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当日教言解说3

第三课

身体不净臭皮囊,莫过美拭当日瓦!

在未经观察时,大家都觉得身体很干净、很悦意、很漂亮等等,容易产生贪心,但真正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去剖析和观察,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高贵也好、贫贱也罢,年轻也好、年老也罢,人的身体只不过外面是人皮,里面是肉、骨头、骨髓,身体里有内脏、不净粪、黄水、脓血等等,没有清净的东西。

所以,佛经中常讲身体是臭皮囊。没有经过详细观察恐怕不知道,一经观察,尤其是学过《中观宝鬘论》《入菩萨行论》的人,就会完全了解,原来人们所认为的清净、悦意的身体,竟然是这样的。

不仅如此,身体里排泄出来的任何物质,接触到其他干净的东西也会将之弄脏。这一点《入行论》中讲过,“宜人冰片等,米饭或蔬菜,食已复排出,大地亦染污。”宜人的冰片、药物以及米饭、蔬菜等美味,经过人的身体,哪怕只要几分钟后再出来,不管是上吐还是下泻,大地也会被染污。我们平时看到不净粪,也会唯恐避之不及,这说明人的身体很不清净,否则,干净的食物经过人的身体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不净。

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若一切净物,后触成不净,智人谁能说,彼中有净性。”倘若清净的东西,被身体接触后就变成不净,那么,有智慧的人,谁会说这其中有干净的本性?虽然从名言和世俗共称的角度讲,大家都认为身体是可爱的、欢喜的,但实际上就如前所说,任何干净的食物只要通过身体,都会变成不干净,所以,身体从里到外都不是干净的本性。

《中观四百论广释》中也有这样的公案,原来有一个人,他想把厕所弄干净,里面不要有臭味,就努力地粉刷、清洗,但是臭味一直无法去除。一个有智慧的人说:“你如果真的要把厕所弄干净,除非把里面的粪便全部清理出去。”但这样就失去了厕所的法相。

人体也是同样,虽然世间人,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用各种方式美化自身,比如化妆、整容等等,据说整个身体除了脚底都可以整。但即使你再整容,也没办法让它变干净。

《华严经》中也讲,比如一个不净器里装满了不净物,有一个特别厉害的画师在上面画满了花纹,看上去特别好看,可是里面装的全部都是不净物。

人也是如此,穿得特别漂亮,化妆后头发、嘴唇、眼睛全部都是五颜六色,比如说头发是红的、眉毛是绿的、嘴唇是……各种各样的颜色,看起来很好,其实自己也可以观察出自己的身体究竟是怎样的,但很多人全然不知。

此处是讲不要过于“美拭”,不要过于化妆打扮,既浪费时间,也不一定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我要提醒的是,佛教徒也不能过于邋遢,像乞丐一样。

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我在此不讲,只要懂得戒律、威仪,均能把握尺度,做何行为会犯何等戒条,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时代都有明确说明。但在家人一听说佛教不提倡装饰,又会堕入另一边。原本相貌端严、穿着得体的居士,学佛以后却变得像乞丐一样蓬头垢面,家人不喜欢,同事等熟悉的人看到,也都感叹:“哇,这个人学佛后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如此很多人都不敢学佛,反而对佛教徒、对整个佛教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时候穿着要随顺大众,我也让佛教徒在正式场合穿西装等,威仪得体。

对于佛教徒的穿着,奇装异服恐怕不好,但衣饰基本的庄严、清洁,戒律里是允许的。有些看破红尘的出家人,不洗脸、不刷牙、不洗头、不洗澡,如同野人一般,寂静地方的修行人这般装扮,对修行也有一定的影响。

佛陀在戒律中屡屡强调:个人的卫生、环境的卫生和内心的卫生都必须要做。出家人的威仪要如法,穿着要整洁、整齐,包括住处和佛堂都应干干净净。阿底峡尊者的上师,金洲上师有这种传统,格鲁派、噶当派也一直奉行这样的传统,非常清净、悦意、欢喜。道场是这样,自身也该如此,有些人的佛堂扫得很干净,自己睡的如狗窝一般,这样也不好。

学佛不能堕入两边,没有必要太喜欢打扮,整天都拿着镜子,拿几种颜色,像画家一样在脸上画“老虎”。但是也不能没死之前就把自己的身体变成尸体一样,受到别人的歧视,这样也不合理。虽然身体是臭皮囊,但我们仍要保护它。诚如《四百论》里讲:虽然它像仇敌一样,但是我们还是要保护它,因为需要依靠它修行,依靠它解脱。

作为居士,在任何场合,穿着都应整洁、如法,而且需要穿适合场合的衣物。我认识的一些成功人士,有的人说:“我现在准备参加一个会议,但是我作为一个佛教徒,戴领带不太好吧?”我说:“应该戴,你原来怎样现在还怎样,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格格不入。”

其实,一个人穿得西装革履或者穿得破烂不堪,别人对你的态度也迥然有别。《君规教言论》中也这样讲:菩萨没有打扮的意识,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也会显现穿着漂亮的衣服。原来我们寺院里有一个维那师,他每次开法会都喜欢穿比较好的衣服,他会背这个教证,经常讲:“菩萨虽然没有打扮的意识,但是为了利益众生,还是要穿比较好的衣服,你看我这件衣服很不错啊!”(众笑)

以上讲的是身体方面。

亲友如幻无真实,莫过爱牵当日瓦!

亲朋好友是因为各种因缘的积聚,在即生中成为亲友的,因缘散了以后,这种关系就消失了。其实佛教不排斥亲情,并没有说所有的情感全部都要抛弃,佛教中的修行次第各不相同。而我们现在讲的《当日教言》是偏重于看破今世,内心真诚地在日常生活中行持,不是通过教证、理证、法相、名相等理论来安立。

刚才讲了对身体不要太执著,除身体外,大家对亲友也特别执著,心里时常忆念,打电话时也经常表现出对亲友的爱执。然而我们对亲友不能太执著,因为这样也会对修行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即生中也不能修行成就。

以前有一位叫做阇夜多的尊者,是禅宗的一位祖师。他开悟后,有一次和弟子一起外出时,他看到树上的一只鸟后便开颜微笑,弟子回来问他原因,他便诉说了自己前世的一段经历:“过去九十一劫以前,我身为一个富人的儿子并准备出家,当时我的父母并不同意,而且强迫我娶妻生子,最后我就在家人的逼迫下成家了。当孩子六岁的时候,我又产生出家的念头,准备离家时,孩子抱着我的腿痛哭流涕地说:‘爸爸,你不能出家,不能抛弃我。’因为孩子的阻挠,我没有出成家,从这一世以后已经过了九十一劫,我们父子再也没有相见。今天我通过神通了知这只鸟就是九十一劫前我的孩子,而想起了我的前世。”他述说了这样的因缘。

所以,对家人特别关心和贪著,是对修行有影响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家人的执著并不合理,对父母感情上的执著是有条件的。

你们也学过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论中说:“若时不随顺,则都无所爱,尔时起贪爱,唯同于贸易。”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果对方不随顺,我就不爱他,如果特别随顺,我就爱他,这是一种交易。

子女对父母的贪著,或者夫妻之间的爱,如果对方不随顺你、不喜欢你,那你就不应该爱他,为什么呢?他跟仇人没有差别,仇人也不爱你,你也认为不应该爱他,你会说:“他都不爱我,我为何要爱他?”父母不爱子女,或者子女不爱父母,互相因为不爱的原因,甚至因为像仇敌一样恨的原因,为何还要贪执呢?不应该。

如果因为他爱你,你也要爱他,那这不是佛教里讲的真正无私的大爱,而是有目的的爱,“因为你爱我,所以我爱你,如果你不爱我,我就不爱你。”世界上很多人都是这样,很多夫妻之间的吵架,“战争”的来源,都因为“你不喜欢我,所以我就不喜欢你”等等。

亲友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因缘,当因缘聚合时,没有特意去造作,这种关系也会一直存在,一旦因缘消散以后,你怎么哭、怎么跳、怎么喊都无济于事,甚至跳楼也无法挽回。世间中很多爱恨、亲疏的关系,都是一种因缘。

佛教里经常讲,除了我们眼睛看到,或者人与人之间能感觉到的因缘以外,还有更甚深的、背后隐藏的因缘,世间人大多不知道这种因缘,如果你从小对佛教具有信仰就会明白。很多人会讲:“这辈子我没有恨过什么,但可能是前世的因缘……”这时就自然而然相信了因果的观念。

我去玉树地震灾区,听到很多人在讲:“我的一家人全部都死了,但是也没办法,一方面是无常,另一方面是一种因缘,虽然我们这辈子没有造过什么严重的恶业,但可能是前世我们这一家人共同造了什么业。”

虽然他们不像城市里的人那样有很高的文凭,但是他们的因果常识深入骨髓,这种常识直接对他们的生活有帮助,而且是遇到人生中最大的困难——家人全部都死了,但心态还能保持淡定、平稳地度过难关,这也需要一种修行的力量。

既然如此,有些人可能讲:“佛教是不是要求把所有的亲人全部抛弃?”并没有这么讲。佛教只是讲到不该执著亲人,因为太执著会令自己苦恼,很多佛缘也会断掉,但也不能像个别的佛教徒一样,“我学佛以后,不要给我打电话,不能接,你是仇人,你就是我修行道路中最大的违缘。”没有善巧方便,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修行尚未达到那么高境界的时候,对前世和今世的有缘人,应该用一种善巧的语言护念他们的心。虽然你去学佛、去出家、去修行,这很好,但是也应该用慈悲心善护别人的执著心。很多人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毕竟对方也是众生,对你特别执著时,用比较和善的语言进行解释或安慰,这也很有必要。当然,在最关键的问题上,比如你的修行真正受到一些障碍,这个时候你要抉择。

所以,学习佛法千万不能堕入两边,很多修行人要么堕入这边,要么堕入那边,走极端。中道呢?中观里有一种中道,名言中也有一种中道。比如说打扮,有些人太过于打扮,天天擦拭身体,这是一种边;有些人又太过随意,早上起来脸都不洗,从来都不刷牙,旁边听他说话时都臭气熏天,这样也不好。

我们对亲人的关心,要么他没有做任何坏事,却把他当作仇人一样看待,这样不行;要么执著前世的因缘,自己的修行完全随他而转,这样也不合理。因此学习中道非常重要!

环境田地如牧场,莫要贪恋当日瓦!

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拥有的田地也是无常的,表面上看归“我”所有,其实主人换过无数次了,不一定是“我”的。

恐怕你们不太懂什么是所谓的牧场,我们藏地有牧区,澳洲、欧美国家也有一些,他们可能也要放牧。帕单巴尊者当时是指印度牧场还是藏地牧场?应该是藏地吧。藏地牧场是什么样呢?牧民选定一个地方后,马上搭帐篷居住在那里,周边的草被牛吃完以后,又立即搬迁,春夏秋冬搬过无数次。色达和炉霍附近的牧民,有时会在马路边支帐篷,你们坐车时偶尔能看到,今天有两个帐篷,过两天就搬走了,春天又回来了,之后又消失了,始终无定期地搬来搬去。

同样,我们现在拥有的大环境,整个世界、国土、草原,乃至自己的房间,都像牧场一样不断地更换。

这一点在生活中不难看出,比如在我的记忆中,汉族四众道友上课的地方,最初是在桑耶塔那边,后来在甘多拉经堂上面的小房子里,其后有了汉经堂,1997年又在“国际学经堂”,后来我们搬到了大经堂这边上课,又到教学楼那边,现在在这里,以后搬到哪里去也不得而知。

从我们上课的地方,包括很多道友居住的地方都能看到无常。可能你刚来的时候住在土房里,之后换到某个地方,现在又换了地方,在无可奈何中变来变去。本来认为是自己的住房,有些道友把房子装修得非常好,晚上出现一场大火便全部吞没了,消失了,第二天一看:“哇,我刚刚装修完,天哪!”(众笑)

所以,我们对环境不要特别地贪恋,但并不是说对环境、住所,一点不打扫。只是不要像有些世间人,为了房屋、为了院子、为了一件小事,就与他人吵架、打架,甚至付出自己宝贵的性命等等。世间上的事千奇百怪,这些都是一种贪执,根本没有意义。

当年米拉日巴尊者离开玛尔巴罗扎上师的时候,玛尔巴上师对米拉日巴尊者说:“你回去之后,修行的地方可以是雪山,可以是山洞,也可以是森林,不管在哪里,住处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你修行的心态不要改变。”

住处可以不断地换,“我会在城市里修,我会在大海边修,我也会在森林中修。”这没有什么可伤心的,不要执著于“为什么要离开那里?跑到这里。”以前有的道友很想呆在喇荣,在我面前都发过愿:“我一辈子都呆在这儿,死也死在这儿,我的尸体一定会喂喇荣尸陀林的老鹰,它们会吃得饱饱的”等等,但后来他还没有死,老鹰还没有饱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了,这就是无常。

住处和环境的确会经常变化,每个人要做好心理准备,此时的心态是这样,过一段时间会不会改变而去了另一个地方?

无垢光尊者的传记里也讲:他依止革玛燃匝上师的时候,短短的求法日子中,住处连续不断地换了九次。因为当时生活条件差,身边的很多康巴人都歧视他,甚至连狗也欺负他。在大德的传记中也可以看出,不仅仅是我们的住处有无常的现象。

我刚来时借了一个小小的板皮房,后来又跟法王如意宝借了一个草皮房,大概住了两年左右,从五台山回来后我自己修了一个板皮房,1991年又转到现在的小木房,我想这个小木房如果再变,我会不会就不在喇荣而在其他地方了。生活就是如此,有些道友在南方“打工”,有些到北方去,本来想在此处安住很长时间,结果被业风吹到彼处去了。

帕单巴桑吉尊者说得很对,环境的无常性和牧场完全一样,牧民们没有定居一处的情况,都是哪里有草就到哪里去搭帐篷,草被牦牛吃完后就立刻拆除,搬到另一个地方,一个春天都要搬好几次。同样,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也在不断地更换环境和住处。学了这部法,当你离开一个地方时会想起:“单巴桑吉尊者说过,环境、住处都是变化的,今天我会把所有的行李打包,远走他乡。”走的时候知道这是因缘,到其他地方也要处之泰然。

这些修行的教言,看起来似乎是特别平凡的词句,但是里面所蕴含的内容,或者所指点的道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在其他知识中无法得到的。即使你花几十万去欧美的高等院校留学,也不一定能得到这样的人生格言。

我的确是这样想的:佛教不仅是信仰的宗教,更重要的是智慧的宗教。世界上有些其他的宗教,主要是靠信仰,用智慧来抉择时,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是某某人说的原故。”以这种理由让信徒信仰。

但佛教不是这样,无论是内在自心的变化,还是外器世界的变化,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很直接地描述出来,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做了非常明确的指示,但这种指示除了特别包容的佛教智慧以外,其他知识中的确很难找到。

因此,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的精神同样跟得上时代。有些人讲:“现在科学越来越发达,会不会因为科技的发达显示出宗教的倒退,或者宗教跟不上时代?”绝对没有。为什么没有?我并没有打卦,也不是说神通,而是因为佛教无余地展示了一切万法的真相,科学再发达,也只不过是解释它的奥义而已。这方面需要大家去思维,我觉得佛法中看似非常普通的语言,也蕴含了极其甚深的道理。

地域乃属六趣众,莫执我所当日瓦!

世间中的任何环境,像藏地、汉地等地域,它是属于所有六道众生的,不是“我的”。我们常常认为喇荣山谷是佛学院四众弟子的,但实际上它也是属于六道众生的,并非只是人类所有,而且人类中也并不仅仅指我们这里的几千个人。

比如说地狱众生,在地狱的苦报消尽后,他也可以来到这里变成虫、变成人,也有权住在这里,还有饿鬼众生,乌鸦、鸟雀、鹰鹫等旁生,人和非人,都有权住在这里。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这是“我的”地盘。

昨天我看到一个骑行4000多公里来到这里的人,他身上挂着一个牌子,上写“钓鱼岛是中国的”,我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热爱我的祖国。”这倒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我觉得这个人很贪执,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六道众生的,不一定是你的。

世界上很多人认为的“我的”地盘,从世间人情来讲,这样划分也未尝不可。但用正理去观察的时候,你的院子暂时是你的,在你活着的时候,都不一定一直是主人,过一段时间可能就是别人的,而且你现在认为的“我的院子”“我的房屋”,也正在为其他众生所共用,不是你一个人的。

平时在生活中需要了知,不要特意地去执著,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量无边的痛苦。随时都应抱有暂居之客的心态,一个客人住在客房里,只是暂居于此,不是这里的主人,不会有长期的我所执著。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房屋、自己的地盘、自己一切的一切,也应该有这种暂用的心态,不要执为我所,这样就不会有很大的痛苦,将来真的离开时,比如说垂死之际,也不会对自己的房子、金钱、地盘特别贪执。

有些贪官名下的地盘,不要说这辈子,连下辈子自己变成很多个人都用不完。人的贪婪已经达到极点的时候是很可怕的,所有的东西都想占为己有,实际对你来讲可能没有意义,一旦你离开世间,或者虽未离开,但是遇到一些违缘后,原来把你奉若上宾的亲友也不一定依然对你百般殷勤。

马鸣论师所造、鸠摩罗什翻译的《大庄严论经》里讲到一个故事:有个人特别富裕,他的亲朋好友对他似众星捧月,后来他的经济状况下滑,趋向没落,到他一贫如洗的时候,所有原来对他特别好的人,纷纷溜之大吉,甚至用蔑视的眼光来看待他。他特别痛苦,承受不了这种打击,便远走他乡,从印度来到中国,因为有生意头脑,在中国逐渐发展,又变成了富甲一方的人,就准备返回印度。

原来的亲朋好友听说他又特别富裕,都去列队迎接(很多人确实是这样势利的)。可是他离开印度很多年了,好多人已经认不出他,所以,他就藏在前面仆人的队伍中,他的财富驮在骆驼上,让后面的人带着。亲戚们不知道到底谁是,一直打听他的下落:“那个先生在哪里?”他说:“在后面。”到后面查看了所有人也没有发现,当他们打听到他在前面时,亲戚们一拥而上:“不是你吗?你为什么欺骗我们?”他说:“你们要的是财富,不是我,财富在后面的骆驼上,因此我说在后面。”

根登群佩大师也说过一句话:当你特别兴盛、富贵之时,亲朋好友们亲近你、用微笑来迎合你,但你一旦衰败、没落,这些人就会远远地讥笑你,看见这些不知报恩的人,思来想去,哭笑不得。

世间中的很多情况,在修行过程中都会发现。因此,对财物、住处不要有过多的贪执,这种贪执有害于修行,而且也没理由贪执。因为我们自认为是自己的金钱、身体、处所,其实都不是自己的,会不断地换主人。富贵的人认为财富都是他的,实则不然,为什么呢?有些财物在他还没有死的时候,就已经换主人了。所以,在修行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另一种方法——

我以前在讲修心法要时讲过,帕单巴桑吉有个大弟子叫单巴根噶,单巴根噶祈祷帕单巴尊者赐给他五种悉地,加持什么呢?

第一个加持:您一定要加持我以后不要有故乡、住处(不像现在世间人所要的加持:您一定要加持我以后买到房子、买个车、买个……找到一个好朋友);第二个加持:您要加持我以后不要有任何食物;第三个加持:不要有任何的朋友;第四个加持:最好不要任何人看到我;第五个加持:我不要有芝麻许的福报,非常贫穷。

一般世间人无法接受,怎么会这样呢?住处、食物、人际、福报都没有,那怎么能存活呢?这是我们不懂的价值观。不是我们的东西反去执著,会为修行带来更大的麻烦。

比如很多人修行不成功的原因:有些是因为朋友制造违缘,原本很好的修行人,和一些狐朋狗友同流合污后,修行就修不成了。本来有些人修行不错,后来富裕了,就变了一个人,钱也是可以毁坏善根的。有些人没有好房子时,修行很好,后来他到城市得到居士的资助,供养了一栋房子,最初认为这是一种悉地,“是不是护法神加持?我在城市里有一栋房子,肯定是因为我念了单坚护法神的缘故。”但因为这个房子,修行就上不去了,每天都在里面看电视。

有些看起来是顺缘,实际上是违缘,有些看起来是违缘,但实际上是顺缘。修行到最后才会发现。

比如说十年前在你的生活中出现的朋友、金钱、环境,当时觉得是难以想象的悉地和加持,但修行却越来越不如从前,境界逐渐退失,成就也消失了。没有成就的时候,说什么都是空话!

米拉日巴尊者得到过上师玛尔巴罗扎这样的教诲:修行上一定要有所成就,如果你没有成就,说什么都是空谈。所谓的成就并不是飞来飞去等神通,而是真正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有无二智慧就更不用说了。没有这些,而且越来越倒退,甚至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对轮回的厌恶之心都消失了。虽然你曾经学过佛,有过信心,但到最后跟世间普通人的境界别无二致的话,这是修行人的失败。

修行的路途中,有些人是在失败中趋向失败,因为外在的各种因缘而失败,已经得了“晚期癌症”,却不得而知,习以为常。

生晨即已预示死,心怀无暇当日瓦!

这个偈颂说:如果详细观察,从你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你便得到了死亡的预告。来到世间,如果有一百年,那么减了一天就是趋向离开的表示。因此,我们应该心怀紧迫,“没有空闲了,一定要修行,赶快修行,不能再拖了。”根本没有散乱的时间,一定要这样。

诚如《正法念处经》中云:“智者所观察,死相常现前。”智者观察外界的万事万物,包括身边人发生的变化,春夏秋冬等一切事物,都是特别直观的无常展示,只不过世人特别愚笨,全然不知,非常可惜。

《法句譬喻经》里有一个公案,我觉得很好。有一次佛陀跟眷属一起外出,路上看见一个人赶着一群牛,佛陀说了三个偈颂,回来之后阿难问佛陀:“您刚才看见牛群的时候说的偈颂,我没有听懂,到底是什么意思?”佛陀开示道:“刚才你们看到的牛群,原本有一千头牛,屠夫为了让牛肥壮,带它们去草地上吃草,牛的身体逐渐健壮,有些打架,有些贪吃,但却根本没有发现,屠夫每天都在不断地杀牛,现在已经杀完一半,只剩五百头牛了。同样,世人在生活中竞技、争斗,有时欢喜,载歌载舞,有时痛苦,痛哭流涕等等。每过一天就离死亡更近一天,如同这些牛一样特别愚痴,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一天天在损减。”佛陀说完之后,两百个比丘获得了圣果。

佛陀的教言,哪怕是听一个公案,虽然现在不一定获得圣果,但是这些公案却能说明实际的问题。

世间人认为过年很好,大家很欢庆。向死亡迈向一步时还喜欢说“生快”,现在人们喜欢把“生日快乐”说成“生快”,我想改成“死快”,离死亡更近了,对吧?“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这些偈颂,汉传佛教的早晚课时常念诵。每过一天,我们的生命就减少了一天,就像水越来越少的时候,鱼的生命就会遭到威胁一样。每过一个生日就是往死亡的路上又靠近一年,就像院子里的一群牛,一个个地被相继宰杀一样。

我们心中应该怀揣着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呢?就是无暇——没有散乱和空闲的时间了,一定要早起晚睡,非常精进,否则世间人们大概生命的一半都用在睡眠中。《出曜经》里讲:“一日过去人命随减,虽寿百年卧消其半。”虽然人寿一百岁,但是有些人的睡眠时间近半。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也宣说过同样的道理。

生命的确是无常的,从出生的那天开始,出现过无数死相,自己身体不好,或身边亲朋好友的死讯,都是一种警示。

帕单巴尊者的表达方式,虽然语言简练,但是如果好好思维,发现确实如此。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一天过了,一个月过了,一年过了……每一个人就更接近死亡了,这不是很遥远的事,十年转瞬即逝,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寿命无常是对人生非常关键的剖析。

因此,一年中做什么事情应该计划,比如很多发心人员在一年中做了很多事情,有些闻思的道友一年中也学了多部经论,还有些世间人,维护国家、家庭、工作的利益等等,暂时来说也有意义。

但是最关键的,善根一直跟随到后世,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不得不考虑,将来一旦离开,对生命和心识最有助益的,是即生中的善。离开了这一期生命之后,可能会变成旁生、变成天人,连人身都不一定能得到。但是即生中遇到了这么殊胜的善根财富,这是永远会跟随自己的,其他外在事物,绞尽脑汁让它跟随也无能为力。佛教对后世的考虑是非常重视的。

有些修行人对后世全无顾虑,尤其是一些人天乘的佛教徒,经常口口声声发愿平安、快乐、和睦等等,谁也没有像单巴根噶的发愿一样,“愿三宝加持让我不要有福报”,谁敢说呀!

“我一定要有大大的福报、多多的钱、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我有时候到寺院去,听到很多在家人磕头的时候,就是拿着一根香这样发愿的,我就“随喜他们”,好吧?(众笑)

今天没有讲好,因为昨天我只睡了两个小时,头有点晕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