶酪一样,他食用之后,产生了极大的空乐智慧、觉受,就唱起道歌:以后最好不要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最重要,对一个苦行的修行人做少许供养,功德也不可思议。

剩下的他舍不得吃,将肉放了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肉里面生了好多小虫,他又觉得小虫的食物自己不该吃,而产生悲心,随即把肉处理了。他在山洞里临睡前想:现在一无所有,又要开始吃荨麻了。

这天晚上,小偷来了,四处摸索,一无所获,米拉日巴尊者哈哈大笑地说:“朋友,我白天都找不到任何食物,难道你晚上会找到?”小偷也哈哈大笑起来,觉得自己确实有点愚痴,这个修行人怎么会有食物!他坐了一会儿,没有跟米拉日巴尊者谈话,很难为情地走了。《米拉日巴传》里讲,那个时候他证得了无有任何担忧的境界。不像有些道友一样,“门被撬了,我的包全部被偷了,这几天心情都不好。”“什么包啊?”“就是以前发的唐卡,还有……”

这里讲的是什么呢?“实无得失”。真正认识本性的话,产生贪心、嗔心都没有得失,远离担忧。在这种境界中,阿底峡尊者也说过:你一天产生一百个分别念,也都是法身智慧。

可是我们现在还不行,所以,很希望每个人通过修行,在短暂的人生中达到这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绝非易事,但也绝对会比之前有进步。以前你对相续中产生分别念特别担心,但到最后就像老人看孩子的玩耍一样。凡夫人的确容易产生贪嗔之念,但是只要你观察它,这些贪心、嗔心也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危害。

很多人特别执著世间形形色色的事物,他们的痛苦和执著相当可怕,如果稍微在佛学方面有一些修行境界,不会那样痛苦。因此,对得失不要有特别大的执著。

受无踪迹如水纹,莫逐妄相当日瓦!

这里每个颂词都非常好,哪怕我们只记住一个偈颂,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生活中痛苦、快乐或者无苦无乐的无记感受,当下你觉得是实实在在存在,快乐的时候,手舞足蹈、喜上眉梢。就像世间的有些年轻人,当他成功或者得到所喜欢的东西时,开心得不能自已,当他失去了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又痛苦得不能自拔,实际上这就是凡夫愚痴的心。

“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入行论》里不是讲了吗,沙子做的屋子倒了以后,孩童非常痛苦地哭。有些凡夫也是这样,失去了名声,或者失去了最心爱的东西时,就痛苦得哇哇大哭,其实如果去观察,没什么大不了。人生中失而复得的情况也时有所见,得到的时候,也不必过于欢喜,都要拿捏分寸。

对这种感受不要去执取,在你快乐或痛苦的当下,如果仔细观察,它是不存在的,就像水里的波纹,出现以后即刻就消失了。生活中快乐和痛苦的许多感受也是如此,总结自己以前的人生就可以了知,只不过没有人指点迷津。

我经常想:大学生们正处在人生的转型期,如果在大学生活中给他们植入一种苦乐教育,教他们苦的时候不要太伤心,“伤心什么呀?哭什么呀?没有什么可哭的。”快乐的时候也不要过分的快乐,不然很容易“爆炸”,过犹不及,对苦乐都要掌握分寸。其实苦的时候大地还存在,乐的时候天空还存在,这也是一种教言。因此,我们不要特别耽著世间的妄相,没有意义,如果不耽著,外界的现象不会对你的修行有障碍。

就像我那天讲的,现在一些世间人,对修行人的看法是什么呢?“哇,你们吃肉啊?你们可不可以结婚?可不可以……”只看行为,他根本不知道我们到底有没有执著、有没有智慧、有没有真正的德行。看到一个出家人就说:“出家人出现在人群中了,你们出家人怎么会出来呢?”好像出家人应该永远住在山洞里,不可能出现在人群中。当然,他们的很多理念是跟媒体、影视、小说有关,一些大德高僧、密宗大师,要么是怪模怪样、一败涂地、走投无路的人,要么是无恶不作、神通过多的人。但实际上佛教真正的教理并不在形象和行为上,佛陀也讲了,没有贪执的时候,享受也可以,倘若有贪执,哪怕是一点点,也会起作用。

华智仁波切有个小木碗,他特别喜欢那个木碗,不管到哪儿都带着。有一次他到蒋扬钦哲仁波切那里,蒋扬钦哲仁波切福报很大,房屋富丽堂皇,眷属云集,如处皇宫。当时他心里默默地想:哎呦,所谓的上师怎么不知足少欲啊,有那么多的财宝。他似乎就要生起邪见了,钦哲旺波尊者以他心通知晓了他的心思,随即说:“不管怎样,我拥有这么多财富,但是我对这些财富的执著,也没有你对木碗的执著大。”他当下羞愧难当,从此以后对木碗也没有那么执著了,但是还是喜欢他的木碗。这在华智仁波切的传记里记载过。

华智仁波切的有些故事是非常有意义的,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他的传记,他非常谦虚,常说:“我没有任何功德,我没有任何觉悟、觉受。”有一次他的弟子问:“上师,您真的没有觉受?真的没有功德吗?”“还是有一些功德。”弟子问:“您有什么功德?”“《入菩萨行论》的法本,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身体,这就是我的觉悟和功德。”对此那个弟子思考了很久。

这些道理我也在思考,在座的道友,你虽然没有他心通,没有特别超胜的功德,但是如果你的某个法本始终不离身,这可能也是你的一种觉悟,虽然你没有真正开悟,但是你有与众不同的行为,这也体现了你的功德。

言归正传,在感受苦乐方面,世间人很需要这种佛教的教育,他们有时候对佛教片面的认知有点夸张,有时候对佛教正面的道理并不知晓。很希望大家真正了解佛教,对今世、来世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弘扬佛法?并不是一定要佛教团体多多益善,以后这个团队来镇压或者控制全人类,没有这么想。而是佛教真的对每个人非常有利益,我们已经感受到,迫切地想将这种感受分享给大家,从追求真理的角度来讲这也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并不是非要传教,倘若佛教不好,不会给很多人介绍和传播,没有这个必要。

贪嗔忆念如彩虹,莫起耽著当日瓦!

前面颂词也讲了“贪嗔”,此处也讲“贪嗔”,前面是讲当下的贪嗔,这里讲贪心和嗔心的忆念,也不要去耽著。以前在你的人生经历中贪恋过很多,对你以前所贪的对境,现在不要逢人便说,以前所嗔恨的,多数人却讳莫如深,“以前的事情不要讲了,我不想提了。”也会这样。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去耽著它,否则对自己的修行会有一定的影响,以前你人生中的贪欲也好、嗔心也罢,实际上都没什么。

《四百论》里有个很好的教证,道友们特别容易背。“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意思是说:如果过去是实有的,那怎么会成为过去呢?如果过去不能过去,那怎么会成为过去呢?所以,过去的事情,如果别人谈论,我们就可以引用这个教证,“‘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你不要给我谈过去的事情。”

但是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尤其是讲过去的青春,《致青春》你们知道吗?赵薇当导演,她问我看了没有,我说:“确实没有看。”据说票房很高,在中国好像七亿多吧,很多人从这里追忆自己的过去,我听说很多80、90后的人,从这里寻找自己逝去的青春。其实过去的已经过去了,青春再美好也找不到,想找到只是一种妄想,不要去追忆、耽著这些妄想。我对少数的佛教徒这样说了,但说也没有用。

有一部《小时代》非常火爆,书卖得特别好,上千万册,现在好像出到第三部了吧,这里也是讲过去,因为人们关心已经逝去的年轻时代,所以追忆青春的主题自然就会吸引眼球。以佛教的道理来反省是另一种观念,但接受的人群有多少,大家都心中有数。

有时候我这样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不一定是正确、有价值的价值观,因为大家谈论和关心的事物,也许仅是人们所耽著的一条彩虹,过去的彩虹谁都追逐不到,可是人们都在追。放眼当今特别火的明星或导演,很赞叹他们有抓住人心、吸引眼球的思想理念和方便方法,知道人们关心的是什么,可是寻找彩虹的人越来越多,难道彩虹真正存在吗?真的能抓住它吗?不一定。

现代人的思想特别复杂,成千累万,甚至几十亿人,非常关心的流行文化或价值理念,用佛教的道理公平、公正地去印持,发现人们竟然都在追逐这些,但追逐的目标,到底是人们错了还是我们的分别念错了?或者人们所寻求的事物真的有意义?趋之若鹜的人很多,在网上一搜,一目了然。众所周知,一部电影的预告片推出的时候,有多少人看,有多少人期待,影片上映之后,无数的人都在看,大家都评论,但这样的评论到底对今生、来世有什么用?这个世界确实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虚幻的世界里,很多人的想法都不一定和觉悟有关,我是这样想的。

动念自净如浮云,莫指定心当日瓦!

不管是不是好的起心动念,当它生起来时,如果观它的本性,均是自然清净的,就像天空中出现的浮云,白云也好、黑云也罢,它是从哪里来的?可能找不到,那最后消失于什么地方?也不容易知晓。同样,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有不同的念头,禅宗和密法都特别关心起心动念,有的人认识,有的人不认识,认识它可以说是认识了心性,但这种认识,不需要理论上研究大量的资料,有因缘的人,尤其是得到具证上师的加持和指点的人,就容易认识。

比如一个上师跟你说:“你现在的观念,其实跟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你当下的观念被这样直指后,会有一种觉悟。如果我们懂得了所有的起心动念,全部都是大圆满里讲的本来清净,禅宗里讲的明心见性,当它生起的时候,自然安住当下。

我讲《大圆满心性休息》时给大家说了,我说:“‘显现当下自解脱’这句话很重要!”不管是什么念头,显现的时候,它的本体其实都是当下解脱的。这次我们讲解的过程中,密法的很多道理也在里面,也可以吧。

不要固执一心,不要决定某种心态是对或是不对的,显宗中理论上定义的心态不可靠,因为它很可能当下变成觉悟、当下消失无踪、当下变成空无。因此,辨别好坏的心态没有必要,还是认识更重要。修行人观自己的心时,可能你在外境中找不到的东西,从心中能找到。

无执自解如风吹,莫贪对境当日瓦!

不要执著分别念,安住于当下,不去特意执著的时候,这种分别念当下会自然解脱。密法中讲,比如说毒蛇的身体自己打结,也可以自然解开,同理,任何的执著分别念,如果你稍加观察,它当下就自然解脱。

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三自解脱》,当年我讲过,当时讲课的效果比较好,因为那时候人少,觉得讲密法过失不大,人太多的话,鱼龙混杂,有时也不敢公开,不公开很多人又有意见,所以后来就讲得比较少了。法王如意宝去新加坡的时候也亲自给部分的道友传了《等性自解脱》的颂词和修法。

就像风吹起来的时候,身体感觉到在吹风,但是在哪里也找不到风,虽然显现,可是当下抓不到它的本体。我们认识心的本体时,任何分别念虽然显现,其实它当下解脱。但凡夫人不是,一件事情始终耿耿于怀,心里一直解不开,非常痛苦,如果认识到它的本性,当下会自然解脱。就像麦彭仁波切在有些教言中也讲了,证悟者的分别和烦恼,好像是春天的风一样,虽然透过身体吹过去了,但当下就已经消失。像以前噶举派的一些教言也说,虽然显现,但没有束缚和执著。

因此,在生活中,别人批评你,可能你会有一些反应,但是马上就应该让它消失,风过无痕。经常也有这种说法,证悟者的脾气如吹过的风,当下就消失了。而有些人是一会儿高兴得哈哈大笑,一会儿伤心地痛哭流涕,这可能与性格有关,但同时也与你的证悟有关。你特别痛苦的时候,观察自己心的本性,原来的痛苦就没有了,正在哭的时候,眼泪就干涸了,破涕为笑,这是一种证悟的现象。

虽然道友们在生活中,肯定会有不开心的时候,但是我希望你们在三分钟之内,把不开心立刻转换为开心,泪水即刻变成笑声,这个很重要,对吧?如吹风一样,不要贪执对境,始终贪执对境,始终对某事抱持不放,这样恐怕不好。

觉性无执如彩虹,莫著觉受当日瓦!

在密法当中,认识自心本性的状态叫做觉性。认识如来藏的本体时,就像显现彩虹一样,没有实有、没有执著、没有自性。那个时候,你不要耽著觉受,一会儿是长时间的入定,无念的状态当中;一会儿在没有任何执著,空性的状态当中;一会儿好像出现一种明明清清的觉受。作为一个修行稍有进步的人,或是一个开悟者,什么样的感受都会有。

觉受是一种觉悟的感受。你做梦有好梦也有不好的梦;在白天的显现中,也有好的显现和不好的显现。所以,修行人不要太多嘴,不是说:“我做恶梦了,好痛苦。”悲伤欲绝;就是说:“我修行有进步,今天特别开心。”其实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同的状态和觉悟多如牛毛,我们没有必要特别去执著它,而且特别去执著也容易着魔。

《楞严经》里讲了五种蕴,每种有十种阴魔,共五十种阴魔。比如说有些好的觉受,坐在莲花上遇佛授记,或者观不净观的时候得到什么境界等等,但如果我们特意去执著它,这些都是魔王的显现。倘若你特别执著自己的觉受,我希望你先看看显宗的经典,至少也要看一下《楞严经》里讲的五十种觉受,有些人当时修行的觉受特别好,后来才知晓是魔王的变幻。

《大圆满禅定休息》里所讲的空乐无念方面,也指出了一些好的和不好的状态,这些都应该看。不要稍有修行、有些微觉受就跟大家谈,稍感失败、做个恶梦就失去信心。其实修学要有一个长远打算,在此过程中,有些人闭关几个月或一两年,一点感受都没有,特别失望,“啊,我修了七天七夜,但是本尊还没有出现。”其实这不算什么,七天七夜、七年、七百年也不算什么,无著菩萨那么厉害,他广弘佛法,佛陀亲自在大乘佛经里面有授记,但是他六年之中修弥勒菩萨,一点觉受都没有,十二年才亲见本尊,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