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当日教言解说12

第十二课

印度帕单巴尊者所造的《当日百法》,前面讲了一部分,后面也不多了,尤其是今天讲的内容,是禅宗的最高境界,也是密法的最高境界,不太好讲,但是我在字面上简单地给大家指点一下,之后你们可以慢慢去摸索、思考。

证悟法性如哑梦,无有言词当日瓦!

当我们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时,会有一些觉受或者证悟的境界,但是这种境界,用分别念去思维无法表达,用语言来描述也实在是无法宣说,就像是一个哑巴做梦,在梦境中他所有的经历清清楚楚,当他醒来之后,很想跟别人分享,但因为他不会说话,没有办法,这是最高层次的境界——“无有言词”。

禅宗的《宗镜录》中也是这样说的:“如人饮水虽无言说,然冷暖自知。”在禅宗中,它来自于达摩祖师和前辈的大德,后来摄在《宗镜录》中。如果有人喝水,将过程或感受给别人宣讲,恐怕也不好讲,但自己会明白。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拥有了一些境界,尤其是证悟的境界,也无法言说。证悟就是证悟心的本性、万法的本性,禅宗中也有很多人通过参禅,当下了悟本性;密法中经过长期修加行、祈祷,具有证悟的上师进行直指,依靠种种因缘,当下也会认识自己心的本性。

这时不是昏厥,不是入于酣睡,也不是一无所有,这种境界无可言表,“不可言说般若至彼岸”,用语言无法形容。以前我按照密法传承上师的教言讲过,当我们入于根本慧定或者说入于自性的境界时,可能用任何语言来表达都非常空白,但也不是没有任何境界,不像天空一样空空荡荡,也不像平时不断起心动念,这种状态,无论你的心是安住还是在外境散射,一切时中都有认识,这种认识自己会明白。

禅宗中证悟法性的境界也可以这样来说,“无有言词”,如果人们用各种语言来比喻,那就如同以手指月,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表达主旨。

因此,显宗中般若波罗蜜多的果般若的智慧,也是了悟心性,通过中观来伺察可以了达,依靠密宗的安住和实修方法也可以得到这种境界,在这里讲得比较高。

证悟犹如少女乐,喜愉无说当日瓦!

已经获得了证悟,并且具有明确的觉受,便远离了一切有相、有漏的痛苦,获得的大乐无可言说。比喻为青春少女在生活中的快乐,她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同样,当一个修行人获得开悟,世间的一切语言都无法形象的比喻。

就像萨迦班智达在因明中所讲的一样,比喻只是用部分的道理来言说,比如说《法界宝藏论》中,全知无垢光尊者讲:心的本性用虚空来比喻,你们要懂得,是从虚空无有阻碍、无边无际的层面来讲的,并不是从空荡荡的单空来比喻的。此处亦然,用少女之乐来比喻,实际上是从无法言表、远离一切苦受的层面进行比喻的,所获得的快乐无法言说,而且这种快乐,是世间凡夫一切分别念的有漏痛苦灭尽之后,获得出世间超越、洒脱、自在的大乐。如果我们超凡入圣,获得了一地菩萨,称为极喜地。唯识宗说:“能益自他,生大喜故”。能饶益自己和他人,获得了极大的欢喜。

世间中因享受欲妙所产生的快乐,比如有些人住进一个特别舒适的环境很快乐,遇到一个特别喜欢的人很快乐,但这些毕竟是有漏的,有漏的东西到一定的时候,它就变成后来蕴的因,不断地结生之后的果,无常之故,变成行苦。

但出世间认识心性的快乐并非如此。为什么说它是快乐呢?因为它是万法的本性,当你悟到了万法的本性,便远离了世间中各种各样虚假的痛苦。其实我们现在的很多痛苦,有些是根本不存在、内心臆造而出现的,比如说本来不需要的东西,你认为需要,达不到这个目标是求不得苦。有些是长期在阿赖耶上积累了许多萨迦耶见,萨迦耶见的我执把本来不存在的我和我所,反而执著为我和我所,以此形成痛苦,就像冬天的冰是依靠寒冷的天气凝结而成,它的本性从来没有凝固,是因为外缘而凝固的。因此,我们的痛苦,有些是依靠外缘而形成,这些痛苦全部灭尽就是快乐、就是大乐。

可能有些人认为到极乐世界以后,或者成佛以后特别快乐,每个人天天都喜笑颜开。原来有一个法师讲极乐世界的时候说:“极乐世界吃得好、穿得好,天天都开心,而且载歌载舞,如果你们喜欢看表演,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没有表演不得而知,有人这样讲的,也许有吧,因为极乐世界的发愿文中说,你只要想得到什么,都会出现,可能喜欢上网的人,到极乐世界也可以满愿,一想到ipad电脑,马上就出现,极乐世界现在可能有信号了。(众笑)

这是当今时代的弊病吧,很多人不能没有网络,有人说:“到了一个宾馆,如果没有WIFI信号,就像饿狗找不到食品一样。”他到宾馆以后,要先问有没有网络信号。

不知道这种状态会维持多久,以前古人不是这样,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疾病,人们心里习惯性地把它当作一种需要的资源,这样逐渐就成为当时的时代疾病。

回顾人类历史,我们就会知道,每个世纪,人类都有那个时代特殊的痛苦,每一种痛苦延续到后面或者追溯到前面,都不一定真的是痛苦。人们未经观察,会有很多苦恼,可是这些苦恼,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什么痛苦,当你还没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是如此。只有懂得一切万法的真相,才会远离一切有漏的痛苦,它不得不称之为一种快乐,因为世间中没有任何痛苦可以称之为快乐。

明空双运如水月,无所贪著当日瓦!

明空双运、现空双运、觉空双运、乐空双运,看起来似乎一样,其实都有不同层次的意思。如果用显宗的方式来解释,比如说“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明了的光明和无所成立的空性,这二者是明和空无二无别,根据显宗第三转F轮、第二转F轮的意义,第三转F轮讲光明,第二转F轮讲空性。

为了方便理解,现和空可以分开,但我们返观内心会知道,心不是单独的光明,因为它的本体一点都不成立,也不是单独的空性,因为不管在任何时候,明明清清的本体通彻无碍、自然而然存在。这两者就像在平静的湖面出现天空的月影,实际上月影的显现跟月亮的空性二者,在湖面上根本无法分开。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认识万法的本性或者说心的本性时,明和空不可分割,本来的法界实相就是如此。我们去安住、去认识,也无有任何贪著。不要有空的贪著,它的本性并不是一个单空;也不能把它耽著为明明清清的光明,它也不是一个实有光明的本体。除了这二者以外也没有实性,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讲二谛的时候,专门引用水月的比喻,宣说了明空无二的最高胜义谛的境界,用文字来表示也只能如此。但如果稍微有一些传承上师的教言或者窍诀,返观自己心的本性时就会明白,无论你产生贪心、嗔心,或者是信心、悲心,无论是善心、恶心,从本体上观,跟虚空没有任何差别,但是从显现上观,跟虚空有天壤之别。这种明清,每个众生都能认识,稍微有一些境界或对传承上师有信心的人,稍作安住、内观,就会发现:“噢,原来心是这样的,不管别人夸奖它好或者毁谤它不好,它就是这样的,不用别人说,我自己来领受。”

我有一个同学,他很长时间一直呆在美国,前一段时间我们在草地上一起坐了半天的时间,他说:“哎呦,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中观和大圆满的觉性,谁也破不了,我觉得很高兴。”

我认为他说得非常对,无论是给西方人还是东方人讲心性,大家都不得不承认,这不是讲故事,不管你是学者、愚者还是成就者,内观自心的时候,如果连心都找不到,那你再说你是智者,造了多少论,摄受了多少弟子,都不一定,本有的心的本来面目都没有认识,非常可笑。

所以,我们这颗心,用明空双运来比喻时,它无有贪执;把它当作任何东西,这是暂时不了义的执著,也不究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心的本性是明空双运。

现空无别如虚空,心无中边当日瓦!

一般情况,密宗是通过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来观察,通过风脉明点,或者生起次第中外境和内心都是清净的观修方法,来了知显现的心即是空性,空性的心即是显现,显现和空性无二无别。最终万法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空,空抉择为无有戏论,无有戏论也是轮回和涅槃平等。用显宗和密法的四步境界来观察时,暂时将心抉择为显现和空性,再抉择为如虚空一样的本性,最后抉择心确实是无有中间,也无有边的。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中也讲过:“心无形相,非眼所观。心无所住,内外中间俱不可得。”心没有形象的缘故,不是眼睛所能观到的。心没有所住的缘故,内外以及中间等等都不可得。因此我们知道,通过密法的生圆次第来观察,或者用显宗的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等中观的各种道理进行推理,找不到心的形状、颜色……整个本体都找不到,但是找不到也不一定是本性。

《般若经》中讲:“心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如是观察时,心可以称为“现空无别如虚空”,心没有中间和周边,以此来了知。

现在世间中,很多人自认为对社会、对人类贡献很大,非常了不起。比如具足世间学问,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或者副教授、教授,世间的名位不胜枚举,自我感觉良好。但不知道有没有观察过你的心是什么样?你是什么样?如果这方面一无所知,理论上也说不通。整天观外境,探测整个宇宙,世界上有多少个星星,人体中有什么样的细菌,不管是医学还是生物学,很多学者从小就开始研究这个领域、剖析那个领域等等。

返观时,对身体不管研究得多透彻,也只是几十年的一个“产品”,到一定的时候肯定会腐化、消失,但是我们的心性绝对不会消失。现在有这么好的机缘,应该观察一下,在认识自己的心性方面,需要什么样的窍诀。

世间人有点迷惑,对于更重要的生生世世的事物不去研究,对暂时的事物却花费了大量时间。比如你本来不是这个家里的人,而是暂居两三天的客人,但是你却把所有的精力花在这两三天中,而自己长远的前途根本不考虑。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会因为环境和培养的方向,该关心、该研究、该修行的,却始终置之不理。临终的时候,连自己后世存在的道理都不知道,对个人来讲是一大损失,如此说来,佛法教育对人类非常重要。

无念散如美女镜,彼无立宗当日瓦!

美女照镜的比喻最多,两千多年以来,很多大德都把美女和镜子在大圆满中做比喻,可能美女时刻都带着镜子,丑女不喜欢镜子吧?

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应该无有动念,也无有散乱,时时刻刻保护自己自然、本然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比如美女照镜,镜子中的影像,没有分别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从镜子的层面来讲,它不会有任何取舍和立宗,不会有“这是好、这是不好”“这是有、这是没有”的概念。所以,修行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护持见解所抉择的道理,在护持的过程中,不要有散乱、动念和昏沉,如是安住,始终护持原有的现而无自性的本性。就像镜子中美女的影像自然显现,但是没有执著,只不过是显现而已。

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时候有快乐的事情,有时候有痛苦的现象,但是对这些都应该不取不舍,护持原有的状态,无有立宗,因为无有取舍、无有立宗的修行非常重要,这就是对当日瓦的教言。

我在每颂后面无须重复,因为曾经帕单巴尊者对当日人们教诫,所以我们现在也成为尊者教言的对境,可以认为自己就是当日瓦,这就是给我们的教言。

觉空无别如镜像,彼无生灭当日瓦!

前面次第讲了显宗、密宗的教言,密宗中也是讲无上大圆满的觉性,觉性是从光明方面讲的,觉性所证悟的一切万法不成立的境界就是空性,这叫做觉空无别。依靠大圆满的修行,最终会认识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即觉空无别的境界。这就像刚才所讲的,美女照镜比喻的另一方面,如同镜子中显现山河大地等种种影像,但是这些影像正在显现的当下,也从来没有生灭过。对大圆满的基道果有所认识和觉悟的人,他生活中任何烦恼或喜悦的状态,一切显现都是无生无灭,就如同镜中影像。

在觉悟中是无生无灭的,但因为我们没有证悟这样的境界,亲人死了就会哭哭啼啼:“呜呜呜,他昨天三点钟死了,怎么办啊?您好好超度一下。我现在准备去买个车票,不知道有没有车,我那么倒霉,他死了,呜呜呜……”从世间角度来讲,亲人死了非常痛苦,大家都理解,我们不是植物人,也不是石头、木头。

但是从证悟者的角度来讲,不该如此,证悟的觉性境界中,哪有生?哪有灭?哪有死?亲人死了也是没有死过,死即是生;孩童出生也没有什么值得祝贺,生就是死,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也只不过这样说说而已,实际上也没有这种境界,你们也可以笑笑我吧!

觉空无别,没有生灭。我们看前辈的传记,尤其是无上密法传承大德们的传记,便可了知,他们的确是把轮回当作一种游戏,根本没有贪著。

那天我在电话里和一个山下的堪布交谈,我说:“你在干什么?”他引用了一个《现观庄严论》的教证来回答,境界比较高,我说:“你引用的教证倒是很高,但是你有没有这样的境界?”我开玩笑地跟他这样说。我们有时候是引用得很高,但有时候也是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在轮回当中,所有虚幻不实的现象,生生灭灭的过程,当你稍微认识到心的本性时,就会明白我们平时执著的快乐和痛苦,都经不起任何观察。我觉得你们应该会明白,因为很多人有这种因缘。

《当日教言》的见解很高,好像不讲这些道理就讲不出里面真正的内容,尤其是对大圆满有所认识、有所修行的人,在显现中看起来有自相的快乐和痛苦,但实际上这种快乐和痛苦对他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如果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境界,对快乐和痛苦都会很认真的执著,因明中把它叫做自相的执著,就是完完全全认为这是快乐或痛苦。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自己有一些境界,虽然生活中会显现肉体和心灵的痛苦,这种显现对你来说却是无利无害的。

当然这要依靠修行,光理论上会说不行,没有修行的境界,理论说得天花乱坠恐怕也是望梅止渴。原来有一个人讲空性,旁边一个人故意用一根针刺在他的身体上,他就大声尖叫:“好疼啊,你怎么这样呢?”旁边人说:“你不是说什么都是空性吗,哪有痛啊?”他特别生气,旁边人又说:“你刚才不是说嗔恨心也是空性吗,哪有愤怒啊?”听说那个人羞愧难当。所以,生活中理论上的东西,跟实际中的实相,还是相去甚远的。

乐空一如日照雪,彼无识别当日瓦!

之前讲了显宗、密法的道理,还有大圆满的觉空无别,这里讲乐空无别。一般来讲,大手印和其他一些母续的续部中,经常讲空乐无二,一些父续方面的续部中,经常讲明空无二。表面上看明空、现空、觉空等等很相似,各个续部和论典的提法不同,其实它们所抉择的窍诀也是不同的。比如明空无二是以光明为主,光明中也主要以如来藏的智慧光明为主,而乐空无别主要是以佛母般若的大乐智慧为主,因此所抉择的方法都不同。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讲过,不同续部和乘,称呼也不尽相同,因此未经专业的学习不能一概而论,“为什么有这么多名词?现空无二、明空无二……”不能这么想。世间中也有同一个事物却有着不同称谓的情况,比如说医学方面的某种药品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化学方面的一种物质,也有很多名称。智慧境界有不同称谓,也是一个世间规律。

乐空无二无别、一味一体,就像日光照耀到雪山一样,它无有识别。意思是什么呢?大乐光明的智慧和万法一无所成的空性,一味一体的境界,表面上可以分开,实际上很难。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就像日光光辉照耀到雪山,雪山洁白的雪光和太阳金黄的光,这二者一味一体,从反体上讲可以分开,但是日光照耀到雪山的时候,雪山上的雪光和日光就没办法分清。

所以,认识了心的本性时,空和乐或者明和空是无法分开的。这一点,显宗中虽有提及,每个人都会讲“现即是空,空即是现”,但是通过自己的修行来认识和了解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我之前也讲过,如果道友们想对心性稍加了解,一方面多看禅宗的道理,另一方面在密宗中,修完加行和获得灌顶之后,你再去观会更有效、更有利,因为它需要次第性去认知。每个人不一定有无垢光尊者或六祖惠能大师那么高的境界,即使有那么高的境界,从他们的传记来看,他们也是一步一步修上来的。

所以,最好先不要太高看自己,有些人觉得:“修加行很累,我不需要修这些,上师直接给我直指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经过更多的修行,我直接修禅,直接修大圆满就可以。”当然,也不能排除你是一个直断根基的顿悟者,但如果不是的话,你最初认为自己是顿悟者,学到最后不成功,又从渐悟者开始从头再来,有一定的困难。

其实密法的修行,空乐无二的智慧,依靠自己的祈祷非常重要。我们以前也讲过,学院中的很多道友,每天都念一些大圆满的愿词,还有一些特别有加持的密法书,然后真诚地祈祷传承上师。

比如说法王如意宝的觉悟是祈祷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显现上是祈祷他的根本上师和无垢光尊者,依靠《法界宝藏论》而开悟的。协庆加查仁波切也是二十几岁时祈祷无垢光尊者,看《法界宝藏论》获得开悟的,并且对《法界宝藏论》做了赞诵。如果一个人依靠一个法本,或者依靠一位上师的指点,对自己的心性有所认识,那么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份精彩的过程,整个人生永远会在这样一个精彩的境界中度过。

前辈大德们做了各种各样的比喻,但是比喻只象征一部分,我们抓住他所比喻的那一个点来进行说明即可。反过来说,要认识自己。

比如说我们看到雪山的时候,拿着照相机,啪——啪——,“你用手机以雪山为背景给我照一下。”一般我们看到雪山的时候可能会互相拍照,但如果前辈大德们看到雪山,通过雪山上的光跟自心的比喻会返观自己。我们看到大海的时候,很多人会跳到海里游泳,啊,很高兴!大德们不一定看到大海后会跳下去,他会通过大海无边无际的比喻来认识自己的心性。看到蓝天白云的时候,很多人只会用欣赏的角度来接受这种环境的美,但也有一些人看白云消失去体会无常的比喻,蓝天的本体没有变迁,这是心性的比喻。

世间中的万事万物,不同人的境界有异,他所享用的也不尽相同。在修行的过程中,世间人和修行人都有各自的审美方式。比如说降下雨水的时候,有的人非常痛苦,“天天都下雨,好痛苦啊!”有的人觉得:“噢,下雨很好,降下甘露,不用特意沐浴,在雨里站一会儿很舒服。”还有一种人,通过下雨的声音,或者它接触到身体时的特殊比喻,来认识自己的心性等等。一个人觉得特别痛苦,一个人觉得非常快乐,一个人觉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自己的心性,怎样增上修行的境界,每个人都不同。

其实增上修行的境界很重要,要有所进步,如果一点进步都没有,甚至越来越倒退则不好。原来很有信心,对闻法也很有兴趣,后来越来越不愿意听课。以前学院中也有个别人特别喜欢听课,一天听好几堂课,但后来,可能就像有些人喜欢吃方便面,吃得多了,再也不想吃一样,也变得一堂课都不想听,有这样的情况,这可能是业障现前还是怎样,不得而知。

我不希望你们倒退得很厉害,比如听课、修行,所做的善事,在有生之年当中,尽量要越来越增上,不要越来越倒退。可以返观自己、要求自己,作为一个修行人,也该像学习世间的知识一样,越来越进步才对。修行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观心、有些是做慈善、有些是闭关,但是只要我们的善心和觉性越来越增上,这就是真正的境界。

谬语无迹如回响,莫执声音当日瓦!

我们修行的时候,听到的各种语言、音声,从广义上讲,世俗的一切都具欺惑性,可以说是错谬的,世间当中所有的语音,均是虚假的,因为它是不存在的。而且声音就像空谷声一样,当下便无踪无迹,寻不到它的本体。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执著声音,“今天别人说我的过失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非要报仇不可,我根本没做那种事情,他为什么污蔑我!”手都开始发抖,“为什么你那天说我,今天又惹我,难道你不知道我很出名吗?”其实这就是不懂所有广义上世俗的语言,狭义上无因诽谤、言说过失的语言,当下都是无有。

网络上也有很多人,一直争执不息,相互谩骂、相互诽谤、相互攻击,其实这是暂时的空谷之声,所有的语言产生当下即消失,但有些人特别执著,“网上有人诽谤我了,那可受不了,我本来是一个清净的人,别人诽谤我,我可怎么存活啊?”特别在意自己的名声,特别在意虚假的世间八法。不说其他的,《佛子行》中也说,纵然恶名被传扬至三千大千世界,作为佛子也应当称扬其功德。所以,这些错谬的语言,根本没有必要去执著。

帕单巴尊者时而讲觉空等方面,时而讲语言和声音方面,这可能是以佛经的层次来讲的,佛经中所宣示的,常常是高低不同的很多道理,而论典的次第性却是泾渭分明的。不过这些对我们来讲都极其重要。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别人谈论你的情况,肯定时有发生,如果没有任何境界,别人稍微中伤你,晚上连觉都睡不着,“为什么说我,我本来没有那样。”对谣言、讥毁、诽谤等等,都特别在意。如果懂得了如空谷声的道理,根本没有什么可执著的。想一想历史人物也是这样,他们当时也都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被赞叹时欢喜得不得了,被挖苦和讥毁时,也痛苦得不得了。

萨迦班智达说,一个人秉持自己的德行,这就是正士的法相。我引用一个藏语的教证,你们自己去体会吧,很多人去过西方后,讲一点汉语,里面夹杂很长的英语。所以,我也穿插一个藏语教证。

没有必要特别在意,稍微有些修行的人,对很多事情不会心胸狭窄,对很多声音也不会特别去分别执著。其实当下的分别念很可怕,给内心带来许多痛苦,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专注于当下的分别念,淡然处之,任何事情回头再看都不是那么大了。比如你对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心急如焚,“啊,别人说我了……”或者“我家里发生了某某事情。”“我自身上发生了某某事情,怎么办?”再过几年,发现这件事情就像空谷回声,没有任何实质。因此,在这些因缘方面,佛陀告诉我们的这些教言非常不可思议。

苦乐循环如琵琶,顺缘业控当日瓦!

苦乐接连不断,反正凡夫人的生活经历都是这样,而它的根本,就像琵琶这种乐器,声音是否动听,都跟它的琴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弹得非常好,声音也会非常好,如果琴弦不妙,或者弹得不好,就不可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同样的道理,世间的苦乐,跟自己前世所造的业有直接关系,可以说业掌控着一切。有些人可能想,既然说业是创造者,那业是不是像上帝一样的造物者呢?并不是,但是所谓的心就像上帝那样存在着,心是一切万物的主宰,它可以操控一切,依靠心造作种种的善业和恶业,依靠善业获得快乐,依靠恶业感受痛苦。

在生活中,有时候阻止别人造恶业,别人也不高兴。“我造业不造业是我自己的事情。”其实不应该这样,人家是因为爱护你、关心你才让你不要造业。有些佛教徒让家里的人不要造业,家人反而特别生气,让他不要杀生,“杀生有什么,我非杀不可,我现在杀这个动物,以后还要杀你呢!”这样只不过是显露自己愚痴的行为罢了,没有任何意义。

真的像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样,业果不虚,我们通过这种比喻也会完全明白,作为修行人,相信业果是多么重要!你们当中有些人从小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有一些概念,有些人可能是成年以后才接触,从小没有这些见解,所以,可能还存在一些怀疑和成见。关于这方面的公案和道理都要多学一点,最后会完全知道世间一切苦的来源是恶业,这个恶的造作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世间一切乐的来源是善业,这个善的造作者也是自己。

既然是这样的因缘关系,将来自己的命运是快乐还是痛苦,也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个时候,做任何事都会谨小慎微。

轮涅自解如儿戏,心无依处当日瓦!

迷乱的轮回六道现象,还有觉悟、涅槃、解脱的现象,全都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性,在中观和其他相关论典中去观察,轮回和涅槃都是如梦如幻的,没有实质,就像老人观看孩子们玩游戏,就会知道他们当下再执著,也没有任何实质。

同样的道理,显现中轮回和涅槃的一切现象,全都依靠自心的造作,而心也没有任何本体。所以,我们什么时候才知道,轮回中所有的痛苦都可以说是自作自受、作茧自缚而已,而获得涅槃,也只不过是结束了轮回的迷茫而已,没有一个成实的东西。

很多人认为:“离开了轮回,然后到极乐世界。”暂时对迷茫的众生来讲,可以这样说,也可以显现这样往生,但是从本体上讲,轮回和涅槃都是一种妙用,都是不存在的,只不过对于低等根基的人,唯恐他不能接受而暂时不予宣说,否则他会害怕。因此,按照佛陀的教言,应机施教,次第转入解脱,这才是非常重要的。

《当日教言》中有很多甚深窍诀,有些非常深的,我也不太会讲,但是有很殊胜的加持力。总而言之,它虽然语言精炼,但是所表达的意义却极其深奥,各位在生活中要逐渐了解佛教的教义。同时,此法也是观修、实修的窍诀,逐字逐句地教我们返观自心和万法的本性,是理论和修行相结合的教言,因此,将来我们将此法跟身边的人分享,也是意义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