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当日教言解说5

第五课

《当日教言》文字不多,但却具有殊胜的加持,作为佛教徒,不但要从理论上领会和体悟,更重要的是需要信心,还要学会经常祈祷。大家一定要修上师瑜伽,哪怕是修三天、七天、二十一天,短暂的人生宜多行善事。

现代人经常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整天用一些麻醉的东西刺激自己的感官,陶醉其中。但是修行人应该经常想到“人生苦短,及时行善”,行持善法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哪怕是活一天,我们也应该尽量地转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行为,尽量地行持善法。

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可以转变的,因为它是有为法,只是有些人的因缘还没有到位,只要因缘具足,再恶的人也可以变成善人,应时常观照自心。

我讲的课程,可能有人听,有人没听,但是我特别希望接下来的日子,每一个人至少也要在法师面前听一堂课,这也是学院的要求。虽然法师不一定每天都讲得很好,但是你每天都去学习,这是公众对你的压力,公众的压力是督促自己向善最好的方便方法。

同样,城市里各个地方有一些学习小组,你们也不能掉队,一旦掉队,你整天自己在家睡懒觉谁也发现不了。几个人居住在一起,在坐禅的时候也许有一点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如果说一个寝室里有十个人,六点钟时九个人已经起床了,有一个人特别想睡觉,但是不好意思,不得不起床,否则有可能一直睡到九点半。所以,公众的互相监督和学习,如今在全世界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在此祈祷大家共同学习。

我也是舍不得放下给大家上公共课,公共课对我来讲也是很好的监督方法,否则担心自己堕落。

我们也明显看得出来,比如在班里没有上课,一年、两年发现不了,三年、四年以后,这个人的行为就全变了,原来很优秀,逐渐变得越来越差,自己也知道,也经常说:“我现在成了废物!”不管是废物也好、宝物也罢,我们应该知道,人生中需要其他因缘来促进修行。

下面我们讲颂词。

前面一颂说,不管对任何法生起贪执都要放弃,“一无所需当日瓦”。我真的这样想,我们当下强烈执著的事情,到一定的时候一无所需,比如说你小时候特别执著的物品和书籍,到现在似乎都用不上,尤其现在特别执著的,当你死的那一天也一无所需,人生中再执著的东西,全部会放下的。比如有人刚刚离世,他生前对他的车子、房屋和金钱极为执著,但真的离开时,都带不走,毫无用处。有时候圣者们的一句话,我们深思良久,体悟还是蛮深刻的。

不会永住此世间,今备路粮当日瓦!

世间上的所有人,离开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路上用的口粮。如果没有口粮,前往任何一个地方,都会非常贫穷、困苦、迷茫。

在座的道友,不可能永远存活于世,有些还能呆几十年,有些可能只有几个月、几天,包括听课的人中,有的人前两个月还在,现在已经离开了,所以,何时离开非常难说。

今天早上,还没有看到这一颂时,跟一个堪布谈话,我发自内心地说:“我们现在年龄都不小了,你如果现在离开,修行上有没有把握?”……我如果死了,即生中做的善事能陪着我,其他物品就算再执著,连自己的身体也无可置疑地会留在世间。所以,有智慧的人应提前为来世做好准备。

藏地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俗语:“上等人后天出发,今天做准备;中等人明天出发,今天做准备;而下等人今天出发,今天做准备。”

无有远见的人匆匆忙忙,该走的时候不得不走,没有任何准备。很多人目光短浅,自己将来变成什么样从来没有考虑过,“我到底会不会死?死后怎么办?有没有前世后世?如果有,那我即生中所做的事情,对来世是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多数人都不考虑,谈论的全是今生的话题。真的大限来临时,如果没有一点准备,那个时候会非常可怜、极其痛苦。那时什么是最有用的呢?就是善法、资粮、功德。

《杂阿含经》中讲:“如人丰资粮,安乐以远游。”如果有人储备足够的金钱去游山玩水,那很快乐,像世间有钱人,他到哪里去非常方便。“修德淳厚者,善趣长受乐。”同样,修了善德,具足非常丰厚的善法功德,长期在人天善趣中感受安乐也顺理成章。

世间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未修善法的人,来世非常恐怖。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怙主金刚也说过,“造恶业的人,死的时候非常恐怖,如同你也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因此,如果我们活着的时候是行持善法之人,死时自己完全有把握,一辈子行持善法的人,即使是文盲,死时也会胸有成竹,根本不会害怕,这是行持善法的证明,其他世间人没有。

《十住毗婆沙论》中讲:“多集福德故,舍命时无畏。”多积累一些福德,当舍弃自己宝贵生命的时候,便没有任何怖畏和恐惧。

何时离开世间难以确定,因此现在做好准备,应备口粮。所谓口粮,并不是让你每天在袋子里,准备几个馒头或其他食品。作为修行人,能活一天,也为众生发心做事,行为直接或者间接对众生有利,或者持念咒语,或者每天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或者经常发菩提心,这些会是你将来有用的资粮。

我知道有些高僧大德,他们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念诵《中论》最后顶礼佛陀的一句偈颂,然后发菩提心。如果我们也这样做,无论活多久,也能得到这方面的功德。

我们不可能永远驻留于此,终有一天会像《窍诀宝藏论》后面颂词中所讲一样,整个人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自己都无法想象。我也经常这样想:谁都没办法避免死亡,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死后自己的身体、朋友、环境……完全不同于现在,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从此之后,永远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比如说我现在住在学院,一旦我死了,我的色身来到这里绝无可能,除非是成就者的化现,有可能回来在空中看看这个世界,除此之外毫无办法。

人生中的确有一些变化值得思考,只是像世间人一样万分惊恐也全无裨益,或者像个别人一样完全忽略,一提及死亡就立即制止,“闭口!不吉祥,不要说死亡。”不说死亡也没有用,终有一天肯定自他都会死,对此应该深思。

无忙完事去修法,念时疾行当日瓦!

前面讲了需要准备资粮,准备资粮最好是修行,那么需要怎样修行呢?及时修行,不能一拖再拖。>“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很多人一直拖延,明天——明天——明天——“今天我累了,算了吧,明天再修行。”“今天我困了,算了吧,明天再修行。”“今天我忙了,明天再修行。”“今天我有重要事情,明天再修行。”“今天我心情不好,明天再修行。”反正懈怠懒惰的理由不可胜数。

世界上不可能有一切事情全部忙完,然后再去修行的情况,任何一个人,他想修行的时候去修行,想出家的时候去出家。

有些人是这样想的:“我现在不行,等孩子读了大学再说。”“读完大学不行,读完研究生再说。”“读完研究生不行,让他成家以后再说。”“成家了也不行,让他生个孩子再说吧。”“生完孩子不行,等孩子长大以后再说吧。”人生有多少个几十年?世间所有的琐事全部都忙完再去修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当你产生修行的念头时,立即行持!

《入行论》中讲,我们生起这种善心,就像黑夜中的闪电一样来之不易。

我出家之前问过很多上师,有些上师说再过一段时间吧,但是德巴堪布说:“不能再拖了,再拖你不一定有这个机会,要出家就马上出家,不要再来问我。”德巴堪布的性格有时候是说一不二的。当时很多人说学校会罚款等来吓唬我,我问:“听说有很多麻烦,怎么办?”堪布说:“不要顾虑那么多,没事的。”

如果没有特殊必要,修行要当机立断,否则一直琐事缠身。无垢光尊者说,凡夫人的琐事,就像孩童玩耍一样没完没了,一旦放弃之时,才算琐事完结。

《无量寿经》中是这样讲的:“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为何不尽快将琐事全部断掉去修持善法,我们要想获得永恒的安乐和解脱,必定要下一番苦功,立即执行,否则以后不可能有更好的机缘。

你若不想修行则另当别论,真的想修行,要尽快。比如要背一部论典,不要说“我现在没办法,明年再背”;或者“我要好好闻思,但我现在没办法闻思,以后再说”;“我要好好发心,但现在没有时间,以后我真正生起菩提心时再发心”。不过发心确实需要利他心为前提。

前两天有人问我:“我到底发心好还是闻思好?”我觉得二者都要从小培养,并行不悖。仅仅是闻思,就像所谓的书呆子,理论上很精通,但是让他做对众生、佛法、自身都有利的事,哪怕一点小事都承受不了。如果只是自己修行好,求自己解脱,大乘佛教不管哪一部经论中,都不提倡。

因此,我们自身在闻思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利他的行为。对众生没有利益的琐事,尽量减少,这是很好的。

我在此提醒,不能认为所谓的修行,就是一直在山洞里闭目静坐。不过现在这样的人也很少,听说有些山洞比别墅装修得还要好,里面有各种设施。

原来有一个堪布去朝山,在一个山洞里看到一个修行人,闭关时放着一个大大的录音机,录音机的声音特别大,“咚咚”声震得山上的泥土都要掉下来了。有些山洞里的修行人非常了不起,有些山洞里的修行人只是徒有其表,心并没有很好的闭关。

城市里的人也有修行很好的,我认识的一些在家居士,每天的修行和日常,时间安排得非常合理,该修行的时候,手机、电视全部关掉,好好修行。当然,如果跟世俗人全无往来,去高僧大德加持过的神山,肯定再好不过,如果没有,任何地方都可以当作修行的道场。这是从自身修行的方面来讲。

从利他的方面讲,我也常说,现在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期,尤其佛学院的规模和对佛教的影响力,有一定的缘起,有了影响力和规模,邪知邪见的力量自然会消失无余。这个时候,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要弘扬正能量,用传统的语言来讲,弘扬真正的佛教。

对此大家都义不容辞,这不只是几个法师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义务。就像之前所讲灯的比喻一样,每个人都是一盏灯,你所点亮的范围取决于你前世的发愿和今生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总的来讲,如今的确有很好的因缘,不管我去美国、德国等哪个国家的学校,他们特别关心近几年藏传佛教在汉地那么兴盛和火爆的原因。他们为什么这么关心呢?从历史上看,可能这是人们古往今来感觉到的极其稀有之事,其实背后成因并非无缘无故,不是像某个人中了头彩一样,突如其来一夜暴富,而是佛学院二十多年来很多人共同、持续努力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一定要弘扬佛教真正的智慧和慈悲。

其他谁都可以做的行为,大家也应该考虑。比如说佛教的念诵是一种行为,佛教的敲鼓吹螺也是一种行为,但这一点其他宗教也有,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做,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佛教的精髓。藏传佛教中有这种情况存在,比如说在寺院里从小培养一部分人,他们只会念经,在教义上一无所知。

尤其是21世纪,佛教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应该是高端人才,这样的人,才真正对社会有利。为什么呢?不管这个社会变成何等状况,倘若他们真有善心,一方面不会被社会淘汰,再加上利他菩提心的佛教精髓所在,主要原因在这里。

现在汉地有一些鱼龙混杂的现象,当然这也在所难免,这些方面,希望大家注意。如果是真正的上师,包括汉族人、藏族人、其他民族的人,乃至任何国家的善知识,我们都要尊重。但是任何一个人,如果相续中根本不具备佛教见修行果的功德,却假以佛教之名,为自己敛财、成名,做各种各样不符合佛法、更不符合世间法规的行为,谁都可以举报,可以宣告世人:这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佛教徒不该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亲眼所见的我们可以说,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仅为道听途说,或因某些人的嫉妒心作怪等情况,我们在没有见到真正的依据之前,也不能随意诽谤、诋毁。

所以,我经常在想:一方面大家很需要努力弘扬佛教,但另一方面,如果把不是佛教的教义当作佛教,在各个地方广泛弘扬,反而对佛教有害,很多人特别容易听信别人各种各样的吹捧。

21世纪的科技那么发达,但是真正的佛教精髓,科技也无法打击,在心灵科学方面,西方科学家非常喜欢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教义本来无懈可击,若佛教徒没有掌握佛教真正的精髓,才会有害于佛教。尤其很多人根本没有依止过上师,无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没有依止过上师的人可以说是误人子弟,因为他自己的相续都空空如也。比如只会念诵,会念诵没什么大不了,一个老师带一下就可以;或者会打卦,打卦也没什么稀奇,五分钟都不用就学会了,很简单;或者是装藏……佛教中微不足道的行持,个别的佛教徒会做,但不能仅此就把它定义为佛教的全部,甚至把它当作佛教的精要来弘扬。佛教徒不要在佛教领域知之甚少。

有些博士生、大学教授,在佛教的信仰上也很迷茫。我曾遇到过一个知名院校的博士生,他已经皈依十多年了,从世间学问来讲,作为一个博士,应该是学识渊博,可是他在佛教领域方面全无所闻,自认为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其实每个佛教徒,至少也应该有一些闻思和修行的境界。

这以上讲了立即修行之理。

林中猴群贪快乐,林边火困当日瓦!

这是一个比喻,森林中有一群猴子,它们特别快乐地玩耍,根本不知道外界有任何恐怖的现象,但不幸的是,森林的周围已经全部燃起大火。大家都知道,一旦森林燃起大火,森林里一群弱小猴子的生命,不会留存很久,有智慧的人一看便知,但是因为群猴特别愚笨,根本不知道面临这么大的危险。

这就比喻说,三界中的众生很可怜,随时可能被生老病死的大火所燃烧,自己还不得而知,具有常乐我净的颠倒执著。外在的器世界和内在的有情世界均是无常,很多人对此也全无概念,所以说三界众生如林中的猴群一样。

记得我很多年前看过《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也引用这个教证来比喻过。《妙法莲华经》中也有比喻,比如三个孩童在房屋里,周围已被大火围困之时,有智慧的父亲用羊车、牛车、鹿车引诱他们一样,佛陀虽然为众生宣说了三乘佛法,可是众生依然非常愚痴。

《妙法莲华经》中还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轮回的众生非常可怜,就犹如火宅中的众生,被各种各样的痛苦逼迫,极为恐怖,可是我们真的不知道。

看到世间人整天都在谈论自己的生活、工作等,丁点对死亡的理念都没有。佛经中也说,屠宰场院子里的牛群,有些打架、有些吃草,有些做不净行等等,每一头牛都有不同的行为。同样,世间人也根本没有想到会不会很快就死,也非常可怜。

其实所有人到一定的时候都会死,而且很有可能死得突如其来,比如说“5.12”地震或者“4.14”地震,包括“马航”消失,还有韩国的一艘船沉没,里面的人前一刹那的心态,跟现在的世间人一样,但是后一刹那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突发性的事件。即使不是突然发生,众生仍然不会在世间停留很久。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如今人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死亡,未来一切亦复然,且观老幼同辈去,吾亦不离此性故,当思定死而修法。”世间上的多数人,百年之内决定已死,未来的一切事也一模一样,你应该看一看,老年人、年轻人,还有跟自己同龄的人,他们都纷纷地离开了这个世间,我也会跟他们一样,不离这个本性。(我中学时的同学,三、四个都已经死了,本来总共也只有十几个人。)应该思维在此世间一定会很快死亡而修法。

只是恐惧也无济于事,应该立即修行,现在修行,死的时候不会恐怖。因为真正的修行人,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其他地方,以任何一种方式死,都会很安然、很淡定。修法和不修法有天壤之别。

生老病死河无桥,已备船否当日瓦!

每一个众生都有生老病死的轮回特点,非常痛苦,任何人都无可奈何,生、老、病、死各自的痛苦不言而喻,这在佛经中比喻为“四大瀑流”。作为一个凡夫人,要离开生死轮回的江河非常困难,你再有钱财、势力、才华、美貌,都没办法当作桥来渡过,唯一的桥是什么呢?就是行持善法。行持善法的船只,你准备好了没有?生老病死的江河,每个众生不得不渡,永远沉溺在这样的苦海中困苦难耐,应尽早到达彼岸。

“须乘法行船,而至菩提岸。”在《佛说瑜伽大教王经》中是这样讲的。必须要乘坐以法行持的船,之后一定会到达菩提岸。因此,要从生老病死中出离,必定要依靠佛法。

华智仁波切也讲了,三皈依中最重要的就是皈依法,因为依靠法我们才能得到解脱。皈依佛教的时候,很多人皈依上师,“我的皈依师就是他,只要他吃好,我会得到解脱。”但也很困难,你天天供养上师,他吃得油光满面,也可能你仍然得不到解脱。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皈依法。法是什么呢?先要依止一个上师,然后在他面前求法、得法。生死大海中,想得到解脱,要靠佛法和自己的精进,否则解脱非常困难。

《正法念处经》里也讲了:“若溺懈怠泥,没苦海不出,若人勤精进,则渡生死海。”如果沉溺在懈怠的泥坑中,则很难解脱,只有非常精进地修法,才有希望从轮回的苦海中得到解脱。

因此大家要珍惜时间,不要懈怠,有时候稍稍懈怠无可避免,因为我们都是欲界众生,心态上都有凡夫人形形色色的坏毛病,但是不能长期懈怠。学院中的很多道友还算不错,我也是在学院比较精进,出门之后自己的时间也很难控制,反而有一些懈怠。

前两天我问了,背诵的道友,有150个女众吃早饭,因为女众这边有“免费背诵餐”,男众那边还没有,可能以后有吧。这说明她们还算精进,不然吃不成这顿饭。我担心有些人不背诵,吃饭的时候来了,这样不合理,对吧?

生死中阴狭险隘,五毒惑匪定等候,

寻护送师当日瓦!

刚才讲了轮回的苦海依靠佛法的船只才能渡过,那么佛法的船谁来给予呢?一定要上师。生死和中阴特别恐怖,它就像非常险隘、狭小的道路,极其危险,而且这个道路中,有贪嗔痴等五毒烦恼的盗匪时时等候。

如果说要经过一条小小的或者黑黑的路,不要说盗匪,有个黑色的狗在那里,很多人也会惊恐万分,看到黑色的影子,有些胆子小的人也“啊——”地尖叫。

虽然不敢过这条路,但也不得不过。在轮回狭隘、恐怖、危险的道路中,如果依靠自己的能力度过,很有可能多生累世所积的善法财产,被烦恼的盗匪洗劫一空。因此,在轮回的狭道中,需要寻找一个护送者,那就是明白取舍道理的上师,故而依止上师非常重要。

所依止的上师,最好是像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和《心性休息》里所讲的一样,如果你要学习小乘佛法,就依止具足小乘佛法资格和条件的上师;如果想求关于菩提心、中观、因明方面的理论,就寻找大乘上师;如果你要寻求更高的密乘法要,密乘上师也有它的要求。

寻找善知识,一定要寻找懂得相应道理的人来引导你,否则所谓的护送者自己也特别害怕、不敢过路,完全没有把握,这样的上师在藏传佛教中称不上上师。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观察上师的方法很多,但是最起码的条件,是这个上师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方面,更重视出世间法;自利和他利方面,以他利为主;今世和来世方面,以来世为主;胜义谛和世俗谛方面,以胜义谛为主。这样的上师,才算是真正的善知识。即使他没有很高的学问,但是特别重视因果的见解、出世间的修行,以及利他的菩提心。

如果这个上师在利他方面一点想法都没有,只想自己发财,所有的谈论中围绕自己,以自利为主;世间和出世间法,对出世间的修行一点兴趣都没有,只是贪著今世的话,那不需要找这样的人,因为迷恋今世的人比比皆是,我们身边多数都是这类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

有些汉地的居士,在依止善知识方面需要注意,包括到学院来开法会时。个别喇嘛行为不好,有目的的等待居士,借一个住处,介绍一个什么上师拜见一下,过一段时间就打电话要到城市去,然后这个居士跟出家人开始写传记吹捧上师,四处发放,学院以前出现过这类事情。其他人也很盲目,既然上师来了,都要依止、都要求法。这些人最开始的目的都不是解脱,也不是利益众生,缘起已经破坏掉了。

比如说我们把一个孩子送到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如果是一所小学,小学老师也至少要有小学教师资格证,倘若没有,那这个学校正不正规?学校里的老师合不合格?一目了然。但佛教更重要,它解决我们的生死,乃至生生世世的问题,而世间学问,即使幼儿园读不好,对孩子也不一定有特别大的损害。

听说蒙古博物馆,用个别不如法出家人的造像示人,是什么样呢?有一个出家人嘴张得特别大,嘴里有很多人、马、财,介绍的人屡屡宣说:这是个不如法的出家人,贪著世人、金钱、财物……听说有这样的现象。包括藏传佛教也有类似的公案、比喻和因果案例。所以,希望初学者不要盲目,缘起很重要,刚学佛最好找一个有“教师资格证”的上师,否则大家互害,到最后对佛教也不利。

我担心的是,如果不如法的人太多,对藏传佛教不利,对整个佛教不利,甚至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刚有一点信心,虽然这种信心是迷信的信心,但迷信被别有用心的人破坏掉了,原来美好的想求佛法的水泡就破灭了,这是很可惜的。

所以,大家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一个很好的护送者。否则,如果是一个没有把握,无有境界,对生老病死的考虑连世间人都不如,只是贪著金钱的人,我们却把他当作护送者,确实非常危险,大家应该学会观察。

初学者不懂情有可原,尤其是汉地多年来没有任何信仰,无信仰之人的行为不如法,这一点大家可以理解。但是现在不同,现在大多数佛教徒基本上明白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佛法、哪些不是佛法,这方面自己要懂得取舍。

无欺皈处乃上师,不离顶戴当日瓦!

上师是无有欺惑的皈依处。

佛教中常讲,上师是三世诸佛之化身、三世诸佛之总体。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上师都是三世诸佛呢?不一定。但是,真正的善知识是。为什么呢?三世诸佛所有的事业,上师都可以成办。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转F轮令众生获得解脱,而真正的善知识,他也是通过开示法理让很多人得到解脱。

这不是从功德方面讲的,所有的佛菩萨都有超胜的功德,但从恩德方面来说,我们的传承上师们与诸佛同等,或者说超越诸佛。因为佛陀没能调化我们,是上师用慈悲的妙手引导我们,我们才有解脱的机缘,因此说,上师是无欺的皈依处。

当然,如我刚才所讲,上师也有假冒的,他们以上师的身份,已经混入到上师的行列,但他们不是上师,连世间上的好老师都算不上,不可能是阿罗汉、菩萨或佛陀,也不可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

真正的上师,无论是宣讲因果正理,还是胜义和世俗的佛教真理,都没有任何欺惑,应该把他当作三世诸佛来看待,发愿生生世世不离。个别人以各种因缘离开,无法一直呆在上师身边,但是可以发愿信心和修行不离上师。即使上师的色身已经离开,法身也不会离开。

我今年在法王圆寂十周年的涅槃法会上,给大家提供《不离》这本书,上师离开娑婆世界,离开我们这些可怜的弟子,已经整整十年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上师的慈悲、上师的智慧、上师的愿力,每一个具有信心的弟子都没有离开过,而且上师在世时所宣扬的真理,我们每时每刻也在用。

从自身的角度讲,念上师瑜伽来祈祷,即使没有见过上师的色身,但是已经见到了上师的法身,有些人色身和法身都见过。从这个层面也可以说是不离上师,把他当作真正的如意宝,时常顶戴、祈祷,修上师瑜伽,很多缘起自然而然可以成就。

听说学院的有些修行班,今年传讲《大圆满前行》时,只讲上师瑜伽,我昨天跟他们开玩笑说:“《前行》内容那么多,为什么只讲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的确是一切修法中极深的法,经常祈祷上师,违缘会轻而易举地遣除,修行境界和顺缘也会顺理成章地出现。如果不修善知识,得不到上师真实的加持。

《正法念处经》中讲:“若有愚痴人,不受善师教,临终衰恼至,心必生悔热。”如果愚痴的人不接受上师的教授,到临终忧悲苦恼之时,一定会特别后悔。

我们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并且遇到了这么好的善知识,应该经常修上师瑜伽,思维上师、忆念恩德,死时一定会往生清净刹土。

《妙臂请问经》中说:“何人死亡时,刹那忆念师,为最胜往生,此人定成佛。”如果任何人在死的那一刹那能想起上师,此人就是修了最胜的往生法,一定会往生,一定会成佛,即使暂未得到佛果,也不可能堕入三恶道。因此,在死亡来临之时,应对上师生起极大的信心。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里也有一个很好的教证,意思是人死的时候如果忆念佛,或者见佛像生起信心,则根本不会堕入恶趣,佛陀会对他进行救度。“临命终时若念佛,见于佛像生爱敬,佛为往彼而救度,得见诸佛为说法。”看到有些人临死时很恐怖,我们将佛的唐卡、照片给他看,他看到之后马上生起信念,依靠不可思议的缘起,很多佛陀会立即加持、救度,对他说法、为他引导。

一般依止过善知识的修行人,死时会有把握,没有依止善知识和得过窍诀的人,死时往往很悲惨。这从很多大德的境相中看得出,包括藏地有些大德的弟子里,依止过善知识、学过死亡修法的人,死的时候会非常坦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死亡并不恐怖,应该有个美好的幻想,对吧?